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精选专题复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精选专题复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教师版)

ID:664341

大小:31.2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4-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二轮精选专题复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第 44 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承办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遗大会”为契机,将 文化遗产影响力与城市发展机遇紧密结合起来。三坊七巷、上下杭、宏琳厝等诸多著名的 古厝使得福州 着相对完整和原生态的古城格局。游客们往往会沉醉于这些历史 古建筑的 ,惊叹于林则徐、严复等历史名人饱含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 ( )这些古厝虽饱经沧桑,依然屹立,但 。之所以造成这样现象的原 因,这些古厝主人多为已定居海外多年的华人、华侨。这些古厝的类型和内涵都有相似之 处,所蕴含的建筑、宗族等元素应该引起重视,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开发和利用力 度仍普遍不够,一些历史记忆有 的危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保存 巧夺天工 不为人知 湮灭 B.保存 鬼斧神工 不为人知 泯灭 C.保留 鬼斧神工 无人问津 湮灭 D.保留 巧夺天工 无人问津 泯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量的古厝还散落在周边附县区和偏远的村镇里,与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 性建筑和古厝互为映村。 B.周边的县区和偏远的村镇里还存在着大量的古厝,与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 建筑和古厝互为映衬。 C.除了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厝,大量的古厝还散落在周边的县区和 偏远的村镇里。 D.除了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厝外,古厝还大量散落在周边的县区 和偏远的村镇里。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A 2.C 3.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古厝主人多为已定居海外多年的华人、华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保存,继续存在,不受损失;保留,保存不改变、暂时留着不处理。语境强调“古城 格局”继续存在,应选用“保存”;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 的。“古建筑”是人工建的,故选用“巧夺天工”; 不为人知,不被人所知道了解;无人问津,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语境强调古 厝主人不在,人们不知道古厝的存在,故选用“不为人知”; 湮灭,埋没、磨灭;泯灭,消灭、消失。对应“记忆”应选用“湮灭”。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因古厝不为人知,故“与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厝互为映村”表述不 恰当,排除 AB;“古厝还大量”语序不当,应为“大量的古厝”,排除 D。 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之所以”和“的原因”连用造成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成分残缺,使前后句句 意不连贯,中间加上“是”。故改为: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古厝主人多为已定居海 外多年的华人、华侨。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 一,砚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 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 侯,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写了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 由此,“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 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 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 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 ),现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 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C 2.B 3.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性的能力。 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而 A、B 两项的主语是“心愿”,故排 除 A、B 两项。介绍砚的文化内涵,先介绍其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 后介绍其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 民情民趣。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排除 D 项。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即墨侯”代砚台。 A.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岭上晴云”比作“絮帽”,将“树头初日”比作“铜钲”。 B.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以“朱门”指代王侯贵族,富贵人家。 C.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极写山河之奇伟壮丽。 D.用了通感修辞手法,“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听觉。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错误有二:一是“演绎为……艺术品”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演绎” 改为“演变”;二是“砚……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主宾搭配不当,应在“赋予”前加 上“被”,这样句子就改为被动句“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终,表达正确的句子为: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 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展现中国女排 30 余年奋斗历程的电影《夺冠》自上映 ,持续引发热议。 作为体育类型片,《夺冠》 了中国电影的美学维度和类型广度,影片中, 动作、术语专业到位,球球真扣;场景、道具布设用心,逐一还原。在竞技体育的专业性 和影片纪实风格的交融之中,影片创造出属于排球运动的独特电影语法,使观众享有“沉 浸式见证”的观影体验。 影片高扬的拼搏精神激荡人心。鲜花和奖杯,交织汗与泪。影片以中国女排三场标志 性的比赛作为叙事节点,三场比赛结果的胜、负、胜,既构建了 的叙事结构, 也观照出中国女排 30 余年 的奋斗历程。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电影《夺冠》的动 情动人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一定会赢”,而是表现“努力去赢”,是证明 “中国人,行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来 开拓 起承转合 一波三折 B.之后 开拓 承上启下 一波三折 C.以来 拓展 起承转合 跌宕起伏 D.之后 拓展 承上启下 跌宕起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之处,与其说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努 力去赢”,而是表现“一定会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B.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之处,与其说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一定 会赢”,而是表现“努力去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C.与其说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之处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努力去 赢”,而是表现“一定会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D.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与其说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努力去赢”, 而是表现“一定会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逐一还原的场景、道具布设用心。”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C 2.B 3.①(强调的重心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布设用心”上,强调电影制作的态度;原 句的重点落在“逐一还原”上,强调场景道具的真实性,更扣合上下文强调的“真”和“沉 浸式见证”。 ②(形式风格不同)改句为长句,语气舒缓,且与前文结构不对应;原句为短句,与 前句构成整句,节奏感强,与上下文的风格更一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①空白处要辨析“以来”和“之后”两个方位名词。“以来: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 在的一段时期”(《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下同);“之后:表示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后面” 电影上映一般持续多日,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用“以来”表示的是从电影开始上映到 现在(不论现在是否还在影院上映)的这一段时间,可以突出下文的“持续引发热议”。用 “之后”则表示上映的这一段时间结束后至今,不包括上映的时间段,意味着上映的这一 段时间不存在“热议”,不大符合常理。第①空白处,用“以来”和“之后”,语意都会通, 但用“以来”更能体现电影的受关注度,而用“之后”与上文的“自”搭配不够合理。因 此,此处选用“以来”更合适。 第②空白处要辨析“开拓”和“拓展”两个动词。“开拓:开辟;扩展。”“拓展:开拓 发展。”另据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开拓”有如下相关意项:“扩展(疆 土),泛指扩大、扩充”“开创”“开发;开垦”“开辟”。由此得知。相较于“拓展”,“开拓” 侧重于强调“新对象”从无到有地开创和开辟之意。“美学维度和类型广度”不是一个新的 需要从头开辟的“新对象”,而是一个本来已存在的、需要发展的领域。“维度”和“广度” 也不适合搭配动词“开拓”,而适合搭配动词“拓展”。因此,此处选用“拓展”更合适。 第③空白处要辨析“起承转合”和“承上启下”两个成语。“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 用的行文的顺序……泛指文章作法。”“承上启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我们可以说 某一段落或情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并不能说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有承上启下的结构, 而可以说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因此,此处选用“起承转合”更合适。 第④空白处要辨析“一波三折”和“跌宕起伏”两个成语。“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 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形容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跌宕起伏: 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根据商务版《新华成语词典》) 在形容事情这个层面,“一波三折”侧重“阻碍、变化很多”,“跌宕起伏”侧重“多变,不 稳定”。原文所说的“奋斗历程”,是一个有高潮和低谷、富于变化的历程,而不是阻碍多 的历程。因此,此处选用“跌宕起伏”更合适。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两处语病。 原句“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缺少宾语,应在后面加“之处”。原句“与其说…… 不如说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考察整个句子,“电影《夺冠》的动情 动人之处”这一短语应该作为整句话的主语,应该调到“与其说”的前面,构成“电影《夺 冠》的动情动人之处,与其说是……,如说是……”的句型。这段话的内容重点在于论述 中国女排的奋斗精神,在于论述中国女排证明“中国人,行的!”,因此,“电影《夺冠》的 动情动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争夺”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上,而非结果上。所以,原 文“(与其说)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一定会赢’,而是表现‘努力去赢’” 的语序是正确的。 A.语序不当。 C.语序不当。 D.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各种修辞手段运用的作用与效果,包括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修辞手段 运用的作用与效果。为了引导考生关注语音、词语、句子等各个层面的修辞手段,而不是 仅仅关注常见的修辞手法,本题精心设计,考查具体语境中长短句的作用与效果。长句是 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长句和短句各有各 的特色。长句的表达效果是严密、细致、紧凑,短句的表达效果是明快、灵活、有力。 原句“动作、术语专业到位,球球真扣;场景、道具布设用心,逐一还原”为短句构 成的整句,节奏感强,铿锵有力;改句为长句,语气舒缓,且与前文结构不对应。原句把 “逐一还原”放在句末,使之成为重点,强调场景道具的真实性,更扣合上下文强调的“真” 和“沉浸式见证”;而改句的重点只落在“布设用心”上,强调电影制作的态度,与上下文 关联不紧。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統文化的外 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 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 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 ),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 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 《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距离至今至少有 6000 年以上历史。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B.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与毛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C.到了近代,毛笔与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D.钢笔、铅笔、圆珠笔与毛笔在近代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A 2.B 3.示例:①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今有 6000 年以上历史。②但 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今至少有 6000 年历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B.句意侧重“钢笔、铅笔、圆珠笔”,而语境应强调“毛笔”; C.“到了近代”,与前文“可后者”语意不衔接; D.表述的重点依然是“钢笔、铅笔、圆珠笔”。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把“笔”比成“锄”,把“笔”比成“田”,把“用笔在纸上写字”比成 “用锄在田上耕种”,是比喻手法。 A.“白发三千丈”运用夸张; B.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愁”比作“一江春水”; C.运用了借代,用“黄发”代指老人,用“垂髫”代指儿童; D.运用了拟人手法,“羌笛怨”拟人。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至少有 6000 年以上历史”错误,成分赘余,“至少”和“以上”赘余;“距离至今” 错误,成分赘余,去掉“距离”。改为“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今有 6000 年以上历史”,或者“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今至少有 6000 年历 史”。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的面纱徐徐地揭去了,令人灵魂震慑的景象出现了:一片幽深的蓝色,平静地闲 适地躺在群山群峰的足下,阳光爱抚着投射下来,那一袭长裙的色彩变幻莫测,胸脯淡了 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愈是颜色浅淡的裙褶里,万千的宝石和碎金的闪光愈是璀璨。山 顶上的千年积雪倒映不出影像,被深沉的蓝得发青的水融解了。白云白雪和山峰都无法在 其中投下倒影留下印记,她太深了,抑或是太娴静了,不把任何献媚者收入眼帘。只有太 阳是可以骄傲的,可以在那一袭长裙的每一寸裙褶的宝石上撩拨起闪光,她却依然沉静…… 雾的面纱又徐徐地遮盖过来了。 留在我灵魂深处的,是羞色里的纯净。至纯至洁的天池之水,便自然蓄蕴着羞羞的神 色。她高踞海拔两千多米的长白山巅,绝除了灰土、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浸染,保护着一份 至纯至净至洁,( )再到哪里去寻觅如你——天上之池——一样的羞色?告别天池,告 别长白山,留一份纯净,留一份羞色,陶冶情感滋润心灵。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突然喑恶叱咤,似有千军 万马,奔涌前行。 B.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现象可曾引起过 你的注意? C.在那个遥远的村庄,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谣: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 忙…… D.穿长袍的看他是一个外地来的陌生人,就问道:“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 帽的回答。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 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了。 B.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 都不可能找见这气韵了。 C.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 都不可能找见这气韵了。 D.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 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了。 3.拟人的特征是把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A 2.D 3.(1)将幽蓝的湖水拟作一个美丽的少女,把那闪着金光的湖水拟作她的一袭长裙, 把不同颜色的湖水拟作她的胸脯、肚腹、腿脚;把阳光的照射拟作“爱抚”的动作;体现 了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的特征。(2)运用一系列写人的词语描写湖泊,“平静地闲适地躺”写 出湖水的宁静;“爱抚”写出阳光对她的喜爱;“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写出湖 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光与影的变换;“一袭长裙”“裙褶”“宝石”“碎金”写出湖水的光泽和 波光摇曳的美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省略号“她却依然沉静……雾的面纱又徐徐地遮盖过来了”表示语意未尽。 A. 表示语意未尽; B. 表示列举的省略; C. 表示引文的省略; D. 表示语音的延长。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后的话题是“羞色”,因此括号内也应当以“羞色”为主语,排除 AB;句子前 半句以“气韵”结尾,后半句应当以“气韵”开头,这样首尾衔接更紧密,排除 C。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一片幽深的蓝色,平静地闲适地躺在群山群峰的足下”,把 幽蓝的湖水拟作一个静静躺着美丽的少女;“平静”“闲适”运用拟人的词语写出湖水的宁 静;“阳光爱抚着投射下来,那一袭长裙的色彩变幻莫测,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 把湖水拟作少女的“胸脯”“腹”“腿脚”,把阳光下湖水的闪光拟作少女的长裙,“色彩变 幻莫测”写出阳光下湖水光影的变换;“愈是颜色浅淡的裙褶里,万千的宝石和碎金的闪光 愈是璀璨”把湖水的波纹拟作少女的“裙褶”,而把阳光的闪烁拟作少女裙裾上璀璨的宝石 和碎金。这样的拟人把湖水的美丽及摇曳生姿拟写得十分生动。 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幽渺的乡愁。想着 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 )。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 间奧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 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 居易“米泉之精”的语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 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中积淀,万斛泉 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航行,也曾引领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 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 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洋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 大隐于市的鹤,凌空于尘世间。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多年未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 气的聚舞。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灵渠之水享有“世界奇观”,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 B.灵渠之水享有“世界奇观”,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 C.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 D.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 1.C 2.B 3.第一处,删去“航行”一词,第二处,把“引领过”改为“有过”。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与前句“想着”呼应,下句应以“再看”开头,排除 AB;与“再看”呼应,下一句应 用“怎么看都……”与上句语意衔接更连贯,排除 D。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运用了拟人修辞。 A.“左牵黄,右擎苍”借代,以“黄”代“狼狗”,“苍”代“老鹰”。 B.“雁去无留意”拟人,把雁人格化。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偶。 D.“舞榭歌台”借代古时的繁华景象与歌舞升平。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航行”句式杂糅,“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诸多 千帆望尽的舟船航行”是两套谓语结构,根据主语“灵渠”可知,要删除“航行”。 “引领过……风光”搭配不当,把“引领过”改为“有过”。 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 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燃烧” 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 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她传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 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 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 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 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 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 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 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2.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D 2.C 3.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头更加合理,排除 AC;下文强调细胞 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的具体阐释,排除 B。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A.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 此处为借喻; B.考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 D.考查学生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 部分本来就很小,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 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 现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搭配不当。“能量的产生”与“发展”搭配不当,把“发展” 改为“完成”;②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不是”的后面加上“由”;③关联词搭配不当, “或是”改成“而是”。 最终改为: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 现的。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