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四 观点推断题的解答 考点解读+强化训练 含答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案 第四节 观点推断题的解答 一、考点解读 观点推断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 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 二、观点推断选择题的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 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 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要判断“于文无据(无 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 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2.推断过度。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 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 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 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3.强加关系。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 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 件。还有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 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 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分析各选项分句构成 和分句间的关系,比对每一个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能否在原文找到对应的依据,是否符 合逻辑关系。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副词以及一些修饰性词语。 三、解题思路 观点推断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避开句间逻辑关系设题,重在对文本观点态度的整合 与归纳,有些选项的表述有逻辑推断的性质,需要考生据文揣摩,根据以往经验判定答案 很容易出现偏差。要想做对这个题目,必须在平时训练中遵循下面的答题思路。 1.吃透文本观点。在把握文本观点时,注意区别作者的观点与作者引用的他人观点的 关系。作者常常会通过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反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 观点。要注意区别哪些观点是作者的,哪些是他人的,哪些是对这些观点的分析比较。 2.比对选项观点。首先要把握选项所陈述的现象或事件,分析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与 态度。然后再把原文的观点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选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或论据同类。同类 的选项可以看成文章的补充论据,不同类的选项看是否可以从反角度证明或佐证文内的观 点。 3.逻辑推理判断。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对选项与文本进行综合分析, 辨明文内观点与选项材料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判断。 【过关训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和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 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 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 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 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 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 2 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 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 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 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 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 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 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 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 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 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 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 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 了国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 融为一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 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 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 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 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 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 如 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 20 多个官方 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 7 000 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 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 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 内容、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 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 中国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 建设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 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 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 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 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 3 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 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 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 处地地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 “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 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 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1.B【A 项,“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原文信息“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C 项, “不能够表现”表述错误,原文信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 限”;D 项,“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原文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 输出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只有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才能拓宽 中国故事的传播途径,收到预期效果。 B.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这为在新技术助力 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C.加强国际传播,既要依靠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又要重视诸如政府部门、高校、 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D.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以此向 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B【B 项,强加关系,原文中只是说国际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局限,实现了与受 众的互动,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为在新技术助力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 故事。 C.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D【D 项,“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文中只是说“中国故事的对外 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4.①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 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 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两则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一: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 46 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 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 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 观众倍感温暖。 4 案例二:《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某品牌油漆平面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 典式凉亭,凉亭有两根立柱,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一条龙紧紧攀附在 柱子上;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 5.①案例一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中国式亲情、友情 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②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 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国际传 播的角度看,有不妥之处。 ◎对点题加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 材料一: 国家是民族的外在框架,是民族聚合的一种形式。从民族形成视角看,颛顼、尧、舜、 禹时期的国家属于部族国家。部族国家的特点是国家的民众或主体民众属于某一部族,也 就是文献中所说的姬姓、姜姓、子姓、祁姓、姚姓、嬴姓等姓族。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与 夏商周复合制国家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复合制结构使它容纳了许多不同的部族,因而 华夏民族自诞生伊始就属于文化民族。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经历了由夏商时期的“自 在民族”发展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自觉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华夏”“诸 夏”“夏”“诸华”“华”等民族称谓来特意强调华夏族与其他族的区别,就属于民族自觉意 识的一种表现。华夏民族由其衣冠服饰、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等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和文 化层面上的一致性和民族自觉意识,展现了华夏礼乐文化是其民族的血脉。 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来看,因秦汉以来的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 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此相对应的,存在两个层面上的民族:第一类是汉族以及国内其 他少数民族,第二类是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其中,汉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主体 民族,而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则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与统一国家相匹配 的全中国的“国族”。我们不能因为“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就认为中华民族是从近 代才开始形成的。实际上,中国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正 在形成中。到了近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外敌的入侵,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 “中华民族”一词就是这种强烈的自觉意识的表达。 中华民族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 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黄河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 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互鉴中,我们抓住了作为中华民族之 根的黄河文化,也就抓住了中国历史的根本;黄河文化的演变轨迹展现了中国历史发展道 路的运行逻辑。由黄河和长江两大母亲河所培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恢宏的气度胸怀与精神品 格,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气神。 把黄河文化提高到中华民族之根的高度来认识,重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而 在新时代,对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走学科化和学科建设的道路是条康庄大道。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十几年前提出了“黄河学”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 力,是高明而有远见卓识的。 学科建设是与时俱进的话题,是不变与变的统一体。不变是指有些学科是超越时代的, 它构成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属于基础性的。变是指有些学科有其时代特殊性,就 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一样,时代不同,学科的特色不同,新生学科的诞生,每每 都是新时代的产物。黄河学就是应时代的需求而提出的。黄河学不但包含了黄河文化及其 相关的人文、经济、社会等学科,也包括生态、地理、水利等自然学科,是一门跨多领域 的综合学科。从黄河文化到黄河学是质的提升,它凸显了黄河文化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5 一般而言,以往学者对黄河文化的科研,是散点式的,缺乏总体规划,很多成果无法得到 系统性的总结,无法将不同成果、跨学科的不同领域内在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但是,走学 科化的道路,让文化研究真正进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克服以往科研的这些弊端,使 得学问与学科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也使得人文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个人的研究与 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呈现出广阔的英雄用武之地。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黄河文化在中国古代多元一体化的文化发展中,其主体地位和领导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黄河文化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一是其先进性,这是由黄河流 域农业文明的早熟性和发达性决定的。其二是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古代中国作为一个 巨大的地理单元,与外部世界处于一种相对隔离和半隔离的状态,而黄河流域恰恰位于这 个地理单元的中间地带,介于草原和长江流域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河文化 特殊的历史作用:不断接受融合北方的游牧文化,并持续向南方输出自己的文明。其三是 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政治大一统的传统。这种传统既是草原、黄河和长 江三大文化不断一体化的产物,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三种文化的相互联系。由于黄河文化在 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必然使其高踞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这种北受南进,一进一出,带动 了中国古代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其四是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本身就是由多种文化熔铸而 成的黄河文化往往表现出一种宽容大度的气质,这是成为中华主体文化的基本素质之一。 宽容大度的吸收,慷慨无私的输出,这是黄河文化的基本品格。 (摘编自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部族国家的主体民众只属于某一部族,不与其他部族交流,而复合制国家能够容纳 不同的部族,更具有包容性。 B.作为中华民族唯一文化根基的黄河文化,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 中国发展道路提供历史依据。 C.黄河文化的先进性、地理位置、政治背景等因素形成了它在中国古代多元一体化发 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领导作用。 D.黄河文化不断接受融合北方的游牧文化,并向南方输出自己的文明,这决定了黄河 文化的气质是宽容大度的。 6.C【A 项,无中生有,“不与其他部族交流”原文无依据;B 项,说法绝对,由“由黄河 和长江两大母亲河所培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恢宏的气度胸怀与精神品格”可看出,“唯 一”错误;D 项,曲解文意,“不断接受融合北方的游牧文化,并持续向南方输出自己 的文明”是黄河文化的历史作用,与“宽容大度的气质”没有“决定”关联。】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青铜文化的代表,也是民族自觉意 识在祭祀礼仪上的一个表现。 B.《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中华民族”一词就可 视作民族自觉意识的表达。 C.将黄河文化学科化,推进学科建设,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有利 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互鉴。 D.中国古代多元文化一体化,既体现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 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 7.A【根据原文,“自觉民族”阶段是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而夏商时期是“自在民族” 阶段,所以,“商后母戊大方鼎……是民族自觉意识……”错误。】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黄河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甘肃黄河岩画研究 6 B.“河洛古国”考古研究 C.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分析 D.《黄河大合唱》打击乐旋律赏析 8.D【“《黄河大合唱》打击乐旋律赏析”是对音乐的鉴赏,不属于黄河学研究范畴。据 “黄河学不但包含了黄河文化及其相关的人文、经济、社会等学科,也包括生态、地理、 水利等自然学科”可知 A、B、C 项都是正确的,其中“河洛古国”中的“河”即是“黄 河”。】 9.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黄河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9.示例:①黄河学是一门顺应新时代需求,以黄河文化为研究对象,科学、系统总结黄河 文化本质的,跨多领域的综合学科。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0.①首先写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②其次写黄河文化 的重大意义,引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发展需要走学科化的道路;③最后介绍黄河学的 学科特点和研究意义。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