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7下语文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7下语文课件

ID:657657

大小:2.75 MB

页数:129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幽州台歌 20 诗歌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 《 登幽州台歌 》 。 (难点) 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品读诗人的形象。 (重点) 陈子昂 (661 ~ 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 ( 今属四川 ) 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感遇 》 和 《 登幽州台歌 》 。有 《 陈伯玉文集 》 传世。 《 登幽州台歌 》 : 696 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 《 登幽州台歌 》 等诗篇。 怆 然     涕 读一读字音 chuàng tì 导思 1. 诗歌描写了什么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 导思 2. 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情言志 关键词 : 情怀、哲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登幽州台歌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前 不见 古人 , 后 不见 来者 。 念 天地之 悠悠 ,独 怆然 而 涕 下! 前: 过去。 后: 未来,后世。 来者: 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注释: 古人: 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念: 想到。 涕: 眼泪。 译文: 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 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 答案 】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难点探究 】 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 ―→ 后(寂寞苦闷 ) 悠悠     怆然 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 登幽州台歌 》 : 全篇前后句子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 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 之”和“而” )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 《 燕昭王 》 ,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 驱马复归来 望 岳 20 诗歌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 ―― 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难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 (重点) 杜甫 (712 ~ 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 ( 今河南巩义 ) 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 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 《 石壕吏 》《 新安吏 》《 潼关吏 》 ,“三别”为 《 新婚别 》《 无家别 》 和 《 垂老别 》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 《 杜工部集 》 传世。 《 望岳 》 :杜甫共写过三首 《 望岳 》 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岱 宗 一 读一读字音 dài 决 zì ( ) 二 写一写字形 眦 三 文言知识积累 ( 一 ) 通假字 荡胸生 曾 云 ( 曾:同“层” ) ( 二 ) 一词多义 绝会当凌 绝 顶(极)夜久语声 绝 (消失) 导思 1. 诗歌描写了什么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 导思 2. 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情言志 关键词 : 情怀、哲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望岳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 岱宗夫 如何?齐鲁青 未了 。 造化钟 神秀,阴阳割 昏晓 。 岱宗: 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 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造化: 天地,大自然。 昏晓: 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注释: 未了: 未尽,没完。 钟: 集中,聚集。 原文 : 荡胸生曾云, 决眦 入归鸟。 会当凌 绝顶, 一览 众山小。 决: 裂开。 眦: 眼眶。 会当: 定要。 凌: 登。 一: 全。 览: 看。 注释: 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 山中 ) 升起层层云气, ( 看后使人 ) 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 我 ) 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译文: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 答案 】 泰山的绵延、高大。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 答案 】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 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 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 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 形象。 【 难点探究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阅读方法解密 把握作者情感五法: ①了解写作背景,如乱世中往往表达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情感;②注意审题,透过题目来把握诗歌有关情感的信息;③抓诗眼、抓主旨句,抓体现作者态度、情感的关键句来把握作者情感;④把握诗歌意象,如 “ 柳 ” 有留恋、惜别之意;⑤注意情景关系。答题思路:通读全诗,从作者、题目、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把握情感。答题模式:这首诗 …… ,表达了诗人 …… 的情感。本题就是通过抓主旨句来分析作者情感的。 【 答案 】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2. 【 难点探究 】 《 己亥杂诗 ( 其五 )》 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远望 高峻青翠 近望 秀美高大 细望 心胸激荡 、 眼界开阔 愿望 积极向上 、 勇于进取 景 望 岳 ↓ 情 《 望岳 》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望岳 》 : 借景抒情。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写泰山之景抒发诗人的感情。前六句写泰山之景。开头两句写远望泰山,突出泰山的青翠、绵延、高大。三、四两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高耸挺拔。五、六两句写细看之景,并由静转动,描写山中的层层云雾和翩翩飞鸟。 在描绘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景色的基础上,诗人自然抒发出自己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豪迈之情。 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这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登飞来峰 20 诗歌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难点) 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重点) 王安石 (1021 ~ 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 ( 今江西抚州 ) 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有 《 临川集 》 一百卷传世。 《 登飞来峰 》 :皇祐二年 (1050) 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导思 1. 诗歌描写了什么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 导思 2. 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情言志 关键词 : 情怀、哲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登飞来峰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 飞来山上 千寻塔 , 闻说 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千寻塔: 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自缘: 因为。 注释: 译文: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1.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 答案 】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 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 答案 】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 答案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 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 情感探究 】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魄力 登飞来峰 千寻塔、见日升 —— 点明山高 不畏浮云、最高层 —— 浅易而见哲理 《 登飞来峰 》 :诗人借景抒情、语言生动,从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 登飞来峰 》 : 思绪连贯紧密,前后关照,浑然一体。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好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 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层。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 《 登飞来峰 》 ,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诗 游山西村 20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 《 游山西村 》 。 掌握诗歌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 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诗歌语言。 哲理 语句的含意。 (重点)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品有《示 儿》《诉衷情》。 《游山西村》 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令作者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一 读一读字音 鸡 豚 tún 名句积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 文言知识积累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游山西村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 莫笑农家 腊酒 浑,丰年留客 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 无时 夜叩门。 注释: 腊酒: 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 ( tún ) : 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 ( kòu ) 门:敲门。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译文: 1. 《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 答案 】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 答案 】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 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 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 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 新奇和亲切。 3.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而意无穷。 【 答案 】 诗人写此诗时被排挤回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坚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定,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诗人在诗中通过描写山西村的山水风光,暗示深刻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有曲折,只要努力,光明就在前方。 【 难点探究 】 如何理解 《 游山西村 》 一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游山西村 首联:农家 —— 丰年足食 民风 淳朴 颔联:村外 —— 景色优美 颈联:村民 —— 民风古朴 尾联:希望 —— 随时做客 《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游山西村》主线突出,层次分明。 这首七律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 游”字,而处处写“游”,游兴十足,游意未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 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古诗中富含哲理的名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 《 游山西村 》) 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 , 只要坚定信念 , 勇于开拓 , 人生就能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 《 题西林壁 》)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 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 , 既要客观 , 又要全面 . 3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王之焕 《 登鹳雀楼 》) 只有站得高 , 才能看得远。 4 、沉舟侧畔千帆过 , 并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己亥杂诗 ( 其五) 20 诗歌 《 己亥杂诗 》 共 315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 《 己亥杂诗 》 。己亥指清道光 19 年( 1839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 《 己亥杂诗 》 的第五篇。 (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重点) (重点) 龚自珍 (1792 ~ 1841) ,字人,浙江仁和 ( 今浙江杭州 ) 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 《 病梅馆记 》《 己亥杂诗 》 等。 《 己亥杂诗 ( 其五 )》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 (1839) 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 《 己亥杂诗 》 。 二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导思 1. 诗歌描写了什么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 导思 2. 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情言志 关键词 : 情怀、哲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己亥杂诗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 浩荡 离愁白日斜, 吟鞭 东指即 天涯 。 落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浩荡: 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吟鞭: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天涯: 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 落花。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译文: 赏析 《 己亥杂诗 》 的后两句。 【 答案 】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 答案 】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 难点探究 】 《 己亥杂诗 ( 其五 )》 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比喻明志 己亥杂诗 叙事抒情:离开京城, 远离朝廷 虽然辞官, 但仍关心 国家的前 途命运 不甘沉沦 不畏挫折 落红 —— 自己的身世 花 —— 朝廷(社会、国家) —— 愁绪万千 《 己亥杂诗 ( 其五 )》 :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 己亥杂诗 ( 其五 )》 : 本诗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形成诗歌的跌宕起伏之美。诗的前两句描述离京的情景,表达愁苦的心情和沉重的离愁。三、四句移情于物,从浓郁的伤感中摆脱出来,表明自己虽遭挫折,辞官出京,但绝不会一蹶不振,会继续为国家、为人民效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积累落花诗句。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20  古代诗歌五首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 (     )   涕下 (    )   青未了 (    ) 决眦 (    ) 岱宗 (    ) 足鸡豚 (    ) 浩荡 (    ) 吟鞭 (    ) 即天涯 (    ) • • chuàng • • • • • • • tì liǎo zì dài tún hào yín jí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独怆然而涕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造化钟神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会当凌绝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自缘身在最高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泪。 • • • • • • • 聚集。 终当,终要。 因为。 落花。 3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B .飞来 / 山上 / 千寻塔,闻说 / 鸡鸣 / 见日升 C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D .浩荡离愁 / 白日斜,吟鞭东指 / 即天涯 【 点拨 】 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飞来山上 / 千寻塔,闻说鸡鸣 / 见日升 B 4 .下面是一册诗集中寄语里的一段话,联系上下文将横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________________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________________ ,有的灿烂盛开。 示例: 有的激昂澎湃 有的含苞待放 5 .默写填空。 (1)《 登幽州台歌 》 中,写出在广阔无限的时空背景中,诗人深感人生有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杜甫的 《 望岳 》 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念天地之悠悠 会当凌 绝顶 独怆然而涕下 一览 众山小 (3)《 登飞来峰 》 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4) 当人生遭遇困境时,陆游 《 游山西村 》 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总会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5)2016 年,杨绛先生走完了她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安然辞世。她丰厚的文学遗产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正如龚自珍在 《 己亥杂诗 ( 其五 )》 中所云: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山重水复疑无路 自缘身在最高层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 登幽州台歌 》 一诗所表现的不只是天地的浩渺,更有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诗歌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极富感染力。 B . 《 望岳 》 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C . 《 登飞来峰 》 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实写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 . 《 游山西村 》 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两句写出了农家热情、淳朴、好客的特点。 C 【 点拨 】 第二句是虚写旭日东升的景象。 ( 一 ) 阅读 《 登幽州台歌 》 ,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课文研读 7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首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 .第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 .“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置于广阔无垠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天地无穷、人生有限的苍茫的孤独感。 D .末句“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 点拨 】 引用 《 论语 》 中的话,用孔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D 8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天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 二 ) 阅读 《 望岳 》 ,回答问题 。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 .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 .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 .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 点拨 】 “自近而远”应是“自远而近”。 A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凌”字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 三 ) 阅读 《 登飞来峰 》 ,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指眼前的一切困难、障碍、挫折等。 11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12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全局,眼光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心中有高远的理想与追求,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 四 ) 阅读 《 游山西村 》 ,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 .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 .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 .这首诗描写了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D 【 点拨 】 “鸡豚”是鸡肉和猪肉。 B.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神 ( 土地神 ) ,祈求丰收;“社戏”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C. 没有去职回乡后的郁闷,希望随时到农家。 14 .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不论前行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 五 ) 阅读 《 己亥杂诗 ( 其五 )》 ,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 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5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 点拨 】 描绘 情景或画面类的题目,其实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写出诗句的意思。本题作答时要注意“画面感”,要突出“白日斜”“吟鞭东指”两个场景。 示例 :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16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 一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宿牛群头 ① [ 元 ]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 注释 】① 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二、拓展阅读 17 .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 二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 发 [ 唐 ]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9 .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0 .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 ( 珪 ) ,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 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21 . [2019• 安徽 ] 校学生会开展“读古诗 • 长知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 ( 1) 请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 通 知 各位同学: 为了更好地落实“读古诗 • 长知识”活动要求,经校学生会研究决定, 将在九年级召开“走进送别诗”专题学习活动 ,请认真整理学过的送别诗,于 5 月 17 日下午 3 点在学校报告厅参加知识竟答活动。 2019 年 5 月 8 日 ①通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_________” ,正确的写法是“ _________” 。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知识竟答 知识竞答 将“召开”改为“举行” 。 落款处署名:校学生会 (2) 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常用的两种交通工具。 孤帆远影碧空尽: __________ 脱鞍暂入酒家垆: __________ ② 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 客舍青青柳色新: 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 __________ 帆船 马 折柳 饯饮 (3) 下列选项是对一首五律颔联和颈联的补充,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______ 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 颔联 )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 ______ 。 ( 颈联 ) A .风高 还      B .风高 回 C .高风 还      D .高风 回 C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