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湘夫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复习《离骚》旧知识:知人论世
(1)关于楚辞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
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
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
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
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于公元前 278 年农历的 5 月 4 日投汨罗江
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
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
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
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
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
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 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
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
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
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
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
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
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
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生平——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任职高位(26 岁),怀王宠信,
造为宪令,遭人嫉妒,谗而见疏,去国怀乡,两次流放,九年流离,披发行吟,以死明志,
自沉汨罗。
(2)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
记楚地,名楚物。
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
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3、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
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注:宋·黄伯思:“盖屈宋渚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
辞’”。
注:《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
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
到汉赋的形成。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黄河流域——西周春秋(四言)(民歌)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长江流域——战国(相对自由)(屈原)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3)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有自传性质。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
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
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
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
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主要表现在:追求、讴歌理想,九死未悔,直抒胸臆;发挥想象,大量运用“香草美
人”的比兴手法及对偶,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塑造
自己美好的形象。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
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2、听朗读,注意把握作品中幽怨、哀婉的情感基调。完成课后探究讨论一。
3、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字词,描述诗意,整体把握。
补充:湘君湘夫人的传说湘君与湘夫人相传为舜帝与娥皇、女英所化。舜帝率大军南
巡,娥皇、女英亦相随而行,留于湘水之滨。后舜帝不幸于九嶷去世,娥皇、女英接到噩
耗,亦投水而殉,后舜帝化身湘君,娥皇、女英化身湘夫人,同为湘水之神。
《湘夫人》 参考译文(袁梅)
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
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
袅袅地、徐徐地吹拂着萧瑟的秋风,
洞庭湖扬起微波,万木落叶飘飘。
我站在薠草芊芊的地方纵目遥望,
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及早准备周到。
唉!鸟雀为何群集在苹泽之中?
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
心思恍惚迷惘啊,放眼远眺,
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湲。
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
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
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
采集荷花覆盖屋顶。
编结溪荪装潢室内四壁,
粉饰屋墙,用那香椒和泥。
木兰作房椽,桂木作正梁,
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和泥涂墙。
编织薜荔作为幔帐,
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
又分散栽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
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
汇集百种芳香,栽满庭院,
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
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
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
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
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
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
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
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烦苦悲戚!
(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 1983 年版)
4、疑难词句的点拨,完成课后探究讨论二、三。
①“遗余褋兮澧浦”,教材注释“遗(wèi),赠送”有误,此处应为“遗(yí),遗弃”。(参
考汤炳正先生《楚辞今注》57 页)“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在这句中“遗”是赠送
之意,念 wèi。
②“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特殊的
比兴手法,是屈原模仿民间“倒反”艺术表现手法,比喻因所处不当,故而所求不得。
第二课时 理解作品主旨
课后“探究·讨论”第四题: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
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
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
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
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
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
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
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补充: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
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
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湘夫人》是屈原根据祭祀水神的乐歌加工而成的。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
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
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
转意。这一切,都会在乐歌的加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与湘君的处境、心情、追求发生
同构共鸣和同频共振。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
流放的遭遇?相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
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
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相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
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当我们由湘君期约难遇的处境,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景时,当我们由
湘君在沅、湘两岸到处追寻相夫人时,联想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帝子降兮北渚”,不就是“宛在水中央”吗?)的情景时,《湘夫人》的意境空间
一下子就扩大得难以穷尽了: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
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
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这就是《湘夫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空间,也是诗
之所以为诗的真正魅力所在。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
样的心情?
诗中采用铺陈渲染的手法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
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
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补充: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面对不平,作者不仅直抒胸臆,还“移情于物”采用大量比兴手法抒情。正如汉王逸
《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
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
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
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屈原作品中还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
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屈原诗歌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
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
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
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
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4、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
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
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
实现。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特殊的比
兴手法,是屈原模仿民间“倒反”艺术表现手法,比喻因所处不当,故而所求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