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1届高三3-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2021届高三3-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含答案

ID:664237

大小:292.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4-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 2021 届高三 4 月联考语文试卷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由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飞行 2200 多秒后,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 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打响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此次“嫦娥五号”探测器将执行月球 采样返回任务,完成三步走中的最后一步——“回”。此次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在地外天 体无人采样,并以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方式带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的总体规划目标。 作为我国探月三期工程釆样返回任务的核心,“嫦娥五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我国研 制的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由航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 4 个器以及 15 个分系统组 成。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开展月球样品地面分 析研究等任务目标。发射成功后,“嫦娥五号”将经过着陆器落月、月表采样,月球起飞, 轨道对接,样品转移,返回器返回等 l1 个阶段,20 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约 2 千克月 球样品返回地球。 (摘编自《“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将带回中国釆集的第一杯月壤》,《中国新闻周刊》 2020 年 1 月 24 日) 材料二 在着陆月球两天后,中国的“嫦城五号”月球探测器重新启程进入太空,开始了返回 地球之旅。它将带回大量土壤和岩石,供科学家们研究。 中国囯家航天局说,“嫦娥五号”上升器于北京时间 12 月 3 日 23 时 10 分起飞。中国 国家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上升器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发出闪光,整个升空过程用时 约 6 分钟。 这是自 1976 年以来首次有航天器从月球表面发射,也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探测器从月球起飞是把收集到的月壤带回地球的复杂过程的第一步。 在上周末进入月球航道后,“嫦娥五号”分为两部分。当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向月 球表面进发时,另一半则留在轨道上。上升器将与留在轨道上的轨道器和返回器組合体交 会对接。月壤将被转移到返回器中,然后返回地球。预计返回器将在本月晚些时候降落在 内蒙古。 (摘编自《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20 年 12 月 3 日) 材料三 “嫦娥五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上一个尚未被人类探测的区域,名为风暴洋。美国佛 罗里达中部大学的地质学家克里·汉纳说:“在这个区域存在年轻的火山地貌,阿波罗计 划和苏联的任务都没有釆集此类样本,因此,这些样本确实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科学成果。” 一旦样本被带回地球,人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火山岩的年代。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其他星球上,我们能够判断一处区域表面年龄的唯一方法就 是分析这些环形山——没有直接的办法来确认年龄。通过将从样本直接测得的年龄与从月 球环形山推断的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对火星 或水星等其他存在环形山的星球同样有用。 满载样本的“嫦娥五号”返回器预计将于 12 月中旬在内蒙古着陆。如釆一切顺利,分 析新的月球岩石样本的工作将立即启动。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杰西卡·巴恩斯说:“这些样本不仅将增加我 们对火山特征年代的了解,还有助于我们了解月球的赵源月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以及 月球上的水可能来自哪里。 巴恩斯说:“中国的探月计划一直在加强从轨道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接着是从表 面采集样本,再把样本带回地球——这是符合逻辑的进展。下一步是将人送上月球。” (摘编自《专家期待带来科学成果》,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20 年 12 月 3 日) 4. 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打响了我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B. “嫦娥五号”探测器结构非常复杂,是我国探月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核心。 C. “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球表面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D.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岩石样本,将在轨飞行 20 多天后,着陆于内蒙古。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探月工程确立“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一步步实现目标,这种稳健的方式得 到科学人土的肯定。 B. “嫦娥五号”要在地外天体无人采样,交会对接时是无人对接,这对我国的远程测量和 控制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C. “嫦娥五号”在月球的风暴洋区城采样本,而美国和前苏联都没有采集过月球样本,这 是一项新的科学成果。 D. 目前我们无法直接确认其他星球的年龄,通过分析“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球样本将有 助于我们对月球的了解。 6. 三则新闻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6. ①材料一侧重报道“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及其意义、“嫦娥五号”构造及任务过程。 ②材料二侧重报道“嫦娥五号”的返回之旅及其意义。③材料三侧重报道“嫦娥五号”月 球采样的科学价值。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在轨飞行 20 多天”时间表述错误,据材料二“‘嫦娥五号’上升器于北京时间 12 月 3 日 23 时 10 分起飞”和材料三“满载样本的‘嫦娥五号’返回器预计将于 12 月中旬在内蒙 古着陆”可知,“返回器”在轨飞行时间不到 20 天。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错误一,“而美国和前苏联都没有采集过月球样本”。材料三原文,克里•汉纳说:“在 这个区域存在年轻的火山地貌,阿波罗计划和苏联的任务都没有釆集此类样本”,美国和 苏联只是没有在月球的风暴洋区域采集样本;错误二,“‘嫦娥五号’在月球的风暴洋区 城采样本……这是一项新的科学成果”指代有误, 克里•汉纳原话:“……因此,这些样 本确实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科学成果。”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并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新闻材料的来源或节选报道的题目;二、新闻材料 各段中心内容。 材料一,摘编自《“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将带回中国釆集的第一杯月壤》,文章题目已经 包含了材料一的新闻事件“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及其意义,正文末段补充报道了“嫦娥五 号”的构造成任务过程。 材料二,摘编自《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文章题目强调了重大意义“地外天体起飞”为 首次实现,而材料二各段正好是对“地外天体起飞”进行具体说明,说明“嫦娥五号”上 升器如何再次从月球起飞,并和预留在月球轨道中的返回器实现月壤交接的过程。 材料三,摘编自《专家期待带来科学成果》,文章题目强调科学成果,材料三正文主要报道 了“嫦娥五号”月球采样得到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肯定,从侧面揭示其重大科学价值。 安徽省宣城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 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 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 科技强国。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 的 建议》)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 强调自主创新。安徽激发科技创新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统筹打造国 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 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激发创新这个现 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涌现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号”等一批尖端技术产品;激发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中的“最大增量”,2020年全省经济 总量接近4万亿元,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靠前、人 均居中”。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做到“创新自立”。安徽坚持科技为 民,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聚焦断点卡点,扩容实施科 技创新攻坚计划,启动“江淮英才”计划,在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 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打造国之重器,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托卡马克 等“3+4+N”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 (摘自《以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优势》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材料三: 李克强: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也很 快,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确存在着不足。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 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 步一个脚印地走。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 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 继续改革科技体制。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很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 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 厚积才能薄发。 创新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四五”期间政府会继续加大科 技投入,同时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当然,研发要靠人才,我们一方面 要让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这些年我们推动“双 创”,形成“众创”局面,推动了应用创新,也给整体上的创新带来了更大空间。 我们说科技要自立自强,科学家要发奋努力,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 科学探索和发明、发现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 好处。中国愿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 明进步。 (摘自《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网2021年3月1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 技创新将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 B.我国在应用创新领域有一些突破,但在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着不足。下一步要向发达国家 学习,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打牢研究地基。 C.科技创新需要更多的人才,不仅要依靠领军拔尖的人才,还要发挥普通人的才智,进一 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 D.安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激发创新这个“主导力量”,使得经济快速发展, 提前实现了“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坚持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被写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体 现了中央的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 B.材料三中,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不足,提出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并指出市场和人才的重要作用。 C.合理的科研体制可以保障科研人员拥有充足的科研时间和精力,不涉及非科研事务,拥 有科研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 D.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创新的作用,采取了多项举措保障科技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和 大科学装置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6.我国科技创新方面要继续取得成就,应采取哪些措施?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4.(3分)D“提前实现了‘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目标”无中生有。 5.(3分)C“不涉及非科研事务”绝对化了。 6.(6分)①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②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 础研究的 投入。③改革科技体制,重视人才发展,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④加强国际合 作和同行交 流。(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300多万,这是驻村干部的总数,一声令下,他们奔赴戈壁深山、江滨海畔;1800, 这是牺牲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人数,他们长眠在了那些熟悉的田野里。正是这样一支历经千 锤百炼、生死考验的干部队伍,访民户、问疾苦、找路子,立下安民报国的志向,磨炼出 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此同时,正因始终强调“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 贫攻坚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贫困群众的意志、信念、眼界。脱贫精神,由此进入当代中 国的精神谱系。他们共同经历的这场精神洗礼,最终凝聚成一股形塑当代中国精神面貌的 力量。 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愚昧迷信等陋习,一度困扰着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必然要 为解决落后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提供解答,为文化革新创造必要前提。于是, 一张张更新版的村规民约贴在了公告栏里,村里多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 “面子”文化被用来倒逼村民主动脱贫……脱贫攻坚以深入文化肌理的形式,不断冲刷着 乡土社会的思维方式。效果是明显的,据媒体报道,因婚丧嫁娶的改革,仅河南一个人口 60多万的县,一年就节省了一个亿。近代以来,中国人曾迷惘于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 艰难过渡。但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再造,已经给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的命题提供 了现实路径。 (摘编自关铭闻《写在大地上的史 诗》) 材料二: 材料三: 世界各国的贫困问题复杂多样,是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综合影 响的结果。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可以为世界 各国提供有益的启示。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 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 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阿玛蒂·森,对贫困有个经典判断: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从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到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中国减贫 实现了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物质生活 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当被问及世界能 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认为,最重 要的是伦理与道德,还有仁-“仁的意思是,尝试为人民谋利益。这在现在这个时代十分 有意义。” (摘编自任仲平《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 材料四: 在2021年2月25日上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 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 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历史性转移,首先源于历史性成就。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贫困县 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 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 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 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的信心和底气。 (摘编自桂从路《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4.下列不属于中国实现减贫奇迹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百万计扶贫干部奔赴一线,以实干奉献的精神落实各项帮扶措施。 B.在重大时间节点上,国家多次颁布重要政策,指导开展减贫工作。 C.采用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多样化方式,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D.实现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是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再造,顺利完成了中国人自近代以来求索的由农耕文明向现 代文 明的过渡。 B.数据显示,我国存在数量巨大的贫困人口。在政策的干预下,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降幅 持续稳定。 C.“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大会相关决议,说明中国方案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 展的唯一途径。 D.综合材料来看,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减贫是长期的,需要众多人的不懈努力 和无 私奉献。 6.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D(3 分) 5.D(3 分) 6.①脱贫精神进入当代中国的精神谱系,成为一股形塑当代中国精神面貌的力量。 ②脱贫攻坚为解决落后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提供解答,为文化革新创造 必要前提。 ③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与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 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 (6 分,每点 2 分,任意答到 3 点即可得 6 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淮南市 2021 届下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本报青岛 10 月 1 日电(记者刘艳杰)从青岛港传来喜讯: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昼夜完成吞吐量 7526 标准箱,其中桥吊单机昼夜平均作业量实现 1075 标准箱,最高达 1200 标准箱,这是全球自动化码头单机昼夜首次突破千箱大关,创出新的世界纪录。 历经三年半的研发建设,青岛港成功打造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 化集装箱码头,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一批世界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智 能生产控制系统,创造出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等 10 多项 世界级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32 项、科技创新奖 13 项。 自 2017 年 5 月全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以来,青岛港持续升级信息系统,完善 设备技术性能,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推进操作、IT、设备等专业跨界融合,码头系统运行 可靠、稳定。截至目前,共运营 18 条航线,作业船舶近 1000 艘次,吞吐量突破 130 多万 标准箱,在全球同类港口的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摘编自《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创全球新纪录》,《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 日) 材料二: 2010~2015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材料三: 据参考消息网记者了解,一般来说,机器人大致可以分三类: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 人和服务机器人。目前中国这三类机器人各有特点,亮点很多。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中国 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第一大国,全球比较大的机器人厂商都在中国设了分厂,甚至有不少制 造厂的总部都搬到了中国。具有自动化生产、自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 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问题的利器。 专家指出,机器人产业目前确实有些热,应该有选择地发展。事实上,并非所有人工 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都是现阶段的“引爆点”。专家指出,市场的需要才决定产业发展的速度 和力度。目前来看,当前机器人应用领域最广的还是汽车,其次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三 五年,机器人会在计算和感知领域爆发。 我国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实现多维度的自主创新和有效突破,高端核心技能也没有掌握, 未来国内企业可围绕核心零部件、创新型产品、细分市场、售后服务、资本并购等五个维 度进行突破。唯有实现自主创新,掌握高端核心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核心竞争力,进 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机器人制造领域,而国家尚未完全落实 产业促进措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健全检测认证、规范 市场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已成当务之急。 当下,我国市场还没能形成能够促进公平竞争的体系,尚未借由市场需求充分牵引产 业发展,为促进中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工信部等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后续产业发展促 进措施。早在 2015 年 4 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要求,五年内形成中国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摘编自《中国正引领全球自动化 工业机器人技术可与日欧直接竞争》,《参考 消息》,2018 年 6 月 25 日) 材料四: 目前机器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迅速,其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工厂的辅助生产。其已 经逐步地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例如:在广东、深圳等地区,其已经开始利用 机器人进行餐厅的一体化服务。其从本质上取代了人工的需求,全面推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的速率。因此,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优化机器人发展体系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摘编自周旋《简议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单机昼夜作业量突破千箱大关,从而使青岛港刷新了世界 记录,并且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 B.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对于全自动集装箱码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 箱扭锁技术就减少了人工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 C.面对行业内一些世界性难题,青岛港致力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构建起全球领先的 智能生产控制系统,取得 10 多项世界级创新成果。 D.国内工业机器人制造行业并非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态势,这从销量虽有所增加而增长率 却在 2010~2012、2013~2015 两度下滑可以看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内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各有特点,亮点很多,其中工业机器人应 用已经居于世界第一,相关技术并不落后于日欧等国。 B.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使用具有自动化生产、自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 其目的是彻底解决人力资源短缺和人力成本上涨问题。 C.有选择地发展机器人产业可以避免产业过热的问题,但在机器人计算和感知等发展前 沿领域,未来三五年要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加速其爆发。 D.机器人在现实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且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未来机器人发展 的必经之路是采用多种不同方式优化机器人发展体系。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机器人产业尚未到达“引爆点”的原因。(6 分) 4.A(逻辑错误,选项后半句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成立。) 5.B(B 项“其目的”不妥,将客观结果混同于主观目的;“人力资源短缺”无中生有。) 6.(6 分)①国家尚未完全落实产业促进措施,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②市场尚未形成能够促进公平竞争的体系,借由市场需求充分牵引产业发展。 ③企业尚未实现多维度的自主创新和有效突破,掌握高端核心技能。 (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安徽省蚌埠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3 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为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 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 地安心过年。 “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各地各级要做好“就地过年”的安心、稳心、 暖心工作。 现在正处于寒冷季节,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就地过年”是减少人员长距离流动和大 规模聚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必要之举。“就地过年”只是倡导,不具强制性。“就地 过年”并非排斥亲情与团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即便相隔万里,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 与家人通过视频“见面”,跨越时空“线上团圆”,同样可以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 满。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留住员工“就地过年”,避免员工回乡再返程可能会涉及需要隔 离而无法及时返工等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春运产生的员工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员 工的稳定性,利于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企业要通过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红包”等形 式,留住员工“就地过年”。政府作为外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必须完善好配套 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比如,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和集体过年活动,安排丰 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等,让务工人员留在就业 地安心过春节。 (摘编自《“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央广网,2021年1 月19日) 材料二: 古人说乡心新岁切,每逢春节将近,回家团圆的期盼,再真实不过;但非必要不返乡 的道理,再明白不过。今年与家人暂时的相隔守望,就是在尽最大努力隔断疫情的大范围 传播;每个游子就地过年的个人付出,成就的是小家与大国共同的平安吉祥。 疫情暴发以来,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企业员工,无不识大体顾大局,响应政府号召 愿意就地过年的人,无疑会数量众多。需要提醒的是,在留下返乡游子后,各地政府和相 关企业的人文关怀不能缺席;不光要倡导就地过年,服务保障也要落地。不少打工人,平 日里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食堂或外卖,很可能还是独自一人就地过年,应该从物质和 精神上保障他们的节日幸福感。这些问题,都是推行“就地过年”必须清理的路障;破解 这些问题,是让“就地过年”这条非硬性规定能够成为一呼百应的前提。 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更关系到全国防疫大局。只要同舟 共济,共克时艰,就会赢得胜利的万家灯火,千家万户团圆的一天就会更快到来。 (摘编自《让每一个留下的人过个好年》,《北京日报》2021年1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 今年,为了防控疫情,很多人就地过年,一份份沉甸甸的年货,满载着家人的思念和 牵挂,“飞”到了亲人身边,让人们感受到团聚的温暖。 寄年货成为新民俗,这背后是家乡父母和就地过年孩子之间的彼此惦念和牵挂。来自 菜鸟物流的数据显示,1月20日至31日期间,从菜鸟仓发出的商超类年货包裹量同比2020 年货节同时段增长50%.父母寄来的是家的味道,而在外的游子则给父母寄了血压计和扫地 机器人等,希望他们能注重健康。在许多人看来,疫情让过年的方式变了,但亲情却没有 变淡,一家人相互牵挂,其乐融融,这便是最好的“年味”。 旧年俗得到传承,新年俗不断涌现,民俗学家季中扬教授认为,民俗从来都是不断发 展并逐渐丰富的。沉淀千年的年俗,如贴春联、拜年、守岁、赏花灯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很多新民俗,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浓浓的年味传递下 去,表达的正是中国人对“年”的深厚感情和期盼。 (摘编自《“互联网+”,新年俗让年味更浓烈》,新华网,2021年2月21日,有删改) 4.下列对“就地过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地过年的出发点是政府和企业把在本地务工的人员留在本地过年,确保年后用工需 求。 B.就地过年的实质是游子的个人付出,也是家国精神的实际表现-既保小家,又顾国家。 C.就地过年从防控角度出发,关系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是积极倡导,并不是绝对不能回家 过年。 D.就地过年虽然不能与家人团圆,但不会隔断亲情,可以通过线上团圆,收获满满的亲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达到“就地过年”一呼百应的效果,政府和企业要有切实有效的方案和方法,而不能 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B.“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员返乡可能带来防控安全隐患,这让“就地 过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C.就地过年与多年前倡导的“常回家看看”并不矛盾,它们都是因当时的现实而提出的, 同时也引领时代的风尚。 D.就地过年在现代科技支持下,通过新年俗改变传统的过年方式,让年味变得更浓烈,也 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6.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来贯彻落实“就地过年”的决策部署?请简要概括。(6分) 4.(3分)A就地过年的目的不是“把在本地务工人员留在本地过年,确保年后用工需求”。 5.(3分)D“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感情”没有依据。 6.(6分) (1)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让民众懂得“就地过年”既关系个人,也关系全局的意义。 (2)政府部门必须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给与物质和精神上帮助。 (3)企业要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留岗红包”等形式,留住员工“就地过年”。 (4)提供联系通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让“就地过年”同样能传递年味,表达情感。 (每 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安徽省淮北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3 月)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的迫切需要。自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 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 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 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有关问题答记者 (林火灿)问》,中国经济网 2019 年 11 月 9 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人口红利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少儿与老 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便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从而形成高储蓄和高投资 的宏观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前 40 年间,凭借人口转变后的丰富人口红利,我国发挥了 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 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耗殆尽 之际,我国即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注】 的重点将从提高劳动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 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 取得的瞩目成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亿具有基础教育水平的劳 动者。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受益于我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持续努力。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 2000 年的 42.8 %和 12.5%提升至 2019 年的 89.5%、51.6%。 据预测,到 2030 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 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 3 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 2050 年将达 5 亿。 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群体。劳动力素质的 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累积正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 与升级。 (摘编自杨朝《人才争夺战背后是第二次人口红利》,《光明日报》2020 年 10 月 22 日)材 料四: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是深化与体能健康素质、 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 深化同体能健康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重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育等部门的改革。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在坚持国家医药标准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医药卫生机构,满足不 同社会群体对医药卫生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医药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深化体育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试制 度,拓宽招生渠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教学体制,适当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 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能力。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有利于"冒尖 "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素质既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信仰、理 念等,又包括诚实守信等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法治素质,还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生态文明素质。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强宣教队伍,提升 宣教质量,改进宣教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 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凡是能够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务都 应出台尽可能详尽的法律法规,以更有效地弘扬正气、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 (摘编自田雪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10 日"人民要论") 【注】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单位(主要为企业)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全 要素生产率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与生产力的发展。 4.下列对"人口素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人口调查数据为重要依据。 B.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需要发展多种医药卫生机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层次需求。 C.人口素质与教育体制密切相关,提升人口素质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D.精神文明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可以从加强宣教和法治建设着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都发生显著改变的背景下展 开的,必将有助于研判我国未来人口形势,调整相关政策。 B.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和 50 后至 80 后四个代际人口出生高 峰密切相关,也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 C.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 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进一步完善科 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6.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至 2030 年,我国可预测的人口结构主要变化及相关影响。(6 分) 4.B【解析】“需要发展多种医药卫生机构”理解错误,原文表述为“应在坚持国家医药标准的 前提下,发展多种医药卫生机构”,“前提”不能省略。 5.D 【解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分析错误,原文表述为“把激发科研 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重要目标”不能理解为“首 要任务”。 6. (1)结构变化:①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劳动力数量及占比大幅度降低,少子化严重;②受 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及占比大幅度上升。 (2)相关影响:①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消耗殆尽;②人力资本 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问“结构变化”2 分,每小点 1 分;第 二问“相关影响”4 分,每小点 2 分) 安徽省安庆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3 月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20 年 11 月 24 日凌晨,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追五运载火箭成功发 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并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中国外交部发 言人赵立坚当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们期待并相信‘嫦娥五号’将平安返回,带给大 家来自月球的问候。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和平探索与利用外空是全人类共同的事 业,并应该为全人类谋福利。中方一直致力于和平探索与利用外空,愿同各国继续携手努 力,为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 2020 年 11 月 24 日“国际在线”报道《嫦娥五号顺利升空探月》 ) 材料二: “嫦娥五号”探测嚣由四部分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和轨道器。 上升器功能是携带样品从月球表面起飞,着陆器功能是在月球表面进行着陆,返回器功能 是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轨道器功能是控制各个不同轨道上的飞行。相比于“嫦娥一号” 到“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结构更复杂。 在月球表面“抓把土”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主要任务。其采样区域位于月球正面 风暴洋西北部。这一“年轻的”区域,从未有其他国家探测器到访过。据介绍,此前对美 国和前苏联获取的月壤样品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在 35 亿年前达到顶峰,然后减 弱并停止。但人们观测月球表面发现,某些区域可能含有最近 10 亿至 20 亿年前才形成的 火山熔岩,这与“嫦娥五号”着陆地区的年龄相仿。如果“嫦娥五号”采回的样本能够证 实这段时间月球仍在活动,或将改写月球的历史。 (摘编自 2020 年 11 月 24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嫦娥五号”发射前,欧洲航天局表示,对于能够参与中国探月工程感到荣幸.为了 能够追踪“嫦娥五号”的飞行数据,法属圭亚那地面站已经做好准备,将负责确定航天器 的位置,并以此建立通信链接以验证航天任务的执行情况。“嫦娥五号”12 月 15 日返回地 球的时候,西班牙- inta 所营运的航天站将负责捕获航天嚣信号.对于我们的嫦娥探月工 程,欧洲方面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根据欧洲航天局的说法,“嫦娥五号”发射有两个关键 阶段,在南美和非洲的两个航天基地,都会为探洲嚣提供数据传输中继服务,以便北京航 天控制中心能够实时了解轨道运行状态. (摘编自 2020 年 11 月 26 日“国际在线”报道) 材料四: 12 月 17 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颗流星、划破天际,以百米 冲刺的姿态迫不及待回到地球。九天揽月这一刻,中国航天创造了新的历史。历经 23 天, “嫦娥五号”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 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了这次意义非凡的 太空之旅.这是 21 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作 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 采样返回,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揽月而归,踏梦而行。祝贺嫦娥五号回家! (2020 年 12 月 17 日新华社新媒体权威快报《凯旋!嫦娘五号,欢迎回家》) 4.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成功地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B.“嫦娥五号”探测器共由四部分组成,其结构比我国以往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更复杂。 C.“嫦娥五号”发射后,欧航局只允许位于南美和非洲的两个航天基地提供相关服务。 D.“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标志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发言人赵立坚的表态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航天科技,目的是和平探索与利用 外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B.“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北部采样,若采回样本能够证实最近 10 亿 至 20 亿年前月球仍在活动,月球的历史将改写。 C.欧航局对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表示极大关注,对能参与中国探月工程感到荣幸,由此 可见中国航天科技正以实力赢得西方世界尊重。 D.“嫦娥五号”闯过多个科技难关,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为深化人类对 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6.根据材料内容,请简要概括“嫦娥五号”探月成功的原因。(6 分) 4.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3 分) 答案:C(错在“只允许”,据材料三可知,“西班牙 inta 所营运的航天站”也提供相关 服务。) 5.概括中心意思(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D)(3 分) 答案:B(错在“那月球历史将改写”,据材料二“或将改写月球的历史”可知曲解文意。)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F) 答案:①中国政府支持和平探索与利用外空;②中国航天人敢于技术攻坚与科学探索; ③欧洲航天局参与合作。(6 分,答对一点给 2 分,意答对即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