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出轧
(
)
汩
(
)
汩 湿
l
ù
l
ù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
l
ù
l
ù
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zhá
gǔ
漉漉
•
•
•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____”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
l
ù
l
ù
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滩璧
•
•
滩壁
(3)
文段中“打旋”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
l
ù
l
ù
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指水回旋流动
•
•
(4)
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
l
ù
l
ù
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比喻
•
•
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
(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
B
.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
深不可测: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
C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
浓缩:泛指用一定的方法使物体中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加。
)
D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
寒噤:寒战。
)
B
•
•
•
•
•
•
•
•
•
•
【
点拨
】
“深不可测”在这里用的是本义“深得无法测量”,不是比喻义。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
安塞腰鼓!
C
.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D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
你们走吧。”
D
【
点拨
】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
A
项,并非问句,不用问号,应将问号改为逗号;
B
项,“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共同来修饰舞蹈,三个短语是并列短语,所以中间应该用顿号;
C
项,“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与“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介绍了两种小吃及其特点,中间应该用分号。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大约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
B
.暑假,在户外活动时,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C
【
点拨
】
A
项应删去“大约”;
B
项否定不当,可删去“不要”;
D
项搭配不当,“发扬”与“产业”不搭配,可将“发扬”改为“发展”。
【
点拨
】
作者第二次观赏壶口瀑布是在枯水季节。
5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了作者两次观赏雨季壶口瀑布的见闻和感受。
B
.作者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角度切入,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令人震撼的气势。
C
.本文运用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
D
.文章最后,作者借物喻人,升华主旨,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立意深远。
A
阅读
《
壶口瀑布
》
第
4—6
段,回答问题。
6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句话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作者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等,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一、精段品读
7
.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联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将对人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8
.作者想通过描写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表达怎样的心声?
作者描述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由瀑布联想到黄河,进而由黄河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借物喻人,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9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才有了自己的个性。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事例能体现出黄河的这种性格?
示例:
二万五千里长征、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等。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
.第⑥段王总工程师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的土的认识。
C
.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了“我”爱土成性。
D
.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67
、
68
页第
10-14
题。
D
【
点拨
】
文章是夹叙夹议,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11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黄河口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
点拨
】
从内容上看,第②段在文中写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从结构上看,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
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
,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对新婚伉俪相对着荡秋千。
•
•
•
•
(1)
赏析画线句子:
【
点拨
】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一般的答题模式是“手法+具体展开+作用+情感”,再看原句明明是写高粱穗,却将它比作锣鼓槌,所以很明显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外“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粱的壮硕。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了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高粱的壮硕。
(2)
赏析加点词语:
“腾出”写出了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了珍鸟的轻盈。这两个词语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
点拨
】
本题考查关键词的赏析。赏析关键词,一般的答题模式是“词本义+词文中义+内容+人物形象
(
事物特点
)”
,再看原句,便可得知“腾出”是在写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本义是飘着降落下来,而文中是在写珍鸟,所以可以看出珍鸟是非常轻盈的。
13
.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点拨
】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通读全文后,可知⑦⑧段已经过去的历史,作者感到很沉重,所以将土“攥得好苦”。由第⑩段的“三年以内就结束这里
……
的局面。”第⑪段的“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所以“我”“愉快地松开手了”。
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14
.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黄河口的土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着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
点拨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可根据第⑦段的“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
……
它们当然最凝重。”第⑧段的“我却觉得它
……
的回声。”第⑨段的“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归纳概括答案。
15
.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
古之黄河
】
面对黄河,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再写出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
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
近之黄河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
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
《
黄河颂
》
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
/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
发扬滋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
【
今之黄河
】
学校将要组织同学们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
示例:
你我携手,保护母亲河。
16
.本文由黄河的个性联想到人的个性,以水喻人,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请你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150
字左右
)
片段练笔
例文:
梅花,是我们中国特别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接踵
(
)
而至
qi
á
n
(
)
诚 演
yì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我恭顺而
qi
á
n
诚地向威严的雪峰行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
y
ì
长江的故事。
zhǒng
虔
绎
•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____”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我恭顺而
qi
á
n
诚地向威严的雪峰行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
y
ì
长江的故事。
云遮雾嶂
云遮雾障
•
(3)“
历历在目”在文段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我恭顺而
qi
á
n
诚地向威严的雪峰行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
y
ì
长江的故事。
看得清清楚楚
•
(4)
文段主要运用
________
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各拉丹冬的美丽。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我恭顺而
qi
á
n
诚地向威严的雪峰行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
y
ì
长江的故事。
描写
•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是琼瑶仙境,
__________
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
____________
地切割着,
________
着,缓慢而从不
__________
。
A
.静穆 漫不经心 雕凿 懈怠
B
.肃穆 漫不经心 雕刻 懈怠
C
.肃穆 随心所欲 雕凿 停歇
D
.静穆 随心所欲 雕刻 停歇
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长安街上车水马龙,鲜有人迹。
B
.看他做事漫不经心的样子,老陈头气得直想把他大骂一顿。
C
.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D
.下半场风云突变,麒麟队大显神威,连进了三个球,反败为胜。
A
•
•
•
•
•
•
•
•
•
•
•
•
•
•
•
•
【
点拨
】
“鲜有人迹”的意思是很少有人的踪迹出现。这里应用“人山人海”等。
4
.对下面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
马丽华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
比喻
)
B
.风声在云外呼唤着,远山也在送青了。
(
张晓风
《
到山中去
》)(
反复
)
C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春天睡了而种子醒着。
(
洛夫
《
湖南大雪
——
赠长沙李元洛
》)(
排比
)
D
.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
(
梁实秋
《
雅舍小品
》)(
拟人
)
A
【
点拨
】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B
项中没有反复出现的词句。
C
项中只有两个句子,从数量上不符合排比句的要求。
D
项中没有把物当作人来写的内容。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写实性的游记散文,以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B
.文章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了长江源头不同寻常的景色,表现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
C
.作者记叙自己痛苦的高原反应和摔倒后的伤痛是为了表现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和见到长江源头的不易。
D
.本文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美之情。
【
点拨
】
作者记叙自己痛苦的高原反应和摔倒后的伤痛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和见到长江源头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拉丹冬无穷的魅力。
C
阅读课文第
12—14
段,回答问题。
6
.选文第
12
段中第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补充说明“我们”过冰河的方式。
一、精段品读
[2018•
合肥月考
]
7
.选文中作者写道:“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为什么?
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8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冰河下面的水流就是长江的源头,这一刻不停的水流孕育了奔腾千里的长江;深层含义是这长江的源头不仅孕育了长江,更孕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流露出作者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9
.以“我有过上百次穿越世界屋脊到西藏的人生经历”开篇,有什么用意?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70
、
71
页第
9-12
题。
表现了作者对“大美”西藏的热爱;引出下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
点拨
】
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可着重从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考虑它在引出下文、内容过渡、情感抒发和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作用。
10
.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
在西藏,一些重复的东西始终重复着,接连不断。
(2)
往往有一种一脚此生、另一脚彼世之感,竟然忘了归途。
西藏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古往今来一直保留着原生态。
【
点拨
】
第一句着重从其自然原始的生态和原始的文化习俗等方面思考,第二句则应着重从世俗社会、人文精神等方面思考。
明知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但眼前所见却恍若另外的世界,令人忘俗。
11
.文中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
点拨
】
第一问比较简单:比喻、排比、拟人手法,要举出原文实例,重点在于分析。
比喻:如“那水是静的,几乎不流动,清澈见底,倒映着雪峰、碧空、白云,真是一幅天地合一山水合一的宁静、和谐、壮美的画卷!”描绘出藏北草原的无比美丽。排比:如“药材有
……
;珍稀野生动物有
……
;矿藏有
……
等。”写出了藏北草原的富饶
(
资源丰富
)
。
拟人:如“悠长嘹亮的车笛叫醒了牧村,叫醒了草场,叫醒了长鞭!”描绘出藏北草原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12
.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作用。
【
点拨
】
从表现西藏有大美
(
自然
)
的角度和深化主旨、升华情感
(
人文
)
的角度简析其作用。
①列举西藏其他美的事物,全方位、立体地说明了西藏不愧是大美之地。②由景到人,点明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美,深化了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西藏各族人民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情感。
13
.
[
潜山月考
]
暑假临近,越来越多的同学打算选择出游的方式度假。为此,某班级举办了以“文明旅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任务,请你参与并完成。
(1)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要向游客朋友们介绍我们安庆海拔
1 488.4
米的天柱峰,请结合下图写一段介绍文字。
(
要求:语句通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80
字左右
)
示例: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天柱峰,海拔
1 488.4
米,它凌空耸立,如柱、如锥、如剑,又如生花妙笔。石下怪松丛立,或直如旗杆,或曲如苍龙,或枝如铁骨,或冠如华盖。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
假如你的好朋友小明要在旅游景点刻下“到此一游”几个字,你打算怎么劝说他停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示例:
小明,旅游景点是公共场所,在旅游景点随意涂写和刻字是不文明行为,我们作为中学生,要爱护旅游景点的环境。
(3)
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
①
为使游客文明赏花不伤花,景区要提高管理,通过人为引导和设置提示牌等方式营造出文明的游览氛围。
同时,对恶意攀折花木、践踏花草的行为要予以劝导;对拒不接受劝导的游客,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罚。②
因为景区花木属于公共资源,攀折花木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更影响他人观赏,理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①句修改意见:搭配不当,应把“
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
。
第②句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应把“
_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_”
调换位置。
提高
加强
损害了公共利益
影响他人观赏
14
.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奇观时,运用移步换景手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美的境界。请你也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写校园的景色。
(200
字左右
)
片段练笔
例文:
刚进入校园,便可以看到一幢威武的大楼。大楼不是很高,却显得气势非凡。那便是我们学校的行政大楼。行政大楼前有一个广场,在大楼与广场的交界处,有七大盆铁树一字排开,就像七个小矮人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广场两侧各有一棵香樟树。左边的那棵形似一条盘着的蛟龙,好像在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右边的那棵状如爱心,也许它想用自己温暖每一个人。走进行政楼,顿时眼花缭乱,红、黄、白、紫的菊花如潮水般涌入眼帘,十分美丽!环视一周,你一定会被那几盆墨菊吸引。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19
登勃朗峰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翌
(
)
日 苍穹
(
)
wǔ
(
)
媚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
翌日,我们向勃朗峰进发。我们拾级而上,在耸入蓝天,仿佛独踞苍穹的勃朗峰下逗留,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慢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
wǔ
媚动人,顷刻间便飘忽不定,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
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y
ì
qi
ó
ng
妩
•
•
•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__”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翌日,我们向勃朗峰进发。我们拾级而上,在耸入蓝天,仿佛独踞苍穹的勃朗峰下逗留,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慢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
wǔ
媚动人,顷刻间便飘忽不定,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
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轻歌慢舞
轻歌曼舞
•
•
(3)
文段中“拾级”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纷至沓来”中“沓”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翌日,我们向勃朗峰进发。我们拾级而上,在耸入蓝天,仿佛独踞苍穹的勃朗峰下逗留,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慢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
wǔ
媚动人,顷刻间便飘忽不定,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
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逐步登阶
多而重复
•
•
(4)
请仿照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再写一句。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翌日,我们向勃朗峰进发。我们拾级而上,在耸入蓝天,仿佛独踞苍穹的勃朗峰下逗留,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慢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
wǔ
媚动人,顷刻间便飘忽不定,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
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示例:
好似月光浮动的澄澈湖面。
•
•
2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
.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D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C
【
点拨
】
C
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余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
.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
(
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映入”
)
B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轻柔细密的特点,富有美感
)
C
.“坚强”“浮躁”“和颜悦色”“呕心沥血”
(
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
D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
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
C
【
点拨
】
“浮躁”是贬义词,其他三个都是褒义词。
4
.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72
、
73
页第
4-8
题。
【
点拨
】
(1)
处应为地点,结合所见
(
所想
)
、所感得出。
(2)
处为作者在小厅的所见,结合第⑤段可以得出。
(3)
处为作者在大厅的所感,结合第⑧段可以得出。
【
答案
】
(1)
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
(2)
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
(3)
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更加强烈
5.
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在驶向秦俑馆路上的情形,引出下文在秦兵马俑馆的所见所感。
【
点拨
】
此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理解和把握。由于是出现在文章中间,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解答时,应写清承接上文什么,引出下文什么。
6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
点拨
】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赏析。要求从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秦俑馆的期待和即将见到它的激动兴奋。
7
.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做简要阐释。
【
点拨
】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安排的理解。
先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崇敬,渲染了肃穆、庄严的气氛,由所见所想所感引出下文对秦俑的描写,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秦俑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情感逐步加深。
8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感情基调。
B
.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
.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C
【
点拨
】
画线句强调的是兵马俑给人的震撼,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迹。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流淌
(
)
掠
(
)
过
shuò
(
)
大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
好像
是因为那些鼓点的摧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
流淌
,
穿越
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
掠
过月亮时,
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试一只
shuò
大的银盘。
tǎng
l
üè
硕
•
•
•
(2)
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
“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好像
是因为那些鼓点的摧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
流淌
,
穿越
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
掠
过月亮时,
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试一只
shuò
大的银盘。
摧
催
试
•
•
拭
(3)
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好像
B
.流淌
C
.穿越
D
.掠过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好像
是因为那些鼓点的摧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
流淌
,
穿越
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
掠
过月亮时,
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试一只
shuò
大的银盘。
A
•
•
【
点拨
】
A
项是副词,其他三项都是动词。
(4)
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好像
是因为那些鼓点的摧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
流淌
,
穿越
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
掠
过月亮时,
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试一只
shuò
大的银盘。
不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吗?
(
或:难道不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吗?
)
•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
B
.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
(
苍劲:老练而雄健有力。
)
C
.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
徘徊:往返回旋。
)
D
.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
(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
B
【
点拨
】
“苍劲”在这里形容树木苍老挺拔;形容书法、绘画等的时候才是老练而雄健有力的意思。
•
•
•
•
•
•
•
•
3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
B
.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C
.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D
.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C
【
点拨
】
A
项拟人,
B
项排比,
D
项比喻。
4
.
[2019•
威海
]
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宇宙有多少奥秘?我们与宇宙将发生怎样的关联?“中国天眼”在巡视着,仰望着。
(
此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
B
.共建“一带一路”,让不少外国友人把象征“天圆地方”的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装进了行李箱。
(
主语是“共建‘一带一路’”
)
C
.唯有家校合力,才能融洽青少年与手机的关系,才能实现电子媒介助力孩子成长。
(
此句有语病
)
D
.以植物为媒,东西方的绿色智慧在妫水河畔相遇并碰撞。
(“
以植物为媒”中的“为”是动词
)
C
5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纳西族人的院子等,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B
.作者所描绘的丽江风景,景致分明,色彩丰富,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C
.作者描绘的丽江历史悠久的四方街、依着水势而设的街道、缓缓转动的水车、三坊一照壁的院子,构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丽江民俗画。
D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的独特美景,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丽江的风俗民情,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C
【
点拨
】
四方街、街道、水车、院子等都是丽江独特的建筑,构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丽江建筑画。
6
.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75
页第
6-9
题。
【
点拨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
7
.“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联系全文看,丽江的“别具一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建筑活化石;②街巷古色古香;③水中之城;④拥有古老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
点拨
】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8
.分别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
点拨
】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河水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条赋予人的动作,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9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
点拨
】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魅力,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是一场文化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