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 含答案

ID:654193

大小:179.21 KB

页数:90页

时间:2021-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玄卒,亮躬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时 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 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 , 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 会。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 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 ,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 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 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 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青龙二年 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 者,言犹在耳。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B.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C.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D.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父,指祖父兄弟的儿子,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解带,解开衣带表示熟不拘礼;也指解韦带去就任官职,文中指前者。 C.委质,卑幼往见尊长,呈献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以表敬意,文中指投降。 D.南越,指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岭南地区、由秦国将领赵佗所建立的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葛亮身世坎坷,才能超群。诸葛亮很早失去父亲,随从父诸葛玄前去赴任,从父过世后在田中耕种, 自视甚高,刘备以为他才华非凡,请其出谋划策。 B.诸葛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当刘备失势之时,诸葛亮深谋远虑,向孙吴求援,孙权佩服刘备,敬重 诸葛亮,决定派兵援助,帮助刘备攻取益州。 C.诸葛亮勤于政事,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后,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亲力亲为,对外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纪律严明,赏罚兑现,取得显著效果。 D.诸葛亮志向远大,受民爱戴。诸葛亮志向坚定,进要统一天下,退要震动海内,率众兵到达武功后, 分兵屯田为久驻打下基础,其秋病逝,百姓追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②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①范 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②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 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三十三年,充山东副考官,擢员外郎。逾年,充湖南副考官。 明年,分校会试,改擢刑部郎中。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时非翰林与 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 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 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 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 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薨. , 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 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 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先生与阳湖赵公翼重赴鹿鸣筵③宴,诏加四品衔。二十年九月,卒于钟山,年八十有五。著 《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 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诸书。先生主试及分校得士皆称盛,钱御史澧、孔检讨广森其最也。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有删节) (注)①世父:伯父。②刘海峰:即刘大櫆(kuí),字才甫,号海峰。③鹿鸣筵:乡试放榜次日,官方 备筵宴请新科举人和考官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B.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C.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D.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一般来说,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文正,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文字。 D.薨,指人病逝,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幼时家境不好,却很好学。他虽是端恪公的元孙,但他幼时家里已很贫困,又体弱多病,但依然 爱好读书。 B.姚鼐富有学识,曾被破格任用。四库馆开设后,需要编修人员,他得到刘文正、朱竹君推荐,被破格 任用。 C.姚鼐文章成就突出,超越前辈。他少时师法方望溪、刘海峰古文之法,后又优于他们,是桐城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 D.姚鼐乐于施教,长年耕耘在教坛。他回到家乡后,几十年间主持多个书院的讲席,乐于提拔或荐推人 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 ②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 (5)姚鼐是一代大儒,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作简要归纳。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 , 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 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 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崇劝学教。诏曰: “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 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乃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 并坐免官。 孝昌初,萧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 仆射李平故事。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后除御史中尉。 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及选 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 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元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己, 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下,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 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宝夤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 东。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选自《北史•郦道元传》第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B.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C.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D.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按高低依次分成公、伯、侯、子、男五等。 B.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C.诏,文中意为皇帝下诏令,诏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D.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出行的信物(即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执法严厉。郦道元执法严厉,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李彪推荐将其从太傅掾任上调为书侍御史; 后来郦道元还因执法严厉遭到蛮人的诉讼。 B.郦道元受到赏识。顺皇后的父亲于劲任冀州刺史,领兵在关中作战,不在冀州任上,郦道元虽身为冀 州镇东府长史,却管理冀州全州事务达三年之久。 C.郦道元主持正义。侍臣丘念利用自已是汝南王宠臣的身份,操纵州官选拔,郦道元把丘念抓起来,并 请求灵太后下达命令将丘念处死。 D.郦道元学问广博。郦道元喜欢学习,遍览奇异之书,撰著注释《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有 《七聘》及其他各类文章行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 ②侍中、城阳王元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櫆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 以故与搢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暮,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 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为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 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 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 困于诸生② , 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 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 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吟, 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 , 而余为序之如此。 [注] ①博士:学官名,掌经学传授之职。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 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为人所贱简.. 贱简:轻视,怠慢 B.歙尤多英贤,敦.行谊 敦:厚道,诚恳 C.易田固.信余 固:坚决,执意 D.属.其板刻之 属:同“嘱”,叮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退而.强学 顺风而.呼 B.注念生人之.欣戚 不知东方之.既白 C.夫造物之于.人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不认同世人所谓的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游息山野,生活 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谈论时事,虑 及民生,此乃作者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不得志,且家庭 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的境遇。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 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欢 聚 未 几 离 散 随 之 余 于 此 其 犹能 独 乐 焉 否 邪 夫 以 生平 未 尝有 乐 之 人 徒 以 与 诸 君 子 游 处 而 乐 今 复 以 聚 之 不 常 而 不 乐 生 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搢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 ②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吊魏武帝文》序 陆机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客曰:“夫始终者,乃物之.大归;死生者. , 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绝哭。今乃伤心 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 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顷离之患故乎?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 而受困魏阙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 于哀志;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 观其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弧。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小忿怒、大 过失,不当效也。”善乎,达人之谠言矣。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 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变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又曰:“吾 婕妤妓人,皆著铜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汝等时时 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累官所得绶, 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既而尽分焉。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 违。求与违,不其两伤乎?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智惠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 , 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于是遂愤懑而 献吊云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云数.而已矣 天命 B.济.世夷难之智 救助 C.经.国之略既远 治理 D.学作履组.卖也 编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游乎.秘阁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夫始终者,乃物之.大归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死生者. , 性命之区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D.而.不免卑浊之累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先假定客人提出非议,作者再对客人的非议发表自己的 观点。这一构思在苏轼《赤壁赋》中也有运用。 B.本文在说理时通过“日食”“山崩”等自然现象巧设比喻,使说理形象易懂。行文时夹叙夹议,层层铺垫, 逻辑性非常强。 C.文章第二段,客人提出非议,对作者批评曹操面对死亡的糊涂做法提出质疑,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然后再在下文回答客人的质疑。 D.作者认为“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英雄人物也不能摆脱这一生死规律,所以他对曹操死前的 寄情外物持批评态度。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伤 哉 曩 以 天 下 自 任 今 以 爱 子 托 人 同 乎 尽 者 无 馀 而 得 乎 亡 者 无存 然 而 婉 变 房 闼 之 内 绸 缪 家 人 之 务 则 几 乎 密 与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 ②智惠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 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 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 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 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 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 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 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 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 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 而幸其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 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 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链接)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 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 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 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B.汉中之言,无一酬.者 酬:报答 C.虽弄翰..戏语 弄翰:执笔写作 D.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事:祭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南取百越之.地 C.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故天下信其.诚 失其.所与,不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 /然者 B.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 /然者 C.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 不然者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 然者 (4)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范仲淹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③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④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⑤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⑥为政尚忠 厚,所至有恩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 苏轼当时虽然未能全部明了,但是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 B.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 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C.范仲淹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范仲淹虽然后来做了官,但依然保持节俭,除非宾客来访,否则不吃肉。 D.所选两段材料,传文通过叙述介绍范仲淹其人其事,序文通过抒情议论表达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7)根据文意,分析作者“见属为叙”而“不敢辞”的原因。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 知鄞县,起提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安石议论高奇,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法先王之 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明年,同修起居注,辞 之累日。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诰.. , 纠察在京刑狱。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韩、吕二族 为巨室,欲借以取重。乃深与韩绛、绛弟维及吕公著交。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 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登州妇人恶其夫寝陋, 夜以刃斫之,伤而不死。狱上,朝议皆当之死,安石独援律辨证之减二等论。帝从安石说,且著为令。二 年二月,拜参知政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明年春京东河北有烈风之异民大恐帝批付中书令省事安静以应天变放遣两路募夫责监司郡守不以上闻者 安石执不下 上元夕,从驾乘马入宣德门,卫士呵止之,策其马。安石怒,上章请逮治。御史蔡确言:“宿 卫之士,拱扈至尊而已,宰相下马非其处,所应呵止。”帝卒为杖卫士,斥内待,安石犹不平。七年春, 天下久旱,帝忧形于色,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 八年二月,复拜相。屡谢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伤不堪,力请解几务。哲宗..立,加司空。元佑元年,卒, 年六十六,赠太傅。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春/京东河北有烈风之异民/大恐/帝批付中书/令省事安静以应天变/放遣两路募夫/责监司郡守不以 上/闻者安石执不下/ B.明年春/京东河北有烈风之异/民大恐/帝批付中书/令省事安静以应天变/放遣两路募夫/责监司郡守不以 上闻者/安石执不下/ C.明年春/京东河北有烈风之异民/大恐/帝批付中书/令省事安静以应天变/放遣两路募夫/责监司郡守不以 上闻者/安石执不下/ D.明年春/京东河北有烈风之异/民大恐/帝批付中书/令省事安静以应天变/放遣两路募夫/责监司郡守不以 上/闻者安石执不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川,是王安石的故乡,故他又叫“王临川”,其著述称《临川文集》。 B.秩,既可指官棒,也可指官阶,文中“秩满”是指官吏被授予最高官职。 C.制诰,即诏令或诏救,是帝王发布的命令,其主管的官员称“知制诰”。 D.哲宗,即宋哲宗,“哲宗”是其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积极作为,造福一方百姓。在担任鄞县知县期间,他在修筑堤坝、疏浚陂塘之外,还把官仓的 粮食借贷给百姓,并用收到的利息替百姓还债。 B.王安石热心改革,立志矫世易俗。他对于变革充满激情,在上呈皇帝的万言书中,力主通过效法先王 之政的精神来疗救财力不济、世风日下的顽疾。 C.王安石借重望族,英才上达天听。在朝中并不知名的他,主动结交出身世家大族的韩绛、韩维等人, 并通过韩维的称誉与举荐,最终引起皇帝关注。 D.王安石恃宠而骄,违反宫禁律例。元宵节傍晚,跟随圣驾进入宜德门,因未循例下马而遭呵阻,他竟 要求惩办执法卫士,执法卫士因而无辜受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②狱上,朝议皆当之死,安石独援律辨证之,减二等论。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翰,昭宗..时为范阳军监军,与节度使刘仁恭相善。天复中,大诛宦者,仁恭匿居翰大安山之北谿以免。 其后,梁兵攻仁恭,仁恭遣居翰从晋王攻梁潞州以牵其兵,晋遂取潞州,以居翰为昭义监军。庄宗即位, 与郭崇韬并为枢密使...。庄宗灭梁而骄,宦官因以用事,郭崇韬又专任政,居翰默默,苟免而已。魏王破蜀, 王衍朝京师,行至秦川,而明宗军变于魏。庄宗东征,虑衍有变,遣人驰诏魏王杀之。诏书已印画,而居 翰发视之,诏书言“诛衍一行”,居翰以谓杀降不祥,乃以诏傅柱,揩去“行”字,改为一“家”。时蜀降人与 衍俱东者千馀人,皆获免。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 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 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 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 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呜呼!人情处安乐,自非圣哲,不能久而无骄怠。宦、女之祸非一日,必伺人之骄怠而浸入之。明宗非佚 君,而犹若此者,盖其在位差久也。其余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其 为大害者,略可见矣。独承业之论,伟然可爱,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无所 不取。吾于斯二人者,有所取焉。取其善而戒其恶,所谓“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也。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第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 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B.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 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C.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 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D.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 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宗,为唐朝末期皇帝李晔的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B.枢密使,古代官名,始置于唐后期,后代历有沿革,一般负责军国要政,担任此职者多为文官。 C.硕士,古代则指硕学之士,其表现为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现指介于学士及博士间的一种学位。 D.君子,可指有道德的人。文中“君子”与《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之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居翰与友交结颇得人心。他与刘仁恭交情甚厚,朝廷捕杀宦官,幸得刘仁恭周密安排,方躲过厄运。 B.张居翰随人俯仰十分低调。他虽然备位枢密使,实则终日默默,才得以保全性命,未遭郭崇韬迫害。 C.张居翰急中生智善耀千古。他挺身而出将诏书的“行”改为“家”,使蜀百官及衍仆役千余人获免。 D.张居翰身为宦官犹有可取。宦官和女色是造成灾祸的祸端,因此欧阳修认为看人应“爱而知其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②其余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 (5)宦者乱人之国,自古并不鲜见。作为君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宦官为害朝政?请结合文本简要 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侃,字尚谦,揭阳人。性至孝,正德十二年成进士.. , 即以侍养归。师王守仁于赣州,归语兄助教俊。 俊大喜,率群子侄宗铠等往学焉。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世宗立,侃授行人。母讣,殒绝,五日始食粥。 嘉靖七年起故官。闻守仁卒,偕欧阳德辈为位,朝夕哭。时方议文庙..祀典,侃请祀陆九渊、陈献章。九渊 得报允。已,进司正。十年秋疏言:“祖宗分封子弟,必留一人京师司香,有事居守,或代行祭飨。列圣 相承,莫之或改。至正德初,逆瑾怀贰,始令就封。乞稽旧典,择亲藩贤者居京师,慎选正人辅导,以待 他日皇嗣之生,此宗社大计。”帝方祈嗣,讳言之,震怒,立下狱廷鞫,究交通主使者。南海彭泽为吏部.. 郎,无行。因议礼附张孚敬,遂与为腹心。后廷察被黜,孚敬奏留之,至太常卿。侃以疏草示泽。泽与侃 及少詹事夏言同年生,而言是时数忤孚敬。泽默计储副事触帝讳,必兴大狱,诬言同谋可祸也,绐侃稿示 孚敬,因报侃曰:“张公甚称善,此国家大事,当从中赞之。”与为期,趣之上。孚敬乃先录侃稿以进,谓 出于言,请勿先发以待疏至。帝许之。侃犹豫,泽频趣之乃上。拷掠备至,侃独自承,累日狱不具。泽挑 使引言,侃嗔目曰:“疏,我自具。趣我上者,尔也。尔谓张少傅许助之,言何豫?”给事中孙应奎、曹汴 揖孚敬避。孚敬怒。应奎等疏闻,诏并下言、应奎、汴诏狱,命郭勋、翟塞及司礼中官会廷臣再鞠,具得。 帝乃释言等,出孚敬密疏二示廷臣,斥其伎罔,令致仕..。侃为民,泽戍大同。侃至路河遇圣寿节焚香叩祝 甚谨或报参政项乔曰小舟中有民服而祝圣者乔曰必薛中离也迹之果然中离者侃自号也归家益力学,从游者 百余人。 (节选自《明史·薛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侃至潞河/遇圣寿节焚香/叩祝甚谨/或报参政项乔曰/小舟中有民服而祝圣者/乔曰/必薛中离也/迹之/果 然/中离者/侃自号也/ B.侃至潞河/遇圣寿节/焚香叩祝甚谨/或报参政项乔曰/小舟中有民服而祝圣者/乔曰/必薛中离也/迹之/果 然/中离者/侃自号也/ C.侃至潞河/遇圣寿节/焚香叩祝甚谨/或报参政/项乔曰/小舟中有民服而祝圣者/乔曰/必薛中离也/迹之/ 果然中离者/侃自号也/ D.侃至潞河/遇圣寿节焚香/叩祝甚谨/或报参政/项乔曰/小舟中有民服而祝圣者/乔曰/必薛中离也/迹之/ 果然中离者/侃自号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在省城举行的乡试的考试者,称为进士。 B.文庙,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又称孔庙,夫子庙等。 C.吏部,官署名称,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致仕的制度,源于周代,形成于汉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侃生性至孝,悲悼长辈。薛侃及第之后便归乡侍养,母亲去世,他当下昏倒,五日后才开始饮食。 听说师父王守仁死了,就与他人一起立牌位,早晚哭悼。 B.薛侃心忧国家,上疏直言。他建议作两手准备,选择血缘关系近的藩王中的贤德之人,留在京城,并 选择端正的人辅助教导,等待太子降生。 C.薛侃敢于担当,拒害夏言。薛侃上疏之事被少傅张孚敬利用,刑讯鞭打,可薛侃独自承受,当面斥责 张孚敬,为夏言辩白,最终薛侃被贬边地。 D.薛侃忠君爱国,致力讲学。他被贬为平民后,私下仍会祝愿皇帝健康长寿;他早年师王守仁,在岭南 推广王学,晚年归家仍坚持讲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方祈嗣,讳言之,震怒,立下狱廷鞫,究交通主使者。 ②疏,我自具。趣我上者,尔也。尔谓张少傅许助之,言何豫? (5)彭泽为什么要陷害夏言?请简要说明。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 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 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 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 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 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 , 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 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 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 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 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 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候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 遁走/ B.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 遁走/ C.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 遁走/ D.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 遁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水南山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南岸区域。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不才、足下等。 C.戏下谓在主帅的旌麾之下,引申为部下;戏,同“麾”,这里是代指军营。 D.古人把夜半后的三个阶段分别称为鸡鸣、昧旦、平旦,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贫而无行,参军后未被重用。平民时,他生活贫困,没有操行;参军后,他在项梁项羽手下皆默 默无闻,未被重用,最后投奔刘邦。 B.韩信料事如神,设计谋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他笃定赵军会中计,便趁其倾巢出兵时,派出事先埋 伏的两千奇兵,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韩信胆略过人,诸将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气,使士兵们奋起反击,大获 全胜,大家都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D.韩信爱惜人才,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后来, 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②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5)在面对韩信陈余大军压境之际,广武君向成安君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 , 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 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 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 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夫爱憎面背,乱白黝丹,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诸夏 盖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鲁掖,折旋矩矱,将无为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恶詈,直情率 遂,则有矣。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 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 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③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 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 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 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 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注)龙场,在今贵州修文县。当时作者谪龙场驿丞。要绥,指边远地区。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 装束。羝服:羊皮作衣服。甫:章甫,古代的礼帽。掖:衣袖。折旋矩矱:遵守规则法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B.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 集 C.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 集 D.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 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后泛称少数民族。 B.轩裳:古代卿大夫所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 C.诸夏:周代分封的“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各个诸侯国。后泛指中原地区,中国。 D.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君子”被赋予道德的含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被贬到当时的边穷地区贵州龙场当驿丞,条件艰苦,甚至连住处也没有。当地人认为他没法待下 去,但他还是扎下了根,借孔子之语命名住所,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B.我们耳熟能详的《陋室铭》文笔之空灵飘逸,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 而本文内涵沉雄大度,层层推进,说理深入:二者主旨迥异。 C.本文并非简单描述贬所环境差,条件苦,而是讲述了当地人虽性情粗野,却醇厚质朴,更易接受圣学 教化。至于说自己无力担此重任,需要等待君子来,这是自谦。 D.作者写作目的有四: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赞扬少数 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 ②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河东教练使...。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庄宗已郊. , 遂立刘氏 为皇后。崇韬累表自陈,请依唐旧制,还枢密使于内臣,而并辞镇阳。优诏不允。崇韬又曰:“臣从陛下 军朝城,定计破梁,陛下抚臣背而约曰:‘事了,与卿一镇。’今天下一家,俊贤并进,臣惫矣,愿乞身如 约。”庄宗召崇韬谓曰:“朝城之约,许卿一镇,不许卿去。欲舍朕,安之乎?”崇韬因建天下利害二十五事, 施行之。明年征蜀,议择大将。时明宗为总管,当行。而崇韬以谗见危,思立大功为自安之计,乃曰契丹 为患北边非总管不可御魏王继岌国之储副而大功未立且亲王为元帅唐故事也庄宗曰:“继岌,小子,岂任 大事?必为我择其副。”崇韬未及言,庄宗曰:“吾得之矣,无以易卿也。”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 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太子,俟主上千秋 万岁后,当尽去宦官,至于扇马,亦不可骑。”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及闻此言,遂皆切 齿,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 上蜀簿,得兵三十万,马九千五百匹,兵器七百万,粮二百五十三万石,钱一百九十二万缗,金银二十二 万两,珠玉犀象二万,文锦绫罗五十万匹。庄宗曰:“人言蜀天下之富国也,所得止于此邪?”延嗣因言蜀 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 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崇韬有子五人,其二从死于蜀,余皆见杀。其破蜀所得,皆籍没..。 明宗即位,诏许归葬,以其太原故宅赐其二孙。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为患/北边非总管不可御/魏王继岌/国之储副/而大功未立/且亲王为元帅/唐故事也/ B.契丹为患/北边非总管不可御/魏王继岌/国之储副/而大功未/立且亲王为元帅/唐故事也/ C.契丹为患北边/非总管不可御/魏王继岌/国之储副/而大功未/立且亲王为元帅/唐故事也/ D.契丹为患北边/非总管不可御/魏王继岌/国之储副/而大功未立/且亲王为元帅/唐故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练使,唐朝时期主要掌管教习士兵的武官,属于节度使下属职位。 B.郊指郊祭,为祭祀天地日月的活动,冬至祭天于南郊,夏至祀地于北郊。 C.矫诏指诈称帝王的诏书,或伪造、假托、假传刑部的命令。文中指前者。 D.籍没指登记财物加以没收,也就是罚没家产人官,是一种较重的处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崇韬善于理政,颇受皇帝赏识。郭崇韬跟从皇帝立下战功,想辞去官职,却不被允许;他所陈述关 系天下利害的事都被皇帝采纳了。 B.郭崇韬擅长治军,屡任重要军职。唐庄宗即位以后,郭崇韬担任了兵部尚书;后来又出任招讨使,军 政方面的大事都由郭崇韬来决定。 C.郭崇韬军功卓著,受到庄宗猜忌。郭崇韬破蜀立下大功,行为不收敛,惹怒唐庄宗;唐庄宗派宦官马 彦珪到蜀地监视郭崇韬的动向。 D.郭崇韬遭受诬陷,引来杀身之祸。郭崇韬曾因受到诬告而处境危险,后来又因未去郊外迎接前来慰劳 的宦官向延嗣,最终被陷害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崇韬累表自陈,请依唐旧制,还枢密使于内臣,而并辞镇阳。 ②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及闻此言,遂皆切齿,思有以图之。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端拱初,拜右正言、判户部..凭由司。三年,拜工部郎 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院。秋,彗星见,召对别殿.. , 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 年深,杀伤剽掠,彼此选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 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 民庶”。太宗嘉纳之,遂赦河北。淳化四年,知秦州。先是,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 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 然不免镶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其首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 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 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咸平初,拜礼部尚书,罢政,出知河阳。逾年,知开封府。以 京府务剧求罢,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寻迁刑部尚书。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 张齐贤、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皆不愿往。未几,复知审官院。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三年, 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仲舒敏于应务,少与吕蒙正契厚,又同登第..。 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 同进,时人谓之“温寇。子嗣宗、嗣良、嗣先、嗣立。仲舒既卒,帝悯其孤弱,并禄以官。 (节选自《宋史·温仲舒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渝其酋以威 信诸部献地内属/ B.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 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 C.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 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 D.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 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可以指对狱讼的审理和判决,又可以指以高官兼较低职位的官,在文中则指前者。 B.别殿,正殿以外的殿堂。它不是宫殿里位置处于正中的主要殿宇。 C.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D.登第,可指科举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第,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仲舒政绩显著,颇受皇帝信赖。他虽被罢免了开封府长官的职位,但并州沦陷后,皇上仍认为北门 重镇非张齐贤、温仲舒不能镇抚。 B.温仲舒治理有方,深得百姓爱戴。他在秦州知州任上,采取措施限制当地各少数民族部落的活动范围, 有利于百姓生活的安宁及国家利益。 C.温仲舒进言推恩,得到皇帝采纳。他针对国家出现的农桑业废弛等问题,提出了推加恩泽抚慰百姓的 建议,太宗赞许并采纳了该建议。 D.温仲舒屡居要职,身后深享哀荣。他曾官拜礼部尚书御史中丞、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枢密副使等职, 他儿子也因他被录用为官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 ②仲舒既卒,帝悯其孤弱,并禄以官。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 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 士. , 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 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 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 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 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 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 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 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 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诚谕辅臣,省愆悔过。” 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 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 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金事李馆奉表入都,列时行 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节选自《明史·汤显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B.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C.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D.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 48 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帝王年号纪 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 教授官。明清仍继之,稍有不同。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 举之法等。 D.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古代任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有很多,本文的黜、夺、罢与致仕、致事、致政 等表示免官。乞骸骨、乞归等表示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名气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汤显祖认为那些无耻之人,只知道与那些主持政事的人勾结,所得到的爵位俸禄,也只认为是主持政 事的人给的。 C.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D.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 ②乞立斥文举、汝宁,诚谕辅臣,省愆悔过。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 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 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 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 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主要因此处崤山地势险要、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 中国古代军事争夺的焦点之一。 B.六国,指崤山以东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与六国对峙,六国连合抗秦,但最终六国 破灭。 C.城,在古代既有城墙也有城市之意,在文中指城市,“城” 与“郭”并称时,“城”指外城,“郭”指内城。 D.祖父,古文中一般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是指父亲的父亲。现在称“先祖父”是称已经去世的祖父,与 文中的“先祖父”不一样。 (3)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叙述了孝公在商鞅的辅助下内外兼修,国力逐渐强大,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 之外的土地。 B.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不是武器不好,不善于打仗,而是贿赂秦国,即使没有贿赂的 国家也会因贿赂而受影响。 C.材料二中,作者陈述了秦国接收贿赂获取的土地比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多得多的事实,得出了不希望 打仗是秦国最想采取的获取土地的方式的观点。 D.材料一、二分别论述了秦国逐渐走向统一和六国走向衰亡的原因,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有很强的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吊以周贫乏。后博览 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 , 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 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 以 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表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邀以社稷倾覆,常怀 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 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 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吏,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 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 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 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 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 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 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 南大木山下。逖虽怀帛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 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节选自《晋书·祖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B.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C.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D.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用以任用官员,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明清变成对秀才的雅称。 B.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 东为“关东”不同。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意思是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日众多,现代泛指首都。以“京”称都城 开始于周朝建立之初。 D.坞主,东汉,魏晋南北朝时坞堡之主。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或官僚贵族聚众筑坞堡以武装自守, 因未有朝命,故称坞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仁爱善良,德才兼备。祖逖经常周济乡间穷苦百姓;博览群书,贯通古今,被世人誉为有辅佐之 才。 B.祖逖忠君报国,不怀二志。祖逖积极为国建言,报效国家;虽有多方诸侯征召、任命,但他都拒绝赴 任。 C.祖逖深得拥戴,逆转战局。在谯城战役中,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勒。 D.祖逖发展贸易,不改初心。祖逖与石勒放开贸易,以休养生息;虽疾病在身,仍然坚守收复疆土之初 心。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 ②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 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 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 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 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 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 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 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 能自脱。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 , 切事情,明是 非,其极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伯阳[注]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刑名 有术,说难极知。悲被周防,终亡李斯。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伯阳:老子字聃,又字伯阳。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适.周 适:往,到……去 B.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举:列举 C.切.事情,明是非 切:决断 D.说难极知. 知:通“智”,智慧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B.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C.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D.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B.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文中含义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中的“绳”意义相同。 C.刑名,指战国时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主张君子应因时而动。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默转。 B.韩非对治国有独到见解。他主张依法治国,任用贤能之士,反对君主用权势驾驭臣子。 C.韩非擅长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正之人不被容纳,又考察历史得失变化,撰写大量著作。 D.司马迁评价客观公正。他对老子、韩非的评价不偏不倚,既点明两人优点,也指出两人不足。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 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 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 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 , 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 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 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婕仔,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 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 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 王旦自以昭帝见,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 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侯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 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 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 帝所属以辅联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 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 , 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 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 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 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 /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 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 B.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乘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 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C.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 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 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5)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 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 , 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 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 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 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 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 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 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 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 , 还当以合符。”军曰:“大 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 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 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 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 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 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表示一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擢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 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看。现多用于生辰属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 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 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 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 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②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纵,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涣子,初以荫补..协律郎,三迁为监察御史。诏择令长于台省,除蓝田令,宽明勤 干,德化大行,县人为之立碑颂德。转京兆府司录,累迁金部员外郎。以父贬道州刺史,弃官就养。丁父 忧,终制,六迁大理卿、兼御史中丞、汴西水陆运两税盐铁等使。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 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握兵未有至者 纵先知之,潜告李怀光劝令奔命, 怀光从之。纵乃悉敛军财与怀光俱来,调给具备。怀光兵士久战河外,及次河中,将迁延。纵之货币先已 渡河,纵谓众曰:“若济,悉以分赐。”众利之,乃西。至奉天,加右庶子,充使。无几,拜京兆尹、兼御 史大夫。数奏怀光刚愎反覆,宜阴备之。及行幸梁州,左右或短之曰:“纵素善怀光,今不来矣。”上曰:“他 人不知纵,吾可保其心。”不数日,纵至,拜御史大夫。尝议其大体,不亲细事,狱诉仪制,皆付之僚吏。 贞元..元年,亲祠南郊,为大礼使。属兵旱之后,赋入尚少,纵裁定文物,俭而中礼。无何,万年丞源邃为 京兆尹李齐运所抑捽至死,纵劾奏不行。数月,除吏部侍郎,寻检校礼部尚书、东畿唐汝邓都观察使、河 南尹。是时兵革甫定,民耗六七,纵悉心求瘼,为理简易。先是,戍边之师由洛阳者,储饩取办于编户..。 纵始官备,不征于人,令五家相保,俾自占告发敛,以绝胥吏之私。又引伊、洛水以通里闬,都中灌溉济 不逮为十一二,人甚安之。征拜太常卿。贞元七年六月卒官,年六十二,谥曰忠,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五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 握兵/未有至者/ B.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 握兵/未有至者/ C.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 握兵/未有至者/ D.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 握兵/未有至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因祖先功勋而补官,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贞元,唐德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编户,古代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管理人民;文中指编入户口的平民。 D.吏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和科举考试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纵宽厚贤明,受人尊敬。他任蓝田县令时,大力倡导以道德感化人,蓝田县的百姓为他立碑颂德; 从他开始,戍边军队的粮饷由官府主办,不再向百姓征收。 B.崔纵勤勉干练,为政尚简。贞元元年,德宗到南郊祭祀,他担任大礼使,裁定相关礼乐制度,既节俭 又符合礼仪;他尽心访求民间疾苦,治理措施简便易行。 C.崔纵为人正直,忠心耿耿。他与李怀光关系不错,但仍提醒皇帝此人刚愎自用,反复无常,应加防备; 有人在皇帝面前诋毁他,皇帝毫不怀疑他的耿耿忠心。 D.崔纵政绩卓著,备受重用。他成功解决了魏州粮饷长期供应不上的问题;他兴修水利,引入伊水、洛 水,改善都中灌溉;他从接受补官开始,就得到多次升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行幸梁州,左右或短之曰:“纵素善怀光,今不来矣。 ②无何,万年丞源邃为京兆尹李齐运所抑捽至死,纵劾奏不行。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筠,字子仪,大名人。举进士,为馆陶县尉。还,会诏知制语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摧筠第一,以大 理评事为秘阁校理。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自边鄙罢兵国家闲暇帝垂意篇籍始集诸儒考论文章为 一代之典筠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推为精敏。车驾西巡,又命药纂土训。及《册府元龟》成,进直史 馆、修起居注。尝属疾,予告..满,辄再予,积二百日,每诏续其奉。迁左司谏、知制语,加史馆修撰,出 知邓州。还,纠察在京刑狱,知贡举.. , 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复请邓州,未行,进输林学士。初,药尝 草丁谓与李迪罢相制,既而谓复留,令别草制,筠不奉诏,乃更召晏殊。筠自院出,遇殊枢密院南门,殊 侧面而过,不敢揖,盖内有所愧也。帝久疾,谓浸擅权,筠曰:“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请补外,以 右谏议大夫知庐州。仁宗即位,迁给事中,复召为输林学士。逾月,拜御史中丞。先是,三院御史言事, 皆先白中丞。筠榜台中,御史自言事,毋白丞杂。知天圣二年贡举,数以疾告,进尚书礼部侍郎、枢密直 学士、知颗州。召还,复知贡举,进输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筠素爱庐江, 遂筑室城中,构阁藏前后所赐书,帝飞白..书曰“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再知庐州,营家墓,作棺,自为铭刻 之。既病,徙于书阁,卒。筠,景德..以来,居文输之选,其文辞善对偶,尤工为诗。著《册府应言》《禁 林》等凡七集。初为杨亿所识拔,后遂与齐名,时号“杨刘”。凡三入禁林,又三典贡部,以策论升降天下 士,自筠始。性不苟合,遇事明达,而其治尚简严。然晚为阳翟同姓富人奏求思泽,清议少之,二于量卒, 田庐没官。包拯少时,颇为筠所知。及拯显,奏其族子为后,又请还所没田庐云。 (节选自《宋史·刘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自边鄙罢兵/国家闲暇/帝垂意篇籍/始集诸儒考论文章/为一代之典/ B.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自边鄙罢兵/国家闲暇/帝垂意篇籍/始集诸儒考论文章/为一代之典/ C.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自边鄙罢兵/国家闲暇/帝垂意篇籍始/集诸儒考论文章/为一代之典/ D.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自边鄙罢兵/国家闲暇/帝垂意篇籍始/集诸儒考论文章/为一代之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告,汉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予在官休假的待遇;后指大臣因病、老准予休假或退休。 B.贡举,古时地方向帝王荐举人才,分乡里选举、诸侯贡士;至汉合称贡举,明清泛指科举制度。 C.飞白,书法笔法名,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给人以飞动的感觉。 D.景德,宋真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独有的用来纪年的名号,起于汉高祖,终于清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筠履历丰富。他进士出身,先后为官地方、京城和朝廷;三入翰林院,三次受命主持人才选拔工作, 仕途畅达。 B.刘筠勇于革新。在担任御史中丞后,他打破御史奏事后先报中丞的惯例;率先用策论来决定天下人才 的进退升降。 C.刘筠刚正不阿。他坚持原则,坚决抵制宋真宗出尔反尔重用丁谓为相的行为;因看不惯丁谓独专大权 而自请外任。 D.刘筠富有才学。他工诗善文,受到知制诰杨亿的赏识与荐举,后与其齐名;参编《册府元龟》等典籍, 著述颇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筠自院出,遇殊枢密院南门,殊侧面而过,不敢揖,盖内有所愧也。 ②然晚为阳翟同姓富人奏求恩泽,清议少之。一子蚤卒,田庐没官。 (5)请简要概括刘筠受到宋朝皇帝特殊恩遇和大臣感念的事情。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 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 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 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销锋镝. 镝:刀剑 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絜: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风飘飘而.吹衣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大王来何.操 C.以弱天下之.民 舞幽壑之.潜蛟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加 以叙述,凸显了始皇得天下后防范之严、统治之暴。 B.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秦国能打败六国,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的陈涉,却被一击而溃”, 这样的反差引发了下文对其灭亡原因的分析。 C.第三段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在,接着从多方面阐释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虽不可“同年而语”,但“成败异 变,功业相反”,水到渠成得出中心观点。 D.选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来说理,作者将“陈涉与六国、秦本身的兴亡、秦与六国、秦与陈涉”几 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文章情节摇曳、气势磅礴。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戚继光,字元敬.. , 世登州卫指挥金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 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金事,备倭山东。改金浙江都司,充参将, 分部宁、绍、台三郡。 三十六年.... , 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献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 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 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 家军”名闻天下。 四十年... , 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 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折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 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 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 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是时宁德已屡陷。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 壕进。天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 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 管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于是继光至福州,勒石..平远台。 初,兴化告急,时帝已命俞大献为福建总兵官,继光副之。及城陷,刘显军少,壁城下不敢击。大猷亦不 欲攻,需大军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献右,合攻贼 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新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纶上功,继光首,显、大猷次之。帝 为告谢郊庙.. , 大行叙赍。继光先以横屿功,进署都督金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遂代大献为 总兵官。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 军特精 B.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 军特精 C.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 军特精 D.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 军特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 法。 C.“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文中指刻字于石,亦指立碑。 D.文中“郊庙”是指帝王祭祀天地与祖先。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继光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为将门之后,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 B.戚继光是一代名将,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顺,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官。 C.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平倭战争获得人民的拥护与欢迎, D.戚继光身先士卒,兵法传奇,携俞大献,打赢了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在刀光剑影中重铸中华脊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②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5)“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4.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 用 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 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责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 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 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 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 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 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 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到。广军士大夫一军 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共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 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将,有“飞将军”的美称,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马度阴山”里有王昌龄对李广的赞誉。 B.匈奴是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的统称。胡人原指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族群。 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 C.“结发”就是“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 15 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 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指童年或 年轻为结发。文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的“结发”就是这个意思。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分表、书、 本纪、世家、列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跟从李广训练士兵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宦官被匈奴人 放箭射伤,逃回到李广那里。 B.面对匈奴的几千名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要逃跑,李广却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以诱敌, 匈奴果然中计领兵撤离了。 C.李广宽厚爱人,也为士兵爱戴,土兵乐于为他所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部队迷失道路,他 勇于承担过错。 D. 最后一段末作者引用谚语,以桃李比喻李广,李广忠诚信实的品德,得到人们的敬仰,表达了作 者对李广深深的敬佩之情。 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诩第二书 (宋)欧阳修 修白: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见吾子好学善辩,而文能尽其意之详。今世之言性者多矣,有所不及也, 故思与.吾子究其说。 修患世之学者多言性,故常为说曰:夫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也。“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 切于世者,是以言之甚详。至于性也,百不一二言之,或因言而及焉,非为性而言也,故虽言而不究。 予之所谓不言者,非谓绝而无言,盖其言者鲜,而又不主于性而言也。《论语》所载七十二子之问于孔子 者,未尝有问性者。孔子之告其弟子者. , 凡数千言,其及于性者一言而已。 《语》曰“性相近习相远”者,戒人慎所习而言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明性无常, 必有以率之也。然终不言性果善果恶,但成人慎所习,而勤其所以率之者尔。予曰因言以及之而不究也。 修少好学,知学之难。凡所谓“六经”之所载、七十二子之所问者,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 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以予之汲汲于此而不暇乎其他,因以知七十二子亦以是汲汲而不暇也,又以知 圣人所以教人垂.世,亦皇皇而不暇也。今之学者,于古圣贤所皇皇汲汲者学之行之,或未至其一二,而好 为性说,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不究者,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此予之所不暇也。 或有问曰:“性果不足学乎? ”予曰:性者,与身俱生而人之所皆有也。为君子者,修身治人而已,性之善 恶不必究也。使性果善邪,身不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使性果恶邪,身不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 言。 或又问曰:“然则三子言性,过欤?”曰:不过也。“其不同何也?”曰:始异而终同也。使孟子曰人性善矣, 遂息而不教,则是过也;使荀子曰人性恶矣,遂弃而不教,则是过也;使扬子曰人性混矣,遂肆.而不教, 则是过也。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乐为急盖其意 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勒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混者驱而率之,则可使去愚而就善也。其 说与《语》之“性近习远”、《中庸》之“有以率之”皆合。夫三子者,推其言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以 为推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也。予之所说如此,吾子其择焉。 (本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 辱:承蒙 B.率.性之谓道 率:率真 C.又以知圣人所以教人垂世 垂:流传 D.遂肆.而不教 肆:放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思与.吾子究其说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B.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凌万顷之.茫然 C.孔子之告其弟子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D.虽君子而.为小人 摇尾而.求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开门见山,盛赞李诩好学善辩、文能尽意并交代回信的原因,世人对人性的论述量多,但还不 够深透,有待继续阐发。 B.作者通过自己的求学经验,推断孔子和孔门弟子均无暇论述人性,而“今之学者”与“古圣贤”的学识相去 甚远,却在这点上乐此不疲。 C.文章最后两段以“问答”方式先阐明性善与性恶的具体区区别,再假设说理,以孟子、荀子、扬子三人为 例,说明重要的是教人为善。 D.本文表达上多对比和引用,语言整散结合,有感染力,而且构思别致,借批评“世之学者”委婉指出李 诩存在的问题,启人深省。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三子者或身弗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仁又礼乐为急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 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 ②推其言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以为推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也。 2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 者皆服其精妙。神宗在颖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 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 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 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 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 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 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 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 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 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 , 世方仰其有 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 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 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 为高不可及尔/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 为高不可及尔/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 为高不可及尔/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 为高不可及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确的一项是( ) A.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时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明清两代从进 士中选拔。 B.熙宁是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都 用年号纪年。 C.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大体就是今广东、广西一带,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 岭五座山组成。 D.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是指具体的官 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 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每当韩维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他就说是王安石说的,神宗因此很想 见到王安石。 C.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结果郑侠就被判罪并流放 到了岭南。 D.王安石擅长文章,执政不佳。朱熹评论王安石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为政却导致了崇宁宣和之际的 极大祸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②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2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 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 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 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 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 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想与发徒役围孔子于 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 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 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 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 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 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 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 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 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 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 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②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5)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2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 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 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 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 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 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 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 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 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 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 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 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 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 , 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 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 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 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 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 20 岁拟字,女子不可拟字。名、字和号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 B.绍兴:南宋皇帝赵构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提点刑狱: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又被称为曲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 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 B.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 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处理福州盗贼之事还未实施就被台臣王蔺弹劾,说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早晚会端 坐在闽王殿上称王。 D.辛弃疾在长沙为帅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颇有感叹并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 接着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②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5)辛弃疾是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2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秉忠,字仲晦。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 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 潜邸.. , 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 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 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 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 , 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 人。己未.. , 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 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 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邠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 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 淡,类其为人。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 焉/ B.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C.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 D.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即位前如果为太子,自然居于东宫,也就没有潜邸;如果非以太子身份继位登基的,则称其即位 之前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 《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己未”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 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 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仕后又弃官隐居山中,后来又当过和尚。后被世祖召见,携海云禅 师一起人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称颂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 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 并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虽然身居高位,但平常饮食起居,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 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②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答案解析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 (1)C (2)D (3)B (4)①刘备得以借助东吴援军与魏武帝开战,将曹魏军队打得大败,并乘胜进军连打胜仗,于是江南地 区都被平定。②以至于官员中不存在奸邪,人人心怀自我激励之心,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 强大的不欺弱小的,社会风气清净良好。 【解析】【分析】(1)“亮身高八尺”的意思是诸葛亮身高八尺。“亮”作主语,“身高八尺”作谓语。句意完 整,语法合理,所以样在该句之后停顿,这样排除 D 项。“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的意思是年轻时就显露 出超群才华、英雄气概,容貌伟岸。其中“群逸之才”和“英霸之器”句式对称,故应在“英霸之器”前后停顿, 这样排除 A 项。“容貌甚伟”意为容貌非常伟岸。“容貌”作主语,“甚伟”作谓语,故应在“容貌”中间不能停 顿,排除 B 项。句意:诸葛亮身高八尺,年轻时就显露出超群才华、英雄气概,,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 相提并论,当时的人没有赞同的。故选 C。 (2)D.“指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岭南地区、由秦国将领赵佗所建立的国家”错误。三国时期南越国已不 存在,这里指南部地区。故选 D。 (3)B.“帮助刘备攻取益州”错。原文是孙权“即遣兵三万以助备”,由此可知:孙权派兵援助刘备,并没 有帮助刘备攻取益州。故选 B。 (4)①“得用”,得以借助;“破”,打败;“悉平”,都被平定。②“容奸”,存在奸邪;“自厉”,激励自己; “风化”,社会风气;“肃然”,清净良好的样子。 故答案为:(1)C;(2)D;(3)B (4) ①刘备得以借助东吴援军与魏武帝开战,将曹魏军队打得大败,并乘胜进军连打胜仗,于是江南地区 都被平定。②以至于官员中不存在奸邪,人人心怀自我激励之心,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强 大的不欺弱小的,社会风气清净良好。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 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 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 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 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 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 120 个实词、18 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诸葛亮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从父诸葛玄做了袁术部下的豫章太守,诸葛玄 带着诸葛亮及亮弟诸葛均前往任职。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以耕种田地为业,喜诵古代忧伤乱世的歌谣< 梁父吟》。诸葛亮身高八尺,年轻时就显露出超群才华、英雄气概,容貌伟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 提并论,当时的人没有赞同的。当时左将军刘备认识到他有奇才,于是三顾茅庐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也深 感刘备出类拔萃、英姿超群,于是解开衣带,不拘礼节,向刘备显示忠诚,两人倾心相交。魏武帝南征荆 州,刘琮献出荆州归降,刘备大势已去、兵力单薄,以致无立锥之地。当时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就向刘 备献上奇谋,亲身出使东吴拜见孙权,求东吴发兵救援刘备。孙权本来对刘备就钦服景仰,此时又见诸葛 亮卓尔不凡,对他甚为敬重,当即派遣三万人马去救援刘备。刘备得以借助东吴援军与魏武帝开战,将曹 魏军队打得大败,并乘胜进军连打胜仗,于是江南地区都被平定。后来刘备又西取益州。益州平定后,任 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拜封诸葛亮为丞相,总管尚书台政务。待刘备去世,其子年幼,政事无 论大小,全由诸葛亮裁断。于是他对外与东吴结盟,对内平定南部诸郡,制定和实施法律制度,整治全国 军队,需用器具制造精妙,对物深究原委,法令严明,赏罚公正,作恶者无人不受惩处,为善者无人不被 表彰,以至于全国做到官吏不敢违法犯纪,人人怀有激励自己的上进之心,道上不捡拾别人丢失的东西, 强者不欺凌弱者,风气纯正,秩序井然。处在当时社会,诸葛亮平素的理想是,进如蛟龙举首猛虎雄视, 一举而统--四海,退想要割据边疆,壮大国力而震慑天下。他还考虑到自己去世后,则蜀国没有能进伐中 原抗衡强魏的人,所以用兵不止,屡屡张扬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 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况且与他对阵作战之人,有的正是当代人杰,加上双 方实力不对等,本应采取守势的蜀国他却反而頻頻主攻,所以虽说年年兴师动众,却未能取得成功。魏明 帝青龙二年(234)春,诸葛亮率军出武功,分派兵卒开荒屯田,作为长久驻军的基础。这年秋天他就因病去 世,百姓追忆怀念他,把他的功绩作为谈话的材料。直到今天,梁州、益州的百姓赞述诸葛亮的话仍能听 到。 2.【答案】 (1)D (2)A (3)C (4)①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②当时有 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 (5)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③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④尊重长辈, 敬爱兄长。 【解析】【分析】(1)句意: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 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三十九年”,时间状语常 常独立断开,排除 BC。“书成”,主谓结构可以单独成句;“当议迁官文”中,“迁官文”作“议”的宾语,这是 一个无主句,泛指国家,有了谓语和宾语,即可独立成句,故“当”前断开。据以上信息排除 A。故选 D。 (2)A. “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错误。一般来说,名主要用来自称,此外 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以表德,有自重之意,他人称呼时用字,表示尊敬。故选 A。 (3)C. “少时师法方望溪”错,少时曾师法方苧川,方苧川不是方望溪,文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故选 C。 (4)①“诸”,众多、诸位;“令(之)受业“于”苧川”,省略句;“受业”,学习;“尤”,尤其、特别;“亲” 亲近。②“时”,当时;“与”参与;“纂”,编写;“尤著”,尤其著名(突出)。 (5)依据第一段“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范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 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 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可见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依据第三段“先生貌清臞,神采秀 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可见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从“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 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 “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 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等处可见③正直无私,不畏权贵,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从“王兰泉称其蔼 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 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中可见④尊重长辈,敬爱兄长,学识渊博堪称典范。 故答案为:(1)D;(2)A;(3)C (4) ①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②当时有 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 (5) 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③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④尊重长辈,敬 爱兄长。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 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 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 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 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 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本题考查概括归纳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需要考生通读文本,把握对传主介绍的语言,进而概括 组织答案。 【参考译文】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祖上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孙。姚鼐幼时家中贫困,身 体瘦弱多病但爱好读书。姚鼐的伯父姚范,学者称其为“姜坞先生”,他和同乡的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 友善。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姜坞先生曾 经问他的志向,回答说:“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缺一不可。”于是就传授他经学,又另外让他向刘海峰 学习古文之法。 乾隆二十八年,他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礼部主事。乾隆三十三年,担任山东副考官,后提升 为员外郎。一年多以后,担任湖南副考官。第二年,在会试中任分校,改升刑部郎中。四库馆开设后,刘 文正公、朱竹君学士都推荐先生参与编撰,他于是被破格担任纂修官。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 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 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 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敷书院的讲席,前后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 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过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 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虽然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 见到先生后都觉得他亲近和蔼,令人信服。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时,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 斥责其妄自尊大。姚鼐先生形貌清瘦,精采清秀超越,淡泊荣誉和利益,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兰泉称赞 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和硕礼恭亲王逝世, 临终教诲家人说一定要请姚先生来作家传。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接着是归有光,推崇作 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评论者说:“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理性取胜,刘海峰以文采取胜,学识 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学识与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世人称他们“桐城 派”。 嘉庆十五年,姚鼐先生和阳湖赵翼重赴鹿鸣筵宴,皇上下诏加赏他四品官衔。嘉庆二十年九月,在钟山书 院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先生著有《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 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等书籍。先生担任主考官和校阅试卷的房 官选中的士人,都负有盛名,御史钱澧、检讨孔广森是其中最有名的。 3.【答案】 (1)B (2)A (3)C (4)①李彪被仆射李冲劾奏,郦道元因为是他的部属获罪免职。②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郦道元, 因此婉言规劝皇上,派遣他任关右大使。 【解析】【分析】(1)“山蛮伏其威名”主谓宾俱全,“伏”的宾语是“其威名”,而且“不敢为寇”的主语也是“山 蛮”,不是“其威名”,所以“其威名”后断开,排除 CD;“威猛”是形容“为政”的特点,而且“如在冀州”说的是 “威猛为政”,不是说“为政”,所以“为政”后断开,排除 A。故选 B。 (2)A.“春秋时期按高低依次分成公、伯、侯、子、男五等”错误,按高低依次分成公、侯、伯、子、男 五等,文中有“例降为伯”的信息。故选 A。 (3)C.“并请求灵太后下达命令将丘念处死”错误,原文“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 命,因以劾悦”,意思是“元悦向灵太后陈说,请求保全丘念的性命,下敕令赦免他。郦道元于是杀了丘念, 趁机弹劾元悦”。故选 C。 (4)①“为……所”,被动句;“以”,因为;“坐免”,获罪免职。②“素”,平素;“讽”,婉言规劝;“遣”, 派遣;“为”,担任。 故答案为:(1)B;(2)A;(3)C (4) ①李彪被仆射李冲劾奏,郦道元因为是他的部属获罪免职。②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郦道元, 因此婉言规劝皇上,派遣他任关右大使。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 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 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 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 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 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郦道元字善长。起初继承爵位为永宁候,依例降爵为伯。御史中尉李彪认为郦道元执法公正严厉,由太傅 椽引进为书侍御史。李彪被仆射李冲劾奏,郦道元因为是他的部属获罪免职。景明年间,任冀州镇东府长 史。刺史于劲,是顺皇后的父亲,往西征讨关中,也不到本州,郦道元主其事三年。处理政务严厉残酷, 吏民畏怕他,奸民盗贼逃往其他地方。后来试守鲁阳郡,郦道元推崇鼓励教育。皇帝下诏说:“鲁阳本因 蛮人,不设立大学。今可听任之,以成就优良郡守的“文翁之化’。”郦道元在郡任职时,山里蛮人慑服他的 威名,不敢劫掠侵扰。延昌年间,任东荆州刺史,处理政务威烈凶猛,如在冀州一样。蛮人到朝廷起诉他 苛刻严峻,请求再派前任刺史寇祖礼。因而派遣七十名守边士兵送郦道元回京,二人都因获罪免去官职。 孝昌初年,萧梁派遣将领进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在彭城造反。诏令郦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 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先例。萧粱军队到达涡阳,兵败退走。郦道元追逐讨伐,斩杀俘获不少敌人。后来 任御史中尉。 郦道元素有严厉凶猛之称,权贵豪强开始非常害怕他。但不能有所督察纠正,声名更加贬降。司州牧、汝. 南王元悦宠爱亲近身边的丘念,至于选拔州官,多由丘念定夺。丘念经常藏匿在元悦的宅第,不定时返回 自已的家,郦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收捕丘念关进监狱。元悦向灵太后陈说,请求保全丘念的性命,下敕令 赦免他。郦道元于是杀了丘念,趁机弹劾元悦。 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叛的情状稍稍暴露,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郦道元,因此婉言规劝皇上,派遣 他.任关右大使。萧宝夤顾虑郦道元图谋自己,派遣他的行台郎中郭子帙在阴盘驿亭围住郦道元。驿亭在山 脊上,经常饮用山脊下的井水。被围之后,凿井十多丈得不到水。水尽力竭,贼人终于越墙而入。郦道元 与他弟弟的两个儿子都被害。郦道元怒目呵斥贼人,大叫而死。萧宝夤还是派人殡敛了郦道元与他弟弟的 儿子,停柩在长安城东。 郦道元好学,遍览奇异之书,撰著注释《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著述《七聘》及其他文章, 皆行于世。 4.【答案】 (1)B (2)C (3)D (4)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 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5)①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 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②于是拿来易田的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更加 赞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敦:重视,推崇。此 处可参考原文“敦行谊,重交游”,这两句为上下对句,“敦”的解释,可参考“重”。此处“重”应为“重视,看 重”的意思,因此“敦”的词性也应为动词,意为“重视,推崇”。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结 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均为介词,对于;D.句末 语气词;兼词,于之;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这种 情感。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欢聚不久,离散随之而来,我在此还能不能独自快 乐呢?由于(我)平生未曾有过相处快乐的人,只是因为与诸君子交往而快乐,如今却又因为相聚不能恒久, 而心生不快乐。“欢聚”“离散”作为一组意思相反的词,其后分别介绍两种情况,所以中间应断开;“夫”为 发语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一般应断开;“乐之人”是“有”的宾语,应在“乐之人”后断开;“今”一般用于句 首表示说如今的情况,其前断开;“而”字作为虚词断句标志,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 “径术”,路径和方法;“搢绅之士”, 达官贵人;“遇合”,遇到志趣相投的人。 “因”,于是;“咀吟”,咀嚼吟诵;“益”,更加。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4)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 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5) ①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 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②于是拿来易田的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更加赞 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 。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 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 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 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 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 18 个虚 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 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 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 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我生性愚昧无知,知道笃信古道,却不知道迎合时俗,时常惦记着把恩泽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凡是世人 所谓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 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我)隐退努力学习,在山野之间游玩休憩,虽然没有痛苦,但也不曾有快乐。 我已进入暮年,才开始在黟县担任博士。博士的官位,卑微贫穷而没有权势,最被人轻视、怠慢。而黟、 歙两县邻近,歙县尤其多有英才贤士,重视品行和道义,重视结交朋友,一时的俊杰大多依傍我而相互切 磋,有时高谈当今的事务,挂念生民的忧乐,不禁感慨叹息,面对面歌咏,大概我平生的快乐,没有什么 可以超过这个了。 程君易田,尤其被人称赞为突出的人才和以品德著称的贤士,也早晚跟随着我。他所写的诗歌,措辞朴实, 并且寄寓深远,我曾说他有陶潜的遗风。易田执意信任我,我也非常器重易田。即使这样,我毕竟老了, 今年已七十三岁了,将在枞阳江边归乡隐居。然而易田年龄已过四十,却仍然被困在生员(秀才)之列,且 家里又贫困,在家乡不足以养活自己,也将到汝阴谋生。想要长期与诸位君子相处,是实现不了的。 居今怀古,一边弦歌一边诵读,欣欣然而忘记了疲倦,欢聚不久,离散随之而来,我在此还能不能独自快 乐呢?由于(我)平生未曾有过相处快乐的人,只是因为与诸君子交往而快乐,如今却又因为相聚不能恒久, 而心生不快乐。回忆(我)独自生活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快乐,但也没有什么不快乐;然而今日的不快乐, 是由昔日的快乐而招来的。那造物主对于人,又怎么能使他长期快乐呢?于是拿来易田的名为“濠上吟”的 诗集,反复咀嚼吟诵,更加赞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我叮嘱他将其诗作板刻成集, 用来让四方的知音一起诵读,而我为他的诗集作这样的序。 5.【答案】 (1)D (2)B (3)C (4)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变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 则几乎密与 (5)①凭着使天回转使日倒行的伟力,却不能使体内将死的生命再度振起。②智慧不能帮他拋掉他厌恶 的东西(死),威力也无法法保全他贪恋的东西(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组:名词“丝带”。句意: 可以让她们去学习编织鞋上的丝带去卖钱。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B. 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放在主语后,表判断/代词,可译为“的人”。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 饰。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对作者批评曹操面对死亡的糊涂做法提出质 疑”错,第二段客人是对“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提出质疑。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可悲啊!从前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现在也不得不把 爱子托付给人。和一般人一样,躯体死了,精神也就跟着消失;生命完了,威势也就不再存在。不过,临 死的时候,在房间之内,表现得那么婉顺,在家人的事务上,是那么地情意缠绵,也可以说是近乎细碎了。 “伤哉”是一个感叹句,“哉”是感叹句尾的语气词,“哉”后断开;“曩以天下自任”与“今以爱子托人”是对称结 构,中间和前后均断开;“同乎尽者无馀”与“得乎亡者无存”是对称结构,前后均断开,“而”用在句首表并 列,“而”前断开;“然而”表转折,用于句首,“然而”前断开;“婉变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也是对称结构, 中间和前后均断开;“则”用于句首,表顺承,“则”前断开。最后的断句是: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 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变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回天倒日,使天回转使日倒行,“回”“倒”都 是使动用法;振,使动,使……振起。去,拋掉、抛弃;全,保全;爱,贪恋的东西(生)。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4) 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变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 则几乎密与 (5) ①凭着使天回转使日倒行的伟力,却不能使体内将死的生命再度振起。智慧不能帮他拋掉他厌恶的东 西(死),威力也无法法保全他贪恋的东西(生)。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 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 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 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 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 18 个虚 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 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 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 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元康八年,陆机以尚书郎出补著作郎,经常在秘阁里面,所以读到魏武帝的遗令。读了之后,不禁忾然叹 息,为之感伤很久。 有位客人说:始与终可以说是万物的归宿;死与生可以说是生命的界限。所以平常我们亲临丧殡的时候, 自然会产生哀伤之情;可是看到旧的坟墓,我们却不会哭泣。现在你却伤心于人死百年之后,对着本不该 发生哀情的地方而悲伤,估计你恐怕是只知道人死时哀伤是可以有的,却不了解事过境迁哀伤之情是可以 没有的吗? 陆机回答说:日蚀是由日月相交相分而形成的,山崩是发生在土质朽坏的时候,这一切都是运数所决定罢 了。然而百姓终究还是免不了要感到惊奇,难道不是因为那日月禀受的资质虽然称得上是高明,然而最终 却摆脱不了卑下污浊的牵累;那高山本来居于安稳的常态,结果却遭到崩坏的祸患的缘故吗? 凭着使天回 转使日倒行的伟力,却不能使体内将死的生命再度振起。即使有救助人世,平定大难的智慧,却不得不受 困于天子的宫阙之下;到最后,有些人生平建立的业绩可以说达到天地,可是死了也只有被装进小小的棺 木之中而已;再有些人,德行可说是广被于四方之外,然而死了还是照样被埋在一撮土中。雄心被病中之 情所摧毁,宏图因为死亡的到来而结束。长远的谋划因为所剩的生命没有几天而被迫丢弃,远大的功业, 因为短促的人生而被迫中止。唉!难道只是掌日蚀的史官因为日被蚀而感到奇异,百姓因为高岸塌坏而感到 怪异吗? 看武帝临死的时候,嘱咐嗣子曹丕,又对丕、植彪、彰四个儿子交代遗谋,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很远,兴 家的训诫可以说是很大。他又说:“我在军中,执法是正确的。至于有时也会生些小小的忿怒,也会犯些 大的过失,这些你们四个不应该仿效。”这些说得很好,不愧为通达的人的正道之言。他又抱持姬妾所生 的小女,同时指着小儿豹,对四位儿子说:“把他们交托给你们了!”于是哭泣起来。可悲啊!从前以拯救天 下为己任,现在也不得不把爱子托付给人。和一般人一样,躯体死了,精神也就跟着消失;生命完了,威 势也就不再存在。不过,临死的时候,在房间之内,表现得那么婉顺,在家人的事务上,是那么地情意缠 绵,也可以说是近乎细碎了。他又说:“我的婕妤妓人,在我死后,都要把她们安置在铜雀台上。并在台 堂上放一张八尺的床,床上照样挂着穗帐,每天早上傍晚,给我供上干肉干饭之类的食物。每月初一、十 五两天,就让妓人对着穗帐奏乐跳舞。你们几个也要不时地登上铜雀台,望望我的西陵墓田。”他又说:“多 馀的香料,可以分给众位夫人。众妾无事可做时,可以让她们去学习编织鞋上的丝带去卖钱。我历来做官 所得的绶带,可以都藏于一处。我多余的衣裘等,可以另外藏个地方。如实在做不到的话,你们兄弟几个 可以共同分掉。”他死后不久,这些衣裘果然被分掉了。将死的人,可以不必提出这样的要求,活着的人, 也不应该违背死者的意愿,但现在死者竟求了,活着的人也违令了。不是两伤吗?真是可悲啊!贪生过分的 还是要失去生命,恶死太甚,还是要得到死。智慧不能帮他拋掉他厌恶的东西(死),威力也无法保全他 贪恋的东西(生)生命。所以前代的有识之士才不在这上面留心,而圣人也极少谈这些事情。至于感情被 外物所牵累,心意留于闺房之中,恐怕这是贤人俊士所应该废弃的吧?于是心中烦闷起来,献上吊文一篇。 6.【答案】 (1)B (2)C (3)D (4)B (5)C (6)①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②等到他去 世,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7)作者自幼敬爱范公,此情由来已久;结识三杰而独不识范公,引为平生之憾;为范公文集作叙,可 自托弟子身份实现结交范公的夙愿。(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酬:报答”错误,“汉 中之言,无一酬者”的意思是“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所以“酬”的意思是“实现”。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这些人;第二个“之”,助 词,的。B.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与,同。C.两个“因”,都是介词,依靠。D.第一 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指示代词,那,那些。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 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盖如饥渴之于饮食”,“如…… 之于……”是固定句式,就如同……像……一样,中间不能断开;这句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 AC。“不得不然者”,“然”,这样,做“有”的宾语,前面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B。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是苏轼回答先生的问题,和范仲淹没有什么关系。②是苏 轼的评价,属于侧面表现。③是天下人对范仲淹的尊崇,不是直接表现范仲淹美德的的。故选 B。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否则不吃肉”错误,由原文“以母在时方贫, 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可知,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 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由此可知,是不会有“两个荤菜”,可以有一个“荤菜”,而 不是“不吃肉”,是可以吃肉,就是少。故选 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是:这。登第:考中选士。见:被。因:通 过。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如父哭之”。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见属为叙”而“不敢辞”,意思是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 稿作序,(我)不敢推辞。由原文第一段可知,苏轼小时候就知道范仲淹是“人杰”,仰慕之情由来已久。由“彼 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可知,结识三杰而独不识范公,引为平生之憾。由“若 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可知,为范公文集作叙,可自托弟子身份实 现结交范公的夙愿。 故答案为:⑴B ⑵C ⑶D (4)B (5)C (6) ①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②等到他去世,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7) 作者自幼敬爱范公,此情由来已久;结识三杰而独不识范公,引为平生之憾;为范公文集作叙,可自 托弟子身份实现结交范公的夙愿。(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 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达等来理解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4)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5)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6)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7)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 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文集》序(宋)苏轼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 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 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 (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 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 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 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选士, 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 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 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我们都一见如 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 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 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 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一向在乡野之中就确 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 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 (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 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 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 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 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 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链接】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 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 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 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 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 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 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 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7.【答案】 (1)B (2)B (3)A (4)①后来王安石执政,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②这件案子上报朝廷后, 朝廷讨论一致认为这名妇女应判死刑,独有王安石引用法律辩驳,免除死刑,以二等罪行论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大意是:第二年春天,京东路、河 北路发生暴风的异常现象,百姓十分恐慌。神宗批示中书省,诏令以平静应付天变,放还这两路应募的夫 役,责罚不如实反映情况的监司、知州。王安石扣住而不下达这道诏令。本题,“京东河北有烈风之异”中, “烈风之异”是“有”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 AC;“安石执不下”,“安石”本句主语,前面断开,排除 D。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秩满’是指官吏被授予最高官职”错误。“秩满”其 意为“官员任职期满”。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用收到的利息替百姓还债”错误。原文“出息以 偿”的意思是“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而不是“用收到的利息替百姓还债”。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 “当国”,执政;“注措”,施行的政策措施; “祖”,动词,以……为祖,效仿。 “狱”,案件;“当”,判刑;“援”,引用。 故答案为:⑴B ⑵B ⑶A (4) ①后来王安石执政,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②这件案子上报朝廷后,朝廷讨论一致认为这名妇女应判死刑,独有王安石引用法律辩驳,免除死刑, 以二等罪行论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附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以前的制度规定,任职期满 准许呈献文章要求试任馆阁职务,惟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他在鄞县修筑堤堰,浚治陂 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 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满怀激情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 宗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贫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效法 先王之政的缘故。效法先王之政,在于效法先王之政的精神。”后来王安石执政,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 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第二年,任命他同修起居注,他推辞了好多天。他上奏章辞谢了八九次, 才接受了同修起居注的任命。于是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并不知名,因为韩、 吕二族是世家大族,想借助韩、吕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就和韩绛、韩绛弟韩维以及吕公著深交。 神宗在颖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 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职。神宗因此很想见王安石。登州有名妇女厌 恶自己丈夫相貌丑陋,夜里用刀砍杀丈夫,伤重没有死。这件案子上报朝廷后,朝廷讨论一致认为这名妇 女应判死刑,独有王安石引用法律辩驳,减死刑二等论处。神宗同意王安石的意见,并且定为法律。熙宁 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从此赋税聚敛越来 越重,而天下骚动不安。第二年春天,京东路、河北路发生暴风的异常现象,百姓十分恐慌。神宗批示中 书省,诏令以平静应付天变,放还这两路应募的夫役,责罚不如实反映情况的监司、知州。王安石扣住而 不下达这道诏令。元宵节的傍晚,王安石跟随圣驾骑马进入宣德门,守门卫士大声呵叱阻止,并鞭打王安 石骑的马。王安石发怒,上奏要求逮捕惩办这些卫士。御史蔡确说:“宫廷中值宿的卫士,保卫皇帝而已, 宰相不在他应该下马的地方下马,卫士理所应当加以呵叱制止。”皇帝终于还是杖打卫士,斥责内侍,王 安石还是愤愤不平。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一直干旱,皇帝愁容满面,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 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神宗也怀疑王安石,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熙宁 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任宰相。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到儿子王雱死去,更是悲伤得不堪承受,极力 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哲宗即位,加封司空。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他为太傅。 8.【答案】 (1)D (2)A (3)D (4)①安危出自他们的喜怒,祸患隐藏在帷幕中,那么过去所说的可靠的人,恰恰就是造成灾祸的人。 ②其余的君主大多是武人出身,到他们的子孙继位时,在位时间短而享年不长,因此宦官来不及做什么。 (5)①亲贤远佞,对于宦官近侍,不宜轻信,而应明辨是非;②防微杜渐,爱有所止。对于宦官,不宜 宠溺过度,养虎为患;③置身安乐环境中,不能骄纵懈怠。(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人之国”做“乱”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 项 AC;“其用事也近而习”和“其为心也专而忍”句子结构一致,所以“忍”后断句,排除选项 B。故选 D。句 子翻译: 从古到今宦官祸乱国家,它的根源比女色的灾祸还要深远。因为宦官管辖的事务亲近而又熟悉, 他们的心专横而又残忍。能够用小善来迎合人意,用小的恩信来笼络人心,让皇帝必定相信并且亲近他们。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昭宗,为唐朝末期皇帝李晔的谥”错误。“昭宗”应为“庙 号”,一般而言,某祖、某宗均为帝王庙号。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概括与分析不符,“因此欧阳修认为看人应‘爱 而知其恶’”错误。张居翰身为宦官犹有可取,因此欧阳修认为看人应“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恶,憎而知 其善”意在强调对宦官应该有合理的评判。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赋分点:伏:隐藏。向:过去。恃:可靠。续:继位。 永:长。莫暇:来不及。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 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知,等到已受到信任,然后再用祸福来威胁挟持皇帝。即使在 朝廷有忠臣和博学之士,而皇帝却认为他们距自己很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在其前后左右的人亲近 可靠。因此在皇帝前后左右的人日益受到亲近,那么忠臣和博学之士就日益受疏远,而皇帝的势力就日益 孤立。由此可知,亲贤远佞,对于宦官近侍,不宜轻信,而应明辨是非;由原文“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 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 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可知,安危出自他们的喜怒,祸患隐藏在帷幕中,那么过去所说的可靠的人,恰恰就是造成灾祸的人。祸 患深重后才发觉,想和受到疏远的臣子算计左右受到亲近的人,慢了就会滋养祸患而更加深重,快了他们 就会挟持皇帝作为人质。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不能参与谋划,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做,做了也不能成功, 至于最严重的情况,就是两败俱伤。由此可知,防微杜渐,爱有所止。对于宦官,不宜宠溺过度,养虎为 患;由原文“呜呼!人情处安乐,自非圣哲,不能久而无骄怠。宦、女之祸非一日,必伺人之骄怠而浸入 之”可知,唉!人置身于安乐之中,如果不是圣人贤哲,就不能长时间不骄纵懈怠。宦官、女人的灾祸不 是一天形成的,他们必定要窥伺骄纵懈怠的时机再逐渐侵入。由此可知,置身安乐环境中,不能骄纵懈怠。 故答案为:⑴D ⑵A ⑶D (4) ①安危出自他们的喜怒,祸患隐藏在帷幕中,那么过去所说的可靠的人,恰恰就是造成灾祸的人。 ②其余的君主大多是武人出身,到他们的子孙继位时,在位时间短而享年不长,因此宦官来不及做什么。 (5) ①亲贤远佞,对于宦官近侍,不宜轻信,而应明辨是非; ②防微杜渐,爱有所止。对于宦官,不宜宠溺过度,养虎为患; ③置身安乐环境中,不能骄纵懈怠。(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 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 张居翰,唐昭宗时任范阳军监军,和节度使刘仁恭关系很好。天复年间,大肆诛杀宦官,刘仁恭把张居 翰藏在大安山北面溪谷中使其得以幸免。后来,梁军进攻刘仁恭,刘仁恭派张居翰随晋王进攻梁的潞州以 牵制梁军,晋于是攻取潞州,任命张居翰为昭义监军。唐庄宗即位,张居翰和郭崇韬一起任枢密使。唐庄 宗因消灭梁很骄傲,宦官因此专权,郭崇韬又独揽政事,张居翰默然不言,苟且免责罢了。魏王攻破蜀, 王衍到京师朝见,走到秦川时,唐明宗在魏州发动兵变。唐庄宗东征,担心王衍作乱,派人飞马诏令魏王 杀掉他。诏书已盖印画押,而张居翰打开看了,诏书中说“杀掉王衍一行人”,张居翰认为杀掉降兵不吉祥, 于是拿诏书贴在柱子上,抹去“行”字,改为一个“家”字。当时和王衍一起东行的蜀国降兵一千多人,都获 免于死。 从古到今宦官祸乱国家,它的根源比女色的灾祸还要深远。因为宦官管辖的事务亲近而又熟悉,他们的 心专横而又残忍。能够用小善来迎合人意,用小的恩信来笼络人心,让皇帝必定相信并且亲近他们。等到 已受到信任,然后再用祸福来威胁挟持皇帝。即使在朝廷有忠臣和博学之士,而皇帝却认为他们距自己很 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在其前后左右的人亲近可靠。因此在皇帝前后左右的人日益受到亲近,那么 忠臣和博学之士就日益受疏远,而皇帝的势力就日益孤立。势力孤立,那么畏惧灾祸的心情就日益急切, 而把持皇帝的人就日益稳固。安危出自他们的喜怒,祸患隐藏在帷幕中,那么过去所说的可靠的人,恰恰 就是造成灾祸的人。祸患深重后才发觉,想和受到疏远的臣子算计左右受到亲近的人,慢了就会滋养祸患 而更加深重,快了他们就会挟持皇帝作为人质。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不能参与谋划,即使谋划了也不能 做,做了也不能成功,至于最严重的情况,就是两败俱伤。 唉!人置身于安乐之中,如果不是圣人贤哲,就不能长时间不骄纵懈怠。宦官、女人的灾祸不是一天形 成的,他们必定要窥伺骄纵懈怠的时机再逐渐侵入。唐明宗不是只知享乐的君主,却还是这样,是因为他 在位太久了。其余的君主大多是武人出身,到他们的子孙继位时,在位时间短而享年不长,因此宦官来不 及做什么。宦官造成的大灾害,大略可见了。惟独张承业的议论,伟然可喜,而张居翰改一个字救活了上 千人。君子对于人,如果有好的地方,没有不赞取的。我对于这两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取那些好的,而 戒备那些坏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喜爱他们但明白他们的邪恶,憎恶他们但知道他们的美好”。 9.【答案】 (1)B (2)A (3)C (4)①皇帝正在祈祷求子,忌讳说这件事,异常愤怒,立刻将薛侃关进牢狱交朝廷审讯,并追究与其交 往和主使的人。②奏疏,是我自己准备的。催促我上疏的人,是你。你说张少傅答应帮助,与夏言有什么 关系? (5)①彭泽是张孚敬的心腹,受过张的帮助;②夏言多次得罪过张孚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薛侃到了路河,遇上圣寿节,他 十分认真地焚香叩祝,有人报告参政项乔曰:“小船中有一个穿着百姓服装祝将圣安的人。”项乔说:“一定 是薛中离。”寻找他的踪迹,果然是他。中离是薛侃给自己起的号。“圣寿节”是“遇”的宾语,应在“圣寿节” 后断开,“焚香叩祝”都是薛侃的动作行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参政”是“项乔”的官职,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 C。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通过在省城举行的乡试”错,应该是“通过 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延考试者”。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当面斥责张孚敬”错,原文是“泽挑使引言,侃嗔目曰:‘疏, 我自具。趣我上者,尔也。尔谓张少傅许助之,言何豫?’”,薛侃上疏被彭泽利用,薛侃当面斥责的是彭 泽;“被贬边地”不准确,原文是“侃为民,泽戍大同”,薛侃为民,彭泽贬戍大同。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讳,忌讳;鞫,审讯;交通,交往。 具,准备;趣,通“促”;何豫,宾语前置句,豫何。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彭泽为什么要陷害夏言?彭泽自己与夏言没有直接过节, 是因为彭泽是张孚敬的心腹,受过张孚敬的帮助,原文是“南海彭泽为吏部郎,无行。因议礼附张孚敬, 遂与为腹心。后廷察被黜,孚敬奏留之,至太常卿”;而夏言得罪了张孚敬,“言是时数忤孚敬”,于是“泽 默计储副事触帝讳,必兴大狱,诬言同谋可祸也”。 故答案为:⑴B;⑵A;⑶C; (4) ①皇帝正在祈祷求子,忌讳说这件事,异常愤怒,立刻将薛侃关进牢狱交朝廷审讯,并追究与其交往 和主使的人。②奏疏,是我自己准备的。催促我上疏的人,是你。你说张少傅答应帮助,与夏言有什么关 系? (5) ①彭泽是张孚敬的心腹,受过张的帮助;②夏言多次得罪过张孚敬。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 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 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 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 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薛侃,字尚谦,揭阳人,生性十分孝顺,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就以需要侍奉供养双亲的原因回归。在赣 州从师王守仁学习,回来和他的兄长薛俊谈论,对薛俊很有帮助,薛俊十分高兴,就带着自己子侄薛宗铠 等人前往向王守仁学习,从此王守仁的学说在岭南盛行。世宗即位,薛侃被授予行人之职。母亲去世,昏 倒,薛侃五天后才吃粥,嘉精七年被起用,官复原职。听说王守仁死了,就和欧阳德等人立了牌位,早晚 哭。当时正在讨论文庙的祭祀典礼。薛侃请求祭祀陆九渊、陈献章。(祭祀)九渊的请求得到了回复允许。 事情完毕,升为司正。十年的秋天,薛侃上疏说:“祖宗分封子弟,一定会留下一个人在京师掌管香火, 有事就留下看守,或者代替施行祭享。各位帝王相承,没有谁能够改变。到了正德初年,叛逆刘瑾,怀有 二心,才令起去各自的封地。恳请查核旧的典章,选择血缘关系近的藩王中的贤德之人,留在京城,认真 选拔品德端正的人辅助教导,来等待有一天太子的降生,这是关系到国家的重大的谋划。”皇帝正在祈祷 求子,忌讳说这件事,异常愤怒,立刻将薛侃关进牢狱交朝廷审讯,并追究与其交往和主使的人。南海彭 泽为吏部郎,没有操行,因为在讨论礼制问题时依附张孚敬,于是就成为了张孚敬的心腹。后来在京官考 核中被罢黜,张孚敬奏请让他留任,官至太常卿。薛侃将草拟的奏疏拿给彭泽看,彭泽与薛侃及少詹事夏 言是同年生,但夏言当时多次顶撞张孚敬,彭泽心里知道立太子的事会触犯皇帝的忌讳,一定会引发大案, 诬陷夏言是同谋可以祸害他,哄骗薛侃把草稿拿给张孚敬看,于是回复薛侃说:“张公十分称赞,这是国 家大事,应该从中帮助。”和他约定了日期,催促他上奏。张孚敬先抄录了薛侃的草稿把它上奏给了皇帝, 说是出自夏言的谋划,请求不要先揭露这件事,等待奏疏到来,皇帝答应了。薛侃犹豫,彭泽频繁催促, 于是薛侃上疏。薛侃备受拷打,仍独自承担责任,多日不得定案,彭泽挑拨引导薛侃诬陷夏言,薛侃用眼 瞪他说:“奏疏,是我自己准备的。催促我上疏的人,是你。你说张少傅答应带助,与夏言有什么关系? ” 给事中孙应奎、曹汴向张孚敬作揖远避,孚敬很生气。应奎等上疏报告朝廷,诏令一起将夏言、应奎,曹 汴关进牢狱,命郭勋、翟塞及司礼中官会合廷臣再次审讯,得到了全部的实情。皇帝于是释放了夏言等人, 拿出张孚敬上奏的密疏二封给廷臣看,斥责他的嫉忌欺骗,下令让他退休。薛侃成为平民,彭泽贬成大同。 薛侃到了路河,遇上圣寿节,他十分认真地焚香叩祝,有人报告参政项乔说:“小船中有一个穿着百姓服 装祝祷圣安的人。”项乔说:“一定是薛中离。”寻找他的踪迹,果然是他。中离是薛侃给自己起的号。回到 家乡致力讲学,跟从他学习的有一百多人。 10.【答案】 (1)D (2)B (3)D (4)①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②这次将军反而命令 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5)①希望成安君借他精兵,从小道拦截汉军物资;②建议成安君坚守阵地,不要与赵军交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二千骑”定语后置,修饰“奇兵”,所以其后断句, 排除选项 BC;“二千”定语后置,修饰“赤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A。故选 D。句子翻译:韩信派出的 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 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足下等”错误。“足下”为敬 称。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错误。由 原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可知, 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 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由此可知,是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事奉,并不 是拜他为师。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使:派。间:暗中。用:采纳。引兵:率兵。 陈:列阵。竟:最后。何:什么。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可知,我听说从 千里之外运送粮饷,士兵就会挨饿。现在井陉的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队,这样行军几百里,势必 粮饷就落在队伍的后面。希望你暂时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由此可知,希望成安 君借他精兵,从小道拦截汉军物资。由原文“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可知, 您坚守阵地不和他们交战。不到十天,两将的首级就能献到您的帐前。由此可知,建议成安君坚守阵地, 不要与赵军交战。 故答案为:⑴D;⑵B;⑶D; (4) ①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②这次将军反而命令 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5) ①希望成安君借他精兵,从小道拦截汉军物资;②建议成安君坚守阵地,不要与赵军交战。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 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 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 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 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而又没有操行。当项梁渡过淮河时,韩信带 着剑跟随项梁,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 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军队,要东下井陉攻打赵 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就在井陉口聚集军队。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 士兵就会挨饿。现在井陉的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队,这样行军几百里,势必粮饷就落在队伍的后 面。希望你暂时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您坚守阵地不和他们交战。不到十天,两 将的首级就能献到您的帐前。”成安君经常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去侦 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息。半夜传令军中 出发,选出轻装骑兵二千人,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并告诫士兵们说:“赵 军看见我们逃跑,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就赶紧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立起汉军的 红旗。”韩信于是派一万人先出发,出井陉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到以后便大笑。天刚亮,韩信 击鼓开出井陉口,赵军开营出击汉军。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逃回了河边的阵地。赵军果然倾 巢而出抢夺汉军的旗鼓,追赶韩信、张耳。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 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 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并俘虏了很多人,在泜水上杀死了成安君, 擒获赵王歇。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 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诸将领上前结束祝贺后,乘机问 韩信说:“兵法上说设军阵要右后靠山陵,左前对水泽,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 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在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细看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 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各位将领都佩服地说:“太对了。这不是我们所想得到的。” 11.【答案】 (1)C (2)A (3)B (4)①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②龙 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认为)我(浅陋),越来越信服亲近(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 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具 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其中“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结构相同,中间断句,排 除 BD;“列堂阶”“办室奥”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 A。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错误,“九夷”是先 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的部族的泛称(古时称东夷有九种,故称九夷)。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二者主旨迥异”错。两文类似:①居住环境优美—— 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 仁添置琴编图史;③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盖,因为;备,完备;然,这样;陋,落后; 陋,意动、认为……浅陋;喜不予陋,宾语前置;孚,信服;比,亲近。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 (4) ①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②龙 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认为)我(浅陋),越来越信服亲近(我)。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 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 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 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 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 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 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 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当初,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 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 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 间,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着奇特的 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但这仿佛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 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那些当面说爱, 背后说恨的,颠倒黑白,狡猾奸诈的人,外表忠厚,而内心像毒虫刺人,中原华夏地区的人们大都不能免; 如果是外表文质彬彬,穿戴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遵守规矩法度,就不鄙陋落后了吗? 夷地的人们却不这样,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那就有了。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 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 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我,越来越信服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 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 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 书游乐之道大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 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 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所不为, 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 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 九夷之地的原因吗?(意即孔子欲对浑朴的夷民施以礼乐教化)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 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 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 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 来的人。 12.【答案】 (1)D (2)C (3)C (4)①郭崇韬多次上书自陈己见,请求依照唐的旧例,把枢密使的职务交还给内臣,而一同辞去镇阳的 官职。②李从袭等人眼见郭崇韬独揽军权,心中已很不满,听到他这样说,都切齿痛恨他,想用什么办法 算计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契丹在北方边境形成祸患, 不是总管去就不能抵御。魏王李继岌,是国家的太子,但还没有建立大功;况且亲王任元帅,是唐的惯例。 其中,“为患北边”为“为患于北边”的省略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未立”是“大功”的谓语,中间不 能断开,排除 C。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或伪造、假托、假传刑部的命令”错误,“矫诏” 的意思是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并非是“刑部的命令”。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行为不收敛,惹怒唐庄宗”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延嗣 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可见,郭崇韬不去郊 外迎接,向延嗣大怒,于是向皇帝诬陷郭崇韬后,唐庄宗才大怒的,并非郭崇韬行为不收敛,惹怒唐庄宗。 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得分点:累表,多次上表;崇韬累表自陈,宾语前置;并辞,一 同辞去。专任,独揽;切齿,指“切齿痛恨”;有以,有什么办法;图,算计。 故答案为:⑴D;⑵C;⑶C; (4) ①郭崇韬多次上书自陈己见,请求依照唐的旧例,把枢密使的职务交还给内臣,而一同辞去镇阳的官 职。②李从袭等人眼见郭崇韬独揽军权,心中已很不满,听到他这样说,都切齿痛恨他,想用什么办法算 计他。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 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 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 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 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 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 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任河东教练使。唐庄宗登位,拜郭崇韬为兵部尚书、枢密使。唐庄宗在南郊祭天后, 就立刘氏为皇后。郭崇韬多次上书自陈己见,请求依照唐的旧例,把枢密使的职务交还给内臣,而一同辞 去镇阳的官职,庄宗以好言下韶不准许。郭崇韬又说:“我跟随陛下驻扎朝城,设计攻破梁军时,陛下摸 着我的背约定说:‘成功以后,给你一个镇。’现在天下统一,杰出贤明的人都来到朝廷,我精疲力尽了, 希望依照前约退职。”唐庄宗召见郭崇韬,对他说:“朝城的约定,我答应给你一个镇,没有答应你离去。 想丢下我,去哪里呢?”郭崇韬于是陈述关系天下利害的二十五件事,都按照他的意见施行丁。第二年伐 蜀,拟议选派大将。当时唐明宗任总管,应当去。而郭崇韬因受到诬告处境危险,想立大功作为保全自己 的办法,于是说:“契丹在北方边境形成祸患,不是总管去就不能抵御。魏王李继岌,是国家的太子,但 还没有建立大功;况且亲王任元帅,是唐的惯例。”唐庄宗说:“李继岌,还是小孩子,哪能担当国家大事? 一定要替我为他选一个副手。”郭崇韬还没来得及说话,唐庄宗就说:“我找到副手了,没有人能代替你。” 于是任李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军政大事都由郭崇韬决定。郭崇韬素来嫉恨宦官,曾 对李继岌说:“你有攻破蜀地的功劳,军队凯旋后,必定被立为太子,等到皇上死后,应当全部消灭宦官, 就是合割过的马,也不能骑。”李继岌的监军李从袭等人眼见郭崇韬独揽军权,心中已很不满,听到他这 样说,都切齿痛恨他,想用什么办法算计他。 唐庄宗听说攻破蜀地,派宦官向延嗣前来慰劳军队,郭崇 韬不去郊外迎接,向延嗣大怒,于是和李从袭等人一起设计陷害他。向延嗣返回京师,献上从蜀地得到的 兵马财物账单,一共得到士兵三十万人,马九千五百匹,兵器七百万件,粮食二百五十三万石,钱一百九 十二万缙,金银二十二万两,珠宝、玉器、犀牛角、象牙两万件,绫罗绸缎五十万匹。唐庄宗说:“人称 蜀地为天下富国,得到的就是这些吗?’向延嗣于是说蜀地的宝物都进了郭崇韬的腰包,而且诬告郭崇韬别 有打算,将会危及魏王。唐庄宗大怒,派宦官马彦珪到蜀,观察郭崇韬的动向。马彦珪报告了刘皇后,刘 皇后让马彦珪假造诏书令魏王杀掉郭崇韬。郭崇韬有五个儿子,其中两个跟随郭崇韬死在蜀,其余的都被 杀。他攻破蜀地得到的财物,都被登记没收。 唐明宗登位后,下诏准许送回家乡安葬,把他在太原的旧居赐给他的两个孙子。 13.【答案】 (1)B (2)A (3)A (4)①壮年男子服徭役,年老体弱者供给赋税。房屋被遗弃,墙被损坏,百姓不是逃亡就是死去。②仲 舒死后,皇帝怜悯他们孤苦无依,都录用为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京师”是“给”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部”的意思是“督率”,其宾语为“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在文中则指前者”错误,应是指后者,“判昭文馆大学士” 意为兼任昭文馆大学士。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曲解文意,逻辑混乱。 温仲舒“以京府务剧求罢”,指 他因为京府政务繁剧请求辞职。“并州缺守”意为并州缺乏长官。题干“虽……但”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丁壮,壮年男子;老弱,年老体弱的人;堵,墙; 亡,逃亡。既,……之后;悯,怜悯;并禄,都录用。 故答案为:⑴B ⑵A ⑶A (4)①壮年男子服徭役,年老体弱者供给赋税。房屋被遗弃,墙被损坏,百姓不是逃亡就是死去。 ②仲舒死后,皇帝怜悯他们孤苦无依,都录用为官。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附参考译文】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端拱初年,任右正言、判户部凭由司。端拱三年, 授任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主持三班院工作。这年秋天,彗星出现,皇上在别殿召见大臣,仲舒认为“国 家平定太原以来,燕、代之间,战乱的时间很长,杀伤剽掠,前后不断。大河以北,农桑业废弛,户口减 少。凋敝之余,还极力供奉边事。壮年男子服徭役,年老体弱者供给赋税。房屋被遗弃,墙被损坏,百姓 不是逃亡就是死去。奸臣媚惑皇上,还说百姓乐于交赋。加之兵卒经常换防,出征的人辛苦,居家的人不 能婚配。希望推加恩泽,抚慰百姓”。太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大赦河北。淳化四年,任知秦州。 在此之前,汉人与羌人、戎人杂居,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落,唐朝末年以来,居住在渭河的南面, 大洛、小洛门砦,出产很多良木,被他们占据。每年征调士卒采伐林木供给京师,必定用钱向羌族人买道 通行。但仍不免被他们抢夺,甚至遭到杀掠,成为百姓的祸患。仲舒到任后,督率士卒巡视各个寨落,以 威信宣谕寨落首领,诸部落都献地依附内地。后来把这些部落都迁徙到渭河的北面,建立堡寨来限制他们。 百姓感激他的这一惠举,画他的像来祭祀他。适逢内侍蓝继宗出使秦州回朝,述说得到渭南之地的好处。 于是召见仲舒,授任户部侍郎,不久任参知政事。后来大洛、小洛二寨成为内地,每年有采伐巨木的利益。 咸平初年,授任礼部尚书,罢去参知政事,出京任知河阳。过了一年,任知开封府。因为京府政务繁剧请 求辞职,于是以本官兼任御史中丞,不久改任刑部尚书。景德年间,并州缺乏长官,皇上认为北门重镇须 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命令宰相宣谕旨意,两人都不愿去。不久,又主持审官院。大中祥符 年间,晋升为户部尚书。大中祥符三年,让他兼任昭文馆大学士,任命下达时,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 赠左仆射,赐谥号为“恭肃”。仲舒应接事务敏捷,年轻时与吕蒙正交情很厚,又一起考中进士。仲舒被斥 贬多年,蒙正在中书省任职,极力引荐他,仲舒被任用后,却反攻蒙正,士大夫议论时都看不起仲舒。从 任正言到枢密副使,都与寇准同时晋升,当时人称之为“温寇”。他的儿子名嗣宗、嗣良、嗣先、嗣立。仲 舒死后,皇帝怜悯他们孤苦无依,都录用为官。 14.【答案】 (1)C (2)D (3)D (4)①谏官难道都是没有才德吗?是皇帝威福权力暗中被辅臣窃取,所以谏官拥护和反对的态度也暗中 动摇(无所适从)。②请求圣上立刻驱逐杨文举、胡汝宁,特此诏告其他辅政大臣,反省、悔改过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依据文意,“言”领起两个句子,一是“惟锡爵敢 恣睢”,一是“故时行益贪戾”,且“锡爵敢恣睢”和“时行益贪戾”是因果关系,“故”意思是“所以”,一般放于 句首,而且这两句结构相近,所以在“故”前断开,排除 AB 两项。从结构和句意看,“帝怒”和“削其籍”是两 个完整句意,应分别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C。句子翻译:说只因王锡爵敢暴戾狂妄任意胡为,所以申时 行就更加贪婪跋扈。请一并斥责以谢罪天下。皇帝大怒,削去他的官籍。刚两个月,申时行也被罢免。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致仕、致事、致政等表示免官”理解有误。 正确的理解应是“致仕、致事、致政是表示辞官退休”。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理解错误。 原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的意思是“皇上大怒,把汤显祖谪贬为徐闻典史。后来又逐渐升为 遂昌知县”,故应是把汤显祖谪贬为徐闻典史,不是“申时行”。故此项移花接木了。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言官:谏官。岂:难道……吗。不肖:没有才 德。潜:暗中。为辅臣所窃:被动句,“为”表被动。向背:拥护和反对。默移:暗中动摇。斥:驱逐。谕: 告晓,告示,特指皇帝的诏令。省:反省。愆:罪过,过失。 故答案为:⑴C ⑵D ⑶D (4) ①谏官难道都是没有才德吗?是皇帝威福权力暗中被辅臣窃取,所以谏官拥护和反对的态度也暗中动 摇(无所适从)。 ②请求圣上立刻驱逐杨文举、胡汝宁,特此诏告其他辅政大臣,反省、悔改过失。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附参考译文】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年轻的时候擅长写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张居正想让自己的孩子科举中选, 于是搜寻天下有名气的学士和他的儿子一同学习准备科考。听说汤显祖和沈懋学的名气很大,于是让他的 孩子去邀请来。汤显祖谢绝不去,懋学于是和张居正的儿子一起读书治学,一同科考中选。汤显祖到万历 十一年才考取了进士。被授予南京太常博士的官职,升任礼部主事。万历十八年,皇帝因为(谏官没有从接 连发生的)日蚀星变上预测出灾祸,严责谏官欺骗蒙蔽圣上,并罚停止俸禄一年。汤显祖上言说:“谏官难道 都是没有才德吗?是皇帝威福权力暗中被辅臣窃取,所以谏官拥护和反对的态度也暗中动摇(无所适从)。 御史丁此吕首先揭发考场舞弊,申时行嘱托杨巍弹劾罢免了他。御史万国钦极力表奏边疆欺蒙之事,申时 行又暗示同官许国把他贬谪到很远的地方。一旦言论冒犯,(京官)没有不被外放出任地方官的。于是那些 无耻之人,只知道自己与那些主持政事的人勾结。所得到的爵位俸禄,也只认为是主持政事的人给的。就 算以后家身名气不在,但是如今也一定已经大富大贵了。给事中杨文举奉皇上旨意治理荒废的政事,却沿 途征收贿赂巨万。到达杭州,每天在西湖设宴,在诉讼案件、荐举人才方面进行买卖交易来掠取优厚的利 益。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也不过是权贵人家的爪牙,因为是他们的家臣,才得以随意被任用。陛下方 才责备谏官欺骗蒙蔽,然而辅臣们更是放任欺骗蒙蔽。如果现在不治理的话,我认为陛下会有四点可惜之 处:朝廷用官爵厚禄培养有用的人,如今却只是为那些权贵培养门生,这是官爵厚禄的可惜之处;大臣们随 风一边倒向他们,不识廉耻,这是人才的可惜之处;辅政大臣不违背先例给予人富贵,人不被施以恩惠,这 是既定的法令的可惜之处。陛下治理天下二十年,前十年的政事,张居正强硬并且私欲多,与有权势的亲 朋私交聚结在一起,喧扰不宁,败坏朝政;后十年的政事,申时行软弱而私欲多,也是与有权势的亲朋私交 聚结在一起,使大臣倒向他们跟从他们,败坏了朝政。这些是圣上政事的可惜之处。请求圣上立刻斥责杨 文举、胡汝宁,特此诏告其他辅政大臣,反省、悔改过失。”皇上大怒,把汤显祖谪贬为徐闻典史。后来 又逐渐升为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趁任满赴京考核的机会,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回去了。第 二年又考核政绩,主事者讨论罢免他。李维祯担任监司,极力争取没能保住,最终削夺了他的官籍。汤显 祖返家居住了二十年后去世。汤显祖志气刚正不阿,与李化龙、李三才、梅国祯交好。他们三人后来都通 达显赫而且建立了功绩,但是显祖却失意潦倒直到终老。三才在淮水之上督管漕运,派人送信接他来,汤 显祖谢绝不去。汤显祖献上谏言的第二年,福建佥事李琯送表入京,列举申时行的十条罪行,言语冒犯了 王锡爵。说只因王锡爵敢暴戾狂妄任意胡为,所以申时行就更加贪婪跋扈。请一并斥责以谢罪天下。皇帝 大怒,削去他的官籍。刚两个月,申时行也被罢免。 15.【答案】 (1)A (2)C (3)A (4)①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拋弃(不值钱的) 小草一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 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 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 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是一组对仗句子,结构相似,各自断开,排除 BD;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结构对仗,各自断开,排除 C。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城’指外城,‘郭’指内城”错,应当是“城” 指“内城”,“郭”指“外城”。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错。原文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意思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爱,;吝惜;致,招纳;从,通“纵”, 合纵;相与,相互援助。视,看待;举以予人,省略句,举(之)以予人;草芥,小草。 故答案为:⑴A ⑵C ⑶A (4) ①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②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拋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附参考译文】 (一)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秦孝公) 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 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 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 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 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 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 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 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 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 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 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 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 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 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二)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 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 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 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 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 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 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 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 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 很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 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 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 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 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 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16.【答案】 (1)A (2)A (3)C (4)①(祖逖)用自己乘坐的车马载着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而自己徒步跋涉,药物、衣物和粮食都与他 们共同分用,又有许多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敬他。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像我这样 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洗雪国耻,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翻译为:石勒不敢率兵窥测黄河以南地区, 又与祖逖通信,请求互派使者互相贸易。祖逖不予回信,但听任两地互通贸易,并获得了十倍之利,于是 公私都增加了收入,部下人马日益增多。“与逖书”承前省略主语“石勒”,意思是“(石勒)又与祖逖通信”, “通”为谓语动词,“信”为宾语,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中,“河南”是“窥兵” 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于是公私丰赡”中,“丰赡”为同义复合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故选 A。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明清变成对秀才的雅称”错,孝廉,明清变成 对举人的雅称。故选 A。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C.“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 击败了樊雅、石勒”错,原文说“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可见此时击败的 是“石季龙”,而非“石勒”,故本句应为“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季龙”。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以,用;老疾,老人和病人;共,共同享有;权略,谋略,策 略;宗,尊敬。诚,如果,果真;统主,统率众人的首领;庶几,或许;图,计划,考虑。 故答案为:⑴A ⑵A ⑶C (4) ①(祖逖)用自己乘坐的车马载着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而自己徒步跋涉,药物、衣物和粮食都与他们 共同分用,又有许多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敬他。 ②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像我这样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洗雪国耻,希望大 王考虑这件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附参考译文】 祖逖字士雅,范阳遒县人。他性格豁达,不修习仪表。但他轻视财物看重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每到农 家,散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后来他就博览群书,多涉猎古今史实,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治国的才 干。24 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和秀才,他都不接受。惠帝大驾西幸长安后,关东诸侯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 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等竞相召纳,他都没有应允。后来京师大动乱,祖逖带着宗族亲戚数百家逃往淮水、 泗水一带避难,以他自己的车马运载同行的老弱病残之人,自己和大家一起徒步行走,所带衣服粮食药品 和大家分享,又加上能谋划布置,所以不管老少都服从他的安排,推举他为一行人的头领。祖逖看到社稷 倾覆,山河沦丧,常怀振兴朝廷、恢复故土的壮志。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祖逖向 皇帝进言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人人都有奋击抗敌之志。若君王能兴发国威,诏命诸将, 让如祖逖我这样的人为统领,复国雪耻就有了希望,愿大王勉力图之。”当初,北中郎将刘演防御石勒, 流浪人所聚集的坞寨首领张平、樊雅等都在谯郡一带,刘演任张平为豫州刺史,樊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董 瞻、于武、谢浮等十几支队伍,各自拥有数百士卒,都统属张平率领。祖逖说服谢浮,让他消灭张平。樊 雅派部下夜晚偷袭祖逖,直冲向祖逖的幕帐。祖逖命令左右之人抵抗着敌人的冲击,督护董昭与贼苦战, 敌人退走了。祖逖又率众乘胜追杀,这时张平的残部赶来帮助樊雅向祖逖进攻。蓬陂坞寨的头领陈川,自 己封号为宁朔将军、陈留太守。祖逖派使者向陈川求救,陈川派部将李头领兵赶到相援,祖逖于是攻克了 谯城。当初,樊雅占据着谯城,祖逖因力量单薄,向南中郎将王含请求支援,王含派遣桓宣领兵前来援助。 祖逖攻克了谯城,桓宣这才返回。石季龙知道了这个情况,就领兵包围了谯城,王含再派桓宣援救祖逖, 石季龙听说桓宣赶来了就连忙退走了。桓宣于是就留了下来,帮助祖逖讨伐那些尚未归附的各地坞寨之主。 石勒不敢以兵窥测黄河以南地区,又与祖逖通信,请求互派使者互相贸易。祖逖不予回信,但听任两地互 通贸易,并获得了十倍之利,于是公私都增加了收入,部下人马日益增多。恰巧朝廷准备派遣戴若思来为 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是吴人,虽然有名望有声誉,可没有卓识远见,一下子就成了统领,所以心中就怏 怏不快。又听说王敦与刘隗产生了矛盾冲突,担心朝廷会发生内乱,使大功难以实现。心情愤慨激荡生了 病,于是将妻子家属安置到汝南大木山下。祖逖虽然心内忧郁气愤,但并未停止进取,营建修缮武牢城。 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屏障,必然会遭到敌人的袭击,于是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济率领汝阳太守张敞、新 蔡内史周闳率兵修筑堡垒。工程未就,而祖逖身患重病。不久死在雍丘。 17.【答案】 (1)B (2)A (3)B (4)B 【解析】【分析】(1)B.“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意思是“反而提拔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 的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所以“举”的意思是“提拔任用”。故选 B。 (2)句子意思是: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 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非为人口吃”,“口 吃”是韩非的特点,“非”是“口吃”的主语,意思是“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中间不断开,排除 BD 两项;“与李 斯俱事荀卿”,“俱事荀卿”是介绍两个人都是荀卿的学生,“事荀卿”的主语是“非与李斯”,中间不断开,排 除 C。故选 A。 (3)B.“文中含义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中的‘绳’意义相同”错误,文中“绳墨”为“规矩和法度”之意,故 选 B。 (4)B.“反对君主用权势驾驭臣子”错误,原文第三段“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 下”,意思是“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可知只是 韩非痛恨君王不能凭借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故选 B。 故答案为:⑴B;⑵A;⑶B;(4)B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 活用、偏义复词等,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 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在考场上,还要结合上下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上下语境是相对稳定 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 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 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 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 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 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附参考译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 “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 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外表看上去却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 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 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 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 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老子是一位隐君子。社会上学习老子学说的 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志向不同,不能在一起谋划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 种情况吗?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 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韩非看到 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 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贤能之士,反而提拔任用夸夸其谈、 对国家有害的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 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 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 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历史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 《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然而韩非深深地明了游说的困难,他撰写的《说难》一书讲得非常详细,但 是他最终还是死在秦国,不能逃脱游说的祸难。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虚无,顺应自然,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无所作,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 妙不易理解。韩子引用法度作为行为规范,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原始于道德 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邃旷远了。老子树立教化,追求心境洁净,不受外扰。他的学说在东边的鲁 地受到推崇,他的足迹却去了西部的边疆。权谋用术,《说难》极其智慧。可悲啊他周密防患,最后却在 李斯手上终结。 18.【答案】 (1)C (2)C (3)B (4)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 (5)想要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为天子。 【解析】【分析】(1)本句意为: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到武帝亲近和 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 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年老”和“察群臣”的主语都是“上”,两句之间断 开。或者说“年老”是“上”的谓语,意思是“(皇上)武帝已年老”,意思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 AB 两项; “黄门画者”作“画”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D。故选 C。 (2)C.“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错误,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 是假期,不是请假休息。故选 C。 (3)B.“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错误,上官桀儿子的女儿成为婕妤,算皇亲国 戚,但桑弘羊不是,原文只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不能看出他是皇亲国戚。故选 B。 (4)本句中:辄,于是,就;属,通“嘱”,嘱托;辅,辅佐;毁,诋毁;坐,判罪。 (5)本题要求找出被霍光清除的政敌的“最为严重的罪行”,信息在倒数第二句中,“自是桀等不敢复言, 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 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可见,他们密谋让长公主请霍光赴宴刺杀,并打算趁机废除昭帝,迎立燕王, 故最严重的罪行是谋反。 故答案为:⑴C;⑵C;⑶B (4) 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 (5) 想要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为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 寻: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这个过 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 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另外,针对每一个 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 120 个实词、18 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 语境仔细推敲。 根据题意,筛选相关内容,理解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霍光表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骠骑将军出击匈奴,路经河东郡,回来时,就带着霍光西行到 了长安,当时霍光年纪才十几岁,任他为郎官,不久又升到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车都尉光禄 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车马,回宫就侍奉在左右,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 受到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 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武帝得了重病,霍光流泪抽泣问 道:“如果有了意外,该谁继承皇位?”武帝说:“你不明白上次图画的意思吗?立小儿子,你担当周公的职 务。”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方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霍光跟 左将军上官桀是缔结婚姻的亲家,霍光的长女是上官桀儿子上官安的妻子,有个女儿年纪跟昭帝正相配, 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成了婕妤,几个月以后立为皇后。霍光有时休息 沐浴离开朝廷,上官桀往往进宫代替霍光决定政务。上官桀父子位尊势盛以后,颇感长公主的恩德。公主 私生活不太检点,宠幸河间郡的丁外人。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求个封爵,霍光不同意。又为丁外人 求光禄大夫之职,霍光也不同意。长公主为此对霍光大为怨恨。而上官桀、上官安多次为丁外人求官爵不 能得到,也感到惭愧。从此(上官父子)跟霍光争起权来。燕王旦自以为是昭帝兄长,常怀着怨意。再说 御史大夫桑弘羊想为儿子兄弟弄个官做,也怨恨霍光。于是都和燕王旦勾结密谋,叫人冒充替燕王上书, 说霍光专权,想怎样就怎样,恐怕有些不正常,他乘霍光休假的日子上书。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 下来,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来送走。奏书送上去,昭帝不肯批复。第二天早上,霍光 听说这件事,停留在画室中不进宫。昭帝下诏召大将军。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 军戴上冠。我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上奏书的人果然逃跑失踪了,追捕得很紧。这以后上官桀 的党羽有说霍光坏话的,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 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讲了,就计划让长公主摆宴席请霍光,埋伏兵士击杀他,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做 天子。事情被发觉,霍光全部诛灭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的宗族。燕王、盖主都自杀了。霍 光威震海内。 19.【答案】 (1)A (2)A (3)B (4)①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抵挡箭头)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②终军主 动请求说:“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 【解析】【分析】(1)句意为: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 危害,按法是死罪。“事”是“奏”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 两项。“大害”指的是“矫制”,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 C 项。故选 A。 (2)A.“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解说错误,“徙”无提拔之意。故选 A。 (3)B.“被百姓唾弃”分析错误,文中没有提到徐偃被百姓唾弃。原文的表述为:偃穷诎,服罪当死。上 善其诘。故选 B。 (4)风尘之警:是指战争或骚乱的警报。被坚执锐: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坚、锐”都是形容词做名词。 当矢石:当:遮拦,阻挡,冒着;矢:箭。亲自阻挡敌人的箭、石,不怕牺牲。长缨:长绳子。羁:束缚, 拘束。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 故答案为:⑴A;⑵A;⑶B (4) ①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抵挡箭头)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②终军主 动请求说:“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 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 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 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 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 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 120 个实词、18 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广博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选为博士 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终军告别大守离 郡,到长安上书论事。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很特别,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禁中。 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郡国巡视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固煮盐铸铁。返京后,汇报情况, 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春秋》经义,大夫出 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皇上有令 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偃说:“古时候,各个诸侯国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 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安危形势,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允许就自作主张的道理;现在天 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国 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又反问徐偃说:“胶东南近琅琊,北接北 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徐偃你估计四郡的人口田地数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盐, 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国吗?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这是圣明 天子必须加以严惩的。”徐偃理屈辞穷,承认有罪该死。皇上认为他的反驳很好。 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终军问:“要这干什么?”官吏 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说:“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 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很高兴。 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我没有点滴之功,却能够供职宫禁,值宿警卫,领取 了五年的俸禄。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但因我能力低 下,不会打仗,不能为国驰骋疆场。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彀,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 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很 怨恨自己。”皇上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朝廷就派终军出使南越, 说服南越王,想让他入朝,与境内诸侯同等看待。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 捆绑起来,带到朝廷。”终军于是前往说服南越王,南越王听从,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南越的丞相吕嘉 不想归属汉朝,出动军队攻杀南越王,南越王与汉使臣都被害。终军死时,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为他 “终童”。 20.【答案】 (1)D (2)D (3)A (4)①等到(皇帝)前往梁州,(皇帝)身边就有人诋毁崔纵:“崔纵平素与李怀光关系友好,如今(崔 纵)不会跟来了。"②不久,万年县丞源邃被京兆尹李齐运迫害致死,崔纵上奏章弹劾李齐运没有奏效。 【解析】【分析】(1)在断句中,首先,“田悦……”句中,“田悦”是该句主语,“败”为谓语,“连”是副词, 用来修饰“败”,“连败”放在一起,即连续的失败,固定用法,其后不能加宾语;而且“走”,逃跑,要做下 一句的谓语,因此要在“连败”后,“走”之前断开,排除 A 项和 B 项;其次,“诏……”句中,“兼”是兼任官职 的意思,所以后面要跟官职名,“魏州四节度粮料使”是官职名,因此再排除 C 项。断句的意思为:(叛臣) 田悦连吃败仗,逃往魏州,妄图倚仗城墙达到坚守的目的。(朝廷)各路兵马将他团团围住,(但是)军 粮常常供应不上,皇帝下诏让崔纵兼任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需物资才渐渐地(做到)保证供应。唐德宗 巡幸奉天时,各地藩镇手握重兵,没有人去救驾。 (2)D.“和科举考试等事宜”错误。唐前期吏部支持科举考试,但其后科举考试由礼部管辖。 (3)A.“从他开始,戍边军队的粮饷由官府主办”错误。根据原文“先是,戍边之师由洛阳者,储饩取办 于编户。纵始官备,不征于人”,可知该项错误,原文只是说早先的时候,经过洛阳的戍边军队,储备的 粮草,生肉取办于编户。从崔纵开始,这些物资由官府备办,不再向老百姓征收。可见是“备办”,不是“主 办”,而且原文是在陈述具体事件,答案却夸大了崔纵的作用。 (4) “及”,等到;“行幸”,古代专指皇帝出行;“短”,诋毁;“素”,平素,平时;“善”,与……关系友好。 “无何”,不久,很短时间之后;“为……所”,表被动;“抑捽”,迫害;“不行”,古今异义,在这里为没有奏 效。 故答案为:⑴D ⑵D ⑶A (4)①等到(皇帝)前往梁州,(皇帝)身边就有人诋毁崔纵:“崔纵平素与李怀光关系友好,如今(崔纵) 不会跟来了。"②不久,万年县丞源邃被京兆尹李齐运迫害致死,崔纵上奏章弹劾李齐运没有奏效。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 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 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 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 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 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崔纵,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涣的儿子,当初凭借祖先的功勋而补官协律郎,多次升迁为监察御史。(后 来)皇帝下诏从政府的中央机构挑选人员担任县令,崔纵被任命为蓝田县县令,他为人宽厚贤明,勤勉干 练,大力倡行以道德感化人,蓝田县的百姓为他立碑颂德。转任京兆府司录,多次升迁,担任金部员外郎。 因为父亲的原因,被贬为道州刺史,他自动解职去官,侍奉父母。遭遇父亲去世,崔纵为父守丧,服丧期 满,六次升迁,担任大理卿,兼任御史中丞、汴西水陆运两税盐铁等使。(叛臣)田悦连吃败仗,逃往魏 州,妄图倚仗城墙达到坚守的目的。(朝廷)各路兵马将他团团围住,(但是)军粮常常供应不上,皇帝 下诏让崔纵兼任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需物资才渐渐地(做到)保证供应。唐德宗巡幸奉天时,各地藩镇 手握重兵,没有人去救驾。崔纵预先知道这种情况,就私下里告诉了李怀光,功告并让他为皇帝奔走效命, 李怀光听从他(的意见)。崔纵于是就将军中财物全部收集起来,跟着李怀光一起前往(奉天),调配供 应均已安排到位。李怀光的士兵长期在河外地区作战,等到了河中地区,就拖延不前了。崔纵的军需物资 已经先渡过河了,他对众人说:“假如你们渡过河去,(我将)把所有的财物分赐给你们。”众人认为有利 可图,(这)才向西进发。到达奉天后,(崔纵)被加授右庶子的职位,充任使者。不久,担任京先尹, 兼任御史大夫。几次上奏皇帝说李怀光刚愎自用,反复无常,应当暗地里防备他。等到(皇帝)前往梁州, (皇帝)身边就有人诋毁崔纵:“崔纵平素与李怀光关系友好,如今(崔纵)不会跟来了。”德宗皇帝说:“别 人不了解崔纵,我可以保证他是忠心耿耿的。”没过儿天,崔纵赶了过来,被授予御史大夫的职位。崔纵 经常议论大政,不亲自去处理琐碎的事务,狱案、诉讼,礼仪、制度等之类的事,都交给下属官吏(去处 理)。贞元元年,唐德宗亲自到南郊祭纪,崔纵担任大礼使。连续战乱与干早之后,财赋收入还很少,崔 拟裁定相关的机乐制度,做到既节俭又符合礼仪。不久。万年县丞源邃被京兆尹李齐运迫害致死,崔纵上 奏章弹劾李齐运没有奏效。几个月后,崔纵被任命为吏部侍部,不久又担任检校礼部尚书,东畿唐汝邓都 观察使、河南尹等职务。这时,战乱刚刚平定,老百姓损耗六七成。崔纵尽心访求民间疾苦,治理(的措 施)简易便行。早先的时候,经过洛阳的戍边军队,储备的根草,生肉取办于编户。从崔纵开始,这些物 资由官府备办,不再向老百姓征收。他让每五户互相担保,使他们自己估计上报征发的赋税,以使断绝胥 吏的侵吞行为。又引来伊水,洛水直通里门,都中灌溉利用不到的(大概只)是十分之一二,老百姓都非 常安心,被朝延征召并授予太常卿的职位。贞元七年六月去世于任上,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忠,并赠吏部 尚书。 21.【答案】 (1)B (2)D (3)A (4)①刘筠从朝堂出来,与晏殊于枢密院南门相遇,晏殊侧身走过,不敢对刘筠行礼问候,恐怕晏殊是 内心有愧。②不过,(刘筠)晚年替阳翟一位同姓的富人上奏请求赏赐,被清议者轻视。一个儿子早逝, 田地房舍全部被官府没收。 (5)①宋真宗在刘筠连续生病,屡次请求辞职休假时,诏令继续给刘筠俸禄;②宋仁宗亲自为刘筠在庐 江修建的收藏皇帝所赐藏书的藏书楼题写楼名;③包拯感念刘筠在其年轻时赏识自己而奏请皇帝发还刘筠 被抄没的田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很重语感和文意的理解,但断句处 理的一般性原则也必须掌握∶明词性,特别要区分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辨句式,结合平时学习的文 言句式作出准确判断;寻标志,如对话常用“云”“曰”等词语引起;据修辞,文言文中常用排比、对偶、反 复、顶真等辞格。“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是“命”的具体 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AD;“帝”是主语,“垂意”是谓语,“篇籍”是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完整, 所以“籍”后断句,排除选项 C。故选 B。句子翻译:真宗皇帝巡幸北方的时候,任命刘筠担任大名府观察 判官。自从边境地区罢兵休战,国家太平后,宋真宗有意于典籍文章(的编纂),开始汇集儒生们的考查 论证(或推考论断)的文章,编成当代的经典。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独有的用来纪年的名号”错误,年 号虽发端于中国,但并非“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国所独有”,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 6 世纪、 日本在 7 世纪后期、越南在 10 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 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 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另外,“起于汉高祖”也错,应是汉武帝。故选 D。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先后为官地方、京城和朝廷”错误,事实上,刘 筠任职起于地方,这一点不假,但随后他有时进入朝廷,有时又回地方任职,再回朝廷任职。“仕途畅达” 的说法也不准确,他因不愿与独揽朝政的丁谓同朝为官而自请到地方上候补官职,晚年更因事田产没官。 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侧面:侧身。揖:行礼问候。盖:恐怕。为:替。少: 轻视。蚤:早。没:被没收。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由原文“尝属疾,予告满,辄再予,积二百日,每诏续其 奉”可知,曾经接连患病,给朝廷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未被允许,又再次上书,前后相加共有二百余天, 每次都诏令继续给刘筠俸禄。由此可知,宋真宗在刘筠连续生病,屡次请求辞职休假时,诏令继续给刘筠 俸禄。由原文“筠素爱庐江,遂筑室城中,构阁藏前后所赐书,帝飞白书曰‘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可知,刘筠 一直喜爱庐江,于是就在庐江城中修筑居室,建筑楼阁收藏朝廷前后所赏赐的书籍,宋仁宗用“飞白”的笔 法(挥笔)赐字“真宗圣文秘奉之阁”。由此可知,宋仁宗亲自为刘筠在庐江修建的收藏皇帝所赐藏书的藏 书楼题写楼名。由原文“包拯少时,颇为筠所知。及拯显,奏其族子为后,又请还所没田庐云”可知,包拯 年轻时,被刘筠所赏识。等到包拯声名显赫后,他上奏朝廷让刘筠家族里(的同辈)之子作为刘筠的后代, 又请求归还被官府没收的田地和房舍。由此可知,包拯感念刘筠在其年轻时赏识自己而奏请皇帝发还刘筠 被抄没的田产。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4) ①刘筠从朝堂出来,与晏殊于枢密院南门相遇,晏殊侧身走过,不敢对刘筠行礼问候,恐怕晏殊是内 心有愧。②不过,(刘筠)晚年替阳翟一位同姓的富人上奏请求赏赐,被清议者轻视。一个儿子早逝,田 地房舍全部被官府没收。 (5) ①宋真宗在刘筠连续生病,屡次请求辞职休假时,诏令继续给刘筠俸禄;②宋仁宗亲自为刘筠在庐 江修建的收藏皇帝所赐藏书的藏书楼题写楼名;③包拯感念刘筠在其年轻时赏识自己而奏请皇帝发还刘筠 被抄没的田产。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疏通句子的大意。先通过翻译疏通文句的意思,然后根据 句子的动词、名词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要结合翻译。把文化常识所涉及的文句翻译出来,再结合 语境来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位置。阅读选项,在文本中找出选 项的原文信息进行翻译,根据翻译结合语境判断选项。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先找出文句在原文的位置,抓住文句的关 键词来翻译,然后结合语境翻译整个句子。 (5)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注意翻译文本。阅读并申请题干,在文本中确定答案的信 息范围,翻译这些文本并准确地抓住重点词句组织答案。 【附参考译文】 刘筠字子仪,大名人。考中进士后,担任馆陶县县尉。(后来)回到京城,恰逢朝廷诏令知制诰杨亿考 试选拔人才来校刊太清楼的藏书,刘筠被选拔为第一名,以大理评事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真宗皇帝巡幸 北方的时候,任命刘筠担任大名府观察判官。自从边境地区罢兵休战,国家太平后,宋真宗有意于典籍文 章(的编纂),开始汇集儒生们的考查论证(或推考论断)的文章,编成当代的经典。刘筠参与修撰图经 和《册府元龟》,被公认为精细敏捷。宋真宗巡幸西部地区的时候,又让刘筠陈报山川形势、土质好坏及 土地所宜生产的情况。等到《册府元龟》编成后,刘筠任直史馆、修起居注。曾经接连患病,给朝廷上书 请求告老还乡,未被允许,又再次上书,前后相加共有二百余天,每次都诏令继续给刘筠俸禄。(后来, 刘筠)调任左司谏、知制谱,又任史馆修撰。(离京)任邓州知州。(后来)回到京城,负责督察京城的 刑事案件,掌管人才选择事务,调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又请求任邓州知州,没有成行,升任翰林学士。当 初,刘筠曾经奉诏起草罢免丁谓与李迪宰相职务之制书,不久又丁谓留任,诏令刘筠另外起草制书,刘筠 没有接受。于是又征召晏殊(草拟制书)。刘筠从朝堂出来,与晏殊于枢密院南门相遇,晏殊侧身走过, 不敢对刘筠行礼问候,恐怕晏殊是内心有愧。宋真宗长期患病,丁谓逐渐独断专权,刘筠说∶“奸人执掌 朝政,此地一天都不可久留。”请求离京候补,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庐州知州。宋仁宗即位后,刘筠 调任给事中,又受征召为翰林学士。过了一月,又被授予御史中丞的职位。在此之前,三院御史上书言事, 都要先告知中丞。刘筠在御史台张贴布告,御史自己上书言事,不需报告中丞。负责天圣二年贡举事务, 多次由于疾病告退,升任尚书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颖州知州。奉召回京。再次掌管贡举事务,升任翰 林学士承旨兼任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刘筠一直喜爱庐江,于是就在庐江城中修筑居室, 建筑楼阁收藏朝廷前后所赏赐的书籍,宋仁宗用“飞白”的笔法(挥笔)赐字“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再次担 任庐州知州时,他为自己修建了坟墓,制作了棺材,并亲自在墓碑上刻上了墓志铭。刘筠生病后,移住藏 书阁,并在此去世。刘筠自景德年间以来,一直选为文官,(他的文章)擅长对偶,尤其擅长作诗。著有 《册府应言》《禁林》等共七集。起初被杨亿赏识提拔,后来和杨亿一样出名,时人称他们“杨刘”。刘筠 (前后)一共三次进入输林院(任职),又三次掌管主持贡举的部门,用策论来决定天下人才的进退升降, 就是从刘筠开始的。刘筠性情严肃,无原则地附合,办事明了通达,处理政事崇尚简约严明。不过,(刘 筠)晚年替阳翟一位同姓的富人上奏请求赏赐,被清议者轻视。一个儿子早逝,田地房舍全部被官府没收。 包拯年轻时,被刘筠所赏识。等到包拯声名显赫后,他上奏朝廷让刘筠家族里(的同辈)之子作为刘筠的 后代,又请求归还被官府没收的田地和房舍。 22.【答案】 (1)B (2)C (3)D (4)①(这)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基业。②始皇已经去世,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边远地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刀剑”错误。应该译 为箭头。“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句意:销毁兵器。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因而、因此;连词,表修饰。B.动 词,通“呵”,盘问;疑问代词,什么。C.均为结构助词,的。D.副词,于是、就;副词,才。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选文没有“秦与六国”的对比,“情节摇曳”说法有误。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业”,基业;“子 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 “没”,通“殁”,死;“殊俗”,指风俗不同的远方。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4) ①(这)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基业。②始皇已经去世,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边远地区。 【点评】⑴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通过翻译句子,结合文句的语境意思辨 析词语的正误 。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注意平时多背。文言词语是基础,平时要多积累多背诵,熟练掌 握。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分析能力,注意阅读选项内容。先阅读选项的内容,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 出相关的文本原句,通过翻译判断选项。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的能力,注意翻译关键词。文言翻译要先把关键词翻译出来,然后再翻译整个 句子,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保证句子的通畅性。 【附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 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 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 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 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 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 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 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 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 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 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 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 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 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 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 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 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 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 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 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 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 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23.【答案】 (1)D (2)D (3)B (4)①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很久都不能战胜,因此(戚继光)被撤官, (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②于是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军械 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 (5)①军队训练严格;②根据地形摆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④戚继光身先士卒;⑤与友军紧密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卫所军不习战”作动词“见”的宾语,“见卫所军 不习战”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三千人”作动词“招募”的宾语,“请召募三千人”是动宾结构, 之后应断开,排除 C;“以击刺法”介词结构作动词“教”的状语,“教以击刺法”是状语后置句,偏正结构,正 常语序为“以击刺法教”,中间不能断开。画线句的意思是: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 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 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三牲’包括猪、牛、马”错误,三牲祭礼是猪、牛、 羊。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B.“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官” 错误,由文中“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 可知,戚继光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的原因是“无功且通番”,而且此次并没有被免官。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寻,不久;“围汪直余党于岑港”,状语后置句,正常 语序为“于岑港围汪直余党”;克,攻占;坐,因为;免官,被撤官。乃,于是;因,根据、按照;审,仔 细考察研究;更,更换;置,置办、购置。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由 文中“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可知,戚继光教士兵 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部队十分精锐,可见军队训练严格是“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之 一;由文中“乃因地形制阵法,……‘戚家军’名闻天下”可知,戚继光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 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可见根据地形摆阵法是“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之一;由文中“审步伐便利,一 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可知,戚继光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 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可见武器装备精良是“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之一;由文中“继 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继光邀击之仙居,……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 可知,戚继光亲手消灭了他们的魁首,先后九次作战都大获全胜,可见戚继光身先士卒是“戚家军”名闻天 下的原因之一;由文中“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献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 新级二千二百,……纶上功,继光首”可知,巡抚谭纶命令威继光、刘显率、俞大猷三人率军相互配合围攻 倭寇取得胜利,可见与友军紧密配合是“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之一。 故答案为:⑴D;⑵D;⑶B (4) ①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很久都不能战胜,因此(戚继光)被撤官, (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②于是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军械 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 (5) ①军队训练严格;②根据地形摆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④戚继光身先士卒;⑤与友军紧密配合。 【点评】⑴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要注意阅读句子的节奏。文言文断句,一是注意读文句时的节奏; 二是注意断句的技巧,如句首发语词,主语和谓语之间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文化常识是文言文的基础部分,平时学生多 积累这些知识,在背诵时要注意分类进行。 ⑶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概括归纳的技巧,一是根据所学知识疏通 文本内容;二是根据选项,在原文中找到信息,然后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答案。 ⑷此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要注意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一是要注意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二是要 注意文句中的关键词。 (5)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注意审题。先阅读题干审题明确做题的方向,然后翻译有关 文段,筛选重点词组织答案。 【附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父名景通,曾任都指挥使,代理大宁都指挥使司事,品 行很好。戚继光少年时便很洒脱,气度不凡。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袭世职,由于 推荐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改佥浙江都司衔,担任参将,分管宁、绍、台三郡。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 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但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责令) 戴罪惩办敌人。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 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 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 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 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抢掠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到宁海,据守桃渚,在龙山把他们打败,追到雁门 岭。倭寇逃脱后,趁机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消灭了他们的魁首,把其余的贼全部追到瓜陵江溺死。而圻 头的倭寇又再跑向台州,戚继光在仙居拦击,在路上的倭寇没有能逃脱的。戚继光先后九次作战都大获全 胜,俘虏、斩首的有一千多人,烧死溺死的无数。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打败了敌人。 浙东被平定,戚继光提升了三级俸禄。福建、广东的匪徒流入了江西。总督胡宗宪行文使戚继光援助。捣 毁了在上坊的贼窝,贼跑到建宁。戚继光回到浙江。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这时宁德已经屡次失陷。福建接连告急,胡宗宪再次行文责令戚继光剿灭他 们。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的匪徒。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沟前进,捣毁了贼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 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 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十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牛送酒前 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抵达福清,遇到倭寇从东营澳 登陆,击杀倭寇二百多人。而刘显也屡次攻破倭寇,滞留福建多年的倭寇几乎消灭干净,于是戚继光到福 州饮酒庆贺,在平远台刻石纪功。 起初,兴化城告急,明世宗当时已经任命了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任副总兵官。等到城被攻破,反 攻的官兵中,刘显的军队人少,在城下建筑营垒,不敢攻击。俞大猷也不准备进攻,等待大军会合以便围 困倭寇。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军队到达。于是,巡抚谭纶命令威继光率中军,刘显率左军, 俞大猷率右军,在平海围攻倭寇。戚继光打头阵,左右两军随即进攻,斩杀二千二百人,救还被掠去的三 千人。 谭纶向朝廷报功,戚继光获得首功,刘显、俞大猷其次。明世宗向天地及祖庙告谢,大加奖励和 赏赐。戚继光先前因横屿破倭功,升任代理都督佥事,至此又升为都督同知,世代受封千户官职,于是接 替俞大猷的总兵官。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24.【答案】 (1)B (2)D (3)B 【解析】【分析】(1)“麾下”作“分”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 A、C 两项;“家”作“无”的主语,应在 其前断开,排除 D 项。本题句意为: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与士兵在一起。李广 一辈子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的官,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 (2)D. “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错误。应为从黄帝到汉武帝。 (3)B.“不断下达”错。结合文本内容“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 而去”分析可知,李广只下达了一次命令,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⑴B ⑵D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 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 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 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附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相传射箭之术。孝文帝十四年(前 166),匈奴大规模入侵萧关, 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中郎。匈 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训练士兵,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 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 回到李广那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 了一个。把俘虏捆绑上马之后,(准备回去),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 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 们距离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 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替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这些 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解下马鞍,命令士兵们把 马放开,自己都躺在地上休息。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以此使他们的错误想法更坚定。”于 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辈子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的官,家 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 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 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没有完全吃上饭, 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后来跟随大将军卫青 出击匈奴,出塞以后,从东路出兵。军中没有向导,军队糊里糊涂地迷失道路,会师时落在大将军的后面。 卫青准备向皇帝上报这次出兵不利的原因。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时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 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 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部下的将士们都为之痛哭。 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 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看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是)在他 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 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 说明大道理呀。 25.【答案】 (1)B (2)B (3)C (4)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候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乐为急/盖其意以 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5)①因此,作为君子,应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尽心治理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不必为深究人性而大发 议论。 ②推究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仔细体察他们的用意却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推究起来他们的言论(或主 张)是开始不相同而结果(目的)相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率性之谓道”意思是“遵 循本性去做事叫做道”,“率”,遵循、顺着。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之”,助词,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A.“与”, 和,介词。/和,连词。C.“者”,代词,……的话。/助词,引出原因。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 饰。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先阐明性善与性恶的具体区别”错误,文章最后两段没 有先阐明性善与性恶的具体区别,从文中来看,最后两段以“问答”方式先阐明不必深究人性的善恶。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对称句式的角度来看,“或身奔走诸候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 言以告于后世”结构相似,是具体说明“三子者”的情况,分别断开;“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 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结构相似,前面说的是“善者”,后面说的是“恶者”,“善者一日不教”与“恶者勤而教 之”相对,“则失而入于恶”与“则可使至于善”相对,应分别断开。从固定句式的角度来看,“以……为”是固定 结构,“急”是形容词作名词,意思是“首要任务”,做“为”的宾语,所以“急”后断开,“盖”放在句首,表示原 因,“盖”前断开。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①“故”,所以,因此;“为君子”,作为君子;“以……为”,把…… 作为;“修身治人”,加强自身修养,治理百姓;“急”,形容词作名词,当务之急;“穷”,深究。②“推”, 推究;“殊”,不同;“察”,体察;“一”,一致;“以为”,认为;“始异而终同”,开始不同而结果相同。 故答案为:⑴B;⑵B;⑶C; ⑷ 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候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乐为急/盖其意以 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⑸ ①因此,作为君子,应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尽心治理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不必为深究人性而大发议 论。②推究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仔细体察他们的用意却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推究起来他们的言论(或 主张)是开始不相同而结果(目的)相同。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 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 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 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 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 18 个虚 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 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 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 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欧阳修禀告:上次承蒙你来信并给我看《性诠》三篇,发现你好学善辩,文章也能详尽地表达出你的意思。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讨论人性,但都有讨论不到的地方,因此想与你将其讨论清楚。 我担心社会上的学者过多的讨论人性问题,因此常常作出这样的论断:人性问题并不是学者们的当务之急, 而古代圣人也是很少提到的。六经所记载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记述得很 详细。至于人性问题,论及的不到百分之一二,或者只是谈论其它问题而有所涉,不是围绕人性而谈论的, 因此即使谈到也不做过多的探究。 我所说的不谈人性,并不是说绝对不谈,只是说谈论得很少,而且不以人性作为议论的主题。《论语》记 载七十二弟子向孔子请教的言论,没有人问过人性问题。孔子教育他的弟子的话,有几千字之多,其中讲 到人性的,只有一句。 《论语》说“人的本性大体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惯却相去很远”,这是为了告诚人们谨慎对待自己的积习而 说的。《中庸》说“天所赋予的叫做性,遵循本性去做事叫做道。”这说明人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一定要 有什么方法来遵循它。然而始终没有讲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只是劝告人们谨慎对待所习和所感,在 遵循人性发展的道上下功夫。因此我说:圣人讲到人性只是顺便提及,没有作过多的探究。 我自小好学,知道学问的艰难。凡是六经所记载的,孔子七十二弟子所问到的,学习一辈子,也有不能透 彻领悟的地方。对于那些能够理解的,终生身体力行,但也有不能完全做到的地方。从我的一心专注于圣 贤学问而没有闲暇顾及其它事情,可以想到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也一定是如此的。又由此知道圣人为了教导 世人、留名后世,也是这样急急忙忙没有闲暇的。现在的学者,对于古代圣贤急急忙忙、专心致志追求的 东西,即使学习实践,也没有达到其中的十分之一二,却喜欢发表关于人性的议论,想彻底弄清圣贤很少 提到、并未深究的问题,抓住后世儒家学者的偏颇之说,从事毫无用处的空洞说教,我是没有空闲时间顾 及这些的。 或者有人会问:“关于人性的学问真的不值得学习吗?”我说:人性这东西,是与人的肉体同时诞生,每个人 都具有的。作为君子,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尽心治理百姓就可以了,人性的善恶是不必深究的。假如人性 果真是善的,自身不可不进行道德修养,百姓不可不加以治理;假如人性果真是恶的,自身也不可不进行 道德修养,百姓也不可不加以治理。不讲道德修养,即使君子也会变为小人;能加强自身修养,即使小人 也会变为君子。因此,作为君子,应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尽心治理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不必为深究人性 而大发议论。 又有人问:“既然这样,那么孟子、荀子、扬雄三人所的人性是错误的吗?”回答是:并没有错。又问:“他们 三人观点不同,为什么呢?”答:他们的观点开始不相同,但结果是一致的。假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便因 此懒得去教育,那便错了。假如荀子说人性是恶的,便因此放弃教育那也是错的。又假如扬雄说人性中善 与恶混杂在一-起,便让他们放任自流不加教育,那也是错的。然而这三人,或亲身奔走于各诸侯之间以推 行他们的政治主张,或写成千上万字的著作传于后世,没有一个不是真诚的以推行仁义礼乐为首要任务。 这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对性善的人一天不加以教育,就会使他迷失方向,加入恶人行列;对性恶的人勤 加教育,就可使他变善;对善恶混合的人加以引导管促,就会使他们远离恶而接近善。他们的学说与《论 语》的“本性相近而行为习惯相差很远”,《中庸》 所说的“遵循有方”都是相合的。这三个人,推究他们的 说法虽然不同,但仔细体察他们的用意却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推究起来他们的理论是开始不相同而结果 相同。我的看法就是这样,供您参考。 26.【答案】 (1)B (2)B (3)C (4)①当(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 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 ②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 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整句话的翻译为: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 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 才以为高不可及。“法”为动词效法的意思,“法”的宾语为“尧舜”,所以要在“舜”后断开,排除 A、D;“至简 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三个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所以在“道”后断开,排除 C。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 “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错,年号 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颁布的名号。“庙号”才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C. “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错。王安石不肯听从 反对党意见,当皇帝说“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时, 他回答“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当冯京也说听到了反对变法的消息时,他说“士 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后又把反对他的郑侠流放。可见他并没有消除危机。 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的得分点为:“荐”,推荐;“自代”,为宾语前置 句,代替自己;“甫”,刚刚。第二句的得分点为:“数”,常数;“免”,避免;“修人事”,做好各种事情。 故答案为:⑴B;⑵B;⑶C; ⑷ ①当(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 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②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 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 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 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 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 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 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 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 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 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 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 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 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 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 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 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 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七年春天,天 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 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 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 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 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 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曾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 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 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 (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朱熹曾经评论王安石“以 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已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 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在出现二帝三王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 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 此天下之公言也。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輸林 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 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27.【答案】 (1)C (2)D (3)D (4)①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 ②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 (5)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的意思是于是双 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省略主语吴陈“双方”,“围”作谓语,“孔子”作宾语,“于野”作补语, 修饰谓语“围”,所以应在“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后停顿,这样就排除 A、B 两项。“从者病”的意思是 随行弟子饿病了。“从者”作主语,“病”作谓语。所以应在“从者病”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 D 项。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指前者”错。文中的“六艺”是指后者,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D.“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错。该 项对“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一句的理解错误,“不能赞一辞”的意思是文章写的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而 选项说成是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①句关键得分点为:“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异,认为……奇特;“善”,动词,善待;“由是”,因此;“反”通“返”,返回。第②句关键得分点为:“讼”, 审理案件;“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定语后置句,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独”,独自;“独有”,独自 决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孔子第一次回答是“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 行中正”,意思是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据此概括为:志向远大, 施政恰当。孔子的第二次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 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据此概括为:遵循礼治,注重秩序。孔子的第三次回答是“政在节财”,意思是 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据此概括为: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⑷ ①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②孔 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 ⑸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 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 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 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 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 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 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 因此他返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前 522),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 地方,他能称霸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 很恰当。”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 像儿子。”景公说:“好啊!”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 鲁昭公去世,定公即位。鲁定公十四年(前 496),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 贩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来到鲁国的城邑 各地的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照顾,使其满意而归。 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 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正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人就商议说:“现在的楚,是 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 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病了,都打不起精神来。孔 子却照样不停地讲学、诵书、弹琴,唱歌。子路懊恼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遭到困穷时能够把持自己,小人遭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孔子的时代,周王朝衰微,当时礼崩乐坏,《诗》《书》残缺不全。孔子考查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 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所以 《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 选取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 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将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 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乐制度从此才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 《书》、《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 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 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四月的己丑日去世。 28.【答案】 (1)B (2)A (3)D (4)①留守叶衡向来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 ②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世。 (5)①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②到广南买粮,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粮,以备有患。 ③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句意,“帅长沙时”作状语,而“士人”应该作 下一句的主语,故“士人”前应该断开,排除答案 C、D 项。“察之”“信然”的主语都是“辛弃疾”,“信然”是对 上一句的陈述,应该与下一句“索取……答卷”断开,且“两易之”中的“两”作动词“易”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 排除 A 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在长沙为帅时,士人有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 辛弃疾调查此事,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女子不可拟字”“名、字和号一般在意义 上存在一定联系”错。古代男子 20 岁女子 15 岁便可拟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号和名不 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D.该项说法有两处错误:一是“在长沙为帅 时”应改为“为大理卿时”,二是辛弃疾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才下诏赐吴交如银绢。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①句关键得分点为:雅,平素,向来;入相,入朝 任宰相;荐,推荐;慷慨,正气凌然,有正气。第②句关键得分点为:丐祠,请求奉祠,意谓请求辞官; 进,晋升;受命,接受任命去赴任。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可 概括出“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这一点。根据“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 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可以概括出“到广南买粮, 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粮,以备有患”这一点。由“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 以无虞”可以概括出“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这一点。 故答案为:⑴B;⑵A;⑶D; ⑷ ①留守叶衡向来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② 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世。 ⑸ ①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②到广南买粮,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粮,以备有患。 ③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 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 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 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 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他担任掌 书记,于是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带奏表归顺南宋,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 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战火毁坏,村落城池破败,辛弃疾减轻赋税,招抚 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议定军队屯垦。受聘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非常器重他。叶衡入朝 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绍熙二年,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曾经代任 主帅,常常叹道“:福州前面临海,是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而帅府空虚,一 旦情况紧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他致力于安抚百姓,不到一年,积累钱财达到五十万缗,库房匾额 写“备安库”三个字。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来 粮仓买米,于是就拿出卖给他们,等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备无患。又想造万 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那么盗贼就不再是忧患。此事未及施行,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 像泥沙,杀人像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 未赴任就去世。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在长沙为帅 时,士人有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查出事实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 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佐国元勋,只有忠简一个人,怎么又出 了一个赵鼎!”他把考卷扔在地上。又看《礼记》答卷,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定是豪杰壮士,此人不 可失去。” 启封一看,是赵方。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 此贫困,真是廉洁耿介之士啊!”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 绢。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他的学说正遭禁止,门生朋友甚至没有 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 世间!”辛弃疾非常善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29.【答案】 (1)D (2)C (3)A (4)①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②他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甄别选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解析】【分析】(1)句子 大意是:几年后,秉忠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世祖赏赐百两黄金作为丧 葬资费,并派遣使者送到邢州。服孝期满,秉忠又被征召,遵奉旨意回到和林。他呈上数千字的建言,世 祖都赞许采纳。“奔父丧”的主语是刘秉忠,“赐金百两”的主语是世祖,两句中间应当断开,排除 AB;“使 送至邢州”都是“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2)C.“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应是十天干,十二地支。 (3)A. “后被世祖召见”错。原文是“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 刘秉忠并没有被世祖召见,而是海云禅师邀请他一同前去。 (4)本题得分点有:①“采”,采纳;“参”,参照;“条”,分条列举。②“燕闲”,闲暇;“顾问”,参谋;“器 使”,量材使用、重用。 故答案为:⑴D ⑵C ⑶A ⑷ ①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②他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甄别选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 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 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 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 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 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秉忠,字仲晦。刘秉忠生来风姿卓越出众,志气豪迈爽朗,不拘一格。十七岁时,担任邢台节度使府令 史来赡养父母。后弃官离开,隐居在武安山中。过了很久,天宁的虚照禅师派徒弟招纳他去做了和尚,因 为秉忠能诗能文,便让他担任掌书记。后来游历云中,居住在南堂寺。当世祖还没有登基时,海云禅师被 世祖召见,海云禅师经过云中,听说刘秉忠学问渊博,多才多艺,便邀请他一起去。晋见世祖后,刘秉忠 回答问题,很符合旨意,多次解答世祖询问。刘秉忠没有什么书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 遁甲之类,没有不精通的。谈论天下的事就像谈论手掌中的事。世祖很喜欢他。几年后,秉忠的父亲去世, 他回家奔丧,世祖赏赐百两黄金作为丧葬资费,并派遣使者送到邢州。服孝期满,秉忠又被征召,遵奉旨 意回到和林。他呈上数千字的建言,世祖都赞许采纳。 癸丑年,跟着元世祖征讨大理。第二年,元世祖征讨云南。刘秉忠常常介绍天地是爱好生灵的,英明神武 王者般的皇帝不该滥杀无辜,所以攻克城市的时候,从不胡乱杀人。己未年,刘秉忠跟着世祖讨伐宋,又 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他,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不计其数。 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 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世祖于是下发诏令建年号纪年,建立中书省、宣抚司。于 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 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他空闲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以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甄别提拔的,后来都成 了名臣。 至元八年,刘秉忠奏请封建国号大元,把中都作为大都。其他像颁赐官服,订立朝廷礼仪,供给俸禄,确 立官僚制度,都是由刘秉忠操办发起,最终成为一代既定的规章制度。 至元十一年,刘秉忠跟随皇上到上都,八月秋天,刘秉忠没有生病端直地坐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 刘秉忠自幼好学,到老不松懈,虽然达到了臣子最高的地位,却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天恬淡安静,与 平时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他的诗歌恬淡闲散,正像他的为人。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