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四)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四)

ID:65509

大小:122.27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近代民主革命政权的演变 1.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地方革命政权,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为“中华民国”。 2.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3月)     1912年1月1日成立于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广州军政府     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 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以后,组成陆海军大元帅府。 4.广东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孙中山逝世以后,1925年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通称“广东革命政府”。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通称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宁汉合流”后,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关键提示     太平天国政权是农民革命政权,不是民主革命政权。北洋军阀政权,名义上是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封建性、买办性的军阀政权。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汪伪政权虽也打着民国的旗号,但实际上是一个汉奸傀儡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属于民主革命的政权,但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四、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1.君主立宪制     (1)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派产生。他们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愿望失败。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命运     (1)20世纪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诞生。     (3)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后,国民党实行“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独裁统治。     (7)1946年,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3.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指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     (3)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     (4)1946年,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经共产党的努力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协议。     (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6)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跟踪思考     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思维拓展     拓展1:从领导阶级、群众觉悟程度和斗争方式等方面说明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群众基础不同的原因            辛亥革命只依靠会党、新军或立宪派和封建官僚;国民大革命依靠的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联盟。     原因:①领导阶级:前者是资产阶级领导,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广泛发动群众;后者是国共两党合作下的统一战线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②群众觉悟程度:辛亥革命前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主义,农民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一些人受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蒙骗,对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国民大革命前,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军阀混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斗争方式: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大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的力量,又依靠工农的力量。  拓展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对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评价关系到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评价,史学界目前有三种观点:     (1)三派联合,革命派居领导地位说。这种观点认为: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革命派在其中居于领导地位。但立宪派、旧官僚有相当大的实力,并控制大多数独立省份的地方政府,牵制身为临时政府总统的孙中山。     (2)资产阶级革命政权说。这种观点认为:一个政权的性质,取决于它由哪一集团掌握和它所实行的政策。临时政府中,革命党人占主要地位,政权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临时政府的宣言、法令、措施和《临时约法》都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阶级性,所以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革命派与立宪派联合,立宪思想占优势说。就临时政府的领导者和参加工作的人员来说,它是一个资产阶级占主体的政权,但占优势地位的思想却是资产阶级立宪派思想。     拓展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区别及联系     区别:①前者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后者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前者的目的是冲破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后者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无理行径和封建军阀的卖国行为。③前者提倡民主和科学,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后者则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在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注重反对帝国主义。④前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但它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给中国人民指明出路;后者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联系: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①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在批判封建腐朽思想的同时,又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②一大批先进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③一大批知识分子走上了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同工农运动相结合的优点。     拓展4: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第一次机遇:①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②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第二次机遇:①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②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第三次机遇: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②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拓展5: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框架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近代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本部分内容是近代史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民主革命是新课标政治模块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是社会热点内容,都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专题应把握的主要线索为: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近代政党、政权的建立与演变;近代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演变等。     本专题复习中应关注的重点为;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国民大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内容。 释疑解惑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评价     民族主义的含义,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二是独立,即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它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它与民族主义紧密联系,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对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因此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民生主义想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改良社会经济,表明孙中山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他对革命思想的重要贡献。但他并不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当然更谈不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也就无法把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经历了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面对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先进的共产党人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确立,表明党实现了工作重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到1930年,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军队发展到10万人,从而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开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中国革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转危为安。红军长征中,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共还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到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开辟抗日战场,建立一系列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壮大,从而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表明,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克服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形势,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3.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原因     (1)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五四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增长的条件下发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壮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表明它已发挥领导作用。     (3)一批赞成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运动起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指导作用。 4.如何认识重庆政协会议上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争论     这是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上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政治民主化是针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提出的口号和目标。中共和很多民主党派要求彻底改组国民党独裁政府,而组织民主的联合政府。军队国家化是要求所有军队都应归属国家统辖而不能为党派所拥有。国民党坚持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共产党建立和掌握的军队应当交由国家掌握。斗争中,共产党并不反对军队国家化,但强调必须首先实现民主化。而国民党则坚持,共产党交出军队后,再考虑政治民主化。斗争的结果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和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其中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整编全国军队等原则决议。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经历了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曲折复杂的斗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也是在经历了大革命期间陈独秀右的和土地革命期间王明“左”的错误的挫折之后,才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夺取全国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其胜利的原因同样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国际大背景来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冲击和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力量,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在二战以后国际人民民主运动高潮的形势下赢得最后胜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使苏联的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从内部来看:①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革命是一场全民族的革命,得到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这就使得这场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中国革命所遇到的敌人是古老的封建势力和近代化的买办资产阶级,它们是极端残酷而又极端腐败的阶层,被无数次农民暴动和百年来的革命运动所削弱。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反动派,都无法阻止中国革命的胜利,因为它们的反动统治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只有投靠帝国主义,只能通过出卖国家的主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援助,因而必然遭到中国人民更强烈的反抗。③当时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使中国革命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存在逐渐地改变敌我力量对比的有利条件。 6.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1982年新《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作了许多新规定,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4)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健全和发展。     (5)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NextPage] 专题九  历史的国共合作与对抗及跨越60年的历史握手 知识归纳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合作的原因     (1)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而凶残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二七惨案的发生,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2)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的政党,在民主革命的目标上两党可以达成共识;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民党的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共产党同他合作。     (3)共产国际极力促进国共合作。 关键提示     国共合作的原因可从共产党、国民党、共产国际三方面分析,也可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两方面去分析。 2.合作的方式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一方式。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     (1)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2)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党,这种形式能为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     (3)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既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也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3.意义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使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开展。 4.合作的重要成果     (1)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2)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广东等省的农民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2)1925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4)由于革命运动的发展,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5)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6)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跟踪思考     国共合作的实现怎样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5.国共合作的破裂     (1)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     孙中山逝世后,以邹鲁、谢持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破坏国共合作,在上海另立“中央”,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进行排斥共产党,争夺领导权的活动。     1926年,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1926年,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人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也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人士。此后,蒋介石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合作开始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中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右派集团公开投靠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敌人。大革命在蒋介石控制地区遭到失败,国共合作在局部地区破裂。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合作完全破裂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汪精卫等以“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关键提示     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阴谋,尚属于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还不是统一战线的破裂。 二、国共的十年对抗 1.中共的武装起义和“工农武装割据”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为此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2)从1927年到1932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开创了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鄂豫皖、闽浙赣、洪湖、湘鄂边、赣南、闽西、左右江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展开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从1930年到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先后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围剿”     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2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933年10月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接着又对长征的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3.国共从内战到和平     (1)原因: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下降;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③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纷纷举起抗日反蒋旗帜。     (2)国共对抗结束的标志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跟踪思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其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主要原因: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从属地位。     (2)主要过程:①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②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式。④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⑤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⑥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⑦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国共配合作战        在太原会战中,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3.国民党的反共活动     (1)原因:①日本的政治诱降。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发展。③反共反人民是国民党的基本立场,是由其阶级性质决定的。     (2)表现:①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②1939年冬至1940年春,胡宗南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③1941年,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④在国统区,国民党大力发展特务组织,专门从事残害共产党员、抗日群众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4.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1)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合作。     (2)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坚决予以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3)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日战争;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4)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四、国共两党的再次对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     (1)重庆谈判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为了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中共中央派毛泽东等到重庆同国民党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通过这场斗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2)政协会议上的斗争: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围绕政权问题和军队问题,国共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3)围绕“制宪国大”的斗争:1946年秋,蒋介石下令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伪宪法。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将拒绝参加。     (4)国共关系彻底破裂:1947年春,蒋介石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至此,和谈之门被国民党当局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5)北平谈判斗争:1949年1月,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意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为实现和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在蒋介石操纵下,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被彻底揭穿。 跟踪思考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在背景和结果上有何异同? 2.国共两党之间的军事较量     (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经过八个月的作战,人民军队歼敌70多万,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被粉碎。     (3)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通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等战役,歼敌3万余人。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74师3万余人。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4)解放军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地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向中原地区展开战略反攻,其他解放区也转入反攻。     (5)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 五、国共两党跨越60年的握手 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 这是胡锦涛同连战(左)亲切握手。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赴大陆访问。4月27日,访问团拜谒了南京中山陵。在博爱坊前,连战发表讲话,他说,中山先生是两岸共同尊崇的革命先行者,让我们大家一起追随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努力,共同图强,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4月29日上午,连战在北京大学办公礼堂发表演讲。连战表示,所有人民愿意看到两岸对话与和解。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胡锦涛与连战紧紧地将手握在一起。这是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思维拓展     拓展1: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比较     (1)革命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更广泛,不仅包括上述四个阶级,还包括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以及一切赞同抗日的力量。     (2)合作方式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的党外合作。     (3)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权基本上都由国民党人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拥有军队和政权,共产党还有抗日根据地。     (4)革命统一战线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5)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6)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中途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虽有严重矛盾和斗争,但还是坚持到了最后胜利,完成了抗日的伟大历史使命。 拓展2:关于重庆谈判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内战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其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宣传共产党和平无诚意,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利用机会准备内战,并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实现其“军令统一”和“政令统一”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顺应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从捍卫人民的利益出发,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努力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另一方面,通过谈判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以利于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力量。     重庆谈判的历史作用;①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合法,为全国人民争取了民主权利。②通过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及其和平的诚意,教育了人民,争取和团结了广泛的和平民主力量,特别是争取和教育了中间人士。③通过谈判,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并迫使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建国方针,使国民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拓展3: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举行正式会谈。会后,胡锦涛和连战以新闻公报的形式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公报称,两党共同体认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两党基于上述体认,共同促进以下工作: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随着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来大陆访问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两党关系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热点。这一热点在2005年高考题中也有所反映。江苏卷从国共关系中出一材料解析题。这一专题无疑会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相继成为热点。     本专题应重点掌握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的历史,尤其是两次合作的历史。的角度是:两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条件和历史背景;两次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历史的进步,而不应当把重心放在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历史恩怨上。 释疑解惑 1.对新三民主义的理解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说。它对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缺点。后来,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的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其成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①新三民主义具有崭新的革命内容。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清朝的种族压迫,对外只提出谋求“国际平等地位”的模糊口号。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则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主要是推翻清朝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提出了国民一律“平等”的空口号。新三民主义不仅提出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统治,而且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少数人所得而私”。关于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空洞地提出“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后来,孙中山进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样民生主义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结合了起来。可见,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蕴含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精神之中。②新三民主义和我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这些原则和我党提出的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不仅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符合工农大众当时的基本利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     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并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主要是因为:     (1)孙中山经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深感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加以改组。如何改组,其中最为重要的正如孙中山所说:“国民党正在坠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无疑给国民党输人了新的血液。这样才有利于把国民党由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改造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以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所以,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策略。     (2)但国共两党还存在很多不同点:①性质不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只代表本阶级的利益。②指导思想和斗争目标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斗争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又有原则的区别。所以与国民党合作并非两党合并,共产党还须保持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正如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所说:“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正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严谨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3.如何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1)从人员组成上看: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依靠江浙财阀的势力建立起来的。掌握南京国民政府实权的人物全是大地主、大军阀、大官僚买办集团的代表。     (2)从内外政策上看: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屠杀和镇压共产党员和工农大众;对外勾结和投靠日美帝国主义,与日美签订密约,得到它们的支持。     (3)从经济基础上看: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凭借手中的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形成官僚资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实质上是四大家族的统治;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由此可见,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4.国民党为何丢掉了中国大陆     蒋家王朝垮台之快不但蒋介石本人始料未及,美帝国主义未曾料到,也超出了中共中央 对形势的预料。一个政权由强大一时到迅速崩溃,其原因是什么?国民党败逃台湾后曾进行讨论,那是为了掩饰失败责任而总结“经验”。国民党非常委员会把失败归于国民党内“一部分同志不信任总裁,不服从总裁,不受总裁领导的结果”。美国政府也进行过讨论,那是为美国援蒋政策的失败而辩解。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答案就会不同。蒋家王朝败亡的真正原因究竟有哪些呢?①“失民心者失天下”:抗战胜利后的“接收”成了“劫收”,使国民党在沦陷区完全丧失了民心。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完全不顾人民的和平民主要求,使它人心丧尽,国统区也发生了人民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形成反蒋第二条战线。国民党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使蒋介石陷入空前孤立境地。“中正不正,总裁独裁”使原来“中立”的民主党派也与蒋介石彻底决裂,与中共并肩战斗。②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在近代中国,取得政权和失去政权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呢?是看谁搞了“土地改革”。答案是如此简单,内涵又是如此丰富和深刻。正如毛泽东所说:“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国民党的阶级性决定了它解决不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相反,共产党把“前方打老蒋”与“后方挖蒋根”相结合,解放区的亿万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庄稼地,或争先恐后地参军,或扛着担架,推着小车,加入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③国统区经济崩溃:国民党发动内战所需的庞大军费开支,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低下的工农业生产力,使国民政府出现巨大的财政赤字。为此,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法币崩溃,后改行金圆券、银圆券,亦挽救不了其经济危机。④国民党内部矛盾尖锐:国民党内部的黄埔系、政学系和CC派等各派系间经常进行“窝里斗”。其实,国民党除了个人派系的利益外,根本没有共同奋斗的目的。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嫡系部队与杂牌军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国民党推行的消灭、吞并杂牌军的政策,加剧了内部矛盾,导致许多官兵起义,加速了其军事崩溃的过程。⑤国民党外交走入死胡同: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推行卖国政策,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国联而放弃抵抗;抗战时期,它寄希望于美国参战;国内战争时期,它寄希望于美援;败逃台湾,它寄希望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国民党的外交政策是由其反动阶级本性决定的,是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的,其后果也必然走入死胡同。 [NextPage] 专题十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     (1)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斯图亚特王朝厉行君主专制,经常侵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厉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这些政策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政治局面日趋紧张,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关键提示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一般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矛盾加剧的结果。 2.特点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2)在清教外衣的掩盖下进行。     (3)革命过程出现反复与曲折。 3.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1)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4.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跟踪思考     想一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特点?其主要革命成果是什么? 二、法国大革命 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法国第三等级,特别是其中的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3)反映了资产阶级意识的启蒙思想,为大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4)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召开的三级会议,成为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5)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视为封建专制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监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法国大革命的反封建措施     (1)制宪议会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     (2)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颁布了1791年宪法。     (3)国民公会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     (4)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的决议。     (5)国民公会公开审判并将路易十六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送上断头台。     (6)雅各宾派统治时期,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颁布限价法令,实行恐怖政策。 3.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1)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2)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3)它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 跟踪思考     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怎样建立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逐步废除的? 三、美国独立战争 1.起因     (1)英属北美各殖民地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2)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北美殖民地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日趋增强。     (3)英国为使北美殖民地永远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使双方的矛盾日趋尖锐。     (4)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2.特点     北美独立战争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是革命的对象不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而是反对英国的殖民压迫。他的革命目标不仅是要发展资本主义,而且还要赢得民族独立。 关键提示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目标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而荚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目标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不同特点。 跟踪思考     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四、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1)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农奴制的危机而引起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农奴制度,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得到一块份地。     (3)从性质上看,这是一场由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从作用上看,它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美国内战     (1)从起因上看,是由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的矛盾激化而引起。     (2)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是林肯政府的目标。     (3)从性质上看,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4)从历史作用上看,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德意志统一     (1)德国是通过国家统一的形式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     (2)德国的统一,是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进步的。     (3)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的。     (4)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 4.意大利统一     (1)意大利也是通过国家统一的形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     (2)意大利面临着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双重任务。     (3)意大利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政治上的分裂割据与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结果。     (4)意大利的统一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与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相结合完成的。     (5)统一后的意大利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 跟踪思考     意大利的统一与德国的统一有何异同?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内忧指幕府的统治面临着危机,外患指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日本。②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③明治政府采取措施,巩固新政权,向西方学习,建立近代化独立国家。     (2)措施:①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②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军事方面,实行军事改革。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3)性质: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4)影响:①改革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③保存了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推行军国主义。 跟踪思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日和德意各是通过什么途径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 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它根据三权分立学说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3.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建立起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大革命后的70余年间,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先后出现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随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案,颁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 4.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同年春,《德意志宪法》通过。宪法规定,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5.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1934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不久,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跟踪思考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类型?你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与德国的法西斯统治各有何弊端? 思维拓展     拓展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及特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途径也不同。英法因封建王朝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革命的途径。美国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采取独立战争的途径。俄日因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而采取改革的途径。德意是因为政治上的分裂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习惯上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60年代的改革或统一,习惯上被称作晚期资产阶级革命。晚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一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二是因为资产阶级时刻提防身后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与其联合人民群众,不如与旧势力妥协。因此,俄国、日本、德意志、意大利等国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对以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2: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1)历史背景不同: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有规模巨大的手工工场,而且有的工场技术水平达到了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水平。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包含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且从理论高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学说论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思想。     (2)领导阶级不同:法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了这场革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制定宪法来限制王权的政治纲领。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阶级相继表现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国大革命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导,最后通过政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     (3)革命环境不同:法国大革命遭到欧洲许多君主制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现了违反资本主义的原则,限制资产阶级的现象。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战争,英国革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4)人民群众作用不同: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把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资产阶级就无法战胜国内外封建势力。     拓展3:西方国家的代议制度     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议会一般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有些国家实行两院制。上院,即参议院,有的是贵族院、联邦院,产生的方式不同。英国上院议员在1999年改革前根本不经过选举,均由贵族担任。美国参议院由各州选举两名代表组成。法国的参议员由省、市议会的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下院,又称众议院、平民院、国民议会等,通常由选举的代表组成。当代西方,联邦制国家一般都实行两院制。     西方议会拥有立法权、通过国家预算权和监督权等权力。议会决议事项如法案或其他议案,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由于议员的职责是具体行使议会的职权,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立法知识和能力,具有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过去,有些西方国家在议会至上的思想支配下,赋予议会很大权力,英国曾有“议会万能”之说,认为议会“除了不能把女人变成男人和把男人变成女人外,在法律上什么都能做到”。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政府中的行政权力日益扩张。行政权扩张的方式,一是控制议会立法,使议会立法实际上变为政府立法;二是行使“委任立法权”,削弱议会的立法功能;三是行使立法否决权。另外,有些国家的司法机构通过自己的司法解释干涉和侵犯议会的立法,甚至有时成为实际上的立法机构。     此外,西方代议制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党政治。除组织选举外,政党的主要政治活动是议会斗争。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本党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拓展4:关于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专政问题     20世纪30年代,德日两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内独裁和对外扩张的道路。其建立的共同原因是:第一,历史原因,两国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第二,两国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并且受客观环境制约,转嫁危机的回旋余地小,致使社会局势动荡。这些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第三,两国都对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极度不满,极力想打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外扩张的要求强烈。     但是,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两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过程中,也呈现着不同特点。德国法西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传、竞选,在国会选举中取得胜利后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其特点是:第一,有一个以希特勒为领袖的强大的法西斯政党,并且发动了有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第二,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全国政权。第三,对原国家的政治体制作了彻底改变。     与德国相比,日本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日本是通过军部这一特殊国家机器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的。第二,日本军部是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第三,日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统治的。第四,日本的法西斯专政并没有突破近代天皇制的框架范围。     两国法西斯专政还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第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职能无限扩大。第三,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    废除了议会制和多党制,实行一党专政和党国合一的独裁统治。第四,都鼓吹极端民族主义,积极对外扩张和侵略。 [NextPage]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史的最主干、最重要的内容。改革是中国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所以改革的内容必然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2003年的上海高考题就从“改革在中外近代史上的作用”的角度出了一道问答题,2004年高考广东卷又从意大利的角度出了一道问答题。2005年高考题涉及到这一内容的题目较多。全国文综卷有两道材料题出自这一专题内容,上海卷有一问答题出自这一专题。     本部分内容在复习思路上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握每次革命和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内容。另一种思路是分为改革、革命和制度三条线索来组织复习。     革命和改革是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两种重要途径。传统的观点,对这两种现象革命,这与时代思潮有关。决定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方式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是由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要正确地评价改革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     本专题应重点掌握的内容: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进程和历史影响。②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各阶段改造法国旧制度的措施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③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性质和意义。④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成功的原因。⑤1861年俄国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形成的法律、文献。⑦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的不同特征。⑧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等。     本专题复习时要注意多采取比较的方法,如: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相似之处;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明治 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等。 释疑解惑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所谓早期,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革命。主要是指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1)其特点有:①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美国是反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此外,并不担负别的什么任务。革命所能做到的是使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再用政权这个杠杆,以法律为武器,去摧毁封建制度,奠定资本主义的基本治国原则。②其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后再引起新的斗争。革命进程体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并不难理解。凡属革命,必定是一场兴师动众的运动,任何单一的阶级都不可能独立地进行一场革命。     (2)由于各阶级、各阶层都受到封建压迫,都有共同的反封建要求,所以在大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形成了反封建大军,作为最早的革命领导力量,大资产阶级代表功不可没。与资产阶级同处于领导地位的还有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如英国的新贵族和法国的自由贵族,他们实质上已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封建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 2.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从起因上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经济的发展与英国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而南北战争是因为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的。     (2)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     (3)从阶段特征上看,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南北战争则处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确立其统治的时期。     (4)从影响上看,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如何评价革命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     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之一是要将封建主义的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土地所有制来说,就是要将土地绝对私有化,使土地转变为资本。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点上。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要具体分析。法国在1789年8月制宪议会颁布的法令中,无偿废除的有封建权利和义务,包括领主的司法权和其他特权,农民的人身义务和残存的农奴制;以赎买方式废除的有直接与土地有关的永佃田的变赋和部分地区加收的实物地租。后来雅各宾派又发展为无偿废除一切封建权利,烧毁原始证件,从而使农民成为永佃田的自由所有者。分小块出卖的只有逃亡贵族的土地。农村公有的土地则按人口分给农民,这些都是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表现。但这种处理土地的方式,使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经营方式落后,制约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4.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     (1)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     (2)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最早的“人权宣言”。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如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等,是对启蒙思想的首次实践,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4)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发表《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将启蒙学说中关于政治民主的主张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5)1889年日本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了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日本天皇制形成的重要标志。其内阁对天皇负责、陆海军大臣直接上奏天皇等规定,体现了浓厚的封建性,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5.当今世界改革潮流的新特点     (1)呈现多元化、民族化和开放性的趋势。西方国家已从单纯地应付危机型改革发展到结构性调整型改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西化、苏化型到开始提出符合本国特色型的改革道路。从封闭性的经济,或两个平行市场经济到对外开放转型与世界市场接轨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一大趋势。     (2)普遍重视国家和市场在改革发展中的互补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显示出由国家强化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到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特点。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则从单纯计划经济模式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国家适当干预的模式。     (3)由单一的经济改革逐步发展为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协调发展。中国近年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协调发展,从而出现了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大好形势。     (4)在发展和改革中协调公正和效率的相互关系和协调富裕和贫困共生的现象。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程度不等的国家福利政策;中国十分注意克服社会主义“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端,强调提高效率,提出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相关农民问题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2.兴修水利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 2.农业合作化道路 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文化大革命”时期 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西周的井田制 2.均田制 3.更名田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8.《中国土地法大纲》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五、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 1.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内容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 (2)编户制度 (3)租庸调制 (4)两税法 (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6)一条鞭法 (7)摊丁入亩 六、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1.农村问题 2.农业问题 3.农民问题 拓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拓展2: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 拓展3: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拓展4: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及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拓展5:建国后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 专题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铸业 2.纺织业 3.陶瓷业 4.造船业 5.手工业著作 二、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的商业 2.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城市 3.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 4.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状况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夏、商、西周 2.春秋战国 3.隋唐城市的兴旺 4.明清时期 5.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夭折 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4.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 思维拓展 拓展1: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拓展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