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2021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专题试卷(新高考卷)(十) 含答案与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10 2021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专题试卷(新高考卷)(十) 含答案与解析

ID:664685

大小:71.11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4-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10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共 2 题;共 35 分)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学问的气象 袁行霈 ①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雄浑飘逸 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皆 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 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 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③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气象的人物。归纳他们的特点大概有以下这些: ④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倒不在研究题目的 大小,题目大的如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题目小的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气 象都不凡。在他们的手里,资料的采用和组织灵活而有规矩,出神而又入化,犹如魔方的组合,而不像积 木的堆垛。他们治学的道路平正通达,思维的逻辑清通简畅,如书法之笔笔中锋、万毫齐发、力透纸背。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其下阙有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 客。”这气象何等恢宏!如果借用来形容学问,“尽挹西江”可以说是把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细斟北斗” 可以说是把有关的材料细细地加以辨析;“万象为宾客”可以说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学 问能到这一步,也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了。 ⑤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陈寅恪先生 所撰《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钜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 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 示来者以轨则也。”对王国维先生的开创之功,陈寅恪先生讲了三点: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 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先生的这三点已 经被治文史的学者奉为圭臬了。 ⑥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道德的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刚强,方能不随波 逐流,而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又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就更加不同了。读余嘉锡先生的《四库 提要辨证》,十分佩服其渊博与精审。余先生积毕生之力,指出纪晓岚多处疏漏舛误,但在《序录》中却 有这样一段话:“然而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辨证也易,何者?无期限之促迫,无考成之顾忌故也。 且纪氏于其所未读,不能置之不言,而余则惟吾之所趋避。譬之射然,纪氏控弦引满,下云中之飞鸟,余 则树之鹄而后放矢耳。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这段话在宽容中透出恢 宏的气象,令人敬佩!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余力,也是大家气象的表现!偶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 书信手迹》,收有蔡元培先生手迹六件,其中四件是介绍别人出版著作的,而且有三件讲到版税问题。其 措辞如:某君“寒士,版税实缓不济急”;“如贵书局能与预订发行”。使某君“不必再分心于经济问题,则深 为感荷”;“寒士打算,殊为可悯”;等等。我一边看他的手迹一边想象他的心肠,感动之余更增加了几分钦 佩。 ⑦平时读书有感,多少窥见一点学问的气象,心向往之,聊作这篇札记,借以自勉。 (1)下列关于“气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诗讲究气象,这个气象以诗的风格雄浑飘逸为上,气势恢宏。有气象的诗境界高远。 B.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是指学问的格局与境界。学问有气象则自能使人信服。 C.做学问者也要有气象。这个气象指做学问者的学术视野与格局,也指做学问者的品质。 D.学问气象的形成取决于学问者的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高尚者其学问自然精深且有气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来形容做学问,是指收集材料、辨析材料,融会贯通,尽为己用。 B.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开山之功,并总结了王国维的三大功绩,认为其著作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 以轨则。 C.余嘉锡认为纪晓岚会编纂《四库全书》,但不会辨证舛误,仍比自己强得多。自己虽会辨证,却不能 为其提要。 D.蔡元培的手迹中多次讲到版税问题,希望出版方能及时发放版税,这显示了蔡元培作为一个学者的气 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问的气象不在于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小的也能气象非凡,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但题目大 的更容易有气象。 B.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做学问时,总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并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且能做到“万 象为宾客”。 C.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往往能开山立派,确立规则,发凡起例,树立典范。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规则已成 治文史者的圭臬。 D.有大家气象的学者为人正直、诚实、刚强,具有这样的品质方能坚持真理及做学问的方向,这样的学 者宽容而悲悯。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飘浮起来,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 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二婶:“下甸子打草去啦。” 村长:“啥时走的?” 二婶:“小半个月啦。” 村长:“回来过没?” 二婶:“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村长:“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上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着大盖帽的已经 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 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扇动了一下,睫毛眨动起来。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 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 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 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 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人面颊的褶皱,在沟沟汊汊里恣意流淌,一会儿,整个面庞已经全是 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我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 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老人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脸都成了高粱叶子色,可是心还是那么嗵嗵地跳。事情来得太突兀 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 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 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 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 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 把饼背走,先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 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 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儿眨动几下,站在面前的的确是顶子。 娘,顶子憨憨地叫一声。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娘,快给我点儿吃的。 老太太就把口袋搬到了他的面前,说这里有饼,你吃吧,我再给你煎俩鸡蛋。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和煎鸡蛋,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 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 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我说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 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顶子:“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 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 上。 (选白 2006 年第 7 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 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 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 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2)下列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B.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大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C.作品的段落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明朗绚丽,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 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D.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3)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共 3 题;共 35 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 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 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 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 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 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 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 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 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划线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 /怀怨 B.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 失分怀怨 C.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 分怀怨 D.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 分怀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字令伯”,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才有的,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文中“泰始”是晋武帝 司马炎的年号。 C.《大诰》是周公相成王时,管叔、蔡叔、武庚联合淮夷作乱,周公率兵东征,出师前,以成王的口吻 发表诰文,申述东征的理由。 D.《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为唐朝的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合著,沿用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 以至忧思成疾。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 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过去舜、禹、皋陶的语言是用于交谈,所以简洁雅致;而孔明的言论是琐碎的,其原因在于 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 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1)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2)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鸟兽的啼鸣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②《师说》中,韩愈说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 。 ③《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与天齐、险似绝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共 3 题;共 20 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账①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 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 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林先 生嘴里应酬着,看看女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 地步的,究竟是谁。 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 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 ,九点钟 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 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 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 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 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 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 换件衣服再 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 了一会儿算盘 ,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 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 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 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 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 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 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 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 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 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 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 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林家铺子),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林家铺子)讲述的是 30 年代江南杭 嘉湖地区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虽再三苦苦挣扎而最终破产的故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小见大,一个小商铺的窘境折射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城乡经济衰落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征兵 拉丁给人民生活带来苦难;帝国主义侵袭加重民族经济危机。 B.文中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开头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结尾狗“垂着尾巴”“抖一抖”“夹着 尾巴”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颇有耐人寻味的意蕴。 C.上海客人对林老板回答不出问题的迟疑发出“有几分异样”的笑声,对收账回来“一身泥”“气喘喘”的寿生 “皱眉头”,这都是对不幸者的幸灾乐祸式的捉弄。 D.文中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个性特征,这既有利于展示地方风情、刻画人物形象,又丰富了 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独具韵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请分析小说是如何描写林老板这一形象的内心世界的。 (3)“收账”是本文故事的核心,作品是怎样叙述“收账”故事的?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如图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字。 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简要分析周恩来总理论证中的逻辑链条。 1960 年 4 月,周总理访问印度,谈判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问题。当时,印度方面抛出了一个极具挑衅性的 问题:“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总理严肃地回答说:“西藏当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远 的不说,至少从元代以来,它就是中国的领土。”对方步步紧逼说:“元代以来?那也没有多长时间嘛!” 周总理寸步不让地说:“中国元代距今已经 700 多年的历史,如果 700 年都可以被认为是不长的一段时间, 那么美国建国至今只有 100 多年历史,是不是美国就不能称作一个国家呢?” 四、写作(60 分)(共 1 题;共 60 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鲁迅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这 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面向本校(统称“兴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 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答案】 (1)D (2)C (3)A 【解析】【分析】(1)定义与概念题。题干中问的是“下列有关‘气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 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问题“气象”这 个概念。D 项颠倒因果。学问气象的形成赖于道德的高尚,学问有气象者道德高尚,不能说道德高尚者他 的学问就精深并有气象。(2)要点与概括题。C 项余嘉锡认为提要难,辨证易,如让纪晓岚去辨证,必然 要优于自己。(3)材料与观点题。A 项“但题目大的更容易有气象”属主观臆断,原文中没有提到。 答案:(1)D(2)C(3)A 【点评】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 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 持一致。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答案】 (1)B (2)C (3)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伤病员往山洞 里送过饭。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 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4)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 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或者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 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 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 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A 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 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做了伏笔”;C 项,环境描写,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D 项, “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 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语言的赏析等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本 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 项,“语言明朗绚丽”表述不正 确,应为“朴实简练”。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 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 格特征的事例。从“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人面颊的褶皱”“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 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可概括出“淳朴善 良”;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 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顶子若回来,就让他把饼背走,先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可概括出 “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从“顶子:‘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 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分析出“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面对这种情形,“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 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上”可概括出“深明大义, 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4)此题考查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在内容上,可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作者的 情感角度分析作答;在情节结构上,可从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回味等角度分析作答;在主题方面,可以 从深化主题角度分析。本题,从人物形象角度,先前“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包了二斤盐巴, 塞在缝隙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老太太爱子情深,意图包庇儿子,结尾写 “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上”,老太太举报了儿子,表现人物思想心理重大的转变,人物形象更 加丰满;从情节结构角度,小说大部分段落写老太太为儿子躲藏作诸多准备,意图帮助儿子逃避法律制裁, 结尾处却写老太太挂上红辣椒举报儿子,出人意料,情节发生了突转,有戏剧效果,以动作结尾,令人深 思,回味无穷;从主题角度,面对儿子杀人后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老太太由试图包庇 儿子转变为举报儿子,不让儿子继续知法犯法,一错再错,这一举动表现出母爱的淳朴、伟大、理性;老 太太理性爱儿子,身上折射出平凡人物的伟大精神,作者塑造这一人物,也表达了对其的赞美与关爱。 故答案为:⑴B ⑵C ⑶ 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伤病员往山洞里 送过饭。 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 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 了自己的儿子。 ⑷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 穷。 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 品的主题。或者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 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 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环境特征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选出恰当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 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 准确解题. ⑶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 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 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 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 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 ⑷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 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 位置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3.【答案】 (1)C (2)A (3)D (4)①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成子游子夏一样的人才。 ②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解析】【分析】⑴“司隶”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弗之劾也”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承前指,是司 隶,前面要断开;“密”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常望内转”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李密,前面要断开; “而”是句首表转折的词,前面要断开;“乃迁”和“自以失分怀怨”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李密,前面分别要断 开。故选 C 项。 ⑵A 项,“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表述有错,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故选 A 项。 ⑶D 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得到升迁,未能如愿,心怀不满,才作 诗发牢骚说“不如归田”,此话言不由衷。故选 D 项。 ⑷该题第一句中,师事,拜……为师,师从;门人,学生;方,比作,此处是把……比作;之,代词,他。 第二句中,抗,抵抗;任,作用; 丧,亡,丢;是,这;一,一样。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 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⑷①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 比成子游子夏一样的人才。②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 原因是一样的。 【点评】⑴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要注意阅读句子的节奏。文言文断句,一是注意读文句时的节奏; 二是注意断句的技巧,如句首发语词,主语和谓语之间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文化常识是文言文的基础部分,平时学生多 积累这些知识,在背诵时要注意分类进行。 ⑶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概括归纳的技巧,一是根据所学知识疏通 文本内容;二是根据选项,在原文中找到信息,然后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答案。 ⑷此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要注意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一是要注意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二是要 注意文句中的关键词。 【附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 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 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 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 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 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 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 “(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 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 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 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 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 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 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 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 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 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4.【答案】 (1)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 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②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 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2)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 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 【解析】【分析】(1)从“绘色”的角度,“色”即“色彩”,就是指从色彩方面来赏析,找到出诗句中所有有 关色彩的词语。从“立意”的角度就是指从作者表达的情感来答题,优美的田园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2)先解释一下最后一句话,然后指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是不想出去做官的心态。 答案:(1)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 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②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 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2)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 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 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诗句的赏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绘色”抓住景物、“立 意”抓住情感;(2)先解释句子,然后分析作者写作目的。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意思是说,正当这(政 尔)农历的四月天(“清和”一般指四月,如司马光《客中初夏》诗说“四月清和雨乍晴”),我还在赶到外 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有这样的好景,有这样的乐趣,我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 呢?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 想。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提,首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诗歌的内容,然后重点把握写景诗句和作者 的情感。 【附参考译文】 石桥两边人们安居乐业,旁边的村子里也差不多,只是隔着一条河。 杨柳荫下的酒店正在卖新酒,葡 萄架下停着一条小渔船。红的花、白的花盛开在水边,青的麦、黄的麦,一直接到碧蓝的天边。这农历的 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 种田。 赏析: 中间四句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构图好,一个村庄,一湾流水,一座石桥,一片农田;布局 好,着色好,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象是重彩的民间画,色调 的对比很鲜明;立意也好,不只画出了美景,而且通过景物,表现了田园的乐趣:麦子丰收,吃得饱;鲜 鱼美酒,滋味好。画面上没有人物,但是农民的乐趣却表现出来了。 5.【答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 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 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点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6.【答案】 (1)C (2)①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写林老板心里“酸上来”,不知道坑害他的“究竟是谁”,揭示他苦楚 无奈的心理。②用语言神态、动作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林老板“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表现他 内心的震惊恐惧。③用其他人物来烘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寿生“安慰着”林老板,又“忍不住也叹了一 口气" ,烘托林老板痛苦无奈的内心。④着重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变,小说描写了林老板百无聊赖、 酸楚无奈、委曲求全、又惊又喜、着急害怕、不知所措等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他困境中心理的跌宕起伏。 (3)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有利于自由展开故事、刻画不同人物心理。②不断设置悬念,使情节 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雪景描写贯穿故事讲述中,营造凄清、萧瑟的氛围,赋予故事的浓重的 悲剧意味。④较多使用人物对话叙述故事,使得上海客人收账、寿生下乡收账、林老板等收账求还账多条 线索交织在短小篇幅中,情节集中紧凑。 【解析】【分析】(1)C 项,“都是对不幸者的幸灾乐祸式的捉弄”错误,上海客人异样的笑,是怕林先生 收账的人出意外自己收不到钱;对寿生皱眉也算不上幸灾乐祸,而是以为寿生如此狼狈,收得账款可能被 抢劫了,仍是担心自己收不上账。故选 C。 (2)文中直接写林老板的心理有“林先生嘴里应酬着,看看女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 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写出他内心的苦楚与不知自己如何落到这 一步的茫然无奈; 写神态动作的有“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表现对处境的无奈;“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 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对于寿生收账情况好坏的担忧恐惧;“林先生凝神想了 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自己收不 上账,却还要交账的心酸无奈;“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听说本镇两处 欠账大户可能不稳而震惊恐惧; 通过他人反应烘托的有,上海客人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 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借他人之口烘托林老板诚信经 营却收不上账的无奈;“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等,以他的宽慰之词 来烘托林老板内心的痛苦;这些描写穿插在故事情节中,充分展现出他内心因时局动荡而不得不复杂多变, 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3)从谋篇布局来看,文章善于设置悬念,先以上海客人怀疑“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 呢?这个人靠得住么”,引起一重悬念,使人疑心寿生是否收账后私吞账款逃跑了;接着以寿生“一身泥”“气 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设置二重悬念,使人忧 心是否收来的帐被抢走了;接着是寿生提到传言“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荒年传乱话, 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设置三重悬念,让人们不仅为林老板的命运而担忧,也让情 节更曲折,读者更感兴趣;从描写上看,文中以“雪”景来烘托年关冷清、萧条的氛围,“天又索索地下起冻 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 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 有半个”“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 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这些雪景贯 穿全文,让故事从头到尾都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从而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广阔社会下个人命运的渺小。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写林老板心里“酸上来”,不知道坑害他的“究竟是谁”,揭示他苦楚无 奈的心理。②用语言神态、动作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林老板“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表现他内 心的震惊恐惧。③用其他人物来烘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寿生“安慰着”林老板,又“忍不住也叹了一口 气" ,烘托林老板痛苦无奈的内心。④着重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变,小说描写了林老板百无聊赖、 酸楚无奈、委曲求全、又惊又喜、着急害怕、不知所措等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他困境中心理的跌宕起伏。 ⑶ 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有利于自由展开故事、刻画不同人物心理。②不断设置悬念,使情节曲 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雪景描写贯穿故事讲述中,营造凄清、萧瑟的氛围,赋予故事的浓重的悲 剧意味。④较多使用人物对话叙述故事,使得上海客人收账、寿生下乡收账、林老板等收账求还账多条线 索交织在短小篇幅中,情节集中紧凑。 【点评】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 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 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 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描写手法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 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分角度分析描写手法, 并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表现人物内心, 有直接描写,如心理描写;有间接描写,如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以及他人的反应来体现。 ⑶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的技巧的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 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 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 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从人称角度看,全文采取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能更自由灵活地讲述故 事,而不必局限于一处;从情节推进方式来看,文章先后是上海客人与林老板谈话,催促林老板收账人的 消息;接着是收账人回来,报告路上拉夫的消息;随后是收账人与林老板商量本镇收账的情况,主要通过 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人物的对话为我们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让多条线索紧密交织,而丝毫不显 烦乱。 7.【答案】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 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 二次强化。 【解析】【分析】可根据题干及图表的内容仔细分析,表述时,可从最下层的“高三语文复习计划”开始, 其次表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复习计划,最后表述最上层的那些具体内容。第一阶段有四个专题,第 二阶段有两项复习计划。 答案: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 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 次强化。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中的框架示意图,答题时一要看清题目要求;二要读懂框架关系,要尽量把它 体现在答案中;三要注意表达的准确、连贯,符合字数要求。构思框架类图文转换的答题思路:1.审清题 干信息,明确要求。题干中写明的答题范围、内容、字数、遣词造句、表述角度与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都要仔细研读。2.分析示意图的层次,理解每层的具体内容。对于构思框架图来说,重点把握空间上整体 与局部的关系、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看是否有承接、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包含等关系。3.拟 写答题内容时要注重说明顺序,在语言组织上,注意表示次序、方位、事理等词语的选用。 8.【答案】 周总理欲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先用“至少从元代就是中国领土”作为论据;欲 证明此论证的可靠性,他又将反证法与类比法相结合,先假设 700 年的元代不足以证明观点,类比得出“美 国自然也不能称作一个国家”的错误结论,从而间接论证观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从文段中可知,这里交代了周总理访问印度时,谈判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问题。其中核心是“西藏自古以 来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总理的观点是“西藏当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周总理 首先用“至少从元代就是中国领土”作为论据,证明此论证的可靠性;然后又针对对方提出的“元代以来也没 有多长时间”的反问,将反证法与类比法相结合,先假设 700 年的元代不足以证明观点,类比得出“美国自 然也不能称作一个国家”的错误结论,从而间接论证观点。周总理为什么拿美国进行类比呢,因为当时从 国际局势来看,英美政府纵容和支持印度,而此时的苏联又同中国决裂,再加上中国此时正处于困难时期, 中国当时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境地,印度可以说是有恃无恐。周总理用此类比明显打压了印度的气势,让 印度无话可说,在外交中占据了上锋。 故答案为:周总理欲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先用“至少从元代就是中国领土”作为论据;欲 证明此论证的可靠性,他又将反证法与类比法相结合,先假设 700 年的元代不足以证明观点,类比得出“美 国自然也不能称作一个国家”的错误结论,从而间接论证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 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作答本题需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选择恰当的连接词组织答 案。 四、写作(60 分) 9.【答案】 【参考例文】 勇于担当,坚守责任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勇于担当,坚守责任》。 亲爱的同学,你是否看见一株松柏,在皑皑冰雪中显示着树的担当?你是否看见一株腊梅,在凛冽的寒 风中彰显着花的但当?你是否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勇于担当,坚守责任,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而中国复兴号这艘巨轮,也在每 个人的担当之下驶向远方。 担当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射在这繁 华的世界之中,每个人生而如一张白纸,需要之后的你在上面涂抹绘画,只有承担好画好自己这幅图画的 重任,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夺目的光彩,残疾人海伦凯勒,身受宫刑的司马迁,瘫痪的霍金,根本不都是 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昭示着对生命的担当吗?在这担当之中,心灵因此而璀璨,灵魂 因此而升华。 担当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此每个社会成员都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当老人 摔倒在路边的时候,当道德绑架愈演愈烈的时候,当伪捐诈捐骗捐建成常态的时候,你是选择站出来还是 选择退缩?退缩是一种懦弱,而站出来则是一种担当,就是没有担当的虚伪和欺骗,将会横行,真善美将 会被抛弃,若是没有担当,那么社会将变成污浊的染缸,丑恶和厄运将会腐蚀人的心灵,只要人人有一站 出揭露种种不公,我们的社会才能多一些温暖,多一点爱。 担当是对国家的回报,从古至今,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 载,还是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魏源,他们都怀有一颗赤诚心,为他人,社会乃至国家 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如今我们有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的高铁,有史无前例的国产大飞机,c919, 有重获新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有体现大国智慧的亚投行,我们可上九天逐月可下五洋捉鳖,取得这一 项成就,哪个不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付出和担当?哪个不是因为炎黄子孙蓬勃的爱与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人生区区数十载,只有一份担当能让生命绽放光彩,无论是 为自己,为他人,抑或为国家,一份担当,让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奏出乐章,多么壮丽,多么恢弘。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 ——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面向本校(统称“兴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 出希望与建议。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 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点评】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 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 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 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 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 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 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 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 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 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