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三)(共 10 题,含答案)
01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
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
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
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飘零不定的生活。
D.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
回味无穷。
15.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0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
刘辰翁①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注】①刘辰翁(1232-1297),南宋末年词人。宋亡后不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二句意思是说,虽然知道梦境为空,可是连做一场好梦也很难得,悲苦之情
溢于言表。
B.三、四句看似写景,实则有所寄托。“单于”代指元朝统治者,“谁见”正显出词人
的孤独。
C.“烟雨楼台改”不正面回答上句之问,而是描绘一幅苍茫凄迷的画面,暗含物是人
非之叹。
D.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采用李煜《虞美人》的原韵,同样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
16、有人说,“江山画出古今愁”抒情极其曲折委婉。请简要分析。(6 分)
0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
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5.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04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
古称。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
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
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
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
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16.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
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6 分)
0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画竹歌并引(后部分)
白居易
野塘水边崎岸①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②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③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④,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⑤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注]①琦岸:曲折的水岸。②筠:竹子的青皮。③省:记得。④别:鉴别。⑤萧郎:画
家萧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第一句以野塘、曲折堤岸的特定环境,营造远离世俗的氛围。
B.诗的第三句中,“婵娟”“粉态”绘形绘色绘神,写出了丛竹的美妙。
C.诗中,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
D.诗人对年老的萧郎深表同情,而“绝笔”在无形中抬高了这画的价值。
16、这诗是为萧郎的竹画而写的,为什么说“不似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0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
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
自省。
【注】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1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6 分)
0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节选)
杜甫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②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 年),杜甫在夔州观看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回忆起开元年间公孙
大娘舞剑器时的场面,时隔五十年,有感世事巨变,诗人写了这首诗。②风尘澒(hòng) 洞:
指连年战乱,烽烟弥漫。③愁疾:深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诗题中的“行”与《琵琶行》中的“行”一样,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B.第三联写梨园弟子如今的境遇,与第一联先帝时的歌舞盛况形成对比,折射出了国
势的变迁。
C.第四联写到诗人乐极哀来的情绪变化,以景托情,渲染悲凉氛围,为结尾的抒情张
本。
D.全诗写皇帝沉迷于歌舞,以致国运衰颓,诗人由此心忧,不知所往。
15.有人评价“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二句是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请
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 分)
0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咏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①。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②。
【注】①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②吐龙吟:竹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葛洪
《神仙传》记载了仙人壶公的竹杖变化为龙的故事,此处暗用此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两句,诗人用简洁语言描写了野竹的生长环境和高耸人云的挺拔雄姿。
B.诗人在第三句中笔锋一转,揭示野竹虽然气概凌云却不被欣赏的凄凉境遇。
C.五、六句中“耻”“羞”二字沉重且有分量,表现出竹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
D.尾联暗用仙人壶公的典故,妥切无痕,包蕴深广,寄托了诗人的高远情致。
15.《咏竹》与《春日山中竹》都写山野之竹,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两首诗所言之“志”有何不同。(6 分)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裴说《春日
山中竹》)
15.刘诗通过描写竹身居荒野、节节高耸向上等特点,赋予竹不事权贵、愿为知音者用
的品性,借此表达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不肯趋附权贵依旧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以及渴望得
遇明主有所作为的理想。
0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9 分)
关 山 月①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
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
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
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
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
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5.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
《梁甫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
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 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
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
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 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
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16. “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答案
01
14. C 。“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错误,应为感叹自己。
15.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
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
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
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02
15、C。“暗含物是人非之叹”不正确。从词意看,楼台已“改”,物也不“是”。
16、词人运用移情于物(拟人)手法,(2 分)来表述美丽如画的江山如今落入异族之
手,心中不由涌起浓浓愁绪,(2 分)作者不直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而是用“江山画出古
今愁”委婉曲折地去表达,沉郁动人。 (2 分)
03
【答案】14. C 15. (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分别
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裴判
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的形象。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
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C 错误。
【15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
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
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
颈联“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写了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
的雪花打到衣服上。“雪沾衣”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尾联“却向嫖姚幕,
翩翩去若飞”可知,突出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的形象。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
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
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
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
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
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04
15.D(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16.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
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
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
“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一条
2 分。答“虚实结合”酌情给分。虚是“百里闻雷震”,遥闻潮声,想象大潮的壮观;实是
“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
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
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
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
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
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
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
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
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
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
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05
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诗
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不正确;应是诗人感叹如此
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
16、不似画,是因为能听到竹叶婆娑的声音,那丛七茎竹是诗人曾见到的天竺寺前石
上劲健生长的竹子形象,那丛八茎竹是诗人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的疏朗而森寒的竹子形象。
(2 分)诗人通过幻觉和想象把画中的竹写活了,不仅写出了其形态,更刻画出其神态,(2
分)从而高度赞美了萧郎不凡的绘竹艺术水平。(2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低耳静听疑有声”是幻觉描
写,后四句是想象(或联想),并分析其对表现竹画和赞美萧郎绘画艺术水平的作用。
06
14.C 项, “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
比喻写法。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3 分)
15.①细节描写,对碾茶、煮茶的具体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
的愉悦享受。
②衬托,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③比喻,用孤灯之下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来比喻喝茶后的感受,惬意而满
足。
④多感官描写,通过分茶、碾茶的视觉描写,煮茶的听觉描写,品茶的味觉描写,表
达对茶的无比喜爱。
(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即可。每点必须包含“手法+解析+情感(效果)”三要素,缺一
个要素扣 1 分。)
07
14.国运衰退不是皇帝沉迷歌舞所致, 而是因为战争;诗人不知所往是因为曲终哀来、
见月心伤 ,感念时局动荡。
15. (1)团昔日宫廷舞伎 , 如今流落民间 , 诗人通过叙写歌舞之事 , 以小见大 ,
反映五十年来国势因战争而衰的历史。(2)开元年间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 如今时隔五十
年 , 昔日的少年 , 如今的“老夫” , 顿生时光流逝、人事嗟陀之感慨。(3)国家动
荡 , 战乱不断 , 诗人同梨园弟子 一 样 , 四处漂泊, 不知所往 , 展现 时局艰难、
百姓流离的惨状。
[解析】命题意图: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史是指能反映某 一 时期重
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泛指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杜甫的诗歌
被称为诗史 , 因其诗不仅反映个人历史及命运 , 更通过个人反映 他人、社会、国家的
历史和命运。该诗表面上写公孙大娘命运的变化, 实际上借此反映五十年来国势因战争而
衰的历史。写梨园弟子的命运变化同时联系到个人生活经历 , 故而有人事、国事等诸多
感慨。
08
14.C(C 项五、六句野竹自道的心曲是:既耻于作贵人缠绵情感的寄托之物,更不屑
于充当权贵娱乐遣兴的工具,只愿怀抱坚贞之志。)
15.裴说《春日山中竹》塑造了峭拔苍翠、生命力强的山中竹的形象,表达了无论在何
种处境中都要顽强奋发的精神追求。
(采分点:《咏竹》诗竹子的形神特点 2 分,表达作者的情怀 2 分:《春日山中竹》形
神特点 1 分,表达作者的情怀 1 分)
09
14.B(“歌颂了……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15.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
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
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
征战者。
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
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白话诗歌]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10
15. C
16. 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颠簸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
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