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竹篾(miè) 简陋(lòu) 迷茫(máng) 菌子(jūn)
B.冗长(chén) 慎重(shèn) 妥帖(tiē) 拖沓(tà)
C.累赘(zuì) 悔恨(huǐ) 鞠躬(gōng) 生疏(shū)
D.驿路(yì) 晶莹(yíng) 陡峭(qiào) 溢出(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修葺 折损 陡峭 以身作责
B.监督 失意 排解 如释重负
C.商酌 别扭 修润 悔人不倦
D.悠闲 达观 循环 悲天闵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很多学校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B.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C.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D.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人如一棵树,总会有斜出的枝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修身养德,学会做人,就要学会剪弃不肖之友
②而狐朋狗友不仅会败坏你的声誉,影响你的事业,而且还可能断送你的前程
③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好友终身受益
④通过修剪自然会茂盛成长,绿叶葳蕤
⑤与有品位之人为朋,挚友可成为自己的心灵知音,在困难之时在身边相伴,得意忘形之时良言相劝,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A.④②③①⑤ B.④①③⑤② C.②④①⑤③ D.②④③⑤①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通过典型的事例,突显出叶圣陶先生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B.《爱莲说》一文中作者托“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C.《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是现代著名思想家、学者。
D.《陋室铭》是唐代的刘禹锡写的一篇铭文。
7.名句默写填空。(6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援引古人古迹、古语自慰自勉,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中国人把孝看作人的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为此,某校开展了以“传承传统美德,弘扬孝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6分)
(1)某同学收集到右面一幅漫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寓意。(4分)
(2)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请你结合上面材料,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2分)
二、阅读探究(40分)
(一)阅读古文,完成问题。(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春兰出阳羡山①,一名兴兰。土人丛移者久而芬茂,枝植者不再岁。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②。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③若弃间。予用之辄败,知非九畹中人④也。栽兰不成,书此一笑。(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①阳羡山:山名。②竞爽:媲美,争胜。③若子:当作孩子一样照顾。④九畹中人:指会种兰花的人。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斯是陋室( ) (2)盖气聚而根不伤( )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一处)(2分)
里 人 赵 氏 尝 窃 其 法 亦 颇 验
11.下列每组两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名兴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 此易晓耳
C.孔子云 云妙在若子若弃间
D.无案牍之劳形 予用之辄败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1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爱好。刘禹锡居陋室,仍旧“调素琴”“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闲来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写文章。(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薄 荷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我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致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嚣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所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很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地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干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也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吗?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4.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3分)
15.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16.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4分)
17.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14分)
你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店
孙道荣
①刮了几阵风之后,雨说下就下了。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门外。开店十几年来,这个时间段,本来就没什么生意,他已经习惯了一天中这段闲散的时光。
②忽然,一个人影匆匆忙忙地走到屋檐下,显然是躲雨的。那人往店里瞄了几眼,犹疑了一下,终于没有推门进来。雨借风势,斜扫,不长的屋檐,根本遮挡不住风雨。他站起来,走过去,拉开门,对那个人说:“别站在外面了,衣服都淋湿了,进来坐会儿吧。”躲雨的是个年轻人。他拿了一条毛巾,递给年轻人。年轻人感激地笑笑,接过毛巾,将脸擦干净,又擦了擦湿漉漉的头发。他注意到,年轻人的头发长而蓬乱,一看就是有段时间没有理发了。他问年轻人:“看样子是来找工作的吧?”年轻人点点头,茫然地看着外面的雨,告诉他:“我去年就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固定的工作。听说这边工厂多,就过来试试看。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再找不着工作,就只能先回老家了。”他安慰年轻人:“别急,总有希望的。”
③他又和年轻人闲聊了几句。外面的雨,一直在下。
④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年轻人,忽然站起来,拿起架子上的理发布,对年轻人说:“坐着也是坐着,不如我帮你理个发吧?”年轻人一听,神色慌张地直摇头:
“我只是进来躲躲雨的,不理发。如果我影响你生意的话,我可以站在外面屋檐下躲一会儿。”年轻人说着,就要站起来。他一把按住年轻人:“没关系,我不会强迫你理发的。反正我现在也是闲着。没有生意,帮你把头发简单地剪一剪,你会看起来精神一些,也许对你找工作有利。”年轻人脸红红地憋出一句话:“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太凌乱了,可是,不瞒您说,我的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我真的没钱理发。”他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善意地撒了一个谎。年轻人抬头看看他,摘下眼镜,狐疑地点点头。
⑤他将理发布罩在年轻人身上,拿起电推剪,开始帮年轻人剪头发。他先将小伙子的头发轻轻地梳顺,对小伙子说:“我建议你将头发剪短一些,这样显得干练。”小伙子点点头。在嗡嗡的电推剪声中,小伙子长长的头发,纷纷落下。他一边修剪,一边和小伙子闲聊。不一会儿,就将小伙子的头发剪好了。他又帮小伙子将头发洗了一下,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定型。
⑥小伙子戴上眼镜,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显得年轻、干练,多了很多精气神。小伙子笑着说:“师傅,你的手艺蛮不错的,不像是刚学出来的啊。”他笑笑。小伙子把手伸进外衣口袋,掏了半天,掏出一张五元钞票,递给他,嗫嚅着说:“不好意思,我只能付给你这么多,你别嫌弃。”他推开了小伙子的手,板着脸说:“我说过权当练习。怎么能收你的钱呢?”小伙子红了脸庞,又红了眼圈,慢慢收起了钱。
⑦外面的雨仍然在下。他给小伙子讲了一个故事。小街上有一家剃头老店。有一次,一个头发蓬乱面容肮脏的小男孩走进店里讨水喝。老师傅给他倒了一杯水,还给了他几块饼干。又饿又渴的小男孩吃得很香甜。吃完了饼干,喝好了水,小男孩准备离开。老师傅却一把拽住他,要给他剃头。小男孩说:“
我没有钱。”老师傅说:“我知道你没有钱,可是,既然你走进了我这个剃头铺,你就不能蓬头垢面地走出去。”老师傅给小男孩剃了个好看的小平头。小男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恳求老师傅收他为徒。就这样,小男孩学成了一门手艺,再也不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了。
⑧他没有讲那个小男孩是谁。小伙子也没有问,但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⑨雨终于慢慢小了,停了。小伙子向他告辞,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他拍拍小伙子的肩膀,目送小伙子一脸精神地走出他的理发店,他笑着嘟囔了一句:“不管你是谁,你都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理发店,这是一个理发匠的根本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5期)
18.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年轻人的心理变化
开端
年轻人到屋檐下躲雨
________①______
发展
________②______
感激、茫然
高潮
他为年轻人理发并讲述自己的经历
________③______
结局
年轻人告辞离店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
充满信心
19.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在第④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3分)
20.第⑦段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21.本文多次写到“雨”,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雨”在文中的作用。(4分)
三、作文(50分)
22.请以《向____________学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四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1.D 解析:A项“菌”应读jùn,B项“冗”应读rǒng,C项“赘”应读zhui。
2.B 解析:A项“以身作责”应为“以身作则”;C项“悔人不倦”应为“诲人不倦”;D项“悲天闵人”应为“悲天悯人”。
3.A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C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随着”或“使得”;D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活动”。
4.A 解析:A项冒号应管到一句话的末尾,“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不属于冒号管辖的范围。
5.B
6.C 解析:梁启超是近代人。
7.(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3)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8.(1)示例:这是一幅题为“等待”的漫画。画面中有一位老人,一手拿着一张报纸,上有“老年报 今日父亲节”的字样,一手拿着手机。老人一边盯着手机看,一边围绕着放有电话机的桌子转,头脑中想着电话和手机的铃声。墙上贴有老人和老伴及三个子女的全家福。这幅漫画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子女疏于对父母的关心与问候的现象。
(2)示例:别让子女的爱成为父母永远的等待。
二、(一)9.(1)这 (2)受伤,损伤
10.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 11.C
12.(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2)(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
13.阅金经 栽兰花(或:种兰花、养兰花等)
【乙译文】春兰出产于阳羡山,又叫兴兰。当地人整束移栽的兰花活得很久而且芬芳茂盛,分枝种植的兰花活不过第二年。因为元气凝聚所以根须不会受损,分散开来(兰花)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南城有一个傅姓人家,他家的兰花可以养得(长达)十几年,花朵叶子争相媲美,生机勃勃。同乡一个姓赵的人曾经悄悄学习傅家养兰的方法,(效果)也很灵验,说妙在精心照料和任它自生自灭之间。我用这个方法来养兰花就失败了,知道自己不是善于养兰花的人。(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
(二)14.宠辱不惊;清新,清静;好养,不娇贵。
15.对薄荷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16.朋友的话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升华了作者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
17.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过日子的方式。
示例一:认同。慢节奏生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示例二:不认同。快节奏生活能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18.①犹疑 ②他请年轻人进店躲雨并闲聊 ③感动、若有所思
19.示例:小伙子,你误会了,我不收你的钱。不瞒你说,我学理发时间也不长,这个店刚开不久,你就当给我练习一下。如果剪得不合你的心意,你还要多包涵
20.不能。第⑦段是插叙,补充交代了“他”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既解释了“他”无偿帮助年轻人的原因,也表现出“他”是一个懂得感恩并能传递善良,向社会报恩的人。
21.①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了下文躲雨、进店、理发等情节。②烘托人物心情,由“说下就下”到“一直在下”“仍然在下”再到“慢慢小了,停了”的过程,烘托出年轻人由“茫然”到“若有所思”再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22.思路解析:本题为半命题作文,关键词是“学习”
,限制词是画线部分填写的内容,它决定了我们学习的内容。另外,“学习”的前提是被影响,是我们以前不具备的、所欠缺的。通过“学习”,我们有了改变,有了更高的追求。可以从多个角度补充,如:平凡的人的举动给我们思想上的大启迪,带给我们榜样的力量。又如:有影响力的古今中外的名人雅士,他们高尚的节操带给我们的影响。再如:自然界中的生灵或美景,给我们带来的人生感悟等。这类题材要避免老而旧、大而空,要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来写。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