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陕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55070

大小:54.4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 第1页(共10页) 长安一中2021年高三第七次模拟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一方面,在个人 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 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提出“圣 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 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天之道,不争 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 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在《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 制“利”。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 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荀子则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 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另一方面则开出了以“礼”息“争” 的药方,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斗。荀子所谓的“争则乱, 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而且,他还认识到 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这里, “竞”“逐”和“争”是同义语。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耕地与财货的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 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主张用“法”“术”和“势”钳制并消除这些恶 性的“争”。 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 “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 那么,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以积极的伦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约甚至消除恶性 的“争”所带来的危害,而法家的解决办法则更依赖权力主体的强制性。 (摘编自王大庆《尚争与崇让》) 语文 第2页(共10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春秋战国时代各家都提出“不争”的思想,对“不争”的阐述既关乎人的处世哲学,也着眼于当 时社会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的现实需要。 B. 老子的“不争”并非一味消极退让,而是与“无为”互为表里,主张不妄为,不强争,以“不争” 的姿态“争”,以获胜为最终的目标。 C. 在如何消除或缓解“争”的问题上,儒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相对积极的,孔子强调以“义” 制“利”,荀子则主张以“礼”息“争”。 D. 韩非子认为当时社会的“争”在于“气力”,他主张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法”“术” 和“势”来钳制并消除恶性的“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在阐明各家“不争”思想的差异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又丰厚 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B. 选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指出各派都提出“不争”思想,再列举各派具体主张,最后作 简要总结,思路清晰。 C. 选文在分析同为儒家的孔子与荀子的主张时,能够同中求异,通过类比论证阐明了荀子思想在治 国理政方面的可操作性。 D. 选文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分析了古代中国的“不争”思想,用词准确严密,深入浅出,议论条分缕 析,从容不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3分) A. 《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具有崇高美德的上古圣君贤臣 在诸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B. “争则乱,乱则穷”道出了“争”的最终危害就是“穷”,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都要考 虑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 C. 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主张依靠权力主体的强制性来节制人们的欲望, 使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 D. 韩非子主张以“耕战”制止“民争”,虽然解决了人口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等问题, 但在施行中却增加了人们的负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 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 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 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 语文 第3页(共10页) 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 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 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 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 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 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 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 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 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 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 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 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 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 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 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 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 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 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 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 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 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 石幻形入世”“绛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 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 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 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 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 语文 第4页(共10页) 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 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 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 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 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 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 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 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 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 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 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 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 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 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 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 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 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 《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 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 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 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 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 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 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 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 语文 第5页(共10页) 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 “再现”。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 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 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 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 微的刻画。 6.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泽乡(节选) 茅盾 是黄河一样的深恨横断了部下的九百人和他们俩!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联系。九百人有痛苦,有要 求,有期望,可是绝对不愿向他们俩声诉。 最后,两位军官站在营外小丘顶巅,装作了望地势。 大泽乡简直成为“大泽”了。白茫茫的水面耸露出几簇茅屋,三两个村夫就在门前支起了渔网。 更有些水柳的垂条,卖弄风骚地吻着水波。刚露出一个白头的芦花若不胜情似的在水面颤抖着。天 空是铅色。雨脚有簪子那样粗。好一幅江村烟雨图呵。心神不属地看着的两位军官猛觉得有些异样 的味儿兜上心窝来了。是凄凉,也是悲壮!未必全是痴呆的他们俩,从刚才这回的巡视看出自己的地 位是在“死线”上,“死”这有力的符咒在他们的灵魂里发动了另一种的力量;他们祖若父血液中 的阶级性突然发酵了。他们不能束手困在这荒岛样的小丘上让奴隶们的复仇的洪水来将他们淹死! 他们必得试一试最后的挣扎! “看出来么?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先斩两屯长?” “即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了。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进行手续,声音是凶悍中带沉着。“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 跟着这答语,下意识地对脚下那片大水望了一眼,军官之一得意地微笑了;然而笑影过后,阴 语文 第6页(共10页) 森更甚。拿眼睃着他的同伴,发怒似的咬着嘴唇,然后轻声问: “我们有多少心腹?” 呵,呵,心腹?从来是带惯了子弟兵的这两位,今番却没有一个心腹。战国时代作了秦国的基本 武力的富农阶级出身的军人,年来早就不够分配;实在是大将军蒙恬带去的人太多了。甚至像“屯 长”那样的下级兵官也不得不用阶级不同的“闾左贫民”里的人了。这事件的危险性现在却提出在 这两位可怜的军官面前要求一个解答。 “皇帝不该征发贱奴们来当兵的!” 被问住了拿不出回答来的那位军官恨恨地说,顿然感到祖若父当日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永远 成为过去了。 “何尝不是呵!自从商君变法以来,我们祖宗是世世代代执干戈捍卫社稷的;作军人是光荣的职 务,岂容‘闾左’的贱奴们染指!始皇帝殡天后,法度就乱了。叫贱奴们也来执干戈,都是贱臣赵高 的主意哪!赵高,他父母也是贱奴!” “咳,‘倒持太阿,授人以柄;’——这就是!” 因为是在大泽乡的小丘上,这两位军官敢于非议朝政了。然而话一多,勇敢乐观的气氛就愈少。 风是刮得更大了。总有七分湿的牛皮甲,本来就冰人,此时则竟是澈骨的寒冷。忍着冻默然相对, 仰起脸来让凉雨洒去了无赖的悲哀吧!乡关在何处?云山渺远,在那儿西天,该就是咸阳吧?不知咸阳 城里此时怎样了呵!羽林军还是前朝百战的儿郎。但是“闾左”贱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咸阳 城不免终究要变成大泽乡吧!回到自己账幕内的两位军官仍和出去时一样的苦闷空虚,俗然若丧。他 们这阶级的将要没落的黑影,顽固地罩在他们脸上。孤立,危殆,一场拼死活的恶斗,已是不成问 题的铁案;问题是他们怎样先下手给敌人一个不意的致命伤。 ——先斩两屯长?——还有九百人呢?——那,权且算作多少有一半人数是可以威胁利诱的吧? ——收缴了兵器,放起一把火吧? 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账外突然传来了这么不成体统的嚷 闹: “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 让他们醉死!” 接着是一阵哄笑,再接着便是嘈嘈杂杂的听不清的话响。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 交换了又一次的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俩全身都涨满了杀气了,然 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 且不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了。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也是被这天公的多事微 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了。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做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是几乎要震坍营帐那样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像野 语文 第7页(共10页) 熊一般跳起来的吴广早抢得军官手里的剑,照准这长官拦腰一挥。剩下的一位被发狂似的部下攒住, 歪牵了的嘴巴只泄出半声哼。 地下火爆发了!从营帐到营帐,响应着“贱奴”们挣断铁链的巨声。从乡村到乡村,从郡县 到郡县,秦皇帝的全统治区域都感受到这大泽乡的地下火爆发的剧震。即今便是被压迫的贫农要翻 身!他们的洪水将冲毁了始皇帝的一切贪官污吏,一切严刑峻法!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 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交代了写作对象两军官与九百戍卒,强调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后文埋下伏笔, 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三段作者用看似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大泽乡大雨如注的场面,烘托出两位军官凄凉、悲壮的 心境,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C.小说中间插入描写两军官登上小山丘,眺望自己家乡咸阳的场景,表达了深处绝境的两军官渴望 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 D.小说最后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单独成段,简洁有力,收束全篇,升华主题,给人警醒,引 人深思。 8.小说借用历史材料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小说世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文本特征。(6分) 9.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 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 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 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 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 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 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 语文 第8页(共10页) 于骄逸。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 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 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 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 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 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 之不为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 文之不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 之不为易/ 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 之不为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谥,指人死后,后人给他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的文字,有褒谥与恶谥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 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 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为宽平。 C.房玄龄位居宰相,深受皇恩。他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晚年多病的房玄龄留守京城时,卧床办理 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 D.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 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5分)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语文 第9页(共10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杨炎正,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 里之族弟。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 形为有形。 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的深彻,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东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 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 表达细腻动人。 15.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渲染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_____________”以“月”烘 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精神“______________”,普通人也会有,只 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水甘居下位,这与争强好胜和一味追求名利的人类________。一条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因为 大海是它的希望所在,也是它的目的地和最后归宿。所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大海是低的,一直 处于下位,否则河流怎能向它流去?喷泉之美往往得人称赏,但少有人意识到它的美是人力所为, 并非水之________,所以在不得不上升后它立即下落,因为甘处下位是水的本性。面对水,我总 ________它“甘处下位”的品格,于是,在自己的人生中就有了强大的支撑:不争先,不争利,更 不争锋。与此相关的是,水的一生只求一个目标,即“平静”,所以一条河流的长途跋涉,一挂瀑 语文 第10页(共10页) 布的痛苦轰鸣,一潭池水甚至大海的汹涌澎湃,都是因为不平。然而,当一平如镜时,水是多么安 详仁慈,犹如母亲温暖仁慈的怀抱。还有,当水平如镜,它方能照出万物的容颜,显出宁静致远的 内心。由此,( )。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水是圣洁的,它天然地具有高贵纯美的本质,所以洁白的天鹅爱 在水中嬉戏;另一方面,水没有洁癖,善于“同流合污”。用净水洗涤,甚至用它洗涮粪便,水从 无厌恶之情,它仍平心静气地去做。可见,水并不是一味洁净,有时它是靠清除污秽显示圣洁,即 使自己面目全非也不顾惜。 在人世间,更多的人往往以“洁身自好”为座右铭,有的对污浊丑恶还 深恶痛绝,唯欲立即消灭之而后快!殊不知,当与污浊格格不入时,实际上自己也就丧失了洁净、 神圣与尊严。所以,对于一个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污浊,并能以清洁之身洗涤,这才是得道者。 苏东坡有言:“在我眼里天底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洁身自好者定是曲高和寡者,他们的境界、 品位和意义远不如那些“________”之得道者。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大相径庭 初衷 钦佩 和光同尘 B.泾渭分明 愿望 羡慕 与时舒卷 C.泾渭分明 初衷 钦佩 和光同尘 D.大相径庭 愿望 羡慕 与时舒卷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我想到人应达到的高度是:不是在喧器中眩晕迷失,就是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B.我想到人应达到的高度是:不是在喧器中眩晕迷失,而是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C.我想到人应达到的高度是:不是在喧器中眩晕迷失,都是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D.我想到人应达到的高度是:不只是会在喧器中眩晕迷失,而且也会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对一个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污浊,并能以清洁之身洗涤之,这才是得道者。 B.对一个人来说,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污浊,并能以清洁之身洗涤之,这才是得道者。 C.对一个人来说,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污浊,并能以清洁之身洗涤,这才是得道者。 D.对一个人来说,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污浊,并能以清洁之身洗涤之,才是得道者。 20.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不得摘录原文短语) (6分) 楚人立国之初,地域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 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人的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 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 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 和楚俗。 语文 第11页(共10页) 21.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所给的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 同。(5分) 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冷而哀怨,鸿雁、残星、客船、孤灯,愁绪满怀。 边塞诗是 _____ 送别诗是 __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输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 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这就是所谓的零和游戏,又称零和博弈。其实,人们在社会生 活中,总能找到与零和游戏雷同或类似的现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 第12页(共10页) 高2018级语文第七次模拟检测答案 1. 【答案】D 2. 【答案】C 3.【答案】 B 【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 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韩非子……主张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错误, “主张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是孔子的主张。故选D。 【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 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通过类比论证”不正确,不是类比论证,“可操作性” 在原文中也无依据。故选C。 【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 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具有崇高 美德的上古圣君贤臣在诸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错误,“圣人”的内涵文中没有明确说明, “在诸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是目标而非事实;C项,“孔子……主张依靠权力主体的强制 性来节制人们的欲望”错误,“依靠权力主体的强制性”是法家观点;D项,“但在施行中却增加了 人们的负担”,无中生有。故选B。 4.(3分)D(A“本质特征”表述错误,“首要因素”于文无据;B说法绝对,故事性和诗性可 以适度兼容;C“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存有差别,且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 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 5.(3分)B(A“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错;C以偏概全;D对孙犁小说特点概括有误,文 中无据。) 6.(6分)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 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 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 形象富有诗意。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语言诗化:锤炼语言, 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每个要点1分。) 7.C 解析:原文是“两位军官站在营外小丘顶巅,装作了望地势”,两军官没有眺望家乡。 语文 第13页(共10页) 8.内容特点:①属于历史材料新编的形式,小说故事脱胎于司马迁《史记》中《陈涉世家》; ②采用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虚构细节、现代语言掺入,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视角为两军官和九百戍卒,其中主要是从两军官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④情节特征:小 说以两军官与九百戍卒的矛盾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⑤叙述手法:小说以叙述为主,中间穿插议 论、抒情。 9.①秦朝社会的阶级对立严重,如“九百人和他们俩!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联系”“作军人是光 荣的职务,岂容‘闾左’的贱奴们染指”;②秦国的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导致国内兵力严重不足, 如“实在是大将军蒙恬带去的人太多了。甚至像‘屯长’那样的下级兵官也不得不用阶级不同的‘闾 左贫民’里的人了”;③奸臣赵高把握朝政大权,法度乱了,如“始皇帝殡天后,法度就乱了。叫 贱奴们也来执干戈,都是贱臣赵高的主意哪”;④法律严苛,逼百姓造反,如“守在这里是饿死…… 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1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 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 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该句译文是: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 看到了创业的艰难。魏 徵(征)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息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 守成之为不易。首先“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是一组顶真句,且后两句两两对称,故应 分别断开;同时都是“畏”的宾语,所以以排除A B两项;其次A项与D项中的“冒百死遇”语义不通, 且“冒百死/遇一生”属对仗句,意思是:身经百死,而逢一生,即俗话说的九死一生。进而排除A D 两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 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 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 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 项,“国器”代指“国家政权”的 说法错误,应表述为常用来代指治国人才。故选A。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 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语文 第14页(共10页) 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 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知房玄龄“慨然 有忧天下志”是做“隰城尉”时,是在“被高孝基称赞”之后的事情。即不是因为有这个心忧天下 的志向才被称赞。故选B。 13.【答案】(1)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唯独房玄龄独自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位将领暗 自相互深交,人人都愿意尽全死效力。(2)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赖您(治理)已久,一 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 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 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 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 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 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 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怪珍”, 奇珍异宝;“人物”,人才;“致”,到;“申结”,交流交往。第(2)句采分点:“让,诚美德 也”,判断句;“相”,代词,指其中一方,可译为“您”;“一日”,一旦;“良弼”:优秀的 辅弼之才;“亡”,失去。 参考译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 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 一 定是国家的栋梁。”补任隰城尉,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适逢父亲生病,历 时十 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 见太 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每逢征伐 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 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 了玄龄, 就像光式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 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 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邗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后来晋升 为尚书左仆射, 改封为魏国公。太宗曾问说:“创业与守成,哪一个更难?”玄龄说:“在事 语文 第15页(共10页) 业开创时期,群雄竞逐,被打败了就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魏徵说:“取 得天下后,就会安于骄奢淫逸。国家由此农亡,所以说守成为难。”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 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 看到了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 骄盈就会息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 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 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巴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 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 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城,听任 他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 文昭。玄龄执掌国政时,凤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熟悉精通 吏事,审议法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 今家诫,书写在屏风之上。 14.答案:1.D 解析: “惜春之情”无中生有 15.(1)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写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3分)(2)不同:本 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 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凄清冷落的环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来 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3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17.A 【解析】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泾渭分明:泾渭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 混。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根据语境“水甘居下位,这与争强好胜和一味追求名利的人类”强 调不同,无关“是非”,所以选“大相径庭”更恰当。初衷:指最初的心愿。愿望:希望将来能达 到某种目的的想法。根据语境“它的美是人力所为”,这不是水最初的愿望,选“初衷”更恰当。 钦佩:敬重佩服。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根据空后的“品 格”一词可知,用“钦佩”更恰当。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与时舒卷:随 着时代的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才能。根据前文对“得道者”的理解,选“和光同尘”更恰当。故选A 项。 18.B 【解析】语境要求补出的是段尾总结句,“由此……”是个结论句。A.“不是……就是……” 表示不相容的选择,表述过于绝对。C.“不是……都是……”关联词不搭配,且与语境意思不符。D. “不只是……”表示递进,与语境意思不符。 语文 第16页(共10页) 19.B 【解析】A.成分残缺。介词结构残缺,应为“对……来说”。C.成分残缺。“洗涤”缺少宾 语中心语。D.成分残缺。最后一句缺少主语。 20.【答案】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开放融合(交流融合、兼容并包)、革故鼎新(技术创新) 【解析】【分析】如第一层“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可以概括出艰 苦创业之类的词语;第二层“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可以概括出开放融合、兼 容并包等词语;第三层“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可以概括出革故鼎新或技术 创新等内容。 21.【答案】 边塞诗是雪山大漠的一把断剑,肃杀而冷酷,将士,兵戈,盔甲,战马,豪气冲天。; 送别诗是江边月下的一艘孤舟,凄凉而哀怨,杨柳,春草,谢亭,西楼,留恋满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仿写能力。仿写一般包括仿修辞、仿句式、仿句间的关 系等。仿写要先看清示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 一定要注意句式要相同或相似,然后看清楚有没有修辞手法。本题,题干要求“运用所给的话题再 仿写两个句子”,要“运用比喻的修辞”“做到句式相同”,这是考查仿写的能力。首先分析例句, 把握修辞,把握句式,把握句间关系,“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幽而哀怨,鸿雁、残星、 客船、孤灯,愁绪满怀”,“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是一个比喻句,“冷月”是喻体,是 具体的意象,“舟中枕上”是具体的处所,“清幽而哀怨”由两个形容词构成,是思乡诗的特点, 也是前面喻体的特点,“鸿雁、残星、客船、孤灯”是四个与思乡诗有关的意象“愁绪满怀”是情 感,这些都是仿写的内容。然后分析“送别诗”和“边塞诗”的内容、特点、情感和意象,如送别 诗的意象一般有杨柳、芳草、残阳、春水、落花等,处所一般是长亭、客船、驿站等,情感一般是 凄苦、不舍;如边塞诗的意象一般有孤雁、孤烟、朔风、沙漠等,情感一般是慷慨悲壮。明确了这 些再来仿写就简单了。 22.【文题解析】:零和游戏又称零和博弈或零和赛局,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 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 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我们大肆开发利用煤炭石油资源,留给后人的便越来越少;我们研究生产了大量的转基因产品, 一些新的病毒也跟着冒了出来;我们修筑了葛洲坝水利工程,白鳍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产 卵……人类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曰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 污染之后,可持续发展理论才逐渐浮出水面。零和游戏原理正在逐渐为;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逐渐 认识到利己而不损人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合作,实现双赢、多赢的结局是可能 语文 第17页(共10页) 的。 我们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寻找能够实现双赢的机遇和突破口,防止负面影响抵消正面成绩。 批评下属如何才能做到使其接受而不抵触,发展经济如何才能做到不损害环境,开展竞争如何使自 己胜出而不让对方受到伤害,这些都是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这种企业经营管理定律只能供我们参考和借鉴,至于什么条件下适合借鉴哪一种,回到手表定 理上去,你需要自己选择一块戴着舒适而又走时准确的手表。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