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圆锥曲线中的面积问题-2021年高考数学高分突破冲刺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16 圆锥曲线中的面积问题-2021年高考数学高分突破冲刺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ID:654558

大小:1.58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16 圆锥曲线中的面积问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过抛物线  2 2 0y px p  的焦点 F 作斜率为 3 4 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 A 、B 两点,线段 AB 的中点为 M ,垂直平分线与 x 轴相交于点 N ,则 ABN 与 FMN 的面积的比值为( ) A. 4 3 B. 5 2 C. 4 2 3 D. 3 3 2 【解析】如图所示: ,AP BQ 垂直于准线于 ,P Q ,作 AH BQ 于 H . 直线斜率为 3 4 ,故 3tan 4BFN  ,故 3tan 4FBQ  , 4cos 5 BHFBQ AB    , 故 4 5 BH FB FA AB FB FA   ,故 9FB FA ,故 4MF FA , 10 5 4 2 ABN FMN S AB AF S MF AF      .故选: B . 2. 1 2,F F 分别为椭圆 2 2 14 2 x y  的左右焦点,P 为椭圆上一动点, 2F 关于直线 1PF 的对称点为 1,M F 关于 直线 2PF 的对称点为 N,则当|MN|最大时, 1 2PF FS 为( ) A.2 B. 2 C. 2 3 3 D. 3 3 【解析】由 2 2 14 2 x y  ,得 2 4a  , 2 2b  ,则 2 2 2 2c a b   ,  1 2( 2,0), ( 2,0)F F ,连接 PM, PN , 1 2| | | | | | | | 2PM PN PF PF a    , 当 P , M , N 共线时,| |MN 最大,此时 1 1 2MPF F PF   , 1 2 2F PF F PN   , 由 1 1 2 2 180MPF F PF F PN      ,得 1 2 60F PF  , 在△ 1 2F PF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2 2 2 1 2 1 24 | | | | 2| || | cos60c PF PF PF PF    ,  2 1 2 1 28 (| | | |) 3| || |PF PF PF PF   ,即 1 2 8| || | 3PF PF  .  1 2 1 8 3 2 3 2 3 2 3PF FS     .故选: C . 3.坐标原点O 且斜率为  0k k  的直线l 与椭圆 2 2 14 x y  交于 M 、N 两点.若点 11, 2A     ,则 MAN△ 面积的最大值为( ) A. 2 B. 2 2 C. 2 2 D.1 【解析】直线 l 方程为 y kx ,代入椭圆方程得 2 21( ) 14 k x  , 2 2 1 4 x k    , 设 ( , ), ( , )M M N NM x y N x y ,则 2 2| | ( ) ( )N M N MMN x x y y    2 2 2 22 2 2 2 11 1 4 1 41 4 1 4M N kk x x k kk k          , 点 A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2 1 2 1 k d k    , 所以 2 121 2 2 1 4AMN k S d MN k    △ 2 1 2 1 4 k k   ( k 0 ), 记 2 1 2( ) 1 4 kf k k   ,则 2 2 32 2 2 82 1 4 (1 2 ) 2(2 1)2 1 4( ) 1 4 (1 4 ) kk k kkf k k k           , 当 1 2k   时 ( ) 0f k  , ( )f k 递增,当 1 02 k   时, ( ) 0f k  , ( )f k 递减, 所以 1 2k   时, ( )f k 取得唯一的极大值也是最大值 1( ) 22f   .即△MAN 面积的最大值为 2 . 故选:A. 4.已知平面内的一个动点 P 到直线 l:x= 4 3 3 的距离与到定点 F( 3 ,0)的距离之比为 2 3 3 ,点 11, 2A     , 设动点 P 的轨迹为曲线 C,过原点 O 且斜率为 k(k<0)的直线 l 与曲线 C 交于 M、N 两点,则△MAN 面 积的最大值为( ) A. 2 B.2 2 C. 2 2 D.1 【解析】设动点  ,P x y 到 l 的距离为 d, 由题意得 2 3 3 d PF  ,所以  2 2 4 3 3 2 3 33 x x y     , 化简整理得曲线 C 的方程为 2 2 14 x y  , 若直线 l 存在斜率,设其方程为 y kx ,设直线 l 与曲线 C 的交点    1 1 2 2, , ,M x y N x y , 将 y kx 代入曲线 2 2 14 x y  中得  2 21 4 4 0k x   , 1 2 1 2 2 40, 1 4x x x x k       , 所以       2 22 2 1 2 1 2 1 2| | 1 1 4MN k x x k x x x x           2 2 2 2 16 4 11 1 4 1 4 kk k k      , 又点 A 到直线 l 的距离 1 2 1 2 1 k d k    ,故 MAN△ 的面积 1 2 1 | 2 1|| |2 1 4 kS MN d k     , 所以 2 2 2 2 (2 1) 411 4 1 4 k kS k k     , (1)当 0k  时, 2 1S  ,则 1S  ; (2)当 >0k 时, 2 1S  ,则 1S  ; (3)当 0k  时, 2 4 41 1 21 2 4( 4 ) S kk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 4kk    ,即 1 2k   取等号),则 2S  ; 若直线 l 不存在斜率, MN=2. 于是 MAN△ 的面积 1 2 1 12S     , 综上得: MAN△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2 .故选:A. 5.已知斜率为 ( 0k k  的直线 l 与椭圆 2 2 14 x y  交于  1 1,A x y ,  2 2,B x y 两点,O 为坐标原点,设直 线 OA , OB 的斜率分别为 1k , 2k ,且满足 2 1 2k k k ,设 OAB 的面积为S ,以 OA , OB 为直径的圆的 面积分别为 1S , 2S ,则 1 2S S S  的最小值为( ) A. 5 2  B. 5 6  C. 5 4  D. 5 8  【解析】设直线l 的方程为 y kx m  ,根据题意可知 0m  , 联立直线 l 和椭圆方程 2 2 14 y kx m x y     消去 y ,可得:   2 2 21 4 8 4 1 0k x kmx m     ,    2 2 2 264 4 1 4 4 1 0k m k m       ,可得 2 21 4m k  , 根据韦达定理:  2 1 2 1 22 2 4 18 ,1 4 1 4 mkmx x x xk k       , 由   1 22 1 2 1 2 kx m kx mk k k x x    ,化简可得   2 1 2 0km x x m   , 可得 2 1 4k  , 0k  , 1 2k  ,m2<2, ( 2,0) (0, 2)m   设O 到直线 l 距离为 d ,根据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可得: 2 | | 1 md k   则 2 2 1 2 2 1 1 | || | 1 2 | |2 2 1 mS AB d k x x m m k            , 由 2 2 2 21 2 1 2 14 4 x xy y    ,     22 2 2 2 1 2 1 1 2 2 1 2 1 2 3 524 16 2 4S S x y x y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1 2 2 22 5 1 5 1 5 4 4 42 1 1 S S S m m m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m   时取等号,这时 1 2S S S  的最小值为 5 4  ;故选:C. 6.已知双曲线 E 的方程为 2 2 14 yx   ,其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已知点Q 的坐标为 1 1, ,双曲线 E 上 的点 P 满足 1 2 1 2 PF PQ PF PQ PF PF         ,则三角形 1PQF 与三角形 2PQF 面积之差为( ) A.2 B.1 C. 5 D.4 【解析】如图所示:  1 5,0F  ,  2 5,0F ,故 2 1 7 2 5QF   , 2 2 7 2 5QF   . 1 2 1 2 PF PQ PF PQ PF PF         ,则 1 2F PQ F PQ   ,故 2F 关于 PQ 对称的点在 1PF 上,设为 M . 1 1 1 2 2MF PF PM PF PF     . 在 1MQF 中,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1 1 1 12 cosQF MF MQ MF MQ F MQ     , 得到: 1 1 5cos 7 2 5 F MQ    ,故 1 1sin 7 2 5 F MQ   . 1 1 1 1 sin 12MF QS MF MQ F MQ      .故选: B . 7.已知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顶点分别是 ,A B ,双曲线的右焦点 F 为 2,0 ,点 P 在 过 F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l 上,当 ABP 的外接圆面积达到最小时,点 P 恰好在双曲线上,则该双曲线的 方程为( ) A. 2 2 12 2 x y  B. 2 2 13 yx   C. 2 2 13 x y  D. 2 2 14 4 x y  【解析】不妨设点 P 的坐标为 2,m  0m  ,由于 AB 为定值,由正弦定理可知当sin APB 取得最大 值时, APB 的外接圆面积取得最小值,也等价于 tan APB 取得最大值, 因为 2tan aAPF m   , 2tan aBPF m   , 所以   2 2 2 2 2 2tan tan 2 21 2 a a a a am mAPB APF BPF a a b bbm mm m m m 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bm m   0m  ,即当 m b 时,等号成立, 此时 APB 最大,此时 APB 的外接圆面积取最小值, 点 P 的坐标为 2,b ,代入 2 2 2 2 1x y a b   可得 2a  , 2 2 2b c a   . 所以双曲线的方程为 2 2 12 2 x y  .故选: A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抛物线 2: 4C x y ,点 P 是C 的准线 l 上的动点,过点 P 作C 的两 条切线,切点分别为 ,A B ,则 AOB 面积的最小值为( ) A. 2 B. 2 C. 2 2 D. 4 【解析】设 0 1 1 2 2( , 1), ( , ), ( , )P x A x y B x y ,因为 2 xy  , 则过点 ,A B 的切线 2 2 1 1 2 2 1 2( ), ( )4 2 4 2 x x x xy x x y x x      均过点 0( , 1)P x  ,则 2 2 1 1 2 2 0 1 0 21 ( ), 1 ( )4 2 4 2 x x x xx x x x        ,即 1 2,x x 是方程 2 01 ( )4 2 x x x x    的两根, 则 1 2 0 1 22 , 4x x x x x    ,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y kx b  ,联立 2 4{x y y kx b    , 得 2 4 4 0x kx b   ,则 1 2 4 4x x b    ,即 1b  ,则 2 2 2 1 2 1 2 02 1 1(1 )[( ) 4 ] 4 22 1AOBS k x x x x x k           , 即 AOB 的面积的最小值为 2;故选 B. 9.设 1 2,F F 是双曲线 2 2 : 14 8 x yC   的两个焦点,O 为坐标原点,点 P 在 C 的左支上,且 1 1 2 3 | | | | OF OP F P OP OP OP          ,则 1 2PF F△ 的面积为( ) A.8 B.8 3 C.4 D. 4 3 【解析】由  1 11 1 2 3 | | | | | | | | OF F P OPOF OP F P OP OP OP OP OP OP OP OP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妨设  1 2 3,0F  ,  2 2 3,0F , 所以 1 2 1| | 2OP F F ,所以点 P 在以 1 2F F 为直径的圆上, 即 1 2PF F△ 是以 P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故 2 2 2 1 2 1 2PF PF F F  ,即 2 2 1 2 48PF PF  .又 1 2 2 4PF PF a   , 所以   2 22 1 2 1 2 1 2 1 216 | | | | 2 48 2PF PF PF PF PF PF PF PF       , 解得: 1 2 16PF PF  ,所以 1 2 1 2 1 82PF FS PF PF  .故选:A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有定点  1,1M  ,  1,0F ,动点 P 满足 PF PM OF    ,记动点 P 的 轨迹为C ,过  1,0F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与C 交于 A , B 两点,若 0MA MB   ,则 ABM 面积S 的值为 ( ) A. 5 B. 5 5 2 C. 15 5 4 D. 5 2 【解析】设点  ,P x y ,则  1,PF x y  ,  1, 1PM x y   ,  1,0OF  , 故根据 PF PM OF    得:  2 21 1x y x    ,整理得: 2 4y x 故过  1,0F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方程为:  1y k x  ,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    1 1 2 21, 1 , 1, 1MA x y MB x y       曲线 C 与直线联立方程:   2 4 1 y x y k x     得:  2 2 2 22 4 0k x k x k    , 2 4 4 0ky y k   , 故 2 1 2 1 22 2 4 , 1kx x x x k    , 1 2 1 2 4 , 4y y y yk     , 所以      1 2 1 21 1 1 1 0MA MB x x y y         即:  1 2 1 2 1 2 1 21 1 0x x x x y y y y        , 所以 2 4 4 1 0k k    ,即: 2 4 4 0k k   ,解得: 2k  所以 1 2 2 5AB x x    , 故过  1,0F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方程为:  2 1y x  , 所以点 M 到直线  2 1y x  的距离为: 2 1 2 5 5 d     , 所以 ABM 面积为 1 5 55 52 2S     .故选:B. 11.已知抛物线 2: 2C y px 的焦点为 F ,过抛物线上两点 A , B 分别向抛物线C 的准线作垂线,垂足为 M ,N ,且  9 5OBN OAM ABNMS S S  梯形△ △ ,当直线 AB 经过点 F 且点 F 到抛物线C 准线的距离为 4 时, 直线 l 的斜率为( ) A. 2 B. 2 2 C. 8 D. 2 3 【解析】因为点 F 到抛物线C 准线的距离为 4,所以 4p  ,所以 2 8y x , 设抛物线 C 的准线与 x 轴交于点 H ,因为  9 5OBN OAM ABNMS S S  梯形△ △ , 所以     1 1 42 2 1 9 2 M N A B OMN OAB ABMN M N OH y y OF y yS S S AM BN y y          梯形 △ △ , 因为 2OH OF  , M N A By y y y   , AM BN AB  , 所以 4 4 9 OMN OAB ABMN S S S AB    梯形 △ △ ,则 9AB  , 显然直线 AB 的斜率存在,不妨设为 k ,则  : 2AB y k x  , 与抛物线联立可得:  2 2 2 24 8 4 0k x k x k    ,从而 2 84A Bx x k    , 所以 2 84 8 9A BA kB x x      ,解得 2 2k   .故选:B 12.过抛物线  2 2 0y px p  的焦点 F 作抛物线的弦,与抛物线交于 A , B 两点,分别过 A , B 两点作 抛物线的切线 1l , 2l 相交于点 P , PAB△ 又常被称作阿基米德三角形. PAB△ 的面积 S 的最小值为( ) A. 2 3 p B. 2 2 p C. 2p D. 22p 【解析】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由题意可得直线 AB 的斜率不为 0, 因为直线 AB 过焦点 ,02 p     ,所以设直线 AB 的方程 2 px my  ; 联立 2 4 2 y x px my     得 2 22 0y mpy p   ,所以 2 1 2 1 22 ,y y mp y y p    ,    22 2 1 2 1 21 4 2 1AB m y y y y p m      由抛物线的性质可得过点  1 1,A x y ,  2 2,B x y 的抛物线的切线方程为:    1 1 2 2,yy p x x yy p x x    , 联立     1 1 2 2 yy p x x yy p x x      得 1 2 2 2x p y y p   , 1 2 2 y yy mp  ,即 ,2 pP mp    . 点 P 到直线的距离  2 2 1 1 p m d m    ,  3 2 2 221 12PABS AB d p m p   △ ,当且仅当 0m  时取到最小值.故选:C. 二.填空题 13.已知抛物线 2: 4C y x 的焦点为 F ,过点 F 的直线与抛物线C 交于点  1 1,M x y ,  2 2,N x y ,若点  2 2,P x y ,且 10MPFS △ ,则直线 MN 的斜率为__________. 【解析】设直线 MN 的斜率为 k ,则直线  : 1MN y k x  ;联立   2 1 , 4 , y k x y x      ,消去 y 得,  2 2 2 22 2 0k x k x k    ,则 1 2 2 42x x k    , 1 2 1x x ,故 1 1MF x  , 2 1PF x  ; 设直线 MN 的倾斜角为 ,则 tan k  ,故   2 2 22tansin sin 2 sin 2 1 tan 1 kMFP k           , 故     1 2 1 2 1 2 2 21 1 41 1 sin 2 12 2 1MPF kS x x x x x x k k            △ ;令 4 10k  , 解得 2 5k   . 14.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短轴长为 8,上顶点为 A,左顶点为 B , 1 2,F F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 焦点,且 1F AB 的面积为 4,点 P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 1 2 1 1 PF PF 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得 2 8b  ,故 4b  , ∵ 1F AB 的面积为 4 ,∴  1 42 a c b  ,∴ 2a c  , 又   2 2 2 16a c a c a c b      ,故 8a c  , ∴ 5a  , 3c  , ∴ 1 2 1 2 1 2 1 1 PF PF PF PF PF PF        2 2 1 1 1 1 1 1 1 2 10 10 10 2 10 10 5 25 a PF a PF PF PF PF PF PF           , 又而 1a c PF a c    ,即 12 8PF  , ∴当 1 5PF  时,  2 1 5 25PF   最大,为 25 ; 当 1 2PF 或8 时,  2 1 5 25PF   最小,为16 ,即  2 116 5 25 25PF     , ∴ 1 2 10 1 1 10 25 16PF PF    ,即 1 2 2 1 1 5 5 8PF PF    . 即 1 2 1 1 PF PF  的取值范围为 2 5,5 8      . 15.在抛物线 2 4y x 上任取一点 A (不为原点),F 为抛物线的焦点,连接 AF 并延长交抛物线于另一点 ,B 过 ,A B 分别作准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 .C D 记线段 CD 的中点为 ,T 则 ATB 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_. 【解析】焦点为 (1,0)F ,设直线 AB 方程为 1x my  , 由 2 4 1 y x x my      2 4 4 0 4,A By my y y       取 AB 的中点为 M ,连接 MT ,则 AC AF , BD BF , 1 1( )2 2MT AC BD AB   , 1 1 2 4ATB A B A BS TM y y AB y y     2 2 2 21 1 1 24 4 4 A B A B A B y y y y y y         1 2 2 2 44 2 A B A B A B y y y y y y        ,故 2A By y  时面积最小为 4 . 16.已知双曲线C : 2 2 13 yx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 M 是双曲线C 左支上的点, 1 2MF F△ 的 周长是 9,动点 P 在双曲线 C 的右支上,则 1MF P△ 面积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M 是双曲线C 左支上的点,∴ 2 1 2MF MF  . ∵ 1 2MF F△ 的周长是 9,∴ 2 1 1 2 9MF MF F F   . ∵ 1 2 4F F  ,∴ 1 3 2MF  , 2 7 2MF  . 设  0 0,M x y ,则    2 22 2 1 0 0 0 0 32 2 3 3 2MF x y x x        , 解得 0 5 4x   , 0 3 3 4y   . 根据双曲线的对称性,不妨取 0 3 3 4y  ,则 5 3 3,4 4M      , ∴ 1 3MFk  ,∴直线 1MF 的方程为  3 2y x  . ∵直线 1MF 与渐近线 3y x 平行, ∴双曲线 C 的右支上任意一点到直线 1MF 的距离都大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即都大于 3 , ∴ 1 1 1 3 332 4MF PS MF  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已知抛物线C :  2 2 0y px p  的焦点为 F ,过点 F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交抛物线C 于 D 、 E 两点, 且 4DE  . (1)求抛物线C 的方程; (2)设直线 l 过点  2,0A 且与抛物线C 交于 ,P Q 两点,点 R 在抛物线 C 上,点 N 在 x 轴上, 0NP NQ NR      ,直线 PR 交 x 轴于点 B ,且点 B 在点 A 的右侧,记 APN 的面积为 1S , RNB 的面 积为 2S ,求 1 2 S S 的最小值. 【解析】(1)由已知可得:焦点 ,02 pF      , 将 2 px  代入抛物线的方程,可得: 2 2y p ,则 2 4DE p  ,解得: 2p  ,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 4y x ; (2)设  ,P PP x y ,  ,Q QQ x y ,  ,R RR x y ,  ,0NN x , 令  2 0Py t t  ,则 2 Px t ,直线 l 过点  2,0A ,直线 l 的方程为 2 2 22 tx yt   , 将其与 2 4y x 联立并消去 x 得:  2 2 2 2 8 0 t y yt     ,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2 8Qty   ,即 4 Qy t   , 2 4 4Q t t      , , 0NP NQ NR        , N 为 PQR 的重心, 3 P Q R N x x xx    , 0 3 P Q Ry y y  , 42R P Qy y y t t        ,则 22 Rx t t       , 4 2 2 2 4 8 3 3 P Q R N x x x t tx t       , 2 ,2 42R t tt t             , 4 2 2 2 4 8 ,03 t tN t       , 则直线 PR 的方程为  22y t t x t   ,令 0y  得: 2 2x t  ,即  2 2,0B t  , 点 B 在点 A 的右侧, 2 2 2t   ,即 2 4t  ,    4 2 24 2 2 1 2 4 44 2 2 1 2 2 42 10 82 21 2 4 42 8 2 P R NA y t t tt tS t S t t tt tNB y               , 令 2 4m t  ,则 0m  , 1 2 2 2 2 2 1 2 32 2 2 2128 12 212 2 3 48 2 8 S m S m m m mm m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2m m  ,即 2 3m  时取等号), 1 2 S S  的最小值为 2 2 3 . 18.如图所示, 1F 、 2F 分别是椭圆 C : 2 2 2 2 1x y a b   ( 0a b  )的左、右焦点,点 P 在椭圆C 上.当 1 2F PF 最大时, 1 2 3cos 5F PF  且 2 1 2 2PF F F   .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直线 2PF 与椭圆C 的另一交点为Q ,过 1F 作直线 PQ 的垂线 l , l 与圆 2 2 2x y b  交于 A 、 B 两点, 求四边形 APBQ 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1)当 1 2F PF 最大时,点 P 与椭圆C 的上顶点或下顶点重合, 设 (0 )P b, ,则 2 2 2 1 2 (2 ) 3cos 2 5 a a cF PF a a     ①, 2 2 1 2 ( ) (2 0) 2 2PF F F c b c c       , , ②, 由①②得 2 1c  , 2 5a  ,于是 2 2 2 4b a c   , ∴椭圆C 的标准方程是 2 2 15 4 x y  ; (2)当直线 PQ 的斜率不存在时,| | 4AB  , 8 5 5PQ  , 则四边形 APBQ 的面积是 16 5 5 , 当直线 PQ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 PQ 的方程为 ( 1)y k x  , 1 1( )P x y, 、 2 2( )Q x y, , 将 ( 1)y k x  与 2 2 15 4 x y  联立并消去 y ,整理得 2 2 2 2(5 4) 10 5 20 0k x k x k     , 0  恒成立,则 2 1 2 2 10 5 4 kx x k    , 2 1 2 2 5 20 5 4 kx x k    , 则 2 2 2 1 2 1 2 2 8 5( 1)1 ( ) 4 5 4 kPQ k x x x x k        , 由于直线 l 与直线 PQ 垂直,且经过点 1F ,∴直线 l 的方程为 1 0x ky   , ∴点 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2 1 1k  ,∴ 2 2 2 2 2 1 4 32 ( ) 2 1 1 kAB b k k       , 则四边形 APBQ 的面积: 2 2 2 2 2 2 2 1 8 5 1 4 3 8 5 2 5 4 4 3 1 1 4 3 k kS AB PQ k k k k k           , 由于 2 2 2 4 3 14 [ 3 2)1 1 k k k      , ,∴ 2 2 2 2 4 3 1 4 3 5[ )1 4 3 3 2 k k k k     , , 于是 16 5( 2 15]5S  , (当 0k  时取得最大值), 综上可知,四边形 APBQ 面积的最大值为 2 15 . 19.如图,已知椭圆 2 2 14 x y 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A , B ,  2,2P ,线段OP (O 为坐标原点)交椭 圆于点C ,D 在线段OC 上(不包括端点),连接 AD 并延长,交椭圆于另一点 E ,连接 PE 并延长,交椭 圆于另一点 F ,连接 BF , DF .记 1S , 2S 分别为 BCD△ 和 BDF 的面积. (1)求 OC 的值; (2)求 1 2S S 的最大值. 【解析】(1)因为  2,2P ,所以直线OP 的方程为 y x , 将直线OP 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可得 2 2 1,4 x y y x      解得 2 , 5 2 5 x y     或 2 , 5 2 5 x y       又由题意得点 C 位于第一象限,所以 2 2, 5 5 C      . 因此 2 22 2 2 10 55 5 OC             . (2)由题意易知直线 PF 的斜率一定存在且大于 1,故设直线 PF 的方程为  2 2y k x   ( 1k  ), 即 2 2y kx k   , 联立方程,得 2 2 1,4 2 2 , x y y kx k        化简得     2 2 21 4 16 1 4 4 8 3 0k x k k x k k       , 由 0  得      2 2 216 1 4 1 4 4 4 8 3 0k k k k k         , 即8 3 0k   ,得 3 8k  ,故 1k  . 设  1 1,E x y ,  2 2,F x y ,则     1 2 2 2 1 2 2 16 1 ,1 4 4 4 8 3 .1 4 k kx x k k k x x k         易知  2,0A  ,连接 AF ,所以直线 AE 的斜率 1 1 2AE yk x   ,直线 AF 的斜率 2 2 2AF yk x   , 所以 1 2 1 2 2 21 1 AE AF x x k k y y              1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x kx k x kx k kx k kx k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2 2 1 2 1 2 2 2 4 2 2 2 2 (2 2 ) kx x x x k k x x k k x x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2 2 2 2 8 4 8 3 16 2 2 4 2 2 1 4 4 4 8 3 8 2 2 2 2 2 2 1 4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8 16 4 8 k k   2 .① 因为点 D 在直线 y x 上,所以 D Dx y ,又  2,0B , 所以直线 AD 的斜率 2 D AD D yk x   ,直线 BD的斜率 2 D BD D yk x   , 所以 2 21 1 2D D AD BD D D x x k k y y      .② 又 1 1 AE ADk k  ,③ 则由①②③可得 1 1 AF BDk k  ,即 AF BDk k . 设  ,D m m ( 20 5 m  ),则 2 1 22BDF BDAS S S BA m m      . 又 2 2, 5 5 C      ,所以 2 22 2 2 22 2 5 5 5 5 CD m m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点 B 到直线CD 的距离 2 2 2 d   , 所以 1 1 1 2 22 22 2 5 5BDCS S CD d m m             . 因此 2 1 2 2 2 252 2 2 55 m m S S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 5 m m  ,即 5 5m  时等号成立, 所以 1 2S S 的最大值是 2 5 . 20.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上顶点到右顶点的距离为 7 ,离心率为 1 2 ,过椭圆C 的左焦 点 1F 作不与 x 轴重合的直线 MN 与椭圆C 相交于 ,M N 两点,过点 M 作直线 : 2m x a  的垂线 ME , E 为垂足.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①已知直线 EN 过定点 P ,求定点 P 的坐标;②点O 为坐标原点,求 OEN 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1)由题意得: 2 2 2 2 2 7 1 2 a b ce a a b c          ,解得: 2a  , 3b  , 1c  . 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①由(1)知:  1,0F  , 设直线 MN 方程: 1x my  ,  1 1,M x y ,  2 2,N x y ,  14,E y ,, 联立方程 2 2 1 14 3 x my x y     得:  2 23 4 6 9 0m y my    , 2 21 6 3 4y y m m    , 1 2 2 9 3 4y y m   ,  1 2 1 22 3my y y y   , 又 2 1 2 4EN y yk x   ,直线 EN 方程为:  2 1 1 2 44 y yy y xx    , 令 0y  ,则    1 21 2 1 2 1 2 1 2 1 2 1 3 4 3 3 524 4 4 4 2 2 y yy x my y yx y y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 直线 EN 过定点 5 ,02P    . ②由①中  2144 1 0m    知: m R , 又   2 2 1 2 1 2 1 2 2 12 14 3 4 my y y y y y m       , 所以 2 2 1 2 2 2 1 5 12 1 15 1 2 4 3 4 3 4OEN m mS OP y y m m          , 令 2 1t m  , 1t  ,则 2 15 15 13 1 3 OEN tS t t t     令    15 113 f t t t t    ,  f t 在 1, 单调递减,当 1t  时,    max 151 4f t f  , 即 OEN 面积的最大值为 15 4 . 21.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E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椭圆上的点到焦点 1F 的距离的最小 值为 5 1 ,以椭圆 E 的短轴为直径的圆过点  2,0 . (1)求椭圆 E 的标准方程; (2)若过 2F 的直线交椭圆 E 于 A 、 B 两点,过 1F 的直线交椭圆 E 于C , D 两点,且 AB CD ,求四边 形 ACBD 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题意知, 2b  , 5 1a c   ,又 2 2 2a b c  ,解得 5a  , 1c  ,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2 2 15 4 x y  . (2)设四边形 ACBD 面积为S ,则 1 2S AB CD  , ①当 AB x 轴时, 22bAB a  , 2CD a ,所以 2 21 2 2 2 82 bS a ba      , ②当 CD x 轴时, 22bCD a  , 2AB a ,所以 2 21 22 2 82 bS a ba      , ③当 AB 和CD 都不与 x 轴垂直时,直线 AB 斜率存在且不为 0,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直线 AB 斜率为 k ,则直线 CD 斜率为 1 k  ,  : 1ABl y k x  ,联立方程   2 2 1 15 4 y k x x y      ,消去 y 得:  2 2 2 25 4 10 5 20 0k x k x k     ,       2 2 2 22 10 4 5 54 20 320 01k k k k     , 2 1 2 2 10 5 4 kx x k    , 21 2 2 20 4 5 5 kx x k   , 所以    2 2 2 2 1 2 2 2 320 81 15 5 41 5 41 k AB k k kx k kx        ,(*) 过 2F 做直线 CD 的平行线和椭圆 E 交于点 1C , 1D , 由对称性知 1 1C D CD , 在(*)中把 k 换成 1 k  ,得  22 1 1 2 2 18 5 1 8 5 1 5 4 54 kkC D k k        , 所以  2 2 8 5 1 4 5 k CD k    , 所以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1 1 1 4 8 5 8 5 1601 1 2 2 5 4 5 45 4 5 S k k k k k D kAB C k             , 令 2 1k t  ,则 1t  ,所以    2 2 22 160 160 160 5 1 4 1 20 1 1 1 20 t tS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令1 ut  ,则  0,1u ,所以 22 160 160 20 1 81 2 4 S u u u           , 因为 21 81 8120,2 4 4u             ,所以 640,881S     . 综上所述:四边形 ACBD 面积取值范围是 640 ,881      . 22.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一个焦点和抛物线 2 12y x 的焦点相同,且椭圆过点  2, 2 .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若直线 y kx m  与椭圆C 交于 A , B 两点,以 OA ,O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OACB ,点C 在椭圆 上,问平行四边形 OACB 的面积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求出结果,若不是,说明理由. 【解析】(1)抛物线 2 12y x 的焦点坐标为 3,0 . 由题意:椭圆的一个焦点坐标为  3,0 ,所以另一个焦点是 3,0 , 3c  . 根据椭圆的定义有        2 22 22 3 2 0 2 3 2 0 2 4 3a           所以 2 3a  , 所以 2 2 2 3b a c   所以椭圆 2 2 : 112 3 x yC   . (2)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 0 0,C x y , 2 2 1     12 3          x y y kx m       ① ② , ②代入①整理得,  2 2 21 4 8 4 12 0k x kmx m     ,     2 2 2 2 2 264 16 1 4 3 16 3 12 0k m k m m k         , 1 2 2 8 1 4 kmx x k    , 2 1 2 2 4 12 1 4 mx x k   , 因为 OACB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OC OA OB    ,,所以 0 1 2 2 8 1 4 kmx x x k     ,  0 1 2 1 2 2 22 1 4 my y y k x x m k        , 因为  0 0,x y 在椭圆上,代入得 2 2 2 2 8 24 121 4 1 4 km m k k             , 整理得:  2 23 1 44m k  , O 到 AB 距离为 21 md k   , 所以 2 1 22 1 1OACB OAB mS S AB d k x x k         △ ,   2 2 2 2 2 1 2 1 2 2 2 2 4 3 12 3 4 34 4 3 31 4 1 4 1 4 k m m mm x x x x m mk k k               , 所以平行四边形OACB 的面积为定值3 3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