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部编版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核舟记》部编版课件

ID:657636

大小:791.84 KB

页数:81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明文 核舟记 11 我国 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 《 红楼梦 》 ,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 《 核舟记 》 ,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自己热 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1.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了解空间说明顺序。 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品味精美语言的方法,感受 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 重点 ) ( 难点 ) 魏学 洢 ( 约 1596- 约 1625) , 字子敬 ,明末嘉 善 ( 现 浙江 嘉兴 ) 人 ,著 有 《 茅檐集 》 。 本文选自 《 虞初新志 》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 《 核舟记 》 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 大苏泛赤壁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官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作苏东坡。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作赤壁,就多次在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上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 大苏泛赤壁 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写成两篇 《 赤壁赋 》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一 读一读字音 器 皿 罔 不因势象形 贻 八分 有 奇 二 黍 许 箬 篷 糁 之 不 属 诎 篆 shǔ mǐn yòu jī yí wǎng ruò sǎn zhǔ qū zhuàn 二 写一写字形 rén xū ( ) 峨 guān ( ) 多 rán ( ) 衣 zhě ( ) chuí jì ( ) 舟 jí ( ) 褶 壬戌 冠 髯 椎髻 楫 三 文言知识积累 ( 一 ) 通假 字 1 . 舟首尾长约八分 有 奇 (“ 有”同“又”, 用来连接 整数和 零数 ) 2 . 左手倚一 衡 木 (“ 衡”同“横”,横 着 ) 3 . 虞山王毅叔远 甫 刻 (“ 甫”通“父”,男子 美称 ,多附于字 之后 ) ( 二 ) 古今 异义 1. 约八分 有 奇 古义 :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跟“偶”相对。 2. 高 可 二黍 许 “可” 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 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 3. 其两膝相 比 者 古义 :靠近 。 今 义:比较,较量。 4. 神情 与苏、黄不 属 古义 :类似 。 今 义:归属。 5. 而 计其长 曾 不盈 寸 古义 :竟然 。 今 义:曾经。 ( 三 ) 一 词多义 1 . 奇: 明有 奇 巧人曰 王叔远 ( 形容词 ,奇妙、 奇特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 名词 , 零数 ) 2 . 为: 为 宫室、器皿、 人物 ( 雕刻 ) 中 轩敞者 为 舱 ( 是 ) 3 . 有: 为字共三十 有 四 ( 同 “又”,用来连接整数 和零数 ) 炉 上 有 壶 ( 表示 领有,与“无” 相对 ) 4. 可: 高 可 二黍许 ( 大约 ) 珠 可 历历数也 ( 可以 ) 5. 端: 东坡右手执卷 端 ( 名词 ,右 端 ) 其人视 端 容寂 ( 形容词 ,端正, 正 ) 6. 者: 中轩敞 者 为舱 (…… 的 部分 ) 居右 者 椎髻 仰面 (…… 的 人 ) 7. 而: 中峨冠 而 多髯者为东坡 ( 连词 ,表并列, 并且 ) 而 计其长曾不盈寸 ( 连词 ,表转折, 但是 ) 启窗 而 观 ( 连词 ,表顺承, 然后 ) 8. 盖: 盖 大苏泛赤壁 云 ( 表示 推测的句首 语气词 ) 盖 简桃核修狭者为 之 ( 原来是 ) 9. 云: 盖大苏泛赤壁 云 ( 句 尾语助词,无实际 意义 ) 此中人语 云 ( 动词 , 说 ) ( 四 ) 词类 活用 1. 中轩敞者为舱, 箬篷 覆 之 ( 名词 作状语,用箬 篷 ) 2 . 石青 糁 之 ( 名词 作状语,用 石青 ) 3 . 中 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 坡 ( 名词 用作动词,戴着高高 的帽子 ) 4. 居右者 椎髻 仰面 ( 名词 作动词,梳着椎形 发髻 ) ( 五 ) 文言 句式 1 . 倒装句 — 定语后置 (1) 其 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 中 (“ 相比”是 中心词 “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 煞尾 ,相当于“的” 。 ) (2) 盖 简桃核修狭者为 之 (“ 修狭”是中心词 “桃核”的 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 相当于“的”。 ) 2 . 省略句 (1) 省略 主语 ( 佛印 ) 卧 右膝,诎右臂支 船 ( 句 首承前省略 主语“佛印” ) (2) 省略 介词“于” ①佛印 居 ( 于 ) 右 ,鲁直 居 ( 于 ) 左 ②各 隐 ( 于 ) 卷 底衣褶中 ③ 居 ( 于 ) 右 者椎髻仰面 ④ 居 ( 于 ) 左 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 题名 ( 于 ) 其上 导思 1. 核舟共雕刻了几个人物?各有何情态? 导思 2: 核舟具有怎样的布局 ? 雕刻人物 核舟布局 导思 4. 文章最后为什么又要总体概述所雕刻的事物及 核舟的外形? 总体描述 关键词 : 精湛技艺 导思 3. 雕刻者选取了怎样 的桃核?为什么要突出桃核的外形? 核桃外形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核舟记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 ( 或写得好的语句 ) 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第 一部分 (①) : 第二 部分 (② — ⑤) : 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主题。 按照中间 —— 船头 —— 船尾 —— 船背的顺序,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姿态,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第三 部分 (⑥) : 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原文: 明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为 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 鸟兽、木石, 罔不因 势 象 形,各具情态。 奇巧人: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为: 做。这里指雕刻。 罔不: 无不、全都。 象: 模拟,这里指雕刻。 注释: 因: 顺着、就着。 以至: 以及。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 按照 ( 材料 原来 的 ) 形状 刻 成 ( 各种 事物 的 ) 形象 ,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原文: 尝贻 余核舟一, 盖 大苏 泛 赤壁 云 。 尝: 曾经。 贻: 赠。 盖: 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 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 句尾语助词。 注释: 译文: ( 他 ) 曾经 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 , ( 刻的 ) 应当 是苏东坡坐船游 赤壁 ( 的情景 ) 。 原文: 舟首尾长 约 八分 有奇 ,高 可 二黍 许 。中 轩 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约: 大约。 有奇: 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可: 大约 。 注释: 许: 上下。 轩: 高。 核舟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 译文: 原文: 启窗而观,雕栏相 望 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 之。 望: 对着,面对着。 糁: 涂 。 注释: 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译文: 原文: 船头坐三人,中 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 。东坡右手执 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 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 注释: 峨冠: 高高的帽子。 卷端: 指画幅的右端。 如有所语: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手卷: 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末: 指画幅的左端。 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注释: 比: 靠近。 绝类: 极像。类,像。 矫首昂视: 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 不相类似。 原文: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 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 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 不属 。 译文: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注释: 诎: 弯曲。 倚: 靠。 历历数: 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 原文: 卧右膝, 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倚 之 —— 珠可 历历数 也。 译文: 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 —— 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 舟尾横卧一 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 椎髻 仰面,左手倚一 衡 木,右手 攀 右趾,若 啸呼 状。 注释: 楫: 船桨。 衡 : 同 “ 横 ” ,横着。 啸 呼: 大声呼叫。 椎髻: 椎形发髻。 攀: 扳着。 译文: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原文: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视端容寂 , 若听茶声然 。 注释: 视端容寂: 眼睛正视 着 ( 茶炉 ) , 神色平静。 若 …… 然: 相当于 “ 好像 …… 的样子 ” 。 译文: 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 其船背稍 夷 ,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 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 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 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 丹 。 夷: 平。 甫: 通 “ 父 ”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 清楚明白。 注释: 丹: 朱红色。 译文: 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字迹 ) 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原文: 通计一舟, 为 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 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 曾不盈寸 。 为: 刻有。 曾不盈寸: 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 注释: 译文: 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原文: 盖 简 桃核 修狭 者为之。嘻, 技亦灵怪矣哉 ! 简: 挑选。 修狭: 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神奇啊! “ 矣 ” 和 “ 哉 ” 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 注释: 译文: 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1. “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 答案 】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 技艺 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 2.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 中说明了什么? 【 答案 】 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3.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答案 】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 《 后赤壁赋 》 和 《 赤壁赋 》 ,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 4. 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 答案 】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5.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 答案 】 东坡。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 当然 不能违背“初衷”;二是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 赤壁 ”,苏东坡是主人公,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 相吻合 。 重点品析第三段 6. 本段介绍船头的浏览者时,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哪些 方面?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第③段写船头的游览者 —— 苏轼、鲁直和 佛印,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情和姿态,表现 人物的悠闲、豁达和洒脱,这样写显示了他们不同 的身份、神情、姿态,呼应“各具情态”。 重难点小结 这段文字是文章的重点段落,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神情、姿态,呼应前文的“各具情态”。如: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 “执 ,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 7. 课文结尾段落文字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 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 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 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 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 由衷赞叹。 【 答案 】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 “记” 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 如实地 描述了雕刻在 核舟上 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 人能 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1. 【 难点探究 】 题目 《 核舟记 》 的“记”是不是 “记、叙” ? 【 答案 】 本文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 《 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中写景的 名句 ,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 —— 如果我们把核 舟 2. 【 难点探究 】 比较 本文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 的顺序 ,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 顺序描述 核舟的。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比作一幅图画的话 ,那么 ,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绘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后写船尾,这不用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而将船背放在最后写,则体现了文章写作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而背面则为雕刻品的附属部分 。 中间 船头 船尾 核 舟 记 总: ①介绍王叔远的高超技艺,点明“核舟”的主题。 分 : ( ② - ⑤ ) 详细介绍核舟 总 : ( ⑥ ) 概括全文,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正面 背面 描写细致 顺序清晰 层次井然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1.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 本文 采用“总 —— 分 —— 总”的结构布局。第一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二至五段,详述核舟之“奇巧”。 第六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技亦灵怪矣哉”。从局部来看,文章的主体 部分 ( 第二部分 ) 采用 空间顺序,先介绍核舟正面中间部分的结构布局,再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和姿态,最后介绍核舟背面的题名、篆章和着色,说明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 2. 语言简洁、生动。 本文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其形貌,如“峨冠”“多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等,又描述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其不同的姿态。介绍“舟尾”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具体、生动,把两个船夫的不同特点鲜明地介绍出来。 苏轼 《 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的相关段落 《 赤壁赋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后赤壁赋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1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论衡 》 【 译文 】 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 , 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会开裂。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礼记 》 【 译文 】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11 核舟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 贻 (    ) 有奇 (    ) 二黍 (    ) 许 箬 (    ) 篷 石青糁 (    ) 之 峨冠 (     ) 多髯 (    ) 椎髻 (    ) 篆 (    ) 章 衣褶 (    ) 诎 (    ) • • • • • • • • mǐn • • • • y í 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 á n j ì zhu à n zhě qū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罔不因势象形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尝贻余核舟一 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两膝相比者 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佛印绝类弥勒 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其船背稍夷 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着、就着 模拟 • • • • • • • • • 赠 零数、余数 靠近 像 平 竟然 挑选 模拟 3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诎右臂支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诎”同“屈”,弯曲 “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 ( 跟“竖、直”相对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 .若听茶声然     皆若空游无所依 D • • • • • • • • 【 点拨 】 A. 做。这里指雕刻 / 判断动词,是; B. 句末语气词 / 说; C. 奇妙 / 零数、余数; D. 均为“好像”。 5 .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A. 代词,代指人、物、事等; B. 助词,无实在意义; C. 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字母分别填入括号内。 (1) 能以径寸之木 (    ) (2) 石青糁之 (    ) (3) 左臂挂念珠倚之 (    ) (4)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 • • • C A A B 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全都是就着 ( 材料原来的 ) 样子刻成 ( 各种事物的 ) 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 他 ) 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 ( 刻的 ) 是苏轼游赤壁 ( 的情景 ) 。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 刻着 )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6) 嘻,技亦灵怪矣哉! 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 那人眼睛正视着 ( 茶炉 ) ,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嘻,技艺也真神奇啊!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属事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 — 分 — 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 .本文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 《 虞初新志 》 。 C .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 D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作者的桃核刻的小船。 B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有所语 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两膝相比者 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俄而百千人大呼 俄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两股战战 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40 页第 8-11 题。 零数、余数 • • • • 说话 靠近 不久 • • 大腿 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那人眼睛正视着 ( 茶炉 ) ,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凡是 ( 火灾 ) 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 10 . 【 甲 】 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__ 顺序; 【 乙 】 文运用 ________ 描写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 空间 侧面 11 . 【 甲 】【 乙 】 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如今,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或传承它们呢? ( 写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 示例: ①加强宣传。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 ( 社区 ) 的活动。③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④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们学习这些技艺。 ( 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 【 乙参考译文 】 忽然 ( 听到 ) 一人高声呼喊“火起”,丈夫起来高呼,妇人也起来高呼。两个孩子一齐哭。不久成百上千个人高呼,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其中还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许多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杂着许多人求救的声音, ( 众人 ) 拉塌 ( 燃烧着的 ) 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夺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 ( 火灾 ) 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 ( 任何 ) 一种 ( 声音 ) ;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一个地方。于是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着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里面, ( 只有 ) 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2 .学习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某中学举行“砥砺传承,匠心筑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学校安排明天下午 2 : 30 在科技馆一楼听“砥砺传承,匠心筑梦”专家报告会。王敏昨天请假了,明天下午到校。班主任黄老师让你今天放学后转告王敏。你见到王敏后应该怎么说? 示例: 王敏,黄老师让我告诉你,学校安排明天下午 2 : 30 在科技馆一楼听“砥砺传承,匠心筑梦”专家报告会,你一定要准时到啊!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古法宣纸制作有 108 道工序, 80% 以上都是纯手工,晒纸是其中重要的工序之一。在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毛胜利就是其中一位坚守古法技艺,再续宣纸传奇的晒纸工。他不仅制作过三丈三特大纪念宣纸、建国六十周年纪念宣纸,还带出了多名晒纸技术骨干。 毛胜利的事迹流传开以后,大家纷纷在网上发帖点赞,请你发帖表达看法,要求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在平凡的岗位上,您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唱响了时代的敬业之歌,谱写了人生完美的篇章!向您致敬,可敬的晒纸工! (3)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央视纪录片 《 大国工匠 》 讲述的 8 位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本次活动,学校特邀请曾为北京 APEC 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的錾刻师孟剑锋来校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你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 示例: 化用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巧妙地将工匠的名字“剑锋”和他所创作的国礼的名称“和美”嵌入对联。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