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备考新高考题型精选精练:文言文专项训练(一) 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备考新高考题型精选精练:文言文专项训练(一) 教师版

ID:654200

大小:61.1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备考新高考题型精选精练:文言文专项训练(一) 0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 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 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 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 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 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 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 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 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 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 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 以为和哉?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 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 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 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真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 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 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 少为委蛇/不亦裕软/ 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 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 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 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对,又称“赐对”指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B.春榜,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称春闱。考中者张榜公布,故名春榜。 C.丁艰,又称丁忧,指遭遇父母丧,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 D.服章,“服”指“服饰;“章”指帽子,用来表示官员的品阶身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绛才干卓著,勤政爱民。他担任义乌知县时,专门营造一庭院,替百姓明辨是 非,并注重教化,深受百姓的爱戴。 B.马绛慧眼独具,荐举英才。他发现莱州蔡齐是难得的奇才,不顾其年轻无名,与之 订交,并荐举他赴京应试。 C.马绛性情刚直,守正不阿。他因王钦若做事多苟且顺服、没有原则而拒绝与之同流 合污。后来马绛被举荐做御史时,遭王钦若再三阻挠。 D.马绛淡于名利,重于义节。他在官场虽然屡屡受挫,但志向不改。面对宰相的直 言劝告,他却不为所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 (2)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 14.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C 句子大意是: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 守,私下与马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的原则 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 11.C 项,“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太过绝对,应该是“一般情况下,朝廷官员必 须回原籍守丧”,若遇特殊情况也可酌情处理。 12.A 项,“专门营造一庭院”错。原文是“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 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意思是“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 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造”是“到、前往、拜 访”之意,不是“专门营造一庭院” 13.(1)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的污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2) 奉命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 14.奉命出使的太监,回奏边境的事务时,为迎合讨好王钦若,暗中诬陷中伤马绛, 于是被调往延州。 参考译文: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令举荐乡贡,很多举子都推荐马绛参加考试, 太守亲自动员他前往,于是考中进士第一名。初入仕途,担任秘省校书部,出任婺州义乌 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 是非对错,并乘机用道义教化勉励他们,百姓都服从判决而离开,没有再告状的了,社会 安定,太平无事。后来过了十年,父老乡亲中还有称赞马绛的。又调任寿州录事参军。回 京后,到吏部候选,被皇帝召见答问,选派职事官位,授予莱州防御判官。当时蔡齐在读 书学生中间,没有名声。马绛一见他说:“海滨之地竟有这样的奇士俊才。”结为忘年交。 每天与他交游,很是快乐。这一年,马绛主试乡试,首先选送蔡齐。会试张榜,蔡齐位居 天下举子之首。马绛因此赢得慧眼识人的名声。任期满,改任著作左郎。遭遇亲丧回乡守 制,结束后。调任秘书丞、梧州知府。马绛性情刚直,不屈服于上司,以同流合污为耻, 因此官位一直得不到升迁。马绛曾说:“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之辱,不知 保全自己的志节。”因而在鄠、杜两县之间的终南高峰之下,靠近水边竹林除营造别墅,作 为隐居之地。等到从岭南归来,称疾辞官。慨然有隐居山林的志向。前宰相王曙尚在任上, 平素了解马绛,蔡齐也在翰林院,多次勉励马绛出仕回朝。一起举荐他,于是凭借太常博 士的身份担任秦州通判。当时,河阳相王钦若担任秦州知州,做事多是一味顺服,毫无原 则,马绛持法公正,刚直不阿。王钦若很不高兴,手下对马绛说:“应该姑且顺和。”马绛 说:“坚守正道叫做和,朝廷设置官吏,怎能把苟且顺应作为和呢?我只懂的一心奉公。” 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 返回朝廷,出任坊州,赐穿五品服饰。蔡齐拜受御史中丞,奉诏令举荐御史,于是把马绛 的名字写上,当时王钦若做宰相,三次奏请三次被拒绝,蔡齐怀揣诏令到中书省说:“奉令 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当权者 不得已,授予马绛殿中侍御史之职,不久,改为侍御史。马绛平素严谨自守,出任监察之 职,正言正行,不惧惮权威。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 有操守,私下与马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的 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马绛说:“优良的农夫能够耕种却不一定能收割。 读书人本有原则,违背原则来求取名声,不是我的追求。”他像这样爱惜名节。庆历八年六 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02 一、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 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 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 激! 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 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 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 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 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 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 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 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 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 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 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 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 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 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 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摘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有删改) [注]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②数奇:这里指命运不好,遇 事不利。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B.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C.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D.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上称下时的敬词。 B.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与”,给予。 C.不忝:不辱,不愧。出自《孔丛子•执节》。“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D.折差:古时称专为地方大员送奏折到京城的邮差为折弁,折差即折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此信中可看出,曾国藩认为读书与环境并无关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如果真的要 立志读书,哪怕是闹市也不要紧,否则就算在仙境中也读不好书,这番教诲对今天的求学者仍 然适用。 B.作者认为六弟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格局不大,气量太小。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地反 省自己,看看自己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心里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应该多考 虑天下的大事。 C.这是曾国藩与诸弟谈为学之道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里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将自己的 “金针”传给诸弟,陈义颇高,没有一点说教成分,娓娓道来。 D.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冯树堂等明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着他,让他只能进不能退, 所以他才实现了不断进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2)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14.从这封信来看,曾国藩是用什么标准要求自己的?他所践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理 想? (3 分) 10.C 解析:从内容与语言形式方面判断。加上标点符号为: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 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11.A 解析: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12.C 解析:四、五段明显有说教成分,不是娓娓道来。 13.(8 分)(1)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皇帝,比不上周公而忧虑,因德 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以”“不如”“德不修学不讲”各计 1 分,语句流畅 计 1 分)(2)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余” “ 弊” “矣” 各计 1 分,语句流畅计 1 分) 14.(3 分)儒家君子的道德标准 树立大志 注重修身修心 追求仁爱 内圣外王 附译文:亲爱的各位弟弟,你们好!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路上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 二日接到九月初二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慰。 自从九弟离京城后,我没有一天不忧虑,深怕道路变故多端,难以预料。等读了来信, 果然不出我所料,千辛万苦,才能够到家,幸运!真是幸运!与郑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 知道了。郁滋堂这样友善,我实在感激不尽。在长沙时,没有提到彭山屺,为什么? 四弟来信写得很详细,他发奋自我勉励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间;但一定要出外找学 堂,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说家塾学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外出安静。然而出外从 师,自然没有耽搁,如果是出外教书,那耽搁起来,比在家塾里还厉害。 而如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 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 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 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佳,我也深以为然;但只是小试失利,就发牢骚,我暗笑他志 向和心中忧虑太小。君子立志,需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 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的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他所忧虑 的,是因自己不如舜皇帝,不如周公而忧虑,以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所 以,顽固的刁民难以感化,则忧;野蛮的夷、狡猾的夏不能征服,则忧;小人在位,贤人 远遁,则忧;匹夫匹妇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则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姓 穷苦,这是君子的忧虑。如果是一个人的委屈和伸张,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 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子还没有工夫为这些去忧虑呢。六弟委屈于一次小试, 自称命运不佳,我暗笑他所忧的东西太小了。 我从十月初一日起,每天一个念头一件事情,都写在册子上,以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 服,也写正楷。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如同兄弟, 敬重我如同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 保证一生有恒心了。良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我,只能进不能退。本想抄我的日课册给 弟弟们看,今天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所以来不及抄。十一月有通信兵,打算抄几 页寄回。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03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 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 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 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 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 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 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 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 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 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 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 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 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真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 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 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 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 凛凛犹生!”(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 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B.于是连穑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 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 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D.于是连穑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 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B.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C.金字牌,古代传达朝廷紧急命令时用的凭证,一般为木牌朱漆金字。 D.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 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 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 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 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 曲掉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 分) 10.B 11.A(两处“建康”均指现在的南京市) 12.C(“在皇上的支持下”有误) 13.(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 回复朝廷呢?”(译出大意给 2 分,“缘”“何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2)(辛弃疾) 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译出大意 给 2 分,“榜”“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1 分)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 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1 分)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 不能文过饰非。(1 分)(意思答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 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 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 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 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 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 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 面将张安国掴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 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 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诚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 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 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 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 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 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 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 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 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 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 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运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 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 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 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 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 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 正遭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 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 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 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 故,悉如其心。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阙,改建宁崇安县。少闻靖康间事, 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 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辐凑,每开 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 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 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 为:“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乃请于朝而城之, 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逾年,政行令修,民 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绍熙三年卒,会葬者 以千数,谥文安。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 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 隐微深之病。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 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 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 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 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 (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10.下列对句中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行在:旅途中居住的地方 ②少闻靖康间事 靖康:北宋最后的年号名 ③因轮对,遂陈五论 轮对:官员轮值上殿陈奏 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 为:因为 ⑤怛焉为之痛心疾首 怛:忧伤 ⑥而不诡于圣人 诡:怪异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 /而多所劝释 B.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 /而多所劝释 C.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 /而多所劝释 D.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 /而多所劝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渊天资聪颖,勤于思考。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提出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样的 问题,并深入思考以至废寝忘食。 B.陆九渊关心国事,胸有大志。少年时就有为国报仇的理想,为官后曾寻访智者勇士, 与他们共商恢复中原的方略。 C.陆九渊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他修筑城池,消除边患,罢免稽察,关闭集市,减少 税额,荆地民风民俗为之改变。 D.陆九渊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他还乡讲学,求学的人很多,甚至有长者拄着拐杖 来听;去世后,数千人为他送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2)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 14.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容看, 怎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 【分析】 10.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 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 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意思是“他到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行 在:天子所在的地方。 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意思是“被给事中王信驳斥”。为:被。 ⑥而不诡于圣人,意思是“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诡:违背。 排除有这三个句子的选项。 故选 C。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 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 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 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 “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 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 解为主。 其中,“皆得造于庭”,状语后置句,后面断开;“其自持状以追”是“复令”的宾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C 项。 故选 D。 1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 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关闭集市”错。原文是“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意 思是“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 “罢”的对象是“市吏讥察”,不是“关闭集市”。 故选 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 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 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怀”,想法、困惑;“晓”,明白;“条析”, 逐条分析;“悉”,完全、全部。(2)“为”,是,表判断;“固”,巩固;“恃”,依靠;“虞”, 忧患。 1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找出 对应答题区域;然后翻译这部分内容,理清思路;最后分条概括。 首先找到原文,逐条概括。“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 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这就是说,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诚能深思是身, 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这就是说,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 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在志向高远、善于反省的基础上,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这样就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陆 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期,他的举止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 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乾道八年(1172) ,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临安( 皇帝停留的地方)后, 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有时让人汗颜愧疚。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 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 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心怀感慨,想去复仇。到崇 安县后,便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中原的大计。在官员轮值上殿陈奏的时候,陆 九渊陈述了五论。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 驳回,皇帝诏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外脱下的 鞋子满满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拄着拐杖来听。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遣到荆门主管军 事。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 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 对于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的善恶,他平素都了 如指掌。荆门虽然临近边境却没有城,陆九渊认为:“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 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 从此以后,百姓没有了边境之忧。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 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一年之后,这里政令通行,民俗为之一变,各部门交相推荐 他。丞相周必大曾经称赞荆门的政事,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绍熙三年去世,前来 送葬的有几千人,谥号文安。当初,陆九渊曾经与朱熹在鹅湖相会,对学习内容的论辩多 有分歧。等到朱熹知南康时,陆九渊去探访他,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为 学子讲授《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深受感动,甚至有人落下眼泪。 朱熹以为陆九渊所讲切中了学者隐深的顽疾。 (选自宋史《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志向决定 的。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合乎道义,他就明 白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 就只明白利欲。所以说求学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的。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 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那些追求利欲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真 是悲伤啊!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励自己,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 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做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能写出 平日所学,抒发心中所想,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 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心系国家,关心百姓,而忽略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能不称 为君子吧! (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 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 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 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解姊子负解之势与 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 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 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 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 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 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 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 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 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 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 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訾:通“资”,钱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 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B.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 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C.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 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D.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 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箕倨,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B.客,指权贵家里豢养的帮闲或办事的人,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C.将军,即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后渐成虚衔。 D.布衣,粗布衣服,因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布衣便成了平民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郭解小时候残忍狠毒,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不法活动不胜枚举。成年后他 仗义行侠,但本性未变,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依然如故。 B.郭解面对不尊敬他的人,不认为对方有罪过,而是反思自我。他用暗中嘱托尉史减 免那人服役的方式向其示好,最终获得他人的接受与仰慕。 C.郭解帮忙调解矛盾,调停后嘱咐对方在自己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可见他受 人之托为人办事尽心竭力、考虑周全,不夸耀自己的本领。 D.郭解严于律己,待人恭敬,办事合宜。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十分仰慕他, 争着为他效力,时至半夜上门拜访的车子仍有十多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 夫权乎! (2)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14.郭解能够迁往茂陵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请简要说明。(3 分) 10.D 11.C 12.B 13.(1)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 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 (2)(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 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 14.①皇帝听闻卫青将军替郭解说话,认为他家不贫困,符合迁移的标准。②郭解家境 本来贫困,但他言必信行必果、尽力解救别人的危难却从来不夸耀自己的本领,深受当地 人的爱戴,所以在迁移之时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 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 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 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 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 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 广东会兵而讨贼。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 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 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 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 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 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 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 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 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 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 孽。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也称为“京都”“京国”“京城”,现泛指首都。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守仁名出有因,拥有传奇童年。他的名字“云”是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 间而起的,他直到五岁被异人抚摩且改名,才开口说话。 B.王守仁富有奇计,获得远近叹服。在平定南方盗贼的行动中,他出奇制胜,凭借薄 弱的人员和兵力,平定了长久以来的大患,远近为之叹服。 C.王守仁文武兼备,取得战功胜利。平宁王之反时,他战策得当,趁宁王以金宝犒劳 其群臣时,发动突袭;且善射,他“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D.王守仁天资聪敏,开创阳明心学。他筑室阳明洞,悟出格物致知应当自己求之于心, 重点培养学生良知,求学的人纷纷跟从他,后有“阳明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4 分)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4 分) 14.张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皇帝对此的反应怎样?请简要说明。 (3 分) 10.B【解析】“守仁”属于后句的主语,整体为“守仁因俗化导”,意思为“王守仁根 据习俗加以引导”,排除 AC;“相率”属于后句,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整体为“相率伐 木为屋”,意思为“纷纷伐木造屋”,排除 C、D。所以选 B 11.B【解析】文中指征调福建、广东兵力的文书。 12.C【解析】“趁宁王以金宝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错误,原文“守仁联舟为方阵, 尽出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而不是宁王,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 在晨朝他的群臣时,发动突袭”。 13.(1)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 静没有不知道的。(“贳”“阴”“觇”各 1 分,句意 1 分) (2)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胶浅”“仓 卒”“遁”各 1 分,句意 1 分) 14.①因为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于是诬告王守仁。②皇帝不 相信张忠对王守仁的诬告,认为王守仁是学道之人,说王守仁造反是没有根据的。(3 分) 【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因而取名云。王守仁五 岁还不能说话,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为他改名为守仁,于是他就能说话了。十五岁的 时候,王守仁访游山海关,观赏山川壮美之地。二十岁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更加喜 好谈论军事,且善于射箭。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朝廷正急于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王守 仁条列八件事奏上。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 刘瑾发怒,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生草木, 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夷人欢喜,纷纷伐木造屋,让王守仁居住。正德十 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病避去。王守仁到达,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就召来 老而狡黠的仆隶诘问。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 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道的。于是传檄令福建、广东会合兵力,讨伐贼寇。王守仁亲自率领 精锐士卒,假装退兵,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俘虏斩获七千多人。王守仁统率的都是文吏和 偏裨小校,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大寇贼,远近惊为神。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 仁急往吉安,修治器械舟楫,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令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吏士尽 力于王事。再次战斗,官军退却,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众军拼死搏斗,叛贼又大败。 王守仁连船结成方阵,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第二天,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 官军突然杀到。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乘风放火,焚毁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船搁浅, 仓促换船逃跑,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叛贼被平定,京城听到了消息,众大臣 震惊。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王守 仁射箭。王守仁缓缓站起来,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 造反。王守仁就上九华山,日晏时坐在僧寺。皇帝探查得知,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为 什么要说他造反呢?”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 十七岁。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无不披麻戴孝哭着送别的。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游九华山 返回,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忽然悟出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他 从事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王守仁 因正直有气节而著名,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文臣用兵,没有比 得上王守仁的。 07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 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 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 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 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日:“昔者之 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 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 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日: “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日:“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 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日:“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 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 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 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 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 修 即 游 其 声 誉 , 谓 必 显 于 世 。 笃 于 朋 友 , 生 则 振 掖 之 , 死 则 调 护 其 家。 (节选自 《宋史.欧阳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 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 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 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 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学土,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 B. 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成的合称。 C.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 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 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 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 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已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 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 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4 分)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4 分) 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3 分) 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欧阳修考中了进士,并被 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 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 阁校勘。其中,“迭相”是相继;轮番之意,“迭相”不能与后文的“师友”断开,否则缺 少宾语,根据前后文义可知欧阳修与尹洙轮番为师友,后又结交梅尧臣,而非师友结交梅 尧臣,所以不能将“师友”和“与 梅尧臣游”断在一处,排除 AD 项;“为歌诗相倡和”是指欧阳修和梅尧臣“吟诗作 歌,相互唱和”,中间不能断开,下句是指文章名扬天下,更不能将“相倡和”和“遂以文 章”断一处,据此可排除 BD 项。故正确答案为 C。 11.A【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指以高超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 错,学士是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12.D【解析】此题考查本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欧阳修在 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欧阳修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错,应为 朋友在世时欧阳修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1)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 起升迁是应该的。(“岂”“退”各 1 分,大意 2 分) (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后进” “闻人”各 1 分,句意 2 分) 1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参考答案:(1)杜衍这四人是治国 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2)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 除,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 (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 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 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 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 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上书言事被贬官,朝廷 许多官员都上书替他辩护,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范仲淹。对此欧阳修写信斥 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事。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信上交朝廷,以致欧阳 修坐罪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改任乾德县令、武成军节度判官。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 副使时,征聘欧阳修为掌书记。欧阳修笑着辞谢说:“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 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过了很久,欧阳修复职为馆阁校勘,以 后又升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 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 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 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 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 在地方。”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 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 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 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 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 修写文章得自天才而又顺其自然,铺陈收缩都恰到好处。文辞简洁明快,信实通达,广征 博引,都用最正确的道理加以判断,来折服人心。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众人没有谁能 赶上他,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他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 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曾巩、王安石、苏洵、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等人, 作为平民隐居家乡时,不被人所了解,欧阳修就传扬他们的声名,说他们一定会闻名于世。 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 家人。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