2021 届高三月考 7 作文:“真”思考,“真”表达
作文题目
【湖南炎德·英才大联考 2021 届高三月考 7 作文题】
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及相关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据新华社报道,当前我国机器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在广东、山东等地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
人劳动力替代。记者了解到,当前“机器换人”所涉范围,已不局限于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人
工岗位也开始被机器人劳动者悄然替代。
上面两幅漫画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联系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真”思考,“真”表达,在
语文课上做一个课前演讲。自拟标题,自定主题,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一中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在培养着千篇一律的人。
材料二展示的社会现状是机器人已经并将进一步代替许多人工岗位,面对这一社会背景,我们需要
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目的、任务与行为。我们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使他们未来有生存机会和
幸福生活,才能适合乃至引领社会的发展变化。工业时代大一统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落后于时代要求,
文明的进步呼唤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由此反逼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而非与之背
道而驰,但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等,大多还秉持着僵化落后的管理和教育模式,
以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不准学生彰显乃至扼杀其个性,以大量的琐屑事物和重复性
的训练来挤压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失去选择自由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条件。可从教育行政部
门、教师、学生、社会、家长等角度切入思考和写作。
注意演讲稿的文体要求和语文课的情境设置。
标题示例
我们的教育亟待创新
别再“创造”机器人
让个性之光照耀未来
呼唤个性化教育
给个性发展留点活路
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培养不可替代的“人”
学生岂可如机器?
人的创造力,无法被取代
往届佳作
特别提醒:
以下文章为往届习作。当时文体要求是一般性议论文,而非演讲稿。简要点评:此题如能参考两则材料
写,更符合要求也更显逻辑思辨层次。以下考场作文中,第三篇做得很好,第五篇也到位,第一篇
有待加强。语言力度上,第五篇表现更突出。
优秀作文 01
论教育中的创新
近日在《杂文选刊》上一幅名为“千篇一律”的漫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画中老师面对孩子们相似的作文作
出了“千篇一律”的评论,不由得引发人们对教育中缺乏创新的议论。
创新,的确是当今社会所推崇,也应当被推崇的一种能力,现今时代能如此高速发展,大部分便是依仗
人类无穷的创新的推动。
于是,人们对漫画中所凸显的创新能力的缺乏无法容忍,并转而质疑中国现今应试教育中,创新不足。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我国的教育并非完全的应试教育,而且其中亦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纵览古今,华夏五千
年历史中,创新的星光璀璨闪烁。前有黄帝造司南,后有万户造火箭;前有收纳数千技艺的《齐民要术》,
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这样的创新里面不仅存在于古代,在如今也有很好的体现。奔月的“嫦娥”,下
海的“蛟龙”,落地的“天眼”……哪一样不是创新能力的彰显呢?
那是否我国教育就没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尽管以往国家对创新十分重视。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理论。但落实到各地学校之时却仍然是机械的模仿,该如何机械应考仍是原样。归根究底,问题还是我国人
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自古至今,在我们许多人心中读书便只与前途,功名,钱财,权利这些事物绑
定在一起,使进入学海的学子被“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调所淹没,浑然忘却了自己对知识彼岸最原始与本质的
需求,从而失去了创新的基石。
因此,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些,并将其赋予行动欲改变这种意识形态。于是国家层面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
展战略,学校层面有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行的学术改革。
但这样仍然不够。欲想彻底将创新精神与能力贯彻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作为新时代
下的有志青年,应当保持自己初入学海时那种对知识最原始的渴望,只有知识的基石足够坚固,创新的大厦
才能高高拔起,国家的复兴才能指日可待,人类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优秀作文 02
“创造”机器人
随着我国机器人的制造技术的日趋成熟,不仅是在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不少人工岗位已逐渐被
机器人替代。这股“机器换人”的浪潮给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带来了不小的碰击,与此同时 还波及了一旁“教育
问题”这块岩石。
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为了生产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搬运工。出题有套路,做题苛求格式,
作文可套模板,连中国的书法史上都“新增”了一种字体——“衡水体”。与其他字体不同的是,相同的字体在不
同的人手中会有不同的韵味,而“衡水体”竟然做到了金标几万人写出来的都一个样,实属历史上的奇迹。而整
洁的卷面下隐藏的是成堆的错误与思想的不够。这样看来,我们的教育多只是培养出了那些机器人,机械地
进行数据的输入、处理,最终希望输出那千篇一律的完美答案。而培养出的这一个个机器人,于社会有什么
用呢?
仅此也有的科技水平来看,社会不再需要人类作为搬运工。“双十一”期间,为了加快快递效率,京东已启
用无人机和机器人运送快递,“饿了么”新推出的外卖机器人甚至冲击外卖小哥们的饭碗。相比于机器人们较高
效、准确、犯错率低的特性,会出现“偷吃顾客盒饭”的人类劳动力已不再吃香。近年来,多次有专家提出将九
年制义务教育提升到十二年。这一事件反映出的,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对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担忧。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只有提高自己,才可能保全下来。
机器人逐渐代替人类,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再无事可做。社会是不再需要低素质的劳动力,但对于高素质、
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创造出这些机器人的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再仅是输入和输出,还
要创造与创新。学生不能再仅是接受老师,书本所传授知识,还要学会主动的搜集,创造知识。去年,北京
一小学的“大数据解读苏轼”的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离开课堂,不是老师的直接讲解,小学生们用自己
的方式,搜集到的数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苏轼,他们是在自己“创造”知识。创新的种子在他们心中埋下。未
来还需他们来创造更好的机器人。
我们在“生产”知识,而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我们不能再创造“机器人”,还应是创造机器人的人。
优秀作文 03
让个性之光照耀未来
如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学校用固定的方式培养学生,使其有足够的成绩迈入理想大学的大门。
殊不知,这如同机器人一般的学生虽能赢得高考成功,但只有个性之光才能照亮他们未来的路。
教育的根本乃育人 使人素质全面个性彰显。有些学校为了高考让学生起早贪黑按照固定模式如同机器人
一样的学习,不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更荒谬的是,很多学校看见这种模式带来的高考的成功,纷纷模仿
借鉴。他们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写出一模一样的字体,而学校究竟是在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人,这是值得
我们思考的问题。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个性。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人因个性而美丽,倘若学校扼杀了孩子们的个性,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美可言。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在
对小学生的采访结果中统计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习“不美”。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大,进入更高的年纪,认为
“学习不美”的学生更不在少数。为什么?这便是固定死板的模式压迫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欲望。同是名响诗坛的
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诗各有各的风格,能说他们不成功吗?而古代科举用的八股取士,最后只落得束
缚思想社会倒退的后果。
因此,学校抑或是家庭教育孩子时,不应用机械的模式规定人的成长,而应充分发扬其个性,使其成为
与众不同的人。学校不应用沉重的学业负担来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家长不应因成绩退步限制孩子,而社会
更应创建更全面的人才选拔方式,让素质全面个性彰显的人成为领头羊,才能形成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氛围。
应试教育并没有错,因为它符合现在的国情,但教育方式仍可以改变,可以变得更全面、完善。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发扬自己的个性,有了各方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地达到个性彰显的
境界。
给予孩子们个性的光芒吧!让他们用个性之光照耀未来。
优秀作文 04
教育问题之我见
教育是一个恒久的议题。社会需要发展进步,便需要契合的人才来有意识地推进。而人才从何而来?教
育便是其源头。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千篇一律的现象时而有之,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亦给教育这一个过程带来
了诸多需要直面与思考的问题。如何应对?答曰: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丰子恺先生曾有过画作,一位工匠用同一模具捏出众多一模一样的泥人。借以讽喻教育的死板。而多年
过去,这种情况又何曾真正改善?有小学生用“子”字组了“中子”这个词,都被老师判错。原因竟是:没有学过
这个概念,与标准答案不符。多么荒唐可笑!当学习成了一味追求标准答案与程式化教育成了这一趋势的引
导。人都一模一样,不再不同,世界定将变得毫无生气。人才需要多样化。加之现在面对的已不单单只是人
与人之间的问题。人类这一群体本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于人工智能的挑战,重复和乏味的工作早已
不需要人力,机器完全可以取代甚至更好地完成任务。简单的劳动力将被淘汰。面对如此来势迅猛的挑战,
人类应充分利用好自己创造力的优势,在重复劳动之上有智慧创新的突破,做机器所做不到的。以此才能稳
步立足,将社会更加推进一步。因此,教育培育出的人才要有创造性。
海德格尔曾经质问:“在这个技术化的千篇一律时代,人类是否和如何还能拥有家园?”面对千篇一律,
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润泽的功能,减少刻板的训练,而更为灵活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质加以
潜移默化的,有意识的引导。热爱科学的孩子便多带他观察自然激发想象力。热爱艺术的孩子便带他多去博
物馆从而有所积淀。这样人与人才是不一样的,花园中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方更美丽而多姿。
而人与机器最大不同则在于人会创造,有情感。教育更应当充分地以情感来滋润孩子的心灵。有了情感
之水,头脑方能不会僵化,方能在人际之间有更顺畅的交流,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从而人们也能在一定程
度上更富创造力。
面对教育中的诸多挑战。不应坐视不理亦不要整日烦心。正视挑战,培养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相信
人类自身。这样才能应了阿德克拉克所言:“关于未来,我们唯一能准确预测的是它必将无比精彩”。
优秀作文 05
学生岂能如机器
教室后墙红幅一悬,书桌上各色教辅一摊,日日重复着这样一种想摆脱却又不能摆脱之境,为的却是六
月盛夏时头脑如智能化电路般的运转和输出。试问,此与机器有何异?
有大学教授大斥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之言者;有学生假期作业以秤称量者;有父母在高考后晒
废笔芯而心疼者……这样的情景难道与流水车间按时按刻制出的标准化产品有什么差别呢?林达曾言:“每一
个社会现象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是的,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无论是车间生产抑或高科
技产业也都开始被机器人所替代而如何使这个一代数码原住民培养个性意识从而不被机器取代或是沦为“机器”,
却是一个更深的课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是教知识,还有教做人。由此我们不难推论,学
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父母不仅要督促孩子知识的吸收,更要在做人的道路上悉心指导与引领。如
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幼儿园靠小学算数来抢糖果吃;在小学、初中忽略个性、创新等一系列成长道路所
必需汲取的养分,终日埋在小升初、初升高名校模拟卷中不得直腰;在高中大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关心时
事国家;此后走入升职、等待升职的循环。最后为人父母,使自己的孩子重新走上这一循环……如此一看,造
成屡屡高三学生跳楼事件,“流水线上产品”压力过大谋杀老师等事也就不再奇怪。
他们不过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产中,人之为人的思想才智、道德修养被抽离,取而代之的是标
准化的“原料”以及定式培养,最终导致了人的“物化”和“器化”与麻木。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从自身做起,
培养个性意识,在学习之余追逐所好之物,培养一己之长;在具备能够区别于他人的品质的前提下思考人之
为人的特点。想要不沦为生产线下的产品或是不被机器所取代,就要能辨别出自己与机器的本质不同,机器
终究是一个器物,它不会有思想,它只不过是由人类随便写出的程序输入之后,依靠科技的发展、信号的转
化智能地输出而已。
除了在顺应科技发展不被淘汰,培养个性意识之外,我们还应该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意识。正如海伦·凯
勒所说,看得见的事物是短暂的,看不见的事物方能永恒。正式这看不见的情怀思想使我们能够称之为人,
而不是机器,是能够思考社会现实,能够贡献自己力量的大写的人。
在智能化的时代,用个性品质浇灌自己、用家国情怀充实自己,用科技武装自己,方能觉得人之为人的
一块广阔天地。
学生岂能如此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