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蓄须23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国粹戏曲大师——梅兰芳。让我
们走近进梅兰芳,去看看他的故事。
梅兰芳(1894年-1961年), 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
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于
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
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
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
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
《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1.会认本课11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3.能根据课题或课文记叙的事情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4.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
族气节。(难点)
学习目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请 骚 绝
须 被 界
xù pò jiū chán zū
可 求 想
yāo rǎo jù qiān dìng
nìng yāo wàng
蓄 迫 纠 缠
邀 扰 拒 签订
宁 要 妄
租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积蓄
养精蓄锐
xù
蓄
蓄须
迫害
从容不迫
pò
迫
被迫
纠纷
纠合之众
jiū
纠
纠缠
缠搅
胡搅蛮缠
chán
缠
纠缠
租房
减租减息
zū
租
租界
应邀
邀功求赏
yāo
邀
邀请
打扰
庸人自扰
rǎo
扰
骚扰
拒敌
拒人千里
jù
拒
拒绝
签约
牙签万轴
qiān
签
签订
订购
订书机
dìng
订
签订
宁愿
宁缺毋滥
nìng
宁
宁可
要挟
久要不忘
yāo
要
要求
妄动
胆大妄为
wàng
妄
妄想
要
yāo (要求)
yào (不要)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
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
读一读:妈妈对我的要(yāo)求很严格,经常告诉我不要(yào)
和不认识的孩子一起玩。
.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搅扰,找人的麻烦。
【深居简出】
【吟唱】
【纠缠】
【沦陷】
(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吟咏歌唱。
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
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气节】
【斩钉截铁】
【破绽】
【妄想】
文中指狂妄地打算。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检查自读情况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
期,梅兰芳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坚
决不给侵略者演戏,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课文讲了梅兰芳的几件事?
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
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闻名世界”可以看出
梅兰芳在世界的地位。
1937年,日本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纠
缠。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
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
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到了深夜,
梅兰芳关紧窗户,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
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这些动词写出了梅兰芳酷爱艺术,想尽办法
都要唱戏。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
的人来说,不能__________________,不能
_________________,无异于虚度生命。
练习说话:
一个艺术大师就用这种方式坚持着对艺
术的追求,因为他相信日本侵略者会被打
败,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重返舞台。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
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亲自出马”“多次逼迫”看出日本侵略者
始终不放弃他们的妄想。
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
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
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
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只能”说明梅兰芳也是没办法找到合适的
借口了。
蓄须前 蓄须后
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
蓄须的用意是什么?
蓄须是为了拒绝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梅兰芳是
演旦角的,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演出了。
梅兰芳作为京剧名旦,将京剧视作自己的生命,但梅
兰芳还是毫不犹豫的“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他极
力的压抑自己,可想而知,他内心是多么痛苦啊,这种
坚定的民族气节,怎能不让我们慨叹!
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
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
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无论……都……”“宁可……也……”含有关
联词语的句子写出了梅兰芳再困难也坚决不向日
本侵略者妥协,表现了他坚定的爱国信念。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想一
想,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他宁可 ,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他宁可 ,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拓展想象:
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就真的断绝
了日军的想法吗?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
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
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
出个办法啊。
从“斩钉截铁”可以看出梅兰芳不答应演出是非
常坚决且毫不犹豫的。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
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
脱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
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
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梅兰芳不仅将艺术让位
于民族气节,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来抵挡日
本人的纠缠。这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让
人敬佩啊!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
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
登台演出了!”
由“当即”可以看出他很高兴,很热爱艺术,爱
祖国。
梅
兰
芳
蓄
须
艺术诚可贵
气节价更高
1937 年 被迫藏身租界
1938 年 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1941 年
蓄须拒演
宁可卖房,决不演出
打伤寒预防针,拒绝演出
这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文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表
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
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获悉后通过避居香
港、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充分显
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
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
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课堂小结
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
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
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
主题延伸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出生在京剧世家,在长辈们的影响下,
从小就喜欢看戏。
八岁的时候,梅兰芳开始拜师学艺。他学的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
唱、念、做、打都要模仿女性。刚学的时候,一出戏师傅教了很长时间,
他还没有学会。师傅说他不行,不适合唱戏。
梅兰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唱戏。他用心思考,反
复练习。一段唱,别人唱几遍就不练了,他总要坚持练二三十遍。
梅兰芳学艺
经过刻苦练习,他终于练出了圆润甜美的嗓子。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没有神。而旦角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
呢?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的时候,他的眼睛就紧紧盯着飞翔
的鸽子。他还经常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渐渐地,他的双眼有神日了。
日子一长,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思考:文章写了梅兰芳为了练眼神是怎么做的?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里就沸腾了。人们纷纷拥上街头,老爷爷
笑嘻嘻地捋着胡子,小伙子兴奋地挥着拳头,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大声地
喊:“要销毁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去虎门滩看哪!”
虎门离广州城大约有五十多千米的路程。一路上,人流如潮。人们不怕长途跋
涉,不怕夏日骄阳,不怕人多拥挤,一齐向虎门滩涌去。
虎门临近大海。在海滩的高处,人们挖了两个五十米见方的池子。池子的前面
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钦差大臣林则
徐端坐在高台上,心想:“不管有多大的危险,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都要把收
缴来的鸦片统统销毁!
虎门销烟
销烟开始了。林则徐一声令下,一群民工先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水中,接
着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池。等烟土泡透了,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
子里。不一会儿,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向上蒸腾……
看着眼前的一切,人们不禁想起了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有
多少中华儿女沦为“东亚病夫”,又有多少中国家庭卖儿卖女、妻离子散!
多少中国的白银,就这样装进了洋人罪恶的腰包!今天,林则徐当众销毁
洋人的鸦片,怎么能不叫人兴奋?虎门滩上,围观的群众欢呼着,跳跃着。
正在这时,传来林则徐对外国商人的严正警告,那声音铿锵有力、掷地
有声:“现在,你们看到了吧!我大清政府禁烟决心已定,且百姓拥护。
望你们从此做些正当生意,如果再走私鸦片,你们将自投罗网。”外国商
人听着,连声称是。
就这样,在林则徐等中国官员的监督下,经过了二十三天,二百多万斤
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思考: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体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