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教学设计

ID:654904

大小:21.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描述诗意: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 台阶徒自己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 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此诗主旨。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如果题目 改成“诸葛亮”呢? 明确: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 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 亦理之必然。 其次,题目蜀相而非诸葛亮也表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崇敬之情。 (标题概括内容,表现情感) 2.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首句表明内容) 明确:⑴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又一问一答,设问修辞,自开自合,避免直 接叙事的平铺直叙。⑵前一句问有利于突出“寻”,更好的表现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 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⑶后一句答凸显意象“柏 森森”,象征了诸葛亮伟岸高洁的精神品格,也寓意诸葛亮及其精神如松柏万古长青 补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 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 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 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 密切,为什么?(写景) 明确:“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⑴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描写有声有色,呈现一幅盎然春意,全诗 的意境却沉郁悲伤,看似不和谐。⑵但一个“自”一个“空”却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庭草自春,不解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睹物思人,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 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⑶由此“自”“空”二字以乐写哀,将这美好的春景一齐抹 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4.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从什么角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 功业?(咏史) 这两句,从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上 句突出智慧角度,下句侧重精神层面。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 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 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结合诗人生平你认 为尾句“泪”有哪些复杂情感?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 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尾句参透主旨,借古伤己) 明确:写作背景:蜀相《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 年底,杜甫 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 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 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昏庸颟, 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 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不禁百感交集, 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 结合诗人生平,结尾一个“泪”字百感交集: 有对诸葛亮的死的无限哀思; 也有诸葛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痛惜之情; 更有对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但是诸葛亮身上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 神所给与后人的积极影响的深深感动。这是诗人杜甫为之感动得泪流满襟的一个没有说穿 的原因。 还有“长使”二字,便大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 后所有的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 之同声一哭。 更有“安危须仗出群才”“乱世想贤才”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老臣心”,他不但要 求自己,也要求他的朋友们“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同时,他还希望 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补充: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即公元 234 年春,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的军 队在陕西渭南对垒,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多次挑战,并把巾帼妇人之服送给司马懿来 激怒他,但司马懿仍然坚不出战。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于这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 营中,死时才 54 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史实。 借助史实,两句诗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感染力量,历史也正是这样证明着的。这里可以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为这两句诗所感动的例子,是唐顺宗时的王叔文。王叔文是当时出现 的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参加的进步的政治集团的首领,他力图改革 弊政,但因遭到宦臣俱文珍等人的反对而终归失败。《旧唐书·王叔文传》是这样记载的: “叔文但吟杜甫诸葛祠堂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欷歔泣下。” 所谓“欷歔泣下”,也就是“泪满襟”。这是公元 805 年,也就是杜甫写作这首诗之后不过 35 年的事情。第二个例子,是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宗泽,他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 的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掳,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 已经 70 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国都开封,但终因忧愤而成疾,临 死时,他也无限感慨地吟诵了这两句诗,并三呼“过河”(意思是渡过黄河,抗击金兵)。 这是公元 1128 年,也就是杜甫写作《蜀相》这首诗之后的 368 年的事情。仅从以上两个历 史事例,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这两句诗的巨大而深远的感染力量。 7.延伸阅读:周汝昌《蜀相》鉴赏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 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 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 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 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 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 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 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 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 “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 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 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 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 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 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 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 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 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 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 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 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 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 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 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 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 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 不禁汍澜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 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 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 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 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 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 哉!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