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圆锥曲线中的弦长问题-2021年高考数学高分突破冲刺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15 圆锥曲线中的弦长问题-2021年高考数学高分突破冲刺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ID:654555

大小:1.5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15 圆锥曲线中的弦长问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抛物线 2 6y x 的焦点为 F ,过点 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 A ,B 两点,且 12FA FB  ,则 AB  ( ) A.6 B.7 C.8 D.9 【解析】由 2 6y x 得 3p  ,所以 3( ,0)2F ,准线为 3 2x   , 设直线 3: 2AB x ty  ,联立 2 3 2 6 x ty y x      ,消去 x 并整理得 2 6 9 0y ty   , 设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则 1 2 6y y t  , 1 2 9y y   , 所以 2 1 2 1 2( ) 3 6 3x x t y y t      , 2 2 2 1 2 1 2 1 2 ( ) 9 6 6 36 4 y y y yx x     , 因为 1 3| | 2AF x  , 2 3| | 2BF x  , 12FA FB  , 所以 1 2 3 3( )( ) 122 2x x   ,所以  1 2 1 2 3 9 122 4x x x x    , 所以  1 2 9 3 9 124 2 4x x    ,所以 1 2 5x x  , 所以 1 2 1 2 3 3| | | | | | 3 82 2AB AF BF x x x x          .故选:C 2.抛物线  2 2 0y px p  的焦点为 F ,已知点 A 、 B 为抛物线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 120AFB   , 过弦 AB 的中点 M 作抛物线准线的垂线 MN ,垂足为 N ,则 MN AB 的最大值为( ) A. 2 B. 15 C. 4 D. 3 3 【解析】分别作 AC 、 BD垂直于抛物线的准线,垂足分别为点 C 、 D ,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 AC AF , BD BF , 已知 MN 是直角梯形 ABDC 的中位线,则    1 1 2 2MN AC BD AF BF    , 由于 120AFB   ,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2 22 cos120AB AF BF AF BF AF BF AF BF         , 2 2 2 22 2 21 22 MN AF BF AF BF AF BF AB AF BF AF BFAF BF          2 2 1 1 31 12 2 2 3 AF BF AF BF AF BF AF BFAF BF AF BF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AF BF 时,等号成立,即 MN AB 的最大值为 3 3 ,故选:D. 3.已知抛物线 2 8y x 的焦点为 F ,过点 F 的直线l 依次交抛物线及圆  2 22 1x y   于 A ,B ,C ,D 四点,则 3AC BD 的最小值为( ) A.20 B. 4 3 4 C.3 3 4 D. 4 3 12 【解析】由题意可知 (2,0)F ,圆心坐标为 (2,0) ,半径为 1,设 1(A x , 1)y , 2(D x , 2 )y , 则 1| | 2AF x  , 2| | 2DF x  , 1| | | | 1 1AB AF x    , 2| | | | 1 1CD DF x    , 所以 | | 2 3| | 6 | | 3| | 83 AB CDB AA CDC BD        ; 所以要求 3AC BD 的最小值,即求| | 3| |AB CD 的最小值, 由题意可知直线l 的斜率不能为零, 当直线l 与 x 轴垂直时,直线l 的方程为: 2x  ,即 1 2 2x x  ,所以 1 2| | 3| | 1 3( 1) 12AB CD x x      当直线l 与 x 轴不垂直时,设直线l 的方程为: ( 2)y k x  , 联立方程得, 2 ( 2) 8 y k x y x     , 2 2 2 2(4 8) 4 0k x k x k    ,  2 1 2 2 2 4 8 84kx x k k     , 1 2 4x x  , 1 2 1 2 1 2| | 3| | 1 3( 1) 3 4 2 3 4 4 3 4AB CD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 23x x ,即 1 2 3x  , 2 2 3 3x  时,取等号成立, 所以| | 3| |AB CD 的最小值为 4 3 4 ,又因为 4 3 4 12  , 所以| | 3| |AB CD 的最小值为 4 3 4 .所以  min 4 3 123AC BD   ,故选: D . 4.已知 1F , 2F 分别是椭圆 2 2 : 14 3 x yC   的左、右焦点,点 P 、Q 是椭圆上位于 x 轴上方的两点,且 1 2//PF QF ,则 1 2PF QF 的取值范围为( ) A. 2,4 B. 3,4 C. 1,4 D. 1.5,4 【解析】如图,延长射线 1PF 、 2QF 分别与椭圆C 相交于 M 、 N 两点, 由椭圆的对称性可知 1 2PF NF , 1 2MF QF , 设点 P 的坐标为  1 1,x y ,点 M 的坐标为  2 2,x y ,显然 1 22 2, 2 2x x      , 则点 Q 的坐标为 2 2,x y  . ①若直线 1PF 的斜率不存在,则点 P 、Q 的坐标分别为 31, 2     、 31, 2      ,有 1 2 3PF QF  ②若直线 1PF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 1PF 的方程为   1 0y k x k   , 联立方程   2 2 14 3 1 x y y k x       ,消去 y 后整理为 2 2 2 24 3 8 4 12 0k x k x k     , 有 2 1 2 2 8 4 3 kx x k     , 2 1 2 2 4 12 4 3 kx x k   ,    2 22 2 2 1 1 1 1 1 1 1 1 1 3 1 1 11 1 3 2 4 2 24 4 2 2PF x y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1 2 12 2MF x  ,      2 22 1 2 1 2 2 2 2 12 1 3 4 3 31 44 42 4 3 4 3 4 3 k kkPF QF x x k k k              , 2 33 4 3k    ,因为 24 3 3k   ,所以 2 33 3 44 3k    , 则 1 2PF QF 的取值范围为 3,4 .故选:B 5.已知椭圆 2 2: 12 xC y  ,直线 l 过椭圆 C 的左焦点 F 且交椭圆于 A,B 两点, AB 的中垂线交 x 轴于 M 点,则 2 | | | | FM AB 的取值范围为( ) A. 1 1,16 4     B. 1 1,8 4     C. 1 1,16 2     D. 1 1,8 2     【解析】椭圆 2 2: 12 xC y  的左焦点为  1,0F  , 当 l: 0y  时,      2,0 , 2,0 , 0,0A B M , 1, 2 2FM AB  ,所以 2 | | 1 | | 8 FM AB  , 设  : 1 0l x my m   与椭圆联立 2 2 1 12 x my x y     ,可得:  2 22 2 1 0m y my    , 由韦达定理得: 1 2 2 1 2 2 2 2 1 2 my y m y y m        ,取 AB 中点为 2 2 2 ,2 2 mD m m       , 所以 AB 的中垂线方程为: 2 2 1 2: 2 2DM ml x ym m m         , 令 0y  ,得 2 1 ,02M m     ,所以 2 2 1| | 2 mMF m   , 又       22 2 1 2 1 2 22 2 2 8 11| | (1 ) 2 4 m AB y y y yk m          , 所以 2 2 2 2 | | 1 2 1 1 1 1= 1 ( , )| | 8 1 8 1 8 4 FM m AB m m             ,综上所述 2 | | 1 1,| | 8 4 FM AB     ,故选:B. 6.如图,两条距离为 4 的直线都与 y 轴平行,它们与抛物线  2 2 0 14y px p    和圆 2 24 9x y   分别交于 A,B 和 C,D,且抛物线的准线与圆相切,则当 AB CD 取得最大值时,直线 AB 的方程为( ) A. 2x   B. 3x   C. 2x   D. 1x   【解析】由抛物线的准线与圆相切得 12 p  或 7, 又 0 14p  ,∴ 2p  ,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 2 4y x  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 0 3x t t    ,直线 CD 的方程为 4x t  , 由 2 4 x t y x      ,可得 2 4y t ,则 4AB t ,  2 2 4 4 9 x t x y      ,可得 2 29y t  ,则 22 9CD t  , 则    2 24 2 9 8 9 0 3AB CD t t t t t        . 设     29 0 3f t t t t    ,   29 3f t t   , 令   0f t  ,得 0 3t  ;令   0f t  ,得 3 3t  . 所以  f t 在 0 3, 上单调递增,在 3 3, 上单调递减, 即当 3t  时,    max 3f t f ,此时直线 AB 的方程为 3x   . 所以当 AB CD 取得最大时,直线 AB 的方程为 3x   .故选:B 7.已知 F 为抛物线 2: 2C y x 的焦点,过点 F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1l 和 2l ,直线 1l 与C 交于 A B, 两 点,直线 2l 与C 交于 DE 两点,则| | | |AB DE 的最小值为( ) A.4 B.8 C.12 D.16 【解析】以下为抛物线焦点弦的弦长结论推导: 抛物线的方程为 2 2 ( 0)y px p  ,过焦点 F 的弦 AB 交抛物于 , A B 两点,且弦 AB 的倾斜角为 ,求弦 AB 的长.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2 2 py k x          , 将其代入抛物线方程整理得:  2 2 2 2 24 4 8 0k x pk p x p k    ,且 tanθk = , 设 , A B 两点的坐标为   1 1 2 2, , ,x y x y , 则: 2 2 1 2 1 22 2 , 4 pk p px x x xk    ,  22 1 2 1 2 2 2| | 1 4 (sin ) pAB k x x x x      , 当 2   时,斜率不存在 sin 1,| | 2AB p   ,即为通径,推导完毕 由 F 为抛物线 2: 2C y x 的焦点,过点 F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1l 和 2l ,直线 1l 与C 交于 A B, 两点, 设 AB 的倾斜角为 0 2       ,则 CD 的倾斜角为 2   , 根据抛物线焦点弦的弦长结论:可得 2 2 2 2| | sin sin pAB    , 2 2 2 2| | cossin 2 pCD         ,  2 2 2 2 2 16 16| | | | 16sin cos sin 2 1AB DE         ,等号当且仅当 2sin 2 1  , 即 4   时成立.故选:D. 8.已知抛物线 2 ( )2 0C x py p: = > 的焦点为 1(0 )F , ,若抛物线C 上的点 A 关于直线 2 2l y x : = 对称的点 B 恰好在射线 ( )11 3y x = 上,则直线 AF 被C 截得的弦长为( ) A. 91 9 B. 100 9 C. 118 9 D. 127 9 【解析】抛物线 2 ( )2 0C x py p: = > 的焦点为 1(0 )F , ,则 12 p= ,即 2p= , 设 A 点的坐标为 2( )1 4m m, , B 点的坐标为 ( )11 3n n , , , 如图: ∴ 2 2 111 14 2 111 4 2 22 2 m n m m m n            ,解得 6 2 m n    ,或 34 3 35 9 m n      (舍去),∴ 9(6 )A , ∴直线 AF 的方程为 4 13y x = ,设直线 AF 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 D , 由 2 4 13 4 y x x y      ,解得 6 9 x y    或 2 3 1 9 x y      ,∴ 2 1,3 9D    , ∴ 2 22 1 100| | 6 93 9 9AD               ,故直线 AF 被C 截得的弦长为 100 9 .故选:B. 9.设抛物线  2 2 0y px p  的焦点为 F,过 F 的两条直线 1l , 2l 分别交抛物线于点 A,B,C,D,且 1l , 2l 的斜率 1k , 2k 满足  1 2 1 21 0, 0k k k k    ,若 AB CD 的最小值为 30,则抛物线的方程为( ) A. 2 6y x B. 2 3y x C. 2 3 2y x D. 2 2y x 【解析】由题意可得直线 1l 的方程为: 1( )2 py k x  ,与 2 2y px 联立得 2 2 2 2 2 1 1 1( 2) 04 k pk x p k x  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所以  2 1 1 2 2 1 2p k x x k    , 2 1 2 4 px x  , 所以      22 2 2 2 1 12 2 2 1 1 2 1 2 1 2 2 1 1 2 2 1 1 4 1 p k p k AB k x x x x k pk k             , 同理可得  2 2 2 2 2 1p k CD k   , 所以  22 2 2 1 2 1 1 1 1 1 1=2p 2 2 2 1 AB CD pk k k k                . 令  22 1 1 1 1 1 t k k    ,  1 0,1k  ,则        2 1 1 1 3 33 3 1 1 1 1 2 2 1 12 2 1 1 k k k t k k k k          , 当 1 10, 2k     时, 0t  ,则  22 1 1 1 1 1 t k k    在 10, 2      上单调递减, 当 1 ,12k     时, 0t  ,则  22 1 1 1 1 1 t k k    在 1 ,12      上单调递增. 所以当 1 2t  时, min 8t  ,所以  min 20 30AB CD p  , 3 2p  ,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 3y x .故选:B. 10.已知抛物线C : 2 2y px ( 0p  )的焦点为 F ,准线为l ,过 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 A ,B 两点,作 AM l , BN l ,垂足分别为 M , N ,若 4MF  , 4 3 3NF  ,则 AB  ( ) A.10 3 B.4 C.5 D.16 3 【解析】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l : 2 px   , ,02 pF    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直线 AB : 2 px my  , 则 1,2 pM y    , 2,2 pN y    ,由 2 2 2 y px px my     ,得: 2 22 0y pmy p   , 1 2 2y y pm   , 2 1 2y y p  , 2 2 2 1 16MF p y   , 2 2 2 2 16 3NF p y   ,  4 2 21616 3p p p       , 解得: 2p  ,设抛物线准线 l 交 x 轴于 K , 则 2KF p  ,在 Rt MFK△ 中,可得 2 1cos 4 2MFK   , 3MFK   , AMF△ 是等边三角形, 1 3 3tan 3 m    , 1 2 4 3 3y y  ,  1 2 1 2 162 3AB x x p m y y p       .故选:D. 11.斜率为 k 的直线 l 过抛物线 2 : 2 ( 0)C y px p  的焦点 F 且与抛物线C 相交于 ,A B 两点,线段 AB 的 垂直平分线交 x 轴于点 E ,若| | 8AB  ,则| |EF  ( ) A.2 B.4 C.8 D.16 【解析】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依题意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 02 py k x k      ,代入抛物线方程并化 简得   2 2 2 2 2 2 04 k pk x k p p x    ,则 2 1 2 2 2 2 2k p p px x pk k     ,  1 2 1 2y y k x x p    ①. 由于| | 8AB  ,即 1 2 8x x p   ,即 2 22 8pp k   ②. 设 AB 的中点为 0 0,x y , 1 2 1 2 0 0,2 2 x x y yx y   则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 0 0 1y y x xk     , 令 0y  得  0 0 1y x xk     ,解得 0 0x ky x  ,即  0 0 ,0E ky x . 所以 0 0| | 2 pkyE xF   ③. 将①代入③得 0 0| | 2 pkyE xF    2 1 2 1 2 2 2 2 k x x p x x p       2 2 1 21 2 k x x k p p      2 2 2 21 2 pk p k p pk        2 2 2 22 2 pk p p p k p pk       2 22 2 pp k   , 将②代入上式得 8| | 42EF   .故选:B 12.过椭圆 :T 2 2 12 x y  上的焦点 F 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 1 2l l、 , 1l 交椭圆于 ,A B 两点, 2l 交椭圆于 ,C D 两点,则 AB CD 的取值范围是( ) A. 8 3 ,3 33       B. 8 2 ,3 33       C. 8 2 ,3 23       D. 8 3 ,3 23       【解析】当直线 1 2l l、 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时,不妨设直线 1l 斜率不存在,则直线 2l 斜率为 0, 此时 2 2AB  , 22 2 2 2 bCD a    ,所以 3 2AB CD  , 当直线 1 2l l、 的斜率都存在且不为 0 时,不妨设直线 1l 的斜率为 k,则直线 2l 的斜率为 1 k  , 不妨设直线 1 2l l、 都过椭圆的右焦点 (1,0)F , 所以直线 1 : ( 1)l y k x  ,直线 2 1: ( 1)l y xk    , 联立 1l 与椭圆 T 2 2 ( 1) 12 y k x x y     ,可得 2 2 2 2)2 021 4 2(    x k x kk , 2 2 2 2 2( 4 ) 4(1 2 )(2 2) 8 8 0k k k k         , 2 2 1 2 1 22 2 4 2 2,1 2 1 2 k kx x x xk k      , 所以 2 2 2 1 2 1 2 1 21 1 ( ) 4AB k x x k x x x x        22 2 2 2 2 2 2 4 2 2 2 2(1 )1 41 2 1 2 1 2 k k kk k k k             , 同理 2 2 2 2 12 2(1 ) 2 2(1 ) 211 2 kkCD k k             , 所以 2 2 2 2 2 2(1 ) 2 2(1 ) 1 2 2 k kB kC kA D      , 令 21 k t  ,因为 0k  ,所以 1t  , 所以 2 2 2 2 2 2 2(1 ) 2 2(1 ) 2 2 2 2 6 2 1 2 2 2 1 1 (2 1)( 1) k k t t tAB tD k k t t tC           = 2 2 2 6 2 6 2 1 12 1 2 t t t t t     , 令 2 2 1 1 1 1 92 2 4y t t t           ,因为 1t  ,所以1 (0,1)t  , 所以 92, 4y    ,所以 1 4 1,9 2y     ,所以 1 8 26 2 ,3 23AB CD y         , 综上 AB CD 的取值范围是 8 2 ,3 23       .故选:C 二.填空题 13.已知O 为坐标原点,过椭圆 2 2 14 x y  上一点 0 0( , )P x y 的切线 0 0 14 x x y y  分别交 x y、 轴于 A B、 两 点,则当 AB 最小时, =OP __________ ; 【解析】由题意设切点为 2cos ,sin  ,则椭圆在切点外的切线方程为 cos sin 12 x y     , 令 0x  则 1 siny  ,令 0y  则 2 cosx  . 2 2 2 2 2 1 4 sin cosAB x y        2 2 2 2 1 4 sin cossin cos          2 2 2 2 cos 4sin1 4 5 2 4 9sin cos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 22sin cos  ,即 2tan 2   ,此时 2 2 2 2 2 cos 1 2cos sin cos tan 1 3        , 2 min 9AB  , min 3AB  ,此时 23cos 1OP   3 14.设抛物线 2: 4C y x 的焦点为 F ,过 F 的直线 l 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 A , B , M 为抛物线C 的 准线与 x 轴的交点,若 tan 2 6AMB  ,则 AB  ______. 【解析】抛物线 2: 4C y x 的焦点为 (1,0)F ,设直线 l 方程为 1x my  , 联立 2 1 4 x my y x     ,消去 x ,得 2 4 4 0y my   , 2=16 16 0m   ,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 不妨设 1 20, 0y y  , 1 2 1 24 , 4y y m y y    , 1 2 2 1 1 2 1 2 1 2 1 21 1 ( 1)( 1)MA MN y y x y x y y yk k x x x x          1 2 1 2 1 2 ( )( 1)4= 0,( 1)( 1) y yy y AMF BMFx x        , 设直线 AM 的倾斜角为 2 2tan,tan 2 2 6 1 tan      , 整理得 26 tan tan 6 0    ,解得 6tan 3   或 6tan 2    (舍去) 直线 AM 方程为 6 ( 1)3y x  ,根据对称性,直线 MA 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与 B 关于 x 轴对称, 联立 2 4 6 ( 1)3 y x y x      消去 y 得, 2 4 1 0x x   , 1 2 4x x  ,由抛物线的定义得 1 2| | 1 1 6AB x x     . 15.已知抛物线 C: 2 2x py  ( 0p  )的焦点 F 与 2 2 18 4 y x  的一个焦点重合,过焦点 F 的直线与 C 交于 A,B 两不同点,抛物线 C 在 A,B 两点处的切线相交于点 M,且 M 的横坐标为 4,则弦长 AB  ______. 【解析】因为抛物线 C: 2 2x py  ( 0p  )的焦点 F 与 2 2 18 4 y x  的一个焦点重合, 所以  0, 2F  ,则 4P  ,抛物线方程为 2 8x y= - ,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直线 AB 的方程为 2y kx  ,则 2 2 1 2 1 2,8 8 x xy y    , 由 2 8 xy   ,得 4 xy   ,则在点 A 处的切线方程为  1 1 14 xy y x x    ,即 2 1 1 4 8 x xy x   , 同理在点 B 处的切线方程为: 2 2 2 4 8 x xy x   , 两切线方程联立解得: 1 2 42M x xx   ,即 1 2 8x x  , 由 2 2 8 y kx x y      ,得 2 8 16 0x kx   ,所以 1 2 8 8x x k    ,解得 1k   , 所以  1 2 1 2 4 12y y k x x      ,所以  1 2 16AB p y y    . 16.已知圆    2 2: 1 1 2C x y    ,椭圆 2 2: 12 x y   ,过原点 O 的射线 l 分别与圆 C、椭圆  交于 M,N 两点,点 M 不同于点 O,则 OM ON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解析】设射线 l 的方程为 y kx ,联立 2 22 2 y kx x y     得 2 2 1 2Nx k    , 联立    2 2 , 1 1 2 y kx x y      ,得 2 2 2 1M kx k   , 所以  2 2 2 2 2 11 1 2 1 2M N kOM ON k x k x k        ,令 1t k  , 则   22 2 2 2 2 1 2 2 4 3 3 2 3 1 2 112 2 2 3 32 1 k t t t t t tk              ,所以   2 2 1 2 1 32 1 k k    ,即  2 2 2 12 2 31 2 k k   , 当 3 2t  ,即 1 2k  时取等号,所以 OM ON 的最大值为 2 3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F 是抛物线 2: 2 ( 0)C x py p  的焦点,M 是抛物线C 上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任意一点,过 , ,M F O 三 点的圆的圆心为Q ,点Q 到抛物线C 的准线的距离为 3 4 . (1)求抛物线C 的方程; (2)若点 M 的横坐标为 2 ,直线 1: 4l y mx  与抛物线C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 ,A B l 与圆Q 有两个不同 的交点 ,D E ,求当 1 22 m  时, 2 2AB DE 的最小值. 【解析】(1) F 抛物线 2: 2 ( 0)C x py p  的焦点 0, 2 pF      ,设   2 0 0 0, ( 0), ,2 xM x x Q a bp       由题意知:圆心纵坐标值为 OF 的一半,即 4 pb  ,则点 Q 到抛物线 C 的准线的距离为 3 3 2 4 2 4 4 p p pb p     ,解得 1p  ,∴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2 2x y . (2)由 2 2 1 4 x y y mx     ,得: 22 4 1 0x mx  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 ∵ 216 8 0m    ,∴ 1 2 1 2 12 , 2x x m x x    ,则   2 2 21 4 2AB m m   , 由题意知:  2,1M ,可得 5 2 1 3 6, , | |8 4 8Q r OQ        , ∴由 2 25 2 1 27 8 4 32{ 1 4 x y y mx                 ,得 2 2 5 2 1(1 ) 04 16m x x    , 设    3 3 4 4, , ,D x y E x y ,而 227 08 4 m    , ∴ 3 4 3 42 2 5 2 1,4(1 ) 16(1 )x x x xm m      ,则   2 2 25 1 48 1 DE m    , ∴      2 2 2 2 2 25 11 4 2 48 1 AB DE m m m        ,令 2 11 , 22t m m    ,则 5 ,54t     , 则 2 2 2 25 14 2 8 4AB DE t t t      , 令   2 25 1 54 2 , ,58 4 4g t t t tt         ,则   2 25 58 2 6 08 4g t t gt           ∴ ( )g t 在 5 ,54t     上为增函数,故 5 4t  时, 2 2AB DE 的最小值为 13 2 . 18.已知椭圆 C :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短轴长为 2 3 ,点 P 在椭圆上, 1PF x 轴,且 1 3 2PF  .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将椭圆C 按照坐标变换 1 2 3 3 x x y y       得到曲线 1C ,若直线 l 与曲线 1C 相切且与椭圆C 相交于 M , N 两点,求 MN 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已知可得, 2 2 3 3b b   , 2 1 3 22 bPF aa     , 则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由    22 2 2 1 32 22 1 14 33 3 3 x x yx x x x y y yy y                    ,则曲线 1C : 2 2 1x y  , 当直线l 斜率存在且为 k 时,设 l : y kx m  ,由直线 l 与圆 1C 相切, 则 2 2 2 1 1 1 md m k k       , 由  2 2 22 2 3 4 8 4 12 0 14 3 y kx m k x kmx mx y           ,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 则 1 2 2 2 1 2 2 8 3 4 4 12 3 4 kmx x k mx x k         ,且 0  恒成立 由     2 2 2 22 2 1 2 1 2 2 22 64 16 481 4 1 3 43 4 k m mMN k x x x x k kk            2 2 2 2 144 192 481 3 4 k mk k      由 2 2 1m k  ,则 2 2 2 2 2 2 144 96 3 21 4 3 13 4 3 4 k kMN k kk k          , 令 23 4t k  ,则 24 3k t  ,     22 2 2 1 3 1 3 2 1 1 13 3 3 2 33 4 t t t tMN k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令 1 10, 3s t      ,则 2 2 3y s s    , 10, 3s     ,则 323, 9y     , 4 63, 3MN     当直线l 斜率不存在时, l : 1x   , 22 3bMN a   , 综上: 4 63, 3MN       19.如图所示,已知点 1F 、 2F 是椭圆 2 2 1 : 12 xC y  的两个焦点,椭圆 2 2 2 : 2 xC y   经过点 1F 、 2F , 点 P 是椭圆 2C 上异于 1F 、 2F 的任意一点,直线 1PF 和 2PF 与椭圆 1C 的交点分别是 A 、B 和C 、D .设 AB 、 CD 的斜率分别为 1k 、 2k . (1)求证: 1 2k k 为定值; (2)求 AB CD 的最大值. 【解析】(1)点 1F 、 2F 是椭圆 1C 的两个焦点,故 1F 、 2F 的坐标是  1 1,0F  、  2 1,0F , 而点 1F 、 2F 是椭圆 2C 上的点,将 1F 、 2F 的坐标代入 2C 的方程,得 1 2   , 设  0 0,P x y ,直线 1PF 和 2PF 的斜率分别是 1k 、  2 1 20, 0k k k  , 2 0 0 0 1 2 2 0 0 01 1 1 y y yk k x x x       , 又点 P 是椭圆 2C 上的点,故 2 20 0 1 2 2 x y  ,则 2 2 0 0 1 2 xy  , 所以 2 02 0 1 2 2 2 0 0 1 12 1 1 2 x yk k x x        (定值); (2)直线 1PF 的方程可表示为   1 0y k x k   , 联立方程组   2 2 1 12 y k x x y      ,得 2 2 2 21 2 4 2 2 0k x k x k     ,     4 2 2 216 4 1 2 2 2 8 1 0k k k k        恒成立,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则 2 1 2 2 4 1 2 kx x k     , 2 1 2 2 2 2 1 2 kx x k    ,    2 22 2 1 2 1 2 1 2 2 2 2 1 1 1 4 1 2 k AB k x x k x x x x k             , 同理可求得  2 2 2 1 4 1 2 k CD k    ,      4 2 4 2 2 2 4 2 4 22 2 2 4 4 5 1 4 4 5 1 14 1 4 1 14 4 1 4 4 11 2 4 4 k k k k kAB CD k k k kk k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1 94 1 212 4 4kk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 2k   时等号成立,故 AB CD 的最大值等于 9 2 . 20.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M 为椭圆C 上一点,且 1 2 60F MF   , 1 2F MF△ 的面积为 3 3 ,过 2F 且与长轴垂直的弦的长为 2 . (1)求椭圆C 的方程; (2)在 x 轴上是否存在点  ,0P m ,使得过点 P 的直线交椭圆C 于G 、 H 两点,且满足  22 2 3GP HP GP HP   恒成立?若存在,求 2m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设 1 1MF r , 2 2MF r ,由椭圆的定义可得 1 2 2r r a  ,① 在 1 2F MF△ 中, 1 2 1 2 1 2 1 3 3sin 602 4 3F MFS rr rr   △ ,即 1 2 4 3rr  ,② 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1 2 1 22 cos60 4r r rr c    ,即  2 2 1 2 1 23 4r r rr c   , 将①②代入  2 2 1 2 1 23 4r r rr c   得 2 2 2 1a c b   , 将点 2, 2c       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 22 2 2 12 c a       ,可得  2 2 22 2 1a c a   , 所以, 2 2a  ,因此,椭圆C 的方程为 2 2 12 x y  ; (2)由条件可得 2 2 1 1 3 GP HP   恒成立. 当直线GH 的斜率为零时,点G 、 H 为椭圆长轴的端点, 则           2 2 2 2 2 2 22 2 21 1 1 1 3 22 2 m m GP HP mm m           , 即     2 22 2 2 3 2 m m    ,整理可得 4 23 14 8 0m m   ,解得 2 4m  或 2 2 3m  ; 当直线GH 不与 x 轴重合时,设直线GH 的方程为 x ty m  ,设点  1 1,G x y 、  2 2,H x y , 联立 2 2 12 x ty m x y     ,消去 x 得  2 2 22 2 2 0t y mty m     ,   2 2 2 24 4 2 2 0m t t m      ,可得 2 2 2m t  ,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1 2 2 2 2 mty y t     , 2 1 2 2 2 2 my y t   . 所以           22 2 1 2 1 2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21 1 1 1 1 1 1 1 y y y yy y t y t y t y y t y yGP HP               22 2 2 22 2 2 2 22 2 2 3 21 2 mmt t t mt t             , 整理可得  2 2 2 2 23 2 4 2 0m m m t t     ,所以, 2 2 3m  . 综上可得存在满足条件的点 P ,且 2 2 3m  . 21.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2 2 ,且过点 141, 2       , O 为坐标原点. (1)求椭圆C 的方程; (2)圆 2 2 8 3x y  的一条切线 l 与椭圆C 相交于 A 、 B 两点,求: ① AOB 的值; ② AB 的取值范围. 【解析】(1)因为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2 2 ,且过点 141, 2       , 则 2 2 2 2 2 2 2 1 7 12 c a a b a b c           ,解得 2 2 8 4 a b     ,故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8 4 x y  ; (2)①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当切线斜率存在时,可设该圆的切线方程为 y kx m  , 则 2 | | 8 31 m k   ,即 2 23 8 8 0m k   , 联立 2 2 18 4 y kx m x y     ,得  22 2 8x kx m   ,即  2 2 21 2 4 2 8 0k x kmx m     , 则     2 2 2 2 2 216 4 1 2 2 8 8 8 4 0k m k m k m         , 即 2 28 4 0k m   ,由韦达定理可得 1 2 2 2 1 2 2 4 1 2 2 8 1 2 kmx x k mx x k         ,     2 2 1 2 1 2 1 2 1 2y y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8 4 8 1 2 1 2 1 2 k m k m m kmk k k        , 则 2 2 2 2 2 1 2 1 2 2 2 2 2 8 8 3 8 8 01 2 1 2 1 2 m m k m kOA OB x x y y k k k               ,所以 2AOB   ; 而当切线的斜率不存在时,切线方程为 2 6 3x   , 切线与椭圆 2 2 18 4 x y  的两个交点为 2 6 2 6,3 3A       、 2 6 2 6,3 3B      或 2 6 2 6,3 3A      、 2 6 2 6,3 3B       ,满足 0OA OB   ,此时 2AOB   . 综上, 2AOB   ; ②由①知         2 22 2 2 2 1 2 1 2 1 2 22 2 2 8 8 44 2 84 41 2 1 2 1 2 k mkm mx x x x x x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2 2 1 2 1 2 1 2 22 8 8 4 | | 1 1 1 2 k m AB x x y y k x x k k             4 2 2 4 2 4 2 32 4 5 1 32 13 4 4 1 3 4 4 1 k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①当 0k  时, 2 2 32 11 13 4 4 AB k k           , 因为 2 2 2 2 1 14 4 2 4 4 8k kk k      ,所以 2 2 1 10 1 84 4k k     , 所以 2 2 32 32 11 1213 3 4 4k k            , 所以 4 6 2 33 AB  ,当且仅当 2 2k   时,等号成立; 当 0k  时, 4 6 3AB  . 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可得 2 6 2 6,3 3A       、 2 6 2 6,3 3B      或 2 6 2 6,3 3A      、 2 6 2 6,3 3B       ,所以此时 4 6 3AB  . 综上, AB 的取值范围为 4 6,2 33      . 22.如图,过椭圆 2 2 12 x y  的左右焦点 1 2,F F 分别做直线 ,AB CD ,交椭圆于 , , ,A B C D 四点,设直线 AB 的斜率为 ( 0)k k  (1)求| |AB (用 k 表示); (2)若直线 ,AB CD 的斜率之积为 1 2  ,求四边形 ACBD 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 2 2 12 x y  可得: 2 2a  , 2 1b  ,所以 1c  ,所以  1 1,0F  ,  2 1,0F 设  1 1,A x y ,  1 1,B x y .由已知得:直线 AB 的方程为 ( 1)y k x  , 由 2 2 ( 1) 12 y k x x y     得 2 2 22 ( 1) 2 0x k x    ,即  2 2 2 21 2 4 2 2 0k x k x k     , 所以 2 1 2 2 4 1 2 kx x k     , 2 1 2 2 2 2 1 2 kx x k   . 故    2 22 2 1 2 1 2 1 2 2 2 2 1 | | 1 1 4 2 1 k AB k x x k x x x x k           . (2)设  3 3,C x y ,  3 3,D x y .由已知得, 1 2CDk k   , 故直线 CD 的方程为 1 ( 1)2y xk    ,即 2 1x ky   . 设 1 2,d d 分别为点 ,C D 到直线 AB 的距离, 则  1 2 1 2ACBD CAB DABS S S AB d d     . 又 ,C D 到直线 AB 在异侧,则          2 3 43 3 4 4 3 4 3 4 1 2 2 2 2 2 1 21 1 1 1 1 1 k y yk x y k x y k x x y y d d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由 2 2 2 1 12 x ky x y      得, 2 2(1 2 ) 2 2 0ky y    ,即 2 24 2 4 1 0k y ky    , 故 3 4 3 42 2 4 1,4 2 4 2 ky y y yk k      . 所以    22 2 3 4 3 4 1 2 2 2 1 2 4 2 4 1 1 1 k y y y y kd d k k         , 从而  2 2 2 2 2 22 2 2 11 2 4 1 2 1 4 1 2 2 1 2 11ACBD k k k kS k kk         , 因为 1 2AB CDk k   ,不妨令 0k  ,令 22 1 1k t   ,可得  2 1 12k t  ,      2 2 2 2 2 2 4 22 1 1 1 14 1 5 1 14 2 24 5 1 1 12 2 2 2 12 2 22 1 ACBD k kS t t t t t k t t t                令 1 2m t  ,因为  1,t   ,所以 10, 2m     , 所以 2 2 1 12 1 2 2 12 2ACBDS m mt t         , 二次函数 22 1y m m    对称轴为   1 1 2 2 4m     ,开口向下, 当 10, 4m     时, 22 1y m m    单调递增, 1 1,4 2m     时, 22 1y m m    单调递减, 所以 0m  时, 1y  ;当 1 4m  时, 21 1 92 14 4 8y         ; 当 1 2m  时, 21 12 1 12 2y         ,所以 2 92 1 1, 8y m m          , 所以 2 3 22 1 1, 4m m         , 2 3 22 2 1 2, 2m m        , 因此, 32, 22ACBDS    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