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2021年高考数学高分突破冲刺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20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2021年高考数学高分突破冲刺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ID:654539

大小:1.48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20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互相垂直的直线 1l , 2l (不与坐标轴垂直)过抛物线C : 2 4y x 的焦点 F ,且分别与抛物线C 交于点 A , B , C , D ,记 AB ,CD 的中点分别为 M , N ,则线段 MN 的中点G 的轨迹方程为( ) A. 2 3 0x y   B. 2 3 0x y   C. 2 52 02x y   D. 2 52 02x y   【解析】由题意,抛物线C : 2 4y x 的焦点 (1,0)F , 设直线 1l , 2l 的方程分别为 1x my  和 1 1x ym    , 1 1( , )A x y , 2 2( , )B x y , 3 3( , )C x y , 4 4( , )D x y , 联立 2 1 4 x my y x     得 2 4 4 0y my   , 1 2 4y y m   , 2 1 2 4 2x x m   , 联立 2 1 1 4 x ym y x       得 2 4 4 0y ym    , 3 4 4y y m     , 3 4 2 4 2x x m    , 2(2 1,2 )M m m  , 2 2 2( 1, )N m m   , 2 2 1 1( 1, )G m mm m     , 即 2 2 2 2 2 2 1 1 { 1 1 2 x m m y m mm m            ,即 2 3x y  , G 的轨迹方程为 2 3 0x y   ,故选:A. 2.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右焦点和上顶点分别为点   ,0F c b c 和点 A ,直线 :6 5 28 0l x y   交椭圆于 ,P Q 两点,若 F 恰好为 APQ 的重心,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A. 2 2 B. 3 3 C. 5 5 D. 2 5 5 【解析】由题设        1 1 2 2,0 , 0, , , ,,F c A b P x y Q x y ,则线段 PQ 的中点为  0 0,B x y , 由三角形重心的性质知 2AF FB  ,即  0 0, 2 ,( )c b x c y   ,解得: 0 0 3 ,2 2 c bx y   即 3 ,2 2 c bB    代入直线 :6 5 28 0l x y   ,得 59 28 02 bc    ①. 又 B 为线段 PQ 的中点,则 1 2 1 23 ,x x c y y b     , 又 ,P Q 为椭圆上两点, 2 2 2 2 1 1 2 2 2 2 2 21, 1x y x y a b a b      , 以上两式相减得      1 2 1 2 1 2 1 2 2 2 0x x x x y y y y a b      , 所以 2 2 1 2 1 2 2 2 1 2 1 2 3 6 5PQ y y x xb b ck x x a y y a b            ,化简得 22 5a bc ② 由①②及 2 2 2a b c  ,解得: 2 5 4 2 a b c       ,即离心率 5 5e  . 故选:C. 3.已知双曲线 2 2: 1D x y  ,点 M 在双曲线 D 上,点 N 在直线 :l y kx 上, l 的倾斜角 ,4 2       , 且 2 2 2 cos| | 1 cosON    ,双曲线 D 在点 M 处的切线与 l 平行,则 OMN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 A. 3 5 4  B. 3 5 2 - C. 3 2 D. 3 2 2  【解析】由题意,不妨设  0 0,M x y 在第一象限, 则双曲线 D 在点 M 处的切线方程为 0 0 1x x y y  ,所以 0 0 xk y  ,即 0 0 : xl y xy  又因为 2 2 0 0 1x y  ,所以联立可得 0 2 0 2 1 1 1 kx k y k       , 所以点 M 到直线 l 的距离 0 0 2 1 kx yd k    2 22 2 2 2 1 11 1 1 1 k kk k k k       , 因为 2 2 2 cos| | 1 cosON    ,所以 2 2 cos| | 1 cosON    2 2 2 2 cos 1 sin 2cos 2k      , 所以 1 | | 2OMNS ON d  △ 2 2 2 1 1 1 2 2 1 k k k   2 4 2 1 1 2 3 2 k k k    . 令 2 1t k  ,则 2 1k t  ,因为 ,4 2       ,所以 1k  ,所以 0t  , 可得 2 1 2 5 6OMN tS t t    △ 1 1 1 62 2 5 2 65t t     1 3 2 22( 3 2)    , 当且仅当 6t t  ,即 6t  时,面积取得最大值 3 2 2  .故选:D. 4.已知 1F , 2F 为双曲线  : 2 2 2 2 1x y a b   ( 0a  , 0b  )的左、右焦点,以 2F 为圆心,2a 为半径的圆 与 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 A ,直线 2AF 与  交于另一点 B .若 1ABF 的面积为 23a ,则  的离心率为 ( ) A.2 B. 3 C. 3 3 4 D. 3 5 5 【解析】设双曲线的右准线与 x 轴的交点为 D ,则 2 2 2 a bF D c c c    , 设直线 2AF 与 x 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 由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得 2 2 21 cos F D eAF ae    , 2 2 1 cos F D eBF e    , 2 2 2 2 2 2 1 cos e F DAB AF BF e       , 1 2 2 2 2 21 1 2 sin 32 2 1 cosABF be cS h AB c ae             , 即 2 2 2 2 2 2 ,1 cos 2 sin 3 ,1 cos b ec ae e b ae           ① ② ,由 2 2 2c a b  ,① ②, 可得整理 2 2 225 cos 18 cos 9 16 0e e e     ,③ 由①可得 2 1 2 2 cose e    ,即 23cos 2 ee   ,④ 将④代入③,整理可得 2 9 5e  ,即 3 5 5e  .故选:D 5.已知抛物线 2: 4C y x 的焦点为 F ,过 F 的直线交C 于 A , B 两点,点 A 在第一象限,  0,6P ,O 为坐标原点,则当四边形OPAB 的面积取得最小值时,直线 AB 的方程是( ) A. 4 3 4 0x y   B.3 4 3 0x y   C. 4 5 4 0x y   D.5 4 5 0x y   【解析】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且 1 1 20, 0, 0x y y   ,易知  1,0F , 设直线 : 1AB x my  ,由 2 1 4 x my y x     ,得 2 4 4 0y my   , 所以 1 2 4y y   , 2 1 4y y  ,  2 1 1 2 1 1 1 1 1 1 3 1 23 2 2 4 2 0OPAB OPA OFA OBFS S S S x y y y y yy           . 令 1y t , 23 1 2( ) ( 0)4 2f t t t tt     ,则 2 3 1 2( ) 2 2f t t t     , 易知  f t 是 (0, ) 上的增函数, 且  1 0f   ,所以  f t 在 0,1 上为减函数,在 (1, ) 上为增函数,所以当 1 1y t  时,四边形OPAB 的面积取得最小值,此时 1 ,14A     ,  4, 4B  ,直线 AB 的方程是 4 3 4 0x y   .故选:A 6.已知 A 、 B 分别为椭圆C : 2 2 14 x y  的左、右顶点, P 为椭圆C 上一动点, PA , PB 与直线 3x  交 于 M , N 两点, PMN 与 PAB△ 的外接圆的周长分别为 1L , 2L ,则 1 2 L L 的最小值为( ) A. 5 4 B. 3 4 C. 2 4 D. 1 4 【解析】由已知得 ( 2,0)A  、 (2,0)B ,设椭圆C 上动点 ( , )P x y , 则利用两点连线的斜率公式可知 0 2  PA yk x , 0 2  PA yk x ,    2 2 2 2 2 10 0 14 2 2 2 2 4 4 4               PA PB x y y y yk k x x x x x x 设直线 PA 方程为:  2y k x  ,则直线 PB 方程为:  1 24y xk    ,根据对称性设 0k  , 令 3x  得 5My k , 1 4Ny k   ,即  3,5M k , 13, 4     kN ,则 15 4MN k k   设 PMN 与 P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分别为 1r , 2r , 由正弦定理得: 1 sin2 N Pr M M N   , 22 sin ABr APB   , 又 180    Q MPN APB , sin sin   MPN APB 1 1 1 2 2 2 11 2 552 544 2 4 4 4         kkL r r MN kk L r r AB   , 当且仅当 15 4 k k ,即 5 10 k 时,等号成立,即 1 2 L L 的最小值为 5 4 ,故选:A 7.已知椭圆C : 2 2 18 4 x y  的下顶点为 A ,点 B 是C 上异于点 A 的一点,若直线 AB 与以 1(0, )3M  为圆 心的圆相切于点 P ,且 1 4AP AB  ,则 tan ABM  ( ) A. 1 2 B. 2 3 C. 5 3 D. 3 2 【解析】 由题意可知,  0, 2A  ,设  0 0,B x y ,则 B 点满足 2 2 0 0 18 4 x y  , ∴  0 0, 2AB x y  .∵ 1 4AP AB  ,∴ 0 0 1 1 1,4 4 2AP x y      ,∴ 0 0 1 1 3,4 4 2P x y    , ∴ 0 0 1 1 7,4 4 6MP x y      .∵直线 AB 与圆 M 相切于 P 点,∴ MP AB  , ∴  0 0 0 0 1 1 7 2 04 4 6x x y y         ,即 2 2 0 0 0 1 1 2 7 04 4 3 3x y y    , 将 2 2 0 0 18 4 x y  代入上式可得 2 0 0 2 1 04 3 3 y y   ,解得 0 2 3y   或 2 (舍), ∴ 8 2,3 3B    , 2 5,3 3P    ,∴ 2 28 2 4 5| | 0 ( 2)3 3 3AB                 , 3| | | | 54BP AB  , 222 5 1 2 5| | 3 3 3 3MP                   . 又∵ 90BPM   ,∴ 2 5 | | 23tan | | 35 MPABM BP     ,故选:B. 8.已知O 为坐标原点, A , B 分别是双曲线 2 2 : 116 9 x yC   的左、右顶点, M 是双曲线C 上不同于 A , B 的动点,直线 AM, BM 分别与 y 轴交于点 P ,Q ,则| | | |OP OQ  ( ) A.16 B.9 C.4 D.3 【解析】设动点 0(M x , 0 )y ,由双曲线方程可得 ( 4,0)A  , (4,0)B , 则 0 0 4AM yk x   , 0 0 4BM yk x   ,所以直线 AM的方程为 0 0 ( 4)4 yy xx   , 直线 BM 的方程为 0 0 ( 4)4 yy xx   ,由此可得 0 0 4(0, )4 yP x  , 0 0 4(0, )4 yQ x   , 所以 2 0 0 0 2 0 0 0 4 4 16· ·( )4 4 16 y y yOP OQ x x x      . 因为动点 M 在双曲线 2 2 : 116 9 x yC   上,所以 2 2 0 0 116 9 x y  , 所以 2 2 0 016 9( 16)y x  ,则 2 2 0 0 2 2 0 0 16 9( 16)· 916 16 y xOP OQ x x     .故选: B . 9.已知点 F 为抛物线 2: 4C y x 的焦点,若过点 F 的直线 l 交抛物线 C 于 A 、 B 两点,交抛物线的准线 于点 P ,且 1 ,PA AF  , 2PB BF  ,则 1 2   ( ) A.2 B.1 C.0 D. 1 2 【解析】 2 4y x 的焦点为 (1,0)F ,设 1 1( , )A x y , 2 2( , )B x y , 直线 AB 方程为 1x my  , 2( 1, )P m   , 联立方程 2 1 4 x my y x     ,整理得 2 4 4 0y my   , 则 1 2 4y y m  , 1 2 4y y   , 2( 4 ) 16 0m     , 由 1PA AF  , 2PB BF  , 1 1 1 1 1 2(1 , ) (1 ),x y x ym      , 2 2 2 2 2 2(1 , ) (1 ),x y x ym      ,得 1 1 1 2y ym    , 2 2 2 2y ym    , 1 1 21 my     , 2 2 21 my     , 1 2 1 2 1 2 2( 2 42 2) 2 2 0( 4) y y m my y m                 . 10.双曲线上 2 2 2 2 1( 0)x y b aa b     有两点 A 、 B ,O 为坐标原点, F 为双曲线焦点,满足 OA OB , 当 A 、 B 在双曲线上运动时,使得恒 2 2 2 1 1 1 | | | | | |OA OB OF     成立,则离心率取值范围是( ) A. 1 52, 2     B. 3 52, 2     C. 1 5 , 22      D. 1 51, 2        【解析】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直线 AB : y kx m  , 因为 OA OB ,即 1 2 1 2 0OA OB x x y y     , 联立 2 2 2 2 1 y kx m x y a b     ,整理得  2 2 2 2 2 2 2 2 22 0b a k x kma x a m a b     , 2 1 2 2 2 2 2kmax x b a k    ,  2 2 2 1 2 2 2 2 a m b x x b a k     ,     2 2 1 2 1 2 1 1 1 2y y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      ,代入得 2 2 2 2 2 1 2 2 2 2 m b a b ky y b a k   , 所以  2 2 2 2 2 2 2 2 1 2 1 2 2 2 2 2 2 2 0 a m b m b a b kx x y y b a k b a k        ,整理得 2 2 2 2 2 21 m a b k b a   , 即由  0,0O 到直线 AB : y kx m  的距离 2 | | 1 md k   , 所以距离为一个定值,又     2 2 2 2 22 2 1 1 | | | | | | | | | | | | | | | | | | OA OB AB OA OB OA OB OA OB               , 又 1 1| | | | | |2 2ABCS OA OB AB d       ,即 2 2 2| | | | | |OA OB AB d    , 所以   2 2 2 2 2 2 2 2 22 2 1 1 | | 1 1 | | | | | | | | AB k b a d m a bOA OB OA OB             , 又 2 2 2 1 1 1 | | | | | |OA OB OF     ,所以 2 2 2 2 2 1 1 51 2 b a ea b c      , 又 2b a e   ,所以 1 52 2e   ,故选:A 11.设 A,B 分别是双曲线 2 2 13 yx   的左右顶点,设过 1 ,2P t     的直线 PA,PB 与双曲线分别交于点 M, N,直线 MN 交 x 轴于点 Q,过 Q 的直线交双曲线的于 S,T 两点,且 2SQ QT  ,则 BST 的面积( ) A. 9 3516 B. 3 174 C. 3 158 D. 3 2 【解析】双曲线 2 2 13 yx   的左右顶点为  1,0A  ,  10B , , 1 ,2P t     , 可得直线 PA 的方程为 3 12 yx t   ,PB 的方程为 12 yx t    , 联立 2 2 3 12 3 3 yx t x y       可得 2 2 27 91 04 yyt t       ,解得 0y  或 2 36 27 4 ty t   , 代入 3 12 yx t   可得 2 2 27 4 27 4 tx t   ,即有 2 2 2 27 4 36,27 4 27 4 t tM t t       , 联立 2 2 12 3 3 yx t x y        可得 2 2 3 31 04 y yt t       ,解得 0y  或 2 12 3 4 ty t   , 代入 12 yx t    ,可得 2 2 3 4 3 4 tx t    ,即 2 2 2 3 4 12,3 4 3 4 t tN t t        , 设  ,0Q s ,由 M,N,Q 三点共线,可得 MN QNk k ,即有 M N N M N N y y y x x x s    , 将 M,N 的坐标代入化简可得   2 2 2 2 12 12 9 4 3 4 3 4 t t t t s t       , 解得 2s  ,即  2,0Q ,设过 Q 的直线方程为 2x my  , 联立双曲线方程 2 23 3x y  ,可得 2 23 1 12 9 0m y my    , 设  1 1,S x y ,  2 2,T x y ,可得 1 2 2 12 3 1 my y m     , 1 2 2 9 3 1y y m   ,  2 2144 36 3 1 0m m    恒成立, 2SQ QT  ,可得 1 22y y  ,代入韦达定理可得 2 2 2 2 144 92 (3 1) 3 1 m m m     , 解得 2 1 35m  ,可得 2 1 2 1 2 1 2 1 2 1 1 1 ( ) 42 2 2BSTS BQ y y y y y y y y        2 2 111 36 36 9 35353 32 163 1 1 35 m m        .故选 A. 12.过点  2,1P 斜率为正的直线交椭圆 2 2 124 5 x y  于 A ,B 两点.C ,D 是椭圆上相异的两点,满足CP , DP 分别平分 ACB , ADB .则 PCD 外接圆半径的最小值为( ) A. 2 15 5 B. 65 5 C. 24 13 D. 19 13 【解析】 如图, 先固定直线 AB,设   BMf M AM  ,则      f C f D f P  ,其中   BPf P AP  为定值, 故点 P,C,D 在一个阿波罗尼斯圆上,且 PCD 外接圆就是这个阿波罗尼斯圆,设其半径为 r,阿波罗尼 斯圆会把点 A,B 其一包含进去,这取决于 BP 与 AP 谁更大,不妨先考虑 BP AP 的阿波罗尼斯圆的情况, BA 的延长线与圆交于点 Q,PQ 即为该圆的直径,如图: 接下来寻求半径的表达式,由  2,2 AP BP rBP BQ r AP AQ APAP AQ BP       , 解得 1 1 1 r AP BP   ,同理,当 BP AP 时有, 1 1 1 r BP AP   , 综上, 1 1 1 r AP BP   ; 当直线 AB 无斜率时,与椭圆交点纵坐标为 5 5 5, 1, 1 6 6 6 AP BP     ,则 19 12r  ; 当直线 AB 斜率存在时,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 1 2y k x   ,即 2 1y kx k   , 与椭圆方程联立可得     2 2 224 5 48 1 2 96 1 0k x k k x k k      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有,     1 2 2 2 1 2 2 48 2 1 24 5 96 1 24 5 k kx x k k k x x k         , 2 2 2 1 21 2 1 1 1 1 1 1 1 1 2 21 2 1 2 1r AP BP x xk x k x k               , 注意到 1 2x  与 2 2x  异号,故      1 2 1 2 2 2 2 1 2 1 2 1 2 2 2 12 541 1 1 1 2 2 2 4 191 1 1 x x kx x r x x x x x xk k k               , 设 12 5t k  ,则 2 2 121 1 12 1 12 26 13 19 19 19 24 191 110 169 169( ) 10 1 t r t t t t             ,, 当1 5 169t  ,即 169 5t  ,此时 12 5k  ,故 19 13r  , 又19 19 12 13  ,综上外接圆半径的最小值为 19 13 .故选:D. 二.填空题 13.已知抛物线 2 4x y ,点    , 2 , 1,1M t t   ,过 M 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 ,MA MB ,其中 ,A B 为切 点,直线 AB 与 y 轴交于点 ,P 则 PA P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解析】设切点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由抛物线 21 1,4 2y x y x  , ∴切线 1 1: 2 2MA x x y y  ,同理切线 2 2: 2 2MB x x y y  , 又点 M 是两条切线的交点,所以 1 1 2 22 4, 2 4x t y x t y    . 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4 2tx y   ,即 2 2 txy    . 此直线恒过  0,2P ,则     2 1 2 2 22 1 1 1 1 2 22 22 22 2 2 + 2 ++ 2 + 2 xx yP P tx x A x B xx ty x                  . 2 22 4 txy x y      ,消去 y ,得 2 2 8 0x tx   ,∴ 1 2 1 22 , 8x x t x x    , ∴  2 2 1 2 1 2 1 2 2 1 2 2 x x x x t x x x x       .  1,1t   2 1 ,02 2 t       ,即 1 2 2 1 1 2 02 x x x x      , 令 1 2 xm x  ,则 1 1 2 02 m m      ,即 1 1 22 1 2 0 m m m m         ,解得 12 2m    , 1 2 12, 2 x x        ,即 1 2 1 ,22 x B x PA P        .故答案为: 1 ,22      . 14.已知  1,0F 为抛物线 P :  2 2 0y px p  的焦点,过点 F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l 与曲线 P 交于 B ,C 两点,过 O 与 BC 中点 M 的直线与曲线 P 交于 N 点,则 OMC OBN S S △ △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解析】因为  1,0F 为抛物线 P :  2 2 0y px p  的焦点, 1, 22 p p   ,抛物线 2: 4P y x ,①, 过点 F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l :  1y k x  ,②, ①②联立消去 y 并整理得  2 2 2 22 2 0k x k x k    ,   2 2 2 2, 12 B C M M M x x kx y k xk k       , 2 2 2 M M y k x k   , 2 2: 2 kOM y xk   ,③,③与①联立消去 x , 2 2 2 ·2 4 k yy k   , 解得  22 2 N k y k   , 2 1 10,2 2 M N OM y ON y k        , 因为 ,OMC OBN  分别以 OM,ON 为底边,高为 C,B 到直线 OM 的距离,由于 M 为 BC 的中点,所以高相 等, OMC OBN S S △ △ = OM ON , OMC OBN S S △ △ 10, 2     。 15.已知椭圆 E 的顶点是  1,0A  ,  10B , ,若过其焦点  0,1F 的直线 l 与椭圆交于 ,C D 两点,并与 x 轴 交于点 P ( P 异于点 ,A B ),直线 AC 与 BD 交于点Q ,则 OP OQ   __________. 【解析】由题可知椭圆焦点在 y 轴上,且 1, 1c b  , 2 2 2 2a b c    , 椭圆方程为 2 2 12 yx   , 可知当直线 l 斜率不存在时,不符合题意, 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1y kx  ,由于 P 异于点 ,A B , 1k   ,则可得 1 ,0P k     , 设    1 1 2 2, , ,C x y D x y ,联立直线与椭圆 2 2 1 12 y kx yx     ,可得  2 22 2 1 0k x kx    ,  1 2 2 2 2 kx x k     , 1 2 2 1 2x x k    , 直线 AC 的方程为 1 1 ( 1)1 yy xx   ,直线 BD 的方程为 2 2 ( 1)1 yy xx   , 联立直线 AC 和 BD 方程可得     2 1 1 2 11 1 1 y xx x y x    , 1 21 , 1x x   , 1 1 x x    与 2 1 y y 异号,         2 22 2 2 2 1 12 2 222 11 2 2 1 12 21 1 2 21 1 y x xxx x xy x x                  22 21 2 1 2 2 2 2 111 1 12 2 2 11 1 11 2 2 k x x kk k kx x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又   2 2 1 2 1 2 1 2 2 2 2(1 )(1 ) 2(1 ) 11 2 2 1 k k k ky y k x x k x x k k k              , 所以 1 1 k k   与 1 2y y 异号,则 1 1 x x   与 1 1 k k   同号, 所以 1 1 1 1 x k x k    ,解得 x k  ,故  0,Q k y , 则  0 1 ,0 , 1OP OQ k yk            . 16.已知椭圆 2 2 14 x y  的左顶点为 A ,过点 6( ,0)5  的直线 MN 与椭圆交于点 ,M N 两点,( ,M N 均异 于点 A ),若直线 ,AM AN 的斜率分别为 1 2,k k ,则 1 24k k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 【解析】当直线 MN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为 6 5x   , 求得 6 4 6 4, , ,5 5 5 5M N            ,又  2,0A  , 1 4 05 16 25 k       , 2 4 05 16 25 k        ,此时 1 24 5k k  ; 当直线 MN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的方程为 6 5y k x     , 联立椭圆方程得 2 2 2 2100 25 240 144 100 0k x k x k     , 6( ,0)5  在椭圆内,则显然   , 设    1 2 2, , ,M x y N x y ,则 2 1 2 2 240 100 25 kx x k     , 2 1 2 2 144 100 100 25 kx x k   ,  2 2 1 2 1 2 1 2 1 2 6 6 6 36 5 5 5 25y y k x x k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144 100 6 240 36 64 100 25 5 100 25 25 100 25 k k kk k k k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1 2 1 22 2 2 4 y y y yk k x x x x x x         2 2 2 2 2 2 64 100 25 1144 100 240 4100 25 100 25 k k k k k k        , 则 1 2 1 1 1 1 1 1 1 1 14 4 4 2 4 4k k k k kk k k         , 当且仅当 1 1 14k k  ,即 1 1 2k   时等号成立,综上, 1 24k k 的最小值为 4.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已知抛物线  2: 2 0C y px p  的焦点为 F ,过点 F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与C 交于 ,A B 两点, AOB (点O 为坐标原点)的面积为 2. (1)求抛物线C 的方程; (2)若过点   0, 0E a a  的两直线 1l , 2l 的倾斜角互补,直线 1l 与抛物线C 交于 ,M N 两点,直线 2l 与 抛物线C 交于 ,P Q 两点, FMN 与 FPQ△ 的面积相等,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1)因为焦点 ,02 pF      ,所以点 ,A B 的坐标分别为 ,2 p p     , ,2 p p    . 所以 1 2 22 2AOB pS p   △ ,故 2p  .故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 4y x . (2)由题意可知直线 1 2,l l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设直线  1 :l x t y a  . 点  1 1,M x y ,  2 2,N x y .联立方程可得   2 4y x x t y a     ,消去 x ,可得 2 4 4 0y ty at   . 则 2 1 16 16 0t at    .因为 1 2 1 2 4 , 4y y t y y at   , 所以  2 2 2 2 2 1 21 1 16 4 1MN t y y t t at t t at         , 焦点 F 到直线 1l 的距离 2 1 1 tad t   , 所以 2 2 2 2 1 |1 |4 1 2 |1 |2 1FMN taS t t at t at ta t         △ . 设直线 2 : ( )l x t y a  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可得 2 2 16 16 0t at    , 将t 用 t 替换,可得 22 1FPQS t at ta  △ 由 FMN FPQS S△ △ 可得 2 22 1 2 1t at ta t at ta     , 即 1 1 t a ta t a ta    ,两边平方并化简可得 2 2 1 2t a   , 所以 22 0a  ,解得 0 2a  . 又由 1 0  且 2 0  得t a  或t a ,可知 2 2t a , 所以 2 2 1 2 aa  ,即  22 2 1 02 a a   ,所以 1a  , 所以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0,1) (1, 2)U . 18.设 O 为坐标原点,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E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点 P 为直线 2x a 上一点, 2 1F PF 是底角为 30 的等腰三角形. (1)求椭圆 E 的离心率; (2)若 2 (1,0)F ,设不与 x 轴重合的直线 l 过椭圆 E 的右焦点 2F ,与椭圆 E 相交于 A、B 两点,与圆 2 2 2x y a  相交于 C、 D 两点,求 2| | | |AB CD 的取值范围. 【解析】设直线 2x a 与 x 轴交于点 Q,由 2 1F PF 是底角为30 的等腰三角形, 2 1 2 2PF F F c  , 2 1 2 1 30F F P F PF   o ,在直角 2PQF 中, 2 60PF Q  o , 2 2PF c , 2 2QF a c  , 利用余弦定义可知 2 2 2 1cos60 2 2 QF a c PF c   o ,解得: 2 2 c a  所以椭圆 E 的离心率为 2 2 ; (2)由(1)知, 2 2 c a  ,且 1c  ,则 2a  ,故 2 2 2 1b a c   ,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2 2 12 x y  设不与 x 轴重合的直线 l 的方程为: 1x my  ,设点 2 2 2 2( , ), ( , )A x y B x y 联立 2 2 1 12 x my x y     ,化简整理得 2 2( 2) 2 1 0m y my    其中 28 8 0m    , 1 2 2 2 2 my y m     , 1 2 2 1 ,2y y m    利用弦长公式可得: 2 2 2 2 2 2 2( 1)| | 1 | | 2 mAB m y y m      设圆 2 2 2x y  的圆心 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d,则 2 1 1 d m   利用圆的弦长公式可得: 2 2 2 2 1| | 2 2 2 1 mCD d m     所以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1 8 2(2 1) 3| | | | 4 8 2(2 )2 1 2 2 m m mAB CD m m m m             2 3 30 2 2m   , 2 1 32 22 2m     , 24 2 | | | | 16 2AB CD    , 所以 2| | | |AB CD 的取值范围是 4 2,16 2 . 19.已知点  1,0F ,圆 E : 2 21 8x y   ,点 P 是圆 E 上任意一点,线段 PF 的垂直平分线和半径 PE 相交于Q 点. (1)求动点Q 的轨迹  的方程; (2)若直线 l : y kx t  与圆 O : 2 2 1x y  相切,并与轨迹  交于不同的两点 ,A B ,OA OB    , 且 3 15   ,求 AOB 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1)由圆 E 的方程可知:圆心  1,0E  ,半径 2 2r  , 由题意可知: 2 2 2EQ FQ EQ PQ r EF       , 动点Q 的轨迹  为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 设  : 2 2 2 2 1x y a b    0a b  , 则 2 2 2a  , 2 2c  ,即 2a  , 1c  , 2 2 2 1b a c    ,动点Q 的轨迹  的方程为: 2 2 12 x y  . (2) :l 0kx y t   ,则圆O 的圆心到 l 的距离 2 1 1 td k    ,则 2 21 k t  联立 2 2 12 x y  与 0kx y t   得: 2 2 21 2 4 2 2 0k x ktx t     ,     2 2 2 24 4 1 2 2 2 8 0kt k t k       ,则 0k 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则 1 2 2 4 1 2 ktx x k    , 2 1 2 2 2 2 1 2 tx x k   ,      2 2 2 1 2 1 2 1 2 1 2 2 2 1 2 t ky y kx t kx t k x x kt x x k          , 又 2 21 k t  , 2 1 2 2 2 1 2 kx x k    , 2 1 2 2 1 1 2 ky y k   , 又 2 1 2 1 2 2 1 1 2 kx x yOA OB y k        , 3 15   , 2 2 3 1 15 1 2 k k    ,解得: 20 2k  ,       4 2 22 1 2 1 2 4 2 2 1 4 2 4 1 k k AB k x x x x k k          , 令 2 4 2 2 1 1 2 4k k k         , 20 2k  ,则  0,6  ,   2 1 12 24 1 2 2 4 1AB        ,在  0,6  上恒增, 4 3 5AB  , 1 2 3 2 5AOBS AB r    ,即 AOB 面积的最大值 2 3 5 . 20.已知抛物线 2: 2 ( 0)C y px p  及 x 轴上一点 M ,过点 M 的直线 l 与抛物线C 交于 ,A B 两点. (1)若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3 4  ,且| 2AB p∣„ ,求点 M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设 1 1t AM BM   ,若对给定的点 ,M t 的值与直线 l 位置无关,此时的点 M 称为拋物线C 的“平衡 点”,问抛物线C 的“平衡点”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所在“平衡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设 M 的点的坐标为 ,0 ,a 由题意:直线 AB 的方程为: y x a   , 代入抛物线得:  2 22 0,x a p x a    由 2 2Δ 4( ) 4 0a p a    得:   2 1 2 1 2; 2 ,2 pa x x a p x x a      , 所以 2 1 22 2 2 2 2 ,AB x x ap p p    „ 解得 ,4 pa „ 所以 a 的取值范围是 , .2 4 p p     (2)设    1 1 2 2, , , ,A x y B x y M 的点的坐标为 ,0 ,a 则直线 AB 的方程为: ,x my a  联立 2 2 x my a y px     . 化为 2 1 2 1 22 2 0,Δ 0, 2 , 2 .y pmy pa y y pm y y pa        由对称性,不妨设 0.m  (i) 0a  时,因为 1 2 2 0,y y pa   所以 1 2,y y 同号, 所以 2 2 1 2 1 1 1 1 1 1 t AM BM m y m y         , 所以  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22 2 2 2 1 1 4 1 111 1 4 11 y y p m mt m y y m p a a mm a                  , 不论 a 取何值, t 均与 m 有关,即 0a  时, M 不是“平衡点" (ii) 0a  时,因为 1 2 2 0y y pa   ,所以 1 2,y y 异号, 所以 2 2 1 2 1 1 1 1 , 1 1 t AM BM m y m y         所以     2 2 2 2 1 2 2 22 1 2 22 2 2 2 2 1 2 1 2 41 1 1 4 8 1 1 1 4 y y y yy y p m pat m y y m m p ay y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11 2 1 1 1 ,1 1 1 a ampm a p p m pa a m a m                 所以仅当 2 1 0a p   时,即 2 pa  时, t 与 m 无关,所以所求的“平衡点”为 ,0 ,2 p     因此仅有焦点一个“平衡点". 21.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 1 2e  , 1 3 5,2 4P       在C 上.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 ,E F 设为短轴端点,过 ( )0M ,1 作直线l 交椭圆 C 于 A B、 两点(异于 ,E F ),直线 AE BF、 交于点T . 求证:点T 恒在一定直线上. 【解析】(1)因为点 1 3 5,2 4P       在 C 上,所以 2 2 2 3 51 44 1a b        , 又 1 2 ce a   , 2 2 2a b c  ,所以 2 4a  , 2 3b  , 故所求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由题意知直线 l 的斜率存在,设其方程为 1y kx 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1 0x  , 2 0x  ).  2 2 2 2 1 4 3 8 8 03 4 12 0 y kx k x kxx y           , 1 2 2 8 4 3 kx x k    , 1 2 2 8 4 3x x k   ,且有 1 2 1 2x x kx x  . 1 1 2 2 3: 3 3: 3 AE BF yl y xx yl y xx       ( 1 0x  , 2 0x  ) 1 2 1 2 1 2 2 1 12 2 1 2 1 3 1 3 (1 3)3 3 3 1 3 (1 3) y x kx x kx x xy x xy y kx kx x x                 , 1 2 2 1 2 (1 3)3 2 3 (1 3) (1 3) kx x xy x x       , 故 1 2 2 1 2 2 2(1 3)3 1 (1 3) (1 3) kx x xy x x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2 33 (1 3) (1 3) k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3 33 3 x x x x x x x x        3 ,故点 T 恒在一定直线 3y  上. 22.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A , B ,上顶点为 D ,过右焦点 (1,0)F 的直 线交椭圆 C 于 P ,Q 两点,点 P 在 x 轴上方,当 PQ x 轴时, //OP AD ( O 为坐标原点).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 AP 交直线 BQ 于点 M ,直线 BP 交直线 AQ 于点 N ,则 MFN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 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析】(1)当 PQ x 轴时,点 P 的横坐标 Px c 代入椭圆C 的方程, 可得点 P 的纵坐标 2 P by a  ,由题意知 1c  , ( ,0)A a , (0, )D b , 又当 OP x 轴时, //OP AD , 2b b a a   ,得 1b  ,且 2 22a cb  , 2a  , ∴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2 x y  . (2) MFN 为定值,且定值为 2  ,理由如下: 由(1)得  2,0A  , (0,1)D ,  2,0B ,设  1 1,P x y ,  2 2,Q x y ,  3,M t y , 直线 PQ 的方程为 1x my  ,联立方程可得 2 2 1, 2 2 0, x my x y       整理得  2 22 2 1 0m y my    , 则 1 2 2 2 2 my y m    , 1 2 2 1 2y y m   , 由 A , P , M 三点共线可得 3 1 12 2 y y t x    ,① 2 21 1 12 x y  ,   2 2 1 1 1 12 2 2 2y x x x      , 1 1 11 2 22 y x yx    ,② 由①②得 3 1 1 2 22 y x yt   ③ 由 B , Q , M 三点共线可得 3 2 22 2 y y t x    ④ 由③④可得   1 2 1 2 2 22 22 x xt y yt     , 分别将 1 1 1x my  , 2 2 1x my  代入,得   2 1 2 1 2 1 2 2 1 3 2 22 22 m y y m y yt y yt         , 将 1 2 2 2 2 my y m    , 1 2 2 1 2y y m   代入并整理,可得 2 3 2 2 2 t t     , 2t  ,设  4,N t y ,同理可得 2t  , 由 B , P , N 三点共线可得 4 1 12 2 y y t x     ,⑤ 由③⑤得 3 4 1y y   ,    3 4 3 42 1, 2 1, 1 0FM FN y y y y          , 2MFN   为定值.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