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55072

大小:6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检测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 (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 (2)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________《师说》)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梦里 登山途中的恢宏奇幻之景。 【答案】 (1).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人非生而知之者 (3). 韩愈 (4). 半壁见海日 (5). 空 中闻天鸡 求选择。(5 分) 2. 在集体婚礼上,最合适...夸赞两位新娘子的一句话是( ) A. 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花羞月之貌。 B. 一个是观音转世,一个是仙女下凡。 C. 一个是天下第一,一个是举世无双。 D.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答案】A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只有“词”的概念,“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 _______________。这意味着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的现代汉语语法,或许是一个有些荒谬的存在。 ①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 ②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 ③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 ④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 ⑤因为它们只认词 A. ②④⑤③① B. ②⑤④③① C. ③②④①⑤ D. ③①②④⑤ 【答案】D 二阅读 70 分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的偏见观 ①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 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 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②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 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 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提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 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 推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 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的不白之冤。伽达莫尔明确提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 的时候了。 ③现代思想家十分注重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 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 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④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 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 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我们无法超趣的东 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 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 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⑤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 语言又带有民族性。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_________”等, 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 ⑥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 础上的。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在不少 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 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理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 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正如西方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 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样。” ⑦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实际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 产物。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反抗,而对权威思想 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见观。 4. 第②段中加点字词“平反昭雪”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 5. 最不适合....作为例子填入第⑤段横线上的一句是( )。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下列对“偏见”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偏见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不该克服 B. 偏见的产生和民族文化有关,在所难免。 C. 任何科学理论都带有偏见性,不能采信。 D. 反抗权威才能有效避免偏见,别无他途。 7. 请分析第②④段中两次引用伽达默尔言论的用意。 8. 请梳理并分析本文说理过程。 【答案】4. 改变对偏见的错误认识(改变传统偏见观),回归对其的正确理解。 5. D 6. B 7. 第一次引用意在表达对传统偏见观的不满,欲为偏见正名;第二次引用首先指出偏见的正面价值意义, 然后将偏见进行分类并指明要区别对待。第二次引用是对第一次的具体展开。 8. 首先展示传统偏见观的内容并分析偏见存在的普遍性和为其昭雪正名的立场;接着深度分析偏见形成的 根源;再分析偏见的两种类型并提出应区别对待;然后从语言角度分析其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最后分析 现代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一致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全文着力于为偏见正名的立场,层层推进 展开论述。 (二)(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碾子 刘群华 ①一个药碾子,是一个悬壶之人必须修炼的禅道。 ②药碾子靠碾轮在碾槽里不断滚动而把中药碾成粉末,中间宽敞,两头收紧,像一只驮着岁月的小船, 行走于悬壶的湍急河流。 ③我的药碾子是师父送的,他见我性躁,嘱我多多碾药,能修养心性。当年,我在师父的惠风医馆学 艺,在城东一角,一个苍老的巷子里,是个粗糙的木门铺子,几根木柱支撑着,但厅堂宽阔,几个中药柜 子泛着陈黄色漆的光亮,还透出浓郁的中药芳香。药碾子搁在大堂一侧,见闻着来往的求诊者。 ④我拜师时,起初每天看药熟药,晚上听师父讲读《内经》。有时医馆很忙,其他的几个师兄腾不出手, 师父便喊我去碾药。初上手时,我面对沉重的药碾一片茫然,因为自己技艺的生疏,碾轮在我面前也更显 笨重难使。我甚至不会用双脚滚动轮子,只能用双手握住轮子柄,不断地滚动。这样一天下来,双手掌一 手的血泡,有的还磨破了嫩皮,出血了,痛得我钻心流泪。 ⑤如此历练再三,我慢慢掌握了窍门,终于能够稳妥而有效率地碾药了。我常赤膊坐在木椅上双脚滚 动着铁碾轮,咔嚓咔嚓地碾着干枯僵硬的中药,仿佛一曲重复的粗犷山歌,盘旋于青瓦白墙之间。中药被 往返碾磨,然后过筛,细末另装,粗末再碾,直至药碾如泥。这种药泥大概有两种去处,一种混蜂蜜做中 药丸子,一种和油脂做外敷膏药。中药丸子可大可小,小如绿豆即可,大如梧桐亦行。而外敷的膏药则深 如夜色,青黛之中,还有几丝像桔黄的灯光,贴在患处,人温暖,心透亮。 ⑥有一次,医馆来了一个病重的患者,他儿子拿着师父的处方虔诚地递给我,方子上有一味野山参, 特别注明“研末服用”。我赶忙从抽屉里拿出药材,在药碾子上滚动碾轮,碾得药细细的,几乎含口即化。 事后,我问师父,为什么不水煎呢?师父笑道:“一味野山参,物稀而价贵啊!况且此人为心绞痛,冲服 更易充分吸收,见效快。” ⑦碾药是一个辛苦的活儿,夏天怕热,冬天怕冻。一日,天气闷热,门外的玉米叶被日头蒸卷了。我 在屋里碾药,师父进来,看我汗流浃背,又一脸的厌烦,说:“碾药累不?孤独不?”我的心思仿佛被师 父一下洞察无余,只能尴尬地嘿嘿笑。师父说:“碾药也有乐趣,要学会自寻快乐,转移注意力,可以边 碾边读书的。”他示范性地拿起一本药书,双脚滚动碾轮,在叮当叮当之声中翻阅起了一页页远古的方剂。 ⑧我在旁看着,在师父的脚下,药碾子是一只驮着快乐的船,在碾槽里张帆,一路风雨而去。他踩的 药碾子不是药碾子,是桨,爱它而习惯于它,脸上所表露的神色,自然、深邃,像一名得道的禅师,怡然 地品味着窗外的阳光和书中的淡泊。 ⑨在药碾子的陪伴下,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也会治疗一些简单的风寒风热的外感了。有一次,一个萎 靡的小儿被他的父母抱进来了,我号了下小儿的脉,又看了他的手掌鱼际,在处方笺上准备写几味疏风散 热的药。尚未落笔,师父从外面进来了,他看了看患者,说:“小儿娇嫩,用药要轻灵,如羽毛一样。” 便嘱咐我去药碾子上碾几味药,调油脂敷在小儿的脚板上。我起先忽视师父这种举重若轻的治疗方法,认 为太简单,无法体现一个医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师父说:“病之治,一味即可,不用二味,既节省了病 人的费用,又减少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你看那些古医书中,为什么有的方剂仅一二味,是药专而力足啊。” 他停顿了下,又说:“像这个药碾子,碾药的话,我们还有研盂,也有捣药罐,但各有其长,各有其用。” ⑩我看了看身边的药碾子,再环顾四周,陡然发觉这些中药器具,被师父赋予了它们治病救人的职责, 进而获得了生命,鲜活地生活在草木之中。第二天,小儿病好转了,药费也只花了一个鸡蛋的钱。 ⑪ 拜师后的第五年,我离开了惠风医馆。临行前,师父说:“中医之道,必尊中医之术。”他从后房 搬出一个铁药碾送给我,说:“别小看一个药碾,其实是中药的一种工艺,马虎不得。” ⑫ 我出师后在另一座城的街上也开了家医馆,虽然比师父的小,却五脏俱全。二百多味草木的中药柜 子,高高大大立在大堂中间;一张四方长桌放在左侧,上面摆着一个崭新的号脉垫子;师父赠我的铁碾子 置于大堂的右侧,没事时,静静地睁着眼看我,看得我不敢怠慢任何一事。 ⑬ 然而,经营久了,患者日多,需要碾的药也越来越多,我觉得有些忙不过来了,有患者推荐我用电 动磨粉机,我便买了一台。这样,我把大堂的药碾子搬进了西厢房,它的位置被电动磨粉机无情地代替了。 我有时无事,心想没有药碾子的监督,便觉自由轻松了许多。 ⑭ 每次我去师父的惠风医馆,看师父还在坚持用药碾子,累得腰酸背痛,便小声提醒:“买台小磨粉 机吧?”师父摇了摇头。 ⑮ 我知道,师父的坚持,不是守旧,是坚持一种工艺,一种传承,一种修行,一种医者的矜持,一种 古色古香的慈悲大道。 9. 请分析第①段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10. 第⑧段划线句形象而颇有深意,请加以赏析。 11. 请具体分析第⑨⑩段所写事迹的用意。 12.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9. 指明文章线索是药碾子,写作对象是医生,写作内容(主旨)是医生要“修炼禅道”;在结构 上起到提纲挈领,统率全文的作用;全文围绕药碾子选材,叙述了“我”在师父指引下修炼医道的曲折过 程以及师父对古朴医道的坚守。 10. 将师父用脚滚动碾轮的动作比喻成驾船杨帆,形象表现师父碾药技艺纯熟,能乐在其中,展现了一位得 道名医不辞辛劳而乐在其中的形象。和上段“我”碾药时的厌烦形成对比,也体现师父言传身教的巨大感 染力。 11. 这两段详细叙述和描写了师父教育我给一名小儿治病的全过程,生动展现师父举重若轻的高超医技和为 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具体展现了“我”在药碾子的陪伴下对中医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12.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可以删去。上段中“我”的小声提醒和师父的摇头有着深长的意味,一方面读出了 “我”放弃传统医技后的忐忑不安,也读出了师父在时代变换中坚守传统技艺,坚守医道(禅道)修炼的 可贵精神。而最后一段则直白道出了这层意味,不能给读者以领悟、深思的空间,也伤害了散文应有的含 蓄之美。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不能删去。最后一段点明了师父坚守传统医技背后的“禅道(医道)”的具体内涵; 是对上文师父摇头表情的深层解读,卒章显志,收束全文,也照应开头。 (三)(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徐再思(元)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 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13. 标题中“普天乐”是这首散曲的__________________ 。 14. 对本作品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视角从高到低,色彩红白对比鲜明,景色绚烂。 B. “鸥鹭”两句中,“栖”和“下”两字一动一静,动静相宜。 C. “万倾”句,以夸张和想象手法写出水面浩瀚,美若天宫。 D. “水晶”句中,“冷”字反衬红霞之暖,“浸”字富有动感。 15. 有诗评家认为,此曲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老树”“乌鸦”意象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请对 此作简要分析。 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13. 曲牌名 14. B 15. 此曲中,夕阳的光影在树间移动,老树色彩随之变换;晚霞为乌鸦勾勒出鲜明的轮廓,仿佛镀上了明亮 的金色;光影交织,色调温暖,意境温馨和谐,流露出作者沉醉于其间的惬意。而马致远曲子中的“老 树”“乌鸦”意象与其它意象组合,共同营造了萧瑟、苍凉的意境。 (四)(19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 齐国安集。 ②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汉相 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 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辙饮以 醇酒,闻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③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 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 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 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 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 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欲务.声名者( ) (2)岂少.朕与(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1)其治要.用黄老术 A.需要 B.索取 C.要领 D.邀请 (2)一遵萧何约束.. A.束缚 B.规章 C.约定 D.限制 18. 把第②段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19. 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 20. 对文中曹参形象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自信从容 B. 治国有方 C. 崇尚道家 D. 守正创新 21. 第③段中曹参面对汉惠帝的当堂贵问,应对有方且很有信服力,请加以分析。 【答案】16. (1). 追求 (2). 轻视 17. (1)C (2)B 18. 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门客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 使臣果然召曹参赴任。 19. 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 20. D 21. 曹参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讲道理。他先将惠帝和高祖皇帝对比,指出其英武不如先帝;再将自己和萧 何对比,说明自己不如萧何;从而证明遵守祖制的原因和守成的必要性。曹参巧妙设问且答案无法质疑, 步步为营,令惠帝心服口服。 (五)(11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栖碧轩记 陈方 ①浙西之地,水多山少,常于浙西数郡之间,而山尤少。自晋陵并西而南,蜿蜒靡迤,或起或止。至 无锡,而山之最著者,惠山也。然无重峦叠嶂之纡亘,深溪巨壑之险阻,崒然起于平地①,如奔鲸逸马,不 可羁而留也。余则散于四封之中,瓜蔓相接,大率隐隐皆培塿②,形孤势薄,他郡之山可孩而抚之。又自惠 山之东,沃壤夷衍,相去三十里而远,其山之匹于惠者曰堠山,亦无曲折之美,䆗窱之雄③,直望之而可喜 耳。距两山之所向,其地曰梅里,华君彦清家□。 ②始余之未识彦清也,有人持其《栖碧轩诗》一大轴从余观之。余见其所图之水石清美也,喜曰:“无 锡之山有是哉!余昔过其境,而见者甚少而浅近,未有如图之清美者也。” ③近年余为其家童子师,由是问所谓栖碧者,然后怪其所居之平且旷也,何取于李白问余栖碧山之诗④。 彦清谓余曰:“古之高人逸士,野居而涧处者,未必皆山也。使可耕之地,可安之庐,长林美竹,杂花丰 草,而得与世相忘,足矣,奚俟夫山之深且秀哉!夫栖于山者,又未必皆知山之为可乐,如知山之可乐, 则居虽无山,常若居于山也。况吾居之西,则惠山界其右,东则堠山峙其左,云霏朝夕之变态,风雨晦暝 之异状,未尝不接于吾目也。夫于山之尤少之地,而有以映带于户限之前,则栖碧之名不为虚也。然则在 山者不见山,惟置身于其外者能见之。若栖碧者,其能见于山之外者欤!”余知彦清之志者也,闻其言而 是之。彦清固请余记,于是乎书。 ④彦清名幼武,孝谨而和易,雅好文章,与余友。后至元二年十月一日记。 注释:①崒:古通“萃”,聚集。②培塿:小土丘。③䆗窱:深邃貌。④李白《山中问答》有“问余 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的诗句。 22. 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焉 B. 矣 C. 者 D. 也 23. 请对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 24. 下列对第②段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彦清的《栖碧山诗》中有清美的山水画。 B. 作者为此图表现无锡山水之美激动不已。 C. 承接上文对无锡郡诸山景象的具体描绘。 D. 引出下文对取名“栖碧”的疑问和议论。 25. 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华彦清为居所取名“栖碧轩”的缘由。 【答案】22. A 23. 运用比喻(比拟、对比)手法,形象地写出惠山之外的山散落相连之状,并以他郡之 山突出此地之山的低矮(矮小)。 24. B 25. 华彦清认为,只要有山林美景,忘记世间的繁杂,不必一定居住在山里;并且他家西边和东边都有山, 各种美景都在眼前,如同居住在碧山之中;况且,置身在山外更易于领略山之风貌。华彦清居所命名为“栖 碧”用来寄寓对古代高人逸士的仰慕。 三写作 70 分 26. 《新序》中写到:“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这是否意味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决 定了他的行为取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道德比知识更要 一直以来,人们崇尚着“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这当然是一个真理,毕竟,一个大学毕业生,比起 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眼界更宽,可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更多。 然而,“知识”终究只是用于生活中的一种技巧和思想,其实,人生的每一次抉择中,“道德”才是 那把决定方向的船舵。没有道德,知识便失去了方向,甚至误入歧途。有了道德,知识才能产生真正的价 值,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知识确实决定了人在某些方面的选择,正如,只有拥有雄厚知识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复旦大学等高等 学府深造;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人,只能望大学兴叹。然而前不久,一位复旦学生却竟因与同学争吵,咽 不下气,就给那位同学投下致命的毒药,导致同学抢救无效死亡。这一新闻令人震惊,也让我们察觉:知 识水平不是决定人行为取向的关键因素。难道以这位复旦大学高材生的知识水平,会不知道投毒的后果, 不明白自己会夺走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吗?很显然,他不但知道,而且正因为知道,才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 可见,高水平的知识并没有帮他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低水平的道德导致他完全不顾后果,以至于发生这场 惨剧。 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道德水平没能赶上知识水平。如果他心存道德,又怎会闹出这种惨剧呢?拥有高 水平的知识,却毫无道德之心的人,不但可能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而且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一个流浪汉,流浪了 30 多年。在这 30 多年里,他帮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把捡到的贵重物品及时还 给失主,帮助过残疾的人走上梦想道路。他从小就没有受到过教育,他的知识水平让他无法学富五车,无 法腰缠万贯,但他的道德水平却让他成为一个“圣人”。他知道做人要道德为先,即使没有高水平的知识, 却依然令人敬仰,对社会的贡献更远胜过复旦投毒“高材生”那样的人。道德,应先于知识。 毒奶粉、假钞、电信诈骗……如果不是拥有高等知识的人,是研究不出这样有“技术含量”的东西的。 然而高于常人的知识水平却并没有帮助他们作出正确选择,反而祸国殃民。拥有高等知识而心无道德,反 而像把锋利的剑递给强盗,最终贻害人民。 只有心存道德,知识才会有益于社会。把道德当成知识的船舵,知识才会变成有意义的知识。因此, 决定一个人行为取向的绝不是知识水平,而是道德。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