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2021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模拟)文化的传承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让文化的传
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二:
“兰州拉面”有 200 多年的历史,传承自河南有着厨艺高手的中医世家。熬一锅牛肉
汤需要 20 多种草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养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面汤里。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这碗拉面帮助甘肃、青海的许多百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融入城市。许多
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兰州拉面”“青海拉面”之类的招牌。拉面成了老百姓改变命
运的“聚宝盆”。
改革开放 40 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下馆子更加讲究,哪怕一碗面
也要吃得“有情怀、有情调”。可多数拉面馆仍为家庭作坊。一个炉子,几张桌子,简易的
招牌,卫生条件急需改善。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人们对餐饮品质提升的需求。这碗“脱
贫面”还能吃多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改革开放 40 年,你周围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
很多改变,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就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写一篇文章,谈一谈
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本次作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是结合上述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就中华文化传
承问题,写一篇文章,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阅读材料两则,材料一的关键句是“文
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
真正地释放出中国文化的活力。”关键词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共享”“活力”。材料二以
“兰州拉面”“青海拉面”为例,先说了这些招牌小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成了改变命运的
“聚宝盆”,接着指出这些招牌小吃因卫生问题急需改善。这就提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该
如何继续传承这一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写出中国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文明的冲撞后的衡量
和反思。
立意
抓住材料关键词“中华传统”“传承”等立意如下:
①要珍惜品牌文化
②只有共享才能保持文化长久发展
③保持服务特色才是立身之本
④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活力
素材
1.清洗完粽叶,奶奶眉开眼笑地哼着小曲,开始包粽子。只见她双手平摊,在手心先
放上一个粽叶,用大拇指夹着,来一个 90 度的完美弧度,使粽叶上有一个圆锥形的凹形,
然后以一定的的比例调配米,鹌鹑蛋,五花肉,一层压一层,最后,再拿一片粽叶“封顶”,
用一种植物的叶子绑上,放在篮子里,准备下锅。
2. 从万里长城,到秦兵马俑;从剪纸雕刻,到蚕桑丝织……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整个世界的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正值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从 1851 年伦敦创办首届世博会到
如今的一百多年里,世博会始终保持了文化博览会的特性,被誉为文化、科技的竞技场。
已经拉开大幕的上海世博会也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次大展示、大荟萃。
4. 拥有近千年历史的高桥古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
名镇”的殊荣,高桥绒绣、高桥松饼和本帮菜分别被收录为国家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高桥人家陈列馆、钱慧安念馆、高桥绒绣馆、仰贤堂等一座座公益展馆陆续建成,为
大众了解高桥历史、感受高桥文化提供平台。8 册“高桥历史文化丛书”、精编版《古镇高
桥》、《浦东高桥地区历史人文乡土教材》等一系列教材书籍,成为“上海市学习型社区”
创建工作一大特色。绒绣传习所的开设、浦东中国画画院的成立、完善老街保护建设开发
体制、制定了老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规划等一项项传承保护行动推动了高桥镇在历史文脉
延续和守护上的步伐。
5. 《国宝档案》这本书中收录了 56 件“重量级”的国宝,分为 6 类,分别是青铜器
类、玉器类、瓷器类、石刻类、书画类和其他类。几乎每一件奇珍异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
婉转悠扬的故事,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沉浸
在这些故事里,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长叹,与众不同的流传经历让这些无价之宝在视野中
慢慢呈现。回肠荡气之余,让你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范文展示
文化的传承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
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
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
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在我们身边,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
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
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 端午节成了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
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
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
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
失尤为重要。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
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
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
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
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
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
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
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
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
文化为什么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
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把现代文化中的多元素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
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
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