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重点)
(难点)
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杜甫
(712
~
770)
,汉族, 河南巩县
(
今巩义
)
人。
字子美
,自号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
“三吏”
(《
新安 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 “三别”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
精湛
,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
。
此诗作于公元
761
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歌
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杜甫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关于杜甫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
10
年。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对饥饿所付代价的描述呢。
三
重
茅 挂
罥
布
衾
倚
杖 广
厦
一
读一读字音
chóng
qīn
juàn
yǐ
shà
突
wù
( ) 塘
ào
( )
大
bì
( )天下
二
写一写字形
兀
坳
庇
(
一
)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
见
此屋
“见”同“现”,出现。
(
二
)
一词多义
1.
为:
茅屋
为
秋风所破歌
被。
忍能对面
为
盗贼
做。
2.
安:
风雨不动
安
如山
安稳。
安
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
三
文言知识积累
3.
高:
八月秋
高
风怒号
深。
高
者挂罥长林梢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与“低”相对。
4.
自:
归来倚杖
自
叹息
独自。
自
经丧乱少睡眠
自从。
5.
独:
吾庐
独
破受冻死亦足
独自,独个。
非
独
贤者有是心也
只,仅仅。
6.
得:
唇焦口燥呼不
得
能。
安
得
广厦千万间
得到。
(
三
)
古今异义
1
.
秋天
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季的天空;今义:秋季。
2
.卷我屋上
三
重茅
古义:概数,表示多数;今义:表示确数“三”。
(
四
)
词类活用
风雨
不动安如山
风雨:名词用作动词,被风吹,被雨淋
(
五
)
特殊句式
1
.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点拨:
“为
……
所
……”
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在这个特殊句式中,“为”的读音为“
wéi”
。
2
.省略句
唇焦口燥呼不得。
点拨:
省略了主语“我”,应为“
(
我
)
唇焦口燥呼不得”
。
3
.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点拨:
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
(
六
)
本课名句
1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导思
1.
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写作背景
关键词
:
忧国忧民
导思
2.
哪些方面表现了生活的恶劣?
生活坏境
导思
3.
诗歌是如何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感的?
行文思路
导思
4.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主题探究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朗读
。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原文:
八月
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
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
塘坳
。
秋高
:
秋深。
三重茅
:
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
:
挂,缠绕。
塘坳
:
低洼积水的地方。
注释
: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
原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
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
:
忍心如此。
入竹去
:
跑进竹林。
注释
:
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
(
居然
)
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
我喊得
)
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原文:
俄顷
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
向昏黑。布
衾
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
如麻未断绝。自经
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
何由彻
!
俄顷
:
一会儿。
秋天漠漠
:
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
:
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
:
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
:
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注释
:
雨脚
:
雨点。
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
译文:
原文:
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
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
何时眼前
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安得
:
哪里能得到。
庇
:
遮蔽,保护。
突兀
:
高耸的样子。
见
:
同“现”,出现。
注释
: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
(
房子
)
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
唉
!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
即使
)
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
译文:
1
.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案
】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
“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3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
答案
】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4
.“俄顷风定云墨色
……
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
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情感?
【
答案
】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阅读方法解密
作者情感分析法。
在诗歌或散文阅读中,常常需要学生归纳作者的情感,这里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1)
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含有特殊修辞、品质特征等的词句。
(2)
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3)
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描写,这些往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
(4)
抓景物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为写作中常用的手法,抓住了景物描写,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
(5)
抓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有时能表达文字表达不了的意思。
5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
答案
】
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6
.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本题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7
.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
答案
】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答案
】
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 “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
1
.
【
难点探究
】
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
【
答案
】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
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
。
2
.
【
难点探究
】
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湿床
长夜难眠
祈求广厦
博大胸怀
忧国忧民
舍己为人
推己及人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
.叙事清楚,层次井然。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是一首叙事兼抒情的诗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从结构上说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诗人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来展开,抓住了一个“破”字。这样,叙事清楚,层次井然。当叙事完成后,就自然地进入抒情。因而,整首诗歌表现出层次井然有序、清晰完整的审美效果。
2
.情感浓郁,画龙点睛。
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叙事描写,描写了狂风猛雨及其“屋漏无干处”的悲惨景象。后半部分是诗人的感慨,也是抒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由眼前“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苦和不幸,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从而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理想。这几句诗把诗人身处残破的茅屋而胸怀人民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思考,让人感动。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 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
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
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孟子
•
公孙丑下
》
【
译文
】
老天
(
还
)
不想让天下安定太平吧
;
如果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
古典诗歌
卖炭翁
24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
——《
卖炭翁
》
。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感知课文大意。
2.
品析文章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3.
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
(难点)
白居易(
772
年-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
《
白氏长庆集
》
传世,代表诗作有
《
长恨歌
》
、
《
卖炭翁
》
、
《
琵琶行
》
等
。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
—
820
)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一
读一读字音
bìn
chì
两
鬓
敕
一丈绫
二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动词)
可怜无数山(可惜)
导思
1.
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现实
导思
2.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形象?
形象
关键词
:
忧国忧民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卖炭翁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卖
炭翁,
伐
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
烟火色
两鬓
苍苍
十指黑。卖炭得钱
何所营
?
身上衣裳口中食。
伐:
砍伐。
烟火色:
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
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
做什么用?
注释
:
译文:
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原文:
可怜:
值得怜悯。
愿:
希望。
辗:
碾压,同“碾”。
注释
:
(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译文:
翩翩
两骑来是谁
?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
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原文:
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
敕:
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
注释
:
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译文: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
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
直
。
原文:
牵向北:
指牵向宫中。
驱将:
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
惜不得:
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
直:
价钱,通“值”。
注释
: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 (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译文:
1.
赏析“
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
答案
】
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
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
答案
】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3.
“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
答案
】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
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
答案
】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
难点探究
】
举例说明
《
卖炭翁
》
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
答案
】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宫市掠夺社会黑暗
卖炭
翁
对比
宫
使
烧炭
运炭
失炭
悲苦
宫使翩翩——趾高气昂
把、称、回、叱、牵——蛮横无理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描写生动,多处运用反衬。
全诗运用了外貌、心理、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卖炭翁和宫使不同的形象特点。同时多处运用反衬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如:“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4
唐诗二首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怒号
(
h
á
o
)
挂罥
(
juān
)
沉塘坳
(
ào
)
B
.俄顷
(
qǐng
)
广厦
(
xià
)
口称敕
(
chì
)
C
.布衾
(
qīn
)
叱牛
(
chì
)
一丈绫
(
líng
)
D
.大庇
(
pì
)
两鬓
(
bìn
)
辗冰辙
(
zhé
)
•
•
•
•
•
C
•
•
•
•
•
•
•
【
点拨
】
A
项“罥”应读
ju
à
n
;
B
项“厦”应读
shà
;
D
项“庇”应读
bì
。
2
.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B
.何时眼前突兀显此屋
C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碾冰辙
D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D
【
点拨
】
A
项“骄”应为“娇”;
B
项“显”应为“见”;
C
项“碳”应为“炭”,“碾”应为“辗”。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八月秋高风怒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忍能对面为盗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俄顷风定云墨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卖炭得钱何所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回车叱牛牵向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系向牛头充炭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深。
狠心。
一会儿。
•
•
•
•
•
•
•
•
•
阴沉迷蒙的样子。
遮盖,掩护。
谋求、需求。
吆喝。
•
•
同“值”,价钱。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俄顷
/
风定
/
云墨色,秋天
/
漠漠
/
向昏黑
B
.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屋
/
上
/
三重茅
C
.满面
/
尘灰
/
烟火色,两鬓
/
苍苍
/
十指黑
D
.可怜
/
身上
/
衣正单,心忧
/
炭贱
/
愿天寒
B
【
点拨
】
B
项应为: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
/
我屋上
/
三重茅。
5
.与下文意旨最接近的一项是
(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A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C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D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D
6
.按括号内的角度赏析句子。
(1)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描写角度
)
(2)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背景与情感
)
自然景物描写,渲染出暗淡愁苦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一语双关,一是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了诗人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的心愿。
7
.填空。
(1)
杜甫,字
________
,号
__________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于安史之乱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卖炭翁
》
选自
《____________》
,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字
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美
少陵野老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白居易集
乐天
香山居士
8
.理解性默写。
(1)《
卖炭翁
》
中以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的劳作艰辛、生活困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苦的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
一
)[2018·
河北改编
]
阅读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回答问题。
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
一、课文研读
C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
.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
点拨
】
该诗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
答案
】
D
10
.请简要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
……
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诗。
这几句诗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
二
)
阅读
《
卖炭翁
》
,回答问题。
11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________
和
________
。
身上
衣裳
口中
食
12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的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D
1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行的鞭挞和抨击。
14
.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93
页第
14-15
题。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星月清辉、无云无雷的山间静夜图,后两句描绘了溪流湍急的雨后清晨图。
15
.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本诗未直接写山雨,而是先以山间静谧的晴夜为烘托和铺垫,似无山雨,第三句再以对溪水湍急的侧面描写进一步表现雨势之大,结句点出“他山有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杜甫的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则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雨之迅疾和猛烈。
16
.前不久,一张“冰花男孩”的图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照片中一名男孩站在教室里,头发、眉毛、睫毛还有衣服全都被冰花覆盖,脸蛋被冻得通红。此情此景感动了全国。校团委积极参与“青春
暖
冬
行动”,号召同学们伸出双手,聚集
关
爱
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温暖过冬。
(1)
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用刚毅去融化冰雪,用爱心去温暖寒冬。
(2)
校团委会定于
2019
年
2
月
2
日下午
6
点,在学校礼堂召开“青春暖冬行动”的筹备会,要求各班团支部书记按时参加。请你以校团委会的名义,拟写一条通知。
通 知
我校团委会定于
2019
年
2
月
2
日下午
6
点,在学校礼堂召开“青春暖冬行动”筹备会,请各班团支部书记按时参加。
校团委会
2019
年
1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