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
第一课时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重点)
3.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难点)
4.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
的作用表达的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范锡林,笔名雪凌,江苏靖江人。已
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获陈
伯吹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
奖、《儿童文学》等。
代表作:《避邪铜钱》《秘道》《小
巷三杰》《血经》《范锡林少年大传奇》
嵌凛 疙 瘩 棍 悟
雕 跺沮 蹲趴筹
纳
裁 磕
nà qiànlǐn gē dā wù
cáichóudiāokēduòjǔ dūnpā
g
ùn
疙
gē 不要写成“气”
疙瘩
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
瘩。
蹲
dūn
不要少写一横
小妹妹蹲下身子,玩皮球。
蹲着 蹲下
加一加: 木+昆=棍
足+尊=蹲
换一换: 阻
沮
祖
组
识字方法
1.八个脚。( )
2.栽树走了穿衣的来。( )
3.寿星头上栽竹子。( )
趴
裁
筹
大家都来猜一猜
有车去把人、货载
(zài),
要木就得把树栽
(zāi),
做衣要请裁(cái)
缝来。
儿歌巧记“载、栽、裁”
纳鞋底嵌入
裁纸感悟
凛冽
疙瘩
木棍
筹码 老雕
真棒!
磕头 沮丧
蹲着趴下
词语小
游戏
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1.品读课文:全文围绕什么来写?
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来写。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用小标题列出?
做竹节人 斗竹节人 目睹老师玩竹节人
想一想
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2自然段):竹节人的来历和我们迷上竹节人。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竹节人的做法和我们痴迷竹节人。
第三段(第5-19自然段):斗竹节人。
第四段(第20-29自然段):老师没收竹节人,自己玩起来。
写一写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
1.从第一部分里知道哪些信息?
2.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议一议
有一段时期,我们全 迷 上了斗竹节人。
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引出下文。
总述全文
有一段时期,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这一句总领全文,交代迷上竹节人的人数
很多,而且迷上的游戏单一,只有竹节人。因此,
在朗读时,要重读“全”,声调上扬。
指导朗读
一、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动物的名字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D.以物体的名字命题
D
1.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借以形
容威力极大。( )
2.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 )
3.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
叱咤风云
别出心裁
挖空心思
二、根据意思写成语。
三、给生字分类。
跺 筹 嵌 悟 雕
三拼音节的字:跺 嵌 雕
按音序排列: 筹 雕 跺 嵌 悟
整体认读音节:悟
竹节人
第二课时
简单的竹节人,有趣的竹节人,
我们的童年总是充满欢乐。那么,这
么简单有趣的玩具竹节人是怎么制作
的呢?我们从这些简单的竹节人身上
获得什么样的乐趣?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文中小时候玩具有什么特点?
3.理解“风靡”的意思,能用“只
要……就”说一句话。
学习第一部分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
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
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
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形容事
物很风
行
简陋但有
趣
默读第一部分
例 句: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
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
以至全校。
总结规律,仿写句子。
解 析:“只要……就”是条件关系的复
句。
仿 写: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有提
高。
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
任务二: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自主学习两个任务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一、课文是怎样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的?用
“ ”划出。
二、卖毛笔的生意为什么会那么好?
三、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斗竹节人的游戏非常有
趣?
默读第二部分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
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
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
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
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
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
前功尽弃。
身
躯
四
肢
制作方法
江面:
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水墙
小练习: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说出
竹节人制作过程。
我们先用锯子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一
截,然后在上面钻一对小眼,装手臂用,
接着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最后用
一根纳鞋线把它们穿在一起。
自主学习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
准备工
作
材 料 竹竿 一根纳鞋底线
工 具 锯
制作过
程
第一步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一截
第二步 在上面钻一对小眼,再锯八截
短的
第三步 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
起
基本玩
法
用鞋线串竹节嵌入课桌裂缝里,将
纳鞋线一松一紧。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
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
Ø 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所
以就假装丢了,然后再去买,老人
的生意当然就好了。
二、理解言外之意:卖毛笔的生意为什么会那么好?
比较句子,看看哪个更好,为什么?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
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
掉下去了。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
豁开的裂缝,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第一句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裂缝的大,以及课桌破旧的程度。
仿写一句描写流云的比喻句。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
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
道银灰、一道橘黄、一
道血红、一道绛紫,就
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
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三、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斗竹节人的游戏非常有趣?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
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
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
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战场”有趣
Ø 静立不动的样子:叉腿张胳膊、威风凛
凛、
Ø 动起来的样子:手舞之、身摆之、没头
没脑地对打、不知疲倦、也不会倒下
Ø 竹节人卡住时:呆头呆脑、净挨揍
Ø 同学给它做纸盔甲:弄巧成拙、不中用
竹节人样子有趣
竹节人装饰有趣
手拿金箍棒的孙悟
空
手拿虎头双钩的窦尔
敦
手拿偃月刀、蛇矛
“齐天小圣”
“金钩大王”
“?”
要求:小组合作,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相关词语。
思考:
一、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和同学们玩竹节人很痴迷?
二、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三、“我”和同桌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研读第三部分
Ø 下课时,一圈黑脑袋、跺脚拍手、咋咋呼呼
一、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和同学们玩竹节人很痴迷?
Ø 上课时,搏将起来、嘴里不便“咚锵”
借代 玩的时
间长
例 句: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
着观看……
总结规律,仿写句子。
解 析:“一圈黒脑袋”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同学们。
仿 写:操场上一群红领巾正在捡垃圾。
偏偏后面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脖子伸
长,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
写出我们玩得痴迷。
句子欣赏
念念有词
全神贯注
忘乎所以
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二、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对比
文章最后写老师玩竹节人是侧面描
写,烘托出竹节人游戏的魅力之大。
咦 相视一笑
心满意足
化为乌有
颓然 不消说
沮丧 眼巴巴
溜 转悠
三、“我”和同桌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对比
自主学习任务二:讲讲老师的故事
起因
上课了,我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作屏风,
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后面同学不知趣,
脖子伸长,看得入了迷。
经过 老师大步流星过来,怒气冲冲,把正在战犹
酣的两个竹节人一起抓去。
结果 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
那竹节人。
童年是色彩斑斓的画册,装载着美好
的回忆;童年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流淌着
飞腾的浪花;童年是一束灿烂的鲜花,芬
芳了多少快乐和幸福。
播放音频
制作竹节人
乐趣斗竹节人
老师玩竹节人
迷
课文围绕( )这个词展开来写,
写了童年时,我们( ),
( )以及被老师发现,把我们的
竹节人( )了,老师在办公室也在
( ),写出童年的乐趣。
“迷”
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
没收
玩竹节人
1.我们弄丢毛笔,实际是把买来的毛笔用来做竹节人了。
( )
2. “下课了,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 )
3.“我跟同桌相视一笑”是因为我们看到老师喜欢竹节人,
心里得到认可而窃喜。( )
一、判断下面句子说法是否正确。
×
√
√
1.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
2.以前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 )
3. 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
二、根据意思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
弄巧成拙
前功尽弃
技高一筹
三、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统领全文。
B.全文围绕“迷”这个词展开。
C.竹节人受到老师的喜爱,说明老师让自己玩有私心。
D.“大步流星、怒气冲冲”,表现了老师威严的形象。
C
那天活动课,老师给我们拿来了“滚铁环”的器材——铁环、铁
钩。大家看到器材拿来了,一窝蜂似的朝那里涌去,争先恐后地抢着。
我好不容易抢到了器材,挤出人群,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玩了起来。
我右手握住铁钩,左手将铁环放在地上向前一滚。铁环还没等我
把它钩住,就像个懒虫似的扭了几下便倒在地上了。
滚铁环
看来是力气用得太小,我暗自思忖。这回我把铁环使劲
儿向前一推,它立刻快速向前滚去,可还没等我回过神来,铁
环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我再次滚动铁环,这次铁钩总算能跟上铁环了,可是我
没跑几步,只听“砰”的一声,我的铁环跟另一个同学的撞在
一块儿了,顿时,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唉,这么难侍候的家伙
不玩也罢.
同学们,看来,要想征服手中的玩具,就得对它的习性
了如指掌,和它默契配合,和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