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情景引入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
(
公元
365
—
427
年
)
,
字
元亮
,又名
潜
,世称
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
五柳先生
”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走近作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背景资料
便
舍
船
豁
然开朗
屋
舍俨
然
阡陌
黄发垂
髫
便
要还
家
间
隔
及
郡
下
诣
太守
刘子
骥
shě
yǎn
tiáo
jiàn
yì
huò
qiānmò
yāo huán
jùn
jì
读准字音
世外桃源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 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出自】:晋
·
陶潜
《
桃花园记
》
描述的一个
与世隔绝
,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近义词】:
洞天福地
【反义词】:人间地狱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
(
一天
)
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
桃林
)
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
繁多。捕鱼人对这里的美景感到很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
点评
]
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 “桃花溪水行舟图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课文
林尽水
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消失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透出来。
便舍船
,
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
(
打鱼人
)
便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
(
洞内
)
。开始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
相闻
。其中
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
垂髫
(tiao)
,并怡然自乐。
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
人
,
乃
大
惊
,
问
所从
来
,
具 答之
。便
要
还家,
看见打鱼人,
(
他们
)
竟然非常惊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打鱼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
他们
)
就邀请
(
打
鱼人
)
到他们家里,
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
摆
酒杀鸡热情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
他们
)
自述说他们的祖先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不 复出焉,遂与外人
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
间隔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
断绝了来往。问
(
打鱼人
)
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打鱼人一件一件地
为具言
所
闻
,
皆
叹
惋
。
余人各复延
至
其家 ,
给他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
(
他们听了
)
都感叹惋惜不已。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皆
出酒食。停
数
日
,
辞去
。
此中人语云:
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打鱼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
(
他们
)
回去。桃花源的人对他说: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
[
点评
]
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处
处 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
打鱼人
)
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
如
此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刘子
骥
,
高
尚士也。闻
之
,欣然规
往。未
果,寻
病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听
到这件事,欣然计划着前往。计划还没实现,不久便病
死
了。
终。 后
遂无
问津 者
以
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
(
桃花源
)
的人了
。
[
点评
]
此段写渔人出来以后的事,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飘渺,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地方,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
本文故事的最大特点是:
渔人在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待到有意去寻它,却反而寻不见。
合作探究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
[
答案
]
渔人是在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的情况下发现桃花林。
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
?
[
答案
]
桃花源的
环境
: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
阡陌交通
”
;
生活:
"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可看出这里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
答案
]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祸乱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是因为他们
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渔人离开桃花源,
“
便扶向路
”
,又
“
处处志之
”
,而后来
“
寻向所志
”
,却
“
不复得路
”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
答案
]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分组讨论,探究性学习
1.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世外桃源”存在哪些不足?
2.“桃源人”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做法可取吗?
3.如何看待渔人的所作所为?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世外桃源”存在哪些不足?
社
会原始
,
生产落后
,
科技教育不发达
······
“
桃源人”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做法可取吗?
“
桃源人”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做法不可取
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做法会导致贫穷落后
,
一个地方与外界缺乏科技文化上的信息交流和生产经济上的贸易往来
,
就无法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里
,
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而落后挨打
,
清朝就是例子。
如何看待渔人的所作所为?
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渔人的所作所为。
首先要肯定渔人的探险精神,这种精神是发现新事物,开拓新领域,取得发明创造成功的必要条件。
其次要批判渔人对桃源人的背信弃义
1.
以虚讽实
: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
虚实结合
: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奇趣无穷
3.
语言生动简洁又含蓄隽永,看似轻描淡写,却
使人物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
详略得
当
。
写法借鉴
知识归类
(
一
)
通假字
(
二
)
古今异义
便
要
还家
(
要,通
“
邀
”
,邀请
)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
阡陌交通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诣太守,说如此。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4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6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三
)
一词多义
③
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⑤《
三国志
》
①
便舍船,从口入
(
放弃、舍弃,动词
)
②
屋舍俨然
(
房屋,名词
)
(
休息,动词
)
①
处处志之
(
作标记,动词
)
②
寻向所志
(
标记、记号,名词)
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志向,名词
)
④
齐谐
(
书名
)
志怪者也
(
记述,动词
)
(
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
①
寻向所志
(
寻找,动词
)
②
未果,寻病终
(
随即、不久,副词
)
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
寻常,形容词
)
①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
既出,得其船
(其:他,代渔人)
①
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于是)
②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竟,竟然)
②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
四
)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
.省略句
①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
便舍船,从口入
③
初极狭,才通人
④
问所从来
⑤
便要还家
(
应为
“
小口仿佛若有光
”
,承前而省略主语
)
(
“
也
”
类判断
)
(
句前省略主语
“
渔人
”
)
(句前省略主语
“
山洞
”
)
(应为
“
问之所从来
”
,省略宾语)
(应为
“
便要之还家
”
,省略宾语)
(
五
)
精华集萃
出自本文的成语
:
1
.
世外桃源
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2.
鸡犬相闻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
,
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桃花源
(
理想社会
)
发现
鲜美 缤纷
忘
→
逢
→
异
→
穷
进访
平旷 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 大惊 叹惋
再寻
处处志之
遂迷 未果
课堂小结
一、
填空:
《
桃花源记
》
选自
,作者是
,
时
著名诗人。
课文以
为线索,写渔人
、
、
、
桃花源的情形。
《
陶渊明集
》
东晋
陶渊明
发现
访问
离开
寻找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练一练
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A
、渔人
B
、桃花源人
A
B
A
A
A
A
A
B
B
9.
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
•
下
(R
版
)
第
三
单
元
1.
下面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叹惋
(
wǎn
)
林尽水源
(
yuán
)
屋舍俨然
(
yǎn
)
B
.间隔
(
jiān
)
豁然开朗
(
huò
)
怡然自乐
(
yí
)
C
.郡下
(
jùn
)
黄发垂髫
(
táo
)
阡陌交通
(
qiān mò
)
D
.邑人
(
yì
)
刘子骥
(
jì
)
便要还家
(
yào
)
•
•
•
•
•
•
•
•
•
•
•
•
•
点拨
B
项“间”应读
jiàn
,
C
项“髫”应读
tiáo
,
D
项“要”是通假字,同“邀”,应读
yāo
。
A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
缘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屋舍
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咸来问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便扶向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沿着,顺着。
繁多的样子。
对
……
感到惊异。
田间小路。
整齐的样子。
全,都。
沿着、顺着。
打算,计划。
渡口。
3
.下面句中加点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
.后遂无问津者
•
•
•
•
C
点拨
C
项“要”同“邀”,邀请。
4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
(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___________________
。
绝境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
。
(
2)
无论魏晋
古义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
义:
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
芳草鲜美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
(
4)
阡陌交通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
指运输事业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新鲜美好
(
菜肴、瓜果等
)
滋味好
交错相通
•
•
•
•
•
•
•
•
•
•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便舍船,从口
入
屋舍
俨然
B
.欲穷其
林
林
尽水源
C
.武陵人捕鱼为
业
不足为外人道
也
D
.见渔人,乃大惊
乃
不知有汉
B
•
•
•
•
•
•
•
•
点拨
A
项两个“舍”分别为“舍弃,放下”“房舍”;
B
项两个“林”都为“桃林”;
C
项两个“为”分别为“作为”“向”;
D
项两个“乃”分别为“于是,就”“竟然,居然”。
6
.
(2017•
天津
)
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点拨
B
项应为“
(
桃花源中的人
)
见渔人,乃大惊,问
(
渔人
)
所从来”;
C
项应为“
(
渔人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
项应为“此人一一为
(
桃花源中的人
)
具言所闻”。
A
7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文中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2)
文中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桃花源记
》
中出现了许多成语,如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
,源于本文且借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一、课文研读
(2018·
白银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着、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示例:
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
(
答“悉”“皆”亦可
)“
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记号”,后者是名词“记号”。
9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
.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
他们的祖先
)
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1.
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
(
意对即可
)
二、比较阅读
(2017·
泸州改编
)
【甲】
见
“
课文研读
”
。
【乙】愚溪诗序
(
节选
)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
“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
或曰:
“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
龂龂
①
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
“
邦无道则愚
”
,智而为愚者也;颜子
“
终日不违如愚
”
,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注】
①
龂龂:争辩的样子。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愚溪之上买小丘
/
为愚丘
/
自愚丘东
/
北行
/
六十步得泉焉
/
又买
/
居之为愚泉
B
.愚溪之上
/
买小丘
/
为愚丘
/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
/
得泉焉
/
又买居之
/
为愚泉
C
.愚溪之上买小丘
/
为愚丘
/
自愚丘东
/
北行六十步
/
得泉焉
/
又买
/
居之为愚泉
D
.愚溪之上
/
买小丘为愚丘
/
自愚丘东北行
/
六十步得泉焉
/
又买
/
居之
/
为愚泉
B
1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
延
:邀请
B
.诣太守,说
如此
诣
:拜访
C
.以余故,咸以愚辱
焉
故
:缘故
D
.不能兴云雨。无以利
世
利
:利益
D
点拨
利:对
……
有好处。
•
•
•
•
14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
.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
.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
【
甲
】
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
【
乙
】
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超然物外之志。
D
点拨
“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的说法不正确,
《
桃花源记
》
没有“议论”,且“表明作者的超然物外之志”的理解也不正确。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
渔人
)
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
(
回去
)
,处处做记号。
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了家。
三、拓展阅读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
①
融然
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
③
素琴一张,弦徽
④
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
节选自《晋书》,有改动
)
【
注
】
①
适:满足。
②
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
畜:同
“
蓄
”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潜亦无所辞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亦雅咏不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推辞。
停止。
只要懂得琴中的雅趣
(
就行了
)
,何必非要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18
.从本文中画出与《桃花源记》中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
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9.(2018·
巴中
)
习近平总书记说:
“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
某校九年级开展
“
家
·
国
·
梦
”
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
【家】
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
听成长放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
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忆点滴关爱
集孝亲名言
(2)
【国】
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2009
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
“
深探
”(
地球深层探测
)
事业,用
5
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
20
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
2017
年
1
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
58
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
“
两弹
”
扬国威。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
“
深探
”
写传奇
。
(3)
【梦】
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铭,激励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
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
)
略。
点拨
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要精练,具有激励、警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