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
2.
回 延 安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学习运用。
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学习目标
贺敬之
,当代诗人、剧作家。
代表作有
《
放歌集》《雷锋之歌》《并没有冬天
》《
朝阳花开
》
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
歌剧《白毛女》
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走近作者
诗歌写于
1956
年。诗人从
1940
年至
1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
年,在久别
10
年之后重返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写出了这首诗。
诗歌写作背景
盏
( )
登
时( )
糜
子( ) 油
馍
( )
脑
畔
( ) 眼
眶
( )
zhǎn
méi
pàn
dēng
mó
kuàng
字词积累
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读出感情
1
、诗歌主要表现了哪些内容?
2
、
《
回延安
》
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3
、从
修辞和词语运用
的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读懂内容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
1
)与亲人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
2
)回忆当年的延安生活
(
3
)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
4
)描绘延安崭新面貌
(
5
)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思路结构
2《
回延安
》
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活家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来了。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回字能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3
、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1.
运用
拟人、比兴、夸张、排比
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2.
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
修辞手法如:
1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
拟人
修辞,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的感情, 也揭示了“我”和延安的关系。
2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比兴
手法写出自己和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
3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排比
,有气势,显示延安的繁华。
4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夸张,
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
凝练的词语如
:
1
.“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
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2.“
抓”“贴”动作急遽,感情深挚
“搂定”
——“
搂”拥抱
,
亲热;“定”紧紧的
“扑”干净利索,表现对延安母亲的依恋
“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曲调纯朴、高亢、悠扬,节奏自由。两句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
读出特色
鲜明的地方色彩
1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
2
、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使用了民歌中的修辞手法;
3
、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白生生”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图为今日延安街景)
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一
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诗人通过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感情。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读悟内涵
回延安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激动
感激
真挚
喜悦
热爱
板书设计
2.
回延安
八年级语文
•
下
(R
版
)
第
一
单
元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白羊肚手巾
(
d
ù
)
东山的糜子
(
méi
)
B
.柳林铺
(
pū
)
米酒油馍
(
mó
)
C
.满窑里
(
yáo
)
脑畔上
(
bàn
)
D
.登时说不出来
(
dēng
)
眼眶
(
kuàng
)
•
•
•
•
•
•
•
•
点拨
A
项“肚”应读
dǔ
,
B
项“铺”应读
pù
,
C
项“畔”应读
pàn
。
D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
________
在心窝上。
②
……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
________
定宝塔山。
③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
________
在亲人怀
……
A
.贴 搂 扑
B
.放 抱 扎
C
.贴 抱 扎
D
.放 搂 扑
A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
立刻
)
B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
头上
)
C
.我梦见鸡毛信来
——
可真见亲人
……(
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
D
.天南海北想着你
……(
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
B
•
•
•
•
•
•
•
•
•
•
•
•
4
.
(2018•
广东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全国各行各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删掉“在”和“下”
)
B
.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
(
将“或许”移至“这样”后
)
B
C
.学霸就是学霸,他稍微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题方法,使在场的同学都惊叹不已。
(
将“稍微”改为“稍作”
)
D
.许多观众看完
《
战狼
2》
,激情满怀,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
(
删掉“使观众”
)
5
.填空。
《
回延安
》
中通过场面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B
.诗中写了延安十年来的巨变,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C
.这首诗借鉴了四川民歌的格式,诗行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D
.诗中“一头扑在亲人怀”一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无比激动的心情。
C
点拨
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歌的格式。
7
.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和诗歌
《
回延安
》
的内容对出下联,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上联:独立寒秋,毛泽东追忆峥嵘岁月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回延安,贺敬之表达思念深情
一、语文要素训练
8
.
【
训练点:夸张
】
下列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千声万声呼唤你。
(2)
双手搂定宝塔山。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夸张,表现了对
“
母亲延安
”
的眷恋和怀念。
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千声万声”是夸张的修辞,突出了对延安的思念;“搂定宝塔山”是夸张,这是出于对延安的眷恋。
二、精段品读
阅读“杨家岭的红旗
……
再回延安看母亲!”回答问题。
9
.下面诗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宝塔山下留脚印
B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
.延河滚滚喊“前进”
D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C
10
.诗中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字可分别用来:
A.
表示事物;
B.
表示数量;
C.
表示情态;
D.
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中的叠字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
________(
)
②________(
)
③________(
)
高高
C
滚滚
C
辈辈
B
11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毛主席在枣园住过,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2
.这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三、拓展阅读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
(
仅次于外婆
)
,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
(
仅次于母亲
)
,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
(
仅次于毛主席
)
,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
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公。外公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
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哥们儿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幕呀
……
④
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
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
——
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⑪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⑫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⑬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⑮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⑯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⑰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
——
南山。
⑱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
选自
《
李汉荣散文选
》
,本文略有删改
)
13
.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①小时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后来:
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辗转城市多年后
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觉得南山慈祥、高大、温柔、有涵养,让
“
我
”
痴迷
(
热爱
)
和崇敬
觉得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逃离了南山
内心深处被南山触动,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返回南山
点拨
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要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情感态度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小时候的情景,写“山里的月”“山里春天早晨的风”“山的身影”的美,自然让“我”痴迷和崇敬;第二部分写后来发现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所以“我”逃离了南山。第三部分写辗转城市多年后,“我”对南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返回南山。
14
.作者在第⑥段中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的原因。
①忙碌的城市生活让“我”找不到方向;②内心感到空虚,没有归宿感;③遗忘了南山
(
忘记了精神的家园
)
。
点拨
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从文章内容看,城市生活使“我”拥有许多外在的属性
(
财富、地位、名声等
)
,却无法使“我”找到人生的根本意义
(
人生的目的
)
,因而内心感到空虚,找不到方向。这些都是因为忘记了南山这样的精神家园。
15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南山比喻为祖先、哲人、先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山的沧桑、深沉和崇高。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语言气势,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点拨
欣赏文句,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连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答比喻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南山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对南山的情感。答排比的作用时,要从增强语言气势和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的角度作答。
16
.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内容上:①“我”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再见南山,对南山赋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②认识到只有在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才能让“我”找到归宿感,找到精神的寄托地。
点拨
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本题考查的语段正好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所以要考虑到在结构上的独特作用,即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内容上,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寄托地,南山启迪了自己的人生。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17.
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是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学了
《
回延安
》
后,班里开展了以“传承延安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回答问题。
(1)
延安腰鼓号称“陕北独特的天下第一鼓”。腰鼓队员们舞起来苍劲刚健,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请你观察图片,展开联想,描绘腰鼓表演的情景。
示例:
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忘情地舞了起来。他们前进,后退,踢腿,转身,辗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热烈的舞蹈。
(2)
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为延安旅游写一则宣传语。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
(
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延安革命圣地
)
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余年,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现在,延安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示例:
品味延安风情,游览革命圣地。
(3)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构思框架提纲,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80
字左右。
本次活动以“红色主题”为中心,分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小红旗和排练节目两个步骤;实施阶段分走长征路、看老红军、表演节目三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