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第 4 学段高一学部语文Ⅰ、Ⅱ教与
学诊断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00 分(试题满分 98 分,书写与卷面 2 分)
一、书写与卷面。共 2 分。
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娱乐的功能越来越扩大化,娱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消遣的主要
方式。当娱乐化的目的成为大众传媒追求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时,娱乐功能就会被泛化,影响甚至是
取代其他的功能,人们在追求娱乐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己以至于被娱乐所吞噬。
大众传媒娱乐功能的泛化必然会给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带来影响,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更为深远。一方面,它解放了青少年的思想,释放了青少年的娱乐天性,让青少年认识到一个更加多元化、
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可另一方面,也让一个意义缺失和价值混乱的世界呈现在青少年的眼前。对青少年
而言,如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和判断标准,就会形成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人生观。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匮乏,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迷惑,导致价值
观念扭曲,身心健康受损。比如,在新兴媒介中,广泛传播的“炫富”和“消费主义文化”,种类繁多的
“选秀”节目,极易引发青少年盲目的跟风攀比,生发出强烈的名利欲望。无节制地“恶搞”文化名人、
民族英雄、道德模范,不断挑战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虚无化一切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极易让青少年群
体怀疑社会,怀疑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和价值判断。新兴媒介泛娱乐化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思潮,过分渲
染个人主义、个人享乐和个人权力,不顾国家法律和社会道义,恶意攻击他人,传播暴力、色情图像和文
字,严重影响青少年群体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养成,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
极坏的社会影响。
(节选自郑玮《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他认为大众对真理的认知与大众媒体上信息的表
达方式密切相关。印刷机统治下的时代,文字成为最为权威的表达,关于真理的传播尤其如是,严谨缜密
的文字成为人们认知真理的不二途径,而真理也在文字表达形式的限制之下,具有了理性严谨、逻辑严明
的特性。到了电视主导传播的“娱乐业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电视的普及而发生改变,碎片化的画
面传播使得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为真实性提供了一个舍弃历史的崭新定义,一方面激发并培养大众的
娱己本能,一方面迎合大众对快感的追求。
在电视已经赢得“元媒介”地位的背景之下,波兹曼提出了“娱乐至死”的担忧。印刷术统治时代留
存下来的权威术语遭受着无情的侵蚀与践踏,精英话语权被逐步消解,我们的文化对电视认识论适应得十
分彻底,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预言恐要成真,而今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这无孔不入的“泛娱乐”因子
格外令人忧惧。
事实上,波兹曼从来就不反对娱乐本身。因为纯粹的娱乐构不成大众认知上的威胁,真正可怕的是人
们主动沉迷于娱乐而日渐失去对社会事物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这种轻佻的文化环境中,大
众逐步变成一群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尤其是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各种大众文
艺无节制地娱乐化发展,数字媒介生存的态势生猛,已然成为推动“娱乐至死”现象的巨型催化剂。大众
彻底陷入媒介技术所构筑的娱乐幻象中,碎片化信息逐步取代经典的传统规训,综艺节目主宰荧屏而挥手
告别高雅艺术的神圣光晕。媒介与观众同样缺乏自省能力,娱乐成为了唯一的生存诉求。现代人放弃了思
考,将自我隐没在外界潮流中,将个人退缩在娱乐至死的媒介环境里,这种隐没无法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
之间的鸿沟,更无法克服孤独和不能自主的无力之感。
(节选自董丽丽《娱乐至死的物种:个体在泛娱乐化时代的倾向性狂欢》,有删改)
材料三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认识媒介娱乐的时候只看到了媒介娱乐片面的、极端化的发展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后
果,而忽略了娱乐自身的合理性以及娱乐由于其吸引力和参与性的体验所带来的普通受众的认同性结果,
以及娱乐在我国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可能带来的国民性重塑的社会影响。
传播媒体走向市场,是实现其相对独立的言论自由和专业性、多元化信息服务必不可少的一步,西方
独立报刊运动是然,我国媒介商业化也是然,这就使媒介自身必然地成为社会的一个经济实体,发挥双重
的社会经济功能。一方面其自身的运作可以为媒体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信息传
播,媒介能够创造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环境。这些都是媒介娱乐化显性社会功能的构成部分。
媒介的娱乐功能可以使受众突破单纯的对媒介的工具性信息需求,更强调“参与”和“唤起”,“参
与”包括亲身参与或想象性参与,以“唤起”愉快的情绪。而受众不受外力压制的主动参与,必然是身心
合一的参与,其心理参与必然会被传播中的人物、事件、情景所感染,不自觉地进入到传播的情景中去,
产生了自我与传播个体同一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感受就其吸引力来讲,可以形成广泛的亲近性、影响力和
参与感,而受众对“自我与媒介”的关系的认识,也必然会在媒介娱乐化这样的参与与娱乐中得到重新的
定位和诠释。这里显然蕴藏着巨大的受众媒介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受众主体参与意识的勃兴。虽然这样的意
识在商业主义的笼罩下存在着感性和盲从的倾向,带有“娱乐至死”的可能性,但就其过程来讲,显然是
有其主体启蒙价值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传媒与娱乐无缘,它们作为政府事业单位,以宣传教育为根本任务,是
不能追求娱乐的。1978 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 8 家报纸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传媒的
改革就此拉开序幕。此后,媒介的广告收入逐年递增,政府的资助越来越少。广告商和投资商作为媒介投
资主体,介入媒介内部,越来越多地影响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媒介内容开始多样化,形式更加人性化,
既适应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要求,也满足了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具有巨
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节选自张晓、陈刚《媒介娱乐的启蒙价值与公民理性建构》,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新兴媒介颠覆了一切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让青少年能够开拓视野,解放思想。
B. 媒介既呈现了世界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意义缺失、价值混乱的一面。
C. 传播“炫富”和“消费主义文化”易让青少年怀疑社会和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
D. 媒介娱乐功能的泛化,主要原因在于媒介受到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根据波兹曼的观点,电视出现之前的印刷机时代,文字是用来传播真理的最佳途径。
B. 印刷术时代留存下来的权威术语和精英话语权,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被逐步消解。
C. 在媒介高度融合的环境下,数字媒介生猛的生存态势,导致了“娱乐至死”的现象。
D. 将自我隐没于外界潮流,不能消除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也无法克服孤独和无力。
3. 下列对三则材料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青少年群体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媒介娱乐功能泛化的影响。
B. 材料二从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媒介的发展对大众认知的影响。
C. 材料三从传媒改革的角度,指出媒体商业化后不再承担宣传教育的功能。
D. 三则材料都关注到了媒介的娱乐化对受众或社会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4.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媒介娱乐化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完成下面的表格。
积极意义 消极影响
对受众 能够帮助受众解放思想,释放娱乐天性,认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的多元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媒介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易使娱乐化成为媒介的唯一追求,使媒
介内容趋于低俗化、浅表化;
对社会
能够创造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环境;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B 2. C 3. D
4. (1). 突破单纯的对媒介的工具性信息需求,更强调“参与”和“唤起” (2). 呈现给青少年一个
意义缺失和价值混乱的世界 (3). 价值观念扭曲,身心健康受损 (4). 促使巨大的受众媒介权利意识
的觉醒 (5). 为媒体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6). 影响青少年群体三观的塑造与养成以及他们的健
康成长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
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让青少年能够开拓视野,解放思想”错。原文说“一方面,它解放了青少年的思想,……;可另一
方面,也让一个意义缺失和价值混乱的世界呈现在青少年的眼前”,由此可知,新兴媒介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C 项,“易让青少年怀疑社会和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错。本选项属张冠李戴。原文说“在新兴媒介中,广
泛传播的‘炫富’和‘消费主义文化’,种类繁多的‘选秀’节目,极易引发青少年盲目的跟风攀比,生
发出强烈的名利欲望。无节制地‘恶搞’文化名人、民族英雄、道德模范,不断挑战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
虚无化一切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极易让青少年群体怀疑社会,怀疑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和价值判断。”
由此可知,传播“炫富”和“消费主义文化”导致的结果是“极易引发青少年盲目的跟风攀比,生发出强
烈的名利欲望”。
D 项,“主要原因在于”错。本选项属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新兴媒介泛娱乐化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思潮,
过分渲染个人主义、个人享乐和个人权力,不顾国家法律和社会道义,恶意攻击他人,传播暴力、色情图
像和文字,严重影响青少年群体正确世界观……”,并没有说“媒介受到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是原因。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
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导致了”错。原文只是说“数字媒介生存的态势生猛,已然成为推动‘娱乐至死’现象的巨型催化
剂。”此处用“导致了”属强加因果。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 项,“都关注到了媒介的娱乐化对受众或社会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错。材料一二关注到了媒介的娱乐化
对受众或社会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材料三写的是媒介的娱乐化对受众或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受众产生的积极意义:材料三说“媒介的娱乐功能可以使受众突破单纯的对媒介的工具性信息需求,更
强调‘参与’和‘唤起’”,由此推知,对受众产生的积极意义是突破单纯的对媒介的工具性信息需求,
更强调“参与”和“唤起”。
对受众产生的消极影响:原文说“另一方面,也让一个意义缺失和价值混乱的世界呈现在青少年的眼前”,
由此推知,消极影响之一是呈现给青少年一个意义缺失和价值混乱的世界;原文还说“青少年群体的社会
实践经验比较匮乏,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迷惑,导致价值观念扭曲,身心健康受
损”,由此推知,消极影响之二是使受众价值观念扭曲,身心健康受损。
对媒介产生的积极意义:原文说“……也必然会在媒介娱乐化这样的参与与娱乐中得到重新的定位和诠释。
这里显然蕴藏着巨大的受众媒介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受众主体参与意识的勃兴”,由此推知,对媒介产生的
积极意义是促使巨大的受众媒介权利意识的觉醒。
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原文说“一方面其自身的运作可以为媒体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由
此推知,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为媒体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原文说“严重影响青少年群体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养成,严重
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坏的社会影响”,由此推知,影响青少年群体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塑造与养成,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
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
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
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
的特点。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文(一)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
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 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
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
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 ①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 军。所以遣
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
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
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
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
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 ② ,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
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节选)》【汉】司马迁)
选文(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
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①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
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③之间;当
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
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
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
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
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
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④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
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宋】苏轼)
注:①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②贲、育:孟贲、夏育,战国时著名的勇
士。③一击:指张良在博浪 沙狙击秦始皇的行为。④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5.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成语中该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素.善留侯张良 素.昧平生
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闭门谢.客
C.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损兵折.将
D.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忠言逆.耳
6.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B. 若属皆且.为所虏/且.其意不在书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D. 常以.身翼蔽沛公/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7. 下列对选文(一)(二)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是因为项伯和张良一向交好,秦
时张良对项伯还有相救之恩。
B.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并与他约为“婚姻”,然后借项伯之口向项羽诈称自己不敢
背弃项羽的恩德。
C. 苏轼认为圯上老人是高明的隐者,他授给张良兵书是为了用高傲无礼的态度警示张良,让他不要再做刺
杀秦王这类逞匹夫之勇的事。
D. 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以勾践和郑伯这两个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志向高远方能成就大
谋”的中心论点。
8.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何 则 非 有 生 平 之 素 卒 然 相 遇 于 草 野 之 间 而 命 以 仆 妾 之 役 油 然 而 不 怪 者 此
固 秦 皇 之 所 不 能 惊 而 项 籍 之 所 不 能 怒 也
9. 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0. 默写。
(1)在选文(一)①_____、②_____两处填写原文。
(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秦之“过”,即其灭亡的原因在于“③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假如国君懂得关心百姓,秦国就会得以延续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④______”。
(4)苏洵《六国论》中描写六国先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⑤______,⑥_______,以有尺寸
之地”。
(5)《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之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⑦_____ ,发尽上指冠”。
11. 在选文(二)中,苏轼认为:“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请你用选文 (一)中的内容证明这一观点。
12. 结合两段选文的具体内容概括张良形象,并加以分析。
【答案】5. A 6. D 7. C
8. 何 则/ 非 有 生 平 之 素 /卒 然 相 遇 于 草 野 之 间/ 而 命 以 仆 妾 之 役 /油 然 而 不 怪
者/ 此 固 秦 皇 之 所 不 能 惊 而 项 籍 之 所 不 能 怒 也
9.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3)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10. (1). 秋毫不敢有所近 (2).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暴霜露 (6). 斩荆棘 (7). 士皆瞋目
11. 沛公能忍:一是,初见项伯,以兄事之,与项伯结亲;二是“居功”反道歉。
项羽不能忍:一是听信刘邦,二是不应范增。
12. (1)外柔内刚:张良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功,可见其外柔内刚。(2)感恩重“义”:张良不听从项伯的
意见,把事情告诉刘邦,可见其感恩重“义”。(3)沉稳多谋:遇事不惊慌,帮刘邦分析项羽的情况,出
谋划策,可见其沉稳知人,足智多谋;(4)坚忍能忍:能忍受桥上老人的羞辱,经得住考验,可见其坚忍
能忍。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 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善”,向来,一向。 “素昧平生”意思是从来不
相识。“善”,向来,一向。意思相同。
B 项,“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谢”,道歉。 “闭
门谢客”意思是指不接待客人。“谢”,谢绝。意思不同。
C 项,“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意思是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折”,
羞辱。 “损兵折将”意思是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指作战失利。“折”,损失。意思不同。
D 项,“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意思是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逆”,迎接。 “忠言逆
耳”意思是忠诚直率的劝告听起来不大舒服。“逆”,不顺。意思不同。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A 项,“乃”,第一个作副词,于是;第二个作副词,竟。
B 项,“且”,第一个作副词,将要;第二个作副词,再说、况且。
C 项,“为”,第一个作介词,被;第二个作介词,替。
D 项,两个“以”都作介词,用。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C 项,“他授给张良兵书是为了用高傲无礼的态度警示张良,让他不要再做刺杀秦王这类逞匹夫之勇的事”
错误,由原文“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
义;……且其意不在书”可知,苏轼认为圯上老人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
试张良的隐忍度。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何则”,意思是为什么,多用于自问自答。“非有生平之素”的主语是老人和张良,与“则”无关联,
之间应断开;“卒然”是突然的意思,“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意思上紧承上句,“卒然”作状语,放在
句首,之前应断开;“命以仆妾之役”的主语是老人,“而”表转折,放在句首,之前应断开;下一句“油
然而不怪”的主语是张良,所以之前应断开;“……者,……也”,是判断句式,后半句揭示这本是秦始
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中间应断开;“此”指代上文张良能忍耐的做法,是秦始皇
不能惊惧他和项羽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重在“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第(2)句得分点:“却”,拒绝,摒弃;“明”,彰显。第(3)句得分点:“王”,名作动,称王;“莫”,
没有人;“莫之能御”,宾语前置句。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毫”“佩”“玦”“暴”“瞋”等。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沛公能忍:由选文(一)中“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可以证明沛公初见项伯,以兄事之,与项伯结亲,为一能忍;“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
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可以证明沛公“居功”反道歉,为二能忍。
项羽不能忍:由选文(一)中“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可以证明项羽听信刘邦,为以不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
应”可以证明项羽不应范增,为二不能忍。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从文中找出有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的语句,然后运用词语或短语概
括其性格特点。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题目要求结合两段选文的具体内容概括张良形象并加以分析,
作答时先概括张良的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选文做具体分析即可。
由选文(二)“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
房欤”可知,张良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
由选文(一)“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
可知,张良是一个感恩重“义”之人;由沛公和张良的对话中张良的话“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
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可知,张良是一个沉稳机智,知人多谋的人。
由选文(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
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可知,张良
能忍别人之不能忍;由“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可知,张良是一个多智善谋的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
参考译文:
选文(一)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任
命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占有它。”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
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
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
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
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
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
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
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
“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
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
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
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
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
“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
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
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
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
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
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
(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
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刘邦第二天带
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
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
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
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
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
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
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
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
邦)。
选文(二)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
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
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
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
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
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被灭之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 里平白无故被
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
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
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
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生命应该珍惜,死在盗贼手里太不
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
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用缺少善意的傲
慢态度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
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
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
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
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
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
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
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
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
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
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
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
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四、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憨木匠
王往
他是一个憨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
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儿要多大,腿要多
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
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
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
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雕的蝴蝶、鲤鱼,
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
睛之笔,一道裂纹能让他修饰成鲤鱼的眼睛。树死了,木匠却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做家具的人家,
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
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这十里八乡要做的那些精细别致的木工活儿,离开他还真的做不好。他木工的作
品真的就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品,结实耐看!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
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我在一边,就像看精彩的舞
台表演,好过瘾。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憨木匠。他是憨,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
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粗糙的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
回答:没空儿。他宁可憋在家里弄那些丑木头玩,磨、刨、钻、刻,忙得自得其乐,也不愿意接那些粗活
干。而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
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
己安吧,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憨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
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那憨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
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
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非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有时一两天也没
人找。要是他特别喜欢做的木工活儿,即使别人给他钱少,他也愿意干。”我说:“这人,好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
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手艺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我忽然明白了:职业要有
职业的尊严;他不憨,只是孤独。
去年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
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
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 8000 元呢。”
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他笑笑说:“别的活儿不想做。”
我说:“你有活着的手艺!”
(选自《小说月刊》第 3 期,略有改动)
13.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憨木匠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善于凭借自己的雕刻技艺,将木料上
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B. 文章主要借其他人之口,从侧面介绍了憨木匠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约了文章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
憨木匠的性格特征。
C. “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更让“我”感受
到精神上的迷茫和无助。
D. 小说中“我”对憨木匠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展现出现代人在时代变迁中寻求
自我的心理历程。
14.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语句的潜在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自己安吧,我还有事儿”,这是因为憨木匠看不起“我”,但又因为是乡邻不好直接拒绝,所以以
有事为借口,不给我安粪舀柄。
B. “我忽然明白了”,表明“我”对憨木匠认识的变化。憨木匠和“我”都用不向现实妥协的行为来表达
自己对于自身职业的尊重。
C. “他不憨,只是孤独”,既写出了“他”的传统手艺渐渐失去用武之地,又体现了“他”对木匠手艺的
痴迷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的现状。
D. 文末的“活着的手艺”,既指憨木匠自身的手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也指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古老手
艺会永远地充满了生命力。
15. 请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憨木匠”这一人物形象。
16. 小说结尾特意安排“憨木匠”在上海“挣大钱”,这样写有何好处?请从情节、主旨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3. B 14. A
15. 憨木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痴迷手艺、尊重自身职业、视金钱如粪土的不被世人理解的木匠。
16. 情节上,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主旨上,展现出现代人在时代变迁中寻求自我的心理历程,说明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古老手艺会永远地
充满生命活力。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
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
事件理清小说情节;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
形象特征及心理;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B 项,“文章主要借其他人之口,从侧面介绍了……”错。文章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介绍憨木匠,其中主
要运用的是正面描写。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是赏析句子的手法,或者是赏析
表达效果,或者是回答表达什么情感。具体应结合题目要求分析,解答本题要回归原文,一一比对,要认
真仔细。
A 项,“因为憨木匠看不起‘我’”错。“你自己安吧,我还有事儿”,憨木匠拒绝我,因为他追求自我,
不想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体现的是他对于自身职业的尊重,他认为“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
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
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
格特征。
憨木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痴迷手艺、尊重自身职业、视金钱如粪土的不被世人理解的木匠。
“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
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体现了
他技艺的高超。
“他宁可憋在家里弄那些丑木头玩,磨、刨、钻、刻,忙得自得其乐,……”,体现了他对手艺的痴迷。
“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粗糙的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
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儿”,体现了他对于自身职业的尊重。
“他宁可憋在家里弄那些丑木头玩,磨、刨、钻、刻,忙得自得其乐,也不愿意接那些粗活干。而村里的
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通过对比,体现他视金钱如粪土。
“他不憨,只是孤独”,体现了他对木匠手艺的痴迷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不被人理解的现状。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重要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
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答题前需要熟读文本,根据文
本内容具体作答。
小说结尾特意安排“憨木匠”在上海“挣大钱”,从情节上来讲,这种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
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主旨上来讲,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展现出现代人在时代变迁中寻求
自我的心理历程,说明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古老手艺会永远地充满生命活力,这种结局能更好地深化主
题。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
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
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五、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一位年轻的妈妈担心孩子自己喝汤会洒,就用小勺喂孩子,结果孩子不时被呛着;后来,妈妈索性把
小勺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喝,这样虽然有一些汤汁洒出来,但孩子再也没有被呛着。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定立意;②观点明确,论证合理;③作文中不出现个人真实信息。
【答案】例文:
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离开父母的怀抱,在遍布荆棘的世间飞翔,幼雕才会成长。自然界各色动物都懂的道理,许多人却不
懂。材料中妈妈喂孩子喝汤的错误做法恰恰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需要放手让孩子去历练。
林肯与十级台阶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早有耳闻。圆乎乎的小手,吃力地攀着台阶,脸涨得通红,年幼
的他回头望望母亲。可是母亲只是笑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他回过头,努力地向着对他来说遥不可
及的台阶爬去。面对高高的台阶,许多父母总是抱起儿女走过,却不知如此细微的事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其
实是一种历练。年轻的母亲如此一放手,让孩子在荆棘中行走,日积月累,凡此种种,终于成就了马克思
口中“全世界的一位英雄”的美国总统林肯。
现如今许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有的父母总想着用钱为儿女铺出人生的路。小学到高中用钱将孩子送
上好学校,高中毕业将孩子送出去留学,回来后再“买”份工作给孩子。的确,在这被金钱迷乱了的社会,
这或许能让孩子顺利地走在父母安排的道路上。但这对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他们就像被操纵着的木偶,
父母稍微一放手,便软软倒下,不能自我生存,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罢了。
父母不应是保护伞,而应是孩子需要时在背后推孩子一下的那双手。要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就要让
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学会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吴京的三个儿子分别毕业于
斯坦福、布朗等著名学府。谈起孩子成才的秘诀,他说:“希望孩子有出息,就要让他们有活力,能够持
续不断地学习,要让孩子有一颗强烈的进取心。而进取心不是你牵着他走就能够练出来。”人生多一些压
力或一些磨难,绝对不是坏事。这些都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进取心。父母只有学会放手,让孩子被荆棘刺痛,
他们才能明白;漫漫长路,有过痛,孩子才能成长,才能拥有更远大志向和坚定目标,飞向属于自己的未
来。
孩子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来创造。当然,在放手让儿女独立面对人生种种磨难的同时,也要适当引导,
以免孩子走上不义之道。中国的父母们请不要忘了只有让孩子自己被玫瑰刺痛过,他们才会明白如何采摘,
而不是只知玫瑰之美。哪怕再舍不得孩子,抑或多么担心害怕,也请张开羽翼,让他们自己成长,走出属
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目。材料作文一般包括材料和要求两部分。审题时首先
要准确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分析,提炼写作的中心,这是写作的关键。
本题中材料部分讲一位年轻的妈妈喂孩子喝汤时,孩子不时被呛着;让孩子自己喝,反而没有被呛着。妈
妈太过于关注孩子,事事包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妈妈喂孩子喝汤,
孩子反而被呛着,说明父母爱孩子,更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生长方式或生活习惯。孩子自己喝汤虽会有汤
汁洒出来,独立做事过程中可定会出现问题和错误,家长应不必过分在意,更不能苛责孩子,独立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能够帮助孩子更快的成长,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机会;孩子自己喝
汤不会被呛着,意味着孩子有独立做事的能力,这样在成长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综合
以上内容从妈妈或孩子两个角度立意均可。
要求部分提示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立意,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来谈;注意文
体要求以及不能出现个人真实信息。
立意:
(一)从家长(妈妈)的角度立意
名曰爱,实为害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放手也是爱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不要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过度的爱实际也是一种伤害
(二)从孩子的角度立意
1. 我的地盘我做主
2. 我独立,我自信
3. 不做温室里的花朵
4. 顺应天性,才能更好地成长
素材:
1.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的种树本领优于常人。人们赞叹他能把树种得这样高大茂盛,而他认为自己
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木的天性,使它得以实现自身的习性,就
能茂盛发展。
2. 一个孩子如何成为有用之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实,一个孩子的成才关健往往在于家长、老师
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通过郑板桥教子的故事,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教儿勿过娇,当使其自立自强。
3. 笼中之虎,见羊羔发愣,固使人惜之。然而,世上还有类似的更使人惜之者,即父母之宠儿。现代家庭
独生于女多,加之生活水平提高,娇惯子女遂成为风气。十几岁的孩子已能够购物买莱、洗衣做饭了,可
有些父母仍一任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其懒惰之体。结果,该会的学不会了,这又怎能独立成长呢?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这是柳宗元写的寓言中种树人说的一句话。有些人种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种树如此,育人亦然。
4.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身上挑着的担子有多么沉重。假如我们一味地依赖父母,不知自立,
我们的生存能力就将丧失;假如我们沉迷于做惰,不知力行,我们的本领和精神就会退化,最后只能自食
其果。面叶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我们只有自立自强、奋斗不已,才会真正读懂郑板桥教子“自己的事自
己干”的自力更生之道,才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重任,成为一个立足于世界的强者!
5.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做家长的总是竭尽所能,希望能够为孩子打造一个“无痛苦”的环境。
然而,研究显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痛苦的孩子,长大以后,生活应变能力会更低,这对孩子的成长不但
无益,反而有害。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往往在挫折面前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克服困
难的信心。这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畏惧心理,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让孩子亲自品尝成长
路上的“心酸”。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适当遭受一些挫折和痛苦才能够茁壮成长。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必
定是温室的花朵,日后禁不起风雨的洗礼。
6. 温室里长不出苍天大树,圈养的鸡再也不能展翅高飞。
爱是放手,正如歌中一样“正因为爱,我选择了放手”。正是周国平所言: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
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必要。可是,我们常不自知,爱不应过度,过度的爱只是一种枷锁,有
时适当的放手,反而是助推器,让我们可以自由飞翔,冲上云霄。
7. 常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可是学习之外,我却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空虚感。自己问自己,除了学习
我还会什么?我想自己做饭,为爸妈沏一杯茶,帮你们分担一下你们的压力。也许这些事很小但这也只我
的一点进步。我觉得爱不是只有提供条件,也可以适当让我学会如何做一个“大人”。想自己出远门旅一
次行,吹吹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立之路,找到一个只有我知道的地方。也许自己的路上有荆棘,有
险阻,可是不经历风雨怎有彩虹;不经历磨砺,怎有利剑。只有自己尝试过,才有最后的收获。我懂爱的
珍贵,可是只有让我一个人前行,我才能知道属于自己的路该怎样走。
8. 人生总要自主,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我知道这是爱,但最后是我踏上社会,将来的路总要一个人走。
世界这么大,我不能靠依赖去走,有时的放手,我才能走遍全球。自己的光明要自己点亮,父母我知道你
们的爱。但我也应独立了,过度的爱可能会让翅膀折断,凭自己的坚毅才能飞上天。
结构:
文章开头由材料中妈妈喂孩子喝汤的错误做法引出观点“真正的成长,需要放手让孩子去历练”;接着用
林肯母亲放手让孩子经历荆棘得到锻炼最终成功的故事加以佐证;然后批驳现在许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
用钱为儿女铺出人生路,结果导致孩子一事无成的错误做法;之后引用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吴京的教子方
法告诉人们只有让孩子经历痛苦,他们才能成长,才能飞向属于自己的未来;最后回扣观点请父母张开羽
翼,让孩子自己成长,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别样人生。
18. 时光一去不返,无数风流人物隐没在历史长河中。有的让我们心生敬意,有的让我们唏嘘不已……假
如有机会跨越千年,可以参与到古人的生活中,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又会做些什么呢?请以“跨越千年
去 (阻拦/帮助/挑战/拯救/劝说……)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参考示例,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情节设计合理,“跨越”者可以是真实的“我”,也可以虚构;
③作文中不出现个人真实信息。
【答案】例文:
跨越千年去追寻你
跨越千年去,追寻你的身影,是颔首的那一刻,还是倒地的一瞬间?追寻你的足迹,在易水河畔,还
是在辉煌阿宫?追寻你的话语,是畅快淋漓的豪情壮语,还是无限惆怅寻,追寻后世的长叹,是对你的痛
惜,还是对历史的遗憾?穿越千年的时限,我在你身后苦苦追寻,一个人,一把剑。
跨越千年去追寻你的身影。狭小,幽暗的密室里,墙上灯光微微摇曳。万无一失的计划仍然需要付出
血的代价,燕子丹疲惫的脸上充满了决绝。生与死,成与败,全掌控在你的手中。你微微颔首,却似千钧
般沉重,你知道,你的肩上担负的不只是燕子丹的希望、几条人命,而是六国百姓的未来。映在墙上的身
影不再摇晃,背对众人,你早已抛却自我。
追寻你的足迹。死寂般的湖面,没有一丝涟漪。几片枯叶被北风吹落,悠悠落向湖面。昏暗的天空,
没有一丝光亮。你想起路上那一个个背着包袱,满脸灰尘的难民;你想起战场上,硝烟弥漫,马革裹尸,
满目疮痍;你想起金碧辉煌的阿房宫里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你不忍,再看易水,已是层层波澜。刚毅的
脸上写满了坚定,一转身,留下的是无畏。
跨越千年去追寻你的话语。幽暗密室,你没有只言片语。易水旁,你只是驻足静看。寡言少语,不足
以形容你的沉默。可我,我分明听到了你的慷慨陈词:你希望百姓重归故里,安适快乐;你希望士兵铸铁
为犁,远离战争;你希望六国间和睦相处,国泰民安;你希望,你是有价值的。句句言词,留下无限美好。
跨越千年去追寻你的足迹。死寂般的湖面,没有一丝涟漪。几片枯叶被北风吹落,悠悠落向湖面。昏
暗的天空,没有一丝光亮。你想起路上那一个个背着包袱,满脸灰尘的难民;你想起战场上,硝烟弥漫,
马革裹尸,满目疮痍;你想起金碧辉煌的阿房宫里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你不忍,再看易水,已是层层波
澜。刚毅的脸上写满了坚定,一转身,留下的是无畏。
追寻,追寻你的话语。幽暗密室,你没有只言片语。易水旁,你只是驻足静看。寡言少语,不足以形
容你的沉默。可我,我分明听到了你的慷慨陈词:你希望百姓重归故里,安适快乐;你希望士兵铸铁为犁,
远离战争;你希望六国间和睦相处,国泰民安;你希望,你是有价值的。句句言词,留下无限美好。
跨越千年去追寻后世的长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即使知道,无论成败,都将
不复归来;你依然执著的一个人,一把剑。阿房宫内,倒地的一瞬间,你不甘心;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几
经周折与努力的计划,终究化为一缕青烟。轻阖双眼,一滴清泪滴落剑身,剑也呜咽。在你身后,我苦苦
追寻,早已泪流满面。
跨越千年去追寻你,即使你的足迹已被黄沙掩埋,你的身影已长眠地下,你的话语已经模糊,我依然
苦苦追寻你。一个人,一把剑,时间无法磨灭,历史终究铭记。千年追寻,千年哀叹。不畏强权,力挽狂
澜,虽败犹荣,浩气长存。荆轲——你是中流砥柱!你是人中之杰!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要点:
这是一篇补题式命题作文。审清题目,看清题目的意向是写好命题作文最为关键的一步。补全题目就是为
自己的作文打开思路。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
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
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可运用修辞手法来
补题,这样会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这也是一篇提示语加题目的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都要分析透彻,之后根据自己掌
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
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
习惯而已。
审题过程:
所给的材料是一段抒情意味很浓的话,引导考生回忆历史中那些让我们或敬佩或感叹的历史人物,这是提
示考生可以选择的写作对象,可以是正面人物,如:孔子、李斯、荆轲、司马迁、李白、李清照、康熙大
帝、曾国藩,等等;也可以是反面人物,如:秦桧、和珅、等等。接着材料假设今人穿越到古人生活中,
你想遇到谁,想对他(她)说什么,做什么,这是引导考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写作重点。题目是“跨越千年
去……你”,题干中已经给了考生好多可以选择的补题词语,如阻拦、帮助、挑战、拯救、劝说……考生
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词语作文,当然,高手考生可以自己重新选择自己有话说的词语进行作文。总之,补题
作文以及“跨越”者的身份选择体现了这篇作文开放性。当然,局限性也很明显: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抒情;
情节设计合理;体裁是记叙文;不少于 700 字。
参考立意:
这次作文开放性较大,其立意众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历史人物和所填的词语立意,但是如果选择
的是正面人物,要写出人物的事情,赞颂人物高尚的人格魅力;如果选择写反面人物,就要告诫或批评他
们人性的弱点。总之,立意广泛,如宽容、仗义、善良、正直、宽厚待人、奋斗、合作、立志报国、忧国
忧民、胸怀天下,等等都可以。
行文结构:
本次作文可以用“跨越千年去追寻你”作标题,写自己为什么和怎样追寻荆轲。文章先总说“追寻”荆轲
哪些方面,主要内容采用并列式结构,每节都用一个中心句领起对荆轲事情的回忆——跨越千年去追寻你
的话语;跨越千年去追寻你的足迹;跨越千年去追寻后世的长叹。最后总结上文,抒发荆轲的赞扬之情。
参考素材:
千年之后的今天,我邂逅了你。“彼可取而代也。”你站在街道旁,望着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地疾驰而
过,脱口而出。你的豪言竟会成为历史上华丽的一章,另一战争局面的兴起。秦末乱世中,你尽情挥洒你
的青春与抱负。从会稽引入八千子弟兵起义到,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当初年少英的你逐渐成长为
一名统帅千军的将领。鸿门一宴,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你默然不应,是珍惜对手,还是傲视群雄?
亥下一战,你与虞姬生死相依,一首《亥下歌》饱含着牵挂与豪迈,裹着霸王别姬的柔肠,回荡在江东水
乡的蒙蒙细雨中。乌江河畔,你不忍杀乌骓,赐予乌江亭长,独自一人杀汉军数百,何人敢敌?“力拔山
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跨越古今,纵横寰宇,你浑厚的歌声
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畔。我懂你,你年少壮志,不甘为燕雀,只想做那鸿鹄翱翔于九天,将百二秦关,神
州大地尽收眼底,做一个胸怀天下之人。我懂你,为了能让自己的生命燃烧更亮丽,为了江东父老的期盼,
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铸就了你半壁江山的荣耀;我懂你,你宁可光荣地战死,也不肯苟且偷生,那乌江畔
的横刀一抹,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那苍劲的江风,吹来了你的悲壮情怀。
史铁生,二十一岁瘫痪,三十岁患严重的肾病,四十七岁发展成尿毒症开始透析生涯,五十九岁因脑溢血
病逝。一个“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作家的生命历程,怎么看都是一个上天的玩笑和恶作剧。但就
是这样一个人,用沉甸甸的生命质量,让无数失意的心灵,再相信了一次人世,再次义无反顾地去拥抱原
本荒凉的人生。但是,如果生命的 长度可以因为上苍的失误而得以延长,我仍不希望一个千疮百孔的生命
得到岁月额外的加签,我们不能因贪念一段文字而让本已刀斫斧凿的生命再受病魔的凌迟。我们可以允许
自己有一天如树桩一样衰败,可以头发干枯蓬乱,眼里尽是灰色浑浊,但不能当我们坐在岁月尽头,如一
个贪婪吞吃日华的魑魅,清点一生所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倾其一生、双手紧握着的只是一把年龄,愈攥
愈紧,却渐行渐远,只待垂睫大去。
韩非不是不善于表达,而是韩王不善于聆听。在硝烟滚滚的战火之中,韩王或许更相信一种神秘力量:祖
先的庇护,以及世人对韩国的美好祝福。然而韩非的话太直接,一针见血,把现实批斗得鲜血淋漓,面目
全非。韩王听到了一个国家的忧愁,而没有听到忧愁背后的那颗赤子之心,没有想象到忧愁背后所寄予的
那片繁荣。当他明白时,无奈落花已随流水去,木已成舟,纵使一千个一万个韩非也无力扭转乾坤。韩王
毁在了自己手里!秦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他的确比韩王聪明,他记住了韩非的话,尽管他也把韩非
送上了不归之路。一个韩非,把秦王送上了战场;一个韩非,成就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韩非为两个
君王而死,但是他坚韧似水,顽强似山,扬起他的“法制”宝剑,从来没有手软过。韩非,这一匹战火中
闪着猛烈目光的倔强烈马,腾空而起,一声长啸,绝尘而去,唯留下一面悲壮的身影,漫卷的史书,供后
世治国治民者咀嚼再三,再三咀嚼。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国人不再沉默,
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心声”。青年
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
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
是一个“小时代”。他们或许有一个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
上的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
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
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
绝望。
【点睛】总结记叙文三种美化语言的方法:
1. 善用修辞,增添文采。善于恰当地运用修辞是美化文章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比喻的生动
形象,比拟的情深意浓,还是排比的气势磅礴,都会为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情感抹上迷人的色彩。
2.锤炼词语,让语言更加生动。词语生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鲜,二是形象。新鲜的词语不是追求生
涩和怪异,聱牙或冷僻,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做到语言错落有致,避免重复,用
最富创造力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给人以美感。形象,指语言具有画面感,巧用词,一字传神。
3.灵活运用句式,使语言更富美感。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整句、散句、长句、短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在写作时,如注重句式的变化和使用,会使语言多姿多彩,美感迭生。例如:“我们不能主宰 生命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左右生命的宽度”(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结合),又如:“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对
比句)。灵活的句式,不仅表现了我们思 维的灵活,也体现了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
和韵律美。
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通顺、流畅、凝练的要求之外,更要力求“美”起来,要有文采、含蓄,意味
深长,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和回味的余地。每一句话都不能简单直白,不咸不淡如温吞吞的白开水,而是要
有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
高中记叙文写作指导如能从这三方面来开展,那么,学生的作文距离成功的大门就会越来越近了。不过,
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审题、立意等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并不是一蹴
而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