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名师课堂:一篇小说、散文复习所有的题型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语文名师课堂:一篇小说、散文复习所有的题型

ID:664266

大小:38.4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一篇小说、散文复习所有的题型 从一篇小说的命题读懂小说各类题型 【小说原文】 看萤火虫去 罗文发 小翔念三年级,课外书籍中有关于萤火虫的描述,在乡下的树丛里它们就像一朵朵闪闪发亮的蓝绒花。于是 提出暑假要到乡下叔公那里去看看,因为你老爸说过,夏夜那里有数不清的萤火虫。 七月的那天,我和小翔来到了牛石村,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深而渐 浅,山后清淡得可见一条溪水,叮当而流。 叔公讲,前几夜天爷也助兴,月下枝影吊吊,村里的人就如看夜戏。我就冲小翔讲,那我们就等着今晚的这 场好戏又开锣。 “今夜有没有好戏,就看你们运气了。”叔公给我们补了这么一句。小翔站在夜天里神思恍惚,“月亮呢, 萤火虫在哪儿?” 我说莫慌,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把一身风尘抖得干干净净,心里就别无他念,待夜深一点,萤火虫 就会出来的。 “走,小翔,向着那条溪流前进。” 没有月亮,幸亏我带了手电筒,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和倒影。不想路旁树下坐着一 个靠地举着长竿网兜的人,电筒照去,那网兜上的眼还没有芝麻大,他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篾片笼,他像打渔人, 在那里用心候着,“熄掉你的电筒噢,真正光亮快点出现。”他瓮声瓮气冲我们这么叫起。 ①溪边长满了灌木丛,突见那树冠上升起一点点的蓝色火苗,飘忽起来,我说,萤火虫出来了,小翔你快看。 我真的看到了,它们聚拢来又飞开去,犹如几根蓝色的抛物线。“小翔,你看到了吧!”我喊着。 然而刹那间抛物线消失了,前面的高处竟是一团黑,小翔喊着,“黑乎乎的,哪儿有萤火虫啊?” 萤火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难道刚才是我的幻觉,我知道你们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进入发光发 亮的阶段也只有两个星期,莫非我们来晚了,错过了你们绽放瞬间极致的灿烂之时。我问坐在石上的打渔人,他 说他本来来得就晚,你们凑热闹来得更晚了。谁要你们来啰,我一个人不吱声还行。前几夜一帮子人在这里捕萤 火虫,大部分被他们“捞”跑了,你们今夜又是电筒又是大声,剩下的余虫不也吓跑了。小翔赶忙发问,“叔叔, 怎么捞呀?” 他指了指石上的长网兜,拿起它左一捞、右一捞、上一捞、下一捞地做起动作。难怪小翔叔公说,这个戏好 不好看,全靠你们自己掂。 我们只好回城了,没想到乡里没有的城里倒有。 花了一百元买了两张票,这票贵不贵呢?小翔可顾不上想这些。 ②踏进场子,里面完全是另番景象,入口处,有几盏灯照着,中间几条走道层层绕绕,草皮和盆栽在一边组 成了萤火虫的展览之地,那是一个蓝色的洞府,无数只宽口的玻璃瓶由低向高成行排放,瓶子里水晶宫似的萤光 荡漾,一个瓶子大概装有十几只飞虫儿,它们不时地朝瓶口飞去,那瓶口的蓝细布上有团团纱眼,毕竟挡住了萤 虫飞出的自由之路,因此它们就循环不止。无数只萤火虫在瓶里共舞,单个看去像一只蓝荧荧的灯泡,钨丝振荡 不已。合起看似一面海水,蓝色的海水随风飘荡。 乡里没得到的乐趣,在城里得到了,小翔兴奋地跑拢,走近前去看那些萤火虫,伸手拿起一瓶,那虫的触须、 翅羽,卷着、趴着,尾袋里满是晶蓝的液体。突然萤光里出现了他的头影,他蒙住了,手不由得去摸自己的头, 手却好像沾满了那萤火虫的滴滴浆液。 小翔心头一紧,瓶子从手中滑落,好在是草地,瓶子没破,萤火虫只觉天地摇晃,一只接一只地飞到外面天 地,画出一道道光迹。 观众们、孩子们鼓起了掌,他们惊奇于萤火虫的画圈。它们绕过小翔的身影,投下丝丝缕缕的蓝纱,小翔站 在那里就像披上了一条蓝围巾。 这倒使我想起一个连锁似的问题,萤火虫进城了,会不会亮了多少城,暗了多少虫,难怪乡里很难看到萤火 虫晚会了。 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飞出来的几只,学星星眨眼,星 星学萤火虫顾盼…… (选自《北京文学》, 2017 年 2 期) 【设题精粹】 设题角度:小说的次要人物 1.结合小说,试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 分) 设题角度:小说重要句子含义 小说中“我却想起了一个连锁似的问题,萤火虫进城了,会不会亮了多少城,暗了多少虫”丰富了小说的意 蕴,耐人寻味。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设题角度:小说结尾 3.小说以“几只萤火虫从滑落的玻璃瓶子里飞出来,学星星眨眼”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 小说进行分析。(6 分) 设题角度:小说标题 4.小说以“看萤火虫去”为标题,有什么作用、效果?请谈谈你的看法。(5 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主旨 5.小说写主人公“看萤火虫去”,多次描写了萤火虫不同的发光姿态,这些描写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之一, 请结合小说作品进行分析。(8 分) 设题角度:小说段落的作用 6.(1)小说划线段落②对城里装在瓶子里的萤火虫做了非常细致的描绘,有什么作用?(5 分) (2)作者安排划线部分①的情节有什么艺术效果?(5 分) 设题角度:人称的作用 7.(1)文中“萤光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5 分) (2)鲁迅的《祝福》也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请分析本文与《祝福》在人称的表达效果上的异同。(6 分) 设题角度:情节的设置 8.小说写“萤火虫”在乡下没有,反而在城里有,这样的情节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艺术手法 9.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线索 10.小说另一个主要形象坐在石上的“打渔人”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文本谈谈你 的理解。(6 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结构,构思 11.小说以“看萤火虫”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内容 12.请写出小说中的“我”寻萤火虫和看萤火虫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 分) 设题角度:小说意蕴的探究 13.小说的结尾说:“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结合小 说的文意,你认为小翔实现了看萤火虫的愿望吗?谈谈你的看法。(5 分) 设题角度:小说的环境 14.小说有两处对牛石村环境的句子,分析它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 分) ①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深而渐浅,山后清淡得可见一条溪水,叮当 而流。 ②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和倒影。 【参考答案】 1.结合小说,试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 分) 【参考答案】①作为人物线索贯穿全文。“我”是去看萤火虫的见证人,“我”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增强小说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小说更具真实感;③便于揭示小说 主题。通过“我”对萤火虫入城而乡下萤火虫逐渐消失的痛心与无奈,揭示了应保护农村生态平衡、尊重生命自 由的主题。(答对一点 1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 5 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以结合小说的次要人物的作用、推动情节的 作用、第一人称的作用,从线索、情节、真实感和主题等角度答题。 2.小说中“我却想起了一个连锁似的问题,萤火虫进城了,会不会亮了多少城,暗 了多少虫”丰富了小 说的意蕴,耐人寻味。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①萤火虫被抓进城,闪亮了城市的夜空,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审美需求,却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②揭示小 说主题。人们为了商业利益,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令人痛心。③引发读者深思,深化小说 主题。人们只知道惊奇于飞逃而出的萤火虫画圈,却对生态坏境被破坏的漠然无视。尽管门票价格不菲,依然看 客云集。观众们,成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始作俑者。 3.小说以“几只萤火虫从滑落的玻璃瓶子里飞出来,学星星眨眼”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 小说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以“萤火虫从滑落的玻璃瓶子里飞出来,学星星眨眼”为结尾,形象地表现了萤火虫重获自 由时亮光一闪一闪的美丽形象;②从前面的萤火虫被放进玻璃瓶里失去自由到意外瓶子滑落重获自由,情节出现 转折,增强小说的波澜;③留在玻璃瓶里的萤火虫和侥幸逃脱萤火虫,它们的命运将如何,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 和思考空间;④突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主旨,寄托了作者对维护农村生态平衡、尊重生命自由的美好愿 望。(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满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可结合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从形象上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 主题上的作用、对读者的启发与思考等角度答题。 4.小说以“看萤火虫去”为标题,有什么作用、效果?请谈谈你的看法。(5 分) 【参考答案】①“看萤火虫去”作为标题,吸引读者,在呼唤式的参与感中调动阅读兴趣;②情节结构上, “看萤火虫去”作为线索,这一观赏的行动贯穿全文,去乡下看——回城里看——放飞看的情节由此展开,使小 说情节层层推进;③内容主旨上,是对小说主要内容的概括。“看萤火虫去”既是写对萤火虫的追寻和观赏,实 际也暗示了作者传递的“看萤火虫”的真正方式和通过这一方式学习与自然相处的呼唤。 【试题分析】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要在理解小说标题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看萤火虫 去”是小说主要内容的概括。从深层含义看,“看萤火虫去”其实是作者的一种呼唤,那么“看萤火虫去”则有 更深层的意义:通过看萤火虫这一事件去探究学习人与自然的相处。理清了小说标题的内涵,就可以探究标题的 作用和效果。一般而言,小说标题作用大致从七个角度考虑: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5.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的主题,画龙点睛。6.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7.分析表现手法(双关、反讽、比喻、拟人等)。按照以上七个角度,结合小说标题的内 涵,就可以分析得出以“看萤火虫去”为标题,一是做线索,二是吸引读者,三则是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的 主题。由此展开相应的分析即可。 5.小说写主人公“看萤火虫去”,多次描写了萤火虫不同的发光姿态,这些描写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之一, 请结合小说作品进行分析。(8 分) 【参考答案】从发光的描写分析:①一开始的“闪闪发光的蓝绒花”,表现萤火虫自然状态下发光的美丽; ②“一点点的蓝色火苗”说明萤火虫数量的大减;③“一只蓝荧荧的灯泡”,反映萤火虫被人为用瓶子束缚失去 自然属性成为人类工具的现实;④最后是“丝丝缕缕的蓝纱”和“蓝围巾”,表达对释放者帮助萤火虫重回自由 的感谢和赞美。从小说主旨分析:作者借对这些发光姿态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类为私欲过多干涉自然、破坏自然 行为的批判,发出了对尊重自然这一行为的赞许和呼唤,引人深思。 6.(1)小说划线段落②对城里装在瓶子里的萤火虫做了非常细致的描绘,有什么作 用?(5 分)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瓶子里的萤火虫在瓶子里挣扎乱窜的情景,表现了萤火虫的不自由,美丽被束缚;② 为小翔在看到萤火虫时的兴奋做了铺垫,也与下文冲破瓶口的萤火虫的美形成对比;③通过对瓶子里的萤火虫的 细致描绘,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凸显主题:美好,是不容人亵渎的。 (2)作者安排划线部分①的情节有什么艺术效果?(5 分) ①内容上,这一情节描绘了在大自然中自由的萤火虫闪光飞翔的美好画面,虽然只是很零星的萤火虫。(1 分) ②手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让萤火虫的美给读者更生动直观的感受。(2 分) ③结构上,与下文小翔在城里无意摔破萤火虫瓶子萤火虫飞翔的美景相呼应,显示了萤火虫在自然的,自由 的状态下才美的理念(2 分) 7.(1)文中“萤光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5 分) 【参考答案】①使用第二人称,在作者方面,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萤火虫消失的不 解、急迫寻找萤火虫之情,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感情表达更有震撼力。②在读者方面,一下子把“我” 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人称的运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试题分析】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 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 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第三人称写法的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鲁迅的《祝福》也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请分析本文与《祝福》在人称的表达 效果上的异同。(6 分) 同:都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2 分) 异:《祝福》中的“我”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可怜的祥林嫂深表同情,因此,用第一人称增强了谴责、 痛斥腐朽社会的感情因素。本文中的“我”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只是以全知的身份来客观叙述。(4 分) 8.小说写“萤火虫”在乡下没有,反而在城里有,这样的情节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 果?请结合作品进行 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比,形成反差,使情节发生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张力;②形成反差,揭示了 城市物质文明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侵蚀的主题;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设,留下更多发人深思的空间。 9.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 ①对比的手法(1 分)。②乡下清幽却无萤火虫的自然环境与展馆里热闹却摆满萤火虫瓶的人工环境形成鲜明 对比。(2 分);③以前乡下夏夜有数不清萤火虫与现在乡里很难看 到萤火虫晚会作对比。(2 分);④小翔在乡下看不到萤火虫的失望和在城里展览会中看到瓶装萤火虫的兴奋形成 对比(2 分);⑤“我”对看萤火虫的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与小翔的热切盼望、单纯追捧。⑥夏夜,乡下以前能免 费看数不清的萤火虫与城里现在花一百元买两张票看展览的瓶装萤火虫做对比。 (简要分析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亦可。) 10.小说另一个主要形象坐在石上的“打渔人”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文本谈谈你 的理解。(6 分) 作者这样安排使小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①“打渔人”与“我”和小翔形成 鲜明的对比,人物设置一暗一明,一虚一实,使小说更跌宕多姿,活泼灵动(2 分);②“打渔人”的贪婪残忍, 追逐利益不顾自然界萤火虫这种小生灵的性命,和众多捕虫者一样,也和举办萤火虫展览的人一样,他只是人物 群像中的一部分,明暗线对比,在情节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 分);③“打渔人”处于暗线中,使作者节约 出更多的笔墨,对乡下夏夜和展览厅的环境加以更充分的表现(2 分);④“打渔人”在暗线中用有限的笔墨,但 他们这类人的所作所为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深化主题(2 分)。(具体分析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1.小说以“看萤火虫”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参考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情节围绕“去看萤火虫”这一中心,从 在课外书中看到萤火虫,勾起去看萤火虫的兴趣,到去乡村里看萤火虫,却与萤火虫错过,最后在城里看到了萤 火虫。②揭示主题。围绕在城里和乡村看萤火虫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表达作者的思考,萤火虫应该生活在自由的 天地,而不应该被禁锢在瓶子里和在城市里,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城市带给了我们现代文明, 但是让我们失去了自由。③以小见大。作者通过看萤火虫这件充满童真的事情,切入口小,然而反映出对人类生 存现状的思考。 12.请写出小说中的“我”寻萤火虫和看萤火虫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 分) 期待——惊喜——失落——宽慰——茫然 13.小说的结尾说:“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结合小 说的文意,你认为小翔实现了看萤火虫的愿望吗?谈谈你的看法。(5 分)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没有实现看萤火虫的愿望。(1)小说中“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算是只 能是个替代品,所以我认为没有实现小翔的愿望。(2)小翔看到的萤火虫只是城里公园的一场展览而已,萤火 虫被放在瓶子里,没有自由,只能在瓶子里跳踢踏舞。完全不是作者心目中的那种自由自在的、充满灵性的萤火 虫。(3)看萤火虫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奢侈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担忧。 二、我认为实现了看萤火虫的愿望。(1)小翔在乡村没有看到萤火虫,在城里的公园里却看到了萤火虫的 展览,弥补了小翔的遗憾,实现了他看萤火虫的愿望。(2)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遗憾,小翔 没有看过真正纯自然的萤火虫,在他心目中萤火虫就是公园的那样,也就没有遗憾,所以实现了他看萤火虫的愿 望。只是“我”有对比,才有担忧,表现了“我”面对自然遭受破坏,人为捕捉萤火虫现状的担忧。 14.小说有两处对牛石村环境的句子,分析它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 分) ①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深而渐浅,山后清淡得可见一条溪水,叮当 而流。 ②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和倒影。 答案:①营造了一种纯自然的、未被开发的乡村的自然恬淡的氛围。例如原文中的描写“层层叠叠粗野的山 丘,小溪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和倒影。”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原以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 看到萤火虫的壮观的场面,但是却没有想到一些人为了利益驱使,竟然把手伸向如此偏僻的村庄,把萤火虫抓到 城里。③突出小说的主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所谓的利益,让看萤火虫成为“奢侈品”,表达了作者对这 种现状的担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否由表及里,从小说的景物描写发掘对主题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 烘托人物心情②渲染或营造某种氛围③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④暗示或突出主题等。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联系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理解。 从一篇散文读懂散文题型 【散文原文】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子建 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所以当积雪消融,埋藏在雪下的枯草出狱似的,瑟瑟缩缩地出现在阳光下时,人们 以为摸到春天的触角了,奔向户外的漫步者不在少数。寒风虽是强弩之末,但威力尚存,我不幸被击中,有一日 傍晚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 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 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 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①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 四地遍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 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 在天边,不可征服。 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主要情节围绕一块 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 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 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 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除非是在镇卫生所。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 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 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 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 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她不是 本地人,住在学校的板夹泥宿舍里。因为没有食堂,她得自己弄吃的,所以我常在清晨去生产队的豆腐房买豆腐 时遇见她。因为怕她,又因为豆腐房总是哈气缭绕,人在其中如在雾里,面目模糊,我假装没看见她,溜之乎也。 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 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她会让他们伸出手来,这时她 的教鞭就是皮鞭了,抽向落后生。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 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 刷;她脸上的雀斑,被我们说成耗子屎;她擦黑板上红红白白的字时,粉笔擦不慎碰着脸,成了大花脸,我们在 底下偷着乐,没一个提示她的。 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黑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去,说是她恋人在那儿, 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是奴隶得解放了,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因为她一点狠劲都没了。 她带着偿还之意,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那多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听说的就有书本、衣物、 脸盆。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 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 热切地思念起她来。不知她是否还在她当年嫁过去的小城。按她的年龄,应是儿孙满堂,颐养天年了。 我不知当年的这位班主任老师的长辈,是否有出自旧学堂的,她的一些教育方式,私塾痕迹明显,教育为主, 体罚为辅,在今天可能会遭到众口一词的谴责。但试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荒僻的山镇,一个有抱负的教师, 面对着一群天性顽劣的野孩子,她最直接有效的教书育人方式,也许就是恩威并施。她用教鞭打了那么多孩子, 可没一个因之受伤,可见她心里是有轻重和尺度的;当她把砖头抛向你,让你蹭掉手上的皴时,尽管你满心不快, 但至少让你从此后注意个人卫生,时常用温水泡手,让它们散发出我们那个年龄的手,本该有的鲜润光泽。 再回到体温计碎裂的那个夜晚吧。我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一下。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 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 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②将其当花来赏又如 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设题精粹】 设题角度:散文标题 1.本文以“水银花开的夜晚”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设题角度:插叙的作用 2.从全文看,作者在文中第三段插入《一块银元》这本小人书的故事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 理解。 设题角度:人物形象 3.文章在刻画班主任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 分) 设题角度:散文的结尾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话的作用。(6 分) 设题角度:重要句段的含义艺术特色 5.(1)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① 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②。(5 分)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 分) 设题角度:散文的内容 6.(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对于水银的认知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作者写对水银认知的变化有何用意?(6 分) (2)纵观全文,作者对老师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分析。 (6 分) 设题角度:散文的艺术特色 7.(1)想象大胆奇特而又自然贴切是迟子建散文的一大特色,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6 分) (2)有人说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充满温情而富有诗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设题角度:散文物象 8.“水银花”是本文构思的关键。作者为何从“水银花”想到儿时的班主任,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其中蕴含 的作者的何种情感与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设题角度:散文的构思 9.散文以“水银”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设题角度:散文的详略安排 10.(1)文章在记叙水银花开的夜晚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回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 分) (2)本文题目是“水银花开的夜晚”,但班主任着墨很多,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设题角度:散文的人称 11.散文中“我”与“她”两种叙述人称交织穿插,这样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本文以“水银花开的夜晚”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1)从内容来看,叙述的主要事件是发生在水银温度计摔断的夜晚, 为故事发生提供背景。 (2)从手法来看,文章采用双关的手法,表层指水银在夜晚的美丽,深层指班主任严厉管教中的可爱。(3)从 读者来看,诗意化表述,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其实是一道作用题,即考查标题的作用(妙处)。一般来说,标题的作用主要有: ①概括文章内容 ②揭示文章内容 ③突出人物性格④贯穿情节线索⑤揭示文章主旨⑥ 吸引读者注意 ⑦修 辞作用(一语双关、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作用题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请熟悉这些答题角度,再结合文本,具体回答和分 析,千万不可只答空洞的术语。 2、从全文看,作者在文中第三段插入《一块银元》这本小人书的故事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说说你 的理解。 【参考答案】(1)结构上,这一故事与上文水银温度计摔碎相照应,也为下文引出少年时憎恨的一位像水 银一样恶魔般的班主任做铺垫;(2)丰富了文章内容。补充、交代了“我”少年时憎恨水银的原因,充实文章 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3)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表达了“我”对黑夜中孤独而美丽地绽放的水银花 的赞美;(4)增加了文章情感的变化,使得文章情节曲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文章在刻画班主任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1)原则性强,柔中有刚。坚持让学生洗手,讲究卫生;管理班级值日制度严格;傍晚讲课 时也有语气温柔,目光平和的一面。(2)爱岗敬业,有报负。鞭策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块放学时加一小 节课,讲那些经典的励志故事;班级管理和教学业务很好。(3)心地善良,有爱心。家访贫困学生时会带上她 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 【命题立意】本题考察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 D 级。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话的作用。(6 分) (1)内容上:一是表达了对水银花的赞美。二是表达了对老师的理解和怀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荒僻 的山镇里的一个教师会有那样严厉的教育方式也情有可原(1 分)(2)主旨上:突出了文章主题,达到了卒章 显志的效果。(1 分)在黑暗的环境和时代里,一切美好都是无罪的。(3)结构上:照应了文章开头部分,水 银散落分裂在地,如银珠如星星,美丽纯净又活泼可爱,我家的黑夜亮了。这使得文章更加严谨、连贯。(2 分) 点明了文章标题“水银花开的夜晚”,使文章结构严谨的同时突出文章主旨。(1 分) 5、(1)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① ①长短句交错使用:“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是长句,“反而如满天繁 星,朝我眨眼”是短句,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得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起伏跳跃、生动灵活;②拟 人修辞的使用:它们“欢欣鼓舞”“朝我眨眼”等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水银以“人”的俏皮,写出了撒 在地上的水银滚动得灵巧活泼;③比喻修辞的使用:“它们遍撒银珠”“反而如满天繁星”等句,将水银比作“银 珠”“繁星”,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泻地水银之多、之繁、之亮。 (2)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②。(5 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用欣赏的眼光,把水银当作是腊梅的心、芍药的眼、丁香的小袄、莲花的罗裙,用了比 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银洒落在地上的美丽场景。②营造了一种诗意的美感,与文章开头对 水银的恐惧感形成鲜明对比。③深化文章主题,看似夺人性命的东西也有它的美丽可爱的一面;让我们憎恶的惩 戒教育也有它温情的可敬的一面。 (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参考答案】①“黑夜”一语双关,既是指时间上的黑夜,也是象征比喻认识或观念上的由于各种原因造成 的某些蒙蔽,影响了对真实的判断。(1 分)②“花朵”不但是指真实的花朵,也是指水银花和比喻为班主任老 师。(1 分)③“都是无辜的”表明从本质上看,花朵、水银花、班主任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美好,只是 被“黑夜”掩藏了。若摒弃某些蒙蔽,从新的角度看,就可以发现事物的优点。(2 分)④ 作者在黑夜的微光 中感受了水银花生命的顽强与姿态的绚烂,而触发了对少时班主任老师的思念与理解,从生活的小事中以小见大, 表现了生活中的哲理。(2 分) 6.(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对于水银的认知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作者写对水银认知的变化有何用意?(6 分) 【参考答案】认识阶段:从恐惧水银的毒性,到坦然接受它,最后到欣赏它的独特的美。(2 分) 用意:①内容上,作者对水银认知的变化实际上是写作者对于这位班主任老师的感情的变化的。从一开始怕 这个老师,甚至想给她灌水银,再到老师离开时对她的不舍,四十年后重新反思她的教育方式,变得“热切地思 念她”。(2 分) ①结构上,对水银的认知的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使得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文章虽然在时空上跳跃很多,跨 越了 40 年的时间,但由于有了这个线索,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过渡也显得自然了。(2 分) (2)纵观全文,作者对老师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①老师用恩威并施的方法教育学生,严厉时,学生憎恶她。温和时,老师的业务能力、敬业、 善良,受到学生喜爱。②老师离开时,不严厉了,还带有偿还之意,让学生感到沮丧,不舍。③四十多年后,热 切地思念老师,对她心怀感激, 认为她虽严厉,但惩戒有尺度,在困苦的环境中,出于真诚和善意来爱护和教 育学生。 7、(1)想象大胆奇特而又自然贴切是迟子建散文的一大特色,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6 分) 【参考答案】(1)由自然景观引起想象。如看到积雪消融后瘦弱的枯草把它们想象成“出狱似的,瑟瑟缩 缩地出现在阳光下”;(2)由生活中的事物引起想象。如“我” 把撒了满地的水银想象成“珍珠颗粒”“满天 繁星”,水银也让“我”联想到了童年看过的民间故事《一块银元》,表达了儿时的“我”对水银的畏惧;(3) 由神话故事引起想象。正因为“我”看过民间故事《一块银元》,“我”想象体温计是恶魔,当“我”感冒发烧 时很恐惧水银体温计,“我”想象“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一点 3 分,回答任何两 点给 6 分) (2)有人说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充满温情而富有诗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作者以日常生活的体验为切入点,叙述了“我”幼小时对水银的恐惧和 憎恨,和现在的平常心,乃至欣赏,是一次心灵上的和解,充满了温情。②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看,“我”通过 水银对童年生活以及班主任的追忆,既有此时此夜的独自一个的孤独,也有对人间亲情的眷恋,哀而不伤。③从 作品的形象来看,作者将水银艺术化,将“水银溢出”艺术化为“水银花开”,富有想象力,作者笔下的水银充 满诗意。④从作品的语言来看,作者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运用“微观花园”、“花儿一样绽放着”等词语, 将日常生活的体验形象化、文学化,充满诗意。(①②③④四点任意答三点 6 分) 8.“水银花”是本文构思的关键。作者为何从“水银花”想到儿时的班主任,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其中蕴含 的作者的何种情感与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从结构上说,“水银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 分)②“水银花”隐含喻意,水银有毒但能 做成有大用的体温计,班主任“恩威并施”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们有潜移默化的正面作用。(1 分)③从情感表达 上说,“水银花开”引起作者对儿时班主任的回忆,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班主任的眷念。(1 分)④深化主题。“水 银花”象征班主任的教育方式。作者对班主任“教育为主,体罚为辅”的教育方式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认同,与 现代人对此教育方式“众口一词的谴责”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引起人们对现代人教育方式的反思。“在黑夜面 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改变,但不变的是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为学生健康成长付出 的真心。任何教育方式只要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考虑的都具有借鉴意义。(2 分) 9.散文以“水银”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参考答案】①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水银是本文线索,由“水银”引发对老师的回忆,贯穿文章始终,使结 构清晰,行文富于变化。②在内容方面的作用: “水银”在文中有象征作用,表达了“我”的爱憎之情:“水银” 有毒,老师的严格,都是“我” 童年不理解和惧怕的。“水银像花一样绽放,我要把它当花来赏”表明“我” 体会到美好和善意的教育初衷。③揭示主题:黑夜里的水银花是无辜的。表明作者对乡村教师的教育现状是理解、 同情的,对乡村教师的敬业和善心是赞扬的, 10.(1)文章在记叙水银花开的夜晚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回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 ①这些回忆都和水银有关,是作者对水银看法不断发展的过程。②儿时的回忆、老师的回忆都与水银有关,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扩大了叙述的空间。③过去有关水银的回忆,延伸了作品的叙述时间,使读者了解到作者对 水银态度的前因后果。④这些回忆穿插在现实中,调整了叙述的节奏,使文章张弛有度,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⑤有关老师的回忆,是一个从憎恨到想念的过程,为下文写“我”对水银态度的转变作了铺垫。(①1 分,②③ ④⑤四点任意答两点 4 分) (2)本文题目是“水银花开的夜晚”,但班主任着墨很多,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参考答案】 答:并不矛盾。(1)以“水银花开的夜晚”为题,既是从语言上体会到文章富有诗情画意之 美,也提示水银花开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引起作者的回忆;(2)作者塑造了一位严厉但具有无私的爱的 班主任老师,是作者对“水银花开”的写照,也许一开始年幼作者“恨”这位老师,但逐渐长大后,才知道,她 如同这绽开的“水银花”一样,不散而有着持续的感人至深的美。(3)作者用诗意的美,记述了小时候的一位 班主任老师,表达了对人情美的怀念,使得文章具有诗意美、哲理美的韵味。 11、散文中“我”与“她”两种叙述人称交织穿插,这样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我”属于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 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 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2 分) “她”属于第三人称叙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 由。(2 分)(3)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打破时空界限,既真实可信,又扩展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 出主题。(2 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