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二次联考诗歌鉴赏解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海棠 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叶
罗与之 ②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①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作者目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
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缥缈、迷蒙的
境界。
B.《海棠》后两句写作者担心海棠花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这样写
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
C.《看叶》开头一句写鲜花凋谢,芳草不香,作者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写看“叶”做铺垫。
D.《看叶》一诗撷取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写出了诗人特殊的生活感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有哲理。
16.苏轼夜点高烛赏海棠花,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诗歌
《看叶》予以简析。(6 分)
二、诗歌详细解读
(一)《海棠》苏轼
1、诗题及背景解读
《海棠》 ①苏轼
【注】①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作者目其为知己。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不久,寓居定惠院时见附近小山上有海棠一株,极为繁茂。苏轼对其
甚为喜爱,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都要置酒赏花。曾赏花时有诗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
知贵也》。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全诗的最大特色是以物喻人。海棠自西蜀来黄州的揣
测实是诗人自身际遇的暗喻,而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不过诗人虽然暗用心机进行
比附,却并不显得生硬单调。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而其写物抒情,也正如纪昀所评“风姿高秀,兴像微深”,
实在是苏轼诗中的精品。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咏物诗常自寓身世,物与人合一,以此抒情议论。东坡在此诗中,赞
美一株西蜀海棠幽独清淑的品节,悲叹它飘零陋邦,与杂花草莽为伍,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操和身世之悲。东坡
妙用拟人手法描绘海棠,把它写成一位风姿高秀的绝代佳人:“朱唇”二句,状其衣着、容貌、肤色之美,“日
暖”句摹其春睡之态,“嫣然”句摄其动人笑靥,“雨中”句传其孤苦凄怆之情。或用工笔或用写意,无不惟妙
惟肖,形神俱活。至于兴象之深微,词格之超逸,更是东坡戛戛独造。(《苏轼集》)
知己,意思是了解、理解、赏识、懂自己。
东坡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以海棠自比,达到物我合一,以海棠喻
己。
或言,海棠花常喻指美人,而“红颜知己”也常是古今文人寻求精神安慰的一种方式。苏《海棠》有句“故
烧高烛照红妆”,其中“红妆”即指美人、红颜。
虽然同是“海棠”,然苏轼两次写海棠所指不同。其一,时间不同。因时间不同,诗人的心境与思想也略有
不同。其二,情感与主旨不同。《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主要是借“海
棠”喻己。《海棠》一诗中,主要把“海棠”比作心中的“红颜知己”。因此本题中诗歌的注解或不够严谨,
若要牵出两首“海棠”,则要明确表达,在本诗中,诗人以“海棠”为知己。若不必点出苏轼初贬黄州时“海
棠”之作,则可删除“土人不知其贵”之句,以免学生背景牵扯不清。
因此建议标注改为“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本诗中作者目其为知己。”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
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海棠》,这首绝句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
经五个年头。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共赏海棠,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
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
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2、诗歌翻译及解析
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此处以“崇光”指海棠高洁华贵美丽。
空蒙:一作“霏霏”。苏轼有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
“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春风吹拂,海棠花儿在皎皎的月夜里、在柔和的微风中绽放,它是如此的高洁华美。香雾迷漫,迷迷蒙
蒙,然则此时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那回廊悠长,遮挡了月亮照耀海棠的光茫。于是我非常害怕,在这
深夜时分,没有月光照射的海棠花儿是否就会睡去,因此我燃着高高的红烛,照亮这一树红妆(照亮我心中高
洁美丽的红颜)。
3、诗歌意象解读
首句起写“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
吹拂之态。本句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属于用典中的“语典”。
“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
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二句承写“香雾空蒙月转廊。”本句侧面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
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朓《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
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
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
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不仅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而且暗
示了诗人得不到“月”之照耀光泽的无奈。
后两句重点写爱花、惜花心事。
三句转写“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
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 “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
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
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
尾句合写“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
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
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
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以海棠花喻指“红颜知己”,并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
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明显可见诗
人的对于自己被贬谪命运的无奈,这种受“月转廊”的长期精神压抑却仍然“烧高烛”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对比强
烈。“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
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谪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
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贵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
他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
“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二)《看叶》罗与之
1、诗题及背景解读
罗与之,宋代诗人, 字与甫,一字北涯,号雪坡,螺川(今江西吉安南)人。端平间屡试不第,隐居以终。
晚年潜心性命之学,诗多写山水景物和隐逸趣味,其诗为刘克庄所赏。有《雪坡小稿》两卷。代表诗作《商歌》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看叶》(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撰杖向池塘。看花
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2、诗歌翻译及解析
红紫:红色与紫色,此处以颜色代指百花。
飘零:指凋零。
草不芳:芳,指茂盛。此处指芳草枯萎。
始宜:才适宜。
携杖:指拄着拐杖。
向池塘:走向(看向)池塘。
应不如:应该比不上。
绿影:葱绿的影子,此处指树叶倒影池塘的影子。
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指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意味长:指意蕴悠长,意味深长。
译文:
等到百花凋零,芳草枯萎,美好的春天已经逝去了。此时此刻,才适宜拄着拐杖,走向池塘,俯视池塘中的稀
稀疏疏的树影。年岁已老,往事成忆,曾经青春一去不复返。对于人生老年,看花应该比不上看叶,池塘中树
影枝叶纷披、茂盛繁荣、疏密有致,仿佛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意味深长……
3、诗歌意象解读
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
把叶作为审美对象,历来不乏佳作。如杜牧诗《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叶中幻出春红,叶子是被作为
花朵来欣赏的。如刘基《念奴娇·红树》“霜风弄巧,把秋林,一夜吹成春苑”等,在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叶,
多是经霜后的红叶,装扮出来的是另一番春色。
罗与之这首《看叶》,则与上述审美趣味不同。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
“红紫飘零草不芳”,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争奇斗艳、繁荣美丽的春天已经逝去。
“始宜携杖向池塘”,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
表明年岁已高,青春风华已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
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扶疏,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
有致。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转
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时序变化中的实景,也是历尽人世
风波后的心境。“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
淡泊的人生感悟。
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乎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
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久。
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
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清人富寿《广化寺红叶歌》的诗意,正和《看叶》同调,诗云:“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
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这是丰厚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
三、试题分析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缥缈、迷蒙的
境界。
B.《海棠》后两句写作者担心海棠花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这样写
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
C.《看叶》开头一句写鲜花凋谢,芳草不香,作者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写看“叶”做铺垫。
D.《看叶》一诗撷取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写出了诗人特殊的生活感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有哲理。
答案解析异议:
A 项,“海棠的高洁”指处不明显,若让学生由“崇光”二字想到高洁品质,则此二字应略有注释。此处意象
“月”,并非有“高洁”之意,因为“月转廊”。
C 项,“作者感慨春天逝去”“感慨”二字有点太过,本诗前一句只是交待春去的时间,而成为后一句看叶之
因。由“看花应不如看叶”句可知,诗人因年老之故,觉得看叶更适合自己的身份与心境。从“草不芳”三字
可以看出“芳草枯萎”,其写作时间应该为秋冬之间,秋冬之时“感慨春天逝去”,情感不当。且“感慨”二
字多有“感伤”之意,若有过多伤感,则与全诗感情基调不相符。
D 项,“含蓄而富有哲理”,“含蓄”二字有异议。“看花应不如看叶”句,表明诗人特殊的生活感受是很直
接地,并非含蓄。
B 项,参考答案解读为 B,理由是:根据附注“目为知己”,我们可以知道,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海棠的遭
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爱花惜花”不是作者“主要”之意,作者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
B 项解读异议:
1、“根据附注‘目为知己’,我们可以知道,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此处
解读,强牵扯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把“知己”与“本人”混为一谈。
2、“‘爱花惜花’不是作者‘主要’之意,作者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诗人以花喻指为
“红妆”,即“红颜知己”,诗人惜花、爱花,同样也是惜己、爱己,虽被贬谪多年,内心忧闷难派遣,但仍
积极向上,因此,爱花、惜花就是本诗的重点。作者借物抒情,重点表达的不是良辰易逝,盛时不再,而是虽
身处逆境,仍积极向上,珍爱自己,豁达开朗。
16.苏轼夜点高烛赏海棠花,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诗歌
《看叶》予以简析。(6 分)
诗歌释意:
等到百花凋零,芳草枯萎,美好的春天已经逝去了。此时此刻,才适宜拄着拐杖,走向池塘,俯视池塘中的稀
稀疏疏的树影。年岁已老,往事成忆,曾经青春一去不复返。对于人生老年,看花应该比不上看叶,池塘中树
影枝叶纷披、茂盛繁荣、疏密有致,仿佛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意味深长……
综合答案:不反常。
1、 人已年老,且事无成,赏花看春,更会触景生情,感伤人事。
2、 树影枝叶纷披、茂盛繁荣、疏密有致,仿佛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意味深长。
3、 诗人应举不第,晚年归隐,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处境与心境。且借景说理,写出了春花易逝,而
平凡的绿叶却更为长久的哲理。
参考答案: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 2 分)②罗
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作者角度 2 分)③借景说理,写
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哲理角度 2 分。答到以下哲理中的一个
亦可: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
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