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耽美作品改编盛行带偏大众审美
引语
“腐女们圈地自萌,本无伤大雅。但当腐女
文化随着耽改剧这波文化消费潮流登堂入室,走
上文化的前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痴迷,甚至
对主流价值形成冲击之势时,问题就没那么简单
了。”——《光明日报》
文本链接
• 【文艺观潮】
• 过度关注高颜值男性之间的情感关系——
耽美作品改编盛行带偏大众审美
孟 蕾
• 近日,“耽美”成了影视圈的热词。这个舶来词产生于20世纪
的日本,原指“沉溺于美好的事物”,而今在我国多用于形
容女性作者创作、以女性读者为预设接受群体、以女性情感欲望为导向、
主要表现美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目前,耽美作品影视改编
(以下简称耽改)创作投拍出现了井喷之势。据统计,筹备中、已经开
机以及拍完待播的项目超过60个,其中不乏头部公司的高热度大制作。
耽改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创作风向,这一现象给影视行业乃至社会各界
带来深远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文本链接
以高话题度闯入大众视野
•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影视行业存在一种怪圈,“一部作
品获得市场成功—从业者竞相效仿—某一类型题材作品扎堆涌现—观
众审美疲劳—跟风之作大多成为炮灰”。盛极一时的穿越风、大女主
剧、玄幻题材皆逃不脱这样的命运。看多了痴男怨女们在不对等关系
中三角恋、出轨的狗血套路,耽改剧里两个男主角势均力敌、互相扶
持的相处方式让人感到既陌生又新奇。于是,几部由耽美小说改编的
影视作品先后成为爆款,使制片方和播出方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作品
在视频网站上点击量近百亿。为提前解锁剧集,粉丝在播出平台疯狂
打榜,花钱最多的一位充值买了200多年的会员年卡。耽改题材的吸
金潜力和流量体质可见一斑。于是,各路热钱蜂拥而至,都
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一时间,耽美IP成了片方争相购买的香饽饽。某
女性网络文学原创平台旗下有名气的耽美小说被一抢而空。IP版权费
动辄上千万元,单个售价最高可达4000万元。
文本链接
• 投其所好,诱人陷进去,再从中牟利,向来是资本的套路。影
视公司纷纷搭上了耽改剧这趟高话题度的顺风车。除了耽改剧
数量井喷,很多本不属于耽改题材的影视剧也非往耽改上贴,
要么人物设置主打双男主,要么在铺陈剧情时刻意渲染男性
角色之间的暧昧气氛。有的综艺节目利用剧本设定、后期剪辑、
话题营销等方式,对男性嘉宾强行配对炒作,博取眼球。这股
为诱导观众想入非非而不惜“打擦边球”的恶俗风气还从影视
创作延续到了宣传营销领域,一些媒体采访、杂志拍摄、短视
频制作也加入了蹭耽美文化热度的队伍。它们以各种敏感话题
撩拨着大众的神经,乐此不疲地引导粉丝对耽改作品甚至出演
耽改剧的演员关系过度解读。在这些噱头的推波助澜之下,
耽美风多渠道地抵达受众、积攒人气,形成规模效应。
文本链接
• 契合女性观众情感审美诉求
• 和其他题材不同,耽改剧以女性为主要观赏群
体。几部热播耽改剧的女性观众比例几乎都超过六
成,最高的一部占比近九成。所以,耽改剧风靡,
与女性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据显示,中国女性消费群体基数庞大,目前年龄
在20岁至60岁的女性消费者约4亿人,撑起了10万
亿规模的消费市场。其中80后、90后女性成为消费
主力。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和消费观念转变,女性消
费逐渐由外部社交压力的“悦他”型向主动享受乐
趣的“悦己”型转变,追剧看偶像就是其中排在前
面的重要消费选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文本链接
• 不过,影视作品类型那么多,为何耽改剧让女性观众如此上头?
因为它契合了女性情感、审美、关系等方面的诉求。在耽改的影像世
界,两个美男子惺惺相惜、并肩前行,既契合了女性心目中情感关系
的理想模式,又形成了广阔的情感留白,为女性天马行空的想象提供
了发挥空间。这样的情感少了很多现实利益的考量,显得更加纯粹。
由于人物都是男性,女性观众看剧时不会过多地代入自身,体验“我
喜欢的男主角宠爱女主角”的挫败感,反而可以超然地站在旁观的视
角欣赏,获得“我喜欢的两个男主角相互扶持”的幸福感。
• 很多观众看耽改剧后意犹未尽,就去读原著,接触更多同类型作
品,“入坑”成了对耽美情有独钟的“腐女”。腐女与普通观众不同,
她们的参与度和忠诚度极高。别人“追剧”,她们“嗑剧”。她们刷
花絮物料,加入粉丝群讨论,追星打榜做数据买代言产品,基于原有
情节框架和人物设定进行视频剪辑、小说续写、制作动漫作品等二次
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甚至有组织的
创作者、传播者,使耽美故事的文本更加丰富,腐女文化的影响力进
一步延展放大。影视业有一句话叫“一个腐女百万兵,得腐女者得效
益”,说的有几分道理。
文本链接
• 畸形审美取向和病态营销心态需扭转
• 一直以来,耽美对大众来说都是陌生的存在。腐女们圈地自萌,
也无伤大雅。但当腐女文化随着耽改剧这波文化消费潮流登堂入室,
走上文化的前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痴迷,甚至对主流价值形成冲
击之势时,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 在腐女的世界里,男性成了被凝视、被定义的对象。容貌精致,
兼具传统女性阴柔气质的男性,往往受到腐女的追捧。最近业界流传
一种说法,看一个男明星火不火,就看有没有粉丝叫他“老婆”。艺
人以硬朗定位时往往不温不火,改走柔美风格就立马爆红,网友调侃
“十年硬汉无人知,一朝美人天下闻”。这种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影视创作、娱乐生产。放眼望去,流量明星里奶油小生的模样
越来越多;某些影视创投无论什么剧情题材都把花美男奉为选角圭臬,
走青春偶像路线;各种商品广告也向小鲜肉抛去橄榄枝,连化妆品这
种固有印象中的女性专属用品也改变了以往只找女明星代言的路数。
阴柔之美可以有,但万事皆宜有度。当荧屏银幕上的花美男日趋泛滥,
阳刚硬汉越来越少,就可能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也妨碍了社会
审美的多元化发展。
• 任何精神生产在生产其产品的过程中,也同时生产着接受它、消费它的对象。
看耽改作品的观众除了成年人外,还不乏心智不太成熟,将腐女文化当成时
尚来追捧的青少年。其中,年轻女性对男性的审美更趋阴柔化,女性对男性
审美的变化又间接影响年轻男性的认知,使他们不自觉地在性别气质上向女
性所期待的阴柔美方向靠拢。耽改故事大多远离现实,有些年轻受众却将其
与生活混为一谈,产生不以结婚和繁衍为目的才是真爱之类的偏颇认知。虽
然耽改剧往往“去耽美化”,将原著中两个男主角的爱情关系设置成兄弟知
己,但其背后的原著乃至腐女文化里却潜藏着大量色情暴力内容,包括偏执
不健康的性别观念,以及缺乏科学性甚至错误的生理知识。这些内容若不加
以约束,将对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价值判断、自我形塑造成严重误导。
• 归根结底,对耽美IP的过度热忱,反映了影视业原创力不足、过度依赖IP的老问题。这应该引起广大从业者的反思——与其钻研宣传营销的歪门邪道,
试图靠题材的噱头弯道超车,不如脚踏实地投入创作,夯实思想艺术基础。
照现在耽改剧的投拍情况推算,近两年将有大量耽改剧集中涌现。所以,相
关监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应重视起来。一方面,理性看待腐女文化,对其中
夹带的负面信息加以筛选去除;另一方面,对病态营销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总之,各方均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耽改作品以更加正面积极的姿态
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7日 14版)
热点锐评
• 4月7日,光明日报发布《耽美作品改编盛
行带偏大众审美》一文,从网络制作端、
宣传营销端和观众审美取向端三大方面,
抨击了当下影视圈耽美剧过剩、商业牟利
过度等怪现象。文章同时强调,由于制作
方一窝蜂选择非主流价值观的耽美IP进行改
编,除了投少部分耽美爱好者所好之外,
也反应出了影视业原创力不足、过度依赖IP
的老问题。
秒懂概念
• 耽美,最初指无法到达的终点。随着小说的发
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名词,比如说耽美这一词。
“耽”,沉溺;入迷。耽玩/耽于幻想;
“美”,则指美好的事物,这里特指美少年。
耽美,即沉溺于美好的事物。
秒懂概念
• 耽美最早是指一切以美为基准的事物,让人看
了赏心悦目的。
• 耽美小说 ,在国内绝大多数情况下被用来指
代BL/GL小说,是描写同性恋爱情的小说,称
呼都来源于日本,耽美的意思是唯美。耽美一
般有漫画和小说两种,也分为同人和原创。
话题热度
• 2021年,由耽美小说(多指男男同性爱情小说)改
编的“双男主”电视剧立项、拍摄、开播数量暴
涨,被网友戏称为“耽改101”元年,引发广泛关
注。这一现象与时下愈发流行的“腐文化”相结
合,将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
背景链接
“耽美”一词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
代的日本,原指“耽于美色”,后在我国
多用于表述男同性恋爱情。耽改剧是影视
公司购买原创耽美小说版权之后,进行剧
本改编和拍摄的一种网络剧。此前,耽改
剧数量虽然不多但都获得过极高的关注度。
背景链接
由于近来耽改剧扎堆立项、投拍,业内
人士用“一窝蜂”来形容平台、制作公司、
演员都想进场分一杯羹的现象。半月谈记
者梳理发现,晋江原创网上有名的耽美小
说IP几乎全部售出,单个IP最高售价达4000
万元,有超过60部耽美小说正在或已完成
影视化筹备。
背景链接
• 约60部耽改剧扎堆投拍
网友将这一现象戏称为“耽改101”。2018年,
腾讯视频推出选秀节目《创造101》,召集101位
选手,最终选出11位组成偶像团体出道。近几年,
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从超百名选手
中挑选几位成员形成团体出道。网友用“耽改101”
形容2021年耽改剧扎堆,意指耽改剧多到像参加
选秀节目的练习生一样,等待C位出道,也指这些
耽改剧涉及的男主角数量之多,相当于输送了一
整季选秀选手的数量。
文化现象
• 崛起的耽美文化消费群体
• 业内人士分析,耽改剧扎堆现象的背后有两大
原因。
• 一是迎合崛起的女性消费群体,耽改剧核心之
一是对“美”的追求,耽改剧中“双男主”颜值够
高,成了被定义、被凝视、被消费的一方,是对长
期以来男性主导视角的反击。且“双男主”间关系
平等,彼此欣赏、并肩作战,也投射了女性对感情
关系的理想期望。
• 二是依赖原著粉丝群体自带流量。耽美网络小
说原本拥有自己稳定的用户群,并在影视化后吸引
众多用户参与,而粉丝的二次创作,更扩大了其出
圈程度。即便是原著书粉反对耽改剧“魔改”,也
会化为影视剧宣发过程中的“黑流量”增加话题性。
背景链接
• 约60部耽改剧扎堆投拍
网友将这一现象戏称为“耽改101”。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
选秀节目《创造101》,召集101位选手,最终选出11位组成偶像
团体出道。近几年,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从超百名
选手中挑选几位成员形成团体出道。网友用“耽改101”形容2021年耽改剧扎堆,意指耽改剧多到像参加选秀节目的练习生一样,
等待C位出道,也指这些耽改剧涉及的男主角数量之多,相当于输
送了一整季选秀选手的数量。
• 这批耽改剧有的定于今年陆续播出,不少知名影视公司都
有相关项目。
•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这类“题材敏感”的影视剧,敢于试
水的都是半红不黑的小演员,如今的耽改剧则汇集了名演员、
大制作。行业研究者认为,头部公司、头部艺人纷纷入局,标
志着耽美文化正在从亚文化走入大众视野,这些信号是国内耽
美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文化现象
• 崛起的耽美文化消费群体
• 分析资本蜂拥而至的更深层次原因,很难忽视当下影
视寒冬的大背景。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从事与
影视相关的公司中,有13170家公司注销或吊销。
• 寒冬之际,行业更加需要噱头、话题内容吸引粉丝群
体消费。而依托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等小说网站和“写
手太太”的创作,耽美小说长久以来已积累大量粉丝。在
网络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快手抖
音等都自带惊人流量,只要适时营业、适当营销,就能调
动起潜力巨大的粉丝经济。
• 近年来,屡次传言主管部门要封杀耽改剧,可见这类
题材的敏感。但对投资者来说,在激烈的影视剧竞争中,
耽改剧能够将潜在的耽美受众变成显性的影视受众,是一
条实现市场和流量的转化变现的捷径,风险虽大但利益更
大。
警示
• 而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商业狂欢的背后,存
在着大量误导青少年的隐患,光明日报此
次呼吁相关监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对此现
象重视起来,大有为接下来的耽改影视作
品敲响警钟的意味。
影响
• 据业内消息,耽改作品虽非就此“一刀切”
禁播,但“限流”则是必然之势。今年内,
其他耽改作品上线播出的可能性不大,而
后也可能“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每年限
定少量播出部数。那些手握“耽改101”IP的
制作公司,亦只能紧急刹车,耐心排队。
追根溯源
• 近两年来,耽改项目的井喷现象已被
各大媒体、网络论坛反复探讨,但凡新鲜
事物经过强曝光后必然引发一系列蝴蝶效
应。这导致原本属于小众的耽美文受众群
体与耽改剧观众的声音被无限放大,商业
上的利好与明星的高曝光度相互激发,也
助力该类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数量
在增长。
作品现状
• 耽美小说究竟有多受欢迎呢?光明日报提
到,“某女性网络文学原创平台旗下有名
气的耽美小说被一抢而空。IP版权费动辄上
千万元,单个售价最高可达4000万元。有
的作品在视频网站上点击量近百亿。为提
前解锁剧集,粉丝在播出平台疯狂打榜,
花钱最多的一位充值买了200多年的会员年
卡。”
作品现状
• 而报道中讲到的目前超过60部筹备中、已
开机和待播中的耽美项目也只是冰山一角。
实际上,这些还在研发或生产过程中的耽
改剧已经超过100部,这种耽美剧的急速增
长趋势被网友戏称为“耽改101”。
出路何在?
• “一方面,理性看待腐女文化,对其中夹
带的负面信息加以筛选去除;另一方面,
对病态营销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总之,
各方均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耽改
作品以更加正面积极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
野中。”
• 此次官媒的提醒,对于各家影视公司来说无疑
是一次警钟,目前入局耽美题材已经存在后置
性,耽改的蛋糕就这么大,前两波红利过去后,
市场还能吃下多少部耽美剧还未可知。而后续
营销亦是雷点众多,一味的给观众“塞硬糖”、
赚快钱已是不可取。
• 总之,耽美剧风险大,入局需谨慎。而对那些
业已购买IP正预备进行制作的影视公司而言,
他们即将进入激烈的精品化竞争阶段,只有那
些制作精良的作品才能够得到播出机会。
如何让影视作品获得更公正的评价
文本链接
• 近年来,大众接受信息的模式呈现移动化、迅捷化、碎片
化、互动化等特质,反映在文化娱乐方面尤为显著。于是,满
足这些需求的评分网站,逐渐成为大众选择影视作品时参考的
“风向标”,以及观看后表达观点的“布告栏”。然而,在评
分网站为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围绕其评分和评论客观公正性
的争议从未休止,某些大片热剧因网站评分引发的风波几度甚
嚣尘上。近日,某评分网站被“饭圈”和商业“水军”盯上的
消息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据报道,为给偶像的作品刷好
评,粉丝们批量创建网站账号。他们平时也要给其他作品虚假
打分,来把账号“养肥”,以应对网站的审查机制。评分网站
赋予了大众评价自由的同时,杂芜的信息、趣味的分歧、利益
的纷争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公共视野。众多创作者对评分网站
提出疑问的同时,普通大众、网站平台与影视行业都
需要重新思考其背后的症结所在,寻求破题之道。
文本链接
• 参与评论者立场各异,水平参差不齐,评价难免有失公允
• 目前,豆瓣公布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2亿,参与评分的作品数
量也与日俱增。对于观众而言,评分网站的作用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汲取”,即获取影视作品的相关信息,通过评分与评论对
作品进行初步的印象判断;其二是“表达”,即在观看影视作品
后,凭借自身观感进行主观评分并分享评价。评分网站中的评价系统,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起到了“扫雷”作用,使大众通过参考多方评
价了解作品讯息。
• 然而,评分网站本质上是以商业属性为根本的服务平台,而非中
立的研究机构或严谨的学术数据库。任何一家评分网站的存在,都无
法确保绝对的“权威”与“公正”。在对其本质属性有所把握后,我
们还应理性地看待其评分和评论中所存在的诸多复杂因素。评分网站
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模式,还扮演着提供影片讯息发布的渠道、
链接票务商业宣发的窗口、组织观众自发交流的平台等角色。若人们
仅从评分和评价进行单一化适用,反而容易失却艺术欣赏的判断力和
趣味性。
• 评分网站上大部分评分与评论,并非来自专业评论人。
由于参与者多为普通观众,评分与评论通常渗透着评价
者个人的生活感悟和审美趣味。甚至有部分评论者通过
打分的行为,获得一种反权威、反资本的想象姿态,这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偏见的基础上滥用评价权利的情
况。相较于电影类别,评分网站对电视剧更加难以做出
标准化衡量。尤其对部分播出时间较长、剧情结构复杂
的电视剧而言,剧情枝蔓尚未完全开展,就被扣上“胡
编乱造”的帽子;人物成长线仍在铺垫,可能已经因
“三观不正”的评价“盖棺定论”。此类状况屡见不鲜。
分析数据不难发现,使用“汲取”功能的用户数量远大
于在观影后进行“表达”的用户数量,所以评分功能也
必然存在一定误差。
文本链接
• 在技术上继续完善评分系统,在功能上探索更明确的分工定位
• 在现阶段,大众素养日益提升,但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
尚有参差。每位观众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但将感
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表达的能力并非人皆有之。部分观众若被不良倾向诱导,就可能对作品造
成“捧杀”或“棒杀”等伤害。再加上报复性评分、网络水军、粉丝养号等情况,使作品很
难获得公正的评价。不仅会扰乱行业秩序,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也可能对大众的审美倾向
造成误导。这就需要评分网站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改进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有效途径。
• 诚然,很多网站已在评分系统方面进行了相应改善,在功能侧重上也探索出了一定的分
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不同的使用需求,有些网站注
重艺术化与文化意义上的观影体验表达,有些则通过票
务消费后的反馈评价直观传达观众的感受,有些侧重于
专业影评人的判断标准,有些则以普通大众为打分主体
参考。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接下来,还需将点映评分、大众评分、专业评分等区分开来,
并对电影、电视剧等不同门类区别界定,制定更科学的评分模式。
• 无论商业逻辑为何,正确地运用大数据,引领影视创作风向和观众审美取向,都应是评
分网站运营的正道。所以,网站运营者应进一步围绕如何使用技术手段把恶意打分者和商业
水军驱逐出去,将创作者、专家学者等更加专业的人士引入平台,与评分人进行积极的交流
沟通等问题拓展思维,加强落实。
文本链接
• 正确运用大数据,引导影视创作风向和观众审美取向
• 对影视从业者而言,过度看重评分网站的评论,试图操控评分造假来获
取商业利益的心态同样需要警惕。很多实例证明,评分网站上的分数与作品
的艺术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和票房、收视率之间亦没有绝对的关联性。即
便如此,评分平台中对于作品的讨论和分享,仍对创作者而言是宝贵的“回
响”。所以,创作者应辩证地看待评分网站的内容。一方面,积极吸纳、虚
心学习网友们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不要过于在意评分。一
时的分数高低,只能说明某部分人短期的喜好,并不能作为评判艺术质量高
下的主要标准。真正的精品力作需要广大人民大众去评判,有待漫长的时间
去沉淀。切忌因看到某些作品有饭圈帮忙获得了高分,就将拥有粉丝的数量
及其刷分能力当成选角的参考指标。
• 对于宣发环节而言,评分网站是“战略要地”。影视作品将营造良好口
碑作为宣发工作的重点,重视评分网站对作品评论所产生的口碑效应,本无
可非议。宣发方与评分网站开展正常的商业合作、广告推广,也是可以理解
并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但这些行为都应建立在对作品品质的真实宣传基础
上,一味追求虚假口碑、在评分上自欺欺人,只能换来更残酷的反噬。因此,
应杜绝用资本操控评分,使评分网站沦为商业利益附庸的行为。
文本链接
• 时至今日,每个移动终端前的指尖都能对影视作品的优劣做出
评判。这些在评分网站上的声音能否汇聚成一首悦耳的交响,
还需要理性的指挥棒。从这个角度看,相关政府部门、文化机
构,以及具有学术背景的文艺评论家、活跃于各大网站的职业
影评人都应行动起来,从引入相关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主流价
值引领等方面入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017年1月,中国电
影评论学会网络影视评论委员会成立,发布了“网络影评人七
大公约”。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批评、尊重每一位观众喜
欢或讨厌电影的权利、坚决反对网络语言暴力”等相关内容,
同样值得所有参与评价的大众学习与深思。总而言之,我们必
须理性看待评分网站的评分和评论,这个理性中包括评分网站
对创作的尊重、影视行业对艺术的敬畏、每位观众对表达的自
律。唯有各方力量良性互动,评分网站的评分和评论才能在促
进影视行业健康发展、引导大众理性观赏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
的作用。(覃皓珺)
文本要点
Ø参与评论者立场各异,水平参差不齐,评
价难免有失公允
Ø在技术上继续完善评分系统,在功能上探
索更明确的分工定位
Ø正确运用大数据,引导影视创作风向和观
众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