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于“细微”处探幽—《马说》教学实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于“细微”处探幽—《马说》教学实录

ID:654110

大小:21.7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于“细微”处探幽—《马说》教学实录 设计思路: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 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 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设计这堂课首先是让学生踏踏实实学 习文言文,踏踏实实积累字词,然后在文章中寻找细微处打开“缺口”,通过设计问题链引 导学生思考,从而学会思考,达到这一类文章都会解读的目的。 第一部分 于现实中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样? 生:不好,这段时间一直下小雨。 师:虽说小雨给我们出行带来不便,但是此时却非常及时,她给大地带来复苏,滋润 万物,今天咱们来重温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就是描写这种状态。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句诗。 (生读。) 师:这句诗的作者是? 生:韩愈。 师:今天咱们再来学习韩愈的一篇短文《马说》,来感受一下韩愈有教给我们什么? 第二部分 于字词中疏通 师:请同学们看到屏幕,自由朗读课文两遍,互相读给同桌听。 【屏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请其他同学注意看看这篇文章在哪些字的读音上要留意。 (生读。) 师:这位同学很有勇气,口齿清晰,表扬。同学们对于他的朗读大家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食马者”应该读(sì),“食不饱”应该读(shí)。 生:“骈死”应该读(pián)。 生:“不外见”应该读(xiàn)。 生:“祇辱于”应该读(zhǐ)。 师:同学们很敏锐,很细心。还有没有? 师:那老师来补充一下,除了同学们指出的这些,大家还要留意“尽粟一石”中(sù)(dàn) 的读音,“槽枥”的读音(cáo)(lì)。请看屏幕,老师帮忙总结的。 【屏显】 祇(zhǐ) 骈(pián)死 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 食(shí)不饱 不外见(xiàn) 无马邪(yé)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将这些音做好标注,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生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清晰,不错。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师:同学们,我们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流利诵读,然后呢? 生:理解意思。 师:很好,这篇文章很短小,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已经有了一定 的基础,下面我们来开展竞赛,分小组讨论,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看看哪个组最快最好 的完成的课文的疏通。现在小组合作开始。 (生小组合作。) (三分钟后就有同学举手,师示意再等等。) 师:好的,刚才就有小组示意完成,那么就先请这个小组同学来完成第一段的疏通, 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看看哪里需要补充。 生: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有一些 名马只是被喂马的奴隶糟蹋了,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槽中,看不出是千里马。 生:这位同学没有翻译出“虽”的意思,应该是“即使有好的马”。 师:对,“虽”在这要翻译出“即使”的意思,表示是假设,结合上文,因为没有伯乐, 即使有千里马,只是怎样的结局? 生:“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师:很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不以千里称也。”应该理解为“不以日行千里而出名。” 师:同学们补充的很好,“称”此时理解出“著称、出名”。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 的过程中要多积累实词的用法。还有要补充的吗? 师:那请一个同学将补充后的这一段理解再来说一遍。然后齐声朗读第一段。 生: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 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生读。) 师:第二段请第二组来完成。 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 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 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老师来补充几个,请同学们做好笔记。“石”,这 是一个古时的计量单位。“见”通“现”,表现;显现,通假字。“食马者”中的“食”通“饲”, 饲养。“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要多积累通假字,文 言虚词。 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请同学齐声朗读这一段。 (生读。) 师:好的,那接下来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完成第三段的疏通。 生: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 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也很到位,这里注意“策”这个字,“策之”中“策”理解为动词 “驱使、鞭打”,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词类活用现象,“执策而临之”中“策”理解为“鞭 子”,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多积累这样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那同学们看看我 们这一段中还有哪个字要格外注意,考考大家的敏锐感。 生:“其真无马邪?”中的“其”也值得积累,理解为“难道”;“其真不知马也。”中 “其”则是表推测。 师:表扬。“其真无马邪?”这也是一种文言句式,表示反问。 生:“食之”中“食”是“喂养”的意思,“食不饱”中“食”理解为“吃”也是一词 多义。 师:同学们很棒,可见同学们会积累会思考。是的,学习文言文我们在疏通过程中要 注意这么几个方面: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等。根据我们刚才 的讨论老师总结了在学习文言文的两种方法大声朗读法、积累字词法。 【屏显】 大声朗读法 积累字词法 师:那我们再次来读这篇文章。 (生读。) 第三部分于“细微”处探幽 一:“细微”处探寻作者写作意图。 师:我们先来理解文章开篇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中的“伯乐” “千里马”分别寓指什么? 生:“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能识别人才的人”。 师:这位同学预习充分。那么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生:除伯乐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没有伯乐也就没有千里马。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韩愈为什 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来看大屏幕。 【屏显】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抚养。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 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 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 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 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生:原来作者自己怀才不遇,所以更加渴求能遇见伯乐。 生:韩愈有才能,可是没有人赏识,推荐,没有伯乐。 生:韩愈“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可是“宰相”不是他的伯乐。 生:有千里马,可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只会被埋没。 师:历史上像韩愈这样的人才比比皆是,可是很多都如韩愈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碌碌无为,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韩愈就在文中流露出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现象 的不满和愤懑之情,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这也是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特色。 师:通过分析首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细微”处探寻文章结构 师:本文文题是《马说》,老师先来解释“说”这种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 体,用来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见解。“马说”也就是“说说千里马”,实际上作者借千里 马来谈论人才问题。 师: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请同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生:第一段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生:第二段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生:第三段写了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的,文章就是从这三方面来写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 用文中的话就是? 生:开篇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这一句就是文章的? 生:中心句。 师:也是本文的论点。 师:那么我们来理一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句提出论点,然后以“伯乐不常有” 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论证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揭示千里马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反面论证了论点。又揭 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然而作者韩愈写作本文不只是想告诉大家“伯乐非 常重要”,他更想通过本文告诉人们:他就是一位千里马,可惜没有伯乐来了解他,驾驭他。 从这个写作目的来看,没有哪一句能比“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识马也。”这一句更能表 达韩愈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因此,理所当然的“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识马也。”是文章的主旨句。这样的结构安排说理充分,论证有力。 师:通过捕捉中心句与主旨句分析了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三:于“细微”处探寻作者情感 师:文中韩愈将复杂的情感寄托在文中细节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每段段尾有何相同 之处? 生:都有一个“也”字。 师:没错,“也”是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放置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 中表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师:那么同学们,你能从“也”字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吗? 【屏显】 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师: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形式组内朗诵并讨论。 (生读并讨论。) 生: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生:我想要补充一下,第一句不仅是同情,而是程度更深的痛惜之情。 师:这位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加深了情感的程度。 生:第二句是反问的形式,语气更加的强烈,表达了对食马者的愤怒和批判。 生:最后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回应了前文中“天下无马”,是对食马者的嘲讽。 师:不仅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也更进一步表达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切。 师:同学们,文言虚词“也”字看起来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微妙而丰富的 含义。同时引起读者回味。从同学们精彩的言论中,我们也发现,通过没有实际含义的文 言虚词,我们可以以前后文内容为基础,以标点为辅助,巧妙的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师:老师再来考考同学们的敏锐,这三句话除了“也”字耐人寻味,还有哪个点值得 推敲? 生:三句的标点符号。 师:我们这位同学真厉害。好,那我们来分析,把三句的标点符号全换成一样的行不 行? 生:不行。 生:老师,我认为从“也”字后面的三个标点也可以区分作者情感的变化,从表示陈 述语气的句号,再到反问加深语气,最后以感叹号收尾,饱满情感达到了顶峰。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真到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值得同学们学习。 师:我们捕捉段末文言虚词的分析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师(小结):是的,一篇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立足与对文言文的字词积累的“言”,然后 在此基础上多角度理解走进文本。当然方法多种多样,但今天我们尝试了捕捉“细微”处 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结构特点,情感,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中保持一份探求之心,由 小到大,继续探幽寻密。 下课。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