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9:文化传承-2021年高考语文最新热点主题写作范文评介80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主题9:文化传承-2021年高考语文最新热点主题写作范文评介80篇

ID:654812

大小:40.3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主题 9:文化传承 (篇一)守护文明根脉 促进交流互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在历史和文明的根脉上成长。历史文 化遗产是物质遗产,更是精神遗产。无论是印刷、刺绣等传统技艺,还是文物、古迹等物质实体,在历史 长河中沉淀下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人类智慧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载体,也是一个民族认识自我、 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开篇引名言引出历史文化遗产的话题,语言精练,富有张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文化密码,启迪着科技文化的创新灵感, 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不仅彰显历史智慧和人文情怀,而且 能够惠及当下和未来。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我们广泛举办各类国际学术研讨活 动,举办面向世界的文化专题展览,打开文明交流大门,挖掘并讲好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展示了中华文 明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 (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历史文化遗产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通过具体做法加以阐释,论证严谨。) 不忘本来,进一步研究和守护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要探源溯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 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实物证据,世代传承历史文脉。现在有不少“网红”博物馆善于运 用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传播古老文明,在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吸引力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现代传播手段可以 增色添彩,但博物馆里的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在鼓励面向市场灵活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文物为 本、保护优先,把人文精神、文明内涵高高托举,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滋养。 (紧承上文,提出守护文化遗产。列举人们为之做出的努力,提出注意事项。) 吸收外来,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共同设置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对话, 塑造国际学术交流品牌项目。广邀世界同行分享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收藏、技艺传承和宣传教育等 方面的学术成果,讲清楚古文明全球传播的关键性问题,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讲清楚中华民族文 化所蕴含的人类命运与共的东方智慧,让历史文化更好凝聚各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 (研究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方法一:吸收外来文化,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面向未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表达方式。互联网时代,文化遗产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博物馆也要 会讲故事。坚持专业化与大众化、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融合手段,才能让古老文 明吸引现代受众的注意力。要以“融媒体”思维运营博物馆,加强线上线下传播互动,创造贴近年轻群体 的文物展示方式。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在利用先进媒介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博物馆,通过全息影像、裸眼 3D, 让印刷机等工业文化遗产实现 360 度影像展现,为观展人群创造沉浸式传播体验。同时,通过与广播电视 台合作、进驻短视频平台,录制多档文化节目,做好传统文明的现代表达。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创 产品,也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方法二:面向未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表达方式。) 人类要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蕴藏在历史文化 遗产中的精神内涵,是人类来时的路标,也是未来前行的动力。完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守护 好文明根脉,用历史智慧的结晶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结收束,重申观点。) ◎点评 全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章开篇由张澍《姓氏 寻源》中的言论引出历史文化遗产的话题,然后解读蕴藏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内涵,提出完成文化传 承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守护好文明根脉,吸收外来,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创新文化遗产的表达方 式,用历史智慧的结晶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语句精炼,思维严密,富有张力。 (篇二)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 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 APP 上,“我要笑出‘国粹范’” “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 时尚。 (开篇从各种传统艺术受年轻人追捧导入,引出“传统艺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这一话题。) 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与“国风”“国潮”的兴起一样,传统艺术在青年群 体中走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东方美学”激发出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爱 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引人注目的时尚符号。同时,欣赏传统艺术是有 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这也促使青少年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孩子从小就 接受艺术熏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 园”等项目。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自然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 特魅力。 (多角度分析传统艺术成为新宠的原因。)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 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火”,比如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 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 600 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 800 多 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 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进一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穿越时空,超越时代,吸引年轻人。) 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 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 沟通。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 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 3D 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 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 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笔锋一转,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流行文化元素与年轻人沟通。)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知名艺术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戏曲、中国民乐、曲艺等艺术, 都是“角儿”的艺术,名家、名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比如,琵琶大师方锦龙参加《国乐大典》《经 典咏流传》《邻家诗话》、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跨界歌王》等综艺节目, 都推动了传统艺术的“破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专业艺术院团纷纷开设“云剧场”“云课堂”, 一些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这些尝试,运用了最流行的互联网工具,形式多元,内容活泼接地气, 快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了不少观众。 (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们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传统文化观众,令人欣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 而赢得更多年轻人,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 (结尾充满感情,提出传承传统文化与年轻人息息相关,二者相爱相承,代代流传。) ◎点评 本文从各种传统艺术受年轻人追捧引出传统艺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这个话题,然后多角度分析 传统艺术成为新宠的原因:现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审美提升和文化普及 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正因为有了年轻人的热情加入,传统艺术的传承才代不 乏人,这才是传 统文化发展中最令人欣喜的一点。 (篇三) 唤醒自觉意识 传承前世精华 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武亦姝诗词大会夺冠,有网友立即在网上搜索,查武亦姝的家庭背景,看她出 生在怎样的书香门第,在他们看来,唯有书香门第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才女。其实,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虽 然也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个人意识,唯有唤醒领略千年积淀之美的自觉, 才能主动寻找前世存留的精华,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家学熏陶固然重要,许多文化大师就成长在家学雄厚的家庭里,但是家学也只是最初的引进而已,自 身的自觉追求才是根本的动力,有道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心灵迷失 在时代洪流里,再深厚的家学熏陶,也难以让其领略文化之美,真正走进神圣的文化殿堂,为什么许多文 化大师在家庭中后继无人,原因就在这里。 相反,出生在贫寒之家,远离书香之气,却同样可以有萤囊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一心向学之人终 可成器。宋濂抄书,王冕夜读,凭借着对文化的热爱,以贫寒之门悟先贤之理,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家 庭环境常常是人们无法左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成为难以打破的桎梏,个人的自觉意识正是打破这一 桎梏的最有效的武器。 学校教育固然在传递文化上无可替代,但是应试教育的现实不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 古典文化,精明的学子才不愿意为了高考默写的那几分而在古诗文学习上作更多的投入。在这样的现实环 境里,缺乏文化传承的自觉,自然不会深入文化殿堂。事实上,在文化殿堂里究竟能走多远,关键不在于 学校教育,而在于文化自觉,许多人在文化上的深入都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莫言就是如此,只有小学的 基础,照样获得若贝尔文学奖。 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建立在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认同之上,它体现为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责任 感,也体现为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更体现为振兴民族精神力量的强烈心理愿望。拥有传承传统文化的 自觉意识,就能让传承传统文化变得乐在其中,化要我学、要我做为我要学、我要做,这是传承传统文化 的前提和保证, 当代社会国际竞争激烈,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也日益白热化,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充分自觉地传承传统 文化。中华之崛起,全在少年!如果莘莘学子皆有向往诗书风韵之心,何必担心中华文化在新世纪会迷失 航向? ◎点评 文章从网友查询武亦姝的家庭背景写起,针对他们的错误观点“唯有书香门第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才 女”,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在与家学熏陶、学校教育的比较中突出自觉意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然后再 作正面阐述,指出拥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就能让传承传统文化变得乐在其中;最后从国际竞争激烈 和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总结全文,紧扣材料。全文中心突出,层次清晰,分析全面辩证,说理充分,是一篇 颇为成功的议论文。 (篇四)仪式感是对人生的加冕 两位小朋友捡到 5 毛钱,交给了正在广场值守的民警,民警认真询问小朋友的姓名、住址等信息,详 细记录事情的经过。事情虽小,但我们为警察叔叔充满仪式感的处理方式叫好,更希望生活中多一些这样 的仪式感。 什么叫仪式,什么叫仪式感?仪式是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升旗仪式,签字仪式,揭牌仪式,奠基仪 式等等。仪式感,用《小王子》里的话来说,“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 同”。有的家庭会选择在每年最特殊的一天,去拍张全家福,年年如此,这就是仪式感。小朋友捡到 5 毛 钱,民警叔叔郑重地询问他们的姓名、住址,认真而不敷衍地记录事情的经过,给他们的记忆留下深刻的 记忆,这也是仪式感。 仪式虽然也是一种形式,但不同于一般的形式,仪式的意义不在于昭告天下,而在于自我内心的确认, 它会让平凡日子发光。宋丹丹参加李小璐的婚礼后,他说:“参加小璐婚礼,几次眼泪涌入眼眶,突然明 白:我,为什么会有三次婚姻?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一次像样的婚礼。”婚礼是做给父母亲朋看,也是做 给自己看的。当人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里甩门而出的时候,也许想起了婚礼那天他热辣诚挚的誓词,心中 会为之一动,从而放弃轻率的念头,重归曾经的庄重。 注重仪式感能使人产生敬畏之心,敬爱自然、善待他人与自己,从而变得热爱生活。第一次过生日,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我们一口吹掉蜡烛,帮我们切开蛋糕,一起唱着“祝你生日快乐”,那些画面历经时 光摧残,依旧不老。回望人生,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记得住的事情总是那么几个节点,那些节点就是通过各 种各样的仪式感标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也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荒废时光,今后自 然也不会荒废时光,这就是仪式感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 人生因仪式感而更加美丽,生活因仪式感而更加美好,仪式感是对人生的加冕,我为警察叔叔充满仪 式感的处理方式叫好,就是因为他们深知仪式感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小朋友捡到 5 毛钱,民警叔叔郑重 地询问他们的姓名、住址,认真而不敷衍地记录事情的经过,孩子们从这样仪式里感受到庄重,也会在他 们生命中注入庄重的记忆。 今天,我们脚步匆匆,许多仪式感丢失了,导致人心浮燥。我们要让更多内化的仪式感回归,让仪式 带我们走出种种困境和窘境,去享受仪式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美好和快乐。 ◎点评 文章以“仪式感是对人生的加冕”为中心论点,阐释仪式感对人生的意义,立意深刻,发人深省。文 章先简述新闻事件,表明态度,顺势提出仪式感的话题;接着结合《小王子》里的话和新闻材料,阐释仪 式感的含义;然后联系宋丹丹的话,以婚礼为例,阐释仪式的重要;再结合过生日的仪式,阐释仪式感的 意义,指出仪式感可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敬爱自然、善待他人与自己,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在此基础上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并回扣新闻事件,促进首尾照应;最后号召作结。全文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说理到位,阐述有力。 (篇五)传先人之言 铸民族之魂 一声“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跨过千山万水款款走来,其赋予人们的何止丰厚的物质支持,更多 的是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华语言的博大与精深,以及传承民族语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形象切入,开门见山。) 传承民族语言,是我们对先人智慧应有的认同与赞慰。(分论点一,致敬古人,传承文化。)无 论是民俗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是诗词歌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是 对我们祖先智慧的最好体现。不得不说,尽管在生活条件并不富裕、教育并不普及的旧时代,仍留下 了许多传承至今的经典名句。如此话语在当今历久弥新,听来仍使人振聋发聩,对当今社会思想文化 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传承民族语言可以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自信 与达观。 传承民族语言,是我们对当今社会深邃的思索与表达。(分论点二,面对当今,优化表达。)正 值肺炎肆虐之际,简单质朴的诗句所能体现的不只是温情脉脉,还有外国友人对严峻现况的支持与理 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言语虽短,蕴含的精神却是无穷的。可见,先人之言可 以助于我们更好表达自身所思所想。正所谓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新时代最高领导人希望企 业家着眼长远,告诫其“不畏浮远遮望眼”;欲表达中国对欧盟的支持,便提及“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最高领导人将对时代的忧虑与殷切期望全部浓缩进古语之中,他无疑是古语的典范传承者, 民族语言无疑是时代发展的刚需之所在。(思路开阔,举例典型,叙议结合,很有说服力。) 传承民族语言,是我们赋予未来最好的礼物与恩泽。(分论点二,思索未来,着眼长远。)或许 多年后碌碌生平、功绩名利早已化作尘土,然而民族语言却能够永不消褪。这是我们留给后世子孙最 好的礼物,正如前人所给予我们的一样。试想,多年后被科技裹挟着长大的新世纪青年,面对他人之 艰难困苦究竟是说“我挺你”,还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究竟是语言苍白,千言万语化作一句 “我喜欢你”,还是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我想,后者才是具 备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相匹配的中华儿女形象。(娓娓道来,散文化的表达,让文章读起来有情味。) 前人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回响,或黄钟大吕,或空谷足音。《诗经》华美,难免曲高和寡;民谚 俗朴,却更加贴进生活。无论是何种民族语言,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代代相传,并以此为根本开拓 更广袤的世界。因为若当民俗与雅乐交织,传统与现代结合,传承与创新共生,定能铸造出一个丰富 多彩的世界。(古今融合,辩证说理,深入论述。)这正是:说古人之语,品精妙之理;传先人之言, 铸民族之魂。(总结全文,语言凝练,强化观点。) ◎点评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少数研究不深的师生或对模式化作文存有偏见。其实,写作“模式”、“套 路”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运用,扬其长,避其短,增其色。本文可谓“模式化作文”与个人风格相 融合的典范之作,既规范饱满,又生动出彩,这取决于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功底和融会贯通的思想。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