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5 大禹治水
这篇课文是一个神话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时代久远,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创设情景,运用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此外,要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对文中描绘的画面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难点
感受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懂每个句子。
3.了解文章大意,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懂每个句子。
难点
了解文章大意,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学生自由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神话传说。(板书课题)
二、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学生自学下列生字。
①洪、灾、道、认、被: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②难: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的笔顺。
①道:先写“首”,后写“辶”。
②灾:“火”先写点、短撇,再写长撇、捺。
③年:
2.指导书写。
(1)难:提醒学生不要写错偏旁,右边部分是四横。
(2)洪、认、被:左窄右宽。
(3)业、产:各部件分布要匀称。
3.学生练习描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要求:碰到生字词用笔圈出来,多读几遍。
碰到难读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努力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采用点读、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熟悉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课件)洪水 防洪 毒蛇 毒害
猛兽 凶猛 灾难 火灾 继续 连续
农业 农民
3.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洪水经常( ),使人们生活( )。鲧用( )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禹用( )的办法,带领人们( )。
检查交流:老师可作适当引导,结合“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这几条提示来回答。
四、小结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洪水到底要怎么治?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鲧和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大禹治水
洪
灾
难
道
年
认
被
业
产
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
难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还知道是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 )治好了洪水,那么他是怎样治水的?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亲历洪水之灾,了解治水的缘由。
(出示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一段,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指导: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
1.初读“滔滔的洪水”。
指导朗读:
(1)这样的洪水能冲倒房屋吗?
(2)谁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
(3)多可怕的洪水呀!……
2.再读,突出“滔滔”。把这个词组带到文中再去读读。
师:谁带我们去看一看这“滔滔的洪水”。
师:(指名读)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迎面冲来!(播放洪水录像)
师:看到这,你想说点什么呢?
师:是呀,洪水如同野兽咆哮而来,不知害死了多少百姓,百姓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到处流浪,他们太可怜了。这个词你能读好它吗?(出示:无家可归)重读“无家可归”。
师:想到百姓的生活如此悲惨,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第一自然段!(配乐,指名读)
3.刚才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读得真有感情!读书就应该这样,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把心里的感受读出来。我们再来读一遍。(齐读第一段)
4.看到洪水肆虐、百姓无家可归的景象,是谁站出来,带领大家治水的?(鲧)他治水成功了吗?
(二)了解鲧治理洪水的经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鲧带领着大家治理洪水一共用了多少年?(九年)洪水被治好了吗?(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洪水没有被治好?(出示: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2.鲧用了九年时间治理洪水,可洪水仍没有消退。他用的什么办法治理洪水?
(出示:他只知道筑坝挡水。)
3.同学们,为什么筑坝挡水这个办法行不通呢?(分组讨论)
因为筑坝后,洪水会越积越多,然后冲毁堤坝,造成更严重的灾难。
4.指导朗读。
(1)指名读,师提示朗读要点。
(2)全班齐读。
5.这么多年过去了,鲧治水失败了,到底要怎样才能治好洪水?我们来看鲧的儿子禹是如何治水的。
(三)感受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1.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大禹一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治水,从中我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
2.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课文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3.谁能把它填一填?(指名回答)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家门口,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4.谁愿意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知道十三年有多少天吗?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始终专心治水。同学们,看到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几个数字,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大禹吗?(学生自由发言)
(2)难道大禹真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吗?(想)那他为什么不回家?
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但是大禹他一心想着的是——受苦的百姓,一心想着的是——治水,他不能耽搁一分钟,他只有将深深的思念埋藏到心底,他是多么伟大的人啊!
5.带着你的感受齐读这一自然段吧。
(四)洪水治好了,百姓安居乐业。
1.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洪水消退后,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大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洪水消退后,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1)大禹总结前人的经验,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遇到河流堵塞的地方,他就带领百姓挖通许多大河,让洪水分流;如果遇到有大山的阻碍,他就带领百姓劈开大山。正是由于大禹仔细地察看,正确地领导,终于将洪水引入了大海。大禹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谁来夸夸他?
(2)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好了洪水,真是了不起!那疏导的办法具体是怎样施行的呢?(出示疏通河道示意图)(学生讨论)
提示:河道疏通之后,洪水就会流到大海里去,洪水自然就消退了。
3.了解洪水消退后,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1)师范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学生思考:洪水消退后,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
(①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②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学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你瞧,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大家快乐耕种、孩子自由玩耍、全家欢聚一堂、人们静心读书。如果你是老百姓中的一位,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你会对大禹说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无比感激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朋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
三、拓展延伸
大禹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当今社会,像大禹这样一心为民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出示英雄群像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遭受病痛折磨仍坚守岗位的焦裕禄,在抓捕逃犯途中不幸牺牲的警察局长任长霞……他们一心想着百姓,他们的故事也会代代相传!
大禹治水
洪水泛滥成灾
鲧治水——九年过去了——没有成功
禹治水——历经十三年——成功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大禹制服洪水的故事。他“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为世人敬仰,且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禹伟大的奉献精神。
同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又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教学。
朗读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氛围活跃。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多读课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
16 朱德的扁担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第2自然段讲战士们为了坚守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争着到山高路陡的茅坪挑粮食。第3自然段讲朱德同志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累着他,藏起了他的扁担,他却又找来一根,并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第4自然段讲大家见了,更加敬爱朱德同志。
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朱德,知道他和毛主席一样,是老一辈的革命家。通过对本篇课文中的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描写,他们能够感受到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质。教学中,可以围绕“扁担”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同志的扁担,朱德同志又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从而体会文章的内涵。
1.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同志的扁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产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之情。
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件、挂图。
学生:搜集几个关于红军的故事。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大意。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
一、创设情境引新课
1.通过上一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伟人,他的名字叫什么?(大禹)
2.这一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朱德。
3.简介朱德。
4.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他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5.(出示简笔画“扁担”)谁见过扁担?你们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师简介)课文围绕“朱德的扁担”这个题目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倾听。
2.学生练读课文。
要求:(1)读准确,把生字词用“△”画出来。
(2)把课文读通顺,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反馈指导。
(1)出示词语,指导读准确。
扁担 带领 队伍 同志 会师 红军 来回 战士 白天 起来
(以上读音,根据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确定教学重点)
(2)自己练读,同桌之间互听互读,带拼音读,然后去拼音读。
(3)当小老师按行认读,用“开火车”的形式依次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被指名的同学读对了,就跟读一遍;读错了,给予纠正。
(4)齐读。
4.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知文意
(一)指导写字。
1.自学生字。要求:观察笔顺,尝试描红。
2.(组织交流)提示书写要点:“扁”的撇要长;“志”上部是“士”,不能写成“土”;“战”最后一笔是点,不能写漏了。
3.描红、仿影、临写。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井冈山图和红军会师图(毛、朱的形象要比较凸显),教师简要讲解故事背景、“红军”的得名、“敌人”的所指;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会师”一词(两支队伍会合在一起,就是“会师”)。
(3)通过简笔画或贴图方式,认清红军与敌人的相对位置。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井冈山图,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①强调敌人的位置,理解敌人的“围攻”,红军的“巩固”“粉碎”,大体了解“粉碎”的意思。
②指名学生上台指出井冈山与茅坪的相对位置,理解“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学习多音字“难”。
(3)看图,再读。
朱德的扁担
扁
担
志
伍
师
军
战
士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一、回顾原文入新章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同志”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找一找哪些人被称为同志。(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谁这样叫他们的呢?为什么这样叫?
师简述:大家相互之间叫“同学”,那是因为我们是为了学习坐在一起。而红军战士们呢?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井冈山,是为了干革命,大家的志愿、理想相同,所以相互之间亲切地叫“同志”。
二、师生共读深探究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那时候,朱德是红军的军长,可他没有首长的架子,和普通的战士一样。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一看朱德同志做了什么事。
2.组织交流,相机板书:一块儿去挑粮 一块儿爬山
3.聚焦“一块儿去挑粮”,想象“一块儿爬山”,学习第1、2句。
(1)读第1、2句。
(2)(出示朱德同志挑粮图)交流: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的地方有哪些?
(都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粮食;从满满的粮筐、弯弯的扁担还可以看出朱德同志挑的粮食很重。)
(3)简笔画:山高路陡。
(4)(师指图)这里是井冈山,这里是茅坪,两地相距五六十里(利用学生熟悉的地方作比较,体会距离之远),一来一回就有一百多里路,就是在平地上走,也要10多个小时。更何况山高路陡,时间就更长了。他们在路上会遇到多少危险、多少困难啊!
(5)想象爬山的情境,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困难,进行说话训练。(说话时,
想象要合理,语句要通顺、完整,能连续说出几句话更好)
4.学习第3、4句。
(1)齐读第3、4句。
(2)思考:朱德同志一天的安排是怎样的?
(白天挑粮食,晚上研究怎样打仗。)
(3)你觉得朱德同志辛苦吗?
(辛苦。)
(4)所以,战士们才会心疼朱德同志,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5.学习第5句。
(1)出示简笔画“扁担”,突出“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2)“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实际上是朱德在扁担上做的记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朱德同志担心战士们又藏起他的扁担。)
(3)组织交流。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思考: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分组讨论,指名说。)
因为朱德同志坚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又平易近人,所以“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三、情境模拟
假如你是红军中的一员,看见朱德同志那么辛苦,会怎样劝说朱德同志不去挑粮呢?和同桌演一演,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决心。
朱德的扁担
会师→井冈山
巩固根据地→去茅坪挑粮
藏扁担→战士们的关心
写“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更加敬爱朱德同志
由于学生对朱德同志的了解情况各不相同,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首先我讲述一些红军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2自然段中介绍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了解储备粮食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问句“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3自然段是讲解的重点,我主要让学生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在找来的扁担上写“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朱德同志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17 难忘的泼水节
课文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
1.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2.可采用创设情境、诵读感悟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获得情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画,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师: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像,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资料,了解一些周总理的故事。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是少数民族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傣族。
2.师: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对于傣族人民来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泼水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1961年的泼水节。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2)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难忘 泼水节 一年一度 四面八方 龙船 花炮 欢呼 人群 欢乐 柏树枝 多么
(3)认读长句。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三、细读探究,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
(3)带着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原因。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3)交流、感悟。
①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抓住“地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受傣族人民撒花瓣的独特的迎客方式和喜庆的气氛。
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④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受人们见到周总理时的激动心情。
(4)指导朗读。
①要把泼水节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切期盼周总理到来的心情读出来。
②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难忘的泼水节
忘
泼
度
龙
炮
穿
向
令
第二课时
1.能用“象脚鼓”等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2.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重点
能用“象脚鼓”等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体会感悟,学习第4、5自然段
1.设疑: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3.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先说哪一句就感悟哪一句)
(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说说句中表示颜色的词。
②“笑容满面”说明了什么?
③这时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①周总理是怎样泼水的?他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②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并向周总理祝福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③练习用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各说一句话。
④模拟情境:教师演周总理,学生当群众,表演课文第4、5自然段的内容。
⑤课件演示泼水节的场面。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6~8自然段。
1.这泼水节的场面多么令人激动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全班深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体会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幸福、难忘、开心)
2.自由读,指名读。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分组讨论)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分享自己找的关于周总理的图片和故事。
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人民欢呼
令人难忘、幸福开心
《难忘的泼水节》体现了“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情感主题。在教学中,我以情为感召力,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情感的熏陶中体会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看图讲故事”,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作品《父与子》中的一则。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会观察,懂得交流,同时还让学生体会父与子之间的亲情。
二年级学生对漫画的兴趣一定很高,在他们的阅读经历中,漫画阅读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引导学生阅读漫画,并学会看图讲故事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1.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借助漫画,清楚完整地讲述故事。
2.通过合作表演,在故事情境中练习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知识与技能】
1.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作品,能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2.能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漫画创编故事结尾,发展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把图意说明白、说清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漫画的幽默感,体会漫画带来的快乐,激发联系实际生活欣赏漫画作品的兴趣。
2.感受父与子之间的亲情。
重点
1.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作品,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难点
领会漫画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漫画。
教师:多媒体课件、《父与子》的相关资料。
学生:了解几个漫画故事,能自己向同学讲述。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漫画,它的名字叫——《父与子》。这是一本幽默连环漫画,它使一代又一代人从中获得快乐。漫画主要讲述了一对父子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
二、欣赏漫画,引导学生明白图意
1.欣赏第一幅图。
(1)提示:第一幅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哪里?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
(2)让学生自由交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第一幅图的意思。
(吃饭时间到了,爸爸指着餐桌上冒着热气的菜,望着妈妈,说:“为什么还不准吃饭?”妈妈告诉他:“儿子的座位还空着呢,你去叫儿子吃饭吧。”)
2.欣赏第二幅图。
(1)提示: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哪里?
(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儿子看书时的样子吧。(津津有味)
(3)这时要是你是这个爸爸,你会对儿子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4)你要是儿子又会怎么做呢?(儿子老老实实地低头走出门)
(5)让学生自由交谈,引导学生说出第二幅图的图意。
(爸爸走到儿子房间,看见儿子正趴在地板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他对儿子说:“嘿!儿子,吃饭啦!”)
3.欣赏第三幅图。
(1)爸爸叫儿子吃饭,儿子去了吗?仔细观察第三幅图,看看儿子和爸爸的表情与动作各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说图意。
(儿子听见爸爸叫自己去吃饭,连忙起身,走出房间。爸爸弯下身子看儿子放在地板上的书。)
4.欣赏第四幅图。
(1)儿子被爸爸叫回了餐桌旁,一家人本可以开始吃饭了,可为什么爸爸不在餐桌旁呢?观察插图,联系上下两幅图,说说图意。(指名说)
(2)最开始是儿子没来吃饭,这次是爸爸没来吃饭,如果你是妈妈,此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5.欣赏第五幅图。
按照上面四幅图的观察方法,仔细看图,尝试说图意。
(望着已经冷掉的菜,妈妈皱着眉头对儿子说:“去看看你爸爸在干什么,还不来吃饭!”)
6.我们已经欣赏完了五幅图,谁能把这五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讲一讲?(学生讲述)
三、创编故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可以大胆地猜一猜。
生甲:爸爸在儿子的房间里,趴在地上,撑着下巴,双脚还不停打着拍子,看着那本书。
生乙:儿子去叫爸爸吃饭时,发现爸爸正趴在地上看书,也跑过去跟他一起看了起来。
……
四、情感升华,开心拓展
从这组漫画中我们看到了一对酷爱看书的父子,同时也感受到了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漫画中的父亲与儿子是多么地相像。生活中,你与父亲之间有什么幽默、有趣的故事?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
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漫画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孩子们,它夸张的手法、幽默大胆的想象、简洁的图文、出乎意料的结局,吸引着孩子们去阅读和欣赏。因此,在教学时,我将美术欣赏与语言讲述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领域去欣赏漫画,从语言的领域去读懂漫画。使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让学生从漫画中学到一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
语文园地六
“语文园地六”所设内容分五个板块。“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两组交通工具的名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字,认识4种机动车和4种船舶;第二个板块是“字词句运用”,让学生联系语境读准多音字,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三个板块是“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第四个板块是“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读背三句关于成长、立志的名句;第五个板块是“我爱阅读”,学习《鲁班造锯》,让学生在欣赏有趣的故事的同时获得感悟。
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学生对字、词、句、段等知识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经验,老师在教学中只需起到点拨、引导、总结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即可。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上也显得大胆主动,老师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点,如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结合语境,正确认读多音字。
2.认识标点,学会使用标点符号。
3.通过认读,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4.积累关于立志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名句蕴含的道理。
2.自主阅读《鲁班造锯》,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2.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3.积累关于立志的名句。
难点
1.结合语境,正确认读多音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朗读《鲁班造锯》,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师:生字卡片、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立志的名句。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生字,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2.结合语境,正确认读多音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重点
会认11个生字,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难点
结合语境,正确认读多音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识字加油站
1.(课件展示:各种车辆、船只)分组讨论:这些都是什么?
2.师:这些实物图同学们都认识了,但它们今天是以生字的形式出现的,你还认识他们吗?(出示图片及相对应的词语)
3.采用不同的形式认读:点读、“开火车”读、“击鼓传花”读。
4.除了图片上老师展示的,你还认识其他车辆及船只吗?(学生自由发言)
二、字词句运用
(一)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1.出示选音节填空,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音节。
2.教师检查,针对有难度的个别字作重点指导。
3.句子训练:请选择两个不同的读音所出现的词语说两句话(指名说),其余学生做评委,说得好的给予掌声鼓励,说得不好的,其他同学帮忙纠正、修改。
4.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请试说一两个。
(二)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再读一读。
1.让学生自己在书本上做一做。
2.教师检查。
3.讲解基本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加深对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语气的认识。
5.拓展练习: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练习。
语文园地六
识字加油站:交通工具
字词句运用:读准多音字
使用标点
第二课时
1.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2.积累关于成长、立志的名句,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3.自主阅读《鲁班造锯》,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重点
1.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2.积累关于成长、立志的名句。
难点
1.了解名句蕴含的道理。
2.自主阅读《鲁班造锯》,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一、我的发现
1.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字都是加上了不同的偏旁之后变成了新字,读音也和原来的字很接近,这些字叫形声字。每组形声字最前面的字叫声旁,表示读音。
3.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读。
4.以不同形式的读来巩固识字。
5.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吗?(练习口头组词)
6.拓展:知道了这些生字的特点,你能说一说其他像这样的生字吗?
二、日积月累
1.本次“日积月累”都是关于成长、立志的名句,看看哪位同学有志气,不问任何人,单靠自己就能正确无误地将这几句话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4.师讲解每句话的意思。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三、我爱阅读
1.同学们,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他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很多东西,今天我们就学习鲁班造锯的故事,请大家有感情地把文章读一遍。
2.引导学生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同学提问同学答,不正确的老师引导纠正。
3.学生质疑:
(1)鲁班要建造一座宫殿,遇到了什么问题?
(2)鲁班是根据什么发明了锯子?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4.训练朗读。
(1)指名分段读,师相机指导。
(2)齐读。
语文园地六
巴——把 爸 吧 包——饱 抱 炮
方——放 防 房 青——清 晴 情
马——妈 蚂 吗
学生在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主导地位,我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讲解多音字时,我引导学生利用组词来区分多音字的不同用法;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投入到阅读当中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