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历史预测猜题卷 新高考版 河北地区专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文献对周代的婚姻有这样的记载: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
禽兽也。所谓“百世不通”就是姬姓部族内部的男女,隔一百代也不许结合。这一规定( )
A.实现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了华夏族群的融合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到目前为止,在西汉一些皇帝及王侯墓出土了不少铁农具,出土的各式铁农具如下表所示。
西汉皇帝及王侯墓出土的铁农具简表
墓葬 出土铁农具
汉景帝阳陵 直口镭、桦冠等
汉宣帝陵 镰刀、直口镭、铲、犁桦
永城西汉梁王陵园 凹口镭、镰刀、镢、镭等
临淄西汉齐王陵园 竖䂬镢、凹口镭、六角锄等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铸铁业由政府垄断经营 B.冶铁技术已走向成熟
C.小农经济得到继续发展 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3.在宋代,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借助士人的诠释与实践,形成了新的规范,在士人
之间传播,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纲常伦理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出社会生活
C.新儒学兴起并呈现平民化倾向 D.思想界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4.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
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当时(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 B.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C.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手工业地位超过农业
5.下表是《万国公报》登载的“有奖征文广告”,它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征文递交后,“佳
作极多”。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征文内容 征文要求
1881 年
富国要策、风水辟谬、中西相交之益、
崇事偶像之害
论、策、时文、古文均可,每篇字数约 10000,
务要题目贯通,意理明澈,逐段分析
1889 年
问格致之学泰西与中国有无异同?
问泰西算术何者较中法为精
每篇字数约 2000〜3000,务期畅达明晓
A.崇尚新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 B.中体西用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知识分子更多地与社会接触 D.维新思想借助报刊深入发展
6.1912 年至 1916 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有八十多项,涉
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方面;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
推广技术和组织参加世界博览会。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改善了民族经济生存环境
C.使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 D.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7.国民革命期间,北伐军经过湖北南部时,当地百姓因他们是“南军”,予以支持;但进入河
南后却遭到民众纷纷抵抗,只因社会流传“南人将尽杀北人”,于是北伐受到重挫。据此可知
当时( )
A.地域差异决定政治选择 B.北洋政府统治深得民心
C.革命宣传工作亟待深入 D.南方土地革命成效显著
8.1942 年,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据地,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农民建立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
业集体劳动合作组织,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一步深入 B.巩固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C.保护和发展了根据地小农经济 D.增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力量
9.1956 年内,全国私方人员中,被安排参加企业管理的约占 40%,直接参加生产的约占 60%,
对一部分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国家安排他们在政府有关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这反
映出新中国初期( )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形成 B.对工商业改造相对彻底
C.公私合营兼顾和平改造 D.工业化亟须确立公有制
10.1986 年 12 月 3 日,薄一波在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表彰大会上强调:“个体劳动者在国家经
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在今后几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内,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坚持
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改革实效的发挥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 D.政府开始重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1.古罗马的诉讼由法律所确定的执法官负责审查诉讼行为的合法性和确定适用的诉讼程序,
由当事人选择的审判员负责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这一制度( )
A.简化了案件的诉讼程序 B.维护了审判量刑的合理化
C.利于避免司法权过于集中 D.杜绝了法官的贪污腐败行为
12.教育兴邦的观念产生了,艺术学、人文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区分,近代的高等教育在牛津、
剑桥这样的大学里诞生了。这道教育史上亮丽的风景线反映出( )
A.新航路开辟刺激了近代教育兴起 B.宗教改革改变了教育面貌
C.文艺复兴运动已在英国渐趋推进 D.英国议会支持教育的发展
13.1922 年 7 月,俄共(布)中央东南局书记米高扬未经莫斯科同意就在归他管辖的地区征收
25%的公民税;8 月,诺夫哥罗德省农村九成的粮食还没收获,就提前按每亩 20 俄镑征粮,
算作粮食税;特维尔省在粮食税之外额外征收 1 普特粮食,用作地方开支。这反映了苏俄( )
A.扩大了粮食税征收的范围 B.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敌对
C.工农联盟政权得到了巩固 D.新经济政策存在负面效应
14.1932 年渥太华大会上,大英帝国改名为英联邦,各国缔结“互相最惠国”协议:大不列颠
对大部分英联邦商品免关税:英联邦成员给大不列颠最惠关税。在此刺激下,英国境外投资
在美国缩减的情况下,实现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增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联邦成员国实现独立自主 B.宗主国的剥削被延续与强化
C.英国借机摆脱经济危机侵扰 D.委任统治促进各成员国平等
15.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远离苏联本土的西半球。11 月 20 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
答应在 30 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 型轰炸机,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这场危
机前后历时 13 天,在短期内迅速解决这表明( )
A.两大阵营对峙从此扩展到美洲 B.苏联挑战美国但其实力不足
C.美苏双方结束了全面军事对抗 D.二战后国际体系正走向崩溃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大众喜爱的剧集类型,但其中常有历史错误。
材料一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前夕,①曹操和袁绍两军对垒,袁、曹二
军开饭,②袁绍军吃的是饼,曹操的士兵则啃玉米棒子。
材料二 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生活于宋朝)去找一灯法师疗伤,遇到了一
灯法师的徒弟,③他正在唱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
材料三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④孝庄皇后说:“我孝庄,也是修佛之人呐!”
从材料中画线部分找出两处不符合史实的表述,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上图为美国 1960—1992 年通货膨胀情况图。从中提取两项有关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开凿运河,尤其重视开凿沟通南北的运河。春秋时开凿了沟
通江、淮的邪沟,战国时开凿了沟通黄、淮及其支流的鸿沟。隋朝为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
巩固统一,开凿完成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唐代对大运河作了局部的变更和整修,宋朝十
分重视开发大运河交通运输功能。此后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经济上仰赖长江下游及东南
沿海地区,尤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疏浚,以保障官方漕运。大运河的开通和维护,带动了运
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随着
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等
所取代。京杭大运河的衰落使某些曾经繁华一时的运河城市从此一蹶不振,有些城市经历短
暂的衰落后,重新振兴并发展成颇具规模的近代都市,有的城市则进行着缓慢的近代化历程。
运河衰落对沿运河地区的乡村、小城镇的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造成沿线大量运河
工人失业,山东失业的运河工人,部分人迫于生计参加了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部分
人痛恨外国修筑的铁路,参加了义和团运动。
——摘编自孙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乡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开凿并维护沟通南北走向运河的必要性。(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10 分)
(二)选考题:共 12 分。请考生从 3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
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
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9.【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
材料 完善九品中正制、确立门阀制度,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志着北魏王朝
有了全国统一的选举制度,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
亲疏及其在北魏政治中所起作用之大小制定姓族,以区别门第高低,从制度上保证其等级秩
序;二是品定汉人之门第,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掌其事,中央由吏部、司徒府总管。孝文帝
对中正的要求颇为严格,规定“必须德望兼资者”。这表明,当时品定人才注重的是德才和门
望两个方面,其中又以德才为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孝文帝采用魏晋南朝之制,使无统
一标准的北魏选举制度得以健全,也适应了北方士族门阀的发展。
——摘编自张金龙《北魏孝文帝如何选贤任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措施。(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6 分)
20.【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 分)
材料 自 1913 年威尔逊担任总统以来,他率先承认中华民国。一战爆发后,以美国驻华
公使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在华侨民竭力与中国亲善,许多美国侨民,包括商人、军官、外交
官均给予中国的反日行动极大的支持。1917 年,商务印书馆率先编辑出版《美国总统威尔逊
参战演说》,在 1918 年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派驻中国之前,中国媒体界已经自发地宣传威尔
逊的主张了。民国初年,中国知识界和媒体界对民主共和抱有乐观的希望,“美国每届新总统
莅位,其仪式之庄严,恒有非世界其他共和国所能及”,《东方杂志》就经常刊登有关威尔逊
的主张。1919 年,克劳领导的东方通讯社正式更名为“中美通讯社”,宣传威尔逊总统的战争
演说、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马建标《塑造救世主:“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6 分)
21.【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 分)
材料 梁思永,1930 年夏季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归国,为驳斥日本“满蒙非支那(注:
日本对中国的蔑称)领土”的谎言,这年 9 月,他冒着时断时续的战火,来到东北昂昂溪五
福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历时一年,其发掘报告《昂昂溪史前遗址》,以翔实的事件证明史前
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回事。1931 年秋,梁思永又带队发掘了山东
城子崖遗址,发掘的结果证明,殷墟与城子崖两地的黑陶文化基本相同,并推动了殷墟发掘
中“地层学”这一先进考古技术方法的运用,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树起
了一座里程碑式的坐标。……1934 年秋至 1935 年秋,梁思永主持了第十、十一、十二次殷墟
发掘。三次大规模殷墟发掘,使湮没地下数千年的古老遗址得以大面积呈现,所发掘的商代
大墓规模浩大,雄伟壮观,成千上万件精美的铜器、玉器、骨器、石雕等出土文物令人瞠目,
举世震惊。
——摘编自岳南《南渡北归·南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思永开展考古工作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思永考古工作的主要贡献。(6 分)
2021 年高考历史预测猜题卷 新高考版 河北地区专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婚姻制度。“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所说的婚姻制度只是针对姬
姓部族内部而言的,故 A 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出现在秦代,故 B 项错误;姬姓部族内部不
通婚,所以姬姓部族就要和其他部族进行联姻,这就推动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故 C
项正确;西周贵族的世袭特权是通过宗法制度来确立的,故 D 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西汉皇帝及王侯墓中出土了许多铁农具,但仅凭这一点无
法说明铸铁业由政府垄断经营,排除 A 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铁技术已走向成熟,与材料时
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帝王及王侯墓出土的铁农具,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发展状况,
排除 C 项;帝王及王侯墓有铁农具随葬,说明当时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选 D 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平民化。题干中提到宋代士人对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进
行了诠释与实践,形成了新的规范,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再联系所学,宋代学者强调
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故 C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
形成新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不是挑战伦理纲常的传统价值观,排除 A 项;结合题干中士人诠
释和实践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说明宗法观念依然影响着社会生活,排除 B 项;三
教合一趋势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 D 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所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区域分工
加强,说明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自给自足,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
增强,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排除 B 项;材料不仅没有
反映粮食产量问题且没有涉及对比,无法得出南方粮食产量是否提高,排除 C 项;中国古代
自然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地位不可能超过农业,排除 D 项。
5.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 时空定位:1881-1889 年,中国。
第二步:解读表格信息
由表格信息“富国要策、风水辟谬、中西相交之益、崇事偶像之
害”“格致之学”“泰西算术”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征文涉及
富国、风水、中外科技及交往等社会实际问题。
第三步:选项剖析
A 项
“崇尚新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是在新文化运动
后。
B 项 材料反映不出“中体西用”思想。
C 项
通过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万国公报》的
征文内容涉及范围广,且征文“引发了社会的普遍
关注,征文递交后,‘佳作极多’”这说明当时的知
识分子更多地与社会接触。
D 项 材料涉及的不是维新思想。
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 20 世纪初,北京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条例,推广技术,组织参加世界博览
会,这些措施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B 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A 项;当时民族经济尚未获得“独立发展”,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中提到了参加世界博览会,参加世界博览会一定程度上能扩大中国的世界影响,但 D 项
中“极大提高”的说法明显夸大了这一影响,故排除。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因为南北地域关系影响,北伐前期进展迅速,后期遭到严重抵抗,
这说明国民革命在北方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还有许多民众对北伐军存在误解,革命宣传工作
亟待深入,C 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的大规模进攻,根据地生产遭到严重破
坏,为了缓解根据地面临的困难,各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这一
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D 项正确。以个体经济
为基础的农业集体劳动合作组织不属于农业集体化,材料也体现不出农业集体化进一步深入,
排除 A 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进行土地革命,而是联合包括地主在内的各个阶
层民众共同抗日,排除 B 项;组织农民建立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业集体劳动合作组织的目
的是鼓励根据地民众进行生产,而不是保护和发展根据地的小农经济,排除 C 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合理安排原民族工业中的
员工,对部分民族资本家依据其贡献安排合理职位。这体现国家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公私合
营时兼顾和平改造,以实现平稳过渡,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形成,A 项
错误;材料虽能体现新中国对工商业的改造,但“相对彻底”不能得出,B 项错误,D 项由材
料无法得出。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今后几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内,允许多种经济形势并存,坚持国家、
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可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改革实效发挥,
为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B 项正确。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公
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我国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A 项排除;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 1992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 项排除;D 项中“开始”一词表述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罗马实行执法官同审判员相分离的制度,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司法权过于集中,C 项正确;案件的诉讼程序会因此增多,A 项错误;审判量刑的合理化在材
料中并未体现,B 项错误;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2.答案:C
解析: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正是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教育
兴邦的观念产生,“艺术学、人文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区分”,“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诞生,
C 项正确。本题考生极易误选 A、D 两项,材料无法显示近代教育兴起与“新航路”以及“英
国议会”的关系,故排除;近代科学与其他学科开始区分及诞生归功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
想的传播,归功于人文主义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解放,故排除 B 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1922 年”“俄共(布)中央东南局书记”“征收 25%的公民税”“算作粮食税”等
关键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征收情况。由“征收 25%的公民税”“提
前按每亩 20 俄磅征粮,算作粮食税”“在粮食税之外额外征收 1 普特粮食”可以看出,苏俄
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具体征收过程中,粮食税并不是固定的,还有各种附加税,这体现了
新经济政策的负面效应,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个别地区征收粮食税时税率不固定,甚至额
外征税,没有涉及粮食税征收的范围,A 项错误,排除;分析材料可知,过重的征收负担必然
会使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但“敌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现象
只会加重农民负担,不利于工农联盟政权的巩固,C 项错误,排除。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材料反映 1932 年英联邦建立,英联邦成
员国给大不列颠最惠关税,这使英国对外投资市场(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进一步扩大,
通过资本输出进行剥削,这是宗主国的剥削被延续和强化的表现,B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英
联邦成员国家实现独立自主,A 项错误;1932 年正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英国
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C 项错误;委任统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
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形式,材料没有体现,D 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远离苏联本土的西半球”可知,苏联势力深入美国的
“后院”,这是在挑战美国,美国通过对古巴的海上封锁等措施迫使苏联从古巴撤走相关军事
设施,这说明苏联挑战美国但其实力还不足,B 项正确。1961 年古巴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排除 A 项;苏联解体后美苏才结束了全面军事对抗,排除 C 项;二战后的国际体系是雅尔塔
体系,当时没有解体,排除 D 项。
16.答案:②,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而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
③,黄蓉生活于宋朝,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品。
④,“孝庄”是谥号,而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性文字,人生时不可能
用“谥号”自称。(每点 6 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根据电视剧中出现的历史元素,结合历史知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把握好时空特征。
17.答案:信息一:1965 年至 1980 年通货膨胀曲折上升。(2 分)
分析:通货膨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主要是由于越战的赤字支出和同期的国内改革。原
材料(特别是石油)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原料国内部形成新的组织,使通货膨胀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上升到最高峰。(5 分)
信息二:1980 年以后通货膨胀下降。(2 分)
分析:1980 年,里根上台之后,践行货币学派理论,使通货膨胀大幅度下降。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通货膨胀长期维持低位。(4 分)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变化。据“美国 1960—1992 年通货膨胀情况图”可得出美
国战后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1965 年至 1980 年通货膨胀曲折上升,1980 年以后通货膨胀下
降;结合相关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角度齐全。
18.答案:(1)必要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呈东西走向;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
国家统一的需要;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加强南北交通运输的需要;推动沿线经济发展和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运河有经济、政治、交通、文化等多种功能。(每点 2 分,共 8 分,
任答 4 点即可)
(2)原因:近代海运兴起的冲击;黄河决口,泥沙淤积运河河道;政府忙于战争,无暇治理
运河;近代南北向铁路、公路运输的冲击;近代交通使运河竞争力下降。(每点 2 分,共 4 分,
任答 2 点即可)
影响:繁华的运河城市日益衰落或向近代城市转型;影响运河沿线乡村、小城镇的发展;造
成失业等社会问题;推动了人口迁移。(每点 2 分,共 6 分,任答 3 点即可)
解析:(1)本题设问为“开凿并维护沟通南北走向运河的必要性”,这里强调“沟通南北”,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出“开凿”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呈东西走向,不利于
南北交通;依据材料“隋朝为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巩固统一”,可以得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
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依据材料“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经济上仰赖长江下游及东南
沿海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依据材料“宋朝十分重视开发
大运河交通运输功能”,可以得出开凿运河是加强南北交通运输的需要;依据材料“大运河的
开通和维护,带动了运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开凿
和维护运河可以满足推动沿线经济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综合材料信息可得出运
河有经济、政治、交通、文化等多种功能。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漕粮改行海运”可以得出受到近代海运兴起的冲击;依据材
料“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黄河决口,
泥沙淤积运河河道,政府忙于战争,无暇治理运河;依据材料“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
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等所取代”分析可以得出
近代南北向铁路、公路运输的冲击;综合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近代交通使运河竞争力下降。
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某些曾经繁华一时的运河城市从此一蹶不振,有些城市经历短暂
的衰落后,重新振兴并发展成颇具规模的近代都市,有的城市则进行着缓慢的近代化历程”
可以得出繁华的运河城市日益衰落或向近代城市转型;依据材料“运河衰落对沿运河地区的
乡村、小城镇的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概括得出影响运河沿线乡村、小城镇的发展;
依据材料“造成沿线大量运河工人失业,山东失业的运河工人……部分人痛恨外国修筑的铁
路,参加了义和团运动”可以得出造成失业等社会问题;依据材料“部分人迫于生计参加了
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可以得出推动了人口迁移。
19.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贡献之大小制定姓族,确定门第
高低;确定专门机构品定汉人之门第;严格选拔中正,让“德望兼资者”担任;品定人才既
注重德才,也注重门望。(每点 2 分,共 6 分,任答 3 点即可)
(2)完善了九品中正制,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推动
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稳固了北魏的统治和北方形势;为后世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提
供了借鉴。(每点 2 分,共 6 分,任答 3 点即可)
解析:(1)完善九品中正制的措施,主要从材料中找关键句进行概括。可根据材料中的“一
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在北魏政治中所起作用之大小制定姓族,以
区别门第高低,从制度上保证其等级秩序;二是品定汉人之门第,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掌其
事,中央由吏部、司徒府总管。孝文帝对中正的要求颇为严格,规定‘必须德望兼资者’。这
表明,当时品定人才注重的是德才和门望两个方面”等信息,概括提炼得出答案。(2)说明,
完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中的“标志着北魏王朝有了全国统一的选举制度”“使
无统一标准的北魏选举制度得以健全,也适应了北方士族门阀的发展”等信息,再结合所学
知识得出答案。
20.答案:(1)原因∶美国外交人员和美国侨民在中国的良好形象;社会力量的宣传与推动;
“威尔逊主义”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愿望;美国媒体的努力。(每点 2 分,共 6 分,任答
3 点即可)
(2)评价∶“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迎合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对中国政府的外
交政策造成了一定影响;客观上扩大了美国政治价值观在中国的影响;其本质是美国对外扩
张的工具。(每点 2 分,共 6 分,任答 3 点即可)
21.答案:(1)背景:政局动荡,国内战争不断;日本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日本企图把东北
从中国分离出去。(每点 2 分,共 6 分)
(2)贡献: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分离中国东北的企图;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抢救性发掘挽救了大量文物,避免其落入侵略者之手;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史
料。(每点 2 分,共 6 分,任答 3 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1930 年”“冒着时断时续的战火”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值十
年内战时期,政局动荡。而日本为了侵略中国,蓄意制造“满蒙非支那(注:日本对中国的
蔑称)领土”的谎言,在日本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的背景
下,梁思永开展了考古工作。
(2)“以翔实的事件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回事”说明有
力地回击了日本的谎言;“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式的坐标”,
表明了梁思永考古工作的学术价值;”成千上万件精美的铜器、玉器、骨器、石雕等出土文物”,
使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并成为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