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届
高
三
语
文
专
题
复
习
:
高
考
诗
歌
鉴
赏
答
题
模
式
归
类
掌握诗歌类别:
* 1
诗
歌
的
表
达
技
巧
、
艺
术
手
法
抒
情
记
叙
议
论
描
写
直
抒
胸
臆
间接
抒情
(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
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
衬乐情。
(2)物情关系: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怀古伤
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正
面
描
写
侧
面
描
写
人物
描写
手法
景物
描写
手法
(1)描写顺序: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
合、正侧结合
(4)衬托 渲染
(5)白描、工笔(细节)
(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嗅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谐音)、
反问、反复、顶真、反语、通感、排比、
叠字(词)
先景后情、先事后怀、先抑后扬、欲扬先
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
笔铺垫、以小见大、对比 、重章叠句
象征、想象、联想、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
兴、用典、对写
表
达
方
式
表
现
手
法
修辞方法
结构技
巧
情与景关系
* 3
* 4
2.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3.第三种模式:鉴赏诗歌的形象
4.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性
5.第五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6. 第六种模式:一字领全诗型
l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
什么字?为什么?
l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里?
l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
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
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l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l 5.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
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
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
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
楚(步骤三)。
意境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诗歌中,意是诗人
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描绘的艺术图景。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思路解析:所谓意境,是由寄托诗人情感的
物象(意象)构建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
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这三个方面缺
一不可。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l .答题步骤:
l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
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
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
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l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
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l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
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
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l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
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
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
适的心境(步骤三)。
(1)结合注释,根据诗文合理展开联想,把握形象。
(2)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1、如何入手分析?
2、答题步骤:
(1)明确概括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性格特征/典型特征(具体状态、思绪等)+身份地位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分析。
/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如何鉴赏诗中人物形象?
(具体词语)
(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Wù):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隐者”形象?(6分)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的隐者形象。
诗歌描写了隐者在“酒熟”之后,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而足不出户;门外“残花满地”,落花铺地,却无人打扫;
“无人迹”也可看出隐居地方无人造访,远离世俗。
表达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作
者对隐者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什么形象 特征分析
形象的意义
l (二)鉴赏诗歌的物象
l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
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
格节操、思想感情。
l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l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
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
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l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l 2、描摹诗歌图景;
l 3、剖析作者思想。
l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l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v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
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
“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
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
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
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
悲凉”等等。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些特殊意象】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到来。
菊:隐逸、高洁、脱俗。 沙鸥:飘零,伤感.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竹:气节,积极向上,质朴,虚心,正直。
丁香:愁思,情结。 子规:悲惨凄恻,思念故国故乡。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
留恋。月亮: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l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
l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
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l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
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
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
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大
类。
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l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⑴
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 。
l ⑵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
《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l 描写手法主要有:
l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l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l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等。
l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
碧草见罗裙”。
l (3)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l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
闲田,农夫皆饿死”。
l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l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l (2)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l (3)拟人。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l (4)夸张。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l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暗指感情的“情”。
l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l 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l 4.答题步骤:
l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l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
手法。
l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
情。
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l 5.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
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步骤三)
l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l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
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l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
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
l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l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l 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l 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第五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l 4.答题步骤:
l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l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l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如: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潇洒飘逸
盛世难再的挽歌——杜牧——含蓄绰约
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委婉隐晦
以身许国壮怀难酬——陆游——哀婉雄壮
描摹景物诗中有画——王维——率真性灵
漂泊天涯写尽诗史——杜甫——沉郁雄浑
明白晓畅革新文坛——白居易——平易朴实
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
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
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例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
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
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
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
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l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l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
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
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l 奔放:直率有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
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
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
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l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
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
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
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
0
6
届
高
三
语
文
专
题
复
习
:
高
考
诗
歌
鉴
赏
答
题
模
式
归
类
【练习】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五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
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
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
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
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
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
三)。
* 28
l 1.提问方式:
l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l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
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
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
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l 3.答题步骤:
l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l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l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之说,为什么?(高考题)
v:“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
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补充:怀古咏史诗
分析怀古咏史诗常见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2)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用
典、对比、衬托……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象征、
衬托……
常见语言风格:沉郁、悲慨、激昂
归纳总结:
1、以小见大:就是赏析诗歌中以小景传大境界、
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的手法。写眼前
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
2、虚实相生:因为是怀古诗,因此对往事难免要
进行想象,因此虚实相生手法也就成了这类诗歌中
常见手法之一。
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
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
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
3、对比:今昔对比、事物之间对比
4、用典: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
明用历史故事。④暗用历史故事。⑤反用历史故事。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将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 2)两诗抒情特点?
(3)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1)《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
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
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
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
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
心的感受。
(2)都属于间接抒情。
(3)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
富贵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