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3:报告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3:报告阅读

ID:66111

大小:263.17 KB

页数:4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3:报告阅读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 2008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对07年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有所调整:将“调查报告”修改为“报告”。“调查报告”给人说明文的感觉,去掉“调查”表明所选的材料涉及的面会更广,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而且文学性可读性会较强,让人联想到“报告文学”之类的材料。显然这种改动为选材提供更宽的范围,为减少舆论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所选的材料是否是典型的“调查报告”作好铺垫。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考“报告”是迟早的事。 报告阅读的考查同“传记阅读”部分。 【考点透析】 一、报告的含义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如 “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立案报告”、“调查报告”等。 二、报告的基本特征 1.单向性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时使用的单方向上行文,不需要上级机关给予批复。在这方面,报告和请示有较大的不同,请示具有双向性特点,必须有批复与之相对应,报告则是单向性行文,不需要任何相对应的文件。为此要特意提请注意:类似“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2.陈述性 报告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时,所表达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都是陈述性的。本单位遵照上级的指示,做了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这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不足,必然要一一向上级陈述。反映情况时,也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叙述清楚,向上级机关提供准确的现实性信息。即便是提出建议的报告,也要在汇报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一步提出建议来。 3.事后性 在机关工作中,有“事前请示,事后报告”的说法。多数报告,都是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或是在某种情况发生之后向上级作出的汇报。但建议报告没有时显的事后性特点,应该尽量超前一些,如果木已成舟,再提建议也是没有意义的了。 三、报告阅读的要求 (一)报告的标题 报告的标题,有两种写法,一是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清理党政干部违纪违法建私房和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的报告》;二是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场所防火工作的报告》。 (二)报告的正文 1.报告导语 导语指报告的开头部分,它起着引导全文的作用,所以称为导语。不同类型的报告,其导语的写法也有较大不同。概括起来,报告的导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背景式导语。就是交代报告产生的现实背景,例如: 前不久,中央纪委召开了部分省市清理党员干部违纪建私房座谈会,总结交流了各地清房工 作的情况和经验,并就清房中遇到的一些政策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各地的做法和座谈会中提出的问题,中央纪委常委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根据式导语。就是交代报告产生的根据,例如: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我厅于去冬派人到涪陵市和渠县,与市、县的同志一道,对城镇贫困户的情况作了一些调查。涪陵市委、市政府和渠县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即采取措施,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现将两地城镇贫困户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 叙事式导语。在开头简略叙述一个事件的概况,一般用于反映情况的报告。例如:19××年2月20日上午9时40分,我省××市百货大楼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市消防队出动15辆 消防车,经四个小时的扑救,大火才被扑灭。这次火灾除消防队员和群众奋力抢救出部分商品外,百货大楼三层楼房一幢及余下商品全部烧毁。时值开门营业不久,顾客不多,加之疏 散及时,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此次火灾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92万余元。 目的式导语。将发文目的明确阐述出来作为导语。例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林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报告的通知》(国发〔19 ××〕42号)切实做好我市防火工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服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以几点意见: 2.报告主体 报告的主体也有多种写法,下面择要介绍几种常见形态。 总结式写法,这种写法主要用于工作报告。主体部分的内容,以成绩、做法、经验、体会、打算、安排为主,在叙述基本情况的同时,有所分析、归纳,找出规律性认识,类似于工作总结。 总结式写法最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的设计安排。按照总结出来的几条规律性认识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是最常用的结构方式。例如2000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朱熔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一、1999年国内工作回顾;二、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继续推进改革,全面加强管理;五、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七、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八、从严治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九、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十、关于外交工作。 “情况——原因——教训——措施”四步写法。这种结构多用于情况报告。先将情况叙述清楚,然后分析情况产生的原因,接着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措施。例如《××省商业厅关于××市百货大楼重大火灾事故的报告》,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写法。 指导式写法。这种结构多用于建议报告。希望上级部门采纳建议,批转给有关部门执行、实施,是建议报告的基本写作目的。为此,建议要针对某项工作提出系统完整地方法、措施和要求,对工作实行全面的指导。形式上采用分条列项的方法逐层表达。例如:《××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厂矿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针对计划生育问题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四条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二、明确职责;三、提高干部素质;四、落实经费。 3.报告结语  报告的结语比较简单,可以重申意义、展望未来,也可以采用模式化的套语收结全文。模式化的写法大致是:“特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等等。 (三)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1.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2.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①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②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确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③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是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④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方法:  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现场察访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自2007年广东新高考以来,未考报告阅读。) 【粤考趋势】 报告类阅读在2007年和2008年高考中没有出现,但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调查出现在高考卷中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备考中要读多些报告类文章,还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应考方法盘点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如: “专题综练一” 第1题:2004年上海市高考题)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这段交代了调查的内容:报业底迷,发行量却增加。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如: “模拟新练三”《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第7题:调查报告重数据分析,根据原文1~2段统计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如:“专题综练一第4题”(2004年上海市高考题):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人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是什么?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对文章信息的把握理解。要筛选信息首先明白筛选的标准,如本题要找到广告收入增长的原因,然后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区间,再分析判断找出主要信息,最后是将有用信息或截取组合或转述。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如:“模拟新练二”《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第5题:本文的开头部分为什么要详细说明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在数据材料的运用上,本文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模拟新练一”《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第2题:结尾一节,作者对一些人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没有时间”的说法持什么态度?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如:“模拟新练四”《中国果汁业面临苹果短缺》第11题:你从文中发现哪些值得忧虑的现象?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如:“专题综练一第5题”(2004年上海市高考题):上面这幅图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是指出文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并联系文本,指出这样写的好处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如:“模拟新练四”《中国果汁业面临苹果短缺》第12题:今年,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质疑。果汁行业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给我们哪些启示?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如:专题综练二《大学生怎样离校》第9题:“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例如:“模拟新练二”第7题:《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本文在文末得出了调查的结论: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与乐观度。有人认为这一结论是在对事实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也有人认为,对生活的满意与乐观度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它应受到诸如经济情况,社会地位,人的心理心态,甚至是社会保障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从知识与财富入手不能说明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考生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备考简料清点 无。 考点对应直练 专题二十九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一、阅读下面的调查报告,完成1—3题                      是谁扼杀了员工的敬业度?(有删节) “敬业度”即员工在情感和知识方面对企业的一种承诺和投入,影响这种承诺和投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工作的挑战性、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公司福利待遇的好坏、个人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公司对员工能力的认可程度、个人职业化程度。某网站近期针对影响员工敬业度的这六个主要因素展开了一次专项在线调查。结果如下: 1. “员工职业发展机会少”和“直接上级管理水平低”是祸首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职业发展机会”和“直接上级管理水平”成为影响员工敬业程度的关键词,在参加调查投票的1382人中,有半数以上人的选择集中在了这两个因素上。 在调查结果的评论中,网友水莲居的留言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职业发展机会应该是最重要的,年轻人毕竟都会图个未来!”;网友T-L更强调了“职业发展机会”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职业发展机会,个人与企业才会双赢。否则,不是员工主动走,就是员工不得不走。”在参与调查的人中,有很多人是直接从事HR工作的,一位人力资源主管说:“在我所了解的情况中,直接领导的胸怀、管理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个人和团队的成长,影响敬业程度。” 专家分析:职业发展机会是员工长期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直接上级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员工工作的人文环境,甚至决定了员工的生活质量,这两个因素是最能概括员工需求的。 2、“公司的认可度”比“福利待遇”更重要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福利待遇并非是影响员工敬业度乃至决定跳槽的最主要原因,与之相比,公司对员工的认可程度更能激发企业对于员工的向心吸引。18.16%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如果公司对员工的工作能力、态度、成绩等能正确评估并给予充分的认可,则会大大调动起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于待遇福利,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因素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员工的敬业程度,但却并非是决定性因素。一位叫:我本善良的网友留言评论说:“如果员工在公司的工作无法得到认可,那么他将无法对他的工作再感兴趣了,如此怎么谈得上敬业呢?” 3、敬业是“个人职业化程度”的基本要求      在中人网的调查及评论中,关于“个人的职业化程度”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六个因素中,其他因素都是从业者对企业客观环境的要求,惟有这个因素是员工对自身主体的要求。     网友hedgehog认为个人的职业化程度是其他因素产生影响的前提,他说:“敬业的工作态度是个人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观条件,是员工以后各种选择(包括职业的选择、对已供职企业的客观认知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的根本性因素!”     专家分析,公司的认可程度、公司的待遇福利和工作挑战性都是通过职业发展机会的出现而得到满足,这些问题又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也就是说上级的管理水平又决定着前面这些因素。   员工敬业度(Engagement)是公司管理需要认真考量的一个重要课题,员工敬业度高的企业,员工与公司恪守的价值观也是高度趋同的。基于对公司为实现其价值观所设定的目标、流程、架构和管理的认同,员工必然愿意主动自发地维系这一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引导和诱发员工释放出工作热情。 1.简要概括此调查报告的基本情况。(4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报告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2.这篇调查报告每一部分都是先用数据,然后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最后再引专家的评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报告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3.针对这则调查报告提出的问题,你能为企业提高员工的敬业度提出哪些建设性意见?请简要陈述。 (6分) 【此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应大纲对报告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                                                                                                                                                                                                                                                                                                                                                                                                                                                                                                                                                             一【参考答案】1.(1)这项调查由中国能力资源网组织,采用网上专项投票的形式,共收到1382人的投票。(1分)(2)从六个方面设置问卷:工作的挑战性、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公司福利待遇的好坏、各人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公司对员工能力的认可程度、个人职业化程度。(3分) 2.(1)先用数据统计,是列数字,能反映总体情况。(1分)(2)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是举例子和引用,能反映具体的情况,(1分)这样点面结合,能客观具体地反映情况,使结论更具说服力。(1分)(3)引用专家的评论,既能你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结论,又能指导他人解决问题。(2分) 3.(1)了解员工需要得到什么,让员工明确该做什么。(2)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给员工充分的支持。(3)提升员工的归属感。(4)帮助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四所高校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那些新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给了他们无限的美好遐想。但是,真实的大学校园,可能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幸福乐园,这里的生活一样紧张忙碌,还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成为部分大学生一生不能承受之重。 人们对大学生活美好的设想未能让人们对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大学生心理疾病频发,有时还会酿成严重后果。今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一名学生坠楼身亡,此前不久.人民大学一名博士生也选择了同样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今年年初,华南农业大学曾在十天内发生四起学生自杀事件。仅去年一年,北京高校就有超过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已十分突出。大学生由于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仅仅表现为自杀这一种形式,抑郁、自闭、强迫以及暴力倾向时有发生,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探求大学生所面临压力的成因,帮助大学生健康、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渤海大学商学院学生于今年初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就业、学习、经济和人际关系,这四方面压力占大学生目前所面临压力的88.6%。在学习方面,有83.9%的学生感到日常学习有压力,另有80.5%的学生感到考试前有压力。感觉日常学习比较紧张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认为日常学习很轻松。在面对考试的态度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考前都比较紧张,成绩较好的学生感觉一般.成绩较差的学生考前感觉很轻松。因此,作为家长,如果子女反映大学生活比较轻松的话,那就该留心一下他的学习成绩了。 在就业方面,有84.3%的学生会经常考虑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而有36.6%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的月薪达到3000元以上,这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关注就业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这可能会成为他们潜在的心理压力。在期望的月薪标准上.男女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女生期望的月薪标准普遍低于男生,这反映出女生在就业问题上可能面临比男生更大的压力。另外,有61%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会对自己产生压力: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期望对他们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父母是事业单位职员,他们的期望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动力;父母是企业高管的学生对父母的期望没感觉。因此,家长如何将自己对子女的期望转化为子女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人际关系方面,有84.4%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地与周围同学相处,有8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两个以上知心朋友,这反映出独生子女大多数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在与异性交往时,会有57.6%的学生存在不同原因的压力。学习成绩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成绩差的学生,与同学关系相对紧张,几乎没有知心朋友;成绩较差的学生,与同学关系一般,知心朋友少于两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同学关系融洽,知心朋友较多.因此家长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外.还应该关注一下他们的人际关系情况。另外,调查表明:过度自信也会给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障碍。 在经济方面,有经济压力的学生在一些方面会表现出明显差异。例如:有经济压力的学生,成绩普遍好于其他组;考前感受普遍好于其他组:感受父母期望的压力普遍高于其他组水平,而在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组无明显差别。另外,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仍有92.2%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身边同学的高消费行为。因此,如何掌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值得家长们深思。 当学生面临压力时,一般都会主动寻求解压办法,但在面临不同压力时,解压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男女生的解压方法也不同。 有学习压力时,男学生多选择运动和娱乐、女学生多选择倾诉和购物来排解压力,如果需要求助时,多数男女学生都会选择求助朋友和家人。 有就业压力时,男学生多选择运动和娱乐,女学生多选择倾诉扣娱乐。其中在“发脾气”和“嫡哭”两个选项上,只有女学生选,说明在就业问题上女生会感到更多的无奈。如果需要寻求帮助,男学生多会选择求助异性朋友和不求人,女学生多会选择家人和同性朋友。 有人际关系压力时,男学生多选择购物和娱乐,女学生多选择倾诉和运动。男学生在人际关系压力过大时也会选择哭泣来解压。如果需要寻求帮助,男学生多会选择求助异性朋友和家人。女学生多会选择同性朋友和不求人。 有经济压力时,男女学生排解方式无显著差别,多会选择娱乐、运动和埋藏心底等方式。如果需要寻求帮助,男学生多会选择求助同性髓友和不求人,女学生多会选择同性朋友。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多给予些帮助和关爱,少一些说教和斥责。而且学校方面还应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材以及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因为有部分学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学校和家长还应该提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准确定位自己。针对现在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学校与家庭应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教育,使得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少走些弯路、少遇些挫折。 对于有经济压力的学生,社会应该多给予些切实的帮助.少一些作秀的支持,因为经济压力已经使他们面临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压力,而那些看似堂皇的资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 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重新审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简单的说教并不会切实拉近彼此心理上的距离.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很少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愿家乡的学子们都能健康成长!                                                              (选自《锦州晚报》,有删改) 4.根据调查结果,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真实的心理状态?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报告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5.调查报告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或用典型事例,或用对比方法,或用精确数字。请就本文的特点,选择一种方法加以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报告阅读要求的第一点:鉴赏评价D。】                                                                                                                                                                                                                                                                                                                                                                                                                                                                                                                                                            6.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哪些压力?你又是如何解压的? 【此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报告阅读要求的第一点:探究F。】                                                                                                                                                                                                                                                                                                                                                                                                                                                                                                                                                                 参考答案:4.①多留意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②经常与学生沟通。③重新审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④向其周围的同学了解更多信息。 5.要反映出具体情况,数字材料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表达方式简明。反映的内容却十分具体,看似枯燥,但最能说明问题。可以产生文字叙述难以达到的表达准确、一目了然的效果。如在说明大学生压力的时候.一系列数字表明,就业、学习、经济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是当代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调查报告中最常用、表达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用来对比的可以是具体事例,也可以是统计数字表。如本文在说明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解压方式时,采用了对比手法,表明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出现的情况就有差别,为后文阐述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做了充分铺垫。 6.性别、成绩、家庭背景不同,压力以及解压的方式就可能不同,只要联系目己的实情,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作为一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有:如何与异性女生正常交往而不被家长、老师、同学、学校当成是早恋,我们渴望与异性女生交往,这不但没有影响学习,而且有助于互通信息,如女同学的文科普遍学得较好,上课的笔记也记得很详尽,文艺才能一般比男同学要好,但男女同学过往甚密,就会遭到指责、批评、处分,在新课程中有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互相讨论,老师往往将男女同学分在一个组,难道因为怕人议论就连讨论也不要了吗?第二个压力是学习成绩差的被老师瞧不起,当成问题学生,其实学习成绩不好,有基础的原因,也有学习方法的原因,老师还是喜欢唯考试是重,弄的差生越来越讨厌学校;第三个压力是与父母沟通太少,有时还吵架,其实父母一片苦心,他们含辛茹苦全是为了子女,为什么人大了,与父母的关系反而差了。 专题突破通练 【专题综练】 一、(2004年上海市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按照日销量8200万份、13亿人口计算,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数量为63份,比1999年增长了7份,但数量仍然偏少。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545份,美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198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早在1996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就已经达到96份,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60份,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226份。1999年,按平均每个人拥有日报的数量算,挪威排第一,每千人583份。     美国是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根据E&P提供的数据,美国拥有日报1468种(2001年的数据),非日报7689种(2000年的数据)。人口远多于美国的中国报纸数量应该相应多于美国。美国的报业发达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因此目前两国还不具有可比性,但这至少说明2002年2137种报纸的数量远非中国报业规模的极限。     然而,目前中国城乡人口比例悬殊,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及全国经济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对报纸的需求必然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目前总体状况是:就数量而言,乡村人口报纸拥有量极度稀少,而城市人口拥有量相对饱和;就质量而言,前几年报业成长主要都是规模扩张、数量膨胀,在质量方面提高很小,优秀报纸的种数远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中国报业距离成熟尚需时日,还要允许有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     1992--2002年,全国报纸广告11年来以平均约32%的增长率迅速发展(见下表)。报纸广告的快速增长、占广告总市场超过20%的份额以及不断增长的占GDP的比重,说明报纸 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报纸广告业必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 1992—2002年我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及增长率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广告收入(亿元) 16.18 37.71 50.54 64.68 77.69 96.83 104.35 112.33 127.76 157.70 188.00 增长率(%)   133.10 34.00 28.00 20.00 24.60 7.80 7.60 13.70 23.40 19.50 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包括晚报、早报、时报、都市报)的广告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慧聪国际媒体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01年都市类报纸的广告刊登额达到205.92亿元,占全部报纸广告刊登额的66.18%,比2000年增长了15.72%,在各类报纸中增长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综合都市报广告规模达到233.54亿元人民币,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40.08%,占据了68.20%的报纸广告市场份额(见下图)。                                     这些数据表明,都市类报纸CR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都市报的广告规模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广告规模。     1.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                                                    。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       C、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 D、目前,中国平均每干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3.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数量还大有增长空间。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4]  [3]  [2]  [1)               B、[4]  [2]  [3]             C、[3]  [4]  [1]  [2]               D、[3]  [4]  [2] 4.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人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是    (1)                                                                                                                                                                                       (2)                                                                                                                                                                                      5.上面这幅图在文中的作用是                                                                                                                                                                                                       这幅图的标题可以拟为                                                                                              6.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参考答案: 1.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 方法点拨:筛选信息,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把文中相关而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信息按题目要求分类、条理化、系统化,然后用符合题目要求的准确恰当的的语言总结概述。这是阅读题最常见最重要的一项能力,解答选择题需要,回答主观题也需要。筛选整合的信息往往是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如重要概念、新知识、主要观点、对刻画人物起决定作用的细节、情节。回答此类题的一般方法是: 一是要有全文意识,只要把握了全文的主旨、思路,才能找得出、找得准、找得全; 二是仔细审题,明白题干的要求,读完题,要弄清:①筛选范围,是从全文还是从某自然段筛选;②筛选内容,需要找出什么信息;③答题要求,是用原文词句直接回答,还是需要另做概述,用什么句式、字数限制等。 三是迅速找到对应的区间,找到主要信息,剔除次要无关信息; 四是对找出的信息加工处理,或直接摘抄,或合并同类项,或用自己的话提炼转述。 2.此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对文章重要信息的准确理解。 答案:A,A项中“国际影响深远”并未在文章中有相关的提及。 方法点拨:阅读就是从文本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这种题就是考查获得的信息与原文比较有何区别,常见的设题陷阱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已然必然等。做题的主要方法是仔细比较差别。 3.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文章要点的归纳。 答案:D。 方法点拨:要读懂文章,概括出全文的中心意思,就必须学会分析文章的思路,看文章写了几层意思,总的结构是怎样的。有的文章中心很明显,有点明中心的段落或句子,只要找出这样的关键句就可以了;有的文章的中心较分散,需要将零星的要点汇合起来,再合并归纳成句;有的文章文学性较强,含蓄隐晦,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找到蛛丝马迹,将抽象的意思具体化,将含蓄的句子明确化。 分析文章的结构,一是看文体,不同文体安排结构的方法是不同的,记叙类的通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交错顺序或明暗交织顺序;议论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四种;说明文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二是抓标志词,如一些独词句、关联词、代词、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范围词;三是注意重要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呼应句;四是分清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而言,先记叙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变了,文章的层次相应地发生变化。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对文章信息的把握理解。 答案:(1)报纸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体(2)广告投放量上升,等等。 方法点拨:要筛选信息首先明白筛选的标准,如本题要找到广告收入增长的原因,然后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区间,再分析判断找出主要信息,最后是将有用信息或截取组合或转述。 5.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答案:(1)直观、形象地表明报纸的广告市场份额,(2)2002年1~10月中国务类报纸广告市场份额示意图 方法点拨: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是指对文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辨认出来,并联系文本,指出这样写的好处或不足。  一、就内容来说,包括选材是否恰当,材料的处理有什么特色,材料是否典型、充分、新颖,能够有效地为中心服务;所选角度是否有针对性、典型性,有没有达到各类文体的基本要求;有没有突出各类文体鲜明的特征。如报告的结论与事实是否一致、所使用的材料在典型性、针对性、准确性方面如何,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 二、就形式来看,文本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是否做到了完整、严谨、自然、匀称,过渡照应处理的是否成功、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是否综合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叙述的人称、顺序安排是否选择恰当;语言有什么特点,修辞方法、句式变化有何特点,在形象性、洗练性、含蓄性、个性方面是如何做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学习应该对这些写作理论结合具体的文本有一些认识和理解,做题时自然就可以判断出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运用何种艺术技巧的目的在于生动传神地表达内容,所以对文本的特色一要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写,要结合文本,指出这样写对塑造人物、表述观点的好处。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探究能力。 答案:要选出自己熟悉的报纸,对其栏目、风格、内容、特色及地位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文本中列出了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羊城晚报》,还简单介绍了一些都市晚报、日报,也可选择国外的一种报纸。 方法点拨:文本只是一个引子,每篇文章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未定点,读者可以对作者的处理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提出新的看法。做这种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是肯定或否定作者的处理方式,还是要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从文本中寻找理由,还要学会将文后的背景材料、相关链接综合起来分析,并学会一些逻辑推理的方法,如因果推理、条件推理和假言推理等;二要读懂题目的暗示信息,题目就是答题的内容和中心,是论述的中心论点,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从各个角度解释论证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三要尽可能利用原文的信息,从原文中寻找有关的信息;四是答题规范化:先摆出观点,再陈述理由,还需略加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学生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 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籍。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作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的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出那个老师,那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做出好的榜样、典范。 7.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4分)                                                                                                                                                                                                                                                                       8.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5分)                                                                                                                                                                                                                                                                       9.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二)《大学生怎样离校》参考答案 7.“一屋不扫”指大学生毕业时所做出的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包括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不正当的发泄行为。 8.(1)校方工作要到位,充分照顾学生心理,应给毕业生以温情之感,而不应以高压对待。(2)离校日期应安排合理,让毕业生有充足时间准备。(3)组织丰富的活动,开通沟通渠道,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让毕业生有归宿感。 9.答案不唯一,只要在话题的范围内,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时,重点看其思维深度,注重从社会价值角度出发,就此问题的社会意义,社会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均可。 示例:我认为大学生离校不文明行为主要是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不多,各个高校的管理措施不到位所致。所以一要加强文明离校的宣传教育,二要对破坏学校公物的学生依法处理,可以将其写进《新生须知》中,规定损坏公物照价赔偿,公之于众,并通知用人单位,记录入档;三要建立押金制度,对破坏公物的学生,扣留押金;四是实行检举奖励方法,发动全校师生监督检查,对举报者实行奖励。当然最根本的是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城市“拉链马路”为何多年难禁绝 近日,记者多次接到西安一些群众反映:“好端端的街道,动不动就被莫名其妙地挖开,折腾一阵后又被填上;过段时间后又翻个底朝天。这样的‘拉链马路’不仅堵塞交通,使群众出行艰难。还使国家花费了巨额资金,真是劳民伤财!”那么,在城市道路开挖中的根源何在?目前和今后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 那么,马路经常挖开又被填上,成为群众所说的“拉链马路”的症结何在?专家认为:其一,市政工程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自来水、天然气、电信、供电、城市排水、治污和道路拓宽等各自为政,没有具体部门和协会单独管理,有开挖需求的单位和部门各干各的,你刚铺好我又接着开挖,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二,开挖单位互不隶属。城市建设在发展,天然气、光缆、自来水、排污等新管线不断延伸,旧的管线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或已不适应新的需求。于是, 各单位自作主张,挖挖填填永远没完没了。其三,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缺乏系统性。一些城市地下管线本身就缺乏系统规划,城市发展加快与规划严重滞后的矛盾愈加突出。其四,对道路开挖缺乏统一严格的管理与规定。对行业与部门擅自开挖缺乏处罚,以致开挖过滥、过频繁。                                         (二) “拉链马路”不仅堵塞交通,带来安全隐患,还污染环境,造成巨大浪费。群众对此怨声载道。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马路开挖的管理,并出台措施加以遏制。如北京、重庆等城市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后交付使用未满5年或大修后未满3年的城市道路,不得挖掘。但要从根本上治理“马路拉链”现象,重要的是在于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关系。政府有权限、有能力也有责任对马路开挖进行统一管理,把所有开挖和将要开挖道路的单位召集在一起协调解决,把开挖道路管起来,以全面提高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改革目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其次,应有具体的部门或协会单独管理道路施工。 有开挖需求的部门与单位应提前报告开挖计划,统一运筹安排。彻底改变目前的这种无政府状态。即在统一的部门协调出一个合理的时间与方式开挖,以减少连续开挖。另外,城市建设应预留各种管线位置与出口。据报道,发达国家建城区,地下设施要占总投入费用的一半还多,其最大项目之一就是在街道下建“共同沟”。以解决以后因铺设与维护管线再开挖道路的问题。据报道,今天西方一些国家城市的地下“共同沟”,不仅能供人员站立行走,还可通汽车。市政人员通 常可坐着汽车在地下作业,如有新的设施需要铺设,也不必挖开马路,直接从入口处开着汽车下去铺设就行了。据了解,北京在新建的重要道路上,一开始在建工程时就预留市政管线了,这种有前瞻性的作法,体现了科学的城市建设观和发展观,值得我们学习。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而日前呈现在我们市民面前不断开挖的城市道路,将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怎样的城市面貌呢? 10.文章的第一段属于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问题?从后文看,作者采用哪种调查方式?这篇报告用了什么结尾方式?(5分)                                                                                                                                                                                                                                                                      11.(一)(二)为报告的主体部分,请为这两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4分)                                                                                                                                                                                                                                                                     12.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6分)                                                                                                                                                                                                                                                                                                                                                                                                                                                                                                                                             (三)《城市“拉链马路”为何多年难禁绝》参考答案 8.开头部分交代了两个问题,一是调查的原因、调查的内容(2分);作者调查主要采用了访问采访对象的方法(1分);作者引用诗句结尾,表示了对城市“拉链马路”破坏城市形象的担忧。(分2) 9.(一)缺乏规划与系统性单位开挖各自为政;(二)应加强独立管理预留管线位置与出口(每个要点各2分) 10.作者引用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来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城市“拉链马路”多年难禁绝的现象的担忧和痛心。母亲的面孔随着岁月的流逝会逐渐变老,变丑,但没有人会说自己的母亲是丑的;城市是人们很重要的生活环境,人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越变越美,但城市“拉链马路”使本来残破不堪的城市面貌雪上加霜,所以我们要像捍卫母亲的尊严一样爱护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 四、阅读下面报告,完成11~13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邢佰英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巳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 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囚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奶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1.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4)                                                                                                                                                                               1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5)                                                                                                                                                                               13.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 (6)                                                                                                                                                                                                                                                                       四《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参考答案 11.[答案示例]  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多数贫困生晶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2.[答案示例] 贫困生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政府要早大量提供助学贷款;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5分) 13.[答案示例]高考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必要为此背负过重的精神负担,贫困是奋斗途中的困难,寻求援助是正常的事;社会救助要规范化,它不是随意施舍,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尊。(每点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朱珊 200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18岁~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5.2%;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51.8%。此外,《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年龄在21岁~25岁的博客作者约占26.5%,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68.2%;博客读者约为20.1%,其中在校大学生人群比例约占38.3%。可见,在校大学生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一、调查: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六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86份,样本回收率97.7%。 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博客作者291人,约占49.7%,没有写过博客的博客读者232人,约占39.6%,47人既没写过也没浏览过博客,但有尝试的意愿,约占8.0%,此外的16人对博客既全无了解也无了解的意愿,仅占2.7%。也就是说,近90%的调查对象为博客作者或读者。 在博客作者中20岁以下的共60人,约占20.6%,21岁~25岁的共214人,约占73.5%,26岁以上的仅占约5.9%。在博客读者中20岁以下的共48人,约占20.7%,21岁~25岁的共161人,约占69.4%,26岁以上的仅占约9.9%。这与《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验证了本次问卷的有效性。 样本的专业构成大致如下:博客作者中,文史哲类占27.1%,理工农医类占56.0%,艺术体育类占16.9%。博客读者中,文史哲类占20.3%,理工农医类占69.8%,艺术体育类占9.9%。 二、分析:大学生博客的主要特征 1.丰富互动的网络社区 问卷统计显示,除了贴文章、日志、图片和音乐外,添加链接、引用、标签等也是博客作者很常用的博客功能。有了这些链接,读者可以顺着这些“信息地图”的线索进入网络社区,进行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 2.信息增值的知识管理新手段 博客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不仅要求作者熟知获取网络有用资源的渠道,还要有去伪存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问卷统计表明,博客作者中,本科学历219人,占75.3%,硕士学历67人,占23.0%;而博客读者中,本科学历159人,占68.5%,硕士学历66人,占28.4%。可见,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这使他们在对知识加工整理方面更具优势,从而使博客传播具有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手段。 3.读者、作者、把关人角色转换 博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统一。博客作者只是网络日志的初始作者和暂时作者,博客读者随时可以寻找介入这一知识传播、共享过程的机会,将信息或知识进行聚合、梳理,从而转换身份成为暂时的作者。 博客正是以这种通过交流实现分享的精神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人群。 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 1.防止网络资源浪费 博客作者中,通常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者达6个甚至10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超过3个。 可见,不少博客是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或适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 2.促进网络生活日常化 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291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129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140人,分别占7.6%,44.3%和48.1%。    3.走出私人空间局限 问卷统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 (摘自《今传媒》2008.05. 本文有删节)   14.本调查在“分析”部分,列举了博客作者和读者的学历数据,这样列举的意图是什么?(4分)                                                                                                                                                                                                                                                                       15.调查认为大学生博客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如何给予引导?(5分)                                                                                                                                                                                                                                                                       16.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 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五《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参考答案 14.考查对文本基本特征(数据与结论的关系)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 ①说明大学生博客的作者和读者的受教育程度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2分)从而得出“大学生博客具有知识管理新手段”的结论。(2分) ②说明大学生博客的作者和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2分)因而大学生博客在知识管理手段方面较一般网民博客更具优势。(2分)   [4分。答案符合①②其中一个即可得4分。] 15.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 [存在问题]①不少博客处于闲置或放弃状态,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②网络生活日常化程度不高。③过多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不足。 [引导]应倡导节约和共享网络资源的精神,关闭闲置的博客;及时更新博客,使博客内容日常化;走出私人空间的局限,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 [5分。“存在问题”3分,“引导”2分。] 16.考查对文本的社会价值的评价,能力层级为D。 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科学有效。理由是: ①本调查以大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他们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②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7%,调查的抽样有效。 ③调查对象近90%为博客的作者或读者,能够客观反映博客的使用状况。 ④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数据与《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相吻合。 ⑤调查对象的专业结构(文史哲、理工农医、艺术体育)比例基本合理。 [6分。“科学有效”1分;“理由”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5分。如果认为“不科学有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得分。] 【模拟新练】 一、(2009年台山模拟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 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看来,在老社区里,居民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我生活的那个大杂院,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可以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缪青对这些震撼人心的变化感触颇深。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长,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在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分等级亲疏的。”缪青告诉记者,他曾经听到过一位业主委员会成员向他感慨,终于理解为什么一些退下来的政府官员在参与社区管理时,往往感到不适应——“环境不同了嘛!” 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这需要一段时间。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那些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现在很多商品房居住区内,业主、居民的精神生活热点,已经是竞选居委会委员乃至主任了。其实,民主不是什么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标签,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理念、模式,是一种最常用的处理共有财产、公共事务的方法和工具。 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缪青说,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在缪青的一项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未来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特别是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文章的第二段中“政府的腿”、“财富起跑线”的具体意思分别是什么?(4分) (1)“政府的腿”                                                                          (2)“财富起跑线”                                                                                                                                                                   2.结尾一节,作者对一些人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没有时间”的说法持什么态度?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5分)                                                                                                                                                                                   3.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这种“变化”都有哪些方面?(6分)                                                                                                                                                                                      一、《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参考答案 1.(1)由政府督促被动工作的社区组织(2分)   (2)是指实力相当的物质生活水平。(2分) 2.(1)持否定态度。(2分)    (2)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自上而下的古典治道,压抑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3分) 3.(1)公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参与意识增强);    (2)维权意识得到发扬;    (3)民主意识增强(政治权利意识觉醒);    (4)学会通过制度与协商解决问题与矛盾。(每点2分,三点全对6分) 二、(2009年淮阴模拟试题,有删改)阅读下文,完成4~6题。 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  对中国人民基本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在2000年6—7月间完成。样本区分为大城市5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中小城市5个:河北保定、浙江宁波、四川绵阳、辽宁锦州、陕西咸阳;农村县7个,分别位于:湖北荆州、河北保定、浙江宁波、四川绵阳、辽宁锦州、陕西咸阳和广东江门。样本在各地区均使用等额给样的方法,每县市的预定抽样总量均为300人;使用多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样本家庭,户内合格受访对象为18岁以上且其个人生日离访问进行日期最近的成年人。本次调查最终获得的成功样本为5584个,其中城市居民为3243人,农村居民为2341人。(调查样本基本构成情况:1性别:男占49.6%女50.4%;2,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占7.6%,小学占15.9%,初中占31.6%,高中/中专/中技占26.5%,大专占10.9%,本科以上占6.9%。) 城乡居民中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评价与未来生活水平预期的乐观度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对现在生活比较满意的人,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样会更有信心,但如果对现在生活就不太满意的人,他们对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也低(参见表1、2)。 交叉分析显示,性别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受教育程度、目前生活水平的档次、个人生活感受和预期的相关性影响则极为显著:小学文化程度对未来生活持悲观预期者为8.6%,持平预期者为23.8%,乐观预期者为42.0%,不确定预期者为25.6%,而在大专文化水平者中,悲观预期仅为4.2%,持平者为15.7%,乐观预期者为70.1%,不确定预期为10.0%;在自己报告属于低档生活水平者中只有34.7%的属于高乐观群体,而在自己报告属于高档生活水平者中达到77.1%的人属于高乐观群体。 表1:受教育程度与对于未来生活变化预期间的关系。(单位:%)    中学以下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以上 悲观 10.8 8.6 6.9 5.3 4.2 2.1 持平 21.0 23.8 20.1 17.5 15.7 15.2 乐观 37.1 42.0 53.8 63.8 70.1 74.1 不确定 31.0 25.6 19.2 13.3 10.0 8.5 表2:自我报告的个人生活水平与对于未来生活变化预期间的关系(单位:%)   低档 中偏低 中档 中偏高 高档 悲观 15.1 7.9 3.8 3.4 0 持平 24.3 22.7 17.5 12.2 11.5 乐观 34.7 51.7 62.1 73.2 77.1 不确定 25.8 17.9 16.4 11.1 11.5  情绪指标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果,在低于小学文化程度者中茫然(无聊/发愁)者与快乐(愉快/兴奋/浪漫/温馨)者之比为24.3%:8%,小学文化水平者中为26.3%:8.7%,初中为20.5%:9.5%,高中为13.5%:12.4%,大专为10.3%:15.9%,本科以上为4.4%:16%。在生活水平方面,自认属于低档生活水平者中茫然者与快乐者之比为36.4%:4.7%,中偏低档生活水平者为8.8%:9.3%,中档为11%:12.9%,中偏高档为9.3%:16.4%,高档为3.8%:23%。 在城乡居民总体中,每10个人里大约有4个人感到平静满足,有1个人感到愉快浪漫温馨,有1个人平淡冷漠,有2、3个会无聊、发愁、焦急和紧张,还有个别的会随遇而安。如将所有的情绪大致划分为积极的、中立的和消极的三种,则此三者间的比重约为5:5:1.5。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人群在平静满足、平淡冷漠、紧张感方面的差距不是特别大,而最能体现差异的两类情绪是:无聊发愁和愉快浪漫温馨,这也就是我们在上面提及的茫然与快乐这两类情绪。在所有的情绪中,女性(46.2%)比男性(39.4%)更具平静满足感。城乡之间比较,更可见农村居民的平静满足感稍低于城市居民,而无聊发愁的人群者差不多2倍于市民(参见表3)。这与我国当前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差别是相关的。 表3:城乡居民当前情绪主要分类选项分布(单位:%)          总体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平静满足 42.9 45.7 38.9 无聊发愁 16.5 13.1 21.1 平淡冷漠 12.2 13.2 10.9 愉快浪漫 11.1 11.4 10.8 焦急紧张 7.7 5.4 7.2 随遇而安 4.4 5.0 3.5 调查结果说明: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 4.这份调查报告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的?是怎样整理、归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的?(4分)                                                                                                                                                                                                                                                                                                                                                            5.本文的开头部分为什么要详细说明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在数据材料的运用上,本文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5分)                                                                                                                                                                                                                                                                                                                                                           6.本文在文末得出了调查的结论: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与乐观度。有人认为这一结论是在对事实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也有人认为,对生活的满意与乐观度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它应受到诸如经济情况,社会地位,人的心理心态,甚至是社会保障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从知识与财富入手不能说明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二)《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的参考答案: 4.本调查报告是通过抽样调查法来进行调查的。抽样时能关注到样本的典型性、区域性、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各种因素,因此,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获得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整理与归纳所得的材料时,作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列表,筛选出相关数据说明问题,结合调查的目的,最终得出调查的结论。(考查“分析文本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本题紧扣调查报告的写作特点设题,从调查方法入手,考查学生对调查报告写作时对材料处理的方法的把握,分析与了解文章对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的整理与归纳,看学生是否真正了解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 5.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应具有典型性,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开头对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进行详细的解说,体现的是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对抽象方式的详细说明,更能体现作者进行调查时的科学与严谨,所获得的调查结果更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调查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本文的数据均为精确到小数点一位,且通过列表来呈现各组数据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调查报告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考查“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从对文体的语言特点出发,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调查报告这一文体的语文特点。) 6.本题的探究,就可以围绕着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和乐观度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自我见解的表述。也可以从本调查报告的时效性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各因素来阐述也行。 示例:我认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乐观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多种因素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拥有财富的多少是两大主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懂得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改变目前的处境,给自己创造新的机会,而财富越多,越有成就感,越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②人除了理智的一面,还有感性的一面,如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甚至血液的类型,都会影响人对生活的看法,贾府中的林黛玉饱读诗书,衣食无忧,但整天郁郁寡欢;英国的黛安娜王妃无论知识金钱都超过一般的人,但也是闷闷不乐;清朝的光绪皇帝也不愉快,因为人毕竟不能只是吃饱穿好就满足了,人是富有感情的一种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感情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③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5种,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需要,而且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对生活的满意和乐观都是相对而言的。 三、(2009年广东六校模拟考试)阅读下文,完成7~9题 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     ①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决定本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素质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10年来,足迹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的246个市、县,演讲3500 多场,听众达130多万人次。  ②可惜的是,这样的演讲次数对于我国的科普宣传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本报调查显示,41.8%的人只听过1~2场科普讲座,26.4%的人一次也没听过。  ③据记者了解,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但是能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活动实属凤毛麟角。本报调查显示,尽管有71.9%的公众认为,科普宣传“很必要,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但是有39.3%的人对科普讲座的印象是“和上课差不多”;26.6%的人则感觉,“高质量的科普讲座当然能起好的作用,可是好的活动很少见”。同时,也有32.1%的人对听过的讲座感到“新鲜有趣,至今难忘”。  ④钟琪团长强调,演讲团从创立之日就坚信,科普不是拿原来的旧知识去贩卖,科普讲座是再创造。科学研究做得好,科普报告不一定就能做好。据她介绍,现有的30多名团员是从几百位科学家中层层筛选出来的,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二。空军指挥学院的少将徐邦年,试讲了4次才被通过。  ⑤钟琪团长告诉记者,她之所以严把质量关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大,能抽出时间听科普讲座是顶着学校和家长的层层压力的,同时,一场好的科普讲座会给青少年开启科学的大门,而一场劣质的讲座会断绝孩子们以后再听科普报告的可能。  ⑥听过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讲座后,有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反馈:“这是我上学以来参加过的最好的课外活动!”“西部学生的经济条件差,但是求知欲并不差!希望你们再来!再来!再来!”  ⑦本次调查显示,公众最希望听到深入浅出、通俗形象的科普讲座,内容排在首位的是“实用的科学知识”,占78.5%;其次是“我国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占61.0%;列第三的是“可以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占53.4%。此外,科研过程中的故事、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等内容也是吸引听众的亮点。  ⑧据翟立原主任介绍,国内的科普讲座,多数传播的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很少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事实上,让孩子们接触一些尚在争论中的问题对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很有帮助。  ⑨科普演讲团的老爷爷们曾在云南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学作讲座。当时,一个小女孩向爷爷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方面很有见地的问题:现在的克隆技术都是雄性复制雄性,雌性复制雌性。可不可以用雄性动物复制雌性动物,并保证遗传性状完全相同呢?因为决定性别的是染色体,只要把其中的一个Y染色体替换成X染色体就可以了吧?当时的科普团员们认为,小女孩的思路是很可行的。三年后,美国科学家才完成了类似的克隆实验,这也证实了这个云南乡村中学的小女孩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7.调查报告重数据分析,根据原文1~2段统计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                                                                                                                                                                                                                                                                        8.中科院科普演讲团严格筛选成员的原因是什么?(5分)                                                                                                                                                                                                                                                                        9.试从科普的方式、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写出你对演讲团成员的建议。(6分)                                                                                                                                                                                                                                                                                                                                                              三、《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参考答案 7.①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不辞辛苦,为我国的科普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②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影响到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这与向发达国家迈进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③我国的科普教育要和科技兴国的战略相适应,还需要大踏步前进。(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8.①升学压力大,学生能抽出时间听科普讲座不容易,劣质报告会浪费学生时间,影响他们接受科普知识宣传的兴趣和情绪。 ②科学研究做得很好,但科普讲义内容深奥,像给大学生或研究人员上课,学生听不懂。 ③传播的只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没有能做到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每个要点2分。) 9.只要围绕思维互动的方式、实用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的平实语言等三个方面作答即可,每一个方面的阐述得2分,共6分。 四、(2009年连云港调研试题,有删改)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中国果汁业面临苹果短缺 现在是中国北方观里镇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苹果在道路两边堆积如山,挡住了从各地开来的拖拉机、卡车和农用车。 中国是世界头号苹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近一半。 它也是世界最大的苹果汁生产国,约占世界苹果汁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越来越多的中国苹果汁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甚至澳大利亚。 尽管观里镇有大量的苹果,但仍无法满足果汁企业的需求,这些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超出了果园的种植速度。寒冷潮湿的天气造成苹果产量降低,又加剧了这种短缺。 中国农业大省山东省烟台市观里镇农民周玉良(音)说:“农民们在所有地方都种了苹果树,这里以前种的可都是粮食。” 11月初,他指着种满苹果树的田地对记者说:“还是供应不上,果汁企业的需求量太大了。” 同该地区许多人一样,周玉良在过去几年从种庄稼转为种苹果,以增加收入。他简陋的家里现在有了洗衣机和电冰箱,11岁的儿子在附近的城里上学。 作为橙汁的替代品,苹果汁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自2004年以来,中国苹果汁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以上。由于巴西放弃种橙子而改种生物燃料作物,以及美国仍受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后续影响,国际橙汁价格一路飙升。 行业管理者说,中国现在的浓缩苹果汁年生产能力约为170万吨,接近世界每年约180万至200万吨的消费量。 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的生产能力都超出了波兰2006—2007年度的苹果汁出口总量。波兰是世界第二大苹果汁生产国。 但中国人自己却很少喝苹果汁。 生产能力的扩大引发了对苹果的抢购。大连一家有机食品出口公司的总经理吴竺(音)说:“果汁企业向全国各个地方派出卡车和业务员,抢购苹果。” 中国陕西省一家果汁企业的管理人员说:“你在周边买不到足够的苹果。你必须跑200公里去找苹果。” 行业管理者说,尽管缺乏可靠的数据,但由于春季的霜冻,中国一些地区2007—2008年度的苹果产量下降幅度高达50%至60%。他们认为今年全国产量在2000万至2500万吨之间。 美国农业部驻北京的机构说,在截至明年6月份的这一年度,中国的苹果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2600万吨下降12%。 美国农业部说,去年全球苹果产量为4600万吨。一家果汁企业的管理者说:“今年的苹果汁产量可能达到80万吨。”伴随着运输成本的增加,苹果短缺已经推动中国浓缩苹果汁价格从1月份的每吨1000美元上涨到约2000美元。几年前,浓缩苹果汁价格仅为每吨500美元,被看作是橙汁的低价替代品和甜味剂。 由于中国目前主导着全球苹果汁的供应,买家别无选择,尤其是当霜冻造成波兰产量下降以后。除了作为新鲜果汁饮用外,苹果汁还广泛用作饮料、蜜饯和酸奶中的甜味剂。 今年,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质疑。但管理者们发现果汁行业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因为该行业由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大型企业主导。 他们说,生产苹果汁主要采用巴氏消毒法。农民们也用纸袋将树上的每一个苹果保护起来,这样就不会受到化学品的污染。 一些管理者说,苹果短缺可能还要持续几年,因为新的苹果树结果需要3到5年时间。 海升公司的一名管理者9月份说:“自2005年以来,已经种植了更多苹果树。苹果的供求关系大概会在3年内最终实现新的平衡”。 10.造成中国果汁业苹果短缺的原因有哪些?(4分)                                                                                                                                                                                                                                                                                  11.你从文中发现哪些值得忧虑的现象?(5分)                                                                                                                                                                                                                                                                                                                                                                                                                                                                               12.今年,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质疑。果汁行业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给我们哪些启示?(探究题)(6分)                                                                                                                                                                                                                                                                                                                                                                                                                                                                                 四、《中国果汁业面临苹果短缺》参考答案 10.①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超出了果园的种植速度。②春季的霜冻造成中国和波兰苹果产量降低,加剧了苹果短缺。③国际橙汁价格飙升导致其替代物苹果的需求量大增④新的苹果树结果需要3到5年时间,生产周期较长。 11.①农民们在所有地方(包括以前种粮食的地方)都种了苹果树。②中国果汁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自2004年以来,已经扩大一倍以上。③抢购容易进一步抬高苹果价格,导致市场秩序混乱。④由于中国市场未充分开发,国际市场苹果汁价格一旦下跌,中国企业和百姓将损失惨重。 12.①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大型企业主导。②生产企业和生产者要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产品的质量。③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并主导产业发展,让外方企业别无选择。 五、(广东省广大附中2009届高三模拟试卷)阅读下面的新闻调查,完成13~15题 就是要用公权力制止“超时加班” 一些企业将生产旺季要求职工超时加班加点视为理所当然,这似乎成了业内行规。治理超时加班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近期上海市再出重拳整治企业超时加班,并拟对违规企业处以重罚,对此措施我们倍感欣慰。 《劳动法》早就有了每日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得超过44小时,加班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人被迫加入超时加班行列,个别企业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出现恶意超时加班的行为,不少企业加班工资标准也大大低于法定标准或者干脆不支付加班费,严重损害劳动者健康和权益,是典型的既违法又短视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超时加班有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从民工向白领蔓延的趋势,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关注。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员工为了保住职业、争取晋升机会或赚取一点加班费而不得不超时加班时,甚至把“超时加班”与“敬业精神”等同,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时,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 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的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当法律严重滞后甚至空白或不适合现实情况时,很容易给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和不作为创造条件。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其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问题还在于,不少企业在重罚之下仍顶风作案,原因一是超时加班难以界定,甚至根本就无从罚起。二是处罚力度难以掌握,对于大企业区区几十万元的“重罚”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三是担心处罚过重吓跑企业。笔者认为,对于因处罚其超时加班扬言要将工厂搬出的企业,其实它们并无长远打算,除了赚取血汗钱外,对地方长远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并无帮助,即使搬出也无碍大局。 在相关法律仍存在滞后性的情况下,工会等组织要充分扮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目前工会至少可以在确立三条基本底线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一是每周必须保证工人休息一天,每人每天最多加班3小时;二是加班必须是工人自愿;三是必须按标准支付加班费。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 13.从全文来看,超时加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5分)                                                                                                                                                                                                                                                                                                                                                                                                                                                                                                                                                                               14.从全文来看,抵制超时加班的措施有哪些?(4分)                                                                                                                                                                                                                                                                                                                                                                                                                                                                                15.结合文章,请你分析这篇文章的社会背景?(6分)                                                                                                                                                                                                                                                                                                                                                                                                                                                                                                                                                                                                                                                                                                                                                                                                                                                                                                                                                                 五、《就是要用公权力制止“超时加班”》参考答案 13.企业出现生产旺季;企业出于牟利的需要,员工则借此赚取加班费或得到晋升机会,保存自己的职业;相关的法律手段没有得以执行;企业违法成本较低。(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四点5分) 14.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工会要采取措施,维护工人的利益;劳动者自身要提高维权意识。  (一点1分) 15.①治理超时加班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②上海市再出重拳整治企业超时加班,让人欣慰。③超时加班有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从民工向白领蔓延的趋势,④法律严重滞后甚至空白或不适合现实情况(一点2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