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二面角(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数学之立体几何综合讲义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5讲 二面角(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数学之立体几何综合讲义

ID:654531

大小:2.15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5 讲 二面角 一.选择题(共 7 小题) 1.在边长为 1 的菱形 ABCD 中, 60ABC   ,将菱形沿对角线 AC 折起,使折起后 1BD  ,则二面角 B AC D  的余弦值为 ( ) A. 1 3 B. 1 2 C. 2 2 3 D. 3 2 【解答】解:取 AC 中点 E ,连接 BE , DE ,则 DE AC , BE AC ; BED 便是二面角 B AC D  的平面角; 在 Rt CDE 中, 30EDC   , 1CD  , 90DEC   ; 3 2DE  ,同样 3 2BE  ,又 1BD  ; 由余弦定理得: 3 3 1 14 4cos 3 3 2 BED      . 故选: A . 2.已知矩形 ABCD 的两边 3AB  , 4AD  ,PA  平面 ABCD ,且 4 5PA  ,则二面角 A BD P  的正切值 为 ( ) A. 1 2 B. 1 3 C. 1 2  D. 1 3  【解答】解:过 A 作 AO BD ,交 BD 于 O ,连结 PO , 矩形 ABCD 的两边 3AB  , 4AD  , PA  平面 ABCD ,且 4 5PA  , 2 23 4 5BD    , PO BD , POA 是二面角 A BD P  的平面角,  1 1 2 2BD AO AB AD     , 12 5 AB ADAO BD    , 4 15tan 12 3 5 PAPOA AO      . 二面角 A BD P  的正切值为 1 3 . 故选: B . 3.在平面 内,已知 AB BC ,过直线 AB , BC 分别作平面  , ,使锐二面角 AB   为 3  ,锐二 面角 BC   为 3  ,则平面  与平面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 ) A. 1 4 B. 3 4 C. 1 2 D. 3 4 【解答】解:在平面 内, AB BC ,过直线 AB , BC 分别作平面  , , 使锐二面角 AB   为 3  ,锐二面角 BC   为 3  , 平面  与平面 所成的锐二面角 的余弦值为: 1cos cos cos3 3 4      . 故选: A . 4.如图,60 的二面角的棱上有 A ,B 两点,直线 AC ,BD 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 于 AB .已知 4AB  , 6AC  , 8BD  ,则 CD 的长为 ( ) A. 17 B.7 C. 2 17 D.9 【解答】解: CA AB , BD AB ,  0CA AB   , 0DB AB   .  CD CA AB BD      ,  2 2 2 2 2 2 2CD CA AB BD CA AB CA BD AB BD                  2 2 26 4 8 2 6 8cos120 68        , 2 17CD  故选: C . 5.二面角的棱上有 A 、B 两点,直线 AC 、BD 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 AB .已知 4AB  , 6AC  , 8BD  , 2 17CD  ,则该二面角的大小为 ( ) A.150 B. 45 C. 60 D.120 【解答】解析:由条件,知 0, 0,CA AB AB BD CD CA AB BD              .  2 2 2 2| | | | | | | | 2 2 2CD CA AB BD CA AB AB BD CA BD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6 4 8 2 6 8cos , (2 17)CA BD         , 1cos , 2CA BD     ,即 , 120CA BD    ,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 60 , 故选: C . 6.设二面角 a   的大小是 60 , P 是二面角内的一点, P 点到 ,  的距离分别为1cm , 2cm ,则点 P 到棱 a 的距离是 ( ) A. 2 21 3 cm B. 21 3 cm C. 2 3 cm D. 4 21 3 cm 【解答】解:设两个平面垂足分别为 B , D . P 到 L 的垂足为 A , ABPD 构成四点共圆的平面四边形, AP 是直径, 90B D     , 60A   , 120P   , 在 BPD 中,利用余弦定理 2 2 2 cos 7BD BP DP BP DP BPD      , 2sin BD rA  , AP 是直径是直径 7 2 21 sin 33 2 BDAP A     , 点 p 到棱 L 距离为 2 21 3 . 故选: A . 7.正四棱锥相邻两个侧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 ,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 ,则 2cos cos2  的值是 ( ) A.1 B.2 C. 1 D. 3 2 【解答】解:设正四棱锥 S ABCD 的底面边长为 a ,侧棱长为 b ,如图 过 S 做 SE AB 与 E , SO  底面 ABCD 与 O ,连 EO ,则 SEO 即为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即 为  , 在三角形 SEO 中, 2 2 21 4SE b a  , 2 aOE  ,所以 2 2 2 2 1 4cos 1 4 a b a    , 2 2 2 2 1 2cos2 2cos 1 11 4 a b a       过 B 做 BH SA 与 H ,连 CH ,由 SAB SAC   ,所以 CH SA ,则角 BHC 即为两个侧面所成的二面角 的平面角,即 , 在 BCH 中, BC a , 2 21 4a b a BH CH b    ,由余弦定理可得 2 2 2 1 4cos 1 4 a b a     , 所以 22cos cos2 2(cos cos      ) 1 0 1 1     故选: C . 二.填空题(共 4 小题) 8.已知四棱锥 P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 PA  平面 ABCD ,且 PA AD ,则平面 PAB 与平面 PCD 所成 的二面角的度数为 045 . 【解答】解:如图,过点 P 作直线 / /l AB ,直线 l 就是平面 PAB 与平面 PCD 的交线, PA  面 ABCD , PA CD  ,又 CD AD , CD  面 PAD 即 CD PD , PD l  , PA l ,故 DPA 就是平面 PAB 与平面 P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直角 PAD △中可知 45DPA   . 故答案为: 045 9.如图所示的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过顶点 B 、D 、 1C 作截面,则二面角 1B DC C  的平面角的余 弦值是 3 3 . 【解答】解:以 A 为坐标原点,AB ,AD , 1AA 分 别为 x , y , z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坐标系 设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 a 则由正方体的几何特征可得 (0AD  ,a ,0) 是平 面 1DC C 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 1BDC 的法向量为 (m x , y , )z 由 (BD a  ,a ,0) , 1 (0BC  ,a , )a ,m BD  , m BD  得 0 0 ax ay ay az       令 1x  ,则 (1m  ,1, 1) 为平面 1BDC 的一个法 向量 设二面角 1B DC C  的平面角为 则 | | 3cos 3| | | | 3 AD m a AD m a         故答案为: 3 3 10.将直角三角形 ABC 沿斜边上的高 AD 折成120 的二面角,已知直角边 4 3, 4 6AB AC  ,那么二面 角 A BC D  的正切值为 42 3 . 【解答】解:如图,由题意可知 BDC 为 B AD C  的平面角,即 120BDC   4 2AD  , 4BD  , 8DC  , 4 21 7DF  , AFD 为二面角 A BC D  的平面角, 42tan 3AFD  , 故答案为 42 3 . 11.已知二面角 a   等于120 ,二面角内一点 P 满足, PA  , A  , PB  , B  . 4PA  , 6PB  .则点 P 到棱 a 的距离为 4 21 3 . 【解答】解:如图所示, PA 与 PB 确定平面 ,与 l 交于点 E ,则 BE a , AE a , BEA 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120BEA   ,从而 60BPA   ,又 4PA  , 6PB  . 2 2 2 cos 28 2 7AB PA PB PA PB BPA       . 2 7 4 212 sin60 33 2 ABPE R     , 则点 P 到棱 a 的距离是 4 21 3 . 故答案为: 4 21 3 . 三.解答题(共 10 小题) 12.如图,四棱锥V 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其它四个侧面都是侧棱长为 5 的等腰 三角形, E 、 F 分别为 AB 、VC 的中点. (1)求证: / /EF 平面VAD ; (2)求二面角V AB C  的大小. 【解答】证明:(1)取VD 中点 M ,连结 AM 、 MF , M 、 F 分别是VD 、VC 中点, / /MF AB ,且 1 2MF AB AE  ,(2 分) 四边形 AEFM 是平行四边形, / /EF AM (4 分) 又 AM  平面VAD , EF  平面VAD , / /EF 平面VAD .(6 分) 解:(2)取 CD 中点 N ,则 EN AB , 连结VE ,VN , VA VB , E 是 AB 中点, VE AB  ,(8 分) VEN 是二面角V AB C  的平面角,(10 分) 2VE VN   , 2EN AD  , 60VEN   即二面角V AB C  的大小为 60 .(12 分) 13.如图,在四面体 ABCD 中,D 在平面 ABC 的射影 O 为棱 AB 的中点,E 为棱 BD 的中点,过直线 OE 作 一个平面与平面 ACD 平行,且与 BC 交于点 F ,已知 5AC BC  , 2AO DO  . (1)证明: F 为线段 BC 的中点; (2)求平面 ACD 与平面 DOF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答】(1)证明:平面 / /OEF 平面 ACD ,平面 ABC  平面 ACD AC ,平面 ABC  平面 OEF OF , / /OF AC , AO OB , 点 F 为线段 BC 之中点. (2)解:由 AC CB , AO OB , CO AB  , DO  平面 ABC , DO OC  , DO AB .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 5AC BC  , 2AO DO  . 2 2( 5) 2 1CO    . (0O ,0, 0) , (2A ,0, 0) , (0C , 1 , 0) , ( 2B  ,0, 0) , ( 1F  , 1 2  , 0) , (0D ,0, 2) ,  ( 2AD   ,0, 2) , ( 2AC   , 1 , 0) , (0OD  ,0, 2) , ( 1OF   , 1 2  , 0) , 设平面 ACD 的法向量为 1(m x , 1y , 1)z ,则 0m AD m AC     , 可得: 1 1 1 1 2 2 0 2 0 x z x y       ,取 (1m  , 2 ,1) . 设平面 DOF 的法向量为 2(n x , 2y , 2 )z ,则 0n OD n OF     , 可得: 2 2 2 2 0 1 02 z x y    ,取 (1n  , 2 , 0) . 5 30cos , | | | | 66 5 m nm n m n            . 平面 ACD 与平面 DOF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30 6 . 14.已知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 是矩形, PA  平面 ABCD , 1AP AD  , 2AB  , E 、 F 分 别是 AB 、 PD 的中点. (1)求证: / /AF 平面 PEC ; (2)求 PC 与平面 ABCD 所成角的大小; (3)求二面角 P EC D  的大小. 【解答】解:(1)取 PC 的中点 H ,连接 FH , EH , 因为 E 、 F 分别是 AB 、 PD 的中点. 所以 / /FH DC , 1 2FH DC ,又 / /AB DC , / /FH AE ,并且 FH AE . 四边形 AEHF 是平行四边形, / /AF EH , EH  平面 PEC , AF  平面 PEC , 所以 / /AF 平面 PEC ; (2)连接 AC ,因为 PA  平面 ABCD , 所以 PC 与平面 ABCD 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 PCA ; 因为底面 ABCD 是矩形, 1PA AD  , 2AB  , 所以 2 21 2 5AC    , 在 Rt PAC 中 1 5tan 55 PAPCA AC      , 5arctan 5PCA  . (3)延长 CE 至 O ,使得 AO CE 于 O , 连接 PO ,因为 PA  平面 ABCD , 所以 POA 就是二面角 P EC D  的大小, 在 Rt AOE 与 Rt EBC 中,易得 Rt AOE Rt EBC ∽ , 所以 AO AE BC EC  , 2 2 2EC EB BC   , 所以 1 1 2 22 AE BCAO AO EC     , 在 Rt PAO 中, 1tan 2 2 2 PAPOA AO     , 所以所求的二面角 P EC D  的大小为: arctan 2 . 15.如图所示,四棱锥 P ABCD 的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1 的菱形, 60BCD   , E 是 CD 的中点, PA  底面 ABCD , 3PA  . (1)证明:平面 PBE  平面 PAB ; (2)求异面直线 PC 与 BD 所成的角 (3)求二面角 A BE P  的大小. 【解答】证明: ( )I 如图所示,连接 BD , ABCD 是菱形且 60BCD   , BCD 是等边三角形. E 是 CD 的中点, BE CD  , 又 / /AB CD , BE AB  , 又 PA  平面 ABCD , BE  平面 ABCD , PA BE  , PA AB A  , BE  平面 PAB . 又 BE  平面 PBE ,平面 PBE  平面 PAB . 解:(2)连结 AC , 四棱锥 P ABCD 的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1 的菱形, AC BD  , PA  底面 ABCD , PA BD  , AC PA A  , BD  平面 PAC , PC  平面 PAC , BD PC  , 异面直线 PC 与 BD 所成的角为 90 . (3)由(1)知, BE  平面 PAB , PB  平面 PAB , PB BE  . 又 AB BE , PBA 是二面角 A BE P  的平面角. 在 Rt PAB 中, tan 3PAPBA AB    . 60PBA   . 故二面角 A BE P  的大小为 60 . 16.如图甲,直角梯形 ABCD 中, / /AB CD , 2DAB   ,点 M 、 N 分别在 AB , CD 上,且 MN AB , MC CB , 2BC  , 4MB  ,现将梯形 ABCD 沿 MN 折起,使平面 AMND 与平面 MNCB 垂直(如图乙). (Ⅰ)求证: / /AB 平面 DNC ; (Ⅱ)当 3 2DN  时,求二面角 D BC N  的大小. 【解答】解:(Ⅰ)证明: / /MB NC , MB  平面 DNC , NC  平面 DNC , / /MB 平面 DNC . 同理 / /MA 平面 DNC ,又 MA MB M ,且 MA 、 MB  平面 MAB 平面 / /MAB 平面 DNC . / / / /MAB NCD ABAB MAB   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DNC . (Ⅱ) 过 N 作 NH BC 交 BC 延长线于 H , 平面 AMND  平面 MNCB , DN MN , DN  平面 MBCN ,从而 DH BC , DHN 为二面角 D BC N  的平面角. 由 4MB  , 2BC  , 90MCB   知 60MBC   , 4 2cos60 3CN     , 3 33sin60 2NH    .  3 2DN  3tan 3 DNNHD NH     , 30DHN   17.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2,将四条边对应的等腰三角形折起构成一个正四棱锥 P ABCD . (1)当 Q 为 PC 为中点时,证明 / /PA 平面 BDQ ; (2)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多少时,异面直线 PA 与 BC 所成的角为 60 ; (3)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 60 时,求相邻两个侧面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答】(1)证明:如图, 连结 AC 交 BD 于点 O ,连结 OQ ,点 O , Q 分别是 AC , PC 的中点, / /OQ AP , 又 OQ  平面 BDQ , PA  平面 BDQ , / /PA 平面 BDQ ;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 xyz 如图所示, 不妨设高 OP x ,则 (1A , 1 , 0) , (0P ,0, )x , 所以 ( 1,1, ), ( 2AP x BC     ,0, 0) . 所以 2 2 2 1cos , | | | | 2 2 2 AP BCAP BC AP BC x x              . 要使异面直线 AP 与 BC 所成的角为 60 ,只需 2 1 1cos60 22 x     ,解得 2x  . 此时侧棱长也就是三角形的腰长为 2; (3)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也就是 60PBO   时, 3OP OB  ,而 2OB  ,所以 6OP  所以 ( 1,1, 6), (0AP AB    ,2, 0) . 不妨设平面 PAB 的一个法向量为 (m x , y , )z ,则有 0 0 AP m AB m        ,即 6 0 2 0 x y z y      ,令 6x  ,得 0y  , 1z  . 所以 ( 6,0,1)m  . 同理可得平面 P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0, 6,1)n  . 所以 1 1cos , | | | | 77 7 m nm n m n           . 所以相邻两个侧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 7  . 18.已知, PA 垂直于正方形 ABCD 所在平面,且 PA AB . (1)求平面 PDC 与平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求二面角 B PC D  的大小; (3)求二面角 A PB C  的大小; (4)求平面 PAC 与平面 P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答】解:(1)设 1PA AB  ,以 A 为原点, AB 为 x 轴,以 AD 为 y 轴, 以 AP 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0A ,0, 0) , (1B ,0, 0) , (1C ,1, 0) , (0D ,1, 0) , (0P ,0,1) , (0,1, 1)PD   , (1PC  ,1, 1) , (1PB  ,0, 1) , 设平面 PCD 的法向量 ( , , )n x y z , 则 0 0 n PC x y z n PD y z           , 取 1y  ,得 (0n  ,1,1) ,又平面 ABCD 的法向量 (0m  ,0,1) , 设平面 PDC 与平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 1 2cos | cos , | | | 22 m n       , 45   , 平面 PDC 与平面 ABCD 所成二面角为 45 . (2)设平面 PCB 的法向量 ( , , )p a b c , 则 0 0 n PC a b c n PB a c           ,取 1a  ,得 (1,0,1)p  , 设二面角 B PC D  的平面角为 , 则 1 1cos | cos , | | | 22 2 n p        , 60   , 二面角 B PC D  的大小为 60 . (3)面 APB 的法向量 (0q  ,1, 0) , 0cos , 0 2 q p     , 二面角 A PB C  的大小为 90 . (4) (0,0,1)AP  , 设平面 PAC 的法向量 1(r x , 1y , 1)z , 则 1 1 1 1 0 0 AP r z PC r x y z            ,取 1 1x  ,得 (1r  , 1 , 0) , 设平面 PAC 与平面 P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 , cos | cos r    , 1 1| | | 22 2 n     , 60   , 平面 PAC 与平面 P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60 . 19.如图,在棱长为 2 的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 E , F , M , N 分别是棱 AB , AD , 1 1A B , 1 1A D 的 中点,点 P , Q 分别在棱 1DD , 1BB 上移动,且 (0 2)DP BQ      . (Ⅰ)当 1  时,证明:直线 1 / /BC 平面 EFPQ ; (Ⅱ)是否存在  ,使面 EFPQ 与面 PQMN 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若存在,求出  的值;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解答】(Ⅰ)证明:以 D 为原点,射线 DA ,DC , 1DD 分别为 x ,y ,z 轴的正半轴,建立坐标系,则 (2B , 2, 0) , 1 (0C ,2, 2) , (2E ,1, 0) , (1F ,0, 0) , (0P ,0, ) ,  1 ( 2BC   ,0, 2) , ( 1FP   ,0, ) , (1FE  ,1, 0) 1  时, 1 ( 2BC   ,0, 2) , ( 1FP   ,0,1) ,  1 2BC FP  , 1 / /BC FP , FP  平面 EFPQ , 1BC  平面 EFPQ , 直线 1 / /BC 平面 EFPQ ; (Ⅱ)设平面 EFPQ 的一个法向量为 (m x , y , )z ,则 0 0 x y x z      , 取 (m  ,  ,1) . 同理可得平面 MNPQ 的一个法向量为 ( 2n   , 2  ,1) , 若存在  ,使面 EFPQ 与面 PQMN 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则 ( 2) (2 ) 1 0m n           , 21 2    . 存在 21 2    ,使面 EFPQ 与面 PQMN 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20.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和侧视图是腰长为 6 的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 形. (Ⅰ)请画出该几何体的直观图,并求出它的体积; (Ⅱ)用多少个这样的几何体可以拼成一个棱长为 6 的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试画出图形; (Ⅲ)在(Ⅱ)的情形下,设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的棱 1CC 的中点为 E ,求平面 1AB E 与平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答】解:(Ⅰ)该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 1 所示,它是有一条 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锥.其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6 的 正方形,高为 1 6CC  ,故所求体积是 21 6 6 723V     (4 分) (Ⅱ)依题意,正方体的体积是原四棱锥体积的 3 倍, 故用 3 个这样的四棱锥可以拼成一个棱长为 6 的正方体, 其拼法如图 2 所示. 证明:面 ABCD 、面 1 1ABB A 、面 1 1AA D D 为全等的 正方形,于是 1 1 1 1 1 1 1C ABCD C ABB A C AA D DV V V    故所拼图形成立.(4 分) (Ⅲ)设 1B E , BC 的延长线交于点 G , 连接 GA ,在底面 ABC 内作 BH AG ,垂足为 H , 连接 1HB ,则 1B H AG ,故 1B HB 为平面 1AB E 与 平面 ABC 所成二面角或其补角的平面角. 在 Rt ABG 中, 180AG  , 则 6 12 12 180 5 BH   , 2 2 1 1 18 5 B H BH BB   , 1 1 2cos 3 HBB HB HB    , 故平面 1AB E 与平面 ABC 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2 3 .(4 分) 21.如图,四边形 PDCE 为矩形,四边形 ABCD 为梯形,平面 PDCE  平面 ABCD , 90BAD ADC     , 1 12AB AD CD   . (1)若 M 为 PA 中点,求证: / /AC 平面 MDE ; (2)若平面 PAD 与 P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为 3  ,求线段 PD 的长度. 【解答】证明:(1)设 PC 交 DE 于点 N ,连结 MN , 在 PAC 中, M , N 分别是 PA , PC 的中点, / /MN AC , 又 AC  平面 MDE , MN  平面 MDE , / /AC 平面 MDE . 解:(2)设 PD a , ( 0)a  , 四边形 PDCE 是矩形,四边形 ABCD 是梯形, 平面 PDCE  平面 ABCD , PD  平面 ABCD , 又 90BAD ADC     , 以 D 为原点, DA , DC , DP 所在直线分为 x , y ,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0P ,0, )a , (1B ,1, 0) , (0C ,2, 0) , (0,2, ), (1, 1,0)PC a CB     , 平面 PAD 的法向量 (0n  ,1, 0) , 设平面 PBC 的法向量 (m x , y , )z , 则 2 0 0 m PC y az m CB x y          ,取 x a ,得 (m a , a , 2) , 平面 PAD 与 P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为 3  , 2 | | 1cos 3 | | | | 22 4 m n a m n a         , 解得 2a  . 线段 PD 的长度为 2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