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与写作:《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与写作:《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

ID:654898

大小:50.82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与写作:《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 SUPAI 正文 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出圈记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作为河南春晚里成功火爆出圈的节目,《唐宫 夜宴》展现了大唐的盛世风韵。以创新的手法抹去时间遗留的灰尘,展现出历史风韵与独 具魅力的大唐文化。《唐宫夜宴》火出圈:复活了的博物馆 《唐宫夜宴》以夜宴的乐师为主角,展现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最终演奏 的过程。一开始,14 位丰腴的唐朝少女怀抱乐器,奏响音乐。她们身穿红绿襦裙,娇憨可 爱。小碎步走过千里江山,越过彩墨渲染的山岭,练习着将要献上的歌舞。胖嘟嘟的舞者 们拿着不同的乐器,舞动起来仙气飘逸。当她们结束练习,来到飘着金鱼的故宫时,演出 就正式开始了。舞台一改之前轻松欢愉的氛围,女儿们收起稚气,伴着音乐婀娜起舞。场 面变得宏伟壮观,大唐繁盛华丽的场面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宫夜宴》仿佛一场“博物馆奇妙之夜”,处处都可以看到文物宝藏的影子。其中有 不少可以挖掘的地方。比如仕女的造型。侍女们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唐三彩陶俑 的造型样式。宽大的裙摆,让整体造型看起来甚至有一些“憨态可掬”。而风格化十分明显 的服装设计又别有用心。低纯度的红绿配色,既醒目独特,又不显得土气。非常适合舞台 演出的效果。 另外,细心的网友们也发现表演之中出现了许多“国家宝藏”。比如“妇好鸮尊”,它 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型酒尊。作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也曾经登上过《国家宝藏》。 神态威严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被称作古代战神的象征,拥有昼伏夜出的天性、击而必 中的本领。 再如莲鹤方壶,这件莲鹤方壶无疑最能表现春秋青铜工艺的精湛。通高 126.5 厘米的 它出土于 1923 年,壶身上以浅浮雕工艺制作的纹饰,是传统文化的瑰丽。珍贵如它,是中 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在《唐宫夜宴》中,它昂首振翅,翘首望向远方,在一众文 物中清冷威严。 此外,贾湖骨笛也值得一提。作为《唐宫夜宴》中唯一一件乐器文物,它音域很广, 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乐曲,也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及外国乐曲。 除此之外,还有唐三彩。作为墓葬品出场的它,逼真的造型与釉面的瑰丽让它成为世 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上,也可见其痕迹,古代匠人高超的工艺一步步打造 盛唐的风味,展开中国文化的画卷。 除了文物“硬货”,画卷也被悄然融入到舞台之中——出了宫门,在山河里舞蹈,唐朝 的舞乐可不仅仅呆在宫廷。你可以看到书画界的“老网红”——千里江山图。这件北宋画 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以青绿色绘祖国的五千年的秀丽河山。 除此之外,还有描绘唐代女性的两幅代表性画卷——《簪花仕女图》与《捣练图》。《簪 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她们闲适、优雅而慵懒。画中的贵族小姐身着轻柔透亮的 薄纱披肩,仿佛下一刻便能一起舞乐。如果说簪花仕女图是唐代贵妇们的生活,那么捣练 图便是唐代城市妇女们的日常了。这幅画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 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几世朝代变迁,《捣练图》一直在中国辗转,自 1860 年的大火,让它 被带去远方,至今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文物传承独特的历史文化,记载中国的灿烂文明。《唐宫夜宴》中的文物虽没有一一列 举,但这些历史的遗物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斑驳的痕迹沉淀千年厚重。盛唐歌舞,是顶 峰? 《唐宫夜宴》其实是对唐宫生活的还原,而作为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时期,唐代可以说 是“古代舞蹈艺术的巅峰时期”。“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 斜曳裙时云欲生。”诗作向来是艺术的最好见证者,唐玄宗亲自参与创作的《霓裳羽衣舞》 就是典型。舒缓而典雅,宛若仙子。 除了传统的北方宫廷舞,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特色更是值得一提。由于唐代民族融合 繁荣,少数民族舞蹈也进入中原。比如胡旋舞,这种舞蹈融入了西域风格,极为追求高难 度的舞蹈表现——大胯连步跳、大幅度弯腰、腾跃等等。“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 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不同于中原舞蹈的婉约,胡旋舞以刚柔并济、舞 姿矫健豪迈的舞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见偶尔半醉官人,趁着酒兴与人跳一曲劝酒舞,推 杯换盏间,尽是风流。 由于唐朝奉行文化开放,再加上民族融合,文化高度繁荣,舞蹈也就在交流碰撞中达 到了巅峰。如此丰富的舞蹈盛况,很快从宫廷贵族专享,发展为“全民皆舞”。群众性舞蹈 活动更为普及和繁盛,人们将歌舞融入到生活里,成为一种司空见惯。“春江月出大坪堤, 堤上女郎连袂行。”秀坊乐楼,山野河岸,街道空地,都可见舞蹈的身影。当春暖花开,哼 着小调,踏地作节拍,起着唐朝的盛世之舞。 舞蹈的全民化也诞生了不少全民偶像。因此,舞蹈家的数量在唐代达到顶峰。杨贵妃、 安禄山、公孙大娘、念奴、张云容、谢阿蛮等,可都是当时最受追捧的“爱豆”!宴享游乐、 民俗节日,舞蹈更是参与其中,各种表演活动让人看花了眼——单人 solo 的“莺歌啭”,双 人 Battle 如“解红舞”。还有群舞如“兰陵王”、“神宫大乐”等等。再说形式华丽、规模宏 大的宫廷燕乐当属“九部伎”、“十部伎”、以及各地进京献演的“四方乐舞”。内容丰富、 技艺高超的表演形式则如“健舞”、“软舞”、“歌舞戏”等。 与舞蹈共同繁荣发展的,还有音乐。人的修养,始于学诗,止于学乐。唐朝对音乐文 化极高的包容性,以兼收并蓄的姿态让各种音乐汇聚一堂。官方力图中兴“雅乐”,《大唐 郊祀录》的整理成为唐德宗整备礼制的重要文献。 与此同时,民间通俗音乐也不断发展。百姓日常的生活更加本色朴实,贴近生活,文 人才子们更是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抚琴倚歌,唱诗入乐,翻新民歌”, 拓展着音乐的审美边界。在此期间,唐朝还创立了教坊,专门培养乐工。“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代独特的乐器也是别具一格— —琵琶、箜篌、笙、筚篥……虽然其中一些已无法聆听,但我们仍可以从诗文之中感受它 们的灵动。 可叹的是,唐朝舞乐的发展终止于天保末年。这此后唐朝国力衰退,战乱不断,而安 史之乱的爆发,直接扼杀了唐朝的发展,严重摧毁了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盛名下的必然 为什么舞乐在唐朝能够发展到鼎盛?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至唐而臻于极盛却并非偶 然,而是多种原因汇集的必然。首先是千年的历史传承与开放的文化交流。中国传统舞蹈, 端庄婉约,而唐与周边邻国的往来频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舞乐上也带来了独特的 艺术文化。当他们的舞蹈来到街边上演,民间的艺术家们留心模仿,传播创新,在民间, 在宫廷不断发展,达到鼎盛。 相比于南北朝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达到了中国 封建文化的顶峰,唐朝的舞乐也因此得到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大量异域舞乐的传入也 引起了“胡化”之风的兴起,不仅使乐舞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给也因魏晋动乱而散 失残缺的中原舞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霓裳羽衣》其乐曲是在继承汉代的相和大曲的 基础上,唐明皇部分吸收《婆罗门曲》创造的。 汇百川,终成海。 其次,是官方的“推波助澜”。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唐统治者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 强大,因此非常重视舞乐对于“政教”的作用,同时又十分强调其艺术性。在中国封建王 朝中,唐代是唯一一个由官方推动对舞蹈艺术进行整理和创作的朝代。舞乐与政治活动、 外交紧密结合,也是历史中鲜有的。尤其是唐玄宗对歌舞的日渐沉迷,大张旗鼓的倡导舞 乐艺术的发展,舞乐也借唐玄宗也登上历史的高峰。 在唐代时,还设有专门掌管宫廷及社会音乐舞蹈发展的机构——“太乐署”。这一机构 原本是专门负责宫廷内部音乐及舞蹈的创作的,后来“太乐署”中又增加了两个机构—— 专门负责训练宫廷内部的歌舞艺人的梨园,负责在社会上招募和培养歌舞艺人的教坊。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表达形式,不仅见证人类的古早的交流文化,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不断扩大融合,直至今日。而《唐宫夜宴》的惊鸿一瞥,则又使我们忆起盛唐气象。从古 人的艺术之中汲取精华,探索传统的古韵。《唐宫夜宴》出圈记:是谁复活了这群“唐朝小 胖妞”? 脸上的妆容宛如复制粘贴古画,衣袂飘飘,胖胖的身体随着音乐节奏灵活扭动……今 年春节,一群“唐朝胖妞儿”从博物馆里“复活”,凭借一支舞蹈火遍网络。扮演成唐俑的 舞蹈演员们宛如从古画中走出。这支舞蹈就是 2021 河南春晚突然“出圈”的节目《唐宫夜 宴》。 这群被网友称为“神仙小姐姐”的“唐朝胖妞儿”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什么会被网友 喜爱?来听听“复活”她们的人怎么说。 “我和这群唐乐舞俑是同行” 陈琳是郑州歌舞剧院的舞蹈编导,也是《唐宫夜宴》的主创之一。 在陈琳看来,以舞蹈为职业的自己和 1500 多年前的唐乐舞俑是同行,“只不过她们是 舞给帝王将相看,而我们的舞蹈是奉献给人民群众”。 从四岁就开始习舞的陈琳十分喜爱中国历史文化。她认为自己和唐乐舞俑是同行,尽 管相隔 1500 多年,“但艺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当我透过博物馆里的玻璃罩看她们的 时候,就像是在和 1500 年前的前辈们对话”。 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生动的唐 乐舞俑后,她开始思考: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她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个怎样 的大唐? “‘复活’躺在博物馆里的唐俑。” 于是,陈琳团队便开始了古典舞《唐宫夜宴》的创作。 如何让现代版唐俑“胖”得完美? 为最大程度还原唐俑的真实形态,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陈琳团队对唐俑文物 及古画进行了大量研究。 唐人以胖为美,而现代舞蹈演员都很纤瘦。让演员们丰腴圆润起来,成为陈琳团队面 对的一大难题。 “最初我们考虑在脸上贴片,但太耗时,就放弃了。”陈琳回忆,为解决这个难题,团 队可没少费脑筋做实验。 有一次在化妆师家里做“让脸鼓起来”的实验,中间休息时,化妆师邀请她品尝新疆 葡萄。 “葡萄很甜,我就一连吃了好几个,嘴巴都塞满了,当时一下子就来灵感了。赶紧跑 到镜子前一看,我的脸鼓起来了。”陈琳讲到这一有趣的过程时,仍能让记者感受到她当时 灵感一现的激动。 “但葡萄是立体的,让脸型圆润度不够。在化妆师建议下,我们把湿纸巾折叠后塞进 嘴里尝试,脸型就呈现出了自然的圆润效果。” 最终,团队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 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就这样,身着唐三彩色样纱衣、脸画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 胖胖的唐乐舞俑“复活”了。 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唐宫夜宴》并不是为 2021 河南春晚专门创作的节目,也不是首次演出。被再次选中 登陆春晚,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表示,除了这支舞蹈的诙谐喜感符合春晚喜庆、温暖、好 看的定调外,主要还是基于一个大胆的判断——年轻人未必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看用何 种方式去呈现”。 舞蹈《唐宫夜宴》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再现盛世大唐。 “《唐宫夜宴》中胖胖的乐舞俑们会嬉闹、会嗔怒、会搞怪,俏皮可爱的形象诙谐幽默, 打破了传统舞蹈在观众心中唯美、抒情的固有印象。”在陈雷看来,这支舞蹈本身就具备创 新的要素。 “唐朝胖妞儿”火爆全网,好评如潮,陈雷意料之外总结了 5 个字——“方向找对了”。 传统就是古板?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错!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被受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 “我们立足互联网思维,运用融媒体手段呈现,事实证明,路子是对的。”陈雷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说,《唐宫夜宴》这个节目呈现了三样东西——国宝、国风、国潮。国宝有莲鹤 方壶、妇好鸮尊等,国风有千里江山图等。 现代声光影像技术的加持,舞蹈演员扮演的唐俑宛如从博物馆中复活。 “唐代小姐姐的服饰、律动,接近于文创版的唐朝宫殿,动漫的空间设置,完全是现 代人想象中的美好样子,这其实代表的是国潮。” 2021 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 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陈雷认为,万物皆可融,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产生出迎 合时代的作品,是一定能够被时代接受的。 炫酷的视觉效果令武术《天地之中》极具观赏性。 “没想到网友的接受度这么高。”在接受采访时,陈琳和陈雷表达了同样的意外,但又 觉得在意料之中,“让历史‘活’起来,才能和时代产生共鸣。我们‘复活’了历史人物, 带给观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自然能引发观众共鸣。” “唐朝孩子们的性情,和现在一样一样的。”作为一名资深电视观众,网友“菲菲”评 价说,看《唐宫夜宴》里的“小姐姐”,就像身边淘气的小女孩一样,一举一动都和这个时 代相通。 “这就是‘活’的力量。”陈雷认为,新时代我们需用新的表达方式,才能让中华传统 文化的传承延绵不断。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助推文化自信 《唐宫夜宴》火了一直默默无闻的唐乐舞俑。而近年来,包括《国家宝藏》等创意文 化节目,也让一度清冷的博物馆成为观众的热门打卡地,就连冷门的考古学也备受关注, 各大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打造的文创产品销量十分可观。 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超介绍,春节期间,不少观众专程到洛阳博物馆参观陶俑, 一些古装爱好者着唐装、汉服实地打卡,甚至带动了博物馆根据唐俑开发的胸针文创产品 销量。 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看来,这些积极的变化均源于让文物“活”起来, 让历史“活”起来。“中华悠久的历史,不应该是教科书里的那几行文字,它们是鲜活的, 有情感的,甚至是有温度的,对传统文化艺术性地呈现,能拉近当代人与历史的距离。”史 家珍表示,《唐宫夜宴》舞蹈能得到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既传承了历史,也有了当代的创 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支舞蹈,让沉寂 1500 多年的唐乐舞俑“复活”,带领今人去领略那个开放、包容、 自信的大唐。如果有一条时光隧道可以重回千百年前的大唐,现代人又会如何向他们讲述 今天的故事?《唐宫夜宴》火了,猝不及防又有据可循 文|澎湃新闻记者 《唐宫夜宴》火了,火得猝不及防又有据可循。不仅带火一个节目,更带火了 2021 河 南省春晚。据悉,整台晚会节目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 中心、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大年二十九(2 月 10 日)19 点 30 分,由河南卫视 首播。 从立意到呈现,《唐宫夜宴》没有一股“推给你看”的自顾倨傲,却带着几分“邀你同 赏”自信喜悦。除了 5G+AR 技术将虚拟与现实无缝对接所营建的美轮美奂,以及将中国古 典舞做当代演绎的守正出奇,观众更看到了一种久违的舒展,好整以暇且优哉游哉。从 14 位饰演唐朝女乐官的演员们身上,见得盛世应有的雍容气度,以及小儿女情态合该的俏皮 可爱。更见得对节日节目欢乐属性本真的因循,和对“互联网+”时代融媒体传播规律的尊 重。 “一群嘎嘎的小胖妞们叽叽喳喳去赴宴” 2021 年元旦假期过后。上班第一天,郑州歌舞剧院的编导陈琳“喜提获奖证书”,她 在朋友圈中晒出了《唐宫夜宴》一套九宫格定妆照,居中的证书表明该剧荣获第十二届中 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提名。 她介绍说《唐宫夜宴》首演于 2020 年 10 月 16 日,河南洛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活动现场。据了解,中国舞蹈“荷花奖”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舞蹈 类评奖活动。 古都洛阳,曾是大唐“东都”。清末民初,在这里出土的“唐三彩”(唐代盛行的一种 釉陶)正是启迪陈琳创作《唐宫夜宴》的灵感之一。在接受省内媒体采访时,她介绍说一 组色彩艳丽的“唐三彩”唐俑,“多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而河南省博物院展柜中陈列 的一组静态的乐俑,鼓乐吹笙的造型,更让她有了“假如让她们活起来,会给今天的人们 讲述什么故事”的想法。 俑,也是偶人,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丧葬中较盛行的 随葬明器之一。陶俑取代活人殉葬,本就是文明的进步。而说到乐俑造像,再没有《诗经 大序》有云来得更形象,“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唐三彩中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 了国力强盛,而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则可以看出唐朝人以胖为美。 故事构思逐渐成型: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群嘎嘎的小胖妞们叽叽喳喳地去 赴宴,这便是《唐宫夜宴》,原名《唐俑》的主题故事。“我们初衷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 家乡文化。拿传统文化形象为创作元素进行编创,用舞蹈来呈现盛唐气象,同时具有厚重 的历史感与文化感。”陈琳说。有了具体的造型感后,她便想为这些女乐官们赋予生命和性 格,“这些小姐姐们,有的撅起小嘴,有的在耍弄小心思,都结合了当代人的视觉审美,去 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古典舞对于舞蹈界而言,本来就非常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怎么突破以往的古典 舞?如何能让老百姓看懂这个节目?”受唐代风尚影响,演员扮靓先要扮胖——盛唐女子 丰腴的体态,决定使用垫了海绵的特制戏服来实现,但露在外面的脸部妆容,却始终找不 到有效的方法让身材苗条的舞者们出现肉嘟嘟的脸孔。陈琳曾专门找化妆老师设计妆面, 休息时她吃了几个葡萄,就在三颗葡萄入口,她发现自己一边脸被撑起来了,“我当时浑身 汗毛都起来了,一下子就找到这个点”。后来,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葡萄被棉花球代替, 演员们的两腮要塞进特制棉,以营造肉嘟嘟。 除了这点“负累”,每位演员光头饰就有八件,两斤重的发卡戴在头上,活灵活现的背 后着实可不轻松。14 位演员一大半都是 90、00 后,她们决心演好这群女乐官给皇帝伴宴 路上的故事。《唐宫夜宴》共分五个段落,演出时长长达 7 分 01 秒。在陈琳看来,这些乐 官都是豆蔻年华,年轻俏皮,舞蹈动作和韵律都要往年轻化上走,“要欢快活泼”:时而低 眉顺眼,时而颔首架肘,时而又弄姿扭胯,在列队碎步行进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一场“多 米诺骨牌效应”的推挤,这并不是舞台上混乱的 NG,反倒显出一派童真谐趣。 《唐宫夜宴》第三段是讲这群女乐官路过一汪湖水,“那时照个镜子并不容易,姑娘们 就都挤在湖边整理姿容,这也最见得少女情怀。”其中,吹笛子的独舞,表现了她们在见到 皇帝前对家乡故人的思念。而双人琵琶舞,则体现了姐妹情谊。最后集体“照镜子”,则体 现了一种团队精神。唐宫号角响起,小儿女态的调皮可爱便要收敛起来,她们排着队走进 宫墙,在大殿上表演给皇帝和今天的观众……演出结束,乐官们逐个定格,有位小姐姐回 眸一笑,“我们想表达的是大唐盛世虽已经远去,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过往悠久灿烂的文化, 这是我们的瑰宝。”陈琳说。国宝、国风、国潮,“熟悉的陌生感” “电视晚会一定要让观众喜闻乐见,它有一定的娱乐性。今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调性就 是好看、好玩,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温暖。” 晚会总导演陈雷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介绍 说,节目《唐宫夜宴》由郑州歌舞剧院同名作品改编而来,“我们先就看到了这个作品的诙 谐幽默,这样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见。同时,它又是河南本土制造,上河南自家春晚不遑多 让。本次河南春晚主题就是展现黄河文化,这就涵盖了中原文化甚至华夏文化,这个节目 也符合定位。” “改编后的‘唐宫夜宴’大概就缩短了一分钟,原有节目之上并没有大的调整,我们 用电视化表达给它做了二次包装,利用抠像、三维、AR 等虚拟技术。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 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最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我们运用了 5G+AR 的技术,让 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 觉。”陈雷说。 为了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同时,去感受中华厚重的 历史和文化。陈雷说这回节目的一大创新是加入了国宝、国风和国潮。一系列国家级文物 宝藏——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唐三彩、《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 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元素,把《唐宫夜宴》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奇妙 夜”。唐俑们“活”了起来,穿行在博物馆的一隅,穿梭在各种文物之间。观众在欣赏舞蹈 的同时,看到很多河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的显示;一个转身,她们又走入国风韵味十足的 山水彩墨中国画中,这里面隐藏着历代名画的影子;再回到池塘边、舞台上、盛唐的宫殿 中,感受不同唐俑鲜活的人物个性和大唐盛世的氛围…… “观众会感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从穿戴造型看,一看就是从千年唐代走来。但她们 身上个性化的一面,又和当下的人们毫无二致。”陈雷认为做电视没法按照严苛的历史记载 去做综艺节目,而是要‘避重就轻、以小见大’。“从陈列文物的博古馆到陈列字画的美术 馆,观众可以感受到一股国风扑面。所谓国潮则是一种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动漫感,你看最 后的宫殿,虽然富丽堂皇有唐代元素,但更像是网络游戏制造的二次元世界。” “不仅是一个舞蹈,还加入了国宝、国风、国潮,其实就是想呈现一种‘融’的状态, 而‘融’有时候比跨界更难。”陈雷介绍说不只是《唐宫夜宴》一个节目,此次整台河南春 晚都融入了“融媒体+”概念,“包括太极表演《天地之中》,我们也把太极文化和当下的大 国制造‘飞天梦’结合起来。”此次河南春晚弱化了主持人串场的概念,放大了节目本身。 “整台晚会策划的时候,我们就带入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当初真是没想到现在 ‘出圈儿’出得这么火爆,但一开始我们就是冲着‘破圈’去的。”陈雷回忆说,从这两年 的“双十一”晚会到 B 站春晚,他发现电视晚会原来的结构太过模式化,网络晚会‘拆条’ 的概念更明晰。“每个节目做得好,电视播出之后拆条放到互联网上,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甚至是那些早就不看电视春晚的受众二次回看,多次传播。” 据说为了这台春晚,河南广 播电视台调动全台宣传,大屏播出时在河南卫视,移动端则在河南卫视、民生频道、都市 报道等 8 个快手账号,比大屏提前半个小时播出。 “电视不是窄众艺术。我们媒体人,最怕的就是陷入到一种自娱自乐,我们做的是接 地气的群众文化。现在大家想得很明白,做节目歌颂人民,更要让人民爱看。‘老少皆宜, 喜闻乐见’,是台领导经常给我们提醒的八个字。”陈雷介绍说,河南春晚能取得广泛关注 和好评,有赖机构改革和机制创新。“各部门不再各自为战,而是通过竞聘,大家在一个开 放的平台上协同合作。” 河南春晚节目出圈,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新思路 文|红网 2021 年河南春晚,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蹈《唐宫夜宴》引起全国众多观众关注。 大年初一,河南春晚荣登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唐宫夜宴》单个视频在微博累计 1000 万次观看,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点赞。(2 月 14 日 光明网)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这个由 2020 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国 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的《唐宫夜宴》,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为我们展 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只叹“宛若梦回大唐”“华美得像一场梦境”。14 名女舞 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的舞姿生动展示了大唐盛世文化,唐代舞乐俑的生活场景也被创作者巧 妙地融入作品。 为什么该节目能如此火爆并惊艳了全国观众呢?首先该节目讲述了正值青春的女乐官 在赴宴起舞的路上发生的趣事,整体风格诙谐幽默,符合新春佳节喜庆的气氛,为大家带 来了欢乐。同时,该节目传统文化底蕴浓厚,其创作灵感本身就是从博物馆里极具特点的 乐舞俑造型得来的,服装、造型又采用了极具特点的三彩元素,在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基础 上向观众展现盛唐时期独有的美学。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可以说是淋漓尽致,从仕女画 到泼墨山水再到逼真的宫墙背景,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与此同时,节目还穿插有妇好鸮 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七大国宝, 更显得别出心裁、独具一格。 其次,该节目构思十分巧妙,善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5G+AR”将虚拟场景和现实 舞台结合了起来,将歌舞和博物馆场景生动融合,展现了唐朝少女们在前往夜宴的路途中 或嬉戏打闹、或梳妆打扮或扑蝶戏水等场景,也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最后,女舞蹈演员们的实力和自身表现也不容小觑。前期赴宴途中可爱顽皮的少女形 象和后期宫廷表演时大气恢弘的舞姿形成鲜明对比,精湛的技艺让人不禁拍手叫好。为体 现丰腴的唐俑形象,演员们身上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并且再现了风靡于 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斜红”,严谨的妆容打磨和造型设计又为表演增添了诸多细节。 不少网友表示,“这个节目真的做到了国家宝藏那句‘让国宝活起来’,看完真的想去 河南博物馆转转”。坚持追求为人民大众所欣赏的经典同时,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创新为作品 添彩,这不失为一种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思路。历史已远去,但不应仅仅被“陈列”,它 应该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在传统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之下绽放文化之花,让中国故事被 更多人听见,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好传播,让民族艺术广为弘扬,让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成 为我国文化建设、民族复兴的一股坚强力量。 正因如此,艺术工作者们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水平,能够更为熟练地运用现 代技术和多元素的艺术加工手法来呈现出更好的作品,还要兼具情怀与格局,始终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坚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身体力行地保护我国历史文化瑰宝, 为传统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唐宫夜宴》“火出圈”,文化味才是最大亮点 文|红网 最近,2021 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网上传疯了。在微博上,#唐 宫夜宴#这个话题词已经突破 7000 万阅读,而节目本身在微博的播放量也达到了千万级别, 数据仍在持续增长中。“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精彩的舞蹈让网友一秒穿越 回大唐,不少网民直呼“太好看”。这场精彩纷呈的河南春晚也成了大型圈粉现场,被人民 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点赞。 《唐宫夜宴》火出圈,连续多天热播,霸占热搜榜,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舞蹈节目 所蕴含的浓浓历史文化味,以及播出形式和技术上的创新,是受到公众热捧的关键所在。 在这场精彩节目中,高精尖科技元素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演员们活灵活现地表演,把历 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让河南春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难怪小伙伴们个个都 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唐宫夜宴》亮出了文化自信,展示了文化自强。从妆容到造型,再到布景,都下足 了功夫。为了体现丰腴的唐俑形象,演员们身上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演 员们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斜红”。从采用 《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古代名画的画意为背景,到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 骨笛等文物的穿插,再加上 5G+AR 技术的运用,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让这场唐朝少 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华美得像一场梦境,更让人感受到了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 爱上《唐宫夜宴》,是人们对历史文化不舍的情怀。除了《唐宫夜宴》,2021 河南春晚 还有演员穿着宇航服打太极的太极表演《天地之中》、民乐大师方锦龙吹响千年骨笛的《国 乐新春畅想曲》等创意表演,这些具有浓浓文化味的精彩节目,同样吸引着公众的目光。 正如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所言,“看到网友说看完晚会想去河南博物院转转,觉得这些表演 ‘出圈’值得了,我们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了一点点力量。” “出圈”的文化节目给媒体融合带来启示 文|光明日报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化节目迅猛“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 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应该是榜上有名的。一众“自来水”不吝啬点赞和转发,在 年节期间掀起一波传统文化的传播热潮,也展示出视听精品内容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 巨大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集中了各方面的精 兵强将,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 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 达。 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虽然表演时长不足 5 分钟,但处处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 创新的转化。舞蹈以唐代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 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让人沉浸和震撼的背景环境。节目的大多数要素, 如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代。而当代舞者的 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 这些节目何以流行甚至“出圈”?它们为视听创作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哪些路 径启示?这些问题不该被轻轻滑过。 得到青年群体的共鸣与认可,一直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创作命题。这些节目在进行形 态创意和主题设置时,都瞄准了当代主流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需求。它们充分运用年轻 人喜闻乐见的萌、趣、情、识营造共情体验和艺术共鸣,并创新舞台表现手段,将传统元 素与当代视角相结合,从而呼应了当代年轻人关心的情感话题和美学话题。《典籍里的中国》 舞台上,伏生对于妻子的怀念和对战火逃生的追忆,不仅是简单的史实描述,还可以感受 到试图联通古今情感与价值观表达的努力。当这些视听内容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和认可后, 他们会主动分享与点赞,为传统文化注入传播能量。 要承认,《唐宫夜宴》的惊艳和“伏生护书”的动情,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多场景变换 和舞美设计等舞台创新,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黑科技”,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 让“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有了物质基础,也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短视频和 社交平台等传播领域的新技术也推动着精品节目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度在当下的社会 场域中迅速传播并维持热度。 我们可以看到,大屏和小屏的融合与互动,让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短视频成为 “出圈”的胜负手,传统电视节目中需要针对短视频专门设计动情点和传播点;而长视频 则具有完整的知识信息和多元的表达空间,适合集体观看。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新技术 纳入创意视野,是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网络平台高频度推出各类综艺,且风头一直不减,对传统媒体来说确实构成 不小的压力。值得欣慰的是,传统媒体也不乏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这启示我们,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虽然在技术革新和资本运作方面,传统媒体或无法走在市场化媒体 的前面,但精品视听内容正是传统主流媒体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凭借。事实说明, 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平台可以拉平起跑线,平衡不同机构之间的既有优劣势。只要积 极进取、锐意创新,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转化规律,那么,传统媒体就仍有机会在移动互 联网的新舞台上大放异彩。 《唐宫夜宴》引争议:不能乱扣“抄袭”的帽子 | 新京报快评 文|新京报评论 河南卫视春晚在播出后,其中的一个节目《唐宫夜宴》,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得到许多 观众与网友的喜爱。但近日有自媒体账号发文指出,《唐宫夜宴》疑似与三年前央视《国家 宝藏》的节目片段“撞脸”。 节目红了,是非也多。在大量一边倒的叫好声中,出现一点质疑声音,也是正常的。 只是,这次提出质疑的“细心观众”与自媒体账号,并未给出“疑似抄袭”的准确证据, 更像是抛出了一个话题,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但在“撞脸”爆料的留言评论当中,网友又是一边倒地认为,《唐宫夜宴》根本不存在 所谓的“抄袭”,甚至“连借鉴也算不上”,《国家宝藏》的出品方央视文艺也发布声明,“鼓 励文艺节目在借鉴交流中创新”,并认为这种做法与模仿抄袭有本质上的区别。 网友的反馈和央视文艺的声明,可以使《唐宫夜宴》的创作者放下心了,这个“撞脸”, 不算新闻,顶多是个“八卦”,是节目红了之后的一个花絮。 但放心归放心,还是有必要厘清文艺节目在创作方面的一些概念与界限。“抄袭”是一 个很严厉的指控,不能只是觉得“眼熟”,就把“疑似抄袭”的帽子送出去,这对创作者很 不公平。 《唐宫夜宴》与《国家宝藏》节目片段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舞蹈节目,表演者都 着唐装,在舞蹈动作上都尝试尽力贴近唐代宫廷乐舞特征。但这些外在的形式,不能作为 抄袭与否的参考。 原因很简单:唐装与唐代宫廷乐舞,是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谁都可以对其进行学习与研究、创作与表现,没有人可以将其版权垄断。 现代人创作的舞蹈节目,享有版权的部分,必须带有清晰可辨的独创特征,具有鲜明 的个性标签,在局部细节与整体观感方面,都能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种“耳目 一新”的元素,即是可以得到版权保护的部分。 以《唐宫夜宴》为例,之所以这个节目能够出圈,就在于它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 观赏感受。 具体在细节部分:创作者在舞者的妆容、表情、肢体动作方面,在对唐代乐舞俑进行 了完美的还原,但节目的灵魂并不在此,为人物赋予现代人的性格,才是真正让它打动人 的核心创意,“从穿戴造型看,一看就是从千年唐代走来。但她们身上个性化的一面,又和 当下的人们毫无二致”——观众的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在整体方面,《唐宫夜宴》将国宝国潮元素大量融入,了无痕迹地使用了舞台科技,整 个舞台效果在色彩、亮度、空间感等方面,都达到了此前节目所未能达到的一个高度。因 此,对比两个节目,只要从整体氛围与局部细节稍加分辨,就能给出基本的判断。 在著作权保护方面,是有“表达与思想二分法”的,保护作品的形式很容易,保护作 品的思想则很困难。 严格说来,就算后来的创作者以《唐宫夜宴》为学习榜样,也尝试为人物注入新的感 情因素,比如《唐宫夜宴》的表演者塑造的人物娇嗔可爱,模仿者塑造的人物高贵优雅, 则很难认定后来者是抄袭。除非后来者在舞蹈动作设计或者音乐的原创成分方面,达到了 抄袭的标准,否则一般也不会被认为成抄袭。 文艺节目在借鉴交流中创新,不能被误会成拿来主义,而是要从好作品那里得到启发, 另辟蹊径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如果眼睛只是盯着别人的作品,缺乏独到性与原创性,那 么拼接出来的作品也徒有形式、缺乏灵魂。 《唐宫夜宴》这个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创新,但 喜欢它的观众,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幕后创作者的灵气与创意。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品, 是不会那么容易被模仿与抄袭的,而且它们的创作者,也不会担心或者害怕作品被抄袭, 因为有些东西,是永远没法被抄袭走的。 这次《唐宫夜宴》被指“疑似抄袭”,不会给作品带来任何的坏影响,相反,因为这件 事会给作品额外带来更多的欣赏与凝视,也会给致力于创新的作者带来更多的尊重。 很多网友都把这次“抄袭指责”当成了笑谈,但也给相关版权方提了个醒:《唐宫夜宴》 有必要进行版权保护的地方,还是要去申请版权保护,避免被抄袭是一方面,当被误会为 “抄袭”的时候,也会立刻拿出强有力的反驳证据。 如何看待《唐宫夜宴》出圈? 文|舞蹈中国 《唐宫夜宴》(原名《唐俑》,陈琳、袁时编导,服装李孟阳,造型同瑶,郑州歌舞剧 院舞者表演)曾在 2020 年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评奖活动。此次在 2021 年的河 南春晚的舞台上再次上演,配合高科技的 5G+AR 的技术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整体 作品风格诙谐幽默,又不失文化底蕴。一群参加夜宴的宫女如同在古画中穿行,她们时而 嬉笑打闹,时而梳妆打扮,当场景切换到正式的宫廷表演时,宫女们的舞姿又不失大气恢 弘,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尽情展现。 根据微博媒体数据,大年初一的时候,河南卫视春晚登上了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 一,话题量超过了三亿多。《唐宫夜宴》视频在微博累计观看量超过了 2500 万次。“河南春 晚总导演回应舞蹈出圈”这个话题微博阅读量接近 5 亿,截止统计后数据仍在持续增长中。 这些数据表明,这个舞蹈真的是“火到出圈”。 随着社会上舞蹈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近几年诸如《唐宫夜宴》《纸扇书生》《丽人行》 等舞蹈不断在大众面前亮相,这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舞蹈作品深受大众的喜爱,“如何看 到舞蹈的出圈现象”则成为了行业内外讨论的话题之一。 01 金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艺术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常务副主任,博士生 导师,教授。 舞蹈《唐宫夜宴》火了!从网上看,观众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亊中 国舞蹈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舞蹈工作者,也是非常认同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的成功,证明了两个事实:第一,现代观众审美品位很高。全球化时代,随 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知识教育层次的提高与普及,观众的审美趣味随之迅速提升, 已不屑于观赏没有文化内涵、媚俗性质的舞蹈作品了。现代观众更倾向于观赏能夠真实地 反映历史、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群众思想与情感的作品了。这也给艺术创作者提出了时代 要求。 第二,《唐宫夜宴》反映了唐代宫廷燕乐舞的“真实”,再现了人们在史书、博物馆、 石窟壁画、古代画本上见到的唐代宫廷静物画面,满足了当代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心理 预期。 该舞成功的秘诀在于“真实”。艺术创作强调艺术家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唐代,是我国 古代封建文化和艺术繁荣鼎盛的时代。该作品以实景和虚景相互支撑,营造了金碧辉煌的 唐朝宫殿场景,舞者手持各种乐器,在缥缈美妙的音乐流动中,瞬间变换着各种舞姿造型, 仿佛让人听到了唐代宫廷燕乐的钟磬、鸣鼓、琴瑟、竽笙之音,看到了唐代宫廷燕乐舞婀 娜表演的场景。从舞蹈中舞者的脸型、服饰和表演风格来看,无不说明这正是对唐代宫廷 燕乐舞的再现。最难得的是,舞蹈编导还将表演之外的情景呈现于舞蹈之中,如歌舞者到 宫廷殿堂表演之前,相互嬉戏的少女纯真和进入宫廷殿堂的之后的专注表演。以及一些穿 插于舞蹈之中的戏剧小情节,给舞蹈增添了不少真实的感觉。 总之,舞蹈《唐宫夜宴》,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和自然而然,或许,这就是该舞火 爆的原因吧。 真心希望,这样的好作品不断出现! 02 李超: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唐三彩,作为中原地区最具标志性的唐代艺术,在 2021 年河南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蹈 中鲜活了起来。《唐宫夜宴》一夜之间,跨越千年,生动的舞人面若满月、云髻轻挽、明媚 娇俏、顾盼生姿;或联袂而舞、或嗔言轻笑,曳雾绡之轻裾,从博物馆走进千万寻常百姓 家。《唐宫夜宴》作品的备受关注,当然与电视春晚的号召力分不开,也部分地归因于 5G+AR 新技术为艺术作品的锦上添花,同时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创新所迸发出的巨大能 量。 观众们喜欢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什么样的舞蹈作品适合春节晚会的舞台?什么样的春 晚舞蹈作品是叫好又叫座的?《唐宫夜宴》能够引发各界人士极大的关注,为上述问题的 答案提供了思考。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唐宫夜宴》“火”出圈际的制胜法宝。亲近 传统文化,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渴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是当代艺术家的 时代使命。毫无疑问,以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为根基的艺术创作具有极高的观众认可。 03 张延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 2021 年的春节,最受热议的文艺作品,除了电影《你好,李焕英》,恐怕就是河南春 晚舞蹈《唐宫夜宴》了。“刷屏”“霸占热搜”“出圈”“破圈”等词语成为有关《唐宫夜宴》 新媒体报道的高频修饰语。新媒体时代以来,似乎只有央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受到些许关注, 但并未达到如此热度。谁也没想到,一台地方卫视的春晚舞蹈节目成为网络视频传播时代 的热门作品。现针对《唐宫夜宴》的“破圈”现象,也谈几点思考。 首先,通过新媒体报道,可以观察到,喜欢使用“破圈”和“出圈”来形容这部作品 热度的评论主体,大多来自两个圈子:舞蹈圈和文博圈。可见,这两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已 经默认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受众是一个固定圈子。近年随着《国家宝藏》《舞蹈风暴》等电视 综艺节目的火爆,加之网络视频传播平台的多元发展,这两个圈子的界限得以前所未有地 扩展和突破。这次《唐宫夜宴》的所谓“出圈”“破圈”现象,其实也是电视综艺网络传播 的又一个典型成功案例。由此,这也为舞蹈专业人士思考如何增强舞蹈作品的传播力度和 广度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明证——突破剧场空间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视频传播,是拓展舞台艺 术作品受众群体的最有效手段。《唐宫夜宴》的“破圈”现象,可以进一步促动舞蹈艺术的 创作者和从业者反思新媒体时代的舞蹈作品传播方式,即在传统舞台作品基础上,可否通 过创作更多具有艺术水准,更受普通观众欢迎的舞蹈影像作品,并以网络视频为传播途径 不断扩展舞蹈艺术的受众面,进而达到老幼咸宜,无“圈”可“破”的境界。 回到《唐宫夜宴》作品本身,尽管舞蹈圈内人士对这部作品的动作编排和舞蹈语汇多 有批评之声,但不可忽视的是,普通观众的积极反响大多集中于这部作品所塑造的鲜明人 物形象——一群俏皮可爱、玩耍嬉闹的“胖妞儿”。这样“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在以往或追 求唯美意境,或表现凄美爱情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并不常见。观众在这群盛装出行的“胖 妞儿”身上仿佛看到了那个喜欢跟闺蜜嬉笑玩闹,逛街吃喝的自己。在纯正典雅的唐代妆 容和服饰中,“胖妞儿”的形象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纽带。人们在梦回大唐的过程中,感 受到的是当代人的个体情感与生活体验。这或许就是《唐宫夜宴》打动人心的核心价值所 在,即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作品照见的是现实的普通人,是生活中琐碎的小确幸, 是那些属于普通人的快乐瞬间。因此,舞蹈圈内的专业人士在批评这部作品艺术水准的同 时,或许更应思考观众喜爱的舞蹈艺术,是否可以不必只表现帝王将相或名士文豪,千年 以前的普通中国人,普通的小人物是否也和我们当下一样,喜欢美美地赴约、逛街、撸串、 发呆…… 最后,如前文所述,《唐宫夜宴》这部作品也被文博圈的专业人士称为“破圈”之作, 主办方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电视化技术处理,使用 5G+AR 技术,让演员穿行在博物馆的文 物之间,制造出“博物馆奇妙夜”的效果。作为文物大省的河南,推广本土丰富的馆藏文 物资源,其意图和心情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但是,过多堆砌的文物影像,难免让观众目 不暇接,眼花缭乱。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电视化处理,不但没有凸显舞蹈作品本身的艺术 意境,反而让完整的舞段表演显得凌乱和碎片化。穿行于各种地下明器之间的唐朝宫女, 虽然喜庆可爱,但总给人感觉有些违和。当唐朝“胖妞儿”穿越到宋代的《千里江山图》 中时,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由此,《唐宫夜宴》的电视制作专业人士是否也需要反思,如 何在观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营造舞蹈影像作品的艺术意境,提高艺术水准;如何在符合 历史语境的前提下,将凝聚传统文化精华的珍贵文物以更符合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形式进行 推广和传播。 04 胡岩: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大众现在那么关注中国古典舞,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对中 国古典艺术和古典意味形式及蕴含传统文化的作品,大家的渴求度是非常高的。同时,社 会各界在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主流媒体,对我们古典意味形式的 艺术作品做了很多推广和努力,让大家从各个方面了解到这个逐渐“热”起来的艺术形式。 《唐宫夜宴》的出圈,激励着舞蹈行业或古典舞人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使业内人士 意识到,古典舞需要一个机制和渠道来做更好的推广。从宏观角度来说,老百姓对舞蹈的 关注度已经逐渐开始提高,从牛年央视春晚的舞蹈数量来说,包括此专题中《唐宫夜宴》 “火爆出圈”的现象,说明大家现在已经开始关注舞蹈艺术。 每年都会有一两个大众喜欢的舞蹈作品涌现,像前两年刷屏的男子群舞《纸扇书生》, 女子群舞《丽人行》,这对于舞蹈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认 为“舞蹈出圈”还需要做好一个“度”的把握。我们一方面需要研究古典舞创作规律方向, 应该是创新型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大众的需求,从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做好这个“度”不 代表我们完全不创新,有的时候创作一些先锋性的东西是大众完全接受不了的,但不能一 味地为了大众而不去创新,很多先锋性的东西刚出现时是“孤独”的,但渐渐随着大众的 认知拓宽后,就变成了主流。因此,希望舞蹈行业人士能够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创作出 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同时不乏艺术性的舞蹈作品,让舞蹈的发展能够有一片更宽广的 天地。 05 张玉玲: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初看《唐宫夜宴》是在第 12 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活动中,当时以 96.85 分排 名第 7,在舞蹈专业领域并未掀起太大波澜,但此次通过河南卫视春晚意外“出圈”,其热 度直逼十多年前央视春晚“爆火”的舞作《千手观音》《俏夕阳》,原因和启示何在? 对比《唐宫夜宴》荷花奖评奖与河南卫视春晚两个版本,不难发现科技助力功不可没。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科技力量的介入已然改变了舞蹈的创作生态,带来舞蹈观念 与实践的革新,强化了舞蹈跨界合作与多元交融的艺术表达。河南卫视春晚版《唐宫夜宴》 在荷花奖评奖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先进的 AR 虚拟技术,将舞蹈呈现置放到博物馆厚重深远的 历史文化环境中,以震撼的视觉效果钩沉恢弘的唐代乐舞文化,引观众入境并产生奇妙的 化合反应——将唐代盛世之象与今之时代发展呼应起来共情通感,继而唤起沉积在人们内 心的自豪感,故观众买账、积极助其“出圈”实在情理之中。 如果抛开科技的助力,仅就作品本身而论,至少还有两点“出圈”因素引起我们的关 注与思考:一是作品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唯有 鲜活的形式呈现方有内容的有效表达。《唐宫夜宴》正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舞蹈形式,将作品 所包含的积极的历史观、文化观较为准确地传递给观众。例如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为了展 现大唐宫廷女子雍容富态之美,就让女演员嘴含棉花、面画“斜红”,身着华服、内充海绵; 人物情态灵动娇憨,为了打破古代宫廷生活的谨严乏味,特别安排一些嬉戏场面和生活中 的意外小插曲,使观众在诙谐风趣中欢笑,又在庄重辉煌中感动,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 无声的艺术效果。二是“小叙事”的创作手法。所谓“小叙事”指的是“日常生活叙事”, 对应目前舞剧创作常采用的“宏大叙事”,其特点是在作品题材的选择上不贪大求全,仅截 取社会生活的某些横断面作为叙事内容。《唐宫夜宴》巧妙撷取唐代宫廷女乐生活片段融汇 在短小的作品体量之内,让一组封存在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陶乐俑“活”了起来,这也恰好 迎合了大家在“以歌舞演故事”表演模式的长期熏染下所形成的观赏口味与习惯,自然受 到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舞蹈创作的不竭源泉。应该说,河 南卫视春晚版《唐宫夜宴》是块试金石,它的“出圈”,超出了当前我们对人民大众之于传 统文化审美需求与接受的基本判断,这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内蕴丰富的宝藏, 深具“共情力”,值得我们自豪!此次《唐宫夜宴》的意外“出圈”,或如一支兴奋剂,让 中国舞蹈创作者与研究者清晰地看到,我们在重新发现传统、转化利用传统、繁荣发展传 统,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繁荣的道路上大有可为! 06 毛雅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青年学者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以“顶流”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仿佛再现 了《长恨歌》中的画面,邀请所有观者跨越时空体验了一场“沉浸式”的唐宫夜宴。按照 惯例,地方春晚中的舞蹈作品大概率会以极小众的姿态淹没在春节各类晚会的歌舞大潮中, 但今年河南春晚中的舞蹈《唐宫夜宴》却以极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黑 马。 在我看来,作品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坚定的文化自信,且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无缝对接, 审美与技术同时在线。首先在舞蹈本体层面,一反纤细、高冷的舞蹈惯常审美,舞蹈语汇 俏皮灵动,人物性格迥然有趣,妆发、造型亦符合盛唐语境;其次在文化底蕴层面,唐三 彩、莲鹤方壶、妇好鸮尊、贾湖骨笛加之《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捣练图》《侍马图》 《备骑出行图》等的空间背景叠加,使博物馆的厚重之气和古朴之息扑面而来,也使作品 多了几分环境舞蹈的意象流转;最后在现代技术层面:恰到好处的运镜、分镜,自然流畅 的场景转换,以及 5G 和 VR 技术的渲染加持,使作品从星空背景下的静态唐俑秒回魂牵梦 萦的大唐盛世复又归于沉寂,如梦初醒,回味无穷。我想,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模式将会 是未来舞蹈创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而《唐宫夜宴》已为我们打造出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07 戴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硕士导师。 2021 的春天,中国文艺现象级的热搜作品,似乎总是属于舞蹈,刚有春晚创历年舞蹈 数量之最,这不河南卫视春晚舞蹈作品《唐宫盛宴》又成口碑与流量双佳的“现象级”电 视舞蹈作品,连人民日报、央视主流媒体都不吝赞美之词,而各种传播平台上的超百万的 弹幕更是让这个舞蹈一跃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潮牌”。 作为业内同行,我们应该为《唐宫盛宴》创造如此流量和口碑而感到由衷的开心,毕 竟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拥有这样的作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细细反思一下《唐宫盛宴》 一骑绝尘的出圈,其实也给我们不少可以琢磨的经验之思。 《唐宫盛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绪舞,也不是对生活故事原型提升或者表现,而 是将一段对盛唐时期唐宫乐伎生活的历史想象,通过新奇俏皮的碎步摆身的主题动作,源 自唐三彩的服饰设计、精致的“斜红”妆容、还有一反现实“以瘦为美”的主流视角,将 舞者衣服里塞满了棉花,嘴里也含着棉花,从而表演唐女“丰腴之美”的视觉重塑。 这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已让我们看到了编创者的“故意”与“得意”,也的确让观众获 得足够的审美“新意”。然而这还不够,更为难得的是编创者还将这些“匠心”形式,契合 进一段逻辑自洽的戏剧故事叙事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乐俑的复活,穿越回盛唐之宴的路 上,十四个正值青春的女乐官可爱、顽皮、时而嬉笑打闹、时而梳妆打扮,荷塘边懵懂的 少女之心碾碎在宫宴的号角中,5G、AR 技术,虚拟与现实、乐俑与少女,在传统的 ABA 结构中完成了一段博物馆的奇幻之旅的叙事想象:看得懂、看得乐、看得美,如此作品出 圈也就名副其实了。 需要特别提到该节目以七大国宝串接而成的多媒体影像,虽然从视频中显得有些影响 舞蹈观感,但这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因为这些国宝重器的加持,《唐宫盛宴》更有华 夏文明的厚重,也让单维度的历史从博物馆走向鲜活的舞台,引领人心、鼓舞人心,这充 满历史意味的关怀,不正是新时代舞蹈人的现实责任么?特别为两位出圈的年轻编导陈琳、 袁时喝彩。 08 孟梦: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 去年 10 月《唐宫夜宴》便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舞台上亮过 相,但并未引起波澜。不得不说“春晚滤镜”附加“互联网+”的即时分享效应成为本次 “出圈”的重要催化剂。在这种传播形态下,镜头语言有意识地“特写”将“细节”放大, 随时随地观看分享、评论转载的媒体运作方式颠覆了传统“剧场”的空间概念,表演者与 观众之间的“距离”被打破,数字媒介的传播对舞蹈时空概念进行了重新整合。“再媒介化” (Remediation)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和手段,为舞蹈艺术的传播开拓了一个具有更多可 能性的空间。无论是古典汉唐舞的现代性创造,还是顶级流量加持的央媒盛赞,身体、影 像、互联网等多重媒介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并行发展变为相互渗透、融合,从而深化了舞 蹈的创作理想。传统的肢体语言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文字、 声像、网络等为舞蹈创作构成了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当一群欢乐的“唐小妞”恰到好处地 在举国欢庆之春晚“夜宴”中袭来时,这“天时地利人和”之美让所谓“圈子”不攻自破。 【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唐宫夜宴》专题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2021 南 通一模作文 具有满满传统元素的美食让李子柒广受欢迎;配上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 《琵琶行》在网上走红;3D 打印技术在有些传统建筑的设计上大显身手…… 互联网时代,传统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是被新方法创新传承着。 青少年作家协会举行“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的主题作文竞赛。请结合上述材料 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参考 (一)材料 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列举了饮食、文学、建筑领域的创新者采用不同手段让传统事物 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的事例。第二段陈述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存在、传承方式。 材料启发考生思考互联网时代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用什么样的创新方式继承、发扬 传统,让传统事物、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发挥其价值。 (二)任务 1.任务:参与青少年作家协会举行“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的主题作文竞赛。 2.情境:青少年作家协会组织的主题作文竞赛活动,意味着活动的主体为青少年学生, 文稿当表达青少年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感受与思考”。“你的感受与思考”,强调“我”的存 在。考生应从自身出发认识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写出互联网时代中“我”对传统与 创新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 3.主题: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互联网时代”,指由若干计算机网络、智能平台 等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时代,也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有形世界与虚拟世界互联互 通的零距离时代。“传统”,不仅包含材料中陈述的饮食、文学、建筑等领域传统的做法、 写法或建构方法,还包含其他具有传统事物、现象的领域。“创新”,意为对“传统”的新 的认识、新的改变或新的呈现方式等,“创新”须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不同于过去的非 互联网时代。 4.要求:“写一篇文章”意味着未作文体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规定了写作的内容,“感 受与思考”必须基于对“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其中,“选好角度”是一个明 确的指引,提醒考生不必强求面面俱到,可选取“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中的某个方 面谋篇布局,完成竞赛作文。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