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主观题审题专项突破 课件(15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 主观题审题专项突破 课件(15张PPT)

ID:654231

大小:4.97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试卷讲评 之主观题审题专项突破 典型题干汇总 ●9.某杂志将本文在其“粮史故事”栏目中予以转载。假 如你是该杂志的编辑,请写出转载的理由。(6分) (第二 次周考)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 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八省联考) 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 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八省联考) 22.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年画(霸王别姬)。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准确连贯;③不超过100字。(6分) (2021潍坊一模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次月考 ●5.材料一已被《人民日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登载, 请谈谈其入选的理由。(6分)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 评点。(4分) ●9.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 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 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一次月考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济南,适值趵突泉公园内的李 清照纪念堂复修扩建,管理部门请郭沫若题联,郭沫若 欣然同意,不久即题联一副: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对照分析 ●某杂志将本文在其“粮史故事”栏目中予以转载。假如 你是该杂志的编辑,请写出转载的理由。 ●①文章围绕“粮食要到肚子里”,叙写了割麦拾麦、蒸 馍吃馍、借面还面等事件。真实感人,可读性强,符合 栏目选文要求。②文章叙写与粮食有关的往事,表达了 珍惜粮食、 敬畏粮食的朴素理念,具有倡导“光盘行动” 的现实意义。③文章从个体小视角展示了粮食 生产由手 工到机械化的历史,展现了人民生活由贫穷到富裕的历 程,具有传播“粮食安全” 思想的时代价值。(6 分。 每点 2 分) 对照分析 ●本文为《人民日报》“我与一座城”正文刊登作品,如果你是编 辑,请谈一谈刊用本文的理由。 ●①本文写了我与婺源城的渊源,在此读书,在此工作,婺源城是 我的精神原乡,符合"我与一座城"征文主体要求。②本文写"一 座古城的新气象",既涉及到婺源城的传统文化的保留,又在此 基础上谈到婺源城的新气象,符合当今保护与开发并举、经济与 传统兼顾的主题。③文章语言上突出的特点是大量堆叠同类词语 或词组,如"瑞虹、环带、嘉鱼、宝婺、弦歌、壁月、保安、锦 屏""文公路、书乡路、天佑路、文博路、才仕路",形成繁复恣 肆的效果,表现出城的历史底蕴与现实变化。④行文上时空交错, 给人立体感。文章既以时间为轴,写了婺源城的变化,又从空间 变化,展现了婺源城的面貌。 材料一已被《人民日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登载,请谈 谈其入选的理由。(6分) ①契合栏目的创编规划。文章围绕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论述, 有现实针对性。 ②符合《人民日报》的栏目定位。文章“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的观 点,指明了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有建设性。 ③文章既有专业性,也有普及性和趣味性,受众广泛。(每点2分。其它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补充:④文章语言严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等。 路径一:分解题干,帮助理解 学生答题时存在问题: (1)大部分学生没有概括结尾的情节,直接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结 尾。 (2)一部分学生没有看懂文章,对墨子的人物形象概括不准确,答案中 只强调“兼爱、非攻”思想,不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造成了失分现象。 (3)一部分学生在答题时只写出术语,没有具体回答,造成了失分现象。 (4)少部分学生审题不明,造成答案与题干不相符。 ●9.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 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 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9.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 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 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1)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时遭遇搜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 塞的尴尬经历。(将情节概括融在了人物或主旨的分析中也给分) (2)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写出不计 名利这个形象特点就得分,只写术语得1分) (3)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 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回答为名请命的人却不被人知的现实也 得2分) (4)从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能回答出引人深思的意 思即可得2分) 评分细则补充:回答结构首尾呼应的,讽刺作者生活的社会的,给1分 路径二:化繁为简,链接旧知 存在问题,以资借鉴 1、有些学生不理解文本和题干要求,直接抄写文本二的内容和选择6D的原话。 2、对于“人物刻画”理解不到位,不能从两个方面作答,只答人物形象特点,没有答手法。 3、不知所云。看似是答手法,又好似答文章特色,看不出他的答题角度。此类学生应该是没有 把握小说考点和各类题型,胡乱作答。 4、不分条作答或序号标注不明显,导致教师满篇里找答案,找得分点。 5有分析,有结论,但是不能明确指出“人物刻画”方面的术语;在审题方面有明显问题,没有 结合材料二答人物形象,形象特点答了不少,但没扣住“中国的脊梁”式古代英雄形象的特点, 审题领会不到位。 6、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关键词不能置前,影响得分。 7、审题只审一半,只关注材料二,忽略了题干中的“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 8、在规定答题区域内,人为加行太多,严重干扰教师阅卷! 9、有些学生虽然分条作答,但是只是形式上分条,内容不分或两条重复,提醒考生,考试时间 紧任务重,要惜墨如金,不要重复作答。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 评点。(4分)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 评点。(4分) 从人物形象角度评点:①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②为民请命、扶危 救急的侠义形象。(2分,1点1分) 从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角度评点:①正面描写(可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 细节等方面分析。)②侧面描写:可以从学生表现、环境烘托等方面分析。(2 分,1点1分) 附:只答出实干或只答埋头苦干1分,答出“脚踏实地”1分,答“勤劳”“为民 不辞辛苦奔波”给1分;答出“讲究仁义”,“具有侠义精神”,“以天下为己 任”“救民于水火”给1分 手法+具体分析,每条一分,不加分析只答术语,不得分。 路径三:查看分值,有效分条 对联的原则: a、字数相等 b、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 副词对副词等) c、结构相同 d、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e、用词相异 f、内容相关 阅卷出现的问题 1不会赏析对联,抓不住对联点评的角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成了诗歌翻译、诗歌赏析或者其它抒 情文字。答非所问。在答案表述中直接用“首联”“尾联”“全诗语言浑然天成,让人拍案叫绝”等 字眼,让人产生了在批“炼句题”的感觉。 2 无视对联的主题,出现了点评角度的跑偏。对联是郭沫若先生给李清照纪念堂的题词,而非介绍济 南的著名景点,但是有很多同学在解读对联内容的时候,成了围绕着“大明湖”“趵突泉”“泉城济 南”的景点介绍展开,恰恰缺失了“李清照”。 3 只“点”无“评”,空话套话太多。 4 不会用术语点评对联。比如“上下两联对称”“句式整洁”“语感押韵”“上下对照”等。 5 用语矛盾,比如“语言质朴却又富有文采” 6 虽然要点较全,但是语言太啰嗦,要学会用专业的话去说话。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点评材料中的对联。(6分) ●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济南,适值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复修 扩建,管理部门请郭沫若题联,郭沫若欣然同意,不久即题联一副: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点评材料中的对联。(6分) ●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济南,适值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复修 扩建,管理部门请郭沫若题联,郭沫若欣然同意,不久即题联一副: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路径四:选准角度,组织答案 审题路径总结: ●分解题干,帮助理解 ●化繁为简,链接旧知 ●查看分值,有效分条 ●选准角度,组织答案 ●再次回顾,检查验证 巩固练习1 ●《理水》2019年全国一卷 ●1.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 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 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 ●(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 和富于远见卓识。 ●(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 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巩固练习2 ●2.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真实”这一角度,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 ●① 塑造的人物真实 。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 表,真实可信。 ●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 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 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 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 笔。 ●③ 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 。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 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 3. 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荒诞 : ① 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 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 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 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 ②笔法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 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 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 形的荒诞笔法。 ● 真实:① 塑造的人物真实 。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 代表,真实可信。 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 “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 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 开埋下伏笔。 ③ 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 。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 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