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ID:657616

大小:1.31 MB

页数:89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1《 庄子 》 二则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 (    ) 有鱼   其名为鲲 (    ) 抟 (    )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濠 (    ) 梁       鲦 (    ) 鱼 • • • • • m í ng kūn tu á n h á o ti á o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北冥有鱼 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怒而飞 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志怪者也 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固不知子矣 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循其本 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溟”,海 • • • • • •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怎么 固然 追溯 3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D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D • • • • 【 点拨 】 D 项中的“之”是代词,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的”。 4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水击 /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 九万里 B .其视 / 下也,亦若是 / 则已矣 C .庄子与惠子 / 游于濠梁之上 D .既已 / 知吾知之 / 而问我 B 【 点拨 】 B 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 / 视下也,亦若是 / 则已矣。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5)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6)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7)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 ( 可以确定 ) 的! ( 你 ) 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 ( 的桥上 ) 知道的。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 北冥有鱼 》 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大鹏展翅翱翔的画面。 B .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一文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的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完全相同的。 C .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庄子 》 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 33 篇。 D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 《 庄子 》 的特色。文中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短,我们却不难从中领略到 《 庄子 》 的独特风格。 B 7 .填空。 (1)《 北冥有鱼 》 中,作者主要通过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了庄子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的志趣。 (3)《 庄子 》 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鲲鹏变化 鲲鹏变化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示例: 望洋兴叹 螳臂当车 涸辙之鲋 沉鱼落雁 相濡以沫 ( 写出两个即可 ) 阅读 《 北冥有鱼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回答下列问题。 8 . 《 北冥有鱼 》 在写鲲鹏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课文研读 作者在描写鲲鹏时,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夸张如以“不知其几千里也”写鲲之大、鹏的背之大;比喻如以“若垂天之云”写大鹏的翼,将大鹏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突出了大鹏的翅膀之大。 9 .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10 .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视对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效果。如果说惠子具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11 .在庄子与惠子的这一场辩论中,你欣赏庄子还是惠子?为什么? 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机智善辩。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善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进行论辩,对于事物有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抟扶摇而上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此亦飞之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83 页第 12-15 题。 助词,的 • • • • 迁移 向上 离开 • 极点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14 . 【 甲 】【 乙 】 两文从哪些方面写了鲲鹏之大?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之大四个方面写了鲲鹏之大。 15 .结合 【 甲 】【 乙 】 两文,简要分析鹏和斥 的形象。 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有崇高的理想,“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斥不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目光短浅,它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 【 乙参考译文 】 不毛之地的北边有一片海,叫作天池。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人知道它的身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 ( 它的 ) 背如同泰山 ( 那么大 ) ,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乘着像蜷曲的羊角一样的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斥嘲笑它说:“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我腾空而上,不过几仞就下来,飞翔在蓬蒿之间,这样的飞翔也是快活到了极点啊。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1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庄子持竿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宁生而曳尾涂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吾将曳尾于涂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84 页第 16-21 题。 派 • • • 回头看 拖着 泥,泥巴 • 17 .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吾 闻 楚 有 神 龟 吾闻 / 楚有神龟 1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 ( 传达他的意思 ) 。 ( 它 ) 是愿意死了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 19 .庄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两位大夫的? 他以楚国神龟的例子作比,形象地说明自己不愿入世的思想,很有说服力。 20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人。 21 .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你是否赞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我赞同。官场危险又黑暗,且常身不由己,倒不如自己不问世事,做闲云野鹤更逍遥自在。 示例二:我不赞同。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样,只顾自己快乐、自在地生活,那社会还怎么发展呢?我觉得有才华的人,就应该积极入世,做一个好官,为百姓谋福利,推动社会的进步才对。 【 参考译文 】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 ( 传达他的意思 ) ,说:“ ( 楚王 ) 想要用国事劳累您。”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盖着它,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说:“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庄子说:“ ( 你们 ) 回去吧!我 ( 仍 ) 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22 . [2019• 金华改编 ] 鼎湖中学 802 班的同学们在学习课文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时,围绕插图中“谁是庄子”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意见不一,于是张欣怡同学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写了一封信。请你读完信后发表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效,论证合理。 ( 不超过 150 字 )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鼎湖中学 802 班的学生。我们班同学在学习课文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时,对插图中“谁是庄子”产生了分歧。有同学认为拄着竹杖的是庄子,有同学认为低头看鱼的是庄子。我认为从服饰上看,拄着竹杖的是庄子;从神态上看,低头看鱼的是庄子。 那么,这幅插图中,究竟谁是庄子呢?希望能得到您的回复。 张欣怡 2019 年 5 月 17 日 示例一:我认为拄着竹杖的是庄子。你看他站在那里,捋着胡子,神态悠然自得,拄着竹杖,衣衫相对随意,符合庄子率性的特点;而前面那位,戴冠束发,身佩玉环,更像是具有官职地位的惠子,只见他死死盯着水里的游鱼,一脸严肃认真,只想看出鱼是否快乐。他怎知鱼之乐实乃人之乐啊!我的看法不知你是否认同? 示例二:我认为低头看鱼的是庄子。他低头弯腰看鱼,似乎并不理会一旁的惠子,而与水中游鱼相乐,符合课文里那个随性而智慧的庄子形象;而拄着竹杖的那位,拉着长脸,正眼不看游鱼,像是在严肃地质问庄子,符合惠子凡事追求实证的个性。从他们的对话中,我觉得惠子老气横秋,庄子活泼轻松,因此让惠子拄着竹杖更符合我对人物的想象。 22《 礼记 》 二则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兑命 ( yu è )     学学半 ( xiào ) B .选贤与能 ( jǔ ) 讲信修睦 ( mù ) C .矜、寡 ( guān ) 男有分 ( fēn ) D .教学相长 ( zhǎng ) 嘉肴 ( yáo ) • • • • • C • • 【 点拨 】 男有分 ( f è n )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选贤与能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讲信修睦     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独亲其亲    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独子其子    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男有分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教然后知困    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举”,推举 • • • • • • 培养 以 …… 为亲 子女 职分,职守 困惑 3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 。 (2) 教然后知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 。 (3) 教学相长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 。 (4)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 。 (5)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 。 味美 • • • • • • 意义 困惑 疲乏想睡 教与学 教书 女子出嫁 返回 害人 偷东西的人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 ( 自己的 ) 欠缺,教然后才知道 ( 自己的 ) 困惑。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 5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 《 虽有嘉肴 》 引用 《 兑命 》 中的话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文的中心观点。 B . 《 虽有嘉肴 》 先以“嘉肴”和“至道”对比,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C . 《 大道之行也 》 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D .“大同”社会中人们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B 6 .填空。 (1)《 虽有嘉肴 》 集中论述了 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用一个成语概括选文的中心意思,这个成语可以是 __________ 。 (2)《 大道之行也 》 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 ( 一 ) 阅读 《 虽有嘉肴 》 全文,回答问题。 7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一、课文研读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8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9 .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 二 ) 阅读 《 大道之行也 》 全文,回答问题。 10 .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解释。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培养和睦气氛,防止争斗。 11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2 .“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但其对后世依然有巨大的影响,请你说说这种“大同”社会的理想的积极意义。 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奋斗的目标。可以说“大同”社会的理想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然后能自反也  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后能自强也 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学不可以已 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故木受绳则直 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86 页第 13-16 题。 反思 • • • • 勉力 停止 所以,因此 1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 兑命 》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兑命 》 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15 . 【 甲 】 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要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 【 乙 】 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 【 乙 】 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学相长 ( 也 ) 比喻论证 16 .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示例:“教学相长”是极为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在学习中,倘若我们仅仅依赖老师的教授而不肯主动思考、努力钻研,老师也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闭门造车、自以为是,那么我们便无法学到新知识,老师的教学素养也无法得到提升,这是不可取的。总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 参考译文 】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蓝草颜色 ( 更 ) 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 ( 更 ) 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但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 ( 那么 ) 木材的弯度 ( 就 ) 合乎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 ( 木材 ) 也不会再挺直,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17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1)“ 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________________ ;“ ( 陛下 ) 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人平等 博爱、仁爱 (2) 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 • 学而 》) ②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 • 乡 党 》) ③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郑夑 《 墨竹图题 诗 》) ④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 (《 孟子 • 梁惠王上 》) ⑤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孟子 • 尽心上 》) 示例: 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 ( 或:①亲亲;②仁民;③爱物。 ) 23 马说 1 .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l ì )   骈死 ( bìng )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 shí ) 食马者 ( sì ) C .才美不外见 ( jiàn ) 槽枥 ( lì ) D .其真无马邪 ( xié ) 尽粟 ( sù ) • • • • • B • •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马也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策之不以其道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____________________ (7)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执策而临之 临: __________________ 有时 • • • • • • 这样的 犹,尚且 怎么 按照 才能、才干 • • 通晓 面对 3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 (3) 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祗”同“衹 ( 只 )” ,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表现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之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马鞭驱赶 代词,代指“千里马” 代词,指“千里马” • • • • • • • • 马鞭 表推测,大概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岂、难道 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4) 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而 ①而伯乐不常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 连词,表转折 • • • • 能够 连词,表修饰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 .虽有千里之能    B .策之不以其道 C .然后有千里马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 • • • • • 【 点拨 】 A 、 B 、 D 三项中加点的词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A 项,“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B 项,“策”,古义,用马鞭驱赶;今义,政策、决策、计策等。 C 项,“然后”,古今义都是“连词,这样以后”的意思。 D 项,“奴隶”,古义,奴仆;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6 .理解性默写。 (1) 文中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文中交代千里马最终遭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食不饱, 食马者不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其能千里而食也 (5) 文中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想到了 《 马说 》 中与之相似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7 .翻译下列句子。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 还 ) 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阅读 《 马说 》 ,回答问题。 8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一、课文研读 “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排比。将“食马者”的无知浅薄揭露得淋漓尽致。 10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 或: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 11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但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 示例: ①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做得更好;③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2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和讽刺。 1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陛下秉四海之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殆开之不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88 页第 13-16 题。 著称 • • • • 面对 执掌 大概 1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做奴仆的马夫的手里, ( 和普通马 ) 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陛下执掌天下的百姓,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 15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 【 甲 】 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 ( 人才 ) 被埋没的痛惜 ( 不平 ) 之情。 16 .根据 【 甲 】 文和 【 乙 】 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 甲 】【 乙 】 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 甲 】 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乙 】 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论证方法,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道理论证 ( 引用论证 )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 乙参考译文 】 《 诗经 》 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 ( 这些 ) 都是实话呀。陛下执掌天下的百姓,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大概 ( 是因为 ) 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 《 传 》 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使之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犯小的过错的人,不求全责备,来广聚英才。 24 唐诗二首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怒号 ( h á o )   挂罥 ( juān )   沉塘坳 ( ào ) B .俄顷 ( qǐng ) 广厦 ( xià ) 口称敕 ( chì ) C .布衾 ( qīn ) 叱牛 ( chì ) 一丈绫 ( líng ) D .大庇 ( pì ) 两鬓 ( bìn ) 辗冰辙 ( zhé ) • • • • • C • • • • • • • 【 点拨 】 A 项“罥”应读 ju à n ; B 项“厦”应读 shà ; D 项“庇”应读 bì 。 2 .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B .何时眼前突兀显此屋 C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碾冰辙 D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D 【 点拨 】 A 项“骄”应为“娇”; B 项“显”应为“见”; C 项“碳”应为“炭”,“碾”应为“辗”。 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狠心 一会儿 接近 • • • • • • • • • 怎能、如何 谋求 调转 同“值”,价钱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俄顷 / 风定 / 云墨色,秋天 / 漠漠 / 向昏黑 B .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屋 / 上 / 三重茅 C .满面 / 尘灰 / 烟火色,两鬓 / 苍苍 / 十指黑 D .可怜 / 身上 / 衣正单,心忧 / 炭贱 / 愿天寒 B 【 点拨 】 B 项应为: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 / 我屋上 / 三重茅。 5 .翻译句子,并按括号内的角度赏析句子。 (1)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描写角度 ) 翻译: 赏析: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自然景物描写,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2)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写作背景 ) 翻译: 赏析: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一语双关,一是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了诗人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6 .理解性默写。 (1) 杜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博爱济世的情怀。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卖炭翁 》 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复杂心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可怜身上衣正单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心忧炭贱愿天寒 7 .下列对 《 卖炭翁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描写,展现了卖炭翁的苍老和劳动的艰苦。 “市南门外泥中歇”“泥中歇”突现了卖炭翁早起卖炭,牛困人饥,所以随地歇息。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公文,“敕”指皇帝的命令,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形象。 D ( 一 ) 阅读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全诗,回答问题。 8 .请仔细品析“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一、课文研读 一叹自己生活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更加艰难;二叹周围人的苦 —— 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9 .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杜甫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表现了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10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 生活贫困 —— 布衾多年冷似铁 / 床头屋漏无干处。 示例一:年老体弱 ——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示例二:忧心国事 —— 自经丧乱少睡眠。 示例三:舍己为人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二 ) 阅读 《 卖炭翁 》 全诗,回答问题。 11 .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翩翩”一词的妙处。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12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13 .善用对比是本诗一大特色。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诗句。 ①卖炭翁与太监及其爪牙的穿着对比:“可怜身上衣正单”与“ __________________” 。 ②卖炭翁的入市与太监及其爪牙的出场方式对比:“晓驾炭车辗冰辙”与“ __________________” 。 ③卖炭翁的炭的价值与实际获得的钱帛构成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黄衣使者白衫儿 翩翩两骑来是谁 一车炭,千余斤 14 .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90 页第 14-16 题。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5 .诗中作者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并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却毫不顾及百姓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 16 .“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达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达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17 . [2019• 河南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流传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广。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唐之前,也有 《 离骚 》 等优秀诗作,但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能被完整记住、广为流传的名篇名句却不多。唐代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 诗歌的平民化和口语化程度大大改善 。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唐诗流传甚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__________ 。唐诗中多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格律诗。格律化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便于记诵。 因此,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 (1) 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 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把“改善”换为“提高” 格律诗的普及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