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备考——小说阅读之题目的意蕴、内涵、含义与作用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备考——小说阅读之题目的意蕴、内涵、含义与作用 含答案

ID:654437

大小:53.6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小说阅读之题目的意蕴、内涵、含义与作用 1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紫围巾 符浩勇 本来商贸局局长韩风出差回来可直接回家的。可他忘了带钥匙,妻子朱珊要等到五点半 才能下班。他决定先到县委大院里自己单位去一会,顺便处理一下出差期间的信件和报刊, 然后等朱珊下班后与她一起回家。 县委大院里各单位清洁工由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派往他单位的清洁工是一个三十多岁 的瘦弱女人。大家称她小卢。平时她打扮很朴素,或者说有点土气。他进入单位大楼时,正 碰上小卢在清扫楼梯。她说:“谢谢局长你那天送我报刊。”韩风记起了出差前清理过期的报 刊,正碰上她在打扫走廊,随手把一堆没用的报纸和杂志给了她。他说:“一堆旧报刊,我 还要感谢你帮我清理了。”他走进办公室,桌子上果然堆满了信件和杂志。他坐下前,给朱 珊打了一个电话,说他已回到单位。 韩风读完信件正要翻看杂志时,朱珊已来到了办公室门口。他说:“等我把这些杂志扫 一眼就走。”顺手把刚刚收到的一本时装杂志递给了她。朱珊一接过就惊叹一声:“呀,好漂 亮的围巾啊。”朱珊说到围巾,韩风就想起给她买的礼物,立刻起身从旅行袋取出了一条紫 色的围巾。 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显出什么激动,这让韩风有些失望。事实上,朱珊已经有好多年没 有因韩风的礼物而激动了。朱珊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就顺手把紫围巾放到沙发的拐手上, 接着继续看那本时装杂志。稍刻,有人打朱珊的手机,是约她去打麻将的。她兴奋地将家钥 匙甩给韩风就飘然走了。韩风回家时看到紫围巾仍在沙发的拐手上,就想朱珊一定是不喜欢 紫围巾,要不,她走时会带上的。他走过去捡起紫围巾,放进了公文柜里。 次日,韩风来到办公室,发现茶几上放着三个苹果。苹果又大又红,以为是秘书放的。 可秘书说:“这是小卢送来的,她说你送过她旧报刊。”韩风说:“难怪她昨天在楼梯上说要 谢我。” 韩风上班途中走出单位大楼时又看见了小卢。她正在忙着清扫单位门口的落叶。寒风还 在拼命地刮着,飕飕的冷风像长了腿一样直往她脖子里钻。她显然感到了寒冷,她使劲地往 衣服里缩脖子。他看见她的脖子越缩越短。后来,她只好把衣领竖起来,想让衣领挡住寒风。 但衣领毕竟太软弱了,寒风一下子就把它吹倒下去。 有一条围巾就好了。韩风猛然想起那条妻子不喜欢的紫围巾。他转身踅回办公室。当他 再次走到了小卢身边,发现她已经冷得浑身发抖了。“小卢”,他轻轻地叫了一声。小卢从落 叶中抬起头来,嘴唇都变乌了。他没有马上把紫围巾给她,他先说到苹果。小卢低下头说: “只能算是一点心意。”韩风这时把眼睛移到了她的脖子,说:“这么冷的天,为什么不披一 条围巾呢?”小卢的身体颤了一下,说:“乡下很少披围巾的。”话音未落,韩风把紫围巾递 到了她面前,说:“我这围巾,给你吧。”她顿时一惊,立刻抬起头看他,却不敢接紫围巾。 韩风说:“今天的风很大,快围上吧。”他说时已把紫围巾塞进了小卢的手中。 朱珊一直都没提到那条紫围巾,她似乎将它忘得很干净。韩风想可能主要还是她围巾太 多的缘故吧。她在家里有一个围巾专柜,各种各样的围巾挂了十几个衣架,几乎每天都要换 一条围巾。 一个下午,韩风刚走下单位门口的台阶,一条紫围巾突然映入他的眼帘。“韩局长,总 算等到你了。”说话的是小卢,她脖子上的紫围巾在这寒天里分外醒目。韩风一愣,问:“你 等我?”她点点头说:“等你有好一会了。”韩风看见小卢手里拎着一只塑料袋,忙问:“你 等我有事?”她脸一热说:“我从老家给你找来了几斤野蜂蜜。” 韩风摆摆手说:“你留着吧。一条围巾,不值得你说谢的。”小卢想了想说:“你要是不 2 要这几斤野蜂蜜,那我就把紫围巾还给你。”她说时手已伸到脖子上要解紫围巾。韩风赶忙 说:“我收下你的蜂蜜还不行吗?”小卢沉默了一下说:“只是一条围巾,可它暖心,这一年 冬天我都不会觉得冷。” 那天单位召开职工大会,韩风看见小卢出现在窗口,她仍然披着那条紫围巾,格外惹目。 忽然,会议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敲门声很重,职工们都愣住了,可韩风没想到,朱珊来了。 韩风迅速走出门去,朱珊就冲了上来。韩风问:“什么事这么急?”朱珊迫不及待地问: “你上次买的那围巾呢?”韩风想朱珊可能见到甚至怀疑小卢披的紫围巾。他反问朱珊:“我 已交给你了,你怎么来问我呢?”朱珊说:“落在你办公室了,你收起来,或许已送人了。” 韩风保持沉默,对朱珊说:“别闹,这事回家说吧。”他说完就转身进了会议室。 当晚,韩风回到家,朱珊并没有提及紫围巾的事,对他显得很客气甚至生出几分柔情。 次日,韩风没有见到小卢,而是另一位清洁工来单位清扫。快下班时,秘书来对他说: “事务局打来电话说,小卢辞职走了。据说是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呢,她那条紫围巾就是那 男的送的。” 韩风一听,差点栽在地上。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介绍了小卢的职业和身份,并且因为得到韩风局长的一些旧报纸而说感 谢,说明小卢是一个懂得感激的人。 B. 小说写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有显出什么激动”“紫围巾仍扔在沙发的拐手上”,为 下文韩风将紫围巾送给小卢埋下了伏笔。 C. 小说中间写朱珊在召开职工大会那天询问围巾的下落,可能是朱珊已经见到小卢披 的紫围巾,并且产生了误会。 D. 小说结尾交代“小卢辞职走了”,其实并不是她自己主动辞职,背后一定是朱珊动用 了关系,进行了处理,赶走了小卢。 7. 下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小卢送给韩风“三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具有深刻象征意味,象征小卢那 颗对人感激的心犹如又大又红的苹果,深化了主题。 B. 小说围绕“紫围巾”写了韩风局长与清洁工小卢的两件事情,以再现现实生活中常 见的人情冷暖的社会问题来表现主题。 C. 小说结尾引人深思,韩风局长送小卢“紫围巾”完全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和对群众的 关心,但没有想到被大家误会。小说更是呼吁为官要关心民众,人们也应该以纯洁之心对待 干群关系。 D. 小说注重情节感人,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更注重其价值取向,旨在引导青少年全 面、客观地认识社会,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 小说的标题是“飘逝的紫围巾”,那么你认为“飘逝”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9. 这篇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平实简单。请你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探讨一下。 【答案】6. D D 项,“背后一定是朱珊动用了关系,赶走小卢”有些绝对。有可能是 朱珊和小卢见了面,得知了真相,但小卢不愿影韩局长夫妻感情而自动辞职的;也可能是小 卢不愿听这些“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这些流言蜚语,不愿意 造成不良影响而自动辞职的。可见选项表述过于主观,属于臆测。 7. A A 项,“深刻的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拔高了其作用。从文中来看,小卢 是一个朴素、土里土气的人,透露出的是为人质朴忠厚,因此,送苹果只是感激韩风送她旧 报纸,并没有深刻的象征含意,谈不上“深化主题”,只能说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体现 了主题思想。 3 8.解析:答案①是浅层所指相关事件:“飘逝”是指小卢被辞退,带走了紫围巾; 答案②③是由浅入深,思及人物关系、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飘逝”的是夫妻之间 的真爱和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飘逝”是指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心(纯洁的干群关系);“飘 逝”的是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关心、爱护)。 答案: ①“飘逝”是指小卢被辞退,带走了紫围巾;②“飘逝”是指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心 (纯洁的干群关系);③“飘逝”的是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关心、爱护)。 9. ①情节上简单明快,没有一波三折。小说开端于韩风出差回来,小卢感激他给报纸; 中间写韩风给妻子带来紫围巾,妻子并不喜欢;接着韩风送给小卢紫围巾;最后韩风与小卢 被人误解。情节简洁明快,无波澜,无起伏,可谓平实简单。②人物形象平实简单。小说塑 造了一个关心社会底层人物 好官形象。其形象的塑造简单到送旧报纸被感激、送紫围巾被 感激而遭遇误解这些平实简单的生活实际和为人处世之道中,于平实简单生活中塑造人物形 象。③主题上主要表现人物的心地纯洁、为官关心民众,呼吁为官要关心民众,以纯洁之心 对待干群关系。以小见大,平实简单中孕育大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留 一 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 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 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 200 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 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 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 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 每天做 200 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 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 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 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 4 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 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 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 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 “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 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 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 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 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 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 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 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 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 了。[来源:学+科+网]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 年第 2 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 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 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 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C. 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 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D. “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 5 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 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 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 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C. 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D. 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 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8.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 分)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 分) 答案:6.(3 分)C(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 预判。) 7.(3 分)B(“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8.(4 分)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1 分)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 吃不饱的齐声抱怨;(1 分)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1 分) 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1 分) 9.(6 分)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 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 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 ,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 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每点 2 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16 分) 信誉之花 □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着供 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 6 点至 8 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 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 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19 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 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 150 元。 仓库不足四十平方米,一头是吃住的地方,另一头开了豆腐坊。 小两口吃多少苦,受 多少累,花费多少工夫收拾这个破仓库谁也没看见。看见的是:偶然一天,小区里出现了一 位腰扎围裙、胳膊上带着套袖,衣着得体、落落大方的年轻媳妇,脚蹬三轮车,在小区里响 亮地吆喝着——卖豆腐!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 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 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 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 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6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 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 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 1 元钱一块,你卖 1 元 2 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 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 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 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 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泡在缸里的豆子,经电动石磨磨出豆沫儿,铁锅煮沸,舀进吊在一个薄铁桶上方的纱布 兜里过滤,点卤水、压包、成型。一切都在面上操作。做豆腐的男人性格与他媳妇大相径庭, 寡言少语。有来买豆腐、豆浆的人,他停下手中的活儿,给你装好,收钱后,立刻又去忙活。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 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 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 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千米,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 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的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 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 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 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 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 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 1 元钱涨到 1 元 2 角,一袋豆浆从 5 角钱涨到 6 角。奇 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 150 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 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 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 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 1 元 5 角一块时,他家卖 1 元 8 角;别人卖 2 元一块时,他家卖 2 元 5 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 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 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 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 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 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 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 的是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 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 3 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 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7 月 2 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每天早晨 6 点至 8 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 豆浆的”,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楼头的大叔大妈“眼睛最尖”,好奇的大叔骑摩托跟踪三轮车来到郊区一探究竟,表 7 达了作者对这些小市民挑剔、无所事事的厌恶之情。 C.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淡 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D.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 说明夫妻两人做生意的辛劳,时间虽然久了,但依然秉持初心,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 B [B 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市民挑剔、无所事事的厌恶之情”错误,“眼睛最尖” 是说大叔大妈生活经验丰富,观察细致;大叔骑摩托车到郊区一探究竟,是为了表现卖豆腐 的夫妻的诚实。] 7.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 生动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B.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有关豆腐的描写、关于涨价的描写、豆浆不出来卖的描 写等,既写出小两口的诚信经营,又写出他们擅长经营。 C.刻画人物时,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达到了对人物形象完整 的刻画。 D.面对人们扩大规模的建议,小两口朴实的回答,批判了当今社会人们只图赚钱,而 忽视产品质量的不良行为。 D [D 项,“批判了当今社会人们只图赚钱,而忽视产品质量的不良行为”错误,文本 主要是对小两口的诚信经营、恪守信誉进行赞美,无批判现今社会之意。] 8.请简要分析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对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解析: 作品情节的作用一般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文章主旨等几个方面考虑。人物 形象方面,第一次对话是关于豆腐涨价,女摊主的回答显示了他们具有经商头脑;第二次对 话是关于扩大生产,夫妻二人的回答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两次对话都使人物形 象更丰满。情节发展方面,两次对话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后文对豆腐摊生意火爆且 长久的叙述。文章主旨方面,热心人的“提醒”,反映了社会崇尚物质利益的风气,更凸显 夫妇二人恪守信誉的可贵,深化了主旨。 答案: ①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从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夫妻俩不涨价是为了让自己 的豆腐更有知名度,说明他们具有商业头脑,而第二次对话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 ②丰富了小说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两次对话引出对后文豆腐摊生意火爆且长久的 叙述。③深化了小说的主旨。通过对话表达了作者对诚信经营、恪守信誉的赞美,弘扬了社 会正能量。 9.小说以“信誉之花”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解析: 本文讲述了一对夫妇坚持近二十年制作豆腐、卖豆腐的故事,他们因为讲“信 誉”,生意一直很红火。文章的标题“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良品质的象征,表达了 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他们近二十年坚持用山里的井水制作豆腐, 保证豆腐的口味不变,不一味追求赚钱,懂得感恩,所以他们夫妇经营的豆腐坊被人们称为 “信誉之花”,这也是文章的线索。小说的主题正是对“信誉之花”的赞美,“信誉”是社会 的一个永恒话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期盼。并且,以“信誉之花”为题,比喻巧妙,新颖别 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审美热情。 答案: ①象征了夫妻俩做生意讲诚信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② 作为线索,贯串全文,有人把豆腐坊比喻成“信誉之花”,全文围绕夫妻二人诚信卖豆腐展 开。③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信誉之花”开满神州大地的期盼。④运用比喻手法,巧妙 新颖,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审美热情。(任答三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16 分) 挥 手 □ 欧阳明 刚到九点半,老李就转动轮椅,艰难地向窗口移去。 窗外阳光很好。老李的心情也很好,不等气喘均匀,就抬头朝对面顶楼的窗口望去。 窗 口什么也没有,老李一看表,还差 10 分钟。 老家伙,耐性比我好啊!老李说。 老李望的人是老刘。老刘和他同庚,与他同一学校毕业,同一天到同一单位报到上班, 8 同一天结婚,也同一天退休。不同的是,老李住的是 A 幢一楼,老刘住的是对面 B 幢的顶楼。 二人关系一直很好。为什么好?局外人说不清楚,都认为是有同样的爱好。老李和老刘共同 的爱好是围棋。两人对弈了几十年也难分伯仲。退休后,二人闲来无事,就天天下棋。棋, 让两位老人干瘪的日子,像成熟的稻谷一样饱满起来。 棋上分不出输赢,只有看谁先去见阎王了。老李说。 谁先去谁就是输!老刘说完。哈哈大笑。 但没过几年,老李和老刘的腿就不利索了,身体都放进了轮椅。老李再也没法爬上顶楼, 老刘再也没法下到一楼。 电话里见!每天上午 10 点,我给你打电话。老刘说。 每天上午 10 点一到,老李的电话就会丁零零响起。他们一边说棋,一边嘘寒问暖,有 时也说说那些遥远的国际国内大事。还经常相互戏谑,说阎王在等你!但每次挂电话时,又 相互叮咛,能吃就吃,啥事都别往心里去啊! 有一天,老李突然没按时接到电话,就打过去。那边接了,却没有声音。反复打,都一 样。老李忐忑不安,晚上的时候,又打了过去。 哪位?老刘儿子的声音。 李叔,叫你爸说话。 他哑了。 哑了!怎么会? 今天早晨起来,突然就说不出话了。 耳朵没聋吧?把话筒给他,我要跟他说话!老李说。 怎么哑了呢?肯定是前辈子嘴臭了吧!不说话,想闷死我?这样吧,时间不变,我给你 打过来,听见我说了,就拍桌子。老李对老刘说。 第二天 10 点,老李准时打过去电话。话筒里就传来了啪啪的响声。 老家伙,手力不小嘛!看来除了说不出话,其他零件还正常嘛。老李说。 啪啪啪!又是一阵响声。 我怕你闷死!老李又说。 啪啪啪啪!响声更加大了。 突然有一天,老李电话打过去,却没人接。反复几次,都一样。 晚上,老李打电话问老刘的儿子,你爸还在吧? 在啊。 在怎么不接电话? 哦,他聋了,昨天晚上,突然就听不见了。老李心里咯噔一下。像落进了冰窖。整整一 天,都闷闷不乐。 老李写了张纸条给儿子,叫他送给老刘。纸条上说:到窗户边挥手,时间不变! 10 点终于到了,老刘的头也终于冒出了窗户。 老李赶忙举起右手,不停地摇晃,一脸孩子般的笑容。 老刘也举起右手,不停地挥动。 岁月如风,在两位老人的指缝间悄悄溜走,转眼就到了秋天。 老李的手也开始有些不利索了,每次举动,都感到很吃力,每次挥完过后,都会酸痛难 忍。眼睛更不中用了,看老刘,除了见手在挥动,其他的都是一片模糊。但老李依然坚持每 天按时挥手,每次挥过之后,心情都十分愉快。 等到天空撒下雪花的时候,老李彻底不行了。早晨醒来,就感到呼吸困难。 儿子说去医院。老李说,来不及了,我的命自己清楚,答应我一件事,我走后,你要每 天 10 点向对面顶楼的窗户挥手,记住,不能露头,不能间断! 说完,老李头一歪,就走了。儿子泪如泉涌。 半月之后,老李的儿子无意间碰上了老刘的儿子。 你爸身体还好吧?老李儿子问。还好,刚才还和你爸挥手呢!老刘的儿子说完,慌忙走 开了。老刘半年前临走时交代过,千万不能让老李知道他先走了。他怕说多了,漏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下棋、电话聊天、拍桌子、挥手,小说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了一对好朋友晚年 9 单调而充满暖意的生活。 B.精神的孤独比生命的老去更能吞噬一个人,老李和老刘在老去的路上的相互鼓励与 关怀,能让对方感受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C.两位老人虽然经常斗嘴戏谑,但实际上都彼此挂念对方的身体状况,甚至会因为对 方身体不适或病情恶化而忧虑。 D.小说写了两位老人虽然好胜心切,意图压倒对方,但他们重承诺、相互牵挂,结成 了至死不渝的情谊。 D [D 项,“好胜心切,意图压倒对方”错,并非“好胜心切”,而是给对方的一种鼓励 与希望。]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补叙了两人这一辈子缔结的缘分,读 起来真实可信。 B.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下棋这件事带给两位老人 的欢愉。 C.本文中两位老人晚年都遭遇了很多变故,他们虽然消沉过,但最终还是以积极的态 度来面对这众多变故。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对志趣相投、情感深厚的好朋友,他们是 彼此的情感寄托。 C [C 项,“他们虽然消沉过”错误,两位老人在面对晚年的诸多变故时,始终是积极 乐观的,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安慰,携手共度晚年的生活。] 8.根据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挥手”的作用。(4 分) 解析: “挥手”是老刘和老李沟通的方式。在手不利索、眼睛不中用的情况下,老李 依然坚持每天按时和老刘挥手,表现了两人真诚的情谊。同时,“挥手”是两人反抗死亡、 热爱生命的表现。老李在病中坚持挥手,为下文老李嘱托儿子代替挥手以及结尾揭示真相做 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两位儿子相继为父亲守住秘密,依然准时“挥手”,这 时的“挥手”不仅是友情的传承,也是亲情的传承。 答案: ①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挥手是他们的友情的沟通方式,在手不利索、眼睛不 中用的情况下,老李依然坚持每天按时和老刘挥手,表现了双方真诚的牵挂和至死不渝的情 谊。②有利于升华文章的主旨。挥手是他们反抗死亡、热爱生命的表现。老李坚持在窗口挥 手,强化了他热爱生命、反抗死亡的信念。③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老李病中坚持在窗口 挥手,为下文老李去世之前嘱托儿子代替挥手做好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挥手不仅是友 情的传承,也是亲情的传承。 9.小说设置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解析: 文章结尾,老李在弥留之际嘱咐儿子每天按时挥手,却不料老刘早在半年前就 己去世,老刘也同样交代儿子要每天替他挥手。至此揭开谜底,让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 陷入思考,创造了言约旨远的艺术效果。结尾的处理令人不禁潸然泪下,一个人走到了生命 的尽头,还不忘给别人带来生命的慰藉,并且让自己的儿子将使命传承下去,这一切都彰显 了人性中最无私的爱,升华了主题思想。 答案: ①结尾“老刘半年前临走时交代过”把谜底一下点穿,创造出一种言约旨远的 审美效果。②结尾感人至深,表达了人性中无私的爱,升华了主题思想。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 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 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 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 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还有呢?” 10 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 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 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 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 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 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 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 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 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 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 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 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 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 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 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 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人家非常 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 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 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害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 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 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 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 里人了。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解了围,“我” 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B.老农率直、实在,因为他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 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 C.在作者笔下,老农是一个有着丰富性格的人物,他热情好客,但是缺乏见识与胸怀, 有些狡黠、自私。 D.老农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他的行为违背了民族“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的传统美德。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A 项,“‘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 意”错误,由下文“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可知,老农的询问引起“我”的思考, 可见“我”并没有在意小伙子的回答。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11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 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 吃老农烤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 C.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自私的 小农意识。 D.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 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 项,引用古训的目的 不仅仅是针对老农个人,还为揭示一种社会现象。 8.“我”听了老农“城里人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的问题后,内心想到了什么?(4 分) 答: 答案 ①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 吃东西而深感惭愧;②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不 知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③想到中华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在“吃”这 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道德尽失。(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先找到老 农提问的原话,然后圈出之后“我”内心的所想、所感,最后分析概括。“第一个反应是为 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 愧”“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 豪还是该悲哀呢”“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 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找到这些内容, 再进行概括即可。 9.文章以“城里人与乡下人”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和理由。(6 分) 答: 答案 ①文章两个主要人物“我”与“老农”,一个是城里人,一个是乡下人,故事发 生在我们身上;②以小见大,文章揭示的问题不是“我”和老农间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普 遍的社会问题,“城里人”与“乡下人”有着很重的隔膜,是两个绝对对立的人群,拉大了 “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距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③篇末点旨,文章结尾写老人开 心地告诉“我”,自己的一双孙儿女也将成为城里人这一细节,除了对上文老人的言行、思 想给予反讽以外,更主要是引发人们的深思:“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休戚相关的同 一体。(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得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发生在“我”与“老农”身 上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想传达给读者什么。从“老农”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城里 人”与“乡下人”是对立的人群,他们之间存在着隔膜;但文章结尾“老农”“开心”地说 出一双孙儿女将成为城里人时,文章的反讽意味就比较明显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被欺压的女面包师的胜利 [德国]布.克罗瑙埃 女面包师突如其来的举动,是件小事,当时,我毫无思想准备,回家的路上我才想起事 情发生的经过。 首先,我想起了一次晚班火车。在一个小站上,挤上来一群年纪大的妇女,也不管有无 座位,个个显得异常激动。她们衣着随便,穿的套裤和大衣全都褪了色,但她们根本就无所 谓。车厢里顿时像年轻人的宿舍似的,一片喧闹。其中有一个妇女还向别人讲述怎样在夜间 将座位摆成卧铺。我想,女面包师也会在她们中间的。不行,她根本不是那一号人,她是个 孤独的人,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是个一开始就被遗忘在一边的人。 12 不,她是个周末只在家里磨蹭的人。她一定要待在自己那间与世隔绝的房间里,如果她 星期一不露面,不按常规走出家门加入到人流中去,不向这个人那个人问好,人们或许就会 将她遗忘的。 在我们这家洁净的、生意繁忙的面包铺子里,人们总是那么生气勃勃,精力充沛,她在 里面怎么会不受排挤呢?她呀,简直称不上面包师,只是个面包铺子的职工,或者只能算个 辅助工。我第一次见她便暗自给她取了个绰号,叫“倒霉鬼”,就像叫那个身体魁伟、面色 红润的老板娘为“守护神”一样。这儿所有的面包一天两次送往市内各销售点,由于核算准 确,又通过电话落实,面包往往销售一空。这儿的售货员换班不规则,什么活儿都得干。对 那些算账不够快,不能很准确、利索地分切大蛋糕,不能对繁忙的工作应付裕如的年轻姑娘 常常要调换,而手脚熟练的同事,总是冷眼旁观。 一天,“倒霉鬼”碰到接待三个年轻学生的机会。他们不要马上把面包切开,而是要一 只只地切,并且要切得一样。她必须一连三次切开各个小面包,中间夹上巧克力威化,摇摇 晃晃地把夹心面包从柜台里递给他们。年轻人用脏手伸到她那沮丧的面孔前,做了个示范动 作:该怎样用力一夹,面包正好夹扁,这样才恰到好处,可往嘴里直送。 后来,进来一位先生,他一头银发,身穿笔挺的驼毛服装。女面包师动作迟缓,一直让 他久等着,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最后直到另一个售货员迈着轻盈的步子迎上前去, 招呼了那位有身份的先生,才挽回铺子的声誉。而三个青年故意全部用分尼①,各自付了账。 人们对夏季那灰蒙蒙的七月天已习以为常,所有的东西都沾满了灰尘。各个角落和花园 里,不时地传来孩子们的声音,这一切就像树叶长在树上那样,为人所熟知。而“倒霉鬼” 就关注着这些变化。我被人流挤到了她的面前,想买四块苹果蛋糕。她很自然地去拿隔夜面 包——显然是规定她取货的地段,和其他售货员明显的差别就在于此——很熟练地拿起托盘, 将一块圆蛋糕放在上面。她突然停住了,紧张地扫了我一眼,厚厚的嘴唇蠕动着,嘀嘀咕咕 的,像是警告我有危险,但我并没有很快理解她的用意。 “什么?”我说的声音很响,想让她也大声些。她避开我的目光,提高嗓门,用做生意 人的口吻,反问我是不是要樱桃蛋糕,而眼睛里却流露出焦急和恳求的目光。 “不,”我说,“为什么不能买苹果蛋糕呢?”她后退了两步,小心翼翼地往两边瞅了瞅, 又低声对我重复说了一下。我觉得周围的一切确实有些蹊跷,我看到顾客们嘲笑的神情。她 突然抓起一只装有蛋糕的纸袋,在上面涂了一个字,幸好这时大家都很忙碌,别的售货员没 有注意这一举动。她像是很偶然的样子,将食品袋放到玻璃台面上,故作镇静,只差一点没 有哼哼唱唱罢了。可我还看不清是什么字,猜不出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这蛋糕不新 鲜!”她默不作声,用责备的眼光看了我一眼就算是回答了。我太笨了,她好容易才忍住, 没有做出不要声张的手势。接着她的脸色刷地变得通红,血红血红的,真令人难以相信。她 到里面取了奶油蛋糕,然后又走到我的跟前,说“是否还要点什么?”我这才明白过来,她 想要我跟她一起去,我马上跟她去了。她弯下身子,我竭尽全力终于听清:“别买苹果蛋糕, 那是昨天的,是昨天的!”这一回这几句话是从她牙缝里迸出来的,算是说清楚了。没有人 偷听我们的话,既然她不愿让人听到,那也好!然后她惊恐地用手捂住那不断颤抖和抽搐着 的嘴,急忙把纸袋从面前拿开,她在玩弄这一手法时,也顾不得外面等待的顾客了。她再次 指着纸袋给我看,并读着上面写的字:“昨天。”“我不得把此情况泄露出去!”她轻轻地补充 说,并当着我面将纸袋揉成一团,撕碎,将纸屑塞进工作服的口袋里。当然,我这回买的是 四块奶油蛋糕。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向她表示谢意,她也带着一种胜利的微笑送我走出店门, 好像我们经历了一次冒险活动。 直到回家的路上,我才仔细回想起这件事的经过。对我来说,至少是有愧于她的。“守 护神”老板娘会把女面包师私下辞退的,这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结局。 (有删改) 13 [注]①分尼:德国硬币,1 分尼约等于 0.05 元人民币。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写“我”猜想女面包师也会在火车上喧闹的女人中间,是暗指她的年龄身份。 B.女面包师是个常被忽视的人,如果她不向周围的人问好,人们不会留意她的存在。 C.第一次见女面包师,就给她取了“倒霉鬼”的绰号,可见“我”当初也并不喜欢她。 D.女面包师当面把写着“昨天”的纸袋撕碎,表明了她对面包店经营不诚信的愤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写“回家的路上我才想起事情发生的经过”,是用倒叙手法写“我”和女面包师 认识的过程,并以“我”的感受贯穿全文,随情节而先抑后扬。 B.本文写到手脚熟练的同事帮女面包师招呼老先生、三个青年教她夹蛋糕,都是社会众 生相的描写,表明这是一个融洽的人情社会,与老板娘对比鲜明。 C.文中写女面包师关注人们习以为常的夏季氛围和孩子们的声音,表明这是沉闷而平凡 的一天,借环境衬托她独特的性格,还引出“我”买蛋糕的情节。 D.本文以“我”为叙述者展开情节,娓娓道来,自然流畅,但其中不乏幽默和讽刺,在 生动有趣的叙述中表现女面包师与整个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情状。 8.本文以“被欺压的女面包师的胜利”为题,有何作用? (4 分) 9.文章结尾说“这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结局”,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 分) 答案:6. D(女面包师把纸袋撕碎,是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把面包不新鲜的消息告诉了顾客,不 是对面包店的愤慨。) 7. B(写手脚熟练的同事招呼老先生、三个青年教夹蛋糕,都是表现人们对女面包师的欺压, 与老板娘是一类的,表明了这是个冷漠无情的社会。) 8. ①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她是一个不合群,且常被遗忘、排挤、欺负的人物形象: ②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本文就是写一个柔弱的女面包师成功地“阻止顾客购买过期蛋糕” 的故事,这是她的“胜利”。 ③标题通过“被欺压”与“胜利”的对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9. ①女面包师善良诚信,拒绝出售过期蛋糕,与面包店唯利是图的经营方式相违背,一定会 被解雇; ②女面包师柔弱、迟缓、不合群的性格也与面包店的其他员工不同,始终不能完全融入,一 定会被排挤和解雇; ③这种“必然的、无法改变的结局”揭示了利益当道的的社会本质,批判了唯利是图的社会 风气。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