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科学家精神
一、热点背景
2020 年 9 月,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
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直以来,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聚了独特的科学
家精神,所谓科学家精神,其内涵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
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
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科技工
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原创作文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家用一系列超级工程书写着“弯道超车”的奇迹,从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到
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中国智慧、中国速度一次次展
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而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默默奉献。
请以“致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写一篇班会课发言稿,不少于 800 字。
三、精彩时评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大大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
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开篇以大
大的话来引出我们的主题----科学家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
神气质。去年 5 月,党 zy 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
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
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
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
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
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
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段具体
解释了何为科学家精神,它由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共同构
成,这块的内容大家需要去了解一下,不需要背诵。科学家精神的主要意义,也就是引领和激励年青的
下一代,投身科学事业,建设祖国。】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
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
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
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
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强调科学家精神最重要的要义----爱国精神。这里的例子可以扩充一下,记住
主要事例,比如:李四光作为中国地质科学工作主要奠基人之一,废寝忘食,摘掉了中国贫油国帽子。
钱学森作为我国著名力学家、核物理学家和火箭专家,一心报效祖国,突破层层困境回国贡献一生……
要扩写,自己查一下具体人物内容。】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
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大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
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
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
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
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
新优势。【最关键的要点---创新精神。这里除开记住大大对于创新的句子,还应该扩充自己的积累,
说说为什么一定要进行创新。比如之前的中兴芯片事件,还有华为 5g,平时生活中刷到的具体事例都
应该记一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
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结尾呼吁创新,记住这些比较优秀的排比句式。】
(二)《用科学家精神涵养时代新人培育》
2020 年 9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科学家
精神蕴含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
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
的育人精神。新时期,广大青年肩负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需
要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培育时代新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们要用科学家精
神涵养时代新人培育,积极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青年一代成长成才。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前提。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强调:“气节也好,人格
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钟南山,科学家群体的职业选择和研究方向无
不彰显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
新人,用科学家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育,要牢牢守住爱国初心,用科学家群体的爱国情怀感召学生,教
育青年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坚定政治立场,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同
向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
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2020 年全球
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在 131 个经济体中排名第 14 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 15 行列,
在多个领域表现出领先优势,是跻身综合排名前 30 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
进展。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距离创新强国尚有距离,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面提升。青
春的标志在于创造,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用科学家
精神助力时代新人的培育,就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蕴涵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意识,释
放新时代青年的创造活力。
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方法。新时代中
国青年勇担历史使命,需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点滴做起,在立德树人的进程中求真务实。“千
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应以“知行合一”为路径,用严谨
求实的专业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艰苦执着的探索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使青年学生既学识渊博又
本领高强,以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厚实的底气、无畏的勇气努力为实现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应有之义。总书记指出:“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
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放眼
未来社会,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时代的光辉荣耀感召青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服务于中国共
产党治国理政的需要,使广大青年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过程中,广大青年
应勇担重任,发展自身、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时代新人培育,就是要弘扬奉献精
神,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优秀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秀科技工作者
的事例感召学生,注重实践养成,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必然要求。团结协作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二
人齐心,其利断金”,这些古语与诗句滋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
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世界大舞台的作用,习近平提出:“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
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在新时代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继续弘扬伟大团
结精神,以团结互助的科学家精神助力时代新人培育,增强青年一代的团队意识,坚定合作共赢的理念,
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合作共赢。
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院士发
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中
国加速向科技创新强国进军的过程是一场接力赛,老一辈科学家做好领跑者,传好接力棒,青年一代跑
好接力赛,意义不言而喻。发挥好育人精神,也是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关键。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弘
扬育人精神,提携后学,为青年一代的发展开辟道路,为中国培养新生的科技力量;要坚持正确的育人
理念,不仅注重提升青年一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本领,还要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青
年一代成长成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广大青年新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引导广大
青年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坚定的报国志,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让更多青年凭
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礼赞“科学家精神”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追求创新已成为共识,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创新
活动形态多样,不同领域的创新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创新矩阵。熊彼特
在用经济学理论诠释市场创新行为时,称创新型企业家为“行业的引爆者”,将企业家精神放在一个核心
的位置,认为正是企业家嗅觉敏锐、敢于冒险的特性,才能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态。
与之类似,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学家处于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每一项科技创新成果都凝聚
着科学家的智慧与辛劳,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物化和外在体现。科学家精神世界的满园芬芳与奋斗足迹
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①专注是孜孜以求的科学信仰。在未知的世界摸索前行,走怎样的创新之路,取决于我们对于科学
的信仰。潘建伟院士说:“创新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就要敢做没人做过的事情。”专注和执着是所有拓
荒者的特质。在锁定科学问题后,成果产出往往要经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保持专注会让挫折不再折磨,
时光不再枯燥,在岁月静好中与创新邂逅。
古有李时珍尝百草,徐霞客踏千山,今之南仁东、屠呦呦皆是一生为一大事来,这都为我们展现了
专注之美、执着之力。“南仁东星”高悬苍穹,时刻提醒我们只有在静谧的心境中,在淡泊的情怀里,目
光才能投向更浩瀚的科学星空。当我们翻开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名册,不难发现学历不高的中村修
二、田中耕一,甚至“土鳖”到底的大隅良典、益川敏英,他们的科研之路饱受挫折,但瞄准前沿难题矢
志不渝,最终赢得了学术的长跑。
如今我国科技政策环境利好,平台设施堪比国际水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备创新的客观
条件。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激烈异常,“跟跑”易,“并跑”难,“领跑”更是难上加难。要想取得
突破,对科学的专注、执着和坚守依然是不二法宝。
②质疑是相互欣赏的科学品格。质疑和欣赏看似矛盾,在科学家群体中却是辩证统一的。独立的思
考和判断是百花齐放的种子,带来科学思想和学术观点的激荡。科学的声音不应迷信于权威,亦无须屈
从于权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外国学者断言由于缺乏储油的海相地层,给我国扣上了贫油的帽子。地质学家
谢家清、孙建初等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摸索和发展出陆相成油理论,为大庆、胜利等高产油田的
勘探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存疑、质疑、解疑,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真理。科学家“道相同”,质疑
和回应质疑也就成了“相与谋”的重要交流方式,推动了科学家群体在研究兴趣、学术风格的相互欣赏,
进而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技合作。
③守正是严谨理性的科学操守。基于在科学实践中体现的宽容、协作等精神,科学共同体通常被看
作是道德共同体的模范。近年来,学术不端的现象每每见诸报端,都会引起广泛的热议。在自由驰骋的
科学疆域里,人性的弱点需要时刻防范和警惕。对真理的热爱需要超越世俗和功利的局限,追求的不是
人才“帽子”的简单迭代,更不是经费项目的野蛮扩张。只有克服浮躁,大胆去试,勇敢去闯,实事求是,
才能练就真正的学术大师。
创新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如何约束科学始终走在向善的轨道上,需要勒紧理性的缰绳。帕特
森原本是一名通过同位素手段测量地球年龄的普通学者,当他发现含铅汽油的危害后,顶住同行的非议、
企业的迫害,孤军奋战 20 多年揭露真相,最终将铅赶出了人民的生活。他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最伟
大的科学家,总是抛弃那舒适的生活,只为一丝照亮未来的光芒。
④报国是心系家园的科学情怀。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祖国和人民面前,“科
学家精神”就意味着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毫不犹豫放弃海外优厚待遇投入祖国
怀抱,虽百折而不回。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专家学者隐姓埋名、不计得失,长期投身核心装备研发,虽万
死而不辞。
无论在哪个时代,当对祖国的爱遇见对科学的情,必然迸发出万丈豪情和澎湃力量。从“两弹一星”
到“北斗”“蛟龙”,从杂交水稻到分子育种,从人工合成胰岛素到量子科技与通信,科学家创造着一个又
一个奇迹,也愈发从容和自信,因为背后站立着日益强大的祖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共鸣。在爬坡过坎的征程中,科技需求不会少,要求会更高。
各行各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须得到解决,建设美好生活的种种心愿迫切盼望实现。新时代的科学家依然
要心怀祖国,破解时代命题,回应人民关切,在创新的路上继续进发。
科学家精神气象万千,虽不能穷尽,但汇聚的力量气势磅礴。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精神,新时代
的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汇聚,必将为劳动者增添情怀的温度,进而使之迸发出无穷的
创新力量。
致敬,“科学家精神”!去引领更加伟大的新时代创新!
四、“科学家精神”观点
1.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重要性: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浓厚的爱国情操能够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能转化为内心的不竭动力,去努力拼搏,
创造价值。
2.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够
让我们创造新思想、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进,惟
创新者强。
3.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重要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的精神基础,也应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探索未
知的好奇心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才能让我们发展真理,助力我们不断在重大领域取得突破,占领新
的科研高地。
4.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重要性:奉献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宝贵品质,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境界,是功成必定有
我的使命担当,只有纯洁的追求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收获的更多。
5.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重要性: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早已不适合当今时代的
发展潮流,只有协同发展,相互融合,才能集众家之所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集智
攻关无不成。
6.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重要性: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正是一代代优秀的科研人才的育人精神,才让我们国家的科研发展
薪火相传,不断进步,才让我们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辈出,才让我国的科技发展事业兴旺,永葆创
新。
五、人物素材举隅之南仁东
(一)无法遗忘的“老南”
现在,当人们来到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这个偏僻的黔南小镇,再穿过一道道的狭窄山口,目光就会
被一个 500 米直径的白色钢环所吸引,那是史上最大望远镜 FAST 的圈梁,而此时,南仁东的名字就会
被继续坚守在这里的人们一再提起。
“老南”是他们心里对这个“老爷子”的昵称。用 FAST 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潘高峰的话说,他是
一个“往西装口袋里装饼干,会忘记吃,等拿出来已经揉成渣子的随性老头儿”。
可“老南”也是个为了 FAST,废寝忘食的“工作狂”。“就在那间办公室里,我们经常和南仁东老师一
起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起为 FAST 奋战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FAST 就像
是他亲手拉扯大的孩子一样,他看着它一步一步从设想到概念,从概念到方案,到蓝图,再到活生生的
现实。”FAST 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李辉回忆,2014 年,馈源支撑塔刚开始安装,南仁东就立志要
第一个爬上所有塔的塔顶。最终建成后,他的确一座一座亲自爬了上去,“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拥抱
望远镜!”
2016 年 9 月 25 日,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它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
国波恩 100 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 10 倍;比被评为人类 20 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
305 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 10 倍。
“做一项大的科学工程,大部分是没有先例的,需要一个核心人物,南老师就是这样的角色。他是
技术的核心推动者,是团队中掌握新技术最快的人,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都免不了他来操心。去院
里汇报项目进展,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而且每次都提前一小时到达会场,努力负责的程度超乎想象。”
他的学生岳友岭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他是科学家中的科学家。”
时至今日,他的同事张海燕仍难以接受南仁东离世的事实。她总以为还能再见到那个“似乎无所不
知、爱抽烟、嘴硬心软”的老爷子,还能听到南仁东在隔壁办公室喊自己的名字。但这一次,“老南”真
的“走”了。
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这是他的遗愿。
“他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要正直、善良、面对疾病要乐观,也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工作要执着、兢
兢业业、精益求精,更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要无私奉献、淡泊名利。”FAST 工程馈源支撑系统高工杨清
阁说,“但他,行胜于言”。
(二)始终与国家利益和人民需要相向而行
72 岁的南仁东倒在了“中国天眼”传来捷报之前。这位中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 FAST)
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生命在欣慰与遗憾中戛然而止。
人生只为一事来,历经 8000 多个殚精竭虑的日子与近百次失败,南仁东终使“中国天眼”伫立在中
国西南……南仁东身上蕴藏着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使他将人生的价值附丽于祖国
的前途命运,将个人的分量置于国家的天平上衡量。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从钱学森、邓稼
先、方永刚、黄大年直到南仁东,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充分表明,正是有了此等精神情怀,他
们才能始终与国家利益和人民需要相向而行,无惧艰辛,勇往直前。
1993 年,获悉科学家们在日本东京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
化之前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息,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时,南仁东便提出了“咱们也建一个”的
想法,随之将 24 年光阴付诸于此。这也是知识分子勇于创新精神的折射。我国现代化建设与世界上一
些国家相比起步晚,因此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抓住最先进
的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与建设者们用一系列超级工程书写着“弯道超车”的奇迹,从绿色建筑上海中
心大厦到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中国智慧、中国速度
一次次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而这背后是无数个南仁东的默默奉献。
南仁东曾说过:“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就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发现数颗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
首次发现脉冲星。我们必将看到更多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一一实现。
(三)“天眼”睁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注脚
11 月 22 日,“天眼”之父南仁东被追授时代楷模的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23 日,“走好新时代的长
征路——中外青年学者看贵州交流活动”循着南仁东足迹,车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翻过一重重喀
斯特山峰,驶过方圆五公里无人区,抵达“天眼”。它端坐于平塘县克度镇的万山丛中,仿佛无边无际绿
野中一口洁白的巨型“炒锅”,又像一只凝视星空的硕大眼眸——这便是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 500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它能一眼“看”穿 137 亿光年!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它“将让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看得都远,探入宇宙深处,试图揭开宇宙奥
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深藏在贵州大山腹地的“天眼”,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注脚之一,并和天
宫、蛟龙、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果,一同写入十九大报告。“天眼”的睁开,
不为现实功用,只为代表人类向外星空不断发问,并仔细接收哪怕是最微弱的回应……
以“天眼”(FAST)为中心的方圆五公里以内,没有手机、没有一切电子设备,这里的工作人员守
着地球上最尖端最现代的技术设备,却过着堪称“原始”的生活。他们离人群很远,离天却很近。
这一切,像一则很不真实的神话,而殚精竭虑让“天眼”怒睁的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就是
这则神话的谛造者之一。一个人、一辈子、一口锅,一生只做一件事,南仁东很伟大;全力支持和信任
科学家,最终实现这则神话的中国,很伟大。
“中国天眼”这四个字,语出 2016 年 9 月 25 日习近平在这一大射电望远镜竣工发来的贺电。他还
说,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天眼”如果有重
大发现,那将与人类共同的命运息息相关。
上世纪 90 年代,那时中国科技界还在艰苦条件下努力爬坡,小说家刘慈欣也尚未开笔写《三体》;
那时最牛的“眼”是位于美国波多黎各岛山谷中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直径达
350 米,被认为“不可超越”;那时中国射电望远镜直径还不如人家的十分之一。而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
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的南仁东,却坚持回国,并有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在中
国建设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中国当时百废待兴,投巨资就为玩星星?简直天方夜谭。50 岁的南仁东不放弃,到处游说,潜心
钻研。他的祖国没有辜负他,“天眼”工程浩荡启幕。选址用了 12 年,立项到落成,又是 9 年。中国终
于做成了这件没有先例可循、“世界独一无二的大科学工程”。
“天眼”了不起,南仁东了不起,中国了不起。就在南仁东因肺癌离世后的不到一个月,尚在调试期
的“天眼”,便一口气发现了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等到“天眼”正式上岗,必将
收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星星们的“来信”。
“天眼”为国之重器,担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路重任;南仁东为国之良材,祖国没到科技最前沿便
死不瞑目——民族复兴的脊梁,就是无数的南仁东。国之魂魄,民之肝胆,“中国天眼”的故事,将被人
类永远铭记……
(四)毕生心血筑“天眼”
茂林深处,踽踽而行。算不清楚,这已是南仁东第几次踏入贵州省平塘县人迹罕至的山林了。他一
次又一次而来,只为那一个科学梦想。
仰望天空,作为一个天文学家,南仁东非常清楚,无数来自宇宙边际的信号,经历了成千上万光年
的漫长路程,也许就在他抬头的这一刻,划过地球。这其中蕴含着揭示宇宙奥秘的线索,南仁东渴望能
在中国大地上建造一个科研重器,来捕获这些信号,让祖国在地球上的天文史中再划出浓重的一笔。
“等 FAST 望远镜建成之后,我想咱们就能着手开展对脉冲星的系统研究。”生前,南仁东曾对他的
学生表露过这样的愿望。南仁东口中的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而产生,具有地面实验室无法
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
案,并有很多应用,譬如,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准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
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可耗费了 22 年时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的
南仁东,已从壮年走到暮年,疾病最终夺走了他见证“天眼”捷报的机会。北京时间 9 月 15 日 23 时 23
分,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南仁东逝世。20 余天后,捷报传来,“天眼”这个中国自主设计制造
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发现了 6 颗新脉冲星,这在我国尚属于首次。此时,南仁东的生命已停止,这个工程
的最主要缔造者,没能等到捷报传来。他遗憾吗?等不来南仁东的答案了,可与他共同奋斗过的人们在
替他回答。
“FAST 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作出原创贡献。”在
发布新成果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 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菂对 FAST 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同时进一
步验证、优化科学观测模式,继续催生天文发现,力争早日将 FAST 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设备。”
李菂认为,FAST 在调试初期就能发现脉冲星,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技术储备,
初步展示了 FAST 自主创新的科学能力,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
“10 年之后,南老师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他说。
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的眼里,即便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但“南老师
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五、人物素材举隅之黄旭华
弃医学航空,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研制
1924 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医者家庭,从医是他幼时的梦想。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苦难,
面对当时落后贫穷的祖国,少年黄旭华开始重新思考:“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
造飞机保卫祖国蓝天;制造军舰抵御海上侵略。”于是,在海边出生长大的黄旭华,1949 年从上
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开启了与核潜艇一生的缘分。
对于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1958 年,出于国防安全形势需要,中国也
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8 月的一天,34 岁的黄旭华疾走在北京街头。此时,黄旭华是上海船舶
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一室潜艇科科长,接通知说北京有工作任务,请他跑一趟。报到那一刻,
黄旭华才知道,要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研制。
美国、苏联先后有核潜艇下水,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中央决定组建造船技术研究室。黄
旭华有过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因此被选中。因为核潜艇的研制在任何国家都是高度机密,
所以领导提出要求,严守国家机密,甘当无名英雄,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准备干一辈子,
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打扫卫生。
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富强而奉献!黄旭华热血沸腾,立即决定留在北京。彼时,29 人
组成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就此,黄旭华跟大家一起隐姓埋名,开始与妻女
长达 4 年的分居生活。
02 克服重重困难,首次进行深潜试验
研究开始不久,苏联宣布撤回援华专家。毛主席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在
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 719 研究所办公大楼里,毛主席的誓言刻于墙壁之上。正是这句话,坚定
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那个地方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黄旭华回忆说。恶劣的
自然条件还不算,没人、没钱、没资料、没技术,最大的困难是大家不知道核潜艇的样子。他
和同事们只能“大海捞针”——从国外报刊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
轮廓。
恰好,有研究人员从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模型玩具。大家把玩具反
复拆装,发现这些密密麻麻的设备,和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构思出的图纸基本一
样。“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
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黄旭华说。
资料难找,数据计算也是难题——他们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那
些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部件配重,他们只能靠一台磅秤一个个零件称。为保证计算准确,
科研人员分为两三组分别计算,结果不同就重来,直到得出一致数据。
反复进行了各种试验后,终于建造了一艘 25 米长的模型小艇,只容一人进去操纵。模型艇
在北海走了一段时间,大家普遍认为,“这条艇比常规艇好操作”。这让黄旭华信心大增,他毅
然敲定核动力水滴型潜艇。“这就像部队行军,已经有侦察兵探出一条准确道路,再没有必要去
走弯路。”
1961 年 11 月,黄旭华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1962 年底,妻
子李世英调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1970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 年
8 月 1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
国家!“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
华自豪地说。
1988 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
刻”——由于北方水浅,中国核潜艇在问世 18 年后,才到南海开始这项试验。有了第一次深潜,
中国核潜艇才算走完它研制的全过程。
当时,美国“长尾鲨”深潜试验的失败引起了乘试人员的情绪波动。对参试人员来说,这无
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黄旭华为了稳定人心,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 64 岁的总
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亲自参与这次重要而危险的试验。黄旭华说:“我不
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确保人、艇安全。”
时任深潜队队长的尤庆文回忆当时情景,“每一秒都惊心动魄”。尤庆文抱着录音机录下舱
室发出的声音和下潜指令。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黄旭华挥笔写下了四句诗:“花甲痴翁,
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痴”一“乐”,尽显其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报效祖国的赤
子之心。
同年,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
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0330 年没回家,原来是在做大事
从 1957 年到 1987 年,黄旭华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30 年。他去哪里了,做什么工作,
家乡亲人多次写信询问,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没
有回家。
1987 年,在老家的黄母收到了一本黄旭华寄来的上海《文汇月刊》,其中刊登了一篇题为《赫
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文章并
未提及具体名字,但提到了其夫人李世英,黄母这才恍然大悟。
这位 93 岁高龄的老人没想到,30 年没回家、被兄弟姐妹们埋怨“不孝”的儿子,原来在为
国家做大事。她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三哥(黄旭华在兄弟姐妹中排第三)的事情,
大家要理解,要谅解。”黄旭华在远方得知后哭着说:“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继续核潜艇事
业的动力。”
1988 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 年后再相
见,64 岁的黄旭华已双鬓斑白。
黄旭华从不讳言“爱”:“我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他顿了顿说,“但我更
爱核潜艇,更爱国家。党把研制核潜艇的任务交给我,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兑现入党时的誓
言,我就要为党和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