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25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看看他的梦是
什么样子的。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的正在迫害中国,
广大的劳动人民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
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好的故事》是
《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
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
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
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
1.会写本课13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 (难点)
学习目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差 cī (参差不齐)
chà (差生)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现在的家乡和十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差别。.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大家要把字写工整,不要大大小小参差(cī)不齐,否则让人感
觉你的学习成绩很差(chà),是个差(chà)生。.
.
.
【幽雅】
【错综】
【云锦】
【萍藻】
一种品级很高的提花丝织物,色彩鲜艳,花
纹瑰丽如彩云。
幽静雅致。
即浮萍。
纵横交叉。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荡漾】
【瘦削】
【一瞬间】
【坠地】
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意思是①婴儿刚生下来;②物体落地;③衰
落、丧失。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检查自读情况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
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
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
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
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搁
削 瞬 凝 骤 掷
综 澄 萍 藻 漾
陡焰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搁在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扌”
的竖要长, “门” 宽大,
里面“各”稍小。
搁
gē
结构:左右
组词:耽搁 搁浅
造句:我把礼物搁在了老师的办
公桌上。
音序:G 部首:扌
错综
书写指导: “纟”要窄, “示”
的两横中下横稍长,竖钩在横下,
左边是撇,右边是点。
综
zōng
结构:左右
组词:综述 综观全局
造句:这件事非常错综复杂,办
起来很难。
音序:Z 部首:纟
澄碧
书写指导: “登” 上边左右部分
写法不一样,两边的横撇和捺要宽
展;下边“豆”稍窄,下横要长。
澄
chéng
结构:左右
组词:澄静 正本澄源
造句:澄碧透明的溪水欢快地在
山间流淌着。
音序:C 部首:氵
萍藻
书写指导:上下结构。 “氵”
在“艹” 下边,“平” 下
横要长,中竖两边是左点右撇。
萍
píng
结构:上下
组词:萍踪 浮萍
造句:萍藻下有很多的小鱼游来
游去。
音序:P 部首:艹
萍藻
书写指导:要写紧凑,中间三个
“口” 要匀称,下边“木” 扁宽,
中竖横上部分要短,撇捺舒展。
藻
zǎo
结构:上下
组词:水藻 绿藻
造句:河里长出了好多的萍藻,
影响了水质。
音序:Z 部首:艹
荡漾
书写指导:右边中间是“王”,
下边是“永”不是“水”,
“永”中间是横折钩。
漾
yàng
结构:左右
组词:漾奶
造句:小船在湖面上轻轻地荡漾。
音序:Y 部首:氵
火焰
书写指导:“火”中间的撇要长,
右点靠下,右下边是 “臼”不是
“白”,上边是短撇,中间分开。
焰
yàn
结构:左右
组词:烈焰 气焰
造句:红色的火焰从炉子中窜出。
音序:Y 部首:火
瘦削
书写指导: “肖”要窄,上边与
“小” 有差别,“月” 的撇变
为一竖,“刂” 竖钩的竖要长。
削
xuē
结构:左右
组词:削减 剥削
造句:爷爷瘦削的脸上露出了笑
容。
音序:X 部首:刂
瞬间
书写指导:“冖” 下右边
的横和倒数第二笔不相连。
瞬
shùn
结构:左右
组词:转瞬 瞬息万变
造句:小鸟瞬间就飞到了树枝上。
音序:S 部首:目
凝视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紧凑,
“匕”和“矢” 要窄小,右上
边横撇要小,撇末端有一点,
下边横钩,末笔捺要重。
凝
níng
结构:左右
组词:凝聚 屏气凝神
造句:战士们卧在草丛里,凝视
着敌人的阵地。
音序:N 部首:冫
骤然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取”
下边先写一撇,中竖左边是上
下两撇,右边撇短捺长。
骤
zhòu
结构:左右
组词:骤变 暴风骤雨
造句:一只野猫忽然窜出来,我
骤然一惊,差一点摔倒。
音序:Z 部首:马
投掷
书写指导:左右两边要窄长,
中间“关” 稍窄小,两横稍
向右上拉。
掷
zhì
结构:左右
组词:掷铁饼 掷手榴弹
造句:我们不要用石子投掷小鸟。
音序:Z 部首:扌
陡然
书写指导: “土” 的第二横
稍长,下面撇捺,撇短捺长。
陡
dǒu
结构:左右
组词:陡峭 陡坡
造句:这件事情陡然出现变化,
让人始料不及。
音序:D 部首:阝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
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
故事”。
课堂小结
习题源于《点拨》“当堂练习”第一、二题
一、比一比,组词语。
综( ) 澄( ) 萍( )
踪( ) 登( ) 苹( )
藻( ) 凝 ( ) 掷( )
澡( ) 疑 ( ) 郑( )
错综
踪迹
澄碧
登山
萍藻
苹果
海藻
洗澡
凝视
怀疑
投掷
郑州
二、按照要求填写。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内。
丑陋—( ) 平静—( )
肥胖—( ) 整齐—( )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括号内。
昏暗—( ) 摇荡—( )
瘦弱—( ) 猛然—( )
美丽 荡漾
瘦削 参差
昏沉 荡漾
瘦削 陡然
好的故事25
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
趣”体现在哪儿。 (重点)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学习目标
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
“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
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
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
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想想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
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
昏沉的夜。
“昏沉的夜”既是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
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
鲁迅先生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昏沉的夜中,熏的昏暗的灯罩旁,烟草的烟雾缭绕中,
四近里鞭爆的繁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切入昏昏欲睡的梦
境,极其自然。
从现实生活的描写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
的手搁在膝髁上。
“闭”“仰”“靠”“捏”“搁”连用五个
动词,描述了夜读的孤单。
作者要写“好的故事”,为什么开篇要用两个自然段写自己的现实
处境?
这样写先交代了做梦的环境,于昏沉的背景之中,在梦境中打开
了一种带着明亮暖色和淡淡温馨的回忆画卷,为表达鲁迅思想深处的
那种执著的美好追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文章起于昏沉的夜,
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
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况下写的,特别是在文学的变革时期,语言
的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因此我们在初读文章时,
可以先将不理解的词语跳过去,再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运用: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鞭爆的繁响在四近”中“鞭爆”“繁
响”“四近”就与现在表达不同,读完课文,看到最后的落款,就明白
了这是写在年初五晚上的一篇文章,自然就明白“鞭爆”“繁响”“四
近”是写初五晚上鞭炮频繁的在燃放,声音很近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的词语
说一说“好的故事”是什么?
学习第二部分
(3——9自然段)
这个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
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段话中第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好的故事”的概括描写。是这个自然段的总
起句,也是全篇的中心句。
默读3—9自然段,这故事的“美丽,幽
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讨论交流: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
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
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
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
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
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作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
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
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安宁生活的一种渴望。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
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
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
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
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段抓住什么来描写“好的故事”?
抓住具体的动态景物来描写“好的故事”。
这些意象是动态的、变化的,表现在哪里?
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在他笔下的自
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使人如临其
境,充分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故事"的美的特质。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
一知道。
“无数”“一一”看出作者的好的故事不是
一个,而是由很多组成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这样写容易让人们产生想象,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
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他们
幸福吗?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在鲁迅的笔下,这些
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仿佛米洛的维
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第三部分
(10——12自然段)
写回到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
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种
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
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
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
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皱蹙”“凌乱”“撕成片片”写出梦碎了
的惨状,与前面美好的梦境形成对比。
课文题目是“好的故事”作者为什么最后写“梦境破碎”呢?
这里包含着鲁迅的怀疑思想。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
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
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
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作者身处现实的“昏沉的夜”,没有
“美的人和。美的事”,但是作者描述
了梦境中的美好的一切。当梦变成了“
碎影”,昏暗的现实给予他的只有绝望
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美的东西只存在
于短暂的梦境中,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
理,但是同时从梦醒后“总记得”可以
看出作者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与憧憬之情。 这是课后第3题哦!
好的故事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现实:昏沉的夜
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
夜”里,作者孤单惶惑,做了一个梦,通过很多意象来描绘这
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
夜”里的这个“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一份安宁,对美
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之情。
“圆形结构”的构篇写法
这篇课文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
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昏沉的夜中,熏的昏暗的灯罩旁,烟草的烟
雾缭绕中,四近里鞭爆的繁响,在这样和环境中,一个人在屋子里夜读很是孤
单惶惑。通过间断地对自己身处现实环境的白描,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
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如满天飘动的云霞,又
像是万颗奔驰的星光,在不停的飞动、扩大、展开。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
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这个“ 圆形结构”也就是指从
现实——梦境——现实的一个现实和梦境的循环;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理想、
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
举例:
圆形结构构篇,开始要有交代,后文要有回应,行文就
像走了一个圈,从哪儿出发,回到哪儿来。
如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贫穷的渔夫放走了自己
捕获的一条金鱼,受到小金鱼的真诚的报答而过上好的生活,
但是由于他的老太婆过于贪婪,最终又归于贫穷的境地。
练一练:
学习运用“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个
故事。
《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写
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
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
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
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鲁
迅先生即使身处昏沉的夜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课堂小结
建议:(1)可以通过画身边的美景;(2)可以写身边美景;
(3)可以查资料汇报最能体现变化的景物等。
画身边的美景 山村巨变 我的家
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所描写的景象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举办一次“好的故事”展示会,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
主题延伸
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
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
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
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
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
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三味书屋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
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
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
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
“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
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
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思考:结合你所了解的鲁迅的资料,说说你对“从那以后,
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
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的理解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
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
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
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一 面
阿累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
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排着一列中文的《毁
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
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
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
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
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
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
“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
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
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
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
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
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
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
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
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
—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
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
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
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
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
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
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
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
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
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
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
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
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
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
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
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
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
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思考: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作者认为鲁迅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
2.你对鲁迅有什么新的认识?
习题源于《点拨》“当堂练习”第三、四题
三、谈谈你对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用“昏沉的夜” 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但同时
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 “昏沉的夜”,就总会
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习题。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一 二 三
基础练习
四 五
一 二
主题探究
一 二
拓展提升
一、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乌桕(jiù jiǔ) 膝髁(kē ɡuǒ)
蓑(suō sōu)笠 参差(chāi cī)
胭(yīn yān)脂 泼剌(lā là)
骤(zòu zhòu)然 皱蹙(cù cū)
二、读拼音,写词语。
dànɡ yànɡ cuò zōnɡ huǒ yàn
pínɡ zǎo shùn jiān nínɡ shén
荡 漾 错 综 火 焰
萍 藻 瞬 间 凝 神
三、选字填空。
1. 俏 削 销 硝 消 梢 稍 捎
( )失 瘦( ) ( )微
树( ) ( )烟 ( )售
( )带 ( )丽
2. 陡 徒 徙
( )弟 ( )峭 迁( )徒 陡 徙
俏捎
销硝梢
稍削消
四、照样子填一填。
1. 例:一(个)故事
几( )一丈红 一( )碎影
2. 例:(虹霓色)的碎影
( )的故事 ( )的灯光
株 丝
美丽 昏暗
五、在比喻句后的括号里打“√”。
1.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
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 )
2.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 )
3.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
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 )
4.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 )
√
√
一、好的故事
1. 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这故事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美的人
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
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美丽 幽雅 有趣
(1)联系下文可知,“好的故事”指的是( )
A.文中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图画。
B.一个有趣、好玩的神话故事。
(2)这“故事”中的景物有( )
A.鞭爆、烟草、灯火。
B.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
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
天,云,竹,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小河……
A
B
2. 读句子,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
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1)“倒影”的意思是“倒映”;“并”的意思是“和”。( )
(2)“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动态的景物,“夹带”表现了静态的
景物。 ( )
(3)“荡漾”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
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 )
√
×
√
3.“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
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关于这一句,
理解正确的是( )
A.这句话写的是大红花和斑红花倒映在河水中的影子
很美,把河水也映红了。
B.这句话写的是大红花和斑红花开在河岸边很美,真
的是“日出江花红胜火”。
A
4. 给下面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并判断。
茅屋 狗 塔 村女 云 也都浮动着
(1)这些美丽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
( )
(2)“浮动着”是说这些景物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
(3)这些景物的倒影浮在水面上,让人感觉如梦如幻。
( )
,, ,,, …… 。
√
×
√
二、昏沉的夜
1. 填空。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________他,
________他,________他。
(1)句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作者之所以有这个念头,是因为他对美好生活充满
____________。
追回 完成 留下
好的故事
向往
2.关于“昏沉的夜”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因为作者是在夜里做梦,所以醒来后看到的是昏沉
的夜。
B.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
他用“昏沉的夜”暗喻现实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
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
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B
一、延伸阅读
鲁迅与萧红(节选)
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先生
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世间有些怀疑的眼睛,自从
遇到鲁迅先生后,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
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她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
鲁迅先生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
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
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
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他们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才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
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
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如飞。人们看到她前进的
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先生。
(有改动)
~~~~~~~~~~~~~~~~~~~~~~~~~~~~~~~~~~~~~~~~~~~~~~~~~~~~~~~
~~~~~
1. 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指单独行事,得不到外力援助。 ( )
(2)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
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
朗的感觉。 ( )
2.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萧红在文学之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B.萧红奔跑的速度很快。
孤立无援
沁人心脾
A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萧红在奋力奔跑,鲁迅先生也在奋力奔跑。
B.萧红的成功,离不开鲁迅先生的无私帮助。
4.短文第三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对萧红的帮助。
B
二、百字练笔
有人提议将中小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全都删除,
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难懂,不太好读。对此提议,
你有何看法?
示例:我不赞成这个提议。因为鲁迅先生身上体
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魂。对于文章难懂这一
问题,我们可以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