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指津:古诗中的列锦、白描、点染、点面(附:例析)
一、列锦的概念
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
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列锦的诗句节奏鲜明,词
约意丰,词断意连,形散神聚。因而,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对偶兼用列锦。只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的排列,勾
勒了一幅凄清萧索的清晨景色,曲折的透露出早行旅人孤独的心境和羁旅行役的艰辛。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赏析:设问中套用列锦、虚写。诗人设想与恋人别后的(剧情)情景。“柳”、“留”谐
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意象)破碎,含此后难以团圆
之意。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赏析:设问套用比喻、列锦。连用三个比喻,将本来无情的风、雨、草、絮做为喻体
叠加复合,以实拟虚,把作者纷乱的愁情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那一腔愁绪仿佛遍地如烟
的青草,连绵弥漫,无边无际;又像那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濛濛一片,遮天盖地;更似
那江南黄梅时节的霏霏细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排比中套用列锦。三句的九个名词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
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景交融。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
的印象。
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赏析:作者回顾当年的戎马生涯,只抓住其中叙事基本要素:主体——楼船、铁马;
时间——夜雪、秋风;地点——瓜州渡、大散关。就十分逼真地向读者展现出雪夜渡江、
战船林列,金戈铁马、秋日杀敌的激烈战斗场面。以简驭繁,以主代次,叙事何其简洁,
意境何其开阔。
二、白描
白描: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渲染、烘托,抓住描
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的一种描写手法。不用形容词
或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捷的语言,朴素平易
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勒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作用:可使描写的景物的内涵更加丰富,使描写的人物更富神韵,更能传神地表达人物
内心,展现情操品质。能烘托气氛,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所描写重点更加突出,使人过
目不忘。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
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
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
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
归人。‘’其中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
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点染与点面结合手法
【2018 年浙江卷古诗鉴赏题】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
“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
舍。
关于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
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
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可见,这个“点”就是点出、点明情感的意思,在诗词中是画龙点睛
的抒情句(词)或议论句(词);“染”则是用景物描写对这个情感做渲染。点和染相互依
存,辩证统一,位置上可以先点后染,也可以先染后点,二者结合,一起来增强诗词的表
达效果。点染手法实质上也是情景结合手法中的一种。
这种手法,在其他诗词中也有表现,如: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为“点”,前面四句话为“染”。
再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
亭送别》“总是离人泪”为“点”,前面五句均为“染”。
点面结合也是诗词鉴赏中的经典手法,“面”是指对多个人、事、景物等的总体性、概
括性的描写或叙述,相当于“总写”、“概说”;“点”则是指对具体某个人、事、景物等的
具体化、详细性地描写或叙述,相当于“分说”、“详写”。典型例子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千山”、“万径”是总写,为“面”的概写,写出总体环境的荒寒、苦寂;“孤舟”、
“独钓”为“点”的具象描绘,突出了渔翁的卓然独立、坚韧不拔。点面结合既能照顾全
局、体现出广度,又能突出重点、体现出深度。
再如:柳永的《望海潮》,开篇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总写
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繁华的特点,为“面”的描写;而后面的“烟柳画桥、风
帘翠幕……竞豪奢”则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铺陈渲染,具体展现这些“形胜”、“繁华”的
特点,为“点”的描写。从整首词来看,上片总写杭州,下片重点写西湖,也是由面到点
的描写。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望海潮》既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也使用了点染手法。从
点染手法层面来看,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句点明杭州的“形胜”
“繁华”特点,是为“点”,“烟柳画桥……竞豪奢”多角度、多层次的渲染描绘这两个特
点,是为“染”。同样,下片开头“重湖叠巘清嘉”为“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
“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