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小石潭记
10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
《
永州八记
》
柳宗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写下了
《
小石潭记
》
。
3
.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重点)
(难点)
柳宗元(
773~819
),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今存
《
柳河东集
》
。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
小石潭记
》
就是其中之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表达作者的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分为碑记、游记等。
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部分遗址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起伏的山丘,即现今的娘子岭一带。钴潭:在永州市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古代称熨斗为钴,钴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像古代熨斗,故名之。钴潭西小丘:在柳子街至永州市人民医院后的公路下侧,愚溪旁。
柳宗元“永州八记”部分遗址
早已成为居民住宅。沿溪一带尚有竹丛,竹丛下有许多石头如齿状互相推挤,倒映水中,当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了。小石潭:愚溪旁,下游兴建水电站后,水位提高,虽是清莹澄澈,但旧址已被淹没,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写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
2002
年,永州市为保护文化遗产,炸掉水坝,还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原貌。
一
读一读字音
篁
竹
为
坻
为
嵁
龚
古
翠
蔓
佁
然
俶
尔 寂
寥
wàn
huáng
gōng
kān
chí
chù
yǐ
liáo
二
写一写字形
qiǎo chuànɡ
( )
幽
suì
( )
cēn cī
( )
摇
zhuì
( )
xī
( )
忽
悄怆
邃
参差
缀
翕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
通假字
日光下
澈
“澈”通“彻”,穿过,
透。
(
二
)
古今异义
1.
全石
以为
底
古义:把
……
作为;今义:认为
2.
乃记之而
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
崔氏二
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
不可久
居
古义:停留;今义:
住
(三)
一词多义
1.
清
:
水尤
清
冽
(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
清
(凄清,冷清,形容词)
2.
可:
潭中鱼
可
百许头
(大约,副词)
不
可
久居
(能够,动词)
3.
环:
如鸣佩
环
(玉环,名词)
竹树
环
合
(环绕,动词
)
4.
以
:
全石
以
为底
(把,介词)
以
其境过清
(因为,介词)
5.
从
:
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介词)
隶而
从
者
(跟从,动词)
6.
差
:
参
差
披拂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
差
互
(交错,动词
)
(
四
)词类活用
1.
从小丘
西行
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
皆若
空
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
斗
折
蛇
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
行
那样
4.
凄
神
寒
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
……
凄凉;寒,使
……
感到
寒冷
5.
心
乐
之
意动用法,以
……
为乐
6.
其岸势犬牙
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
近
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
五
)
文言句式
1
.
倒装句
卷
石底以出。
(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
意为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
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
意为
“以整块石头为底”。)
2
.
省略句
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乃
记之而去。”)
(
六
)
成语积累
1.
斗折蛇行: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
犬牙差互:
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
(
七
)
名句积累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导思
1.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氛围
景
关键词
:
孤寂悲凉
忧伤抑郁
导思
2.
本文营造
了怎样的氛围?
环境氛围
小石潭
导思
4
:
本文的“景”与“情”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情景交融
导思
3.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
'
理解?
情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小石潭记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
。
篁竹:
成林的竹子。篁
(
huánɡ
)
,竹林。
如鸣佩环: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
清凉。冽
(
liè
)
,寒冷。
注释: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译文:
原文:
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全石以为底:
(
潭
)
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
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
(
chí
)
,水中高地。屿
(
yǔ
)
,小岛。嵁
(
kān
)
,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注释:
(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
原文:
潭中鱼
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
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
:呆呆地一动不动。佁
(
yǐ
)
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
(
chù
)
尔,忽然。
往来翕
(
xī
)
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注释: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译文:
原文: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
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注释: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溪流
)
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
(
cī
)
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
在哪里
。
译文:
原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
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感到
)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
(
suì
)
,深。
清:
凄清,冷清。
注释:
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译文:
原文: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注释: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译文: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
【
答案
】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
?
作者是怎样
描写
的
?
【
答案
】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
角度描写
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
画面
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
一个
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
无处不在
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
浮游
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
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
这段
描写
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答案
】
作者采用动、静相
结合
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
画面
,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
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
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
影儿
,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
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
【
答案
】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
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
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
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
重点品析第
4
段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
特点
,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
心境,
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
答案
】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
愤懑难
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
山水正是
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
只是
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
心情
又会流露出来
。
阅读方法解密
结合
背景分析情感
法。
阅读古文,理解作者情感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而后解文。本文写于作者改革失败被贬之时,心境孤凄悲凉
。
重难点小结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
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
答案
】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
参与改革
,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他感情
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
抑郁的
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
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
1.
【
难点探究
】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
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
【
答案
】
(
1
)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
是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
)
动静
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
“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
环境
的雅静。(
3
)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
头
……
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
写水
,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
2.
【
难点探究
】
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
举例说明
。
小石潭记
发现小石潭
潭中及潭四周景物
小石潭源流
潭周围气氛
景物:幽美、寂寥
被贬:失意、孤寂
移步换景
特写镜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
1.
曲折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写法描绘景物。
作者在第一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在移动中带领人们领略不同景物,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写法描写潭中游鱼的美景,表现水的清澈
。
2.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作者
在描写景物时,渗透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凄清的环境激起了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作者由“乐”到“忧”,透露出被贬谪的凄苦心情
。
1.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
柳宗元
《
钴潭西小丘记
》
【
译文
】
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
论语
》
【
译文
】
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仁德的人好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2)
某班要举行以“牵手文明,共建和谐”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并根据下面所给的上句,任选一句,续写下句,表明你对文明的态度。
①上句:鸟过天空不留痕
②上句:一花一草皆风景
示例
:
开展“文明在我心中”演讲比赛
(
征文比赛
)
示例:
人
游海外勿题名
。
示例:
一言一行
尽形象。
10
小石潭记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
)
竹 清冽
(
)
坻
(
)
嵁
(
)
佁
(
)
然 俶
(
)
翕
(
)
忽 犬牙差
(
)
互
悄怆
(
)
幽邃
(
)
•
•
•
•
•
•
•
•
hu
á
ng
•
•
li
è
ch
í
kān
yǐ
ch
ù
xī
cī
chu
à
ng
su
ì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隔篁竹 篁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水尤清冽 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坻 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嵁 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佁然不动 佁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俶尔远逝 俶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往来翕忽 翕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悄怆幽邃 悄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林
•
•
•
•
•
•
•
•
•
•
•
•
•
•
格外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表示约数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凄凉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C
•
•
•
•
•
【
点拨
】
A
、
B
、
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C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4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________________
②
隶而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清:①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
•
•
•
•
•
•
跟随
清澈
凄清
大约
可以,能
5
.请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
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表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
跟“来”相对
)
。
(2)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3)
不可久居
古义:
今义:住;住所。
(4)
余弟宗玄
古义:
今义:剩下。
离开
•
•
•
•
年轻人
停留
我
•
6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
.青
/
树翠蔓
B
.潭中鱼
/
可百许头
C
.其岸
/
势犬牙差互
D
.以其
/
境过清
B
【
点拨
】
A.
青树
/
翠蔓;
C.
其岸势
/
犬牙差互;
D.
以
/
其境过清。
7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
(
溪水
)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那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就记下当时的情景便离开了。
8
.按要求填空。
(1)
文中描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文中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文中描写鱼的静态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中描写鱼的动态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中描写鱼的情态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闻水声,如鸣珮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4)《
小石潭记
》
第一段中跟“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小石潭记
》
与
《
与朱元思书
》
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又能含蓄地表达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阅读
《
小石潭记
》
,完成下面的题目。
9
.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发现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求小石潭源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文研读
观赏小石潭景物
感受小石潭气氛
10
.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清澈。作者通过描写游鱼、日光、鱼的影子,从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11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任选角度赏析。
句子:
赏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鱼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
12
.通读
《
小石潭记
》
全文,可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有变化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唐永贞年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后,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作者仕途失意,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免抑郁,这种抑郁之情虽在美丽的自然风景中获得短暂的排遣,但时间一久,便不免悲从中来。
13
.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请联系
《
三峡
》《
记承天寺夜游
》
和
《
与朱元思书
》
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超凡脱俗
14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以其境过清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乃记之而去 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窥谷忘反 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37
页第
14-17
题。
因为
•
•
•
离开
同“返”,返回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溪水
)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
水中
)
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16
.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17
.
【
甲
】
文和
【
乙
】
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水的特点:
【
甲
】
文清澈
(
或:清
)
;
【
乙
】
文清澈
(
或:清
)
和湍急
(
或:急
)
。
描写角度:
【
甲
】
文间接描写
(
或:侧面描写
)
;
【
乙
】
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
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
。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38
页第
18-21
题。
1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恨僧少可语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益信声无哀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憾
•
•
更加
19
.用“
/”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
限断两处
)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
/
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
在枕上仍能听到水波翻涌的声音,整夜不停。
21
.
《
小石潭记
》
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本文则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出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情。
遭贬谪后悲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22
.学了
《
小石潭记
》
后,班级开展“走进美文,遍游天下”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
________
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
)
A
.相
B
.急
C
.自
D
.少
C
(2)
下面是刘丽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的开场白中的一部分,请帮她修改不恰当的地方。
浩如烟海的游记作品,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A
】
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作品,使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
体会到了作者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B
】
我相信,你的参与一定会让我们这次活动蓬荜生辉!
下面
“
走进美文,遍游天下
”
活动正式开始!
①
【A】
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将“
_____________”
删去。
②
【B】
处有一处用语不得体,应将“
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
。
通过
(
或使
)
蓬荜生辉
绽放光彩
23
.
[2019•
济宁改编
]“
尼山圣境”位于曲阜尼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班级组织去“尼山圣境”的研学旅行活动,你参与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
材料二
当下,不少机构纷纷推出研学旅行项目,有的旅游项目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所谓的研学旅行。很多情况下,将旅游行程单当作研学手册,将
“
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
”
当作研学的核心
——
围绕实际问题进行学习,使本该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变成了老师或者导游夸夸其谈,老师在景点的讲解和在课堂上的讲授没什么两样,没有做到让学生自主活动和研究。
材料三
通过这次
“
尼山圣境
”
的研学活动,我了解到,公元前
551
年孔子诞生于此,
2019
年是孔子诞辰
2 570
年,他的思想历经漫长岁月仍然熠熠生辉。沿着圣人的足迹,我实地感受了儒家礼乐文化,接受了思想洗礼,增强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1)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研学旅行要避免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因为二者都失去了研学的真正内涵。
只有游没有学
只有讲没有研
(2)
材料三是某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心得,请据此将下面的对联补全。
上联:体悟儒风韵味 下联:
__________(
填字母
)
A
.指点千秋大业
B
.携手诵读经典
C
.弘扬礼乐文明
D
.咏唱风流华年
(3)
下图是
“
尼山圣境
”
的宣传标志,请结合画面说明其创意。
(
说出一点即可,不超过
40
个字
)
C
示例:
画面以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为设计理念,画面似印章。以篆文的“尼”字表示“尼山圣境”,体现了汉字之美和篆刻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