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2021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专题试卷(新高考卷)(四) 含答案与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4 2021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专题试卷(新高考卷)(四) 含答案与解析

ID:664699

大小:61.2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4-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4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共 2 题;共 3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弃农学文 在太平洋上航行了半个多月,胡适等 70 个留学生于 9 月 9 日在旧金山登上新大陆。随后胡适便改乘火 车,横穿美国国土,来到纽约州南部的绮色佳城(Ithaca),走进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园。 时当清朝末年,灾难深重的祖国处在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黑暗年代,炎黄子孙的一些先进分子 便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的留学生也多是有血性的爱国青年。 胡适赴美留学,一方面是寻求个人的出路,他在辛亥年元旦作的小诗中曾自述说:“可怜逢令节,辛苦 尚争名。”说的正是真心话。但另一方面,胡适也怀抱着“愿得西乞医国术”和“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 他在日记中曾写道:连日日所思惟,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知“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 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这种身旅异域、眷怀祖国的感情在他的《藏晖室札记》中常有流露。 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反映出胡适当时所怀抱的爱国主义目的。当他准备在上海乘船赴美的时候,他的二哥 特地从东三省赶来送行,并对他说因为家道中落,去美国应选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学了这些回来可以 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并特别叮嘱胡适不要学文学、哲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这些都 没有用。胡适到美国后同许多人谈论专业选择问题,那些人都对路矿不感兴趣,但他又不能辜负兄长的期 望,便采取折中办法,选读农科,进了康奈尔大学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想做科学的农业家,以农报国。 但是,胡适对农学院的课程实在没有兴趣。胡适觉得学农实在违背了个人的兴趣,原来在中国古典文史 方面胡适已有较好的基础,留学以来对英国文学又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涉猎了德国和法国的文学,加上当 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美国各界人士希望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胡适被邀请去作了 几回有关中国问题的讲演,这样就促使他去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因而对政治史也 发生了兴趣。这种种原因,便促成胡适于 1912 年春天放弃农科,转入康大文学院改学哲学和文学。 改习文科虽是由兴趣所致,却也含有他“执笔报国”的心愿。就在转习文科的这年 9 月,胡适把法国都德 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后来五四文学革命时 又恢复《最后一课》原名收入他译的《短篇小说》第一集,列为首篇。从此,这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因胡 适用白话译出便影响特大,在中国传诵数十年而不衰。稍后,他又翻译了拜伦的《哀希腊歌》,其词慷慨 哀怨,也是激励希人爱国之心的名篇。这些表明胡适爱好文学,他从事外国优秀文学的翻译介绍,为的正 是要“以此报国”,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 康奈尔大学设有“卜朗吟征文奖”,以纪念英国 19 世纪诗人罗伯特·卜朗吟(Robert Browning 1812—1889)。 1914 年春天,胡适写了一篇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作为应此奖的征文。5 月 7 日揭晓,胡适 竟得了奖,获奖金 50 美元。他以一个外国留学生获得这项卜朗吟征文奖,在学校是少有的,因而各方面 人士都有些出乎意料,报纸也作了报道和评论,各大城市报纸又加以转载,甚至登在著名的《纽约时报》 上,于是影响便相当大了,一些相识的人都先后来祝贺。胡适也出乎意外的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区区五十金固不足齿数,然此等荣誉,果足为吾国学生界争一毫面子,则亦“执笔报国”之一端也。 显然,胡适是把个人争得的荣誉同为祖国争荣誉联在一起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清末,炎黄子孙中的先进分子为改变中国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面貌,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 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留学的多是有血性的爱国青年。 B.因为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颇有研究,美国各界人士出于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的 需要,就邀请胡适作了几回关于中国问题的讲演。 C.胡适花费了大量精力翻译介绍外国优秀文学,尤其是外国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他翻译的法国都德的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中国传诵数十年而不衰。 D.胡适写的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获得了“卜朗吟征文奖”,令各方面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很少有外国留学生能获得这个奖项。 (2)胡适“弃农学文”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文章第 3 段引用胡适的一段日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 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 的学习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 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 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 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 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 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 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 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 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 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 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 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 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 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 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 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 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 人琴合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以 后回忆起往事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我” 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 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 学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2)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3)“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抒 发了哪些“心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共 3 题;共 35 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 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初,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汉王还定三秦..而东, 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 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平身间行杖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 说之,乃拜平为都尉。遂与东伐项王。至彭城,为楚所败。引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亚将.. , 军 广武。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 乎?”平曰:“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 , 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 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 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其后,楚急攻, 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 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 , 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太王熊铙人以爵影士之顽钝嗜利无耻煮亦多归汉诚各去甚两短袭其两 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其明年, 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 房卒立信为齐王。用其奇计策,卒灭楚。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将文中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B.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C.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丢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D.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秦,指当时秦关中地,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 B.亚将,亚于大将,指副将欢将,古代常在大将后设亚将做副手。 C.昆弟,兄弟,同昆仲,长白昆,次曰仲,也常用来比喻亲密友好。 D.爵邑,指爵位和封邑。古代君王常赐有功之臣爵位和领地以示奖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为士坎坷,事奉两主均不顺利。为魏王献计不被采纳,又受别人谗言诋毁;为项羽击降殷王,却 又因殷地失守而得罪项王,终弃项羽而去。 B.陈平智慧过人,深得刘邦赏识重用。在与刘邦交流后即被封为都尉;面对谗言和刘邦责备,陈平真诚 表白,尽管刘邦极力袒护诸将,仍对陈平表示信任。 C.陈平善用计谋,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在荥阳被围的生死关头,陈平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 臣的关系,并用奇计妙策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D.陈平审时度势,及时规劝刘邦言行。曾直言劝谏刘邦应借鉴项羽为人的得失,在刘邦因韩信自立为齐 王而恼怒时及时提醒刘邦冷静处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②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4.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 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荀子《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一年一度秋风劲,________。胜似春光,________。(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共 3 题;共 20 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 赵淑萍 1980 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时被 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 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英子,过来!” 原来是陈金莲。她在堂檐纺石棉。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被井 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英 子,你快讲点儿城里的事给我听!” 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 外地客气。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很多人吃单位食堂。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 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她问。 “穿呀。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 “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她从箱底拿出了 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我 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英子,好看吗?”她问。我真心觉得好看。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 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大。 “那好,明天晚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儿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到时,我穿着裙子过 来,你一定要看着我。”她说。 我很奇怪,这算啥事呀。那棵皂角树,村民们晚上就在那里乘凉,我也常跟我妈妈一起坐那边。 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白天的暑热退了,人们都围过来了。在皂角树下,一边谈天,一边摇着蒲扇。 也有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去村干部家的院子里看电视,那黑白电视,经常飘雪花,大家还看得津津有味; 有的是就着凉风去游荡。 突然,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 摆动。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 “这不是陈家的丫头吗?真不像话。穿起裙子来了,伤风败俗!”已经有几位中年男人发话了。而一些后生 则轻佻地吹起了口哨。那些妇女们更是鄙薄,“眼戳刺”“眼戳刺”①地叫着。一位老太太,好像是陈家门的 老祖宗,颠着一双小脚,鼓着劲儿厉声道:“这丫头不像话,明天我去把她的裙子给剪了。”可不管怎样, 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 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回家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村里的男女说话调笑肆无忌惮,但女孩穿条裙子 就犯了大忌?而且,傍晚女人们从地头收工回来,在河埠头洗脚,裤腿卷得老高的,比穿长裙露出一截小 腿肚要厉害多了。妈妈说那是在农村。“我也穿着裙子呀。他们怎么都对我客客气气的?”我问。妈妈说:“因 为你是个孩子,而且,你是城里的孩子。” 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只是,后来 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因为这,陈金莲死也不肯嫁给他了。后来,陈金莲又穿上 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也不 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 有人说,陈金莲穿裙子,其实早有预谋。因为,她那条裙子就是她的堂妹、小脚老太太的嫡亲孙女、学裁 缝的阿花做的。而且,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藏了 一阵子了。 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听陈金莲跟阿花说:“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短?”“老姐姐,以前 呀,她们让我做裙子,我都做能盖住膝盖的。可是,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年轻 人,就由她们去吧。”陈金莲说。说着,她的目光,投向了路口的那棵皂角树。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 年第 21 期) (注)①眼戳刺:慈溪话,讨厌的意思。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夏天酷热难当的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下文写村民乘凉和陈金莲穿裙子创设了背 景。 B.陈金莲对“我”分外客气,极力从“我”这里打听城里的事,表现了她神往城市生活,渴望成为城里人。 C.陈金莲长得漂亮,还爱美追求时髦,并且敢想敢做、勇于挑战世俗,是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姑娘。 D.小说结尾写陈金莲把目光投向“路口那棵皂角树”,意味深长,那棵树留存着她勇敢地挑战世俗的记忆。 (2)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常常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文章通过写陈金莲穿裙子的故事,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 代改革开放初期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①________?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有两种统计方法:传统的统计方法是在不同变量间建立关系,另一种是 动力数值模式。坚冰覆盖的北极原本并不适合船只航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不断融化, ②________。北极航道主要包括俄罗斯沿岸的东北航道、途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的西北航道等。 ③________。北极海冰的减少可以通过减弱中高纬的西风急流,使得我国一些地区的阻塞形势出现的频率 增加,北极冷空气向这些地区入侵的频率增加,可致这些地区冬季低温天气频繁和异常降雪。此外,北极 海冰的减少,会影响大气环流,使得我国北方大气扩散条件减弱,引起冬春季雾霾的增加。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2019 年 6 月 15 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所谓两网融合,就是把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大 体系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其中,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 中心,是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运到这里的垃圾 被送到分拣车间。根据类别不同,会进入对应的操作间,由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分类。“比如,废弃塑料瓶 会去掉标签和瓶盖,再进行打包:废纸会分成硬板纸、报纸、书本等等,由全自动打包机进行压缩,放入 堆垛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 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四、写作(60 分)(共 1 题;共 60 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 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 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 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 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答案】 (1)B (2)现实因素①对农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觉得学农违背了自己个人的兴趣。②在中国古典文史方面有 较好的基础,对外国文学有所涉猎。③对政治学产生兴趣。思想基础: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愿望,实现 自己“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 (3)文中引用胡适的这段日记:①直接揭示了他出国留学的动机。②突出了胡适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③这一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解析】【分析】(1)B 项,因果倒置。美国各界希望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邀请胡适讲演,才促使他 去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设置选项误导、迷惑。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 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到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误导、迷惑性,进行多种干扰。善于识破 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常见的干扰点有:①混淆范围。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夸大事 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或者任意扩大概念外延等。②误划 类别。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③因果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一 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 因果关系。④主次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⑤是非颠倒。命题者 设计选项时,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2)题目问,胡适“弃 农学文”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也就是要求从现实的角度和思想的角度找原 因。通读原文,找出胡适“弃农学文”的原因,然后从两个角度分点作答。第 5 节第一句话,对农学院的课 程没有兴趣,觉得学农违背了自己个人的兴趣,是现实因素。第 5 节第二句话“原来在中国古典文史方面 胡适已有较好的基础,留学以来对英国文学又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涉猎了德国和法国的文学。”也是现实 因素。第 5 节后半部分“胡适……而对政治史也发生了兴趣。”同样是现实因素。第 6 节第一句话“改习文科 虽是由兴趣所致,却也含有他“执笔报国”的心愿。”是思想因素。第 2 节“清朝末年……炎黄子孙的一些先进 分子便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第 3 节“胡适赴美留学……也怀抱着“愿得西乞医国术”和“执笔报国” 的爱国主义目的。”总结出思想因素的另一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愿望。(3)题目问文章第 3 段引用 胡适的一段日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的作用。该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中引用 材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所引材料在内容上能表现什么,概括内容。二、能 否为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服务。三、与上下文有无关系。四、从全文的角度看,材料形式本身的 好处是什么。本题中所引材料内容直接揭示了他出国留学的动机。突出了胡适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引 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2.【答案】 (1)C (2)①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斫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因爱生活而爱斫琴。②为了实现自 己的理想,在斫琴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认识了自己。 ③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古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父亲让我学习斫琴”,实际上是对“我”传承传统文化寄予 厚望。 (3)①万物不可轻侮,不能以外表评判人和事物的价值。②做人不能丢了初心,要坚守理想,找到自己 的位置。③多接触某一事物,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它。④成功、成才需要时间,要学会耐心等 待。⑤做事要专注,要耐得住寂寞。⑥挫折并不可怕,经历可以使人成长。 【解析】【分析】⑴C 项,“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对文章主旨理解有误。“我”找到本心,是想表达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不以外表取人取物,不忘初心,坚守 理想,要耐得住寂寞等。故选 C 项。 ⑵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除了生计之外,还为了什么而斫琴。文中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 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表明 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斫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因爱生活而爱斫琴。文中写“我”砍了老家的一 棵梧桐后,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两年,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表明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斫琴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认 识了自己。结尾借 “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琴为心声,人琴合一。”表达父亲让“我”学习斫琴,实 际上是对“我”传承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⑶本题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 有的直接,有的隐晦。文中父亲对“我”讲他曾经无心丢了他师傅的一块看似普通却珍贵的木头而追悔莫及, 他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表明万物不可轻侮,不能以外表评判人 和事物的价值。父亲当年说“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 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明我明白了做人不能丢了初心,要坚守 理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我”在斫琴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个手艺,享受这个过程,表明多接触某一事 物,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它。“我”砍了老家的梧桐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晾晒木材,用了两年的时 间去打磨,表明成功、成才需要时间,要学会耐心等待。做事要专注,要耐得住寂寞。“我”上学、工作、 结婚、生子。生活本一帆风顺,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于是“我” 迫于生计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斫琴的过程让我爱上了这个手艺,也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由此可 以理解出,“我”的斫琴心语是,挫折并不可怕,经历可以使人成长。 故答案为:⑴C;⑵①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斫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因爱生活而爱斫琴。 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斫琴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 认识了自己。③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古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父亲让我学习斫琴”,实际上是对“我”传承 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⑶①万物不可轻侮,不能以外表评判人和事物的价值。②做人不能丢了初心,要坚守理想,找到自己的 位置。③多接触某一事物,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它。④成功、成才需要时间,要学会耐心等待。 ⑤做事要专注,要耐得住寂寞。⑥挫折并不可怕,经历可以使人成长。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要注意对小说的全面理解。鉴赏小说,一 要仔细研读小说,通过文本中的关键句段达到对小说的全面理解;二要把选项放到原文中并与原文中的关 键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要仔细研读文本。做此题,先要根据小说情节,抓住关键 句段来理清文本的内容。然后根据选项内容在文本找出相应的信息,仔细对比判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题目的赏析能力,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做此题时,先要阅读文本,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段,结合中心主旨来组织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3.【答案】 (1)A (2)A (3)B (4)①您侍奉魏国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 样三心二意的吗?②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 求辞职回家。 【解析】【分析】(1)“饶人以爵邑”是状语后置句,应在其后断句,排除 BD;“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是 完整的定语后置句,做“亦多归汉”的主语,所以在“者”后断句,排除 C。 译文:但是大王您又能够大方地给人爵位、食邑,那些贪婪无耻好利忘义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您和 项羽能够各自去掉自己的短处,吸取对方的长处,那么挥手之间天下就平定了。 (2)A 项,“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错误,是因项羽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 得名。 (3)B 项,“极力袒护诸将”错,“尽护诸将”的意思是“监督全体将领”,“护”是“监督”的意思。 (4)赋分点:①不中,不合;事,侍奉;从吾游,跟随我;固,原来。②使,如果;具,全、都;输, 送;请骸骨,请求辞职回家。 故答案为:⑴A ⑵A ⑶B ⑷①您侍奉魏国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 三心二意的吗? ②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 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 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了解词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 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 注释相关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 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 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 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⑷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 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陈涉起兵并在陈地称王,立魏咎做魏王,陈平年少时就前往临济事奉魏王 咎。劝谏魏王而不被采纳,有人进谗言诋毁他,陈平就逃离了。初,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 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汉王平定三秦后又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 国。项羽就让陈平做信武君,打败了殷王并迫使殷王投降后凯旋。项王让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过了不久, 汉王攻下殷地,项王恼怒,将杀原来平定殷地的将吏。陈平害怕被杀,自己单身一人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 了。陈平于是到达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与他交流后非常高兴,就任命陈 平为都尉。于是陈平跟随汉王向东讨伐项羽。到了彭城,被楚军打败。汉王领兵返回,一路上收集散兵到 达荥阳,任命陈平为副将,驻扎在广武。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您侍奉魏国 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 陈平说:“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 能重用,所以我陈平就离开楚王。我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就没 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可以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 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 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胡言乱语了。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汉军,把汉王围困在荥阳 城。时间一长,汉王为这种困境感到忧虑,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讲和。但项王不同意。汉王对陈平 说:“天下纷争不息,到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做人,能以谦恭的态度爱惜人,所以那些具 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至于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把这些爵邑看得太重,士人因 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您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您又能够大方地 给人爵位、食邑,那些贪婪无耻好利忘义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您和项羽能够各自去掉自己的短处,吸 取对方的长处,那么挥手之间天下就平定了。大王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 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一定会互相残杀。(到那时)汉军 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击败楚军。”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陈平用 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第二年,淮阴侯韩信打败了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把这件事禀报 给汉王。汉王大怒,斥骂韩信。陈平暗暗地踩汉王的脚,汉王也立即省悟,于是优厚地款待齐王使者,并 派张子房立即封韩信为齐王。汉王采用陈平的奇计妙策,最终灭掉楚国。 4.【答案】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明确绘景意向,然后结合诗句总结。题干中要求的是“雨后的哪些景象”,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在二、三、四、 五、六句,抓住第二句中的“净无车马尘”、第三句中的“渐散紫烟”,第四句中“回晴日丽”,第五句中“花飞”, “衣袖”“湿”,第六句中“柳”“绿色匀”等,即可整理出答案。 2.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面考虑。颈联 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 “红香湿”对“绿色匀”;“ 拂”字给以“柳”人的特征,属于比拟修辞; “花飞衣袖红香湿”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写。作答时,先要点明技巧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 手法的使用即可。 3.要想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全面理解诗歌,要读题目,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点明诗人是拜访朋 友;读作者,知人论世,黄庭坚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读诗句,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 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可知诗人喜悅之情,尾联发出感叹, 抒发情感,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读注释,可失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合概活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1.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但是出题者避开了“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的常规提问方式,而是从诗歌景物描写的最基本处考查,降低了难度,又考查了学生的鉴赏实力。 2.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属于诗歌鉴赏中重要的内容,难度适中,有区分度,一般学生根据律 诗特点,能比较容易的答出“对仗”;由“拂”字也能轻易判断出“比拟”技巧;第三点,部分学生可能考虑不 到。诗歌表达技巧因其内容繁多,一直是复习中的难点,也是高考出题的重点,本题既能让学生有答案可 写,又能考查学生的能力。 3.本诗歌鉴赏题分三个小题完成,在前两个小题的引导之下,第三个小题水到渠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理解全诗是基础,遵从“四读”原则(读题目、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本诗歌 鉴赏的三个小题的顺序符合学生诗歌鉴赏的逻辑思维,注释内容给学生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出题者选 材精准,既考查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又符合考试大身的要求,难度适中。 5.【答案】 (1)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2)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 (3)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5)不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 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 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跬步”“术业”“飘飘”“渺沧海”“粟”“羡”“寥廓”。 故答案为:⑴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⑵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⑶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⑷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⑸不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点评】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 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6.【答案】 (1)B (2)①“我”的身份是一个女孩子,可以更好地走近陈金莲这个人物,了解她的内心,有利于其人物形象 的塑造;②“我”的经历是农村出生,到城里读书,有开阔的眼界,对农村的风气认识得更清楚,便于展示 当时农村社会环境的特点;③“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由“我”来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融 入了“我”的感受与情绪,便于表现主题。 (3)①人们开始走出封闭,解放思想,大胆追求美好事物。村里不少女孩偷偷做了裙子,陈金莲是第一 个穿裙子的女孩。②社会还存在着顽固的保守思想。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目光;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 交的男友给剪了。③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裙子也越穿越短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 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曲解文意。“渴望成为城里人” 错。陈金莲之所以打听城里的事,是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 B。(2)本题 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主题安排材料的布局,答题时一 般从叙述的顺序、人称视角的变化、文章的线索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角度分析,先明确特征,然后分析 好处。解答此类题目先要诵读全文,找到文中使用的叙述角度,再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及作 用。“我”是第一人称,情节结构上,以“我”为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我却忙着串门”“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第 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 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可见“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我”的讲述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人物塑造和揭示主题上,“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 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 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很多人吃单位食堂。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 发糕,还有面包、蛋糕”,交代“我”的特殊身份,有利于塑造陈金莲的形象和表现小说改革开放的主题。(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紧扣题目强调的“以小见大”这一关键词,联系情节内容和 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即可。小说围绕陈金莲穿裙子展开故事情节:“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 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 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 头挺着胸过来了”“后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 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 之手。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藏了一阵子了”通过陈金莲第一个穿裙子、女孩偷着做裙子,表现年轻人 开始走出封闭,追求美好;“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后来陈金莲 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说明社会还存在着顽固的保守思想;“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 裙子越穿越短?”“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表现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我”的身份是一个女孩子,可以更好地走近陈金莲这个人物,了解她的内心,有利于其人物形象的 塑造;②“我”的经历是农村出生,到城里读书,有开阔的眼界,对农村的风气认识得更清楚,便于展示当 时农村社会环境的特点;③“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由“我”来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融入 了“我”的感受与情绪,便于表现主题。 ⑶ ①人们开始走出封闭,解放思想,大胆追求美好事物。村里不少女孩偷偷做了裙子,陈金莲是第一个 穿裙子的女孩。②社会还存在着顽固的保守思想。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目光;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 的男友给剪了。③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裙子也越穿越短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选项。阅读选项,从选项中 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再通过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来判断选项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情节的分析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思路。疏通文本的内容,抓住重点文段分析思路 并概括情节,然后结合主旨和结构等内容组织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内容。疏通文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路,依据 题干,分析相关的文段内容,筛选重点词句组织答案。 7.【答案】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是如何统计出来的;这才让北极航道逐渐具备通航性;北极海冰的减少会影 响我国气候 【解析】【分析】第一处,结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有两种统计方法”分析,此处主要是对北极海冰覆盖面 积如何统计的发问。第二处,结合“坚冰覆盖的北极原本并不适合船只航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 冰不断融化”分析,此处主要讲这才让北极航道逐渐具备通航性。第三处,结合“北极海冰的减少可以通过 减弱中高纬的西风急流……使得我国北方大气扩散条件减弱,引起冬春季雾霾的增加”分析,此处主要讲北 极海冰的减少会影响我国气候。 故答案为:①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是如何统计出来的;②这才让北极航道逐渐具备通航性;③北极海冰的 减少会影响我国气候 【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语句的连贯的题目,做提前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 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选出符合语 境的答案。 8.【答案】 近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并于马陆镇建成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将有效促 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解析】【分析】材料第一句“2019 年 6 月 15 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提出事件:上海启动“两网 融合”工作。第二、三句依据“所谓两网融合,就是……”“其中……”可知,在解释“两网融合”的内涵,并重点 提及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第四句“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是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 心”,写了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地点和作用;第五六句,“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比 如,废弃塑料瓶会……放入堆垛区”,两句以负责人的话和举例废旧塑料瓶来写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工作开 展。最后一句“‘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以副局长的话点评 “两网融合”的作用。对以上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考生可得出核心意思: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及其作用。考 生据此可组织答案,注意不超多字数限定。 故答案为:近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并于马陆镇建成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将有效促 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 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 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 四、写作(60 分) 9.【答案】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哲理性材料,材料涉及到卷柏的两种做法:一是当卷柏感 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走掉,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 居下来;二是当无法“行走”时,便会打定心思,原地扎根。从结果来看,两种做法最终都是扎根安居。所 以从两个角度都可以得出结论,参考立意:不受羁绊,自由追求;追求不止步;改变自己,活出更精彩的 人生。或是:破釜沉舟,激发潜能;不留退路是最好的选择;笃定心志,方能成功等。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