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ID:655988

大小:116.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文言文阅读 1(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 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 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北海李之才摄共城 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 《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 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 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 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 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 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 ,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 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 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 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 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 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 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邵雍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 [“故”意为所以,一般置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 A、D 两项;“其德”作“悦”的宾语, 意思是“钦慕他的德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天下各地、四方诸侯之国,这里指东南西北。 B.晡,指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C.昆弟,指兄弟,也比喻亲密友爱,这里指兄和弟。 D.逸士,即隐居之士,指节行高逸之士,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这里指有杰出 才能的人。 A [A 项,“这里指东南西北”错误,“四方”在此处指的是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邵雍志向远大,刻苦磨砺。他自年少时就广泛阅读,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 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情趣高雅。他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 生。生活中时而焚香,时而饮酒,春秋出游,怡然自乐。 C.邵雍循循善诱,教导有方。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 法固然苛严,但还是应该尽己之力,让百姓得到恩惠,而弃官并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无意为官。他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的,但 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被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被赐谥号康节。 D [D 项,“同时被赐谥号康节”说法错误,原文最后说“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 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意思是“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被)追赠为秘书省著作郎。元 祐年间又被赐谥号康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2)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解析: (1)游:游历。挽:拉,牵引。所适:去的地方。(2)道:取道。第一个“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第二个“之”:去。 答案: (1)春秋时节常在城中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只凭心 意去想去的地方。 (2)取道洛阳的读书人,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 14.文章中哪些事例能体现邵雍“道德贤良”?请简要说明。(3 分) 解析: 此题要求找出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事例,在文中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即可。文 中有直接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事例,如“不芘风雨……以事父母”,通过写邵雍侍亲至孝,体现 了他的“道德贤良”;文中更多的是通过他人对邵雍的态度从侧面突出邵雍的“道德贤良”,如“司 马光兄事雍”“富弼……为市圆宅”“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士大夫……争相迎候”“士之道洛 者……必之雍”等,都从侧面烘托了邵雍的“道德贤良”。 答案: ①邵雍侍亲至孝,亲自打柴、烧饭奉养父母。②邵雍品德高尚,富弼、司马光、吕公著 等贤者很敬重他,经常与他交游,为他买下田宅。乡人以他为楷模,士大夫争相迎接他,途经洛阳的 士子也争相拜访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其先居新城。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子昂十八 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它日入乡校,感悔,即痛修饬。文明..初,举进士。时高宗崩, 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貌 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垂拱初,后方谋开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袭吐蕃。 子昂上书以七验谏止之。子昂多病,居职不乐。会武攸宜讨契丹,高置幕府..,表子昂参谋。次渔阳, 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子昂谏曰:“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 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夫按军 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顿之境上朱亥窃发之变良可惧也王能听愚计,分麾下万人为前 驱,契丹指日可禽。”攸宜以其儒者,谢不纳。居数日,复进计,攸宜怒,徙署军曹。子昂知不合, 不复言。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 简贪暴,闻其富,欲害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薄其赂,捕送狱中。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 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子昂资褊躁,然轻财好施,笃朋友,与陆余 庆、王无竞、房融、崔泰之、卢藏用、赵元最厚。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 正。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乃请交。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夫按军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顿之境上朱亥窃发之变/良可惧也/ B.夫按军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顿之/境上/朱亥窃发之变/良可惧也/ C.夫按军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顿之/境上朱亥窃发之变/良可惧也/ D.夫按军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顿之境上/朱亥窃发之变/良可惧也/ D [“威严”是一个词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C 两项;“境上”是“顿”这个动作的状语, “顿之境上”意为“驻扎在边境”,语意连贯,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明,年号,古代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即登基时所改换的年号。 B.麟台,唐代官署名,唐武后改秘书省为“麟台”,也指麒麟阁。 C.幕府,本指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后泛指官署,也借指将帅。 D.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A [A 项,“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即登基时所改换的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陈子昂家财豪富,遭到县官残害。他家非常富有,曾在饥荒时拿出粟米来救济乡亲;他在家 为父亲守孝时,县官听说他家富有,便要害他。 B.陈子昂少年游荡,后来刻苦攻读。他年轻时崇尚气派果敢,射猎博戏无拘无束,后来进入乡 校后感到后悔,便刻苦读书,于文明初年考中进士。 C.陈子昂进谏多次,但均未被采纳。武后打算进袭吐蕃时,他呈递奏章劝阻,未被采纳;武攸 宜征讨契丹时,他出谋划策,也未被采纳。 D.陈子昂文采出众,倡导雅正文风。他曾作《感遇诗》三十八章,被王适誉为“海内文宗”; 他在当时世人崇尚徐、庾文风的情况下,提倡风雅正道。 C [C 项,“陈子昂进谏多次,但均未被采纳”“他呈递奏章劝阻,未被采纳”曲解文意,文中 只说了陈子昂针对武后准备偷袭吐蕃的策略进行劝谏,并没有说其建议是否被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子昂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 (2)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解析: (1)知书:读书。尚:崇尚。气决:气派果敢。(2)会:恰逢。次:旁边。哀恸:放声痛 哭。 答案: (1)陈子昂到了十八岁都没有读书,因为是富家子弟,崇尚气派果敢,射猎博戏无拘无 束。 (2)恰逢父亲去世,他在坟墓旁边盖庐舍守墓,常常放声痛哭,听到的人也为他落泪。 14.陈子昂的结局是个悲剧,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一下原因。(3 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文中陈子昂的结局:陈子昂家境富裕、才华横溢,四十三岁死在 狱中。然后从原文找到与原因相关的信息。陈子昂因有才,考中进士,受到武后召见,被提升为麟台 正字。但陈子昂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任职期间并不开心。在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参谋时,他多次给武 攸宜提建议,但武攸宜拒绝采纳他的意见并且很生气,贬黜打击陈子昂。由于父亲年事已高,陈子昂 辞官回家,因为家庭富裕受到贪婪凶残的县令段简的残害。在狱中,他相信占卜,因卦象不吉祥,内 心丧失希望郁郁而终。 答案: 陈子昂的结局是个悲剧,主要原因有:①陈子昂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任职期间闷闷不 乐。②陈子昂不擅长察言观色,反复进谏得罪武攸宜。③县令段简贪婪凶残,听说他家富裕,要残害 他。④陈子昂迷信,自己占卜,因卦象不吉祥,郁郁而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 饮,人多厌之者。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 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 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 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其后,拜为大将。汉四年,信遂皆降平齐。汉王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征其兵击楚。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曰:“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 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愿足下熟虑 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犹豫不忍倍汉, 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 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 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 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 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 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 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 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 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 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B.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 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C.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 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D.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 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A [“据强齐”“从燕赵”两者结构相似,中间应断开,且“空虚之地”是“出”所到的地点, 两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B、D 两项。“其后”是“制”的宾语,两者联系紧密,中 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C 项。故选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布衣,指平民。因为古代平民常穿麻布衣服,故称平民为布衣。 B.郎中,官职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C.太子,又称皇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指被定为王位、皇位继承者的人。 D.舍人,是古代官职名称,也指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此处“舍人” 的含义是后者。 C [C 项,太子不等于皇太子。西周至战国,天子、诸侯指定的继承人皆称“太子”。汉王五年 (前 202),刘邦称帝,太子才称“皇太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信懂得隐忍,能屈能伸。在成名之前,面对年轻屠夫的挑衅,他能够认清形势,忍受胯下 之辱,承受他人对自己胆小的嘲笑。 B.韩信有勇有谋,辩才无双。当同伴都因犯法被杀时,只有他大胆说自己是壮士,应该助汉王 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而不该被诛杀,最终免死。 C.韩信重情重义,优柔寡断。韩信因心存感恩之心,不忍背叛刘邦,又因其只有名将之求,而 无成君之望,最终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 D.韩信恃才傲物,敢说真话。面对刘邦的询问,韩信说刘邦能统率十万,而自己则是多多益善, 后又不得不转了话风,赞刘邦善于驭将,君权天授。 C [C 项,“只有名将之求,而无成君之望”无中生有。原文“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 多,汉终不夺我齐”的意思是“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 去自己的齐国”,并没有说明韩信有无“名将之求”“成君之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2)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解析: (1)畔:通“叛”,反叛。再:第二次。将:率领。(2)就:就范。诈:假装。得死:被 杀死。 答案: (1)(如果)有人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有人去告你,陛下就会产生怀疑; 第三次有人去告你,(陛下)一定会愤怒地亲自率兵来讨伐你。 (2)吕后打算召(韩信)来,又怕他的党羽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合谋,派一个人假装从高祖那里来, 说陈豨已被杀死,列侯群臣都来庆贺。 14.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请结合你的知识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以分析。(3 分) 解析: 从“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可以得知韩信优柔寡断,自 矜功劳;从与高祖议论将军们带兵的高下,可看出其狂妄傲慢。注意题干“结合你的知识”,综合所 掌握的知识以及文中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答案: ①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禁不住刘邦小恩小惠的诱惑,放弃了自己称王而帮助刘邦打败 了项羽,成就了刘邦的大业。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③功高震主,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④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狡兔死,走狗烹”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大臣不懂得韬光养晦, 难免招致杀身之祸。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幼从外家曹姓,既贵,乃复故。举乡试第一,除安庆府学训导。正统初, 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土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 再按山西。时百官俸薄,折钞又不能即得。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 事格不行。六年夏言:“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尤不职者,而后所 司各考核其属。”帝从之。 于是御史马谨等交章劾吏部尚书郭琎等数十人。已,复出按山东。泰素 励操行,好搏击。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九年,超擢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 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狱,坐斩。泰奏辩,大理卿...俞士 悦亦具状以闻。 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注]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景帝宥 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景泰元年,擢大理右少卿,守备白羊口。四月,都督同知刘 安代宁远伯任礼巡备涿、易、真、保诸城,命泰以右佥都御史参其军务。三年,兼巡抚保定六府。寻 命督治河道。 自仪真至淮安,浚渠百八十里,塞决口九,筑坝三,役六万人,数月而毕。七年,移 抚苏、松。天顺改元..,罢巡抚官,改广东副使,以忧去。四川盗起,有言泰尝莅其地,有威名,乃复 故官,往巡抚。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莅淮三年,谢政归。成化六年卒。 (选自《明史·陈泰传》,有删改) [注] 也先,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明朝中叶时蒙古瓦剌部的领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 B.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 C.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 D.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 B [“也先入犯”与“关门不守”是两件事,故应在“关门”前断开,据此排除 A、C 两项。“从 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意为“跟从总兵官顾兴祖修筑关口来效力”,语意完整连贯,中间不应 该断开,据此排除 D 项。故选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御史,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汉以后,御史职衔累 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 B.大理卿,亦称大理寺卿,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最高行政长官。秦时称为廷尉,汉时改名大 理,北齐则易名为大理寺卿。 C.监国,古代君主外出时,太子留守,监督国事,称“监国”。又君主本身尚在而准备传位于 嗣子,往往嗣子先称监国,然后正式称帝。 D.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或新皇帝即位时改变当年的年号,颁布新年 号。每个年号开始的那一年称元年。 D [D 项,“或新皇帝即位时改变当年的年号”错,新皇帝即位当年一般不改年号,从第二年改 用新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陈泰积极建言,请求增俸。当时文武百官俸禄微薄,陈泰上奏请求增加俸禄,以养成清正廉 明的风气,后来遭到阻止,未能执行。 B.陈泰惩奸去贪,威势严峻。陈泰三次担任巡按,惩处奸人,去除贪官,威名显著,以致与镇 守都御史寇深关系不和,遭到弹劾。 C.陈泰守关不力,险些丧命。通过于谦的推荐,陈泰负责守卫紫荆关。也先进犯,紫荆关失守, 陈泰被判处死刑。最后景帝赦免了他。 D.陈泰督治河道,政绩显著。陈泰役使六万人治理河道,几个月就完成任务。他疏通渠道一百 八十里,堵塞决口九处,修筑堤坝三座。 B [B 项,“以致”错误,强加因果。陈泰与镇守都御史寇深关系不和,是因为陈泰被破格提拔 而遭到寇深嫉妒,并非是因为担任巡按时惩处奸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官军征麓川,岁取土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 (2)四川盗起,有言泰尝莅其地,有威名,乃复故官,往巡抚。 解析: (1)岁:每年。乡导:向导。罢:废除。(2)起:兴起。莅:到。巡抚:巡视安抚。 答案: (1)官兵出征麓川,每年选取两千名地方兵作为向导,战争失利后,就杀掉这些士兵以 冒领军功,陈泰上奏请求废除这一做法。 (2)四川盗贼兴起,有人说陈泰曾到过那里(做官),有威望名声,于是恢复原职,前往巡视安抚。 14.陈泰一向砥砺操守品行,请结合原文分析他有哪些揭发打击不轨的行为。(3 分) 解析: 关于陈泰砥砺操守,主要体现在三次巡察之时,即文中“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 土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再按山西……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 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将其梳理作答即可。 答案: ①巡按贵州,上奏废止“以士兵为向导,作战失利即杀之以冒功”的做法;②巡按山西, 上奏增加俸禄,惩治贪腐、考核官员;③三次担任巡按,都惩处奸人,去除贪官。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 翟义字文仲,少以父任为郎,年二十出为南阳都尉。宛令刘立与曲阳侯为婚,又素著名州郡,轻 义年少。义行太守事,行县至宛,丞相史在传舍。立持酒肴谒丞相史,对饮未讫,会义亦往,外吏白 都尉..方至,立语言自若。须臾义至,内谒径入,立乃走下。义既还,阳以他事召立至,以其贼不辜, 部掾夏恢等收缚立,传送邓狱。恢亦以宛大县,恐见篡夺,白义可因随后行县送邓。义曰:“欲令都 尉自送,则如勿收邪!”载环宛市乃送,吏民不敢动,威震南阳。数岁,平帝崩,王莽居摄,义心恶 之,乃谓姊子上蔡陈丰曰:“新都侯摄天子位,号令天下,依托周公辅成王之义,且以观望,必代汉 家,其渐可见。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捍国难。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 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设令时 命不成,死国犹可以不惭于先帝。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丰许诺。义遂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 刘信等结谋。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立信为天子。义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以东平王傅苏隆为丞 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移檄郡国,言莽鸩杀孝平皇帝,矫摄尊号,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郡国 皆震,比至山阳,众十余万。莽闻之,大惧,抱孺子..会群臣而称曰:“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 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群臣皆曰:“不遭此变,不章圣德。” 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天降威明,用宁帝室,遗我居摄宝龟。太皇太后以丹石之符, 乃绍天明意,诏予即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于是吏士精锐遂攻围义于圉城,破之,义与刘信弃 军庸亡。至固始界中捕得义,尸磔陈都市,卒不得信。莽尽坏义第宅,污池之。发父方进及先祖冢在 汝南者,烧其棺柩,夷灭三族。 (选自《汉书·翟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 筲 B.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 C.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 筲 D.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 筲 B [“今”为时间状语,应放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C、D 两项;“翟义亦挟刘信而作 乱”意为“翟义也挟持刘信来作乱”,句意完整连贯,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A 项。故选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都尉,战国赵、魏、秦等国已置,秦灭六国后在六国置郡,设郡尉。汉景帝时改秦之郡尉为 都尉,其职责为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B.宗室,指宗庙,也指同宗族之人,特指帝王的宗族。文中指“皇族”。 C.孺子,可指幼儿、幼童,也可以指天子、诸侯、世卿等的继承人。文中指的是幼童。 D.《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史事的纪传 体史书。 C [C 项,“文中指的是幼童”错,文中指的是天子、诸侯、世卿等的继承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翟义有胆有识,扬威郡内。刘立轻慢翟义,因罪被翟义拘押,后翟义又令属下夏恢用囚车载 着刘立绕宛县城示众,对南阳吏民起到了震慑作用。 B.翟义洞悉形势,心忧社稷。平帝驾崩后,他分析了王莽号令天下、效仿周公辅佐成王之举, 指出王莽以辅佐之名行夺权之实。 C.翟义忠于汉朝,起兵拥刘。他与刘宇、刘信结谋起义,拥立刘信为天子,自称大司马柱天大 将军,昭告郡国,称王莽毒害平帝,号召天下讨伐王莽。 D.翟义兵败身亡,祸及宗族。翟义在固始被王莽的追兵逮捕,后被陈尸示众,其住宅被王莽破 坏,其父亲及先祖的坟墓棺柩也尽数被毁。最终翟义三族被诛。 A [A 项,“用囚车载着刘立绕宛县城示众”的人是翟义,不是夏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义既还,阳以他事召立至,以其贼不辜,部掾夏恢等收缚立,传送邓狱。 (2)设令时命不成,死国犹可以不惭于先帝。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解析: (1)阳:表面上,假装。贼:暗杀,杀害。不辜:无罪之人。(2)设令:假使,假如,即 使。死: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乃:你。 答案: (1)翟义回来后,假装因为其他事召见刘立,借刘立杀害无罪的人(之名),安排属下夏恢 等人捆绑了他,送往邓县的监狱。 (2)假使命运不好没有成功,为国而死还可以不愧对先帝。我现在想起兵,你愿意跟从我吗? 14.翟义为什么反对王莽?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反对王莽?请简要分析。(3 分) 解析: 解答此题,需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总结归纳。“且以观望……莫能抗捍国难” 说明王莽号称效仿周成王,但有不臣之心,汉室衰弱,且无藩王强援;“言莽鸩杀孝平皇帝”说明翟 义认为王莽毒杀了孝平皇帝;“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说明翟义父子深受汉室恩惠,应当报 效汉室,所以翟义揭竿而起,反对王莽。“义遂与……结谋”“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立信为天 子……为御史大夫”等句,体现了翟义招募士兵、联合宗室、建立行政体系;“移檄郡国”体现了翟 义向各郡国发布檄文揭发王莽的罪行。 答案: 原因:王莽毒杀平帝,挟持幼帝,意图篡位;汉朝宗室衰弱,没有强援;翟义父子深受 汉恩,义当报国。措施:招募士兵将帅,联合汉朝宗室,任命行政官员,向各郡国发布檄文揭发王莽 罪行。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 裴庄字.端己,阆州阆中人。以明经..登第。归宋,历虹县尉、高陵主簿,本府召权司理掾。转运使 雷德骧以威望自任,尝巡按至境,官属皆出迎候。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 州录事参军。先是,并州 积军储,条制甚峻,掌出纳者常十余人,及庄代之,独任其事。擢.授绛州 防御推官。雍熙..三年,通判忻州,未上道,会魏咸信出镇澶州,改命为通判。未逾年,咸信表其能, 迁.太子中允。端拱..初,契丹掠赵、深,边将无功,庄上书以为“周世宗诛樊爱能、何徽二将,遂取淮 南,克巴蜀。愿陛下申明纪律,无使玩寇”。会诏建方田,庄复上言:“大役兵师,虑生事于边鄙。” 上善之。淳化..五年,李顺乱蜀,命与雷有终并兼峡路随军转运、同知兵马事。或言庄本蜀人,不宜此 任,上益倚信之,许以便宜。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 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至道二年,遣将五路出讨李继迁,庄阴料师出无功,因请 加恩继迁,俟其倔强拒命,俘擒未晚。既而诸将果败绩。真宗即位,迁度支,充河东转运使。上章言: “庆邠延州、通远军,咸处边要,请武干如姚内斌、董遵诲者任之。”又言:“田绍斌尝被疑,韩崇 业本秦王婿,程德玄始事晋邸,初甚亲近,后疏远外迁,皆怀怨望,不宜委以戎寄。”未几,移知苏 州。大中祥符初,东封,改鸿胪少卿,入判登闻鼓院。六年,出知襄州。明年,车驾幸南京,庄以逮 事太宗..恩例,授太府卿,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天禧二年卒,年八十一。 (选自《宋史·裴庄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 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B.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 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C.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 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D.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 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A [“殿中侍御史”是官职名,属于专有名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D 两项。“犯”的意思 是“进犯”,是动词。“塞”是宾语,意思是“边境”。“契丹犯塞”主谓宾俱全,应在“塞”后断 开,排除 C 项。故选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常有某种关联,如:裴庄字端己,屈原名平字 原,均为同义互训。 B.明经是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因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命名为“明经”。 C.中国古代皇帝有庙号、谥号、年号之分,文中的“雍熙”“端拱”“淳化”“太宗”等均为 北宋皇帝的年号。 D.在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除、拜、迁、转、擢”等,文中“迁太子中允”的“迁” 是提升之意。 C [C 项,“‘太宗’等均为北宋皇帝的年号”错误,“太宗”是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裴庄奉旨讨贼,不辱使命。皇帝信任裴庄,派他与雷有终一起带兵征讨叛乱者李顺,叛乱平 定后,皇帝向裴庄征询讨伐敌人的谋略。 B.裴庄心忧国事,敢于直谏。边将抵御契丹没能建功,裴庄希望皇帝对他们申明纪律;建设方 田时,裴庄提醒皇帝不要大规模动用军队。 C.裴庄才能卓越,受到提拔。他独自承担十多位出纳人员的工作,被提升为绛州防御推官;魏 咸信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做太子中允。 D.裴庄忠于职守,不喜逢迎。转运使雷德骧到所辖境内巡察,裴庄在官署处理完政事之后才前 往谒见,雷德骧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他。 C [C 项,“推荐他做太子中允”错误。根据文意,魏咸信上奏推荐裴庄的才能,然后朝廷将裴 庄升为太子中允,并不是说魏咸信上奏推荐裴庄做太子中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州录事参军。 (2)或言庄本蜀人,不宜此任,上益倚信之,许以便宜。 解析: (1)视事:处理事务。谒:拜见。权:代理。(2)宜:适宜,适合。益:更加。倚信:倚 重信任。 答案: (1)裴庄独自在本官署处理事务,慢慢在路旁拜见(转运使),雷德骧称赞他有操守。调动 他代理忻州录事参军。 (2)有人说裴庄本来是蜀地人,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皇上却更加倚重信任他,允许他有因利乘 便、见机行事的权力。 14.裴庄认为边境军务事关重大,朝廷选派人员要留意哪些方面?(3 分)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可以确定有效信息区间。从语段中的“请武干如姚内斌、董遵诲者任之” 可以总结出选派人员要注重个人能力;由“不宜委以戎寄”人选的具体情况,如“秦王婿”“始事晋 邸”等可知,选派的官员的背景要清白;从“后疏远外迁,皆怀怨望”可以得出,选派的官员要忠诚、 无二心。 答案: ①个人能力:要选派武勇干练的官员。②家世背景:要选用身家清白、无党派势力博弈 嫌疑的人。③忠诚程度:应选用对朝廷一片赤诚者,不应考虑心怀怨恨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也。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 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后改授武贲郎将,从将 军李景讨叛蛮向思多于黔安,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击破吐谷浑,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斩获寇掠靺鞨, 拜左光禄大夫。从征高丽,进位光禄大夫。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 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 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 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 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 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 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 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世充以 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 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 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 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选自《北史·裴仁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B.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C.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D.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D [“洛下”表处所,“必虚”修饰“洛下”,两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C 两项; “简”是挑选的意思,“精兵”是“简”的对象,两者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仪同,即仪同三司,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B.郡公,爵名。晋始置,亦称开国郡公。历代因之。明初尚有郡公之封,后废。 C.东都,地点代称,在不同时期指不同地点,如商朝时东都指今河南省商丘市,文中即指此地。 D.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 C [C 项,文中的“东都”指的是洛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裴仁基骁勇善战。在平定南陈时,裴仁基冲锋在前,初立功绩,后讨伐叛贼向思多,又立战 功。 B.裴仁基治军有方。裴仁基在与李密作战时,为激励士兵,将所得的物资全部赏赐给士兵。 C.裴仁基足智多谋。裴仁基制定了应对王世充的计策,但没有被采纳;单雄信等将领都轻视王 世充,只有裴仁基反对并阻止贸然出战,最终诸将果然败于王世充之手。 D.裴仁基满门显赫。裴仁基之子裴行俨作战时所向披靡,号为“万人敌”,两人归顺王世充后, 裴仁基被封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被封为尚书。 D [D 项,“裴仁基被封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被封为尚书”错误,应该是裴仁基被封为尚书, 裴行俨被封为左辅大将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 (2)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 解析: (1)以:因为。悉:全部。诣:到。(2)披靡:比喻军队溃败。惮:忌惮。猜防:猜忌防 备。 答案: (1)王世充因洛阳粮尽,率领全部兵马到偃师,与李密决战。 (2)裴行俨每次出战,都所向披靡,号称“万人敌”。王世充忌惮裴行俨的威名,对他有猜忌防 备。 14.裴仁基几次易主在历史上有颇多非议,根据文本,简单谈一谈你对裴仁基的认识。(3 分) 解析: 由原文中“仁基少骁武,便弓马”以及攻打王世充时对李密的建议等内容可知,裴仁基 骁勇善战,富有谋略;裴仁基在文中几次易主,是遇主不淑和对主不忠的矛盾交织;裴仁基既忠心苦 谏,又猜忌多疑,因王世充对他的“猜防”,便欲生变,终致杀身之祸。 答案: ①裴仁基一生骁勇善战,有谋略,但一直遇主不明,自己也对人不忠,反反复复,最后 事败被杀,令人叹惜。②裴仁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 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 王三善,字彭伯,永城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天启元年十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李枟巡抚贵州, 时奢崇明已陷重庆。明年二月,安邦彦亦反,围贵阳,枟及巡按御史史永安连章告急,趣三善驰援。 至十二月朔.,知贵阳围益困,集众计曰:“失城死法,进援死敌,等死耳,盍死敌乎?”自将二万人, 与参议向日升,副总兵刘超等由中路,当贼锋。 超前锋遇贼,众欲退,斩二人乃定。三善等大军亦 至,遂夺龙里城。后生获邦彦弟阿伦,遂抵贵阳城下,贼解围去。总督杨述中驻沅州,畏贼。朝命屡 趣,始移镇远。议与三善左,三善屡求退,不许。会崇明为川师所窘,逃入贵州龙场,依邦彦。三善 议会师进讨,述中暨诸将多持不可。三善排群议,以闰十月,自将六万人渡乌江,次黑石,连败贼, 斩前逃将覃弘化以徇。军中乏食,诸将请退师。三善怒曰:“汝曹欲退,不如斩吾首诣贼降。”诸将 乃不敢言。三善募壮士逼漆山,语将士曰:“战不捷,此即吾致身处也。”将士殊死战,贼大败,邦 彦狼狈走。三善屯大方久食尽述中弗为援不得已议退师官军行且战至内庄后军为贼所断三善还救士卒 多奔陈其愚者,贼心腹,先诈降,三善信之,与筹兵事,故军中虚实贼无不知。至是遇贼,其愚故纵 辔冲三善坠马。三善知有变,急解印绶付家人,拔刀自刎,不殊,群贼拥之去。骂不屈,遂遇害。家 中州,好交四方奇士侠客,后辄得其用。救贵阳时,得邸报..不视,曰:“吾方办贼,奚暇及此?且朝 议战守纷纷,阅之徒乱人意。”其坚决如此。崇祯改元,赠兵部尚书,世荫..锦衣佥事。 (选自《明史·王三善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善屯/大方久食尽/述中弗为援/不得已议退师/官军行/且战至内庄/后军为贼所断/三善还救/ 士卒多奔/ B.三善屯大方/久食尽/述中弗为援/不得已议退师/官军行且战/至内庄/后军为贼所断/三善还救士 卒/多奔/ C.三善屯/大方久食尽/述中弗为援/不得已议退师/官军行/且战至内庄/后军为贼所断/三善还救士 卒/多奔/ D.三善屯大方久/食尽/述中弗为援/不得已议退师/官军行且战/至内庄/后军为贼所断/三善还救/ 士卒多奔/ D [本题中,“三善屯大方久”意思是“王三善屯兵大方很长时间”,句意、结构完整,其后应 断开。再者,“士卒”是“多奔”的主语,意思是“士兵大多逃跑”,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 B、C 三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中进士之后,及第者不久就会被授予县令、县丞等地方官 职。 B.朔,农历每月初一,其他表示时间的词还有: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月末)等。 C.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后 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也称“邸抄”。 D.世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祖辈父辈的地位而得官,是上古世袭制的一种,类似的有“恩荫”等。 A [A 项,“中进士之后,及第者不久就会被授予县令、县丞等地方官职”错误。中进士后,进 士多入翰林为官,根据等级、名次不同会做不同安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三善骁勇善战,身先士卒。贵阳被围困时,他有力地激励了众将士,并冲锋在前,超越了 先锋部队,活捉阿伦。 B.王三善坚持己见,不随大流。在讨伐奢崇明时,他力排群议,亲自率大军横渡乌江;在军粮 缺乏的情况下,坚持与敌人殊死搏杀,最终获胜。 C.王三善识人不明,招致败亡。他对假装投降的陈其愚过于信任,从而导致军事机密泄露,并 在遇敌时被陈其愚冲击落马,最终被俘遇害。 D.王三善交友广泛,心志坚定。他喜欢结交四方奇士侠客,后来这些人都为他所用;救援贵阳 时,他为防干扰,坚决不看邸报。 A [A 项,“冲锋在前,超越了先锋部队”错误,“超前锋遇贼”是说副总兵刘超的前锋部队遇 到贼人,而不是王三善超越了先锋部队遇到敌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失城死法,进援死敌,等死耳,盍死敌乎? (2)朝命屡趣,始移镇远。议与三善左,三善屡求退,不许。 解析: (1)法:指刑法。等:同样。盍……乎:何不……呢。(2)趣:催促。议:主张,意见。 左:不一致。 答案: (1)失去城池要死于刑法,进军援助要死于敌人,同样是死,为何不死于杀敌呢? (2)朝廷多次催促,(杨述中)才移兵至镇远。主张与王三善不一致,王三善多次请求退休,不被允 许。 14.简要分析王三善作战能够取胜的原因。(3 分) 解析: 由“失城死法,进援死敌,等死身,盍死敌乎”“三善排众议”“战不捷,此即吾致身 处也”“好交四方奇士侠客”“其坚决如此”等信息,筛选概括可得。 答案: ①心志坚定,襟怀磊落;②率先垂范,身先士卒;③喜交贤士,果断坚决。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 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 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 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 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 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 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 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 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 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兼通数经.:1.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2.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3.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 作。 B. 沛相陈珪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 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C. 病亦行差.:“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D. 考验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 业从来没有后悔之情。 B. 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 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 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 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 将书烧掉,曹操却不得而知。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14. 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10. C (参考句意来断句: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 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 抓独立句子来断句:“又精方药”与“其疗疾”都是独立句子,要断开,“精”是精通,“方药”作宾语,“其” 指华佗,作下面句子的主语。据以上分析排除 AB;“合汤不过数种”,意思表达完整,“数种”作“不过”的宾语, 据此排除 D;另外“心解分剂,不复称量,”心里了解药剂的用量,不用再称量,“不复”作“称量”的状语。 故选 C。) 11. B (B 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说法错误。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 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补充:“征辟”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 要途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12. A (A 项,“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之情”,曲解文意。从“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句话 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 13. (1)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 (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1)“近”,短时间;“济”,成功、治好; “恒”,经常;“事”,做(治疗)、进行;“延岁月”, 延长时间或生命。 (2)“实”,确实;“工”,高明;“县”,同“悬”, 密切相关;“宜”,应该;“含宥”, 包涵宽容。) 14. ①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服罪。②荀彧向 曹操求情,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最终将他拷问致死。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 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 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 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 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 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 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 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 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 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 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 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节选自 《明史·海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 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 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 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 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 10.A 11.A 12.C 13.(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 规对他杖责。 (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14.①自知触怒皇帝将死;②抱定必死的决心。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知伊阙、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 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 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含徐谓吏曰:“安得漏禁中语?”既 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 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 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版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估初,拜御史中丞,乃 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延诤,乃夺宣微、景灵二使。又曰: “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 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思泽所以未宣民族所以未瘳者职此敌也。”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微使。家 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遗赐就第, 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 赠太子太保,谁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 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 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 /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 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对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卓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天骑快 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昌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政任枢密使;御史台 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贵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 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人宫侍读时借 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4 分) (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4 分) 14.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3 分) 答案:10.A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今所用末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11.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军需、体禄”属户部管。 12.B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建议改任枢密使”错,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 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改任吕夷简为枢密使。 13.(1)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恬”“干”“次”各 1 分,句意通 畅 1 分。“恬”也可翻译成“淡然”) (2)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 (“寇”“傍”“潜”各 1 分,句意通畅 1 分) 14.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子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1 分)极力反对狄青执政, (1 分)被皇帝认为尽到了言官的职责。(1 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 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 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 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 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筒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 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偶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 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 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 显分押后阵 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 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 年五十一。废朝,赠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 远,好学,美文辞,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笔法道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 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宋湜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B.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D.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释褐,指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后喻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B.金紫,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时期的官服和佩饰,因此也用金紫来指代贵官。 C.丁内艰,也称作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D.赠,指朝廷给去世的官员或官员去世的父祖追封官爵,此指为宋湜追封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湜富有才华。他幼时机敏聪慧,写文章下笔成文,辞句华美,受到叔父的赞许和宋准的推荐。 B.宋湜深爱重用。他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真宗皇帝因他去世而暂停朝事。 C.宋湜人品贵重。他宽容含蓄,喜欢引荐年轻人,能急人所难,士子们都敬慕他,把他当作宗师。 D.宋湜多才多艺。他通晓音律,擅长下棋,书法道劲且娟秀,人们喜爱他的书帖,纷纷传播效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4 分) (2)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4 分) 14.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3 分) 答案:10.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11.C(丁内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12.B(“仕途顺利,一路升迁”错) 13.(1)宋温舒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 (4 分。“拊”“国器”“恨”各 1 分,整体句意 1 分) (2)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前来诊视,前来探病抚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 (4 分。“掖出”“抚问”“闻”各得 1 分,整体句意 1 分) 14.亲临探视,允许他先回去并赐给被褥,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3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二 2021 年文言文阅读(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裴漼,绛州闻喜著姓。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不主曹务,刺史李崇义始轻之,语之曰:“同,三辅, 吏事繁,子盍求便官?毋留此!”琰之唯唯。属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琰之曰:“何至逼人?”乃命吏连 纸进笔为省决,一日毕,既与夺当理,而笔词劲妙。崇义惊曰:“子何自晦,成吾过耶?”由是名动一州,号“霹 雳手”。后为永年令,有惠政,吏刻石颂美。以仓部郎中病废。漼侍疾十余年,不肯仕。琰之没,始擢明经..,调陈 留主簿,迁监察御史。时崔湜、郑愔典吏部,坐奸赃,为李尚隐所劾,诏漼按讯,而安乐公主、上官昭容为阿右, 漼执正其罪,天下称之。累进中书舍人....。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时旱甚,役不止,漼上言:“春夏毋聚大众,起 大役,不可兴土功,妨农事。若役使乖度,则有疾疫水旱之灾,此天人常应也。今自冬徂春,雨不时降,人心憔然, 莫知所出,而土木方兴,时旱之孽,职为此发。今东作云始,丁壮就功,妨多益少,饥寒有渐。《春秋..》庄公三十 一年冬,不雨,是时岁三筑台;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是时作南门。陛下以四方为念,宜下明制,令二京..营作和 市木石,一切停止。有如农桑失时,户口流散,虽寺观营立,能救饥寒敝哉?”上不报。迁兵部侍郎。以铨总劳, 特授一子官。开元五年,为吏部侍郎,甄拔士为多。拜御史大夫。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 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改太子宾客。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节选自《新唐书·裴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 者以为缺/ B.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 者以为缺/ C.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 者以为缺/ D.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 者以为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的意思,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 A、D 两项。 “吏部尚书”为官职,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明经是古时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的人须通晓经学,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谓之进士,以经义取士谓之明 经。 B.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属官,历代名称和职务不尽相同,唐时掌管诏令、侍从、宣旨和接纳上奏文表等事。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D.二京是指汉代的东京和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是指长安 与洛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 项,“四书”不包括《春秋》,《春秋》是“五经” 之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裴漼侍父多年,不愿仕进。裴漼父亲既有才华又施政惠民,任仓部郎中时患病辞官,裴漼为父侍疾十多年, 直至父亲去世后才肯出来为官。 B.裴漼不畏权贵,秉公处事。崔湜、郑愔因贪赃被弹劾,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偏袒他们,裴漼不徇私情,引 经据典,公正地处置他们的罪过。 C.裴漼进言劝谏,毋妨农事。睿宗建造金仙、玉真二观时旱灾严重,裴漼引用《春秋》的记载劝谏天子春夏 不可役使过度,应该停止一切土木工程。 D.裴漼量才选人,多士被选。任兵部侍郎时选才有功,天子奖励其子为官,开元五年裴漼转任吏部侍郎,选 拔了很多士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不徇私情,引经据典”无中生有。结合“诏漼按讯,而 安乐公主、上官昭容为阿右,漼执正其罪,天下称之”分析,皇帝下诏命裴漼追查审问,但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偏 袒他们,裴漼坚持治他们的罪,受到天下人的称赞。并没有“引经据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属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琰之曰:“何至逼人?”(4 分) 译文: (2)有如农桑失时,户口流散,虽寺观营立,能救饥寒敝哉?(4 分) 译文: 答案 (1)属吏禀告说堆积的案子有几百件,李崇义责备裴琰之让(他)迅速处理,裴琰之说:“为什么如此逼 迫人?” (2)如果农桑误时,百姓流离失所,即使寺观建立,能补救人们饥寒的危害吗?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的能力。关键字词:(1)属吏,下属的官吏;让,责备;趣,通“促”,催促、督促; 何,为什么。(2)户口,百姓;虽,即使;营立,建造、营置;敝,危害、困乏。 14.裴漼的父亲裴琰之为什么被称为“霹雳手”?(3 分) 答: 答案 裴琰之在处理积案时,命小吏准备好纸笔从速处理,一天就将堆积的案牍办理完毕,决定既合情理,而 且文词准确精妙。他因此名动一州,被称为“霹雳手”。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结合“属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乃命吏连纸进笔为 省决,一日毕,既与夺当理,而笔词劲妙。崇义惊曰:‘子何自晦,成吾过耶?’由是名动一州,号‘霹雳手’” 分析,裴琰之命小吏准备好纸笔从速处理,一天就将堆积的案牍办理完毕,决定既合情理,而且文词准确精妙。李 崇义惊讶地说:“你为什么要埋没自己,造成我的过错呢?”从此裴琰之名震一州,号称“霹雳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①、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②之器。问其 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 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 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 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 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③于堵, 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 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 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 为乡师④、里胥⑤;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 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⑦、版尹⑧以就役焉,犹众 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 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 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 ①寻引:此指量尺。寻,八尺。引,十丈。②居:积储。砻:磨光。斫:砍削。③宫:房屋。④乡师: 古代的一乡之长。⑤里胥:古代的一里之长。⑥连率:古代十国为连,连设帅。⑦啬夫:汉代小的乡置啬夫一职。 ⑧版尹:古代掌户籍的官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 制也 B.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 制也 C.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 制也 D.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 制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可以根据名词“天子”“天下”“纲纪”“法制”“梓人”“规矩”“绳 墨”、虚词“者”“而”“焉”“其”“之”“以”“也”进行断句。“举而加焉”和“指而使焉”结构相同,前 后断开,排除 B 项;“条其纲纪而盈缩焉”和“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结构相同,前后断开,排除 C 项;“规矩”“绳 墨”皆为木匠工具,应在其间断开,排除 A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京兆尹,既可作为官职名,也可作为行政区划名。作为行政区划是指存在于两汉时期的与郡、国相似的行 政区划,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作为官名是指管辖京兆尹的长官,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但是地位低于太守。本文 中是官职名。 B.大夫,古代官职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 官职者之称。唐、宋时期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时期废除。 C.胥吏,“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即政府将平民按户口加以控制,并从中选拔出“有才智者”加 以管理。“吏”本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即“官”。一般认为,汉代以后“吏”逐渐专指小吏和差 役,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D.徒隶,在古代可以指服劳役的犯人,还可以专指狱卒,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见狱吏则头抢地, 视徒隶则正惕息。”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京兆尹地位高于太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开篇讲述了关于一个木匠“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 B.此文结构颇有规矩绳墨。前幅叙事,后幅议论,宕开复合,曲折尽意,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又形成了 对比的关系。 C.柳宗元写作此文,实则借梓人之事来指斥时世、议论朝政,表现了他的高度自信心和政治责任感,又或是 柳宗元以相才自许、自励也未不可。 D.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 亦莫敢愠”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 项,“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前后没有对 比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4 分) 译文: (2)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4 分) 译文: 答案 (1)蓄积大量木材,召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子,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 匠。 (2)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 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的重点词为:(1)委,蓄积;会,召集;环,围成一圈;向,朝着。 (2)衒,夸耀;矜,夸耀;亲,亲自;侵,干涉。 14.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的故事,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梓人”和当宰相治理 国家之间的相似之处。(3 分) 答: 答案 ①就像梓人不亲自动手一样,宰相也不需要躬亲庶政,宰相的任务是条理治国大纲,统一天下法律,举 人授职,指挥百官去做。②就像梓人掌握技术标准,由众工操作一样,宰相治国应由近以知远,由小见大,使天下 之士各得其职,天下之人各得其所。③就像梓人按图造屋收到成效而不以技艺自夸一样,宰相要对有才能的人升而 用之,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对不胜任的则退而不用,又要使他不敢恼怒。不炫耀才能,不矜名声,不阻碍 众官的工作,每天和人才讨论治国大道。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由“……犹梓人……犹梓人…… 犹梓人……”可得出答案,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 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 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 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 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 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 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 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 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 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 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 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 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 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 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 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并且”在古文中一般不连用;句中“并”是动词,“并流”之意,与“且” 分属两个短语,中间断开,排除 A、D 两项。“至颍”为动宾关系,“颍”为地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B。故选 C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项,“后者是干支纪年”错误,“是月丁未”是干 支纪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 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 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 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 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 驱逐”错误,巡视考场的是宦官,而非苏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4 分) 译文: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4 分) 译文: 答案 (1)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 一半。 (2)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能力。得分点:(1)访,察访;利害,利弊所在;以,按照;进止,进送或 停止。(2)究,推究;本末,原委;决,决开;胜,能承受。 14.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3 分) 答: 答案 ①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②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③心怀百姓减疾苦,④科学测量阻水患,⑤大局 为重劝章惇。(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得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分析高宗崇赠苏轼为太师的理由,主要结合文本中 苏轼的生平事迹和为官政绩,进行筛选。根据“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 等,惟吴育与轼而已”概括出“才识过人”;根据“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概括出“心怀百姓减疾苦”;根据“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 惇……”概括出“大局为重劝章惇”;根据“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概括 出“正直敢言有担当”;根据“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轼言于朝,从之”概括出“科学测量阻水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也,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 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 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 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 调东平府司录参军,府事无大小,永咸决之。吏有不能办者,私相靳①曰:“尔非郭司录耶!”通判..郑州,燕 山兵起,以永为其路.转运判官。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安抚使王安 中莫敢问。永白安中,不治且难制,请见而显责之;不从,则取其尤者磔之市。乃见药师曰:“朝廷负将军乎?” 药师惊曰:“何谓也?”永曰:“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 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药师虽谢无愧容,永谓安中曰:“它日乱边者必此人也。” 已而移河北西路提举常平。 会金人趋京师,所过城邑欲立取之。是时天寒,城池皆冻,金率藉冰梯城,不攻而入。永适在大名,闻之,先 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金人至城下,睥睨久之而去。 永博通古今,得钱即买书,家藏书万卷,为文不求人知。见古人立名节者,未尝不慨然掩卷终日,而尤慕颜真 卿为人。(杜)充之守大名,名称甚盛,永尝画数策见之,它日问其目。曰:“未暇读也。”永数之曰:“人有志而 无才,好名而遗实,骄蹇自用而得名声,以此当大任,鲜不颠沛者,公等足与为治乎?”充大惭。 靖康元年冬,金人再犯京师,中外阻绝,或以两宫②北狩..告永者,永号绝仆地,家人舁归,不食者数日,闻大 元帅府檄书至,始勉强一餐。其忠义盖天性然。 (节选自《宋史·忠义》) [注] ①靳:讥笑,奚落。②两宫:指宋徽宗、宋钦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 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B.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 /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C.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 /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D.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 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客遇之礼无所不至”中,“客遇之礼”是主语,“无所不至”是谓语,主 谓结构,意思完整,不必拆分,故排除 B、D 两项;“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中,“未有尺寸功”“报上也” 都用来陈述主语“将军”,不必拆分。所以排除 C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什一,十分之一。古代赋税制度,农民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叫做“什一之税”。 B.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之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之责。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类似于现在的“省”。“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文中的“路”意义相同。 D.北狩,指到北方打猎,这里运用了春秋笔法,实际指的是两宫因金人再犯京师而被迫向北撤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 项,“实际指的是两宫因金人再犯京师而被迫向北 撤退”说法错误,北狩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郭永不畏权势,坚持原则。他任丹州司法参军时,太守贪图私利无所顾忌,郭永多次根据法律制裁他;太 守凶神恶煞地逼迫郭永,郭永不为所动。 B.郭永体恤民情,反对腐败。面对太原主帅对大谷县的严重掠取,他写信给幕府反对,表示如果不能获得应 允,将呈递弹劾的文书而弃官回家。 C.郭永喜爱藏书,仰慕贤者。他得到钱就买书,家里藏书万卷,写文章不求别人知道;读到有名节的古人, 常常掩卷感慨,叹息终日。 D.郭永足智多谋,忠于朝廷。他取消了捕鱼的禁令,百姓捕鱼,池不冰结,阻止了金人登城;听到两宫北狩 的消息时,号哭气绝,从此重疾不起。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 项,“从此重疾不起”说法错误,原文“永号绝 仆地,家人舁归,不食者数日,闻大元帅府檄书至,始勉强一餐”,是说郭永号哭气绝,倒在地上,家人把他抬回 去,好几天不吃东西,听说大元帅府的檄书来到,才勉强吃了一顿饭。原文并没有写他从此重疾不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4 分) 译文: (2)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4 分) 译文: 答案 (1)太原的主将都任用重臣,每次摆酒筵花费千金,(钱财)都从各个县索取,其中对大谷县的盘剥尤其 厉害。 (2)郭药师屯驻在边地,依仗皇恩非常凶暴,在集市上跟百姓买东西不照价付钱,又驱赶(殴打)百姓,直到打 伤眼睛折断四肢才罢休。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重点字词:(1)宴,摆酒筵;飨费,招待客人的花费;敛,征收、盘剥; 诸,兼词,之于;亟,急、厉害。(2)屯,驻扎;怙,依仗;直,通假字,通“值”,价值;支,通假字,通“肢”, 肢体、四肢;已,停止。 14.文中杜充为什么大惭?这反映了郭永怎样的性格?(3 分) 答: 答案 (1)杜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受到郭永指责。(2)反映了郭永不愿媚上、敢于批评的性格。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数之曰:‘人有志而无才,好名而遗实,骄蹇自用而得名声, 以此当大任,鲜不颠沛者,公等足与为治乎?’”郭永数落他说:“人有志向而没有才能,喜好虚名而丢掉实际, 骄横傲慢刚愎自用而取得名声,以此来担当大任,很少有不导致百姓颠沛流离的,你们值得让我和你们一起处理政 事吗?”可见,杜充惭愧的原因是郭永指责他沽名钓誉、名不副实。郭永敢于数落杜充,可以看出郭永敢于批评、 不阿谀,不谄媚的性格。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 子①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 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 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 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 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 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 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 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 ①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由……以下”为固定句式,其后应断开,排除 B、D 两项;“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是韩愈提倡师道的四种不同表现,其后皆应断开,排除 A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 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西周与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 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项,“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错误,“卿 士”在本文中是指上朝的朝臣们,并不是“族内长官”;孙昌胤向其诉说自己给儿子行冠礼之事,并非汇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 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 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 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A 项,说作者“有自知之明”“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 格当老师”错误,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真的如此,柳宗元不当老师的原因是当时没有拜师学习的风气,当老 师怕遭到众人的非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4 分) 译文: (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4 分) 译文: 答案 (1)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2)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中,既,已经;以为,把……当作;吾子,您;病,辱,受到辱骂。 (2)中,厚,敦厚;凡,凡是;所作,所写的文章;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 14.请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3 分) 答: 答案 首先提及不能做你的老师;其次,以对魏晋以来时下的从师风尚谈起,谈及跟自己学习易被嘲笑;然后, 以狗对雪和太阳的态度设喻,谈及当下从师学习风气的不容易改变;再次,以孙昌胤的事例作为论据,介绍了老师 的现状;最后,总结在学问方面可与之交流,但仍不能为师。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 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 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 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 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 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 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 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 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 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 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 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 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 里入山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中,“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河防”后面停顿; “纡道”是“泰安”的谓语,“泰安”后面停顿,排除 A、C 两项;“乘山轿”,“山轿”是“乘”的宾语,后面 停顿,排除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 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 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 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 来”的诗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说法错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 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 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 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 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 使读者如临其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说法错误,薛 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4 分) 译文: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4 分) 译文: 答案 (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 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2)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 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旧例,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旧例;惟,只有; 骤,突然。第(2)句得分点:俄,不久;夷,平坦;向,先前;遽,立即。 1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3 分) 答: 答案 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 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析,可以得出登高则望远;在生活 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的景色就越壮阔。结合“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 也”分析,可以得出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结合“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 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以得出有付出才有收获; 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①,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 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②安得,而攻金蒲城。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 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 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 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 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 解去。 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 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 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 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 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有删节) [注] ①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②后王:即国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 羌接战 B.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 羌接战 C.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 羌接战 D.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 羌接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诏召入问状”意思是皇帝下诏召他入宫咨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 能断开,排除 A、B 两项;“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中“乃”,于是,句首标志,并且该句和“诏召入问状”是 两件不同的事,必须断开,排除 D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以后,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B.崩是指帝王或王后死去,周代称诸侯死为薨,士人死称为不禄,卿大夫死称为“卒”。 C.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职,秦及汉初为九卿之一。 D.迁,古代指官职的升迁、改任或降职。文中“迁长水校尉”中的“迁”指升职。“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第二次升迁”错,应指“两次升迁”。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耿恭忠诚勇敢,不受名利诱惑。匈奴派人许以高官、美女招降他,耿恭把毒药涂到箭头上,借着暴风骤雨, 耿恭率领将士杀伤很多敌人。 B.耿恭为国建言,却遭无端弹劾。耿恭曾上书朝廷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这违忤了马防 的心意。耿恭后被弹劾下狱审治。 C.耿恭战功卓著,降者数以万计。他作为副将出征西羌,马防还京后,耿恭歼敌千余人,几万人都到耿恭军 中投降。 D.耿恭为人正直,坚守节操道义。耿恭与士兵真诚相待,同患难共生死;作战勇猛,不惜牺牲生命;坚持正 义,不怕冒犯权贵。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错,耿恭上书建 议窦固“坐镇安抚凉州”,而不是“马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4 分) 译文: (2)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4 分) 译文: 答案 (1)过了几个月,粮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衣鞋破烂,形 体容颜憔悴不堪。(大意 1 分,“穷困”“形容”“穿决”各 1 分) (2)等到马防回京,监营谒者李谭按照马防的意思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防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埋怨之辞 色。(大意 1 分,“承旨”“忧”“怨望”各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1)穷困,窘迫;形容,形体容颜;穿决,破烂。(2)承旨,按照……的意思; 忧,意动用法,以……为忧;怨望,埋怨之辞色。 14.匈奴和车师攻打耿恭,耿恭只剩数十人,最后匈奴兵为什么解兵离去?请简要说明。(3 分) 答: 答案 (1)匈奴兵中毒箭,创口溃烂,大惊失色。(2)耿恭趁着暴风骤雨,杀伤很多匈奴兵。(3)匈奴兵震惊害 怕,以为汉兵是神人。(3 分,每点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并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遂解去”的提示确定答案区域,根据“恭乘城搏战, 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可概括出匈奴兵中毒箭,创口溃烂,大惊失色;根据 “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可概括出耿恭趁着暴风骤雨,杀伤很多匈奴兵。根据“匈奴震怖,相谓曰: ‘汉兵神,真可畏也!’”可概括出凶奴兵震惊害怕,以为汉兵是神人。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 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 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 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 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 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 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 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 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 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 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 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 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 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 兵家等。 B. 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 国时期。 C. 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也 用来指沃土。 D. 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 越之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 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 B. 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 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 C. 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 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 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 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 14. 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 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 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按照“……,……也”判断句的结构,排除 BD; 按照句意“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知“久”前不可断,排除 BD; “名称叫县”知“曰”后不能断,排除 C; “难”的内容是“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而不是“攻之”,在“难”前断。 故选 A。 11. C C 项“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错,文中的息壤是地名。 故选 C。 12. D D 项“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错,由文中“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 知楚怀王是想要送甘茂回秦国担任秦国丞相。故选 D。 13. (1)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 (2)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 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 14. ①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②楚怀王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 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从而排挤掉甘茂,使自己受益。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 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 译。本题中,第一句译文为: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 反对意见。卒,终于;伐,攻打;拔,攻破。 第二句的译文为: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 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计,考虑;所以, 表原因;诸,之于;臣以王为钜过,重大的过失。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 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 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 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 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 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脩 也,彼何罪!”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①,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 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馀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日:“郭解专以奸犯公法, 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 夫.公孙弘议日:“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游侠豪倨,藉藉有声。急人之难,免仇于更。伟哉翁伯,人貌荣名。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訾:同“赀”,赀不满三百万以上为不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B.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C.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D.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孝文:即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在位时国强民富,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 B. 布衣: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借指平民百姓,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科举时代一般称中了秀才以上的人为儒生。 D.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并称”三公”,在秦汉时期地位显赫,分别负责军事、监察与典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郭解阴狠残忍,重江湖道义。他内心阴险、杀人如麻,但又因为对方行为的合理性而放走杀了他外甥的凶 手。 B. 郭解看似宽宏大度,实则睚眦必报。对轻慢他的人,他予以宽容;但对于举报他的杨季主的儿子,他又一 怒杀之。 C. 郭解的社会关系极为复杂,上至达官显贵,下到黎民庶众都与之有交集。迁茂陵一事中,就既有大将军为 之求情,又有乡绅赠送巨资。 D. 郭解的社会影响力巨大,从者甚众,连司马迁都对他赞誉有加。但公孙弘却评价他以平民身份行侠作威作 福,因为小事而杀人,不知情比知情还更可怕。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②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 14. 郭解深受人们的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3 分) 10. C 此句大意: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人家的酒量小)不是那 人喝得了的,他却硬要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逃跑了。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分析,“解之势”是“负”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应在其后断,;“强必灌之”指“硬要灌 酒”,“强”是“灌”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另外,“人怒”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 11. D D 项,“分别负责军事、监察与行政”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应是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分别负责 监察、行政和军事”。 12. B B 项,“但对于举报他的杨季主的儿子,他又一怒杀之”理解错误。举报人不是郭解杀的,从原文“解 兄子断杨掾头”可以看出杀人的是郭解哥哥的儿子,文中也没有相关内容表明举报人是郭解指使人杀害的。 13. ①郭解派人暗中侦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主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 ②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交为朋友。 ①采分点:“使”,派;“微知”,暗中侦查;“具”,全、都;“以” ,把。 ②“贤豪”,贤人豪杰;“知”,了解;“声”,名声;“交”,结交。 14. ①有人对郭解态度不尊重,门客就难以忍受。②贵为将军的人主动替他求情。③被迁茂陵,人们为其送行, 出钱千万。④有人诽谤郭解,别人主动为他复仇。 任意三点即为满分 结合文本归纳:①郭解虽然年少时为人残忍,也伤害过很多人,但后来改变了行为,能够友善的对待别人。② 有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因此,获得了人们的称赞。 ③有人对郭解态度不尊重,门客就难以忍受。他认为德行修养得还不够,那个人没有罪过。④文中卫将军说:贵为 将军的人主动替他求情。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 ⑤郭解家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 成千上万。⑥儒生说郭解专门凭借狡诈做事,不能说他是贤人。郭解门客听到这话,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 可见有人一旦说郭解坏话,别人主动为他复仇。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 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 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 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 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 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 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 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 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 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 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 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 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 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 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 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 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 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 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 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 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 B. 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 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C. 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 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 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 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14. 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成了婕妤,几个月以后立为皇后。 (2)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 14. 不仅要谋杀霍光,还要趁机废昭帝谋反。 【解析】 【分析】【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到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 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 的图画赐给霍光。 “年老”是“上”的形容词谓语,不带宾语,也不修饰后句,应在其后断开,排除 AB; “黄门画者”作“画”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错误, 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 是假期,不是请假休息。 故选 C。 【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错误,上官桀弟弟的女儿成为婕妤,算皇亲国戚,但桑 弘羊不是,原文只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不能看出他是皇亲国戚。 故选 B。 【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因,依靠;内,通“纳”,使……进入;倢伃:婕妤。 (2)关键词:辄,于是,就;属,通“嘱”,嘱托;辅,辅佐;毁,诋毁;坐,判罪。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要求找出被霍光清除的政敌的“最为严重的罪行”,信息在倒数第二句中,“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 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 杀”,可见,他们密谋让长公主请霍光赴宴刺杀,并打算趁机废除昭帝,迎立燕王,故最严重的罪行是谋反。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 军阴谋矫诏诛大将,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 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待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 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曰:“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 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曰:“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曰:“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 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节度使韩全义谄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 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凡兵进退, 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 献。蜀平,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曰:“时卿之功。”始,德宗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 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鉴贞元之弊,整法度,削 损诸候,则天下治。”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 七十,赠司徒,谥曰宣献。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 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B.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C.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D.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擢,提拔、选拔之义,在古代用于提升官职,其义同迁、拔、徙、加封等。 B.中书,即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掌机要、发政令,隋唐时为全国政务中枢。 C.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军镇,“藩”有保卫之义,“镇”为军镇。 D.谥,即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或褒或贬或同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黄裳能够明察秋毫。黄裳揭穿了李怀光和监军假托皇帝诏令诛杀大将的阴谋李怀光被质问后流汗服罪。 B.杜黄裳深受皇帝宠爱。宦官想请求德宗把韦曲这个地方赐给公主,德宗认为这是黄裳家族的故乡,不可变动。 C.杜黄裳富有军事才能。刘辟反叛,黄裳罢免宦官监军,委任高崇文全权指挥,自己从中指点,全都切合战机。 D.杜黄裳能够宽以待人。黄裳生病时,医生给他用错了药,导致病情加重,他最终并没有发怒,也没责备医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于是,节度使韩全义谄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白罢之。(4 分) (2) 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4 分) 14.面对德宗姑息藩镇引起的后果,杜黄裳有何建议?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10.D(正确标点为: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 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11.A(迁,为调动官职,可升,可降;左迁为贬职,右迁为升职。徙,为调动官职。) 12.C (“奏罢中人监军”,杜黄裳自己没有罢免官吏的权力,是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监军) 13.(1)在这时,节度使韩全义谄媚奸邪,没有功劳,趁他回京朝见皇帝,杜黄裳报告皇帝罢免了他。(本 小题 4 分,关键点为“谄佞”“因”“白”“罢”) (2)高崇文一向害怕刘澭,杜黄裳派人对他说:“如果你不奋勇效命,就用刘澭来代替你!”(本小题 4 分, 关键点“素”“惮”“奋”“代”) 14.①以贞元年间的弊病做鉴诫。②整肃法律制度。③削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