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ID:654160

大小:2.86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材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精读课文,《蝴蝶的家》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力量,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习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语文园地》要求学生识记字词,丰富积累,学会用动作描写表现心情。‎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难点 ‎《习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2课时 ‎《蝙蝠和雷达》2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1课时 ‎《蝴蝶的家》2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这个童话故事,首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一个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下面青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思考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 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 3.检查初读情况。‎ ‎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 3.全班交流:‎ ‎ (1)你体会到了什么?‎ ‎ (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 ‎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  什么  怎么样 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意的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讨论解决:‎ 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 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 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 ‎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一个囚犯”‎ ‎“一个小花园”‎ 为什么——了不起 第二课时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重点 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难点 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粒豆的不同经历,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来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 (3)小组分角色朗读。‎ ‎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 (1)师演生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三、探讨解决问题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找出童话中相关内容,品读体会。‎ 点拔: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 点拔: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说像“一个小花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 ‎3.体会小豆子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 2.小豆子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们说,先说一说。‎ ‎ 3.把你说的写下来。‎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愉快和生机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童话的喜爱,引导在读中质疑 ,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并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找重点段落,领悟童话的内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效果很好。‎ ‎6 蝙蝠和雷达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由于学生对于仿生学缺少了解,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准备有关仿生学的图片或制作相关课件,在课中或课尾适当穿插,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尝试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们交流。‎ ‎3.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为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这一重难点时,可以选用填表法、画图法、填空法、表演法。‎ ‎2.还可以创设“仿生学科普知识展览”的情境,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上台介绍,下面的“观众”现场提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重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夜间探路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导飞,飞机用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老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 ‎3.理解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 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一、激情导入 鸟儿们在天空飞行,但它们并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动,可是蜻蜓不同,它能停留在空中,呆上好几个钟头。为什么蜻蜓有这种独特的本领呢?科学家们经过对蜻蜓的观察,仿制了能悬浮在空中的飞机——直升机。这种科学就叫仿生学。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会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仿生学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仿生科学有关的一篇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教师检查以读生字和读课文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学生反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5.用课题拓展法说说蝙蝠与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介绍蝙蝠擅长在黑夜飞行。“极细”一词说明障碍物很小,“灵巧”说明蝙蝠动作灵活,是黑夜飞行的高手。‎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是反问句,通过反问提出质疑,语气强调,从而引起后文对蝙蝠是否能在黑夜看清东西进行探讨。‎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4、5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记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学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学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6.有了实验结果,科学家为什么还要“反复研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实验的结果只能是第一手材料,只是表面现象。科学家们还需要进行“反复研究”,探索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科学结论。“终于”一词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实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蝙蝠和雷达 蝙蝠飞行的秘密?‎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 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那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7、8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教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学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指导朗读第7、8自然段,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学习方法自己设置一两个问题,并自行解决。教师对学生的自行提问及解答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和评价,要多多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四、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教师小结:本文介绍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指出雷达就是模仿蝙蝠这一奇特功能而发明制作的,并解释了雷达的作用及原理。在内容上,文章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学完全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聪明、伟大,另外要多留心自然界中的生物,看能否从它们身上的某一奇特功能受到启发,进行发明创造。)‎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安全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 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本文虽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却生动形象、文辞斐然。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文章增色;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课文深入浅出,具体可感。教学本课应指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处,并学着运用于今后的习作。‎ 本文中心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完全可以多给学生一些阅读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就势从旁指导即可。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此为纲,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示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图片)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感受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读第1、2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呼风唤雨”。‎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 ‎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发现”则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3、4自然段。‎ ‎(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事能反映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b.“愿望”是什么意思?(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回答。‎ ‎(卫星可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飞机可以在云中穿梭,宇宙飞船可以到宇宙中遨游……)‎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a.这句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b.用在这里想说明什么?(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 ‎3.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加深认识。‎ ‎(1)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科技发展成就巨大的内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你还能举出哪些能反映科技成就的例子?‎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科学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教学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我不但抓住文中重点句,还设计了一些说话训练。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生成新的兴奋点——“你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课时学生的收获颇多。‎ ‎8* 蝴蝶的家 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为线索,思考蝴蝶的家有哪里,以雨天蝴蝶躲藏在哪里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课文篇幅比较短小,线索明晰,语言优美,学生比较喜爱。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尝试着养成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习惯,对本课的学习十分有利。‎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重点 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学习中尝试着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重点 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 指名读。齐读。‎ ‎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斑斓、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 5.指名读课文。‎ ‎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下节课学习。‎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一读1、2自然段。‎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雨很大,而蝴蝶却很弱。这让作者为蝴蝶捏了一把汗,产生了着急的情绪。就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去探索蝴蝶的家。‎ 蝴蝶的家 我的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它们的家为什么是美丽香甜的吗?‎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依据问题,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重点 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紧扣上节我们提出的问题读中解决问题。‎ ‎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斑斓、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蝴蝶的家 本课堂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品读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已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逐步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习作:小小“动物园”‎ 这次的习作是让同学抓住家里的每个人的特点,看看他们和哪种动物比较像,有什么地方像。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每天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以此来感受家中的亲情。‎ 学生对朝夕相处的家人是非常熟悉的,‎ 但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什么特点?他们和哪种动物比较像?这还需要他们好好地想一想。本次写作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平常的物件、话语中去感受亲人的爱和精神世界。‎ 组织学生讨论重点写好哪些部分,怎样突出人物的品质等,互相启发。在心里想好写作提纲,小组内交流体会。‎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生活,学会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3.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有价值的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 创设交流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重点 认真观察家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发现并理解生活中亲人的爱,写出真情实感。‎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的习作。‎ ‎2课时 第一课时 ‎1.仔细观察,写自己的家人。‎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点 想想自己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 难点 真实感受该怎样去表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也都有不同的个性,它们能反映出你的生活态度、处事原则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你的家人最像哪种小动物吧。‎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小组交流,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明确要求。‎ ‎(4)总结与板书。‎ 内容:我的一家人 要求: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2.交流素材,确定内容。‎ ‎(1)交流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有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确定写的内容。(如果多数学生说的内容相似,教师要加以引导)‎ 三、整理思路,点拨写法 ‎1.整理思路,拟写提纲。‎ ‎(1)你想怎样写,在脑海中列出一个框架,打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3)学生自己试着拟写提纲。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不要统一学生的思路,教师要鼓励有新意的想法)‎ ‎2.重点指导,点拨写法。‎ ‎(1)怎样才能写出家人的特点?‎ ‎(2)指学生回答。在交流中明确: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描写。‎ ‎(3)要通过描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的个性与特点。‎ 四、个性表达,下笔成文 ‎1.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给自己的习作起个新颖的名字。 ‎ ‎2.教师巡视中做个别指导或疑难解答。‎ 五、佳作引航 我的“动物园”之家 我家有一个“动物园”,我带你去看看吧。‎ 走进“动物园”,每天都会看到一头勤劳的“牛”,那就是我的妈妈。有一次,我的妈妈刚上完夜班回来,一看6点多了,她知道我和哥哥今天考试,需要补充营养,于是没来得及休息就做早饭。每当我们放学回来洗了手坐在饭桌前,饭桌上面已经摆上了香喷喷的饭菜,让我感到好温暖。但有时妈妈发起“牛脾气”来,会让人喘不过气。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粗心算错了两道题,妈妈对我采取了“错一罚十”的“政策”。结果我一着急,又做错了,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十一点,这时“瞌睡虫”又找上门来了,我只好求妈妈:“妈,明天再做吧,我困了。”没想到妈妈眼睛一瞪,严厉地说:“不行,今天的事必须今天完成!”没办法,我只好坚持把罚的题目做完。这就是我的妈妈。‎ 我家里还有一只特别温顺的“狗”,他每时每刻保护着我们的家,早出晚归,‎ 特别辛苦。他高大的身躯变得消瘦了,瘦得跟他喜欢吃的排骨似的,他为我们这个家牺牲了很多精力。他就是我的爸爸,就像一条忠诚的狗一样守护着我这个幸福的家。‎ 我呢,是一只“小老虎”。妈妈做的好菜好饭,总是让我吃个饱,连爸爸都得让着我。我不但贪吃,还贪睡。记得有一次,闹钟已经响了好几遍,我还懒得起床。妈妈硬把我拉起来,可我还想睡,当妈妈伸手给我拿衣服时,我又扑腾倒在被子上睡了。结果那天上学迟到了,妈妈说我是正宗的“大懒虎”。‎ 这就是我的普通而又幸福的“动物之家”。‎ 点评:这篇习作分别抓住爸爸、妈妈、“我”的特点写出了三种动物:牛、狗、老虎。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其中写妈妈最详细,写妈妈是勤劳的“牛”,又写了她的“牛脾气”。作者善于表达,突出了一个幸福、温馨的三口之家 小小“动物园”‎ 明确要求→交流素材→下笔成文 第二课时 ‎1.能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互评互改、自评自改,使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2.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 重点 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互评互改、自评自改,使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难点 能抓住神态、语言和动作写出家人的特征。‎ 一、回顾要求,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习作指导,同学们也已经完成了习作。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习作要求,根据习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习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集体评改,回顾方法。‎ ‎(1)回顾修改习作的方法,全班交流。‎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放到投影仪上,全班同学针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方式去修改。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2.自读自改,完成习作。‎ ‎(1)自读习作,没完成的接着写完整。‎ ‎(2)读自己的习作,按照习作要求和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3)教师巡视指导修改情况。‎ ‎3.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 ‎(2)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作重点,评价事例是否具体,表达情感是否真挚。‎ 三、再次交流,布置作业 ‎1.指名读修改后的习作,引导学生交流改后的感受。‎ ‎2.布置作业。‎ 回家后,将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小小“动物园”‎ 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打草稿是将对作文的个人理解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其实,教学中打写草稿也可以以口头的形式交流,也就是口头作文,这样可以启迪思维,有据可依,也可充实和完善腹稿,教学实际中这一方法屡用不尽,效果甚佳。在作文过程中,要分清详、略,运用学过的多种知识:词、句、段乃至篇,借鉴有益的地方,自己也应创造新颖的,杜绝人云亦云。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觉得以后要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多地让他们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写出属于他们真正要表达的内心的东西。‎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识字加油站”意在让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且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用成语说句子,另一部分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设问句。“日积月累”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并积累关于质疑的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库,提高认知能力。‎ 这次“交流平台”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提问的读书方法和习惯,这是精读文章的重要方法。读文章时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体会、揣摩文章中的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描写的细节,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所以,教学要引导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读书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关于质疑的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或联系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谈谈体会。‎ ‎【知识与技能】‎ ‎1.明白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了解设问句。‎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认读积累,拓展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重点 ‎1.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了解设问句;积累一些古代名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问”的古语。‎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轻声朗读文中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4.扩展练习。‎ ‎(1)谈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三组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字都是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自读每组两个句子。‎ ‎2.你发现每组的两个句子有那些特点?‎ ‎3.学会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写句子,使句子表达的更形象、具体。‎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 ‎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问号都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告诉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设问句。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 ‎4.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找设问句。‎ ‎5.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在作文中用过设问句吗?‎ 四、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学生逐句自读,要求读正音,读通顺。‎ ‎3.读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师生释疑。‎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5.熟读、背诵。‎ ‎6.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学生平时积累。‎ ‎7.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识字加油站”这一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亲历自主发现的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要学会等待,不以教师或优生的发现结果代替全体学生的发现过程,同时巧妙的引导和适时的总结,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