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读一读,找规律。 你读了小朋友的话,
你收获了什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具体方法 示例
检 索 、 查
阅 或 捕 捉
信 息 、 了
解情况
扫描式
阅读法
读速往往是一目十行,采用
泛读、跳读、读标题、读段
旨句等,及时捕捉自己所需
要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
查阅资料、阅读报纸、
看说明书等
消遣
麻醉式
阅读法
把自己完全置于书本之外。
消遣式的阅读,没有明
确的阅读目的,人物姓
名、故事情节、艺术手
法等掌握与否均无所谓。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具体方法 示例
需要把握
文章的基
本内容、
基本观点
和精神实
质。
全景式阅
读法(精读
法)
掌握所读对象的框架和精髓。①
读一下文章的题目、摘要、目录
或小标题,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
内在联系,粗略地把握其脉络。
②沿着这个脉络去细读,读完再
回过头来看文脉通不通,全文谈
了几个问题,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阐述的是什么观点?有无新的规
定、提法或方略。
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
报纸上的重要社论或
评论,决策人的重要
讲话,与自己工作、
生活相关的科技论文,
各级政府的法律条文
等。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具体方法 示例
整体把握,
品词析句,
感悟文本,
领会内涵。
研读法
①朗读全文。能流利朗读,熟悉
生字生词②划段分层,概括段落
大意③概括中心。④领略章法。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征、语言特色、
表达方式⑤摘抄背诵。
课本知识、文学名
著以及哲学、史学、
经济学、军事学
读下面两则材料,如果为世人介绍“卢沟桥”
的建筑成就,你会选择哪则材料?用什么方法阅读?
如果是描写卢沟桥的景色特点,你会选择哪则材料?
用什么方法阅读?
l练一练,学运用。
材料一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 到1192 年间。桥长265 米,由11 个半圆形的石
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 米到21.6米。桥宽约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
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
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
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
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
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 世纪,卢沟桥就闻
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
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
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
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材料二
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
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
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亮得多。再是这
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
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
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
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
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
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 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马可·波
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如果为世人介绍卢沟桥的建筑成就,我会选择材料一,
由于需要把握卢沟桥基本结构、建筑特点等,要用全景式阅
读法(精读法)。
如果是描写卢沟桥的景色特点,我会选择材料二,因为
要整体把握材料二描写的卢沟桥的景色,品词析句,感悟文
本表达的情感,领会内涵,要用研读法阅读。
参考答案:
l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积
累了哪些阅读
方法?
生活、阅读中,我觉得不同的阅读
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能够在
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
我在“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上
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
l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
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l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
探过来。
l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
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
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
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
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雕像
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
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入迷的样子。读一读,试着写一写
类似的情景。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人物的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
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
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第三句是人物的正面描写,
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和语言,又称“直接描写”。正
面描写是忌平淡、忌拖沓,须形神俱备。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
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去表现人物性格、
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
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它是正面描写的补充。侧面描写曲折含
蓄,能唤起读者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下面有两段描写小球迷的文字,请大家判断它们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l练一练,学运用。
(1)小林今年还不满十四岁,黑黑的脸,黑黑的胳膊腿儿,结结实实的。
球场上,一见人老爱伸出大拇指自秀:别看咱矮,标准的足球运动员身
材。
(2)王老师一踏进小林的家,就被小林的妈妈一把拖住了:“唉呀呀,
王老师,你说咱这儿子是不是中邪了。看球赛,幸亏是我拉得快,他差
点一脚踹破电视机。作文从来都不交,给国家足球队写的信光草稿都有
好几本了,连家里喂条狗,他都非要取名叫什么马拉多纳……”
第一段属于正面描写,第二段属于侧面描写。
第一段是直接描绘小林的语言、动作、肖像;第二
段是通过他人的介绍来写小林。
参考答案:
l我拓展,我积累。
我要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
刘老师酷爱书法,他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辅导我们练
字时既严格又耐心。记得那是一个大年三十的早上,他像往常一样,
为我们讲解书法的历史,分析大字的结构,纠正我们的毛病,好像不
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跟刘老师学习写字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在他的的精心指导
下,我们的书法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刘鑫同学所写的楷书被选送到
北京少年宫展览,韩振同学在全省青少年书法比赛中荣获亚军,我的
作品也在全国少年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每当说到这些成就和荣誉
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老师那慈祥的面容和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点评:这个小片段的第1 自然段是对刘老师的正面描写,
句句都是直接写刘老师的。第2 自然段写了我们在学习书
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虽然不是直接写刘老师的,
但却从侧面写出了刘老师的水平和成就。正是因为这段话
运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所以才给读者留下了比
较深刻的印象——刘老师真是一位令人钦敬的好老师。
其实沟通交流最重要的是要有逻辑思
维。在和人交流的时候说话必须有重点,
思路清晰,按照总分的结构来表述是比
较有条理的一种表述方式,千万不要面
面俱到,芝麻西瓜一起抓。这样才能清
楚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使对
方心领神会,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
么好处。选择一个话题,用这种方法说一说。
选择一个话题,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
l练一练,学运用。
话题一:竞选班级体育委员
话题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话题一:大家都知道,体育委员当然是要负责班里的体育事务,包
括做操、上体育课、体育比赛等等;另外,尤其要在体育方面能起模
范、表率作用。出于上述考虑,因此,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的同学
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自己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条件,取得过
优秀的体育成绩;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为班集体做贡献,
热心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热心主动地帮助有困
难的同学;三是嗓音要响亮。
参考答案:
话题二:妈妈,踢足球是我的兴趣爱好,周三放学后踢足球的好
处如下:一是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踢足球能有效改善
呼吸系统的功能,强化腿部的肌肉。 二是有利于良好的品质及思
想品德的形成。经常从事足球运动,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自制
力、责任感等。 三是我仅仅只在周三下午放学后踢足球,绝不会
因为踢足球影响我的学习和休息。
参考答案: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朝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
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主要作品: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
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
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作者简介: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①寻芳②泗水③滨④,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⑤识得东风⑥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②寻芳:游春,踏青。
③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④滨:水边。 ⑤等闲:寻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⑥东风:春风。
【注释】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①寻芳②泗水③滨④,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⑤识得东风⑥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
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
致。
【诗意】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面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得。春
回大地,使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
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
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
“新”字。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
泗之间,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
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赏析】
延展阅读: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