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这是单页眉,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一篇略读课文《月迹》。围绕本单元主题,安排了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词三首》分别描写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景色、江南深秋夜景、戍边夜景。《四季之美》中的作者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月迹》写了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屋里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的场景,充满童真、童趣。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了解景物的不同特点,从中感悟独特的韵味,感受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词和指定的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段。
5.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6.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古诗词三首》3课时
《四季之美》2课时
《鸟的天堂》2课时
《月迹》1课时
习作:________即景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21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课文中的诗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学生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知识与技能】
1.读写本课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重点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
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阅读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作品。
3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古诗《山居秋暝》,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王维的古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
3.从诗题中你看到了什么?
(写这首诗的地点和时间。)
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借助注释,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完成预习。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
(2)朗读诗句。
三、学古诗,赏析古诗
1.简介作者。(师生交流)
过渡: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2.解诗句,想画面。
(1)读一读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交流诗句的意思。
3.品析古诗。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是动态描写。)
(4)六句写景的句子,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美?
(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自然美、生活美。)
(5)这几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星星点点地洒下来。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美,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翻译最后一句,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山居秋暝
王维
明月 松 清泉 石 ——自然美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生活美
第二课时
1.认读字词,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3.找出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难点
说说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一、质疑导入
1.大屏幕显示:
流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涛声依旧》
2.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3.学生交流。
4.是流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传来的?
5.就从我们接下来学习的这首诗中传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这首诗究竟散发出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把课文读流利
教师提示学生读好“泊、愁、寺”,并示范朗读。
三、了解诗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1.我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诗中描写的静态景物有:月、霜、江枫、渔火;动态景物有:乌啼。)
五、想象景象,体会感情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夜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江南水乡的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激起了他的愁绪。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浓浓的“愁”之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象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那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自由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枫桥夜泊
K看、听
第三课时
1.学习字词。
2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整体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
2.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整体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景色的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枫桥夜泊》和《山居秋暝》)
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古诗时,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想画面、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学习古词《长相思》。如果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请教老师。
二、指导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出示自学提示。
(1)诵读全词,读准生字及语句。
(2)认读生字新词,识记生字。
(3)边读词,边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4)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记忆生字。
(3)一字组多词。
三、学词句,知词意
1.朗读词,读准字音。
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
2.知作者。(师生交流)
3.理解词意,展开想象。
(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整体感知。
①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边塞的景。)
②你能体会出这首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吗?
(表达羁旅怀乡之情。)
4.共同品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此时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千帐灯”说明此行队伍人多。
意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将士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读了这句诗,你能想象出将士们宿营的情景吗?
(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得上是一道特殊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晚,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的温暖。)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雪一更”说明夜晚天气变得更恶劣了,“故园”指故乡。
意思: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没有寒风朔雪之声。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他会想到故园的什么?
(作者在风雪交加的寒冷冬夜里,一人在外远征,很自然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中的温暖舒适,想到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在第二句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遗,使作者的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露出来。)
5.这么优秀的一篇思乡之作,让我们记住它吧!(学生背诵)
四、再次品味三首古诗词
这三首古诗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这三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但表达方法基本相似,都是借助景物抒发情感。)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思乡
教学本课时,我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有导有放。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导入,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三首古诗词时,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还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
22 四季之美
歌咏四时晨昏之美,是从古至今文学家的同好,但因作家个人气质、心境的不同而各有所爱,各有所感。清少纳言心性敏感,对外界事物感受力强,同时又充满女性的宽厚慈爱,
因此,到了她的笔下,她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天空的柔和与云彩的鲜亮互相映衬。“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月夜、暗夜、雨夜都无妨,哪怕是星星点点朦胧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感觉。“秋天——黄昏”感人的是夕阳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和比翼联飞的雁字,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早晨”可人的是手捧着暖和的火盆时的心情,这是下雪时、下霜时,甚至无雪无霜时都需要的。四时琐屑,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 溢于言表。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写出如此文字的。
学生接触过写景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场景很具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风景。而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片段式的写法,选取了独具韵味的四季风景,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这种体裁的文章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
1.整体感知,把握思路。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
2.反复品读,体味语言。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深入课文的读,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通过对句子的品味,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难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和她的作品。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读本课字词,初读课文。
2.找出作者笔下表现四季之美的场景。
重点
学习生字词。
难点
找出作者笔下表现四季之美的场景。
一、 情景创设
播放歌曲《四季歌》。
二、 诗词导入
1.大自然是一座宝藏,一年四季给我们翻开一页又一页绚丽多姿的画面,请同学们来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或名言。
2.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描写四季景象的古诗词。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课文,去看看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枕草子》,认识作者。
学生交流,说说课前查阅的资料。教师总结。
2.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文。
(1)检查字词。
(2)指名学生读课文。
4.快速读课文,用笔画出每自然段的中心句。
5.全班交流自己认为美的片段,读一读。
春——黎明
夏——夜晚
秋——黄昏
冬——早晨
四、布置作业
再次观察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3.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重点
感受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难点
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一、诗意导入,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小散文,感受到洋溢其中的与众不同的美。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四季之美的图画中,去品味,去欣赏。
二、走进文本,品文悟味
(一)春之黎明
1.出示图片“黎明”。
2.请学生就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播放课文第1自然段录音。
4.指名学生读。
5.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词。
泛着鱼肚色 红 红紫红紫
6.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7.学生交流。
(二)夏之夜晚
1.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说一说这一自然段写出了哪些夜晚的景色。
3.学生交流。
(明亮的月夜、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4.作者喜欢夜晚的什么?(萤火虫)
5.你们见过萤火虫飞舞的夜晚吗?(播放视频)
6.齐读“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7.你会用几句诗来表达这句话吗?
(三)秋之黄昏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中写到了哪些动态的景物。
(归鸦、大雁、夕阳、风声、虫鸣。)
2.想想文中用为什么用“点点”形容“归鸦”。
3.学生交流。
4.理解“比翼而飞”的意思,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5.是什么让人“心旷神怡”?
6.同桌互读。
(四)冬之清晨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比较这一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区别。
3.比起“落雪的早晨”,作者更喜欢什么样的早晨?
4.作者“扫兴”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1.同桌分自然段互读。
2.根据课件,配乐朗读。
3.指名尝试背诵。
4.根据板书,学生背诵。
四、回顾写法,仿写景致
1.学生交流这篇课文的特点。
(文字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景致不多,却让人感到美。)
2.学生尝试写一写自己观察的景致。
3.全班交流。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在教学中,不讲写法,只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件中的情景展示,引导学生步入一幅幅不同的场景中,用语言描绘想象的景象。即使描绘得不生动,也无关紧要,只是带领着学生品味语言,从中体会独特的四季韵味。
23 鸟的天堂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情为之动容。
课文语言质朴,动静结合,美不胜收,观察有序,笔法细腻,易读易记,情感真挚,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第8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鸟的天堂”傍晚和早晨不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榕树的大和“鸟的天堂”的热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难点
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师:本课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问题导入
孩子们,根据你们的理解,告诉老师,“天堂”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没有烦恼,自由快乐的地方。)那根据你们对生活的观察,鸟的天堂一般会在哪个地方呢?(树林里。)是啊,树林是鸟的天堂。好,今天我们将学习文学大师巴金先生所写的《鸟的天堂》,
一起来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板书课题)
二、 预习检查,整体感知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2.画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揭题,学生自悟
1.“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休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作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方法。
3.体会作者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重点
了解作者描写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方法。
难点
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再次和巴金爷爷一起去鸟的天堂。巴金爷爷两次去那儿,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交流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树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相当于几个操场?几间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不留一点儿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堆”。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表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交流鸟。
1.播放课件:“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学生甲: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应接不暇”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文中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学生丁:一只画眉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自由说。)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大榕树真的是鸟的天堂。这里真真正正是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你们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10.说说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他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自读课后“阅读链接”。
2.交流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第8自然段。
鸟的天堂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再通过对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不同特点——一静一动。最后的作业布置为抄写课文的第8自然段,培养学生摘抄积累优美语段的习惯。
24* 月 迹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学生们自学起来问题不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字词。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
品读课文,体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的美。
重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难点
体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月亮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默读课文,交流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窗前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引导: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5.展开讨论。
引导: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回归全文,感情朗读
1.交流自己觉得文中最动人的描写。
2.同桌之间有感情地朗读。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望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孩子们合作探究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极力创造一种充满人文性、生活性的语文课堂,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
习作 :________即景
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本单元所学的课文都是写景的,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体会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掌握了写景的方法。本次习作正是他们大展身手的时机。
习作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习作中,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写完后注意自我修改。
【知识与技能】
1.根据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3.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过程与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重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变化。
难点
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师:课件、例文。
学生:课前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
2课时
第一课时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出观察所得。
2.完成习作。
重点
完成习作。
难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观察了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做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3.过渡:你们心中既然承载了这么多的美好,是不是要把它们表达出来呢,那么就让我们大胆地来“我手写我心。”
二、根据素材,补充题目
1.根据自己的素材,把题目补充完整。
2.全班交流自己的题目。
三、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方法
1.现在我们写好了题目,再去看看我们的习作时要注意的几点。出示: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2.回忆写景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3.学生拿出积累本,朗读自己积累的本单元优美语段,并向大家说一说语段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4.教师小结。
写景,可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景物之美。写景不仅仅是写景,还应注入自己的情感。
四、巧设案例,抛砖引玉
1.屏幕出示例文,引导学生集体评议,从而能够感悟优点,并指出缺点,
由此复习已知的习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老师和学生集体反馈,并再次明确写景文章的注意事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回忆写景文章要求:既然同学们已经练过写景作文,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自由讨论)按一定顺序。
4.过渡回忆: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外,我们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
板书:颜色、形态、气味、声音、大小……
5.讨论:在抓住景物特点之后,最犯愁的是什么?(写生动、 形象、具体)
6.怎样能使自己的表达力求生动、形象、具体呢?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把所描绘的事物写得灵动、鲜活。
五、完成习作
学生完成习作,教师随堂指导。
习作:________即景
按一定的顺序写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颜色 形态 气味 声音 大小
生动 形象 具体
第二课时
1.使学生学会欣赏优秀作文。
2.通过讲评、指导,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文章存在什么毛病,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重点
评讲习作。
难点
学生修改习作。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习作是要写什么?
2.我们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二、自我修改
浏览,作常规批改(旁批)。批改时在短时间内完成对错别字、标点符号的使用、病句等的标注和修改。拿不准的问题及时在小组中讨论完成。
三、同桌互改
1.对文章优美的语句、段落进行点评。
2.就文章的结构、过渡的语句、题目的设置、首尾的特点进行点评。
3.批改时语言要简练。书写必须规范。点评后要署上姓名。自评时还应写出自己对本篇作文的感觉,如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有哪些困惑,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等等。
四、小组互改
四人一组交流,解决前两个流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荐小组中的好文章或好段落,总结本次作文的优劣得失。
五、教师巡视
教师参与批改并及时捕捉学生优、缺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备参考与讲评。
六、出示范文
1.出示学生优秀作文。
2.小组内交流,汇报。
3.看一看这篇文章是按照本单元写作要求来写的吗?
(1)本范文是按什么顺序去写的?
(2)范文有没有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读范文,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奇妙和美好?
七、好词佳句欣赏
八、展示学生作品
习作:________即景
展示佳作 互评互改
作文评改是一件学生能做喜欢做且可以做得很好的一件事,老师完全可以放手。学生通过点评自己及同学的作文,能更客观、全面、清楚地发现自己作文的优劣,对写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课程标准所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们的课堂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语文园地
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本单元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仿照句子把画面写具体。“日积月累”让学生诵读古诗《渔歌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动静结合。本次“交流平台”就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感受景色之美,从中学得方法。为元旦联欢会设计海报,富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能把句子写具体。
“交流平台”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词句段运用”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日积月累”注重诵读,理解词意,想象画面,感受古诗词的唯美。
【知识与技能】
1.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2.仿照例句,把画面写具体。
3.背诵古诗《渔歌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体会写景文章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通过动手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朗诵、想象,理解词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悠闲自得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
设计制作一张吸引人的元旦联欢会海报。
难点
仿照例句,把画面写具体。
教师: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海报的材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本单元的学习收获。
2.诵读《渔歌子》,理解词意,感受画面。
重点
交流本单元的学习收获。
难点
背诵《渔歌子》。
一、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积累本上自己积累的本单元优美的语段。
2.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语段,学生说说从这些语段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4.学生交流体会。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2.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幅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4.指导背诵,积累摘抄。
(1)引诵《渔歌子》。
(2)把这首词摘抄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渔歌子
张志和
白 青 绿
第二课时
1.设计制作元旦联欢会的海报。
2.仿照例句把画面写具体。
重点
仿照例句把画面写具体。
难点
制作海报。
一、仿照例句写一写
1.课件一句一句地出示例句。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引导: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什么?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引导:读这句话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2.自读第二组例句,交流画面。
3.指名说这两组例句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你喜欢哪一句。
4.交流将画面写具体的方法。
5.教师小结。
要想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一幅画面,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细细描绘,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来写。
6.学生完成课文中的习题。
7.全班交流,比一比谁的句子让我们眼前的画面形象起来。
二、制作元旦联欢海报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就是小A,可是今天他却遇到了一个小难题,想请同学们解决,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
(朋友们要他制作一张元旦联欢会海报。)
2.范例欣赏,了解海报。
(1)出示元旦海报,请学生边看边想,海报有什么特点?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2)学生交流。
3.设计制作,完成海报。
(1)说说本次海报的主题。
(2)交流本次海报的内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创意。
(4)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
(5)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6)展示评价提早完成的作品,给其他同学以借鉴。
4.评选海报,举办专栏。
收齐学生作品,办一期海报展。
让画面形象起来
制作元旦联欢会海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园地的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动手动脑,让他们在学习、实践、探索、合作、创新的求学路上开拓出一片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